《地缘看世界》之第一回
世界大国(联盟)地缘分析
作者:晨曦微露
《地缘看世界》之第一回 世界大国(联盟)地缘分析
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前面三位地缘学大师的研究无一例外是将视线投向北半球,或者说是更侧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这不能怪他们厚此薄彼,实在是在过往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确是其中在北半球,或说是发源于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而北半球低纬度国家由于环境原因,很容易创造文明,但在与高纬度国家的对抗中却从
来无法占据上峰(北非、印度、中南半岛莫不如此)。在古典时期高纬度民族依靠武力一次次的从低纬度地区所创造的文明中吸收养分最终成为了世界的政治中心。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之间的体质差别所能起的做用越来越小。而人类已经能够至少改变自己所处的小空间里的环境了(比如空调)。因此有理由相信,低纬度地区将有可能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并登上世界的政治舞台。
另外随着北半球发展空间的饱和和过度的开发,人类向南半球拓展生存空间和索取资源的行为,必将提升南半球地区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不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南部非洲——澳洲——南美也只能处在配角的地位。
就目前来说最起码可以修正对低纬度地区的看法,既然麦金德的“欧亚大陆地理中心”已经扩充到青藏高原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青藏高原南侧的南亚次大陆。
如果斯皮克曼能够了解中国人的“华夷五方”论,那他在欧亚大陆东西各划定一个边缘地区后,也许会将视线上下再看看。当然即使他现在看也只能在北面看到北冰洋,不过南面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里不能确定斯皮克曼为什么没有将印度划入边缘地区,也许还是那该死的纬度偏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印度(或说南亚次大陆)都应该升级为
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尽管由于历史原因他有可能是最弱的一环,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的提升空间最大。
做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也是最有潜力的地区),应该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一是都应该处在大陆的边缘,一面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或说心脏地带)相连。这一条三个地区都符合,所不同的是中国在古典时期结束将自己的版图扩充到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使自己额外获得了比其他两地区更多的战略空间;
二是在另一面都应当面对海洋,有足够的海岸线。中国面对的是太平洋,欧盟面对的是大西洋,而印度面对的是印度洋。在这一点上印度体现出了一定优势,最起码在视线所及范围内,并没有邻国能直接挑战它的海权。而中国和欧盟则要面对日本和英国有可能的挑战(这一点在下一篇会细说)。
三是在历史上都不断的受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游牧民族的压迫。这一点很重要,游牧民族的入侵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但也是文明的碰撞和交流。无论是古代和现代,交流都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看看地理大发生之前的美洲你就会知道封闭的恶果了。有人可能会问中南半岛为什么不能成为另一个边缘地带。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处在中国和印度两个边缘地带中间,不用承受来自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压力。反过来也就无法介入欧亚大陆的中心事务。对于承受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入侵,从历史上来看西欧做的最好,历史上没有被游牧民族完全得手过;中国稍次之,曾短暂
的失守过(蒙古),后迅速的实施了反击;印度做的最差,只能被动的将这些高纬度民族融入,这也是它一直被地缘政治家们轻视的一个原因。好在他在古典时期结束前完成了统一(在英国的帮助下),因此才有登上大国的舞台。
四是要有相对独立统一的主体文化。要想成为一个重量级大国,作为精神力量象征的主体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地理分割,三个边缘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文化。如果从宗教上划分则是基督教(广义),印度教,儒教。从主体文化(宗教)的渗透力来看,欧洲占优,中国次之,印度最差。
通过以上分析不可否认,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印度已经有能力成为欧亚大陆的另一个边缘地区了,换句话说就是它有资格登上大国的舞台了。
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分析过后,就会发现中国最起码有成为地区大国的潜质,或者说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个副极。不过做为中国人,很多人关心的是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目前尚无法挑战美国的战略地位,地缘是一方面,经济也是一方面。当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经济,用经济手段来拓展中国的地缘空间。
目前地球的权力中心已经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转向〈以美国为中心的海洋国家〉了。换句话说获取权力的力量已经从陆权转向海权了。因此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得到
修正。这里可以忽略海洋和陆地的差别(就是把海洋也定位成国土),这样就会发现谁才是这个世界的心脏地带。
第一,陆权大国——俄国;
做为麦金德所推崇的世界政治枢纽地区的统治者,我们不能说俄国人做的不够好,在它的极盛时期(苏联)他已经基本将麦金德所指认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全部占有了。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如果没有美国。那俄将当之无愧的是世界唯一的霸主。即使有了美国,俄国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事实上彼得大帝清楚的知道,即使他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极度的扩张,也无法获得足够长和开放的海岸线。西欧和中国这两个边缘国家你可以战胜,但无法真正征服(这也是在游牧民族无数次的碰壁后得出的经验)。因此向南征服另一个边缘地区,获
得印度洋的海岸线就变成了对抗海洋国家的最佳出路。
以下为1725年彼得大帝临终前在遗嘱中向后继者所明确了他关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思想及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
