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乡思主题

2004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 , 2004总第123期 第6期 Acade mic Exchange Serial No. 123 No. 6 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乡思主题

王秀臣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北方论丛 编辑部,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诗人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们在不断地追寻和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思

乡是诗人的历史本性, 而 归乡 则是文学恒久的主题。在这一主题里, 对家园的怀念实质上比家园本身更具吸引力, 因为由空间范围的阻隔而产生的那种思念和渴求, 正是激发诗人心理幻觉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期待的创作动力。家园与乡思主题不仅具有深切的思想内涵, 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歌; 家园; 乡思; 文学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4) 06-0139-04

自 诗经 、 楚辞 开端, 中国古典诗歌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母题:乡思。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诗人 起组成一个反复缠绵、旋律单纯的大合唱, 那浑厚、深沉、简单、重复、恒久而共通的生命旋律扣动着千古诗人的心弦,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里回肠鼓荡, 产生了无限而深远的影响。

无限乡愁:中国古典诗人的家园情结 一、

始祖时代人们野餐露宿, 随遇而安, 这是惟一一种不足为奇的生存方式。也许是当他们遭到种种突如其来的袭击之后, 才开始萌发了 家 这种意识, 进而建筑起人类史上第一间茅草房舍, 并把它命名为 家 。从此原始人脱离了那种原始野蛮的群居生活, 人类也有了固定的家园, 有了 个与自然界相对立的 文化世界 。在那里, 原始先民不仅躲避了狂风暴雨、酷热严寒和猛兽的袭击, 找到了一个栖身安顿之所, 而且, 他们已真正开始跨入文明的门槛。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 古诗源 卷一) , 这是一种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 一旦这种诗意的宁静被打破, 人类的家园遭到破坏, 或者人们被迫离开这个家园四处流浪, 处于 无家可归 抑或有家难归之时, 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痛苦又该是怎样的不可理喻! 有了家园的愉悦, 同时伴生出 离家状态 时的乡愁, 就好像人类命中注定要受磨难一样, 从 家园意识 开始萌发到建立第一间茅草房舍的那一刻起, 人类虽然免去了种种因无家庇护所带来的忧虑, 但又时时被莫名的乡愁所困扰。这种悖论表明人类乡愁的起源, 从一开始就是与家园的建立一脉相承的。

[收稿日期]2003-12-25

[作者简介]王秀臣(1972-) , 男, 湖南陶江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北方论丛 编辑部编辑、讲师,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乡思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那种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往往是难于言表的, 乡思的感受乃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 千古诗人通过 写诗 这一人的一切活动中最纯真的游戏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 , 把这种杳不可寻的感觉外化为一种抽象的符号或意象, 从而真切地记载下了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 不同地位的诗人们的同一情感。在这些意象或符号中, 家园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温馨诗意的生活, 而更内化为一种浓浓的思念。家园情结的根深蒂固, 诗歌意象的特殊功能, 使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同乡思建立了联系, 并逐渐扩展演化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文学主题。它展示着中国诗人天涯漂泊, 踽踽独行的心灵疲惫和异乡游子孤独难耐, 故土难忘的乡思之情。 周易 明夷六四说: 入于左腹, 获明夷之心于门庭 。 象 曰: 入于左腹, 获心意也 。李镜池先生解释说: 左腹, 左室。腹, 借为复。古代半地下室的房屋, 有复室。 这一卦的内容一方面是讲出行狩猎, 倍道其艰辛, 喻言入世之难。另一方面是讲隐退, 强调隐退守家不仅能体味到家园的温馨, 而且还是消除灾祸的良策, 并以箕子的行为作为佐证, 在这里, 周易 的作者把家园与社会直接对立起来, 社会的纷繁复杂会给人带来各种精神压力, 有时还可能带来灾祸, 而消除这一切的办法都莫过于退隐归家来得直截了当。上古先民确实把家园当成了实实在在的依身庇护之所。 诗经 东山 曰:

我俎东山, 忄舀忄舀不归。我来自东, 我东回归。( 诗经 东山 )

