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文化解读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3分)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2.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5.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3分〉

阅读答案:

1.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2.作比较〈1分〉。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体重之轻。(1分)

3.不能删掉〈1分〉。"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如果本掉,与实际情况不符,改变了原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4.C

5.可以围绕蛇的顽强、勇敢、进取等方面来写,内容要积极向上。至少写出三点,

参考示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不畏强敌,以柔克刚;逶迤前行,勇者无惧

【解析】试题分析:

1.读语段可知,问题句“蛇助文化演进”是语段的中心句,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文段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的。

2.根据句中的“与  相仿”可知,是作比较,这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数克”是列数字,因让写一种,所以把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写出来即可。说明的目的是突出蛇的小和轻。

3.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A中的“大量的”说法不当,原文是“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其它地方也有分布,但不是“大量”。B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故B项中的“大约有70公斤”说法不当。D “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的说法与原文“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存在差异。

5.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一般情况下,应尊重原文,回答不能去掉。回答理由时,可把词语去掉再读一下句子,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比较的结果即可。一般从词语的作用、去掉后出现的情况两方面拟答。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和语句,根据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寻找出正确答案。

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段与前文的关联,把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即可。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13分)

蛇的文化解读

邸永君

(1) 蛇者,吾人类之旧相识也。其大者曰蟒,小者曰虺,属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差异巨大,种类繁多。当今存世者约有2500至3000种,其中毒蛇约650种,我国蛇类有200余种,毒蛇约40种。蛇对生存环境尽管寒暑不惧冷暖皆宜,然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树栖、穴居为主。它与先民交错杂居,过从甚密,十二生肖蛇占一席,即可表明其突出地位。

(2)蛇性自强不息。蛇以其以冷血脊椎动物之强大适应性与超强繁殖力,挑战着生存极限。干燥的沙漠中,不难发现其匍匐疾进之行迹;奇寒的冰雪下,隐隐可见其团缩蛰居的身影。水中漫游,无鳍而进;陆上疾走,无足而行。无爪锋之利而震慑百兽;无足趾之强而踏遍青山。穿越今古,生生不息,真自信自强之典范也。

(3)蛇善伺机进攻。蛇以肉食为主,长于乔装,善于突袭,取食对象包括各种动物,且武器强大,多技并用。或缠绕,或噬咬,或施毒,或吞食,令猎物防不胜防,不寒而栗。

(4)蛇有千差万别。同样称蛇,却大小不一,五花八门。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毒蛇中以眼镜王蛇与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蛇之分化,可视为生物多样性的真实写照与绝佳诠释。

(5)蛇乃华夏图腾,古人崇其顽强,惧其凶恶,羡其繁衍,久之便心生敬畏,崇拜有加。据诸多古典文献记载,辅之以出土文物以佐证,伏羲与女娲的本始形象,乃人首蛇身。事实上,蛇是形成于海岱区域的东夷部族之图腾,其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旺盛生殖力,是永恒生命之象征。伏羲、女娲神话便是崇蛇意识的浓缩与升华。这种蛇崇拜复经多次磨合与融汇,最终形成中华图腾——龙。蛇无疑是龙的主要原形,足以表明蛇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6)蛇助文化演进。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体现着人蛇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人对蛇的认识与情感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在人类早期岩画中,蛇的形象便赫然在目,西汉帛画已中有蛇神已蛇之尊容。而“画蛇添足”之寓言,更可表明蛇乃画家重要创作题材之一。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以蛇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出现甚早,不可胜计。如《诗经·小雅·斯干》中“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之句;屈原《楚辞·天问》中,曾有“一蛇吞象,厥大何如”之语。成语中之“牛鬼蛇神”,原本佛教语,后用来比喻形形色色之异类;“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打草惊蛇”,比喻因行动草率,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杯弓蛇影”,讽刺疑神疑鬼之庸人;加之前述“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之事,非但无益,反而受损;“笔走龙蛇”,则用于形容书家笔法之酣畅,造诣之精深。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戏曲领域,《白蛇传》可谓家喻户晓。主人公白蛇及侍女小青,皆蛇之化身,却美丽善良,表现出国人对无毒蛇类之接纳与认可。西方文化体系《圣经》中,蛇却是引诱人类始祖犯罪之邪恶化身,是对毒蛇害人现实之概括与提炼。蛇集善恶于一身,而对其特性之不同认知与取舍,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蛇富实用价值。以蛇为药,为时已有数千年之久。《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更有“蝮蛇能治半身枯死、手足脏腑间重疾”之论断。蛇胆明目,蛇肉可食,蛇皮制鼓,可谓周身是宝。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水平的提高,蛇毒之功用更加明晰而确切,蛇之药用价值大为提高,且必将大获进展。

(8)又逢蛇年,使我们再次将目光集中到与蛇相关的话题。蛇之                 ,皆可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于坎坷。

(选自2013年1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1.研读第(6)段,简要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蛇具有“助文化演进”的作用。(3分)