俄国为什么和土耳其打了这么久?这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印度,俄国需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海洋。包括俄国和印度的结盟,也决不仅仅是为了遏制中国那么简单。合纵边横有很多种组合,俄国只是选择了对他来说最好的组合。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俄国人并没有完成彼得大帝的遗愿,而退而求其次的与印度结盟也并不如意,印度自甘地以来一贯的政治思想是游离于国际政治中心之外(现在的想法又不同了),并不会明确的站队。无法和印度(南边缘地区)结成象美——欧(西边缘地区)那样的真正同盟,俄国人已经无法在和美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了。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出于自身的利益倒向了美国之后,苏联失去了最后一个有可能结盟的“边缘地区”。俄国的失败变得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在“海洋国家”和“边缘地区”的强大压力下,苏联最终解体,这也标志着陆权国家最终完全退
出了争霸的行列。尽管俄罗斯仍保有大部分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但在这个舞台上他注定只能成为配角了。
第二,欧亚大陆的“西边缘地区”——西欧(欧盟); 目前用欧盟这个概念来定位这一地区似乎还有些早,如果用地理概念上的西欧有可能更准备一些。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个符号,如何分析他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现代世界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发源地,一部欧洲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欧洲人写史时也的确是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其他地区只是附带提一下)。由于地中海在“世界岛”西侧的中心地位,欧洲文明的开始就是由海权的争夺开始的,当然这个海权最初指的是地中海的海权(罗马人和腓基尼人的战争就是标志)。后来随着西欧大陆文明的觉醒,欧洲大陆本身也开始了陆权的争夺。
与中国不同的是,因为欧洲文明是从海洋起家的,因此作为罗马海权思想的继承者——英国,并不愿意看到欧洲大陆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中国相对应的日本不存在这种力量)。
于是在历史上,我们看不到这块欧亚大陆的“西边缘地区”形成一个完成的帝国。法德两国都希望自己成为这片地区的统制者。如果他们只面对东面占据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俄国,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整合成一股力量的。可惜英国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你会看到英国时而直接登陆(英法百年战争),时而挑动西欧洲内战(西班牙王位战争),时而又联合俄国剿灭德国人
统一东西欧洲的企图(一、二战)。
在美国因为地缘上的优势成为新的海洋霸主后,迫于东面来自心脏地带(俄国)的压力,西欧选择了与美——英结盟,并最终取得的胜利。但这场胜利的主角是美国,做为配角的欧洲并不甘于一辈子做配角,毕竟欧洲人自认为才是当代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于是统一欧洲的计划被提上了议程表,欧洲共同体——欧盟——“欧洲帝国”,欧洲人正在艰难的前行。
因此,“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战略定位,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是提升了国际地位。但对于欧洲来说,从心底里可能却并不满意,谁叫他们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服从美国的领导的前提下,将“西边缘地带”整合成一个整体是一个务实的目标。
第三,南边缘地区——印度;
印度自古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也可以理解成逆来顺受的国家),特别是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帮印度获得了独立之后,印度更加迷信了这种平和的力量,这使得印度试图超然于国际事务之外。不过地缘所显示出来的优势有时会改变人的观点。正有如美国在一战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孤立主义”试图超然于欧洲事务之外,直到有一天,美国发现自己的地缘优势竟然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时,他还是出手了。最终的结果也很令人满意,美国成为了这个星球上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印度也发现了自己的地缘优势,当然目前他不会有美国那样
的野心,如果能在印度洋上成为区域霸主是更现实的目标。 跟欧洲一样,在陆地方面要承受来自欧亚中心地带的压力,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压力来自于另一个边缘地区国家——中国。当初超然于国际之外的态度让印度没有选择依附于美俄,而是选择了自己对抗。这一步印度倒是走对了,起码他现在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基于两个发展中的“边缘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合作也许才是解决陆地压力的最佳方法。
第四,东边缘地区——中国;
不可否认,相比于其他两个边缘地区,中国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占据了很大一块“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这使得中国的核心区所承受的来自陆地的压力达到了历史最轻。欧洲也在尽力把乌克兰等几个东欧平原上的国家拉进阵营,只不过他们要面对的是俄国的强力反弹。
二是集权政治。这一点是最为“民主国家”所诟病的,但事实上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争夺中,集权政治能够比分权政治更加有效率。
三是战略布局。中国很早就在世界各地布局了,当然这种战略眼光是被逼出来的,当年的国际环境如此恶劣,逼着中国在世界各地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盟友。以至于在欧美早已将势力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仍能建立自己的利益区。
相比之下,欧洲是在吃老本。而印度一开始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现在再发力,就要面对欧美和中国的双重压力。
第五,北美大陆主体――美国;
如果说麦金德将视线局限在欧、亚、北非,找到了心脏地带。那当我们放眼全球,将蓝色的海洋和黄色的土地结合起来看会发现,北美大陆(主要是美国)才是世界的心脏,大西洋和太平洋就象两片肺一样拱卫在心脏两边。而原先的“世界岛”地区就象腹腔里的那些脏器那样拥挤在一起。虽然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但心脏地区的领导地位却天然形成了。
