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人的名号_中国人名发展简史之一

古帝始自盘古氏,天皇地皇太皇继。次则有巢与燧人,太昊以下十五帝。

□王泉根

中国人名发展简史之一

上古人的名号

炎帝递传共七君,黄帝少昊金天氏。颛顼之次乃帝喾,帝尧帝舜古帝是。这首诗见于清末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歌》,记述了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远古帝王们的名号与传承序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悠悠的太古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中国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又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涉及到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人种起源等根本问题。对此,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已提出过许多引经据典的伟大学说,并仍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之中。

当我们以一种肃然而神秘的心态,阅读那些记载远古历史的文字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的残编断简、出土文物的珍稀信息,乃至神话传说中的草蛇灰线时,不知你是否发现,远古帝王的寿命都是出奇地长。

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用他的斧头在巨星内部不停地开凿,经过18000年的奋斗,到了纪元前某年,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被他从当中劈开,分为两半,上升者为气体,下沉者为大地,自此宇宙才有了天和地。《春秋命历序》说,天地初生后,出现了天皇、地皇、人皇三位伟大的神,天皇寿命18000岁,地皇也是18000岁,人皇活了15600岁。《春秋命历序》又记五帝的情况:“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远古皇帝的寿命为什么这么长?他们果真吃了长生不老之药,或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 116 |

其实,“生命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人也好,古人也罢,人的寿命都不可能长达数百上千乃至一万多岁。古传所记的这些所谓“寿星”,其实是我们阅读中产生的一个误解:对上古人的名号缺乏一种辩证的理解。

人的姓名符号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姓名,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按照历史学家的看法,中国人的活动历史,依据历史资料可分为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四个时代。本文所谈系指前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的人物名号,大都具有广义的真实性,积淀着那个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化现象与历史背景。

考察我国上古人的名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三种类型。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这位教授原始先民在树上搭茅棚居住的“圣人”,于是就成了领袖人物,并用他的名号来象征远古先民“构木为巢”的时代。

而“燧人氏时代”则是远古先民懂得“钻燧(燧:取火工具,有金燧、木燧两种)取火,以化腥臊”的时代,这比“有巢氏时代”又进了一步,先后大致有12000年左右。

伏羲氏,一作宓牺、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传说他教民结网捕鱼,从事渔猎畜牧,所以“伏羲氏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开始渔猎畜牧的时代。相传八卦也出于伏羲之手。

女娲氏,相传人类是由她和伏羲兄妹相婚而产生,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又传说她曾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女娲氏时代”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由血缘婚发展到族外婚的情况,并反映了先民战胜洪水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相传神农

氏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又传

第一阶段:神话时代的“时代名”

这一阶段人物的名号,是作为某一特定历史文化时代的概括性专名,也即用名号来象征这一历史文化时代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

传说中的天皇,有天下18000年;地皇有天下18000年;人皇有天下15600年;有巢氏有天下百余代;燧人氏有天下百余代,12000年。此外,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也都是历史久远的。这些三皇五帝所占有天下的年代,其实是指一个时代。

如“有巢氏时代”,是指远古先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的时代。《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伏羲和女娲

| 117 |

说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所以“神农氏时代”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耕文化的情况。

由上观之,第一阶段的人物名号,是一种作为时代文化特征的象征性名号,这些名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会以群体力量征服自然的渐进过程。由于原始先民征服自然的力量相当薄弱,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产生一次质的跃变,所以每一时期延续的时间也就很长,象征这一时代的“圣人”名号,所跨越的时间也因之十分漫长,他的“寿命”自然也就特别地长了。

大人物。

这三个部落经过长年争战角逐,经阪泉之战,姬轩辕击败炎帝部落;经涿鹿大战,又击败蚩尤。姬轩辕领导的有熊部落所向披靡,声名大振,各地部落酋长纷纷归服,并推尊他为“黄帝”。据有的史学家考察,黄帝王朝建立的日期是在纪元前2698年。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虚构的神话时代已经结束,亦真亦幻的传说时代宣告开始。

