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不久前,中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那么,中国发展道路取得成功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深藏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之中。本文试图追随马克思的思路,阐述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初含义,从而阐明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形态 跨越发展 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初含义并不是五行态说。

一提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所谓“五形态说”。斯大林说过:“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①(P137)在斯大林看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不同的社会形态,而这五个社会形态对所有国家的历史发展都具有普适性。显然,这是对“五形态说”的经典性表述。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学说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理论界一直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然而,“五形态说”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两个致命的挑战。

一是马克思本人从未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过他的社会形态理论。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②(P25~27)从马克思叙事的背景来看,显然也暗含着他对另外两种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认可。尽管这里合起来也有五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但与斯大林提出的“五形态说”并不是一回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概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后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③(P33)如果加上马克思语境中暗含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这里也有五种社会形态,但与斯大林提出的“五形态说”也不是一回事,因为斯大林完全没有注意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在马克思那里,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其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是斯大林把“五形态说”表述为普适性的社会形态演化理论,其实,这种学说只适合于欧洲。即使如此,也得加上一个补充条件,即在斯大林所说的“原始公社制的”和“奴隶占有制的”中间插入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的”所有制。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曾指出,在欧洲各地存在着“亚细亚的或印度的所有制形式”。

由此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都不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

准确概括。

二、马克思对社会跨越发展的早期论述。

社会发展道路, 从总的方面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 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理论, 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社会发展的“演进”与“跨越”这两方面来理解, 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但是就某一些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根据马克思对社会跨越发展的论述,社会形态更替形式是多样性的,某一国家或民族是可以在一定时期由较落后的社会形态迅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列宁曾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④(P776)这是对社会形态更替顺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符合历史实际的概括。为了具体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马克思如何在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导下, 运用实证的比较分析方法剖析社会跨越发展问题的。

关于原始氏族向奴隶社会的跨越发展, 马克思是在摘录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予以论证的。应该指出的是,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利用史实科学地论证了古希腊人从血统的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的发展过程。他在该书的“希腊政治社会的建立”一章中指出: “雅典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勃然兴起, 雅典人已上升到了人类历史上诸民族中最卓越的地位。”⑤(P274)马克思在摘录了摩尔根这一章的主要论述之后, 又以舍曼的古代历史学著作《雅典国家》探讨了其他原始氏族的奴隶制跨越发展问题。随后,马克思对于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指出“希腊的外来人”不是靠自己氏族的慢慢进化, 而是在参加希腊人的征战, 靠战功获得了自然条件比较好的“移住地”, 被雅典人划为一个行政区, 使一个氏族制度跨越发展到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中来。

关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跨越发展的史实中, 马克思十分重视英国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在早期阐述他的唯物史观理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指出: “英格兰和那不勒斯在被诺曼人征服之后, 获得了最完善的封建组织形式。”⑥(P125)诺曼人是英国的外来人, 他们的故土是英国一海之隔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社会发展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公元10 世纪初, 在法国建立诺曼底公国, 11 世纪初征服英国, 征战者威廉自立为国王。威廉为了奖励随同他征战将士们的战功, 实行土地分封制度, 于是, 把他的军事组织变成了以土地分封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组织。对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 马克思作了如下的概括:

“英国封建主义起源于那些亲自参加国王的征战并因其个人效劳而被奖以公有土地中的地产的‘军人’、‘义勇兵团官兵’或者‘大乡绅’。后来这种封建性分配地产的作法大大地加强了, 因为大部分贵族效法国王的榜样, 也用这种分赐采邑的办法把他们的佃农的自己联系在一起。”⑦(P200)这里也可以看到, 封建制度的跨越, 也有其不同的形式。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发展, 马克思非常重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在英国13 个北美殖民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1775—1783 年的独立战争宣布独立。对于它的跨越发展,马克思这样写道: “美国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 在那里这种发展是异常迅速。”“在这些国家中, 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前提, 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 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可见, 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最进步的个人, 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⑧(P128)这些移民主是两种人, 一种是想来发财的商人和各种投资者, 另一种人是要到异地寻找生活出路的各种工人。于是, 这两种人在这里相遇, 便顺利地建立起与他们的需要相适应的交往方式。我们知道, 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超过它的母国——英国。可见,社会形态更替存在多样性,社会是可以实现跨越发展的。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比如:我们的革命先驱们了解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后,才能用这些思想洗礼国人的大脑,一举推翻封建制度,使我们从落后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伟大的共产党受到了马克思社会跨越发展的指导,才能把我们直接领进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漫无目的的苦苦等待;在非常困难时期,我们牢牢坚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才能躲过王朝复辟、资本主义复辟等各种历史倒退行为,阔步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我们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牢牢的依靠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④《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⑤〔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古代社会》(上册) , 商务印书馆,198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 卷,1995.