从《新世界岛地缘结构图》中可以看到,美国的位置固然是处在中心位置,但也远离其他几个大陆。要控制整个海洋进而压制住欧亚大陆边缘地区,他必须在东西个寻找一个坚定的盟友。这样的国家必须是完全的海洋国家,换句话说必须是岛屿,半岛都不行(否则基于地理上的联系,很有可能变成“边缘地区”的一部分)。另外这样的岛屿必须与大陆保持合适的距离,即不能太近,随时处于大陆的威协之下(如海南岛之于大陆);又不能太远,使得他对大陆事务毫无兴趣(如印尼之类的)。最后他们必须是海洋强国,并不是所有的岛国都有能力成为海上的强者。 很幸运,版块的运动为美国造就了这两个天然盟友,英国——日本。如果说北美中心地区是新世界岛的中心地区的话,那么英国和日本就是世界岛的外围地区。依美国为参照物,英国属于“世界岛东外围地区”,用以控制“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日本属于“世界岛西外围地区”用以压制“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 有了这两个桥头堡,美国余下所要做的就是防止“欧亚大陆
中心地带”与两个边缘地中的任何一个结盟,如果成功欧亚大陆就不可能积聚起足够的力量挑战美国的地位。应该说美国做得很好,运气也不错,西边缘地区被邀请来共同统制世界;而东边缘地区又是一个不甘于做小弟的角色,只是在他还很虚弱的时候短暂的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结盟,然后迅速成为一个孤立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开始向“新世界心脏地带”靠拢后,美国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俄国迅速的衰落了,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美国的中心位置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对欧亚大陆的4个有威协地区进行“合纵”之策。但当主要的对手消失之后,防止他们之间的“连横”形成更强大的对手又成为主要的问题。
对于新世界的格局来说,最值得注意的当然还是上一个千年留下来的传统优势地区。但正如前面所说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在新千年中,低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作为欧亚大陆最弱的一个边缘地区——印度率先浮出水面。
在上一个千年世界强国的争夺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这并非是说印度洋没有足够的利益(相反印度洋的利益区相当集中),之所以重视度不够,主要是印度洋地区以往并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强国。海洋的霸主们在大英帝国将印度变成“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宝石”之后就当然的把他纳入了自己的利益区。 因此在当印度越来越羽翼丰满,成为“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区”以后,如何保持在印度洋找到一个“世界岛南外围”地区被提上
了议程。很不幸,这一次美国没能在边缘地区的对面找到一个合适的盟友(所以印度的海洋地缘优势是最好的)。斯里兰卡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他离大际太近,实力又太弱,根本不可能成为“新世界岛”俱乐部的一份子。
既然在印度洋的核心地区美国无法找到合适的盟友,那就不妨视线往南到印度洋的边缘地区去碰碰运气。运气还不错,澳大利亚似乎能够担当这个角色。
地理学家们当初肯定在给澳大利亚定位为洲还是岛耗费了一番心思。如果从面积上来看,澳大利亚还是勉强够得上成为一个洲的,于是将周围一些岛屿配给它后还是给了他一个洲的称号。 但从他的地理位置(孤悬在南半球)和人口(2000多万人)来看,他更像是一个岛。不过对于美国来说,这些都刚刚好,这样的地缘情况正是一个天然的海洋盟友,基于人文的原因(都是英国的前领地,不过原来在美国的是严于律己的清教徒,到澳大利亚的是损人利己的重刑犯),澳大利亚早就是美—英联盟的一份子,只不过地理位置一直不太重要,因此基本属于龙套角色。 美国发现,在新千年里有必要将澳大利亚提升到配角的地位,基于它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对牵制印度在印度洋的势力向扩张过度,更可以用来抵消中国向南太平洋地区的渗透。如此重要的作用,给予澳大利亚一个“世界岛南外围地区”的角色是理所应当的了。
印度由于地缘优势已经可以跻身大国俱乐部了,而其他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目前还只能安心处于配角状态。
正如每个大哥都要有自己的地盘一样,美、俄、欧、中、印都需要有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各大国首先要先在自己的门口拉一群小弟才有能力将视野投向全球。下面对各大国的地缘利益区作一个分析:
俄罗斯:基于地缘的原因,俄国的地缘利益区都集中在欧亚大陆两头,目前的状况是俄国处于衰弱状态,非但没有保住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反而丧失了部分“欧亚大陆中心区”(如中亚、乌克兰、白俄);
欧洲:欧洲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说全球都有他们的利益区。但既然现在甘为配角,那么把利益区放在传统的北非(政治
标签为阿拉伯联盟,简称阿盟,从古罗马时期这一地区就是欧洲争夺的对象。这一区域包括阿拉伯半岛,事实上从地缘的角度看,阿拉伯半岛更象非洲的一部分)。不过可惜的是,欧洲这个小弟实在做的太彻底了,以至于他门口的地缘利益区也交给美国来打理了。(注:此处所说的欧洲泛指俄国以外的欧洲,俄国在地缘上的定位为“亚欧洲”)
美国:美国现的是世界的统制者,利益区遍布全球。但他在最初起家时仍然很务实的将利益区定在了拉丁美洲。1823年的美国定位还是一个地区大国,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就是对美国的地缘利益区最好好的解释。美国在将目光投向世界之前首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后院的安全。
印度:印度在全球的布局是最晚的,基于他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北非、南部非洲似乎都有可能成为他的地缘利益区。但事实上对他的定位必须考虑其他大国的的因素。另外最起码对可能的地缘利益区在各方面都应该有足够的优势。因此南部非洲是印度最有可能的“地缘利益区”。不过这一地区老的殖民势力固然是一个问题,另一个边缘地区——中国也早在50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当时不是出于地缘方面的原因,而是出于国际地位的考虑)。以至于美国都不得不正视在中国在非洲的力量(设立“非洲司令部”就是为了防止中国力量做大)。
不过出于地缘方面的原因,印度在非洲也并非没有作为,如
果关注新闻就可以看到《英报: 印度在非“新殖民” 图挑战中国》之类的报道。
中国:中国的地缘利益区很明显是在中南半岛和环南海地区,这一地区的政治标签为东盟。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南海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必须先解决与小弟们的利益冲突,才能拥有稳固的后花园。
对于远在印度洋西侧的北部阿拉伯非洲和南部黑非洲由于几十年的出于自保目的的苦心政治经营,现在让中国的利益区提早开始了扩张。当然这些远在印度洋西边的利益区因为地缘的原因并不稳固,比如要面对的就是印度的挑战。
《地缘看世界》之第二回
大中亚地缘分析
中亚是东西方文明的枢纽地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地球的文明中心仍然是欧亚大陆(包括北非),也就是麦金斯所说的世界岛。这片文明的发祥地被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分成了东、西、南三块。西面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地中海文明区”,东面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区”,南面则是次大陆上的“南亚文明区”(一般也被划入东方文明)。而连接这三大文明区的枢纽地区就是现在要说的——中亚
地区。
在开始分析中亚之前,先了解一下中亚的地理范围,先看看行政区划上的中亚。
先来了解一下整个亚洲的区域划分,既然中国在东方,那就从东边说起吧!