传说时代是原始氏族部落活动兴盛的时期,各氏族或部落联盟纷纷在历史舞台上一显身手,相互之间的战争与众多的发明创造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而人物名号则常常以氏族公名的形式出现。例如共工氏,《太平御览》引《黄帝世纪》:“女娲氏末,有诸侯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列子》、《淮南子》诸书,或云共工与颛顼争帝,或云共工与高辛争帝。《管子·揆度篇》称:“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为什么到处都有共工氏?历史上到底有几个共工氏呢?原来,共工氏是伏羲氏末至高辛氏时的一个强大氏族部落联盟,其领袖人物为共工氏,以此名号作为氏族的公名。于是,凡共工氏部落的其他子孙部落、同盟部落及散处各地者,亦以共工氏为名号,与敌作战,他们的头上都顶着这一大名。这样,就有了“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的共工氏之说。章太炎在《检论·尊史篇》中说:“古者王伯显人之号,或仍世循用,不乃摭取先民,与今欧罗巴人无异。”由此可知上古共工氏之多,实非一人。又如古籍所记

第二阶段:传说时代的“氏族名”

这一阶段人物的名号,是作为某一氏族部落的代表专名。这种名字实际上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公名为氏族所共有,可延续数代袭用同一名号,也可为同一氏族内的其他兄弟所使用,故氏族名的情况较为复杂。

神农氏是上一阶段的“时代名”过渡到这一阶段“氏族名”的转折性人物名号。据古史传说,曾尝百草、教民农耕的神农氏和“五帝”之一的炎帝是同一个人物。

纪元前27世纪时,黄河流域一带聚居着三个强大的部落:一是正在没落中的神农氏部落,以陈丘(今河南淮阳)为中心,酋长姜榆罔,是五氏之一神农氏的后裔;二是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以涿鹿(今山西解县)为中心,酋长蚩尤,他的九个儿子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三是正在崛起的有熊氏部落,以有熊(今河南新郑)为中心,酋长姬轩辕(即黄帝),是一个了不起的伟

| 118 |

“蚩尤”的名号亦非一人。蚩尤为炎帝时部落领袖人物,但《汉书·高帝纪》注,臣瓒引《大戴礼·用兵篇》,谓蚩尤为庶人之贪者。《书经》释文引马融说,又谓蚩尤为少昊末九黎君号。可见蚩尤并非专指一人。《龙鱼河图》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或曰七十二人,系指同时称兵之氏族部落的酋长有七八十人,皆以蚩尤为名号,故谓之为兄弟。由此可见,“共工”、“ 蚩尤”这两个名号,是作为上古氏族部落的“公名”出现的,而并非仅指共工、蚩尤本人。

据《国语·晋语四》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的“少典氏”与“有氏”系指上古两个可以通婚的父系氏族部落,“少典”和“有”即是用以命名这两个父系氏族的该氏族酋长名号。“生黄(不一帝、炎帝”,是说有氏部落的女子定是一个人)在少典氏部落里(可能只嫁给少典氏族的酋长一个人)生了炎、黄两个男孩。这两个男孩长大后都很有出息,“成而异德”,指炎、黄两人所统辖的部落强盛后,分别对他们的人民创建了功德,一支迁往姜水之滨,一支迁往姬水之滨,两人分别成为两个强大的父系氏族部落的开创始祖。

后来,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征服了天下。《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说:“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这里的黄帝与炎帝应为“黄帝支”的领导人和“炎帝支”的领导人。“黄帝”与“炎帝”这两个名号,在不同场合,应作不同对待,

