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日报238:城市设计分层次管控,分哪几个层次

█ 1、【规划年会】专题会议|段进:管理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思考

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受邀在“机遇·使命·挑战”专题论坛上作题为《管理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思考》的主题报告。

摘录:

我们提出了城市设计分层次管控编制要求。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应该照顾到各种类型情况不同,同时也要照顾到各地的需求不同,所以提出了分层次的编制要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需要一个非常完整的,或者说有些地方就是针对某一些特殊问题的需求,我们也提出来了分区域和分要素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的最新进展。

城市设计分层次管控的要求分成这么几个层次:

一是总体城市设计。它是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对应的;

二是区段城市设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片区、地段城市设计。

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个是重点区段,一个是非重点区段。那么,这个重点区段和非重点区段从哪里来?重点区段是在总体阶段的时候就要划定,因为在总体阶段的时候才能知道哪个地方是最重要的、哪个地方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所以,在总体阶段划定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到了这个区段城市设计阶段进行控规阶段的衔接;

三是地块城市设计。

主要是针对城市、镇当中,具体要实施的地块编制,它是重点地区也好,非重点地区也好,有一个地块需要出让了,很多意向都比较清楚了,怎么能够出让土地或者怎么能够在管理当中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而编制出来的城市设计。

所以,这个城市设计非常清楚,它是不能违背区段城市设计和总体城市设计要求的。地块城市设计应该是更加精细化、更加现实,但是不能违背上层次的要求。

我们做政府工作,必须要全覆盖,不能留空白,不然的话就有部分城市设计工作没办法解释。所以,通过这几个层次划分以后,层次设计从地域上就全覆盖了。

我们还有没有涉及到的,比如说做灯具设计、雕塑系统设计、招牌系统设计,或者我们做一个沿水岸的景观设计,或者我们针对一个城市的某一条城市路线的设计,这些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都碰到过,这个又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把这部分叫做专项城市设计,严格意义讲,专项城市设计的要求应该通过我们所提供的法律法规的层次进入管理的,因为各个阶段做各个阶段的工作。

事实上,为什么要做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针对空间,去做更加系统的、整体的筹划,如果都是这种专项城市设计,大家都自己去实施,大家都知道,在空间上说不定又有矛盾,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清楚。但是,从内容上来说,通过我们这么划分以后,可以全覆盖了,把这种技术之间的关系就全部厘清了。

就分区域管控而言,城市地块之间的不同要求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历史城区跟一般区域、工业区域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重点改造地区、重要街道、滨水、沿山等等。

再有,就是城市设计分要素管控,实际上要素也是可以单方面来做的,就是刚才讲的专项城市设计。这种要素,从技术方法考虑,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及综合规划研究

微信公众号:cityif

摘录:

1、引言

建设部自2002年至2005年,在传统红线之后,相继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和《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要求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由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红线的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经过长期的积累大部分能落实到具体定线坐标,但对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的管理一直未形成系统,其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城市“五线”设施建设即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河湖水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文物的保护等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相互之间,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时常发生冲突。

经常出现独立选址、改变用途、被其它工程挤占、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与周边环境不协调难以实施等情况,这种状况一直困扰着城市规划管理,给“五线”设施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线划定和五线管理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落实规划确定的五线设施用地,使其成为现有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是保障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本课题将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五线综合规划的编制方法,搭建北京市中心城五线标准数据库平台,为北京市五线规划管理和中心城控规动态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法规解读和国内调研

关于四线划定深度的描述,四线管理办法中并不一致。

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要求在总规、控规、修规三个阶段都要划定绿线,控规阶段要求给出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总规和修规阶段绿线划定的深度没有明确要求。

2003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紫线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划定,要求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座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2005年颁布的《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中提出划定城市蓝线应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深度保持一致,但只提到了在总规和控规阶段划定蓝线,且在控规阶段就要求明确城市蓝线的坐标和界址地形图,没有要求修规阶段划定城市蓝线。