东亚——包括中、日、朝、韩。当然俄国也想介入东亚的事务,不过它在外东北的那点土地并不足以让他成为东亚国家,所以在政治上一旦要将俄国也考虑进来的时候,“东北亚”一词的表述会更加精准。
北亚——俄国的亚洲部分也就是西伯利亚地区,再加上蒙古。这一地区在古典时期曾经影响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发展。但在现代,一个没有出海口又地广人稀的区域,并没有单独的影响力。以至于这一地区经常不得不硬挤入东亚地区以获得团队的力量。
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海周边的那些岛国组成了这一地区。过低的纬度和过于边缘的位置,使得这一地区无论在古典时期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处在其他地区的文化阴影之下。从地缘的角度看,安于一个二流的角色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西亚——这一地区的主体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国家。从方位上来讲,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土耳其也经常被划入西亚地区。不过土耳其人急于脱亚入欧,并不情愿与它的穆斯林兄弟们为伍。因此现在谈及西亚时一般也就不包括它了。
联合国将从苏联分裂出来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也包括在西亚中,这从地理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鉴于他们与欧洲的渊源,他们比土耳其更不愿意做为亚洲的一员。伊朗一般也被划为西亚,从地缘位置和宗教上,似乎也是正确的,不过这里更愿意把它划为中亚的一部分(具体原因稍后分析)。
南亚——这一概念就比较清晰了,这一地区包括印度和他周边的那些小国,当然也包括它的死敌——巴基斯坦。这一地区比中南半岛的优势在于更接近文明的起源地(两河流域),当然这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的。地缘优势是它现在敢于向一流国家发起冲击的重要基础。
中亚——中亚地区目前在政治上一般指从苏联分裂出来的五个国家,即所谓“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这里对于中亚的边缘有意用了过渡色,其实政治家们决定的国境线并不能真正反映地缘结构,这一点在每个区域都存在(比如中国的版图就不仅包括东亚地区)。
事实上伊朗高原上的另一国家——阿富汗就经常在中亚和南亚中摇摆,当然这是被动的被“专家”们划来划去。在北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哈萨克斯坦的北部其实已经伸入了北亚地区了。而在东部,无论是从地缘上还是文化上,很多时候中国的新J地区更适合与这一地区一起研究。当然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我们并不会看到这一地区被公然划入中亚。
不过既然要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不得不将“伊朗高原——中亚五国——新J地区”划入一个“大中亚”的概念一起分析。(声明:这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无关政治!)
“大中亚地区”可以依地缘特点分为三个板块:
一是伊朗高原——这一地区位于“大中亚地区”的南部,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是世界级的(至于有多重要,一会分析)。在这一高原上总共分布着二个半国家,即西部的伊朗、东北部的阿富汗,西南部则位于巴基斯坦境内(占了巴的一半,另一半为印度河平原)。 二是中亚五国——这一地区地理特点是“平”,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较低的丘陵。不过千万不要把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
是说他的海拔低,事实上在这一地区的大部分为荒漠。由于地处内陆,所有的河流都因为没有出海口而被自我消化了。当然同样的也就享受不到海洋所带来的温润空气了。(备注:对这一区块的表述实际上有些不够准确。对这部分地理特征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图兰低地——哈萨克丘陵”,中亚五国是一个政治概念了,并不适合放在这里。“图兰平原”的表述其实很容易让人误解,因此它还有个更为准确的名称——图兰低地。这块低地包括大片沙漠、盐泽、洼地,当然也有草原。对于“图兰”二字可能听过,现在出镜率颇高的“泛突厥主义”的正式名称就是“图兰主义”(Turanism)。土耳其人认为“突厥”族群最初就是发源于这片低地上。前面说过所谓“突厥”族是由欧亚两部分的游牧民族混血而成的。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处于东欧平原和蒙古高原中间的中亚地区,的确应该是融合最激烈的地区。)
三是西域——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方面命名的“新J”,还是泛突主义者臆想的“东突厥斯坦”都带有太多的政治意味了。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也许汉朝人以自己为中心为它取的“西域”之名会更为合适。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国际性的名称,不过既然欧洲人能够以自己为中心将亚洲划分为“近东”“远东”,那么中央之国似乎更有理由按自己的方位感为之命名。
如果说伊朗高原的特点是“高”,中亚五国的特点是“平”,那么西域的特点就是“深”了。当然这个深是相对高度而不是绝对高度。西域的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即从北到南由同样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分割出准噶尔和塔里
木两个盆地。这种特点也使也“西域”地区能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大中亚地区”的三个单元采取分块来分析。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伊朗高原”,前面说过,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是世界性的。其实大家应该有所感觉,能够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之前仆后继的阿富汗就在这片高原的东北角,而这片高原的主要国家——伊朗也正是美国的下一个目标。
整个大中亚地区由于高山阻隔,基本是属于气候干燥的内陆地区。不过相比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还是可以更适合人类的生存的。尤其是在伊朗高原上面还诞生过“波斯
文明”,波斯帝国亦曾经称霸一时。当然伊朗高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气候条件比青藏高原要好,事实上他的战略位置决定了他的命运。
