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所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归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究万事之终始,协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惰性,明立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译文: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国家成就一统天下之基业的资本,没有比辨别人才之高下,并量才使用这件事更重大的了。如果能这样做,那作帝王的就能使自己既显得耳聪目明,又显得安闲自在。孔子说:“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若能清清楚楚的分辨这五类人,那么长久治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那些被称作庸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不是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住自己在干什么。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诸如此类表现的,就是庸人。

那些被称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天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点,就务必要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语既然扼要得当,做事既然有根有据,犹如人的性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富贵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何增益;贫贱了,也不会对他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士人,亦即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君子的特征是,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根。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炫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从不武断。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乎法度,行为合乎规定,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富;乐善好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通达无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

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

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所也。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得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忌,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君子也。

所谓贤者,德不逾闲,行中归绳,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菀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所谓圣者,德合天地,变通无方,究万事之终始,协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惰性,明立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圣者也。

译文: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国家成就一统天下之基业的资本,没有比辨别人才之高下,并量才使用这件事更重大的了。如果能这样做,那作帝王的就能使自己既显得耳聪目明,又显得安闲自在。孔子说:“人分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若能清清楚楚的分辨这五类人,那么长久治安的统治艺术就全明白了。

那些被称作庸人的,内心深处没有任何严肃慎重的信念,做事马马虎虎,有头无尾,为人处事从不善始善终,满口胡言,不三不四。所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唯独没有品学兼优的高人。不是扎扎实实地安身立命,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人。见小利,忘大义,自己都不知道住自己在干什么。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总是把持不住自己——有诸如此类表现的,就是庸人。

那些被称作士人的,有信念,有原则。虽不能精通天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不能把各种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必定有值得称道之处。因此,他不要求智慧有多少,但只要有一点,就务必要彻底明了;言语理论不求很多,但只要是他所主张的,就务必中肯简要;他所完成的事业不一定很多,但每做一件事都务必要明白为什么。他的思想既然非常明确,言语既然扼要得当,做事既然有根有据,犹如人的性命和形体一样和谐统一,那就是一个人格和思想非常完整、独立的知识分子,外在力量是很难改变他的。所以富贵了,也看不出对他有何增益;贫贱了,也不会对他有什么损失——这就是士人,亦即知识分子的主要特点。

君子的特征是,说话一定诚实守信,心中对人不存忌根。秉性仁义但从不向人炫耀,通情达理,明智豁达,但说话从不武断。行为一贯,守道不渝,自强不息。在别人看来,显得平平常常,坦坦然然,并无特别出众之处,然而真要赶上他,却很难做到。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贤人的主要特征是,品德合乎法度,行为合乎规定,其言论足以被天下人奉为道德准则而不伤及自身,其道性足以教化百姓而不损伤事物的根本。能使人民富有,然而却看不到天下有积压的财富;乐善好施,普济天下,从而使民众没有什么疾病和贫困。这就是贤人。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天地的自然法则融为一体,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通达无阻。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大道拓展成自己的性情,光明如日月,变化运行,有如神明,芸芸众生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见到一点,也不能真正了解其德性的涯际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


相关内容

  • [四库全书]智慧宝语荟要录
  • <四库全书子部>孔子家语·卷一:修身人事 之一: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问礼第六) 之二: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王肃注:所务者谓言之要也):行不 ...

  • 略谈士德和士大夫精神
  • 作者:温克勤 伦理学研究 2012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2)01-0024-04 士德一般指读书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士大夫精神一般指从政者应有的道德操守.此二者是相通的,说士大夫精神泛指读书人和从政者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亦无不可 ...

  • 激励人奋斗的话
  • 停下休息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还在奔跑。 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年轻的朋友,请不要把生活当作风景画来欣赏,也不要把生活当作沙发来 ...

  •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 第28卷第5期 2010年9月政法论坛Tribun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Vol.28,No.5Sep.2010 荀子礼法学说新解 周伟 摘要:战国变法运动有力顺应了宗法封建国家崩溃后新君主的建国问题.纯物量精神 "法治"成就了政治社会的客观化,这种物化 ...

  •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 第一讲 孔子及儒家文艺美学思想 概述:孔子主"仁"重"礼",崇"乐"尚"中和之美".孔子"思无邪"."尽善尽美"."文质彬彬"."兴观群怨" ...

  • 有哪些励志格言
  • 1)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孙中山 2)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孙中山 3) 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孙中山 4)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 茅盾 5) 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 茅盾 6) 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 李 ...

  • 墨子兼爱中翻译译文
  • 墨子兼爱中 翻译 译文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 ...

  •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路径探析
  • 2011. 02 L A NZ H O UX U EK A N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路径探析 刘益梅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 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 儒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儒家认为整个 ...

  •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鲁迅:吴敬梓之[儒林外史]
  • 鲁迅--吴敬梓之<儒林外史> 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然此类小说, 大抵设一庸人,极形其陋劣之态,借以衬托俊士,显其才华,故往往大不近 情,其用才比于"打诨".若较胜之作,描写时亦刻深,讥刺之切,或逾锋 刃,而<西游补>之外,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