或专指本人,或是作为氏族的公名使用,指黄帝支部落和炎帝支部落。

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层出不穷,如黄帝本人的发明有房屋、衣裳、车船、音乐、陶器、井田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仓颉发明文字,隶首发明算术,容成发明历法。这些伟大的发明创造,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大大推进了一步。不过笔者认为,它们应当都是民族集体智慧的产物,不可能仅是某个人的“灵机一动”。所以,无论是嫘祖、仓颉,还是隶首、容成,都可视为是一种代表集体智慧的“公名”,当然也可以看成或许是曾主持其事或出力最多者(就好像我们今天的科研课题负责人、主编、总工程师之类),以他的“个人名”来命名某一项发明。总之,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人物名号,主要是作为“氏族名”的公名形式出现的,人物名号往往是某一氏族部落的代表,我们应依据古史所记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能以今人的观念—人名代表具体个人—去牵强附会。

第三阶段:半信史时代的“自我名”

这一阶段人物名号代表具体个人,为个人所占有,此即“私名”。

自我名的产生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需要两个条件:一、从“自我”的主体来说,人类的意识,已由原始社会的原始意识,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自觉意识;二、从“自我”的客体来说,社会发展已为“自我名”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 119 |

苏联学者伊·谢·科恩在《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一书中认为:人名是“为社会充当社会记号的东西,被个体当做自己的专有、自己的本质。区分这种关系需要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而这是原始人所没有的”。原始人的意识(原始意识)是在动物意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一种泛灵论和自然崇拜,后来发展为原始巫术观念和原始宗教。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原始意识呈现为一种幻觉式的意识,主体没有自觉意识(对自我意识的意识)与反思能力。而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正是人与动物、文明人类与原始人类的根本区别。自我意识即自觉意识;反思就是对非自觉意识进行整理、抽象和重新构造,形成自觉意识体系。

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所以原始人在对待个体与群体、自我与部落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出来一种“本位主义的意识,因为‘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的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原始社会的个人没有‘人’的一般概念。对于他来说,人就是同部落人(部落意识的典型对立是:人们—非人们,活人—死人,真正的”。在这种思维人—哑子、蛮类,等等)

意识下,原始人自然也就没有使用个人专他们所需要和认有符号—人名的意识,

少同的只是部落的公名—如同有熊氏、典氏、共工氏那样的名号。

因为,“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自我’没有独立自在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人不是作为部落的独立成员,“而是作为

有机整体的一个粒子,个体同整体是不可分开想象的。这种包括性既是共时的(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亲属、同部落人、同年龄人的命运分不开),又是历时的(他感觉自己是历代祖先—从父母起直到部落神”。话的氏族首领为止—的一个粒子)

于是,一个人的生命成为遥远往事无穷重复的象征—但这不是自觉的“寻根”,“对祖先、英雄和精神的模仿形成了对祖先、英雄和精神的全面认同,使个体有时完全无法区分自己的活动和他人的活动,对传统的感受成了直接的交流:活人从生理上感觉到祖先就在自己当中;时间同世世代代的谱系连续性不可分”。

只有当人类社会脱离原始时代,人类意识由原始意识进入文明的意识,从而形成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后,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个体的意识才开始觉醒,才发现象征(自我名、私名)生命个体的符号—人名

的意义与使用价值。于是,“我”就从“我们”中脱颖而出,私名从公名中分离了出来。

产生“自我名”(私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或曰条件),是社会发展向个人提出了使用私名的必要性,这就是私有制的出现。从人名发展史考察,人类是先有公名(如上所述的“时代名”、“氏族名”皆为公名,图腾与古姓也是一种氏族成员所共有的公名),后有私名。私名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当其时也,氏族公有制逐渐解体,氏族成员逐渐拥有个人的私有财产;氏族婚姻已由血族群婚—族外群婚发展为家庭的建立;氏族公产的累积导致占有欲的膨

| 120 |

胀,于是氏族间的战争兼并进一步加剧,强者掠夺财富和俘虏,弱者沦为赤手空拳的奴隶;男性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女性则退而专治氏族的内务。