《地缘看世界》之第一回
世界大国(联盟)地缘分析
作者:晨曦微露
《地缘看世界》之第一回 世界大国(联盟)地缘分析
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前面三位地缘学大师的研究无一例外是将视线投向北半球,或者说是更侧重于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这不能怪他们厚此薄彼,实在是在过往5000多年的人类文明史确是其中在北半球,或说是发源于麦金德所说的“世界岛”。而北半球低纬度国家由于环境原因,很容易创造文明,但在与高纬度国家的对抗中却从
来无法占据上峰(北非、印度、中南半岛莫不如此)。在古典时期高纬度民族依靠武力一次次的从低纬度地区所创造的文明中吸收养分最终成为了世界的政治中心。
随着技术的发展,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之间的体质差别所能起的做用越来越小。而人类已经能够至少改变自己所处的小空间里的环境了(比如空调)。因此有理由相信,低纬度地区将有可能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并登上世界的政治舞台。
另外随着北半球发展空间的饱和和过度的开发,人类向南半球拓展生存空间和索取资源的行为,必将提升南半球地区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不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南部非洲——澳洲——南美也只能处在配角的地位。
就目前来说最起码可以修正对低纬度地区的看法,既然麦金德的“欧亚大陆地理中心”已经扩充到青藏高原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青藏高原南侧的南亚次大陆。
如果斯皮克曼能够了解中国人的“华夷五方”论,那他在欧亚大陆东西各划定一个边缘地区后,也许会将视线上下再看看。当然即使他现在看也只能在北面看到北冰洋,不过南面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里不能确定斯皮克曼为什么没有将印度划入边缘地区,也许还是那该死的纬度偏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印度(或说南亚次大陆)都应该升级为
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尽管由于历史原因他有可能是最弱的一环,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的提升空间最大。
做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也是最有潜力的地区),应该具有以下的共同点:
一是都应该处在大陆的边缘,一面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或说心脏地带)相连。这一条三个地区都符合,所不同的是中国在古典时期结束将自己的版图扩充到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使自己额外获得了比其他两地区更多的战略空间;
二是在另一面都应当面对海洋,有足够的海岸线。中国面对的是太平洋,欧盟面对的是大西洋,而印度面对的是印度洋。在这一点上印度体现出了一定优势,最起码在视线所及范围内,并没有邻国能直接挑战它的海权。而中国和欧盟则要面对日本和英国有可能的挑战(这一点在下一篇会细说)。
三是在历史上都不断的受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游牧民族的压迫。这一点很重要,游牧民族的入侵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但也是文明的碰撞和交流。无论是古代和现代,交流都是发展的第一要素,看看地理大发生之前的美洲你就会知道封闭的恶果了。有人可能会问中南半岛为什么不能成为另一个边缘地带。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处在中国和印度两个边缘地带中间,不用承受来自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压力。反过来也就无法介入欧亚大陆的中心事务。对于承受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入侵,从历史上来看西欧做的最好,历史上没有被游牧民族完全得手过;中国稍次之,曾短暂
的失守过(蒙古),后迅速的实施了反击;印度做的最差,只能被动的将这些高纬度民族融入,这也是它一直被地缘政治家们轻视的一个原因。好在他在古典时期结束前完成了统一(在英国的帮助下),因此才有登上大国的舞台。
四是要有相对独立统一的主体文化。要想成为一个重量级大国,作为精神力量象征的主体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地理分割,三个边缘地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文化。如果从宗教上划分则是基督教(广义),印度教,儒教。从主体文化(宗教)的渗透力来看,欧洲占优,中国次之,印度最差。
通过以上分析不可否认,在现有的国际环境下,印度已经有能力成为欧亚大陆的另一个边缘地区了,换句话说就是它有资格登上大国的舞台了。
以欧亚大陆为中心分析过后,就会发现中国最起码有成为地区大国的潜质,或者说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个副极。不过做为中国人,很多人关心的是中国有没有可能成为世界的中心。中国目前尚无法挑战美国的战略地位,地缘是一方面,经济也是一方面。当前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经济,用经济手段来拓展中国的地缘空间。
目前地球的权力中心已经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转向〈以美国为中心的海洋国家〉了。换句话说获取权力的力量已经从陆权转向海权了。因此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得到
修正。这里可以忽略海洋和陆地的差别(就是把海洋也定位成国土),这样就会发现谁才是这个世界的心脏地带。
第一,陆权大国——俄国;
做为麦金德所推崇的世界政治枢纽地区的统治者,我们不能说俄国人做的不够好,在它的极盛时期(苏联)他已经基本将麦金德所指认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全部占有了。如果没有地理大发现,如果没有美国。那俄将当之无愧的是世界唯一的霸主。即使有了美国,俄国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
事实上彼得大帝清楚的知道,即使他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极度的扩张,也无法获得足够长和开放的海岸线。西欧和中国这两个边缘国家你可以战胜,但无法真正征服(这也是在游牧民族无数次的碰壁后得出的经验)。因此向南征服另一个边缘地区,获
得印度洋的海岸线就变成了对抗海洋国家的最佳出路。
以下为1725年彼得大帝临终前在遗嘱中向后继者所明确了他关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思想及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
