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3.15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沙皇士兵军大衣的纽扣哪去了?深深吸引了我,“锡”可以在低温下“消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却不知道导致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
想通了分子和宏观世界的形成源于核外电子共轭这一简单现象之后,我想到了低温可能会导致某些化学元素核外电子共轭的瓦解,使它们原子化。原子化,可是小于纳米的材料,可以轻松渗透到许多“空隙”中去,是“锡”在低温下“消失”的真正原因。
除了低温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瓦解和改变核外电子共轭呢?溶解、融化、电解,都可以瓦解和改变核外电子共轭,重力、切削、击打、高温等可以局部瓦解和改变核外电子共轭。
我认为电子不过是电荷团聚体,就体积和质量来说拥有很大的弹性,一般对应于质子拥有的电荷量,即一个电子单位。核外电子共轭可以是一个电子单位,也可以是两个电子单位,后者不如前者稳固,却可以使物质获得流动性、延展性。
所谓化学,实际是物理学的延伸,研究的对象不过是核外电子共轭的改变和重组,及其应用。
核外电子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缺失,即所谓“离子化”,条件恢复就会自动补齐,还可以在一个电子单位的共轭和多个电子单位的共轭中变化,陶瓷业、铸造业和热处理工艺都是在利用核外电子的上述特征。
将材料溶解,分离的过程中避免结晶和产生核外电子共轭,就可能获得纳米和原子级别的材料。
锡合金的低温“冻解”,也可能获得超微材料。
说来说去,化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其实是电荷学、电子学。当然,它们的研究对象远远不止这些。
所谓核力,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电荷力,所谓“胶子”,我还没有搞清楚。不过星系的联系未必需要很大的力,因为失重状态下庞然大物与基本粒子在许多方面是相对“平等”的。
不过核外电子的数量和质量始终受制于核内质子的数量及其携带正电荷的质量,而星系的形成也有类似的关系。
2013.3.15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沙皇士兵军大衣的纽扣哪去了?深深吸引了我,“锡”可以在低温下“消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却不知道导致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
想通了分子和宏观世界的形成源于核外电子共轭这一简单现象之后,我想到了低温可能会导致某些化学元素核外电子共轭的瓦解,使它们原子化。原子化,可是小于纳米的材料,可以轻松渗透到许多“空隙”中去,是“锡”在低温下“消失”的真正原因。
除了低温之外,还有什么可以瓦解和改变核外电子共轭呢?溶解、融化、电解,都可以瓦解和改变核外电子共轭,重力、切削、击打、高温等可以局部瓦解和改变核外电子共轭。
我认为电子不过是电荷团聚体,就体积和质量来说拥有很大的弹性,一般对应于质子拥有的电荷量,即一个电子单位。核外电子共轭可以是一个电子单位,也可以是两个电子单位,后者不如前者稳固,却可以使物质获得流动性、延展性。
所谓化学,实际是物理学的延伸,研究的对象不过是核外电子共轭的改变和重组,及其应用。
核外电子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缺失,即所谓“离子化”,条件恢复就会自动补齐,还可以在一个电子单位的共轭和多个电子单位的共轭中变化,陶瓷业、铸造业和热处理工艺都是在利用核外电子的上述特征。
将材料溶解,分离的过程中避免结晶和产生核外电子共轭,就可能获得纳米和原子级别的材料。
锡合金的低温“冻解”,也可能获得超微材料。
说来说去,化学和物理学的基础其实是电荷学、电子学。当然,它们的研究对象远远不止这些。
所谓核力,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电荷力,所谓“胶子”,我还没有搞清楚。不过星系的联系未必需要很大的力,因为失重状态下庞然大物与基本粒子在许多方面是相对“平等”的。
不过核外电子的数量和质量始终受制于核内质子的数量及其携带正电荷的质量,而星系的形成也有类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