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和"郑成功"的历史对决

“施琅”和“郑成功”的历史对决(2006-04-21 20:39:19)

分类:文化时评

“施琅”和“郑成功”的历史对决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悠久而坚固的联盟,终于面临大破裂的格局,而制造这一价值分裂的“祸首”,就是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该剧重塑郑成功麾下叛将施琅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第四代儒生陈明声言,策划《施琅大将军》的原因,乃是“想振作决策层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志力和决心”。大陆新儒生据此展示了坚定的国家主义立场。

亚细亚国家主义的历史逻辑,就是要承认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正统国家,也即从夏商周、秦汉魏晋到元明清的王朝谱系。所有被纳入这一谱系的先朝,都是合法的政权,应当受到追穰,因为正是它们向现代国家提供了包括国土和人民在内的政治遗产。不仅如此,依据这个逻辑,传统国家(前朝)对国土和人民的维系(扩张或失落)状况,就成为政治评判的基本尺度。国家主义为此制订了自己的第一定律:凡是有利于捍卫和扩展疆域的就是“国家英雄”,反之就是“国家罪人”。对郑成功旧部施琅的政治平反,正是第四代新儒生用第一定律推导出的必然结果。

但国家主义也会面临种族问题的严重困扰,也即如何区分入侵异族和本土国家政权。国家主义为此增设了第二定律来弥补第一定律的逻辑缺陷:凡是在异族尚未占领和统治中原之前,一切针对“他者”的抗击活动,皆应视为爱国行为,屈原、岳飞、文天祥和史可法就此被纳入了国家英雄的光荣谱系;而一旦外族一旦完成民族征服和国家接管,则“他者”就转换成了“自者”,也即合法的统治者,而此后所发生的任何抗争活动,都应被视为叛逆和分裂。

这个从“他者”向“自者”转换的过程,国家主义者通常誉之为“民族融和”,因为它符合国家主义的空间信念:尽其可能地征服更为广阔的土地和获取大数量的人民。所有成功的征服者如嬴政、刘彻和康熙,都曾受到国家主义者的热烈讴歌,而那些丢失土地的皇帝,则成为无情嘲弄和抨击的丑角。国家主义最严厉的判词是“卖国贼”,而它的最高誉词,就是“爱国主义者”。

有关吴三桂的政治鉴定就是这样出笼的。在国家主义看来,清兵入关和征服中原之前,吴三桂背叛明朝政府在先;清政府完成权力接管之后,他又举兵云南、背叛清朝政府在后。这是双料的国家叛徒,应当被钉上历史耻辱柱两次。

但国家主义的第二定律跟第一定律是自相矛盾的。第一定律依据的是国土信念和政治地理学逻辑,而第二定律却把政治权力接管(确立新国号和权力“合法化”)作为道德转换的分界线,据此分辨爱国和叛国,但这势必跟有关国家正义(侵略和被侵略、占领和被占领、屠杀和被屠杀等等)的公理性常识发生冲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族主义的历史逻辑。民族主义只有一条定律,那就是确认汉人作为统治者的唯一正统地位,而指认所有异族为入侵者和非法征服者。在民族主义的视域里,民族的“他者”不能转换为“自者”。“他者”永远是“他者”,即便它登基和掌控最高权力,它仍然是可耻的入侵者,必须给予坚决反抗和推翻。民族主义者是汉种族的强硬卫士,坚定地捍卫着汉族在东亚地区的支配地位,并且把这种种族纯粹性当作自己的核心信念。民族主义最严厉的判词是“汉奸”,而它的最高誉词就是“民族英雄”。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土想象边界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国家主义的第一定律符合民族主义原则,但其第二定律却与之发生了激烈冲突。屈原、岳飞和史可法等人的抗争行为发生在政治分界线之前,所以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没有任何分歧,但郑成功的抗争行为却发生于分界线之后,也就是发生在满族人建立清帝国之后,所以,对于郑成功的判定,新儒生的国家主义和汉民族主义必定会出现严重分歧。

由于国家主义史学家的暧昧立场,上述分歧曾经遭到长期的话语掩蔽。只要查一下历史文献便不难发现,主流史学家范文澜和郭沫若的叙事立场是非常暧昧的。基于政治统一战线的策略考量,北京希望维持这种模棱两可的言说。因此,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边界总是含糊不清,而双方的专有语词也被普遍混用,例如,国家主义喜欢征用民族主义的“民族英雄”和“汉奸”两词来斥责国家叛徒,民族主义者则热衷于借用“爱国主义”一词来赞美它自己的道德烈士。而这种语词交换,只是官方史学价值混乱的冰山一角。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终于揭示了这个分歧。第四代儒生所代表的国家主义,痛斥民族主义者是“种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而闽籍教授和民族主义网民则联合起来,愤怒声讨国家主义者是“汉奸”。以拥郑(成功)派和拥施(琅)派为标志,一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内讧”,已经势不可挡。