俄国为什么和土耳其打了这么久?这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印度,俄国需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海洋。包括俄国和印度的结盟,也决不仅仅是为了遏制中国那么简单。合纵边横有很多种组合,俄国只是选择了对他来说最好的组合。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俄国人并没有完成彼得大帝的遗愿,而退而求其次的与印度结盟也并不如意,印度自甘地以来一贯的政治思想是游离于国际政治中心之外(现在的想法又不同了),并不会明确的站队。无法和印度(南边缘地区)结成象美——欧(西边缘地区)那样的真正同盟,俄国人已经无法在和美国的争斗中取得胜利了。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出于自身的利益倒向了美国之后,苏联失去了最后一个有可能结盟的“边缘地区”。俄国的失败变得只是时间问题。最终在“海洋国家”和“边缘地区”的强大压力下,苏联最终解体,这也标志着陆权国家最终完全退
出了争霸的行列。尽管俄罗斯仍保有大部分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但在这个舞台上他注定只能成为配角了。
第二,欧亚大陆的“西边缘地区”——西欧(欧盟); 目前用欧盟这个概念来定位这一地区似乎还有些早,如果用地理概念上的西欧有可能更准备一些。不管怎么说,这只是一个符号,如何分析他的定位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现代世界主流文化及价值观的发源地,一部欧洲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欧洲人写史时也的确是以他们自己为中心的,其他地区只是附带提一下)。由于地中海在“世界岛”西侧的中心地位,欧洲文明的开始就是由海权的争夺开始的,当然这个海权最初指的是地中海的海权(罗马人和腓基尼人的战争就是标志)。后来随着西欧大陆文明的觉醒,欧洲大陆本身也开始了陆权的争夺。
与中国不同的是,因为欧洲文明是从海洋起家的,因此作为罗马海权思想的继承者——英国,并不愿意看到欧洲大陆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中国相对应的日本不存在这种力量)。
于是在历史上,我们看不到这块欧亚大陆的“西边缘地区”形成一个完成的帝国。法德两国都希望自己成为这片地区的统制者。如果他们只面对东面占据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俄国,我相信还是有机会整合成一股力量的。可惜英国不会坐视这种情况发生,所以你会看到英国时而直接登陆(英法百年战争),时而挑动西欧洲内战(西班牙王位战争),时而又联合俄国剿灭德国人
统一东西欧洲的企图(一、二战)。
在美国因为地缘上的优势成为新的海洋霸主后,迫于东面来自心脏地带(俄国)的压力,西欧选择了与美——英结盟,并最终取得的胜利。但这场胜利的主角是美国,做为配角的欧洲并不甘于一辈子做配角,毕竟欧洲人自认为才是当代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于是统一欧洲的计划被提上了议程表,欧洲共同体——欧盟——“欧洲帝国”,欧洲人正在艰难的前行。
因此,“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战略定位,对于中国和印度来说是提升了国际地位。但对于欧洲来说,从心底里可能却并不满意,谁叫他们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服从美国的领导的前提下,将“西边缘地带”整合成一个整体是一个务实的目标。
第三,南边缘地区——印度;
印度自古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也可以理解成逆来顺受的国家),特别是甘地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帮印度获得了独立之后,印度更加迷信了这种平和的力量,这使得印度试图超然于国际事务之外。不过地缘所显示出来的优势有时会改变人的观点。正有如美国在一战以前一直奉行的是“孤立主义”试图超然于欧洲事务之外,直到有一天,美国发现自己的地缘优势竟然可以改变世界的格局时,他还是出手了。最终的结果也很令人满意,美国成为了这个星球上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
印度也发现了自己的地缘优势,当然目前他不会有美国那样
的野心,如果能在印度洋上成为区域霸主是更现实的目标。 跟欧洲一样,在陆地方面要承受来自欧亚中心地带的压力,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压力来自于另一个边缘地区国家——中国。当初超然于国际之外的态度让印度没有选择依附于美俄,而是选择了自己对抗。这一步印度倒是走对了,起码他现在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基于两个发展中的“边缘地区”国家的共同利益,合作也许才是解决陆地压力的最佳方法。
第四,东边缘地区——中国;
不可否认,相比于其他两个边缘地区,中国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占据了很大一块“欧亚大陆中心地带”,这使得中国的核心区所承受的来自陆地的压力达到了历史最轻。欧洲也在尽力把乌克兰等几个东欧平原上的国家拉进阵营,只不过他们要面对的是俄国的强力反弹。
二是集权政治。这一点是最为“民主国家”所诟病的,但事实上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争夺中,集权政治能够比分权政治更加有效率。
三是战略布局。中国很早就在世界各地布局了,当然这种战略眼光是被逼出来的,当年的国际环境如此恶劣,逼着中国在世界各地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盟友。以至于在欧美早已将势力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今天,仍能建立自己的利益区。
相比之下,欧洲是在吃老本。而印度一开始则根本没有这个想法,现在再发力,就要面对欧美和中国的双重压力。
第五,北美大陆主体――美国;
如果说麦金德将视线局限在欧、亚、北非,找到了心脏地带。那当我们放眼全球,将蓝色的海洋和黄色的土地结合起来看会发现,北美大陆(主要是美国)才是世界的心脏,大西洋和太平洋就象两片肺一样拱卫在心脏两边。而原先的“世界岛”地区就象腹腔里的那些脏器那样拥挤在一起。虽然每一部分都很重要,但心脏地区的领导地位却天然形成了。
从《新世界岛地缘结构图》中可以看到,美国的位置固然是处在中心位置,但也远离其他几个大陆。要控制整个海洋进而压制住欧亚大陆边缘地区,他必须在东西个寻找一个坚定的盟友。这样的国家必须是完全的海洋国家,换句话说必须是岛屿,半岛都不行(否则基于地理上的联系,很有可能变成“边缘地区”的一部分)。另外这样的岛屿必须与大陆保持合适的距离,即不能太近,随时处于大陆的威协之下(如海南岛之于大陆);又不能太远,使得他对大陆事务毫无兴趣(如印尼之类的)。最后他们必须是海洋强国,并不是所有的岛国都有能力成为海上的强者。 很幸运,版块的运动为美国造就了这两个天然盟友,英国——日本。如果说北美中心地区是新世界岛的中心地区的话,那么英国和日本就是世界岛的外围地区。依美国为参照物,英国属于“世界岛东外围地区”,用以控制“欧亚大陆西边缘地区”;日本属于“世界岛西外围地区”用以压制“欧亚大陆东边缘地区”。 有了这两个桥头堡,美国余下所要做的就是防止“欧亚大陆