屈原 哀郢 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 冀一反三何时? 鸟飞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屈原 哀郢 )

我自东来, 忄舀忄舀不归 这既是离乡思家的一种怨恨, 又是对安定的家园、宁静的生活的一种殷殷呼唤。 楚辞 中描写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涕泪横流, 凄厉哀婉。曹操有诗曰: 游雁出塞北, 乃在无人乡。举翅不余里, 行止自成行。 狐死归首丘, 故乡安可望。 (曹操 却东西门行 ) 一代枭雄的曹操也是如此多愁善感, 在思乡的愁情来临之时竟一点也看不出统率千军万马时的豪杰之气, 绵绵 乡思 与一个弱女子的多愁情感并无二致。

唐代的诗歌虽以刚健豪迈见长, 但唐诗人对家园的呼唤并没有减弱。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李白: 蜀道难 ) ,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王勃: 山中 ) 这正如北朝乐府民歌 陇头歌辞 所言: 陇头流水, 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 飘然旷野。 陇头 一语, 竟成为历代中国诗人离乡背井的伤心人语, 无限乡愁深深地寄托着千古诗人对故土家园的重重依恋。

二、不如归去:乡思主题的思想意蕴

家园, 只有在别离之后, 才会涌起对它的思念。 人情同于怀土 这是人类对家乡怀念的共同情感体验。从这一角度来讲, 家园是相对于漂泊者而言的, 而对于 个寸步不离故土的人来说, 他根本无所谓家园或故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对那些在其出生地居住的人来说, 家乡的内在本质早就为之而具备, 并且已经给了他们, 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样爱不释手。 (海德格尔: 生存与是 ) 我们知道, 任何最珍贵的东西只有当失去了它的时候才会倍感珍贵, 同样地, 乡思之情也都是以 离家 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离家状态是人类产生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和强烈的 归家意识 的最起码的前提。离乡背井、漂泊在外的诗人经过异乡的生活体验, 发现离家的生活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完美, 同家园的那种温馨相比, 他们又感到失落了许多, 异乡异

地异俗都不如故乡亲切, 心中总是忘不了哪怕还很贫瘠的故土, 种难以名状的思乡之情会时时涌现在心头。对诗人而言, 产生这种思乡之情的原因除了离家这一基本因素之外, 更多的是由此而带来的孤独漂泊和挫折的情感体验。杜鹃鸟 不如归去 的呼唤成了这些寂寞凄凉、孤独受挫的诗人们的共同心声。由此, 我们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乡思主题的思想意蕴。

1. 久别家园的孤独体验。家园作为与江湖对立的价值世界总是时时铭刻在诗人的心中。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 诗人李白在孤独、静寂之中, 体认到自己的漂泊、流落, 流露出浓浓的怀乡情思。这种情思其实就是一种怀乡本能的潜意识外化, 它需要心底记忆中的那片故土, 需要故乡的家的温馨, 于是, 孤独与难耐的寂寞, 也就自然起到了怀乡的催化作用。 人曰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高适: 人曰寄杜二拾遗 )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夜忆舍弟 ) , 请忍子规鸟, 连声向我啼 (李白: 奔亡道中五首其五 ) 。家园就好像是鸟的归巢, 生命的栖息地, 黑暗里的一束光, 于是, 感物我动, 缅然舍归情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 其二十二) , 一曲笛声, 半弯残月, 几声猿啼, 声声暮钟, 皆能荡漾起诗人缥缈无际的思家念远的情感, 引发出阵阵乡思。

此夜曲中闻 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清猿断人肠, 游子思故乡。(李白: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 (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 )