2005年颁布的《城市黄线管理办法》中提出划定城市黄线应与同阶段城市规划内容及深度保持一致。在总体规划阶段,应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位置和范围,划定其用地控制界线;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划定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并明确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按不同项目具体落实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提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配置原则或者方案,并标明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办法中关于定线深度的描述越来越具体,而且提出了划定深度应与同阶段城市规划内容及深度保持一致,这一要求使得划定五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可以与现有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体系较好的衔接。

但是在控规阶段和修规阶段都要求明确地理坐标,显然两个阶段地理坐标的精确程度是不同的,主要是因为两个阶段的定线依据和定线方法不尽相同,所以对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区别,不能混淆。

国内其他城市调研

南京市的六线规划紧密结合规划管理,保证了六线规划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纳入规划管理,为保证六线设施的空间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六线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和互动机制,故六线规划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六线规划中仅包含了轨道交通和电力设施两部分,关于黄线的其他设施没有涉及。

上海轨道交通控制线的划定标准及思路值得学习;天津市出台的规划控制线管理规定将建设部文件中要求在控规中应确定控制线坐标的要求下移至修规阶段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武汉市将五线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中,与北京市街区控规优先安排“三大设施”的思路最为接近。

淮安市的五线控制规划比较全面和详细,对我们开展五线综合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该方法对于中小城市比较适合,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有很大的局限性。

北京市红线划定的经验

北京市开展道路红线的划定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中心城范围内约80%的道路已经完成了地理坐标深度的定线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往这种深度的道路红线定线主要是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开展的,这个阶段将给出红线的钉桩坐标,作为规划管理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北京市在道路红线没有确定钉桩坐标之前,道路用地是由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给出的道路用地边界线来控制的,目前规划管理没有将其作为道路建设及其周边地块开发规划行政许可的依据。管理办法中提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明确地理坐标,以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方式、方法和依据,多数区域无法达到这个深度,即使有些区域控规编制的时候能够给出地理坐标,但在建设项目进行具体规划审批时也需要重新落实地理坐标,因此在控规阶段就明确地理坐标,对规划管理和审批的基础作用并不明显,所以本课题将明确地理坐标的工作移至修规阶段更具实际意义。

北京市五线划定的标准研究

五线的定义

红线是指规划城市道路和公路用地范围的边界线(包含毗邻规划道路的城市广场用地的边界线)。

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河、湖、渠、库等地表水体的规划用地界线(上口线),在划定蓝线的同时,须将河、湖、渠、库的保护和控制界线(滨水绿线)一并划定。

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用地界线或控制界线,在划定黄线的同时,需明确基础设施影响范围的控制要求。

绿线是指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其他绿地)四类绿地的边界线。

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五线划定的内容和深度

根据上节对建设部四线管理办法的解读,并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考虑与现有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的衔接,五线按照以下三个阶段确定划定内容和深度较为合理。

总规阶段:明确“五线”控制保护的原则和技术要求,确定“五线”的规划用地控制线,与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控规阶段:明确“五线”的控制指标和保护要求,确定“五线”的规划用地控制线,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修规阶段:明确“五线”地理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ityif,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3、国家步道规划专栏贰: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线路规划研究——以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为例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步道在美国称作 trail,在英国称作 way、long-distance foot-paths、tracks 或 routes 。

欧美步道主要为多用途步道(multi-use trails),即步道、直排轮滑道、马道和山地车道多用途合一,设计专门的标识系统部署在步道每处重要节点,不允许各种机动车上路。

美国将步道定义为用于步行、骑自行车、骑马或其他形式的娱乐和运输的通道。美国在1921年由设计师本顿·麦凯(Benton MacKaye)提出修建阿帕拉契山步道(the Appalachian Trail),并于1923年在纽约州开通其第一个路段。

1968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National Trails System Act),并将阿帕拉契山步道纳入成为首条国家风景步道。

根据新修订的《国家步道系统法案》,美国的国家步道系统分为:

(1)国家休闲步道(national recreation trails),即在城市近郊区提供多样性的户外休闲活动的步道。

(2)国家风景步道(national scenic trails),即国家重要的风景胜地和历史、自然以及人文景观延伸或串联的步道,以最大限度开发其户外休闲娱乐潜力。国家风景步道也可以串联沙漠、湿地、草地、高山、峡谷、漂流、森林和其他地区,以展示代表国家重要地理特性的地貌。

(3)国家历史步道(national historic trails),即与具有国家重要历史意义的原始风景道或旅游线路相联接或邻接拓展的步道。

(4)连结步道(connecting or side trails),即为公众进入国家休闲步道、国家风景步道、国家历史步道及其附属要素提供联系的步道。

英国乡村局(Countryside Agency)在1965年规划建设了奔宁线国家步道,可供骑马者和骑自行车者全程使用。英国的步道分为三种类型:

(1)国家步道,有专门机构管理及受国库资金资助;

(2)游憩步道,由地方当局和徒步爱好者等志愿者共同维护管理;

(3)无标志步道,仅在导游书中介绍,但没有具体指示。

我国台湾地区将国家步道定义为:位处台湾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区,经过审慎勘察遴选所指认的国家级步行体验廊道,除步道本身应具备自然人文资源或景观美质的代表性以外,并应能提供国民生态旅游、自然体验、环境教育、休闲游憩与景观欣赏等机会。台湾地区的国家步道分为高山步道、郊野步道、海洋步道、森林步道、历史步道等类型,步道建设标准较高,配套设施较齐全。其对生态工法技术理念(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6]的应用和步道选线、建设及维护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201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协会出台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将登山健身步道定义为: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区别于旅游步道等);并就线路设置、功能分类、步道形状等提出原则要求。浙江省宁海县建设了我国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期包括100Km登山步道、50Km山地自行车道。目前国内专家和学者在步道规划前期调研[7]、游步道选线[8]、游步道设计[9]、步道选线规划原则等方面做出探讨,但对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的研究甚少,系统编制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并指导建成的案例尚不多见。

图1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的主体框架图

█ 1、【规划年会】专题会议|段进:管理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思考

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段进受邀在“机遇·使命·挑战”专题论坛上作题为《管理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方法思考》的主题报告。

摘录:

我们提出了城市设计分层次管控编制要求。在城市设计工作中,应该照顾到各种类型情况不同,同时也要照顾到各地的需求不同,所以提出了分层次的编制要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有些地方可能不是需要一个非常完整的,或者说有些地方就是针对某一些特殊问题的需求,我们也提出来了分区域和分要素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的最新进展。

城市设计分层次管控的要求分成这么几个层次:

一是总体城市设计。它是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对应的;

二是区段城市设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片区、地段城市设计。

主要分为两个内容,一个是重点区段,一个是非重点区段。那么,这个重点区段和非重点区段从哪里来?重点区段是在总体阶段的时候就要划定,因为在总体阶段的时候才能知道哪个地方是最重要的、哪个地方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所以,在总体阶段划定重点地区和非重点地区,到了这个区段城市设计阶段进行控规阶段的衔接;

三是地块城市设计。

主要是针对城市、镇当中,具体要实施的地块编制,它是重点地区也好,非重点地区也好,有一个地块需要出让了,很多意向都比较清楚了,怎么能够出让土地或者怎么能够在管理当中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而编制出来的城市设计。

所以,这个城市设计非常清楚,它是不能违背区段城市设计和总体城市设计要求的。地块城市设计应该是更加精细化、更加现实,但是不能违背上层次的要求。

我们做政府工作,必须要全覆盖,不能留空白,不然的话就有部分城市设计工作没办法解释。所以,通过这几个层次划分以后,层次设计从地域上就全覆盖了。

我们还有没有涉及到的,比如说做灯具设计、雕塑系统设计、招牌系统设计,或者我们做一个沿水岸的景观设计,或者我们针对一个城市的某一条城市路线的设计,这些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都碰到过,这个又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把这部分叫做专项城市设计,严格意义讲,专项城市设计的要求应该通过我们所提供的法律法规的层次进入管理的,因为各个阶段做各个阶段的工作。

