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的教学内容“万以上数的认识”,其中信息窗3是教学万以上数的比较和改写,信息窗4是教学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在教学这两部分内容时,结合小课题的研究我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在课堂教学之初充分利用教材情境串,问题串这一特点,努力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才敢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后,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赞赏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当学生有不同于老师或教材的看法时,也不强求意见统一,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我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提出问题。我经常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我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有意识地设置矛盾,激起学生的认识矛盾冲突,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信息窗3是教学万以上数的改写时,我充分利情境图给定的信息,引导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给出的信息:中国陆地面积9600000平方千米,有1300000000人口;美国陆地面积9373000平方千米, 有145000000人口…… 学生通过读这些大数提出了这些数很大不想点办法很难读,还很容易读错。于是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办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呢?”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的大讨论(生:A 、给数分级 B 、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死。C 、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我问学生C ,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的,她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在此种情况下我因势力导,引导学生学习万以上数的改写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这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要巧妙进行激疑、布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会思会问。如,在教学求万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学求近似数,它有什么用?”,“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与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等,使学生明确,提问应切中要害,应问在关键处。

“问”终于省,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会问。每当一节课结束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吗?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懂的?请大家想一想谁提的问题最巧,最精,最有价值。” “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以后可以怎样运用它们?”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的教学内容“万以上数的认识”,其中信息窗3是教学万以上数的比较和改写,信息窗4是教学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在教学这两部分内容时,结合小课题的研究我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

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在课堂教学之初充分利用教材情境串,问题串这一特点,努力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才敢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学生提出后,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赞赏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激发他们质疑的兴趣。当学生有不同于老师或教材的看法时,也不强求意见统一,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我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够提出问题。我经常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表独立见解,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我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有意识地设置矛盾,激起学生的认识矛盾冲突,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信息窗3是教学万以上数的改写时,我充分利情境图给定的信息,引导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给出的信息:中国陆地面积9600000平方千米,有1300000000人口;美国陆地面积9373000平方千米, 有145000000人口…… 学生通过读这些大数提出了这些数很大不想点办法很难读,还很容易读错。于是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办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呢?”问题一提出就引发了学生的大讨论(生:A 、给数分级 B 、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死。C 、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我问学生C ,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的,她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在此种情况下我因势力导,引导学生学习万以上数的改写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人一渔。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让他们会问,这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要巧妙进行激疑、布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会思会问。如,在教学求万以上数的近似数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学求近似数,它有什么用?”,“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与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等,使学生明确,提问应切中要害,应问在关键处。

“问”终于省,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会问。每当一节课结束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吗?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懂的?请大家想一想谁提的问题最巧,最精,最有价值。” “学习了什么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以后可以怎样运用它们?”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相关内容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教材说明 这些教材包括两局部.先教学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再教学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同求整数的近似数一样,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局部内容的学习可为 ...

  •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师应 ...

  • 大胆猜想,小心求证--课堂教学反思
  •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59-02 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和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建立在事实和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想.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 ...

  •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 "真实"入手,从自然入手,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数>一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有意识得开发生活资源. 首先我出示例 ...

  • 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稿
  • 授课时间: 年 课题 学习目标 月 日 累计课时数 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 主备课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认识计数单位"万" . "十万" . "百万" . "千万" . "亿" ,掌握各计 ...

  • 小数乘法求积的近似数反思
  • <小数乘法求积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严英莲 在进行<小数乘法求积的近似数>备课时,我把这节课的侧重点放在了复习两个学过的知识点上,一是小数乘法的计算,二是求小数的近似数.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学生都学习过,今天这节课就是把这两点知识融汇贯通,熟练掌握.如果这两点知识很扎实,后面的例 ...

  • 用进一和去尾法解决问题设计
  •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的例10及相应的练习. [课标要求] 1. 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3.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 ...

  • 圆的面积计算教材分析
  •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唯一的曲线图形.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将理解"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贯穿在活动之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将新的数学思想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 ...

  •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
  • 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课时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日期: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小数的产生. 2.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二) 能力方面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 德育方面 渗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