⑦《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第4 册, 红旗出版社,1992 .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1995 .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不久前,中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那么,中国发展道路取得成功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深藏于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之中。本文试图追随马克思的思路,阐述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初含义,从而阐明它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 社会形态 跨越发展 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原初含义并不是五行态说。

一提到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所谓“五形态说”。斯大林说过:“历史上有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①(P137)在斯大林看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构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五个不同的社会形态,而这五个社会形态对所有国家的历史发展都具有普适性。显然,这是对“五形态说”的经典性表述。半个多世纪以来,这种学说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理论界一直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然而,“五形态说”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两个致命的挑战。

一是马克思本人从未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过他的社会形态理论。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②(P25~27)从马克思叙事的背景来看,显然也暗含着他对另外两种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的认可。尽管这里合起来也有五种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但与斯大林提出的“五形态说”并不是一回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在概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后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③(P33)如果加上马克思语境中暗含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这里也有五种社会形态,但与斯大林提出的“五形态说”也不是一回事,因为斯大林完全没有注意到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在马克思那里,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其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是斯大林把“五形态说”表述为普适性的社会形态演化理论,其实,这种学说只适合于欧洲。即使如此,也得加上一个补充条件,即在斯大林所说的“原始公社制的”和“奴隶占有制的”中间插入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的”所有制。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曾指出,在欧洲各地存在着“亚细亚的或印度的所有制形式”。

由此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都不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

准确概括。

二、马克思对社会跨越发展的早期论述。

社会发展道路, 从总的方面可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形式; 另一种是社会形态的跨越发展形式。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理论, 是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社会发展的“演进”与“跨越”这两方面来理解, 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但是就某一些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历程而言,情况就不一样了。根据马克思对社会跨越发展的论述,社会形态更替形式是多样性的,某一国家或民族是可以在一定时期由较落后的社会形态迅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列宁曾深刻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④(P776)这是对社会形态更替顺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关系的符合历史实际的概括。为了具体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跨越理论,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马克思如何在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导下, 运用实证的比较分析方法剖析社会跨越发展问题的。

关于原始氏族向奴隶社会的跨越发展, 马克思是在摘录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予以论证的。应该指出的是,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利用史实科学地论证了古希腊人从血统的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的发展过程。他在该书的“希腊政治社会的建立”一章中指出: “雅典在新的政治体制下勃然兴起, 雅典人已上升到了人类历史上诸民族中最卓越的地位。”⑤(P274)马克思在摘录了摩尔根这一章的主要论述之后, 又以舍曼的古代历史学著作《雅典国家》探讨了其他原始氏族的奴隶制跨越发展问题。随后,马克思对于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指出“希腊的外来人”不是靠自己氏族的慢慢进化, 而是在参加希腊人的征战, 靠战功获得了自然条件比较好的“移住地”, 被雅典人划为一个行政区, 使一个氏族制度跨越发展到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中来。

关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跨越发展的史实中, 马克思十分重视英国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的历史发展。马克思在早期阐述他的唯物史观理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中指出: “英格兰和那不勒斯在被诺曼人征服之后, 获得了最完善的封建组织形式。”⑥(P125)诺曼人是英国的外来人, 他们的故土是英国一海之隔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社会发展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公元10 世纪初, 在法国建立诺曼底公国, 11 世纪初征服英国, 征战者威廉自立为国王。威廉为了奖励随同他征战将士们的战功, 实行土地分封制度, 于是, 把他的军事组织变成了以土地分封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组织。对于这一历史演变过程, 马克思作了如下的概括:

“英国封建主义起源于那些亲自参加国王的征战并因其个人效劳而被奖以公有土地中的地产的‘军人’、‘义勇兵团官兵’或者‘大乡绅’。后来这种封建性分配地产的作法大大地加强了, 因为大部分贵族效法国王的榜样, 也用这种分赐采邑的办法把他们的佃农的自己联系在一起。”⑦(P200)这里也可以看到, 封建制度的跨越, 也有其不同的形式。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发展, 马克思非常重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在英国13 个北美殖民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1775—1783 年的独立战争宣布独立。对于它的跨越发展,马克思这样写道: “美国的发展是在已经发达的历史时代起步的, 在那里这种发展是异常迅速。”“在这些国家中, 除了移居到那里去的个人而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前提, 而这些个人之所以移居那里, 是因为他们的需要与老的国家的交往形式不相适应。可见, 这些国家在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拥有老的国家最进步的个人, 因而也就拥有与这些个人相适应的、在老的国家里还没有能够实行的最发达的交往形式。”⑧(P128)这些移民主是两种人, 一种是想来发财的商人和各种投资者, 另一种人是要到异地寻找生活出路的各种工人。于是, 这两种人在这里相遇, 便顺利地建立起与他们的需要相适应的交往方式。我们知道, 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超过它的母国——英国。可见,社会形态更替存在多样性,社会是可以实现跨越发展的。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比如:我们的革命先驱们了解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后,才能用这些思想洗礼国人的大脑,一举推翻封建制度,使我们从落后的封建社会中走出来;伟大的共产党受到了马克思社会跨越发展的指导,才能把我们直接领进社会主义社会而不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漫无目的的苦苦等待;在非常困难时期,我们牢牢坚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才能躲过王朝复辟、资本主义复辟等各种历史倒退行为,阔步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可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中国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我们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牢牢的依靠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们的发展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75.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④《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⑤〔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古代社会》(上册) , 商务印书馆,1981.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 卷,1995.

⑦《马克思历史学笔记》第4 册, 红旗出版社,1992 .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1995 .


相关内容

  • 从阶级到阶层
  • 从阶级到阶层 ---一种公共语境转换的解说 金林南 摘要:当代中国在公共语境领域发生了从阶级到阶层的话语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社会 分层理论的两个重要理论源头---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各自所 蕴涵的语境逻辑和当代中国整体性社会诉求中得到解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是一种关涉政 治革命 ...

  •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文献建构
  • 作者:张雷声邓春芝龙晓菲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3)05-0055-008 文献作为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学科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文献建构则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马 ...

  • 制度变迁理论比较研究
  • [提要] 马克思与诺斯创立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学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两人的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全面深入地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理解,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制度变迁理论,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制度变迁理论的新综合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制度变迁:有限理性经济人:生产力:产权界定:国家理论 中 ...

  • 异化劳动学说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惟一内容吗?
  • 内容提要:关于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以往我国学界的主流解读范式,是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学说及其四个规定视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甚至惟一内容.这种解读范式过于简单和狭窄,无法全面展现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体系与丰富内容.实际上,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的思想内容绝不仅限于&l ...

  • 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
  • 摘 要:理论创新必须在现有的理论的基础上,在运用现有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它的不足,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现有理论,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是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然后从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同时在实践中不断革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系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世界.同时又必须谨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概括,即庸俗唯物主义的反映,它是基于理论本身的诉求--对现实生活世界的 ...

  •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详细文字#sco3_3_2退出 [打印本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提出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乃至国际共产主义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必须学习和研究两个重要文件. 第一个文件是2006年10月11日,在中国 ...

  • 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研究报告
  • 作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课题组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年06期 2013年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指中国学者在该年度内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相关成果,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第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包括译介 ...

  • 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形态及其现实意义
  • 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核心.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具体划分.主要是在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其目的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以人的发展状况为尺度,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形成 ...

  • 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 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王先俊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先后召开了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看,每一次大会都是对这项事业的一次推进.本文将六次代表大会作为一个整体,就其理论贡献进行宏观的解读,并希望以此深化理论界和学术界对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