事实上,为什么要做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针对空间,去做更加系统的、整体的筹划,如果都是这种专项城市设计,大家都自己去实施,大家都知道,在空间上说不定又有矛盾,所以,这一点大家要清楚。但是,从内容上来说,通过我们这么划分以后,可以全覆盖了,把这种技术之间的关系就全部厘清了。

就分区域管控而言,城市地块之间的不同要求还是有区别的,比如历史城区跟一般区域、工业区域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些重点改造地区、重要街道、滨水、沿山等等。

再有,就是城市设计分要素管控,实际上要素也是可以单方面来做的,就是刚才讲的专项城市设计。这种要素,从技术方法考虑,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网,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2、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及综合规划研究

微信公众号:cityif

摘录:

1、引言

建设部自2002年至2005年,在传统红线之后,相继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和《城市蓝线管理办法》,要求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由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管理工作。

长期以来,北京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红线的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系,经过长期的积累大部分能落实到具体定线坐标,但对绿线、蓝线、黄线、紫线的管理一直未形成系统,其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城市“五线”设施建设即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建设、河湖水系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以及文物的保护等往往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相互之间,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时常发生冲突。

经常出现独立选址、改变用途、被其它工程挤占、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与周边环境不协调难以实施等情况,这种状况一直困扰着城市规划管理,给“五线”设施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五线划定和五线管理的主要作用和意义在于落实规划确定的五线设施用地,使其成为现有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的有益补充,是保障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本课题将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北京市五线划定标准,五线综合规划的编制方法,搭建北京市中心城五线标准数据库平台,为北京市五线规划管理和中心城控规动态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法规解读和国内调研

关于四线划定深度的描述,四线管理办法中并不一致。

2002年颁布的《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中要求在总规、控规、修规三个阶段都要划定绿线,控规阶段要求给出绿化用地界线的具体坐标,总规和修规阶段绿线划定的深度没有明确要求。

2003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紫线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划定,要求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座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2005年颁布的《城市蓝线管理办法》中提出划定城市蓝线应与同阶段城市规划的深度保持一致,但只提到了在总规和控规阶段划定蓝线,且在控规阶段就要求明确城市蓝线的坐标和界址地形图,没有要求修规阶段划定城市蓝线。

2005年颁布的《城市黄线管理办法》中提出划定城市黄线应与同阶段城市规划内容及深度保持一致。在总体规划阶段,应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的用地位置和范围,划定其用地控制界线;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划定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并明确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按不同项目具体落实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界线,提出城市基础设施用地配置原则或者方案,并标明城市黄线的地理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办法中关于定线深度的描述越来越具体,而且提出了划定深度应与同阶段城市规划内容及深度保持一致,这一要求使得划定五线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可以与现有的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体系较好的衔接。

但是在控规阶段和修规阶段都要求明确地理坐标,显然两个阶段地理坐标的精确程度是不同的,主要是因为两个阶段的定线依据和定线方法不尽相同,所以对于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区别,不能混淆。

国内其他城市调研

南京市的六线规划紧密结合规划管理,保证了六线规划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纳入规划管理,为保证六线设施的空间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六线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系和互动机制,故六线规划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六线规划中仅包含了轨道交通和电力设施两部分,关于黄线的其他设施没有涉及。

上海轨道交通控制线的划定标准及思路值得学习;天津市出台的规划控制线管理规定将建设部文件中要求在控规中应确定控制线坐标的要求下移至修规阶段的做法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武汉市将五线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管理中,与北京市街区控规优先安排“三大设施”的思路最为接近。

淮安市的五线控制规划比较全面和详细,对我们开展五线综合规划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该方法对于中小城市比较适合,对于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有很大的局限性。