中心地带”与两个边缘地中的任何一个结盟,如果成功欧亚大陆就不可能积聚起足够的力量挑战美国的地位。应该说美国做得很好,运气也不错,西边缘地区被邀请来共同统制世界;而东边缘地区又是一个不甘于做小弟的角色,只是在他还很虚弱的时候短暂的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结盟,然后迅速成为一个孤立的地区。在这一地区出于自身的战略需要,开始向“新世界心脏地带”靠拢后,美国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俄国迅速的衰落了,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美国的中心位置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的对欧亚大陆的4个有威协地区进行“合纵”之策。但当主要的对手消失之后,防止他们之间的“连横”形成更强大的对手又成为主要的问题。
对于新世界的格局来说,最值得注意的当然还是上一个千年留下来的传统优势地区。但正如前面所说的,时代在不断的变化,在新千年中,低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作为欧亚大陆最弱的一个边缘地区——印度率先浮出水面。
在上一个千年世界强国的争夺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这并非是说印度洋没有足够的利益(相反印度洋的利益区相当集中),之所以重视度不够,主要是印度洋地区以往并没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强国。海洋的霸主们在大英帝国将印度变成“王冠上最耀眼的一颗宝石”之后就当然的把他纳入了自己的利益区。 因此在当印度越来越羽翼丰满,成为“欧亚大陆南边缘地区”以后,如何保持在印度洋找到一个“世界岛南外围”地区被提上
了议程。很不幸,这一次美国没能在边缘地区的对面找到一个合适的盟友(所以印度的海洋地缘优势是最好的)。斯里兰卡是一个可能的选择,但他离大际太近,实力又太弱,根本不可能成为“新世界岛”俱乐部的一份子。
既然在印度洋的核心地区美国无法找到合适的盟友,那就不妨视线往南到印度洋的边缘地区去碰碰运气。运气还不错,澳大利亚似乎能够担当这个角色。
地理学家们当初肯定在给澳大利亚定位为洲还是岛耗费了一番心思。如果从面积上来看,澳大利亚还是勉强够得上成为一个洲的,于是将周围一些岛屿配给它后还是给了他一个洲的称号。 但从他的地理位置(孤悬在南半球)和人口(2000多万人)来看,他更像是一个岛。不过对于美国来说,这些都刚刚好,这样的地缘情况正是一个天然的海洋盟友,基于人文的原因(都是英国的前领地,不过原来在美国的是严于律己的清教徒,到澳大利亚的是损人利己的重刑犯),澳大利亚早就是美—英联盟的一份子,只不过地理位置一直不太重要,因此基本属于龙套角色。 美国发现,在新千年里有必要将澳大利亚提升到配角的地位,基于它的位置,它不仅能够对牵制印度在印度洋的势力向扩张过度,更可以用来抵消中国向南太平洋地区的渗透。如此重要的作用,给予澳大利亚一个“世界岛南外围地区”的角色是理所应当的了。
印度由于地缘优势已经可以跻身大国俱乐部了,而其他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和南半球目前还只能安心处于配角状态。
正如每个大哥都要有自己的地盘一样,美、俄、欧、中、印都需要有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各大国首先要先在自己的门口拉一群小弟才有能力将视野投向全球。下面对各大国的地缘利益区作一个分析:
俄罗斯:基于地缘的原因,俄国的地缘利益区都集中在欧亚大陆两头,目前的状况是俄国处于衰弱状态,非但没有保住自己的地缘利益区,反而丧失了部分“欧亚大陆中心区”(如中亚、乌克兰、白俄);
欧洲:欧洲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可以说全球都有他们的利益区。但既然现在甘为配角,那么把利益区放在传统的北非(政治
标签为阿拉伯联盟,简称阿盟,从古罗马时期这一地区就是欧洲争夺的对象。这一区域包括阿拉伯半岛,事实上从地缘的角度看,阿拉伯半岛更象非洲的一部分)。不过可惜的是,欧洲这个小弟实在做的太彻底了,以至于他门口的地缘利益区也交给美国来打理了。(注:此处所说的欧洲泛指俄国以外的欧洲,俄国在地缘上的定位为“亚欧洲”)
美国:美国现的是世界的统制者,利益区遍布全球。但他在最初起家时仍然很务实的将利益区定在了拉丁美洲。1823年的美国定位还是一个地区大国,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就是对美国的地缘利益区最好好的解释。美国在将目光投向世界之前首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后院的安全。
印度:印度在全球的布局是最晚的,基于他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北非、南部非洲似乎都有可能成为他的地缘利益区。但事实上对他的定位必须考虑其他大国的的因素。另外最起码对可能的地缘利益区在各方面都应该有足够的优势。因此南部非洲是印度最有可能的“地缘利益区”。不过这一地区老的殖民势力固然是一个问题,另一个边缘地区——中国也早在50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当时不是出于地缘方面的原因,而是出于国际地位的考虑)。以至于美国都不得不正视在中国在非洲的力量(设立“非洲司令部”就是为了防止中国力量做大)。
不过出于地缘方面的原因,印度在非洲也并非没有作为,如
果关注新闻就可以看到《英报: 印度在非“新殖民” 图挑战中国》之类的报道。
中国:中国的地缘利益区很明显是在中南半岛和环南海地区,这一地区的政治标签为东盟。基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南海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必须先解决与小弟们的利益冲突,才能拥有稳固的后花园。
对于远在印度洋西侧的北部阿拉伯非洲和南部黑非洲由于几十年的出于自保目的的苦心政治经营,现在让中国的利益区提早开始了扩张。当然这些远在印度洋西边的利益区因为地缘的原因并不稳固,比如要面对的就是印度的挑战。
《地缘看世界》之第二回
大中亚地缘分析
中亚是东西方文明的枢纽地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地球的文明中心仍然是欧亚大陆(包括北非),也就是麦金斯所说的世界岛。这片文明的发祥地被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分成了东、西、南三块。西面是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地中海文明区”,东面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区”,南面则是次大陆上的“南亚文明区”(一般也被划入东方文明)。而连接这三大文明区的枢纽地区就是现在要说的——中亚
地区。
在开始分析中亚之前,先了解一下中亚的地理范围,先看看行政区划上的中亚。
先来了解一下整个亚洲的区域划分,既然中国在东方,那就从东边说起吧!