这样,“我”逐渐在“我们”中显示出独立性与重要性,那些力量强大的领袖们首先启用私名;“我”—英雄们、

随着个人权益与私有财产的进一步累积,那些拥有私产者也纷纷采用私名。

这一时期,显然已不是茹毛饮血或采集渔猎的原始共产社会,而是农耕生产由萌芽到逐步繁荣的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在中国古代,大致处于尧、舜、禹(夏朝前期)的时代。这一时期是由野蛮走向文明、原始共产走向私有制、部落走向国家、群婚制走向家庭制、无序走向有序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是变动频仍的复杂时期,也是较难把握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人物名号显得特别错综复杂。我们很难确定公名与私名的具体界限,更不能推断私名从何时、何人开始启用,而只能大致廓清公名向私名发展的必然趋势,厘定早期私名的一些命名形式。古籍所记尧、舜、禹时代的人物名号,臆说多于真实性,有的明显是后人所加,如果我们不太计较其中的臆说成分,上古时代的“自我名”之得名由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数类:

其一,因德为名。人名之由来往往是该人的业绩、人格的反映。比如尧(伊放《说文解字》:勋)—高瞻远瞩的君主。

”相传“尧,高也,从,在兀上,高远也。尧曾将帝位禅让于舜,又测定日月位置,制

定太阳历法。舜(姚重华)—孝顺友爱的君主。禹(姒文命)—天神般的君主,大禹治水的伟业长期为中国人津津乐道。

其二,因官为名。如尧帝曾改组政府,设九职,由下列九人担任:司空(工程部长)禹,后稷(农业部长)弃,司徒(内政部长)契,士(司法部长)皋陶,共工(建筑部长)垂,虞官(林业部长)益,秩宗(祭祀部长)伯夷,典乐(音乐部长)夔,纳言(秘书部长)龙。因以官职称名,于是弃就叫后稷,垂叫共工。

其三,因技为名。如尧时的大法官皋陶,此人同时又是陶灶的发明者,也作咎繇。《释文》:“陶音遥。”《通俗文》:“陶灶

”即窑。故知皋陶即为皋窑,以发为。

明陶灶为名。曾在夏初篡位夺权的后羿,相传是一位神射手。羿,《说文解字》作:“羽之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

“”

”可见后羿之名出于带羽毛的从羽声。

弓箭,系以技为名。

其四,以伯、仲、叔、季的排行为名。《左传·文公十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疏:“元,善也,言其善于事也。”

其五,尚有若干不明其命名根由者,如舜有七友:“陶雄、东不訾,方回、秦不虚,续牙与伯阳,灵甫皆舜时。”(清《幼学歌》卷三)。

(题图:黄帝像)

————————————————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121 |

古帝始自盘古氏,天皇地皇太皇继。次则有巢与燧人,太昊以下十五帝。

□王泉根

中国人名发展简史之一

上古人的名号

炎帝递传共七君,黄帝少昊金天氏。颛顼之次乃帝喾,帝尧帝舜古帝是。这首诗见于清末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歌》,记述了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远古帝王们的名号与传承序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悠悠的太古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中国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又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涉及到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人种起源等根本问题。对此,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已提出过许多引经据典的伟大学说,并仍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之中。

当我们以一种肃然而神秘的心态,阅读那些记载远古历史的文字资料,包括历史文献的残编断简、出土文物的珍稀信息,乃至神话传说中的草蛇灰线时,不知你是否发现,远古帝王的寿命都是出奇地长。

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用他的斧头在巨星内部不停地开凿,经过18000年的奋斗,到了纪元前某年,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被他从当中劈开,分为两半,上升者为气体,下沉者为大地,自此宇宙才有了天和地。《春秋命历序》说,天地初生后,出现了天皇、地皇、人皇三位伟大的神,天皇寿命18000岁,地皇也是18000岁,人皇活了15600岁。《春秋命历序》又记五帝的情况:“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一曰帝轩辕,传十世,二千五百岁。次曰帝宣,曰少昊,一曰金天氏,则穷桑氏,传八世五百岁。次曰颛顼,则高阳氏,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次是帝喾,即高辛氏,传十世,四百岁。”远古皇帝的寿命为什么这么长?他们果真吃了长生不老之药,或有什么特异功能吗?

