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明确隧道测量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隧道测量施工,尽可能地减少失误,保证隧道开挖按照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并使建筑物的位置符合规定,不侵入建筑限界,以确保运营安全。
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2006]189号,《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⑵《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⑶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设计图纸《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施工图新三个泉隧道设计图》(兰乌二线施隧56)、《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施工图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参考图》(兰乌二线施隧参201)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铁路兰新第二双线隧道测量作业施工。
4、测量仪器配置
根据标段施工特点及测量分组的情况加强仪器的配置及管理,具体如下:每测量班组配备全站仪一台,每测量班组配备精密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各一台,配备隧道限界检测仪一台。
5、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5.1隧道洞外测量
对重点隧道采用GPS 仪器对隧道控制网进行复核及控制点的加密工作。布网时,考虑在隧道进出口适当位置各布设三个平面控制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并加以保护。隧道施工时,以进出口的控制点作为引测进洞依据。
5.1.1平面控制测量
洞外控制网布置采用导线闭合环形式,按四等标准并采用在检定有效期内的1″级全站仪施测,控制网复测后,确认这些控制点符合设计精度等级,再利用这些控制点对全标段进行施工控制点的加密,在每个洞口附近布设不少于3个控制点,中间一些GPS 点也可纳入网中,以做检核之用。点位埋设要求互相通视、稳固不动,而且使点位设在便于引测进洞,与开挖后的洞口能通视之处,尽可能避免被施工干扰、被弃碴所掩埋。洞外控制网导线网平差采用导线网严密平差软件进行平差。同时,每个洞口至少有2个控制点纳入导线网的整体平差计算。然后再把这些加密的控制点和设计所给的控制点一起作为隧道洞内外施工控制和放样依据。
5.1.2高程控制测量
依据《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利用导线点作为传递高程的点,隧道三等及以上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按三等精度的要求进行。三等水准可使用精密水准仪和铟瓦水准标尺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每测站上观测程序都是“后前前后”,操作步骤与精密水准测量相同,每个洞口埋设3个
以上水准基点。
5.1.3控制网布点原则
导线网沿线路布设,边长300-600m ,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小于1:
3。水准网亦沿线布设,各点间水准距离小于等于800m 。
图5.1.4 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布设示意图
5.2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5.2.1洞内导线应根据洞口投点向洞内作引伸测量,洞口投点应纳入控制网内,由洞口投点传递进洞方向的联接角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测量等级的要求,后视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 。导线点应尽量沿路线中线布设,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 ;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m 。无闭合条件的单导线,应进行二组独立观测,相互校核。
5.2.2当用正倒镜延长直线法或曲线偏角法检测延伸的中线点时,其点位横向偏差不得大于5mm 。
5.2.3开挖前应在开挖断面标出设计断面尺寸线,开挖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并给出断面图。采用上下导坑法施工时,上部导坑的中线每引伸一定距离后,应与下部导坑的中线联测一次,用以校核上部导坑的中线点或向上部导坑引点。
5.2.4供衬砌用的临时中线点,必须用全站仪测定,其间距可视放样
需要适当加密,但不宜大于10m 。
5.2.5衬砌立模前应复核中线和高程,标出拱架顶、边墙底和起拱线高程,用设计衬砌断面的支距控制架立拱模和墙模。立模后必须进行检查和校正,确保无误。