中国的华侨社会的历史信念,建立于“反清复明”的政治基础。南洋第一代华侨,是郑和舰队士兵和明帝国的政治移民,而第二代华侨是遭到清政府迫害的闽粤农民,具有强烈的反清复明信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洪门”组织遍及全球,构筑着华侨社会的权力中心,并且为孙中山等近代革命党人的发育,提供了温暖的摇篮。

在厦门鼓浪屿海岸,郑成功的高大雕像在风雨中矗立了多年,接受着来自当地民众的虔诚敬意。台湾的早期大陆移民,大多是郑成功及其部属的后裔,他们对郑氏和汉族祖先的缅怀,无疑是支撑其身份认同的精神支柱。对郑氏叛将施琅的道德平反,不仅颠覆了郑成功的“民族英雄”身份,而且会动摇整个台湾和海外民族主义者的核心价值,由此引发严重的政治认同危机。第四代儒生发动的“电视劝战”运动,正在面临严峻的历史考验。(作者:朱大可,写于2006年4月6日,本文原载《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时有所删节,转载和引用,请以本博的版本为准)

“施琅”和“郑成功”的历史对决(2006-04-21 20:39:19)

分类:文化时评

“施琅”和“郑成功”的历史对决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悠久而坚固的联盟,终于面临大破裂的格局,而制造这一价值分裂的“祸首”,就是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该剧重塑郑成功麾下叛将施琅的爱国主义英雄形象。第四代儒生陈明声言,策划《施琅大将军》的原因,乃是“想振作决策层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志力和决心”。大陆新儒生据此展示了坚定的国家主义立场。

亚细亚国家主义的历史逻辑,就是要承认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正统国家,也即从夏商周、秦汉魏晋到元明清的王朝谱系。所有被纳入这一谱系的先朝,都是合法的政权,应当受到追穰,因为正是它们向现代国家提供了包括国土和人民在内的政治遗产。不仅如此,依据这个逻辑,传统国家(前朝)对国土和人民的维系(扩张或失落)状况,就成为政治评判的基本尺度。国家主义为此制订了自己的第一定律:凡是有利于捍卫和扩展疆域的就是“国家英雄”,反之就是“国家罪人”。对郑成功旧部施琅的政治平反,正是第四代新儒生用第一定律推导出的必然结果。

但国家主义也会面临种族问题的严重困扰,也即如何区分入侵异族和本土国家政权。国家主义为此增设了第二定律来弥补第一定律的逻辑缺陷:凡是在异族尚未占领和统治中原之前,一切针对“他者”的抗击活动,皆应视为爱国行为,屈原、岳飞、文天祥和史可法就此被纳入了国家英雄的光荣谱系;而一旦外族一旦完成民族征服和国家接管,则“他者”就转换成了“自者”,也即合法的统治者,而此后所发生的任何抗争活动,都应被视为叛逆和分裂。

这个从“他者”向“自者”转换的过程,国家主义者通常誉之为“民族融和”,因为它符合国家主义的空间信念:尽其可能地征服更为广阔的土地和获取大数量的人民。所有成功的征服者如嬴政、刘彻和康熙,都曾受到国家主义者的热烈讴歌,而那些丢失土地的皇帝,则成为无情嘲弄和抨击的丑角。国家主义最严厉的判词是“卖国贼”,而它的最高誉词,就是“爱国主义者”。

有关吴三桂的政治鉴定就是这样出笼的。在国家主义看来,清兵入关和征服中原之前,吴三桂背叛明朝政府在先;清政府完成权力接管之后,他又举兵云南、背叛清朝政府在后。这是双料的国家叛徒,应当被钉上历史耻辱柱两次。

但国家主义的第二定律跟第一定律是自相矛盾的。第一定律依据的是国土信念和政治地理学逻辑,而第二定律却把政治权力接管(确立新国号和权力“合法化”)作为道德转换的分界线,据此分辨爱国和叛国,但这势必跟有关国家正义(侵略和被侵略、占领和被占领、屠杀和被屠杀等等)的公理性常识发生冲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族主义的历史逻辑。民族主义只有一条定律,那就是确认汉人作为统治者的唯一正统地位,而指认所有异族为入侵者和非法征服者。在民族主义的视域里,民族的“他者”不能转换为“自者”。“他者”永远是“他者”,即便它登基和掌控最高权力,它仍然是可耻的入侵者,必须给予坚决反抗和推翻。民族主义者是汉种族的强硬卫士,坚定地捍卫着汉族在东亚地区的支配地位,并且把这种种族纯粹性当作自己的核心信念。民族主义最严厉的判词是“汉奸”,而它的最高誉词就是“民族英雄”。

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国土想象边界是截然不同的。尽管国家主义的第一定律符合民族主义原则,但其第二定律却与之发生了激烈冲突。屈原、岳飞和史可法等人的抗争行为发生在政治分界线之前,所以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没有任何分歧,但郑成功的抗争行为却发生于分界线之后,也就是发生在满族人建立清帝国之后,所以,对于郑成功的判定,新儒生的国家主义和汉民族主义必定会出现严重分歧。