| 116 |

其实,“生命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人也好,古人也罢,人的寿命都不可能长达数百上千乃至一万多岁。古传所记的这些所谓“寿星”,其实是我们阅读中产生的一个误解:对上古人的名号缺乏一种辩证的理解。

人的姓名符号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一定历史时期的姓名,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按照历史学家的看法,中国人的活动历史,依据历史资料可分为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信史时代四个时代。本文所谈系指前三个时代,这三个时代的人物名号,大都具有广义的真实性,积淀着那个时期不同阶段的文化现象与历史背景。

考察我国上古人的名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三种类型。

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这位教授原始先民在树上搭茅棚居住的“圣人”,于是就成了领袖人物,并用他的名号来象征远古先民“构木为巢”的时代。

而“燧人氏时代”则是远古先民懂得“钻燧(燧:取火工具,有金燧、木燧两种)取火,以化腥臊”的时代,这比“有巢氏时代”又进了一步,先后大致有12000年左右。

伏羲氏,一作宓牺、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传说他教民结网捕鱼,从事渔猎畜牧,所以“伏羲氏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开始渔猎畜牧的时代。相传八卦也出于伏羲之手。

女娲氏,相传人类是由她和伏羲兄妹相婚而产生,后来他们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礼;又传说她曾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女娲氏时代”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由血缘婚发展到族外婚的情况,并反映了先民战胜洪水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相传神农

氏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又传

第一阶段:神话时代的“时代名”

这一阶段人物的名号,是作为某一特定历史文化时代的概括性专名,也即用名号来象征这一历史文化时代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

传说中的天皇,有天下18000年;地皇有天下18000年;人皇有天下15600年;有巢氏有天下百余代;燧人氏有天下百余代,12000年。此外,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也都是历史久远的。这些三皇五帝所占有天下的年代,其实是指一个时代。

如“有巢氏时代”,是指远古先民构木为巢,居住在树上的时代。《韩非子·五蠹》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

伏羲和女娲

| 117 |

说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所以“神农氏时代”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耕文化的情况。

由上观之,第一阶段的人物名号,是一种作为时代文化特征的象征性名号,这些名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会以群体力量征服自然的渐进过程。由于原始先民征服自然的力量相当薄弱,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产生一次质的跃变,所以每一时期延续的时间也就很长,象征这一时代的“圣人”名号,所跨越的时间也因之十分漫长,他的“寿命”自然也就特别地长了。

大人物。

这三个部落经过长年争战角逐,经阪泉之战,姬轩辕击败炎帝部落;经涿鹿大战,又击败蚩尤。姬轩辕领导的有熊部落所向披靡,声名大振,各地部落酋长纷纷归服,并推尊他为“黄帝”。据有的史学家考察,黄帝王朝建立的日期是在纪元前2698年。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虚构的神话时代已经结束,亦真亦幻的传说时代宣告开始。

传说时代是原始氏族部落活动兴盛的时期,各氏族或部落联盟纷纷在历史舞台上一显身手,相互之间的战争与众多的发明创造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色,而人物名号则常常以氏族公名的形式出现。例如共工氏,《太平御览》引《黄帝世纪》:“女娲氏末,有诸侯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列子》、《淮南子》诸书,或云共工与颛顼争帝,或云共工与高辛争帝。《管子·揆度篇》称:“共工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为什么到处都有共工氏?历史上到底有几个共工氏呢?原来,共工氏是伏羲氏末至高辛氏时的一个强大氏族部落联盟,其领袖人物为共工氏,以此名号作为氏族的公名。于是,凡共工氏部落的其他子孙部落、同盟部落及散处各地者,亦以共工氏为名号,与敌作战,他们的头上都顶着这一大名。这样,就有了“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的共工氏之说。章太炎在《检论·尊史篇》中说:“古者王伯显人之号,或仍世循用,不乃摭取先民,与今欧罗巴人无异。”由此可知上古共工氏之多,实非一人。又如古籍所记

第二阶段:传说时代的“氏族名”

这一阶段人物的名号,是作为某一氏族部落的代表专名。这种名字实际上是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公名。公名为氏族所共有,可延续数代袭用同一名号,也可为同一氏族内的其他兄弟所使用,故氏族名的情况较为复杂。