5.2.6洞内散设路线应由洞口高程控制点向洞内布设,结合洞内施工情况,测点高距以200~500m 为宜。洞内施工用的水准点,应根据洞外、洞内已设定的水准点,按施工需要加设三等水准点,三等水准可使用精密水准仪和因瓦水准标尺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每测站上观测程序都是“后前前后”,操作步骤与精密水准测量相同。为使施工方便,在导坑内拱部、边墙施工地段宜每100m 设立一个临时水准点,并定期复核。
5.3贯通误差的测定及调整
5.3.1贯通误差的测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⑴采用精密导线测量时,在贯通面附近定一临时点,由进测的两方向分别测量该点的坐标,所得的闭合差分别投影至贯通面及其垂直的方向上,得出实际的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再置镜于该临时点测求方位角贯通误差。
⑵水准路线由两端向洞内进测,分别测至贯通面附近的同一水准点上,所测得的高程差值即为实际的高程贯通误差。
5.3.2贯通误差的调整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⑴曲线隧道,根据实际贯通误差,由曲线的两端向贯通面按长度比例调整中线。
⑵采取精密导线法测量时,贯通误差用坐标增量平差来调整。
⑶进行高程贯通误差调整时,贯通点附近的水准点高程,采用由进出口分别引测的高程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高程。
⑷隧道贯通后,施工中线及高程的实际贯通误差,应在未衬砌的100m 地段内(即调线地段) 调整。该段的开挖及衬砌均应以调整后的中线及高程进行放样。
5.4竣工测量
5.4.1隧道竣工后,应在直线地段每50m 、曲线地段每20m 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以路线中线为准的隧道实际净空,标出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路面水平宽度。
5.4.2隧道永久中线点,应在竣工测量后用混凝土包埋金属标志。直线上的永久中线点,每200~250m 设一个,曲线上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设一个;曲线中部,可根据通视条件适当增加。永久中线点设立后,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5.4.3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lkm 的隧道应至少设一个,并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6、质量控制及检验
6.1对本标段工程测量实行三级管理制,各测量机构严格按照SO9001质量体系标准开展工作;
6.2确保本标段测量人员的相对稳定;
6.3加强测量仪器的维修保养,按时送检,使仪器保持良好状态;
6.4要求全体测量人员尽职尽责,严格执行测量作业程序,坚持两级
彻底换手测量和同级一般换手测量复核制度;
6.5对各项原始记录和测量成果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
6.6未经复核或签署不完善的测量资料不得使用。
隧道施工测量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明确隧道测量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隧道测量施工,尽可能地减少失误,保证隧道开挖按照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并使建筑物的位置符合规定,不侵入建筑限界,以确保运营安全。
2、编制依据
⑴《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2006]189号,《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
⑵《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⑶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设计图纸《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施工图新三个泉隧道设计图》(兰乌二线施隧56)、《新建铁路兰州至乌鲁木齐第二双线施工图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参考图》(兰乌二线施隧参201)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新建铁路兰新第二双线隧道测量作业施工。
4、测量仪器配置
根据标段施工特点及测量分组的情况加强仪器的配置及管理,具体如下:每测量班组配备全站仪一台,每测量班组配备精密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各一台,配备隧道限界检测仪一台。
5、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
5.1隧道洞外测量
对重点隧道采用GPS 仪器对隧道控制网进行复核及控制点的加密工作。布网时,考虑在隧道进出口适当位置各布设三个平面控制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并加以保护。隧道施工时,以进出口的控制点作为引测进洞依据。
5.1.1平面控制测量