北京市红线划定的经验

北京市开展道路红线的划定工作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中心城范围内约80%的道路已经完成了地理坐标深度的定线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往这种深度的道路红线定线主要是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开展的,这个阶段将给出红线的钉桩坐标,作为规划管理和审批的重要依据。北京市在道路红线没有确定钉桩坐标之前,道路用地是由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给出的道路用地边界线来控制的,目前规划管理没有将其作为道路建设及其周边地块开发规划行政许可的依据。管理办法中提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明确地理坐标,以目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方式、方法和依据,多数区域无法达到这个深度,即使有些区域控规编制的时候能够给出地理坐标,但在建设项目进行具体规划审批时也需要重新落实地理坐标,因此在控规阶段就明确地理坐标,对规划管理和审批的基础作用并不明显,所以本课题将明确地理坐标的工作移至修规阶段更具实际意义。

北京市五线划定的标准研究

五线的定义

红线是指规划城市道路和公路用地范围的边界线(包含毗邻规划道路的城市广场用地的边界线)。

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河、湖、渠、库等地表水体的规划用地界线(上口线),在划定蓝线的同时,须将河、湖、渠、库的保护和控制界线(滨水绿线)一并划定。

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用地界线或控制界线,在划定黄线的同时,需明确基础设施影响范围的控制要求。

绿线是指规划确定的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生态景观绿地(其他绿地)四类绿地的边界线。

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五线划定的内容和深度

根据上节对建设部四线管理办法的解读,并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考虑与现有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的衔接,五线按照以下三个阶段确定划定内容和深度较为合理。

总规阶段:明确“五线”控制保护的原则和技术要求,确定“五线”的规划用地控制线,与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控规阶段:明确“五线”的控制指标和保护要求,确定“五线”的规划用地控制线,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修规阶段:明确“五线”地理坐标和相应的界址地形图,与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和深度保持一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ityif,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原文全文

█ 3、国家步道规划专栏贰: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线路规划研究——以顺义五彩浅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为例

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

步道在美国称作 trail,在英国称作 way、long-distance foot-paths、tracks 或 routes 。

欧美步道主要为多用途步道(multi-use trails),即步道、直排轮滑道、马道和山地车道多用途合一,设计专门的标识系统部署在步道每处重要节点,不允许各种机动车上路。

美国将步道定义为用于步行、骑自行车、骑马或其他形式的娱乐和运输的通道。美国在1921年由设计师本顿·麦凯(Benton MacKaye)提出修建阿帕拉契山步道(the Appalachian Trail),并于1923年在纽约州开通其第一个路段。

1968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National Trails System Act),并将阿帕拉契山步道纳入成为首条国家风景步道。

根据新修订的《国家步道系统法案》,美国的国家步道系统分为:

(1)国家休闲步道(national recreation trails),即在城市近郊区提供多样性的户外休闲活动的步道。

(2)国家风景步道(national scenic trails),即国家重要的风景胜地和历史、自然以及人文景观延伸或串联的步道,以最大限度开发其户外休闲娱乐潜力。国家风景步道也可以串联沙漠、湿地、草地、高山、峡谷、漂流、森林和其他地区,以展示代表国家重要地理特性的地貌。

(3)国家历史步道(national historic trails),即与具有国家重要历史意义的原始风景道或旅游线路相联接或邻接拓展的步道。

(4)连结步道(connecting or side trails),即为公众进入国家休闲步道、国家风景步道、国家历史步道及其附属要素提供联系的步道。

英国乡村局(Countryside Agency)在1965年规划建设了奔宁线国家步道,可供骑马者和骑自行车者全程使用。英国的步道分为三种类型:

(1)国家步道,有专门机构管理及受国库资金资助;

(2)游憩步道,由地方当局和徒步爱好者等志愿者共同维护管理;