2.第(4)段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最小的蛇是盲蛇,成年蛇仅与大蚯蚓相仿,体重只有数克。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试加以分析。(3分)

据不完全统计,与蛇相关之成语不下70个,可谓玲琅满目,言浅意深。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2分)

A.蛇对生存环境寒暑不惧冷暖皆宜,世界各地分布着大量的蛇。

B.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量大约有70公斤。

C.蛇是龙的主要原型,蛇在国人心目中具有重要地位。

D.毒蛇中眼镜王蛇和蝮蛇最为凶残,令人谈之色变;而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与人和谐相处。

5.选文第(8)段横线处要填入能体现蛇精神品质的句子。请将所填句子写在下面,使前后文意连贯。(3分〉

阅读答案:

1.①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②蛇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③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

2.作比较〈1分〉。通过与蜓蚓的比较,具体突出了盲蛇体形之小,体重之轻。(1分)

3.不能删掉〈1分〉。"不下"是"不少于"的意思,说明与蛇相关的成语数量不少于70个。如果本掉,与实际情况不符,改变了原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4.C

5.可以围绕蛇的顽强、勇敢、进取等方面来写,内容要积极向上。至少写出三点,

参考示例:生生不息,顽强坚忍;不畏强敌,以柔克刚;逶迤前行,勇者无惧

【解析】试题分析:

1.读语段可知,问题句“蛇助文化演进”是语段的中心句,之后有一些关键语句,如“蛇的形象在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出现”“在文学领域中亦不乏身影”“蛇在戏曲领域中也常常出现”,它们共同说明了中心句。因此,文段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说明的。

2.根据句中的“与  相仿”可知,是作比较,这是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数克”是列数字,因让写一种,所以把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写出来即可。说明的目的是突出蛇的小和轻。

3.把加线的“不下”去掉读一读,即可比较出不同。“不下”强调不少于,去掉变成了“70个”说法与实际不符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A中的“大量的”说法不当,原文是“究其大宗,则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即其它地方也有分布,但不是“大量”。B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是蟒蛇,身长可达10米,重70公斤以上”,故B项中的“大约有70公斤”说法不当。D “无毒蛇对人威胁不大”的说法与原文“无毒者对人毫无威胁,可与人和谐相处”存在差异。

5.八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可填写上文涉及到的蛇的精神品质,如“自强不息”“顽强”“勇敢”等,从原文中提取或概括均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及理解语句关系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题考查学生说明文语言的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点评: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语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然后根据理解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另外,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一般情况下,应尊重原文,回答不能去掉。回答理由时,可把词语去掉再读一下句子,用通顺的语言表述出比较的结果即可。一般从词语的作用、去掉后出现的情况两方面拟答。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和语句,根据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寻找出正确答案。

整体感知文章,分析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段与前文的关联,把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提取出来即可。


相关内容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 厦门市禾山中学:胡先锋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课程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形势,反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现状,探讨中学语文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力图构建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与文本解读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阅读 文本 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 ...

  • 解读北京奥运会会徽阅读答案
  • 解读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从8月3日起,正式成为第29届奥运会会徽. 据北京奥组委介绍,"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有四项含义:其一是中国特点.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印章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 ...

  • 社区工作综合能力测试
  • 2011年北京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考试从总体上来讲,难度略有增加,主要表现在题量的增多,以及部分新题型的出现.下面让我们分部分来看看今年的考试情况: 第一部分: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部分无论在考题数量.考查内容和试题难度上都保持着2010年的风格和水准, ...

  • 品读中国阅读答案
  • 记者:<汉代风云人物>的人物出场次序的安排有什么说法吗?为什么是从晁错开讲?单是因为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这样比较好切入吗? 易:讲座中人物的出场次序是没有特意去安排的,因为"汉代风云人物"不是一个事先通盘策划的节目,至于从哪说起完全是偶然的, ...

  •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解读与解题技法
  •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型解读与解题技法 摘要: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英语高考试题中,要求通过阅读文章来解决问题的内容呈加大趋势,这充分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类试题形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阅读:题型:解读:解题: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 熟知阅读理解题的出题意 ...

  • 从2014中考命题看_语文课程标准_的落实
  • 本版编辑/张志刚 测评 ◆命题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从2014中考命题看 筅贾龙弟 (黄姑中学,浙江平湖314203) 文章以2014年中考命题为例,从"由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的语文性看语文教学的根摘要: 本任务"与"由现代文阅读题的设问看中考命题人对个性 ...

  •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阅读附答案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学森的遗产(节选)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 ...

  •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阅读答案
  •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 ...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三统测历史质量分析
  • 2016年云南省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 2016年3月21.22日云南省组织了第一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此次统测力求通过此次检测查找出下一步教学需要调整的问题,为2016年云南省高考历史成绩的提高起到引领作用.试题完全遵循全国高考大纲和高考试题要求,传承了历史材料题的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