洞外控制网布置采用导线闭合环形式,按四等标准并采用在检定有效期内的1″级全站仪施测,控制网复测后,确认这些控制点符合设计精度等级,再利用这些控制点对全标段进行施工控制点的加密,在每个洞口附近布设不少于3个控制点,中间一些GPS 点也可纳入网中,以做检核之用。点位埋设要求互相通视、稳固不动,而且使点位设在便于引测进洞,与开挖后的洞口能通视之处,尽可能避免被施工干扰、被弃碴所掩埋。洞外控制网导线网平差采用导线网严密平差软件进行平差。同时,每个洞口至少有2个控制点纳入导线网的整体平差计算。然后再把这些加密的控制点和设计所给的控制点一起作为隧道洞内外施工控制和放样依据。
5.1.2高程控制测量
依据《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91),利用导线点作为传递高程的点,隧道三等及以上高程控制采用水准测量。隧道洞外控制测量按三等精度的要求进行。三等水准可使用精密水准仪和铟瓦水准标尺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每测站上观测程序都是“后前前后”,操作步骤与精密水准测量相同,每个洞口埋设3个
以上水准基点。
5.1.3控制网布点原则
导线网沿线路布设,边长300-600m ,导线相邻边长之比不小于1:
3。水准网亦沿线布设,各点间水准距离小于等于800m 。
图5.1.4 洞外平面和高程控制网点布设示意图
5.2隧道洞内控制测量
5.2.1洞内导线应根据洞口投点向洞内作引伸测量,洞口投点应纳入控制网内,由洞口投点传递进洞方向的联接角测角中误差,不应超过测量等级的要求,后视方向的长度不宜小于300m 。导线点应尽量沿路线中线布设,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短于200m ;曲线地段不宜短于70m 。无闭合条件的单导线,应进行二组独立观测,相互校核。
5.2.2当用正倒镜延长直线法或曲线偏角法检测延伸的中线点时,其点位横向偏差不得大于5mm 。
5.2.3开挖前应在开挖断面标出设计断面尺寸线,开挖工作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并给出断面图。采用上下导坑法施工时,上部导坑的中线每引伸一定距离后,应与下部导坑的中线联测一次,用以校核上部导坑的中线点或向上部导坑引点。
5.2.4供衬砌用的临时中线点,必须用全站仪测定,其间距可视放样
需要适当加密,但不宜大于10m 。
5.2.5衬砌立模前应复核中线和高程,标出拱架顶、边墙底和起拱线高程,用设计衬砌断面的支距控制架立拱模和墙模。立模后必须进行检查和校正,确保无误。
5.2.6洞内散设路线应由洞口高程控制点向洞内布设,结合洞内施工情况,测点高距以200~500m 为宜。洞内施工用的水准点,应根据洞外、洞内已设定的水准点,按施工需要加设三等水准点,三等水准可使用精密水准仪和因瓦水准标尺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每测站上观测程序都是“后前前后”,操作步骤与精密水准测量相同。为使施工方便,在导坑内拱部、边墙施工地段宜每100m 设立一个临时水准点,并定期复核。
5.3贯通误差的测定及调整
5.3.1贯通误差的测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⑴采用精密导线测量时,在贯通面附近定一临时点,由进测的两方向分别测量该点的坐标,所得的闭合差分别投影至贯通面及其垂直的方向上,得出实际的横向和纵向贯通误差,再置镜于该临时点测求方位角贯通误差。
⑵水准路线由两端向洞内进测,分别测至贯通面附近的同一水准点上,所测得的高程差值即为实际的高程贯通误差。
5.3.2贯通误差的调整应按以下方法进行:
⑴曲线隧道,根据实际贯通误差,由曲线的两端向贯通面按长度比例调整中线。
⑵采取精密导线法测量时,贯通误差用坐标增量平差来调整。
⑶进行高程贯通误差调整时,贯通点附近的水准点高程,采用由进出口分别引测的高程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高程。
⑷隧道贯通后,施工中线及高程的实际贯通误差,应在未衬砌的100m 地段内(即调线地段) 调整。该段的开挖及衬砌均应以调整后的中线及高程进行放样。
5.4竣工测量
5.4.1隧道竣工后,应在直线地段每50m 、曲线地段每20m 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以路线中线为准的隧道实际净空,标出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路面水平宽度。
5.4.2隧道永久中线点,应在竣工测量后用混凝土包埋金属标志。直线上的永久中线点,每200~250m 设一个,曲线上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设一个;曲线中部,可根据通视条件适当增加。永久中线点设立后,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5.4.3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lkm 的隧道应至少设一个,并应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
6、质量控制及检验
6.1对本标段工程测量实行三级管理制,各测量机构严格按照SO9001质量体系标准开展工作;
6.2确保本标段测量人员的相对稳定;
6.3加强测量仪器的维修保养,按时送检,使仪器保持良好状态;
6.4要求全体测量人员尽职尽责,严格执行测量作业程序,坚持两级
彻底换手测量和同级一般换手测量复核制度;
6.5对各项原始记录和测量成果资料实行规范化管理;
6.6未经复核或签署不完善的测量资料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