东亚——包括中、日、朝、韩。当然俄国也想介入东亚的事务,不过它在外东北的那点土地并不足以让他成为东亚国家,所以在政治上一旦要将俄国也考虑进来的时候,“东北亚”一词的表述会更加精准。
北亚——俄国的亚洲部分也就是西伯利亚地区,再加上蒙古。这一地区在古典时期曾经影响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发展。但在现代,一个没有出海口又地广人稀的区域,并没有单独的影响力。以至于这一地区经常不得不硬挤入东亚地区以获得团队的力量。
东南亚——中南半岛和南海周边的那些岛国组成了这一地区。过低的纬度和过于边缘的位置,使得这一地区无论在古典时期还是在现代社会,都处在其他地区的文化阴影之下。从地缘的角度看,安于一个二流的角色也许是明智的选择。
西亚——这一地区的主体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那些国家。从方位上来讲,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土耳其也经常被划入西亚地区。不过土耳其人急于脱亚入欧,并不情愿与它的穆斯林兄弟们为伍。因此现在谈及西亚时一般也就不包括它了。
联合国将从苏联分裂出来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也包括在西亚中,这从地理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鉴于他们与欧洲的渊源,他们比土耳其更不愿意做为亚洲的一员。伊朗一般也被划为西亚,从地缘位置和宗教上,似乎也是正确的,不过这里更愿意把它划为中亚的一部分(具体原因稍后分析)。
南亚——这一概念就比较清晰了,这一地区包括印度和他周边的那些小国,当然也包括它的死敌——巴基斯坦。这一地区比中南半岛的优势在于更接近文明的起源地(两河流域),当然这是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的。地缘优势是它现在敢于向一流国家发起冲击的重要基础。
中亚——中亚地区目前在政治上一般指从苏联分裂出来的五个国家,即所谓“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这里对于中亚的边缘有意用了过渡色,其实政治家们决定的国境线并不能真正反映地缘结构,这一点在每个区域都存在(比如中国的版图就不仅包括东亚地区)。
事实上伊朗高原上的另一国家——阿富汗就经常在中亚和南亚中摇摆,当然这是被动的被“专家”们划来划去。在北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哈萨克斯坦的北部其实已经伸入了北亚地区了。而在东部,无论是从地缘上还是文化上,很多时候中国的新J地区更适合与这一地区一起研究。当然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我们并不会看到这一地区被公然划入中亚。
不过既然要进行更全面的分析,不得不将“伊朗高原——中亚五国——新J地区”划入一个“大中亚”的概念一起分析。(声明:这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无关政治!)
“大中亚地区”可以依地缘特点分为三个板块:
一是伊朗高原——这一地区位于“大中亚地区”的南部,它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是世界级的(至于有多重要,一会分析)。在这一高原上总共分布着二个半国家,即西部的伊朗、东北部的阿富汗,西南部则位于巴基斯坦境内(占了巴的一半,另一半为印度河平原)。 二是中亚五国——这一地区地理特点是“平”,包括大片平原和一些较低的丘陵。不过千万不要把平原理解成沃野千里。“平原”只
是说他的海拔低,事实上在这一地区的大部分为荒漠。由于地处内陆,所有的河流都因为没有出海口而被自我消化了。当然同样的也就享受不到海洋所带来的温润空气了。(备注:对这一区块的表述实际上有些不够准确。对这部分地理特征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图兰低地——哈萨克丘陵”,中亚五国是一个政治概念了,并不适合放在这里。“图兰平原”的表述其实很容易让人误解,因此它还有个更为准确的名称——图兰低地。这块低地包括大片沙漠、盐泽、洼地,当然也有草原。对于“图兰”二字可能听过,现在出镜率颇高的“泛突厥主义”的正式名称就是“图兰主义”(Turanism)。土耳其人认为“突厥”族群最初就是发源于这片低地上。前面说过所谓“突厥”族是由欧亚两部分的游牧民族混血而成的。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处于东欧平原和蒙古高原中间的中亚地区,的确应该是融合最激烈的地区。)
三是西域——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方面命名的“新J”,还是泛突主义者臆想的“东突厥斯坦”都带有太多的政治意味了。从地理的角度来看,也许汉朝人以自己为中心为它取的“西域”之名会更为合适。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国际性的名称,不过既然欧洲人能够以自己为中心将亚洲划分为“近东”“远东”,那么中央之国似乎更有理由按自己的方位感为之命名。
如果说伊朗高原的特点是“高”,中亚五国的特点是“平”,那么西域的特点就是“深”了。当然这个深是相对高度而不是绝对高度。西域的特点是“三山夹两盆”,即从北到南由同样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的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分割出准噶尔和塔里
木两个盆地。这种特点也使也“西域”地区能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大中亚地区”的三个单元采取分块来分析。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伊朗高原”,前面说过,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是世界性的。其实大家应该有所感觉,能够让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之前仆后继的阿富汗就在这片高原的东北角,而这片高原的主要国家——伊朗也正是美国的下一个目标。
整个大中亚地区由于高山阻隔,基本是属于气候干燥的内陆地区。不过相比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还是可以更适合人类的生存的。尤其是在伊朗高原上面还诞生过“波斯
文明”,波斯帝国亦曾经称霸一时。当然伊朗高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气候条件比青藏高原要好,事实上他的战略位置决定了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