神农氏是上一阶段的“时代名”过渡到这一阶段“氏族名”的转折性人物名号。据古史传说,曾尝百草、教民农耕的神农氏和“五帝”之一的炎帝是同一个人物。

纪元前27世纪时,黄河流域一带聚居着三个强大的部落:一是正在没落中的神农氏部落,以陈丘(今河南淮阳)为中心,酋长姜榆罔,是五氏之一神农氏的后裔;二是强悍善战的九黎部落,以涿鹿(今山西解县)为中心,酋长蚩尤,他的九个儿子都有万夫不当之勇;三是正在崛起的有熊氏部落,以有熊(今河南新郑)为中心,酋长姬轩辕(即黄帝),是一个了不起的伟

| 118 |

“蚩尤”的名号亦非一人。蚩尤为炎帝时部落领袖人物,但《汉书·高帝纪》注,臣瓒引《大戴礼·用兵篇》,谓蚩尤为庶人之贪者。《书经》释文引马融说,又谓蚩尤为少昊末九黎君号。可见蚩尤并非专指一人。《龙鱼河图》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或曰七十二人,系指同时称兵之氏族部落的酋长有七八十人,皆以蚩尤为名号,故谓之为兄弟。由此可见,“共工”、“ 蚩尤”这两个名号,是作为上古氏族部落的“公名”出现的,而并非仅指共工、蚩尤本人。

据《国语·晋语四》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的“少典氏”与“有氏”系指上古两个可以通婚的父系氏族部落,“少典”和“有”即是用以命名这两个父系氏族的该氏族酋长名号。“生黄(不一帝、炎帝”,是说有氏部落的女子定是一个人)在少典氏部落里(可能只嫁给少典氏族的酋长一个人)生了炎、黄两个男孩。这两个男孩长大后都很有出息,“成而异德”,指炎、黄两人所统辖的部落强盛后,分别对他们的人民创建了功德,一支迁往姜水之滨,一支迁往姬水之滨,两人分别成为两个强大的父系氏族部落的开创始祖。

后来,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征服了天下。《史记·五帝本纪》索隐说:“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这里的黄帝与炎帝应为“黄帝支”的领导人和“炎帝支”的领导人。“黄帝”与“炎帝”这两个名号,在不同场合,应作不同对待,

或专指本人,或是作为氏族的公名使用,指黄帝支部落和炎帝支部落。

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层出不穷,如黄帝本人的发明有房屋、衣裳、车船、音乐、陶器、井田等,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抽丝,仓颉发明文字,隶首发明算术,容成发明历法。这些伟大的发明创造,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大大推进了一步。不过笔者认为,它们应当都是民族集体智慧的产物,不可能仅是某个人的“灵机一动”。所以,无论是嫘祖、仓颉,还是隶首、容成,都可视为是一种代表集体智慧的“公名”,当然也可以看成或许是曾主持其事或出力最多者(就好像我们今天的科研课题负责人、主编、总工程师之类),以他的“个人名”来命名某一项发明。总之,在这一历史阶段的人物名号,主要是作为“氏族名”的公名形式出现的,人物名号往往是某一氏族部落的代表,我们应依据古史所记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而不能以今人的观念—人名代表具体个人—去牵强附会。

第三阶段:半信史时代的“自我名”

这一阶段人物名号代表具体个人,为个人所占有,此即“私名”。

自我名的产生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则需要两个条件:一、从“自我”的主体来说,人类的意识,已由原始社会的原始意识,进入到文明社会的自觉意识;二、从“自我”的客体来说,社会发展已为“自我名”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

| 119 |

苏联学者伊·谢·科恩在《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一书中认为:人名是“为社会充当社会记号的东西,被个体当做自己的专有、自己的本质。区分这种关系需要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而这是原始人所没有的”。原始人的意识(原始意识)是在动物意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是一种泛灵论和自然崇拜,后来发展为原始巫术观念和原始宗教。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原始意识呈现为一种幻觉式的意识,主体没有自觉意识(对自我意识的意识)与反思能力。而自我意识和反思能力正是人与动物、文明人类与原始人类的根本区别。自我意识即自觉意识;反思就是对非自觉意识进行整理、抽象和重新构造,形成自觉意识体系。