由于国家主义史学家的暧昧立场,上述分歧曾经遭到长期的话语掩蔽。只要查一下历史文献便不难发现,主流史学家范文澜和郭沫若的叙事立场是非常暧昧的。基于政治统一战线的策略考量,北京希望维持这种模棱两可的言说。因此,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边界总是含糊不清,而双方的专有语词也被普遍混用,例如,国家主义喜欢征用民族主义的“民族英雄”和“汉奸”两词来斥责国家叛徒,民族主义者则热衷于借用“爱国主义”一词来赞美它自己的道德烈士。而这种语词交换,只是官方史学价值混乱的冰山一角。

电视剧《施琅大将军》终于揭示了这个分歧。第四代儒生所代表的国家主义,痛斥民族主义者是“种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而闽籍教授和民族主义网民则联合起来,愤怒声讨国家主义者是“汉奸”。以拥郑(成功)派和拥施(琅)派为标志,一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内讧”,已经势不可挡。

中国的华侨社会的历史信念,建立于“反清复明”的政治基础。南洋第一代华侨,是郑和舰队士兵和明帝国的政治移民,而第二代华侨是遭到清政府迫害的闽粤农民,具有强烈的反清复明信念。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洪门”组织遍及全球,构筑着华侨社会的权力中心,并且为孙中山等近代革命党人的发育,提供了温暖的摇篮。

在厦门鼓浪屿海岸,郑成功的高大雕像在风雨中矗立了多年,接受着来自当地民众的虔诚敬意。台湾的早期大陆移民,大多是郑成功及其部属的后裔,他们对郑氏和汉族祖先的缅怀,无疑是支撑其身份认同的精神支柱。对郑氏叛将施琅的道德平反,不仅颠覆了郑成功的“民族英雄”身份,而且会动摇整个台湾和海外民族主义者的核心价值,由此引发严重的政治认同危机。第四代儒生发动的“电视劝战”运动,正在面临严峻的历史考验。(作者:朱大可,写于2006年4月6日,本文原载《中国新闻周刊》,发表时有所删节,转载和引用,请以本博的版本为准)


相关内容

  • 先总统蒋公语录铁血网
  • 揭秘越王勾践剑"再造"术 纪念先总统蒋公崩殂三十一周年 毛泽东老舍促膝长谈:满族了不起 中国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是哪一个?<调查> 关于留美幼童的一桩历史公案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悍将 大家告诉我,如果汉武帝现在复活了~~ 为什么日本人挨了原子弹还崇拜美国人???? 揭开被遗忘的历史 秦 ...

  • 略论爱国将领施琅
  • 略论爱国将领施琅 略论爱国将领施琅 王宏志 评价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首先必须认识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而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更不能充当明朝的遗老遗少,无视中国历史上以清代明这个历史事实.在此前提下,我们来对清初爱国将领施琅作出评价,就会比较客观,比较实事求 ...

  • 从周培公到姚启圣到施琅_
  • 博客首页 升级新版博客 微博:最火交流工具 看明星动态 登录注册 发博文 博文 张鸣仁 BLOG http://blog.sina.com.cn/d19706[订阅][手机订阅] 首 页 博 文 图 片 关于我 个人资料 dennisss 进入我的空间 播客 微博 加好友发纸条 写留言加关注 博客等 ...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_文综(高清图)
  • 汕头市实验学校2015-2016学年度 第二学期高三年级第8周周六文综科试卷(4.16) 第I 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9日23时36分,"中国·青岛"号大 ...

  •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
  • 如何看待"民族英雄" 摘要:所谓历史主义原则,就是要将历史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来加以分析,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加以客观地.全面地考察.反对任何主观的评价标准,不能按照政治需要去塑造历史人物,也不能按照现代人的眼光去苛求前人.判断和评价 历史人物的功绩,主 ...

  • 康熙教案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教案
  • 教案:"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 年 03 月 09 日 点击数: 1059[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教学难点] 教 ...

  • 泉州历史名人
  • 人文之胜,甲于闽省 泉山晋水,哺育了一代代泉州儿女,思想家李贽.抗倭英雄俞大猷.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民族英雄郑成功.大将军施琅等等.循着他们的足迹,踏遍泉州.散落在巷陌的故居,尽管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残损,但依然存留着名人的气息,述说着名人奋斗的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因素,等待着后人去感受.去认知.去 ...

  • 古今老外"相遇"将军祠
  • 古今老外"相遇"将军祠 编辑: 2004.10.29 出场人物:潘维廉,美国人.厦大MBA中心外籍教授,厦门人文的爱好者,著有<魅力厦门>一书. 郭坤聪,厦门地方文史专家,对将军祠一带人文史迹尤其熟悉. 寻觅现场:将军祠路中段,百年前,照片画面上的旧址. 近日,热心读 ...

  • 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碑刻述论
  • 清代台湾妈祖信仰十分兴盛,也产生了很多有关妈祖信仰的碑刻,这些保留下来的碑刻是研究清代台湾地区妈祖信仰不可或缺的原始资料.本文对目前散见于各种文献资料中的妈祖碑刻进行搜集.探讨和研究,以期反映清代台湾妈祖信仰的基本状况,疏漏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妈祖碑刻的分布 有关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碑刻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