(3)无标志步道,仅在导游书中介绍,但没有具体指示。

我国台湾地区将国家步道定义为:位处台湾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区,经过审慎勘察遴选所指认的国家级步行体验廊道,除步道本身应具备自然人文资源或景观美质的代表性以外,并应能提供国民生态旅游、自然体验、环境教育、休闲游憩与景观欣赏等机会。台湾地区的国家步道分为高山步道、郊野步道、海洋步道、森林步道、历史步道等类型,步道建设标准较高,配套设施较齐全。其对生态工法技术理念(ecological engineering method)[6]的应用和步道选线、建设及维护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2010年由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协会出台的《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将登山健身步道定义为: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区别于旅游步道等);并就线路设置、功能分类、步道形状等提出原则要求。浙江省宁海县建设了我国首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期包括100Km登山步道、50Km山地自行车道。目前国内专家和学者在步道规划前期调研[7]、游步道选线[8]、游步道设计[9]、步道选线规划原则等方面做出探讨,但对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的研究甚少,系统编制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规划并指导建成的案例尚不多见。

图1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的主体框架图


相关内容

  • 新闻评论员贺斌:浅议中国媒体的管理与市场化
  • 新闻评论员贺斌:浅议中国媒体的管理与市 场化 [摘要]媒体从诞生到现在已演变为一个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特殊行业.纵观改革开放后,中国媒体发展的数十年,不断与国际接轨,汲取国际媒体管理与运营经验,消化吸收实践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跨入互联网时代后,传统媒体的管理模式和市场运营方式遭遇前所未 ...

  • 穗14.4%面积成生态保护红线区
  • url: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5/07/content_7543681.htm,id:0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祖健)"到2017年,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立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到2020年,形 ...

  • 人民日报:深圳投控打造国有资产投资运营模板
  • (原标题:深圳投控:打造国有投资运营模板(创新之城)) 在重组过程中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实行经营管理者.员工持股,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增资扩股.定向增发等方式做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工作,运用上市公司资源整合系统内资产,目前证券化率超70%--深圳国有投资控股模式引人注目.作为2 ...

  • 网络策划书
  • 络策划书(一) 一.目标: 1.打造全省最大的零售直营络,已保定为中心向石家庄.唐山.邯郸.廊坊等地级市辐射,争取在天津.北京两地设立自营零售店,此项工作争取在一年内完成. 2.年销售额1500万,纯利润500万. 以上目标的实现将对公司长远的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使公司直接掌握终端市场,从而掌握市场 ...

  • 从顶层设计规划建筑企业的十三五
  • 从"顶层设计"角度规划建筑企业的"十三五" "顶层设计"原是工程学术语,本意是统筹各层次.各要素,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协调,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在建筑行业中"顶层设计"强调建筑企业要有前瞻性的规划,以"总体性.前 ...

  •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导则
  • 黄石市城市色彩规划控制技术导则 黄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6 06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导则制定背景及依据 第二条 导则生效日期.执行主体与解释权 第三条 黄石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 第四条 黄石市建筑色彩规划适用范围 第二章 名词解释 第五条 色彩三属性与色调 第六条 建筑物外立面色彩 ...

  • 企业项目化管理重点
  • 第一章 一.当今企业发展环境与管理特征分析: 1. 三大环境特点: 市场化.国际化.民主化: 2. 三大发展特征: 始终以客户为中.面临着永恒的竞争.面临着持续的挑战: 3. 一大管理挑战: 改进并加强企业管理,硬度日益加剧的变化挑战. 五力: 1. 新加入者的威胁 2. 客户的议价能力 3. 替代 ...

  • [智能化粮库改造三规划纲要]核心理念提炼
  • <智能化粮库改造三年规划纲要>梳理 及核心理念 一.<智能化粮库改造三规划纲要>的梳理 1.背景 (1)中储粮智能化粮库改造工作于2011年开始试点,取得了经验,找准了问题. (2)2013年11月开始,总公司集中推广智能化粮库建设. (3)智能化粮库改造突破了仓储管理智能化 ...

  • 财务管控体系1
  • 财务管控体系 跨层次财务管理职能划分的基础--财务管控模式 在财务管控过程中,依据财务战略选择的财务管控模式是划分财务职能,进行财务职能管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章在讲述财务职能管控之前,首先介绍财务管控模式. 一.从集权到分权的三大财务管控模式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