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所以原始人在对待个体与群体、自我与部落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出来一种“本位主义的意识,因为‘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的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原始社会的个人没有‘人’的一般概念。对于他来说,人就是同部落人(部落意识的典型对立是:人们—非人们,活人—死人,真正的”。在这种思维人—哑子、蛮类,等等)

意识下,原始人自然也就没有使用个人专他们所需要和认有符号—人名的意识,

少同的只是部落的公名—如同有熊氏、典氏、共工氏那样的名号。

因为,“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自我’没有独立自在的意义和价值”,每一个人不是作为部落的独立成员,“而是作为

有机整体的一个粒子,个体同整体是不可分开想象的。这种包括性既是共时的(一个人的命运与他的亲属、同部落人、同年龄人的命运分不开),又是历时的(他感觉自己是历代祖先—从父母起直到部落神”。话的氏族首领为止—的一个粒子)

于是,一个人的生命成为遥远往事无穷重复的象征—但这不是自觉的“寻根”,“对祖先、英雄和精神的模仿形成了对祖先、英雄和精神的全面认同,使个体有时完全无法区分自己的活动和他人的活动,对传统的感受成了直接的交流:活人从生理上感觉到祖先就在自己当中;时间同世世代代的谱系连续性不可分”。

只有当人类社会脱离原始时代,人类意识由原始意识进入文明的意识,从而形成自我意识与反思能力后,人类对自身的生命个体的意识才开始觉醒,才发现象征(自我名、私名)生命个体的符号—人名

的意义与使用价值。于是,“我”就从“我们”中脱颖而出,私名从公名中分离了出来。

产生“自我名”(私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或曰条件),是社会发展向个人提出了使用私名的必要性,这就是私有制的出现。从人名发展史考察,人类是先有公名(如上所述的“时代名”、“氏族名”皆为公名,图腾与古姓也是一种氏族成员所共有的公名),后有私名。私名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当其时也,氏族公有制逐渐解体,氏族成员逐渐拥有个人的私有财产;氏族婚姻已由血族群婚—族外群婚发展为家庭的建立;氏族公产的累积导致占有欲的膨

| 120 |

胀,于是氏族间的战争兼并进一步加剧,强者掠夺财富和俘虏,弱者沦为赤手空拳的奴隶;男性在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女性则退而专治氏族的内务。

这样,“我”逐渐在“我们”中显示出独立性与重要性,那些力量强大的领袖们首先启用私名;“我”—英雄们、

随着个人权益与私有财产的进一步累积,那些拥有私产者也纷纷采用私名。

这一时期,显然已不是茹毛饮血或采集渔猎的原始共产社会,而是农耕生产由萌芽到逐步繁荣的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在中国古代,大致处于尧、舜、禹(夏朝前期)的时代。这一时期是由野蛮走向文明、原始共产走向私有制、部落走向国家、群婚制走向家庭制、无序走向有序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是变动频仍的复杂时期,也是较难把握的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人物名号显得特别错综复杂。我们很难确定公名与私名的具体界限,更不能推断私名从何时、何人开始启用,而只能大致廓清公名向私名发展的必然趋势,厘定早期私名的一些命名形式。古籍所记尧、舜、禹时代的人物名号,臆说多于真实性,有的明显是后人所加,如果我们不太计较其中的臆说成分,上古时代的“自我名”之得名由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数类:

其一,因德为名。人名之由来往往是该人的业绩、人格的反映。比如尧(伊放《说文解字》:勋)—高瞻远瞩的君主。

”相传“尧,高也,从,在兀上,高远也。尧曾将帝位禅让于舜,又测定日月位置,制

定太阳历法。舜(姚重华)—孝顺友爱的君主。禹(姒文命)—天神般的君主,大禹治水的伟业长期为中国人津津乐道。

其二,因官为名。如尧帝曾改组政府,设九职,由下列九人担任:司空(工程部长)禹,后稷(农业部长)弃,司徒(内政部长)契,士(司法部长)皋陶,共工(建筑部长)垂,虞官(林业部长)益,秩宗(祭祀部长)伯夷,典乐(音乐部长)夔,纳言(秘书部长)龙。因以官职称名,于是弃就叫后稷,垂叫共工。

其三,因技为名。如尧时的大法官皋陶,此人同时又是陶灶的发明者,也作咎繇。《释文》:“陶音遥。”《通俗文》:“陶灶

”即窑。故知皋陶即为皋窑,以发为。

明陶灶为名。曾在夏初篡位夺权的后羿,相传是一位神射手。羿,《说文解字》作:“羽之风,亦古诸侯也。一曰射师,

“”

”可见后羿之名出于带羽毛的从羽声。

弓箭,系以技为名。

其四,以伯、仲、叔、季的排行为名。《左传·文公十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疏:“元,善也,言其善于事也。”

其五,尚有若干不明其命名根由者,如舜有七友:“陶雄、东不訾,方回、秦不虚,续牙与伯阳,灵甫皆舜时。”(清《幼学歌》卷三)。

(题图:黄帝像)

————————————————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 121 |


相关内容

  • 葛天氏传说
  • 编辑 葛天氏是中国汉族神话传说中上古时代的"圣皇"之一,是与"燧人氏"."伏羲氏"等相齐名的人物.无论古代典籍中关于葛天氏的身份的记载有怎样的差异,但有三点是完全一致的:一.他是上古时期对人类文明造肇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二.他是以汉民族为主 ...

  • 公文写作标点符号用法
  •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原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四十年来,文字书写和书刊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因此,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 ...

  • 语言文字部分规范使用说明
  • 语言文字部分规范使用说明 注:材料来自2014年3月底在济南召开的全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培训会,只摘录了疑难部分,并不系统完整. 一.标点符号使用 1.句号的用法 (1)句号只有小圆圈一种形式,取消了小圆点形式. (2)调查问卷及考试题目等的选项末尾不添加句号.如: 市场竞争激烈,不少产业退出新产品的 ...

  • 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 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对于标点符号,原本不需要开此课.但是,最近发现太多写手乱用不规则符号,严重影响编辑审稿.短篇的编辑还可以直接退稿,而长篇一发好几章,全部退章怕伤了写手自信心,通审又怕误导读者,进行修改会浪费编辑大量时间,延误其他稿件的审核.有些章节属于先发表后审,章节发表很长时间,再退回自然也是 ...

  • 一批关于语言文字应用的规定
  • 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差错认定细则 (原载 1997 年 4 月 9 日<新闻出版报>第 3 版) 第一章 总则 第 1 条 为使报纸编校质量评比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使内部评判的标准具有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和<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 ...

  •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学案
  • 2009年10月28日 (2009-10-28 21:59:39)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高考专题 高考"标点符号运用"学案 考纲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目的: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题,寻找规律,掌握考查的重 ...

  • 公文常见标点符号用法
  • 公务活动中易用错读错的标点和字词 一.公文中易误用的标点 1.顿号的误用. 一是顿号.逗号.分号.句号混用.在完整的句子里,顿号是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逗号是单句内部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复句内部各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是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句号是陈述句末尾用的点号.这4个点号在句子中是循序渐 ...

  • 关于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 关于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 对于标点符号,原本不需要开此课.但是,最近发现太多写手乱用不规则符号,严重影响编辑审稿.短篇的编辑还可以直接退稿,而长篇一发好几章,全部退章怕伤了写手自信心,通审又怕误导读者,进行修改会浪费编辑大量时间,延误其他稿件的审核.有些章节属于先发表后审,章节发表很长时间,再退回自然 ...

  • 2016高考前文化常识冲刺题
  •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模拟题整理版(精校) 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