归 家的意念受自然景物的感应, 在孤寂难耐的境遇中, 又承生命本能冲动的鼓荡, 化作 剪不断, 理还乱 的乡思之情, 进而成为一种真诚的精神活动。在游子的心中, 一切景物都被化入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和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何等孤寂之致! 寂寞情愁和羁旅愁怀会使漂泊天涯的游子自然地产生对家室乡土的无限眷恋之情。正如 艳歌行 中所描写的: 石见何累累, 远行不如归 。 不如归去 是他们在孤寂之中思念故土而又欲归不能的无奈心态。陈祚明说: 客行有何乐? 故言乐者, 言虽乐亦不如归, 况不乐乎年。 朱筠说: 把客中苦乐, 思想殆遍, 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 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 , 把远客他乡的游子在孤寂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从屈原 思旧故以想象兮, 长太息而掩涕 ( 远游 ) , 这种对故园的牵挂和依恋, 到近现代诗人那绵绵情长的怀乡诗, 古往今来, 千古诗人都挣脱不了由故园所编织的绳索。

2. 遭受挫折后的人生空幻感。家园意识和思乡之情对诗人来说, 在其理想失落, 被遭放逐或遗弃的时候显得尤其强烈。中国古典诗人往往将 家 、 国 打通成为一体, 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终有所为。 诗大序 云: 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 , 诗人之生命, 与民族、国家之大生命相为依托, 诗人之情感, 与国家、社会之理性目的紧紧相连。但他们的理想往往又要遭到无情的阻拦, 最后甚至彻底落空、破灭, 这是一种难言的苦痛。在此之时, 只有那片故土和躲避风雨的家园才是诗人的回归之处, 怨愤、绝望和痛苦都化作了铭心刻骨的乡思。望不见的故乡, 洒不尽的泪水, 驱不去的乡愁在诗人笔下哀婉悱恻, 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动人心魄的乡思旋律, 乡思的旋律与忧国的旋律起伏相应, 同存俱适, 浑然一体。

羌灵魂之欲归兮, 何须臾而忘反。(屈原: 哀郢 )

自顾无所用, 辞家方未归。(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座府 )

潮阳南去信长沙, 恋阙哪堪又忆家。(韩愈: 次邓州界 )

屈原是这一旋律的开拓者。对故土家园的怀念来自理想破灭被遗弃、被放逐后受伤

的心灵, 纵然有诗朋酒友的高歌, 名山胜水的漫游, 也不如家园给人的抚慰, 因而, 当诗人体味到鬓发惊白, 泪满衣襟的愁苦时, 辞家方未归 便成为内心油然升起的一股回归意念, 直到 仙宫两无成, 人间久摧藏 , 希望彻底破灭后, 这股回归意念就像雾一样在心头弥漫开来。这种失落飘零感深深地加剧了诗人悲愁中对家园的向往与渴求。

三、乡思与乡愁的美学蕴涵

归乡 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根源在于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性。一方面人一旦离异乡土, 漂泊他乡, 浓浓的乡愁便会勾起他思乡之情。另一方面, 人一旦回到家乡, 他便会感到失落和迷茫, 并可能再度离乡再去品尝那思乡的滋味。 归 与 不归 的二律背反, 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焦虑, 使文学的 归乡 主题充满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从审美的意义上讲, 人类根本就没有家园, 那种再造的精神家园只是一种虚幻化的幻景, 它可望而难求, 而诗人所念念不忘的所谓故土, 也只是一种 非本真状态 的家, 是一种 异化之家 , 它根本没有也不可能为人提供本真生存的保障。因而, 即使人偶尔回到了这个 异化之家 , 也无法抹去他内心深处那种对 本真之家 的思念, 仍然摆脱不掉故园绳索的纠缠。

于是,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存在是被限制的, 是有限性的。作为一种对现实中被限制生活缺陷的弥补, 诗人将自己的家园虚化, 构筑一座 再造的家园 , 这是一种审美的自由。然而, 我们试设想, 若诗人真的返回故土, 那诗化的家乡图景是否真的那样真实可靠, 诗人是否就会安于此而不产生新的失望呢? 事实上并非如此。就连陶渊明这样安于归隐的诗人, 也感觉到 归趣难求 , 至于对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的李白这一类诗人来说, 长期死守家园, 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这是无法设想的。诗人在怀念家乡时, 怀念和渴望实质上比家园本身更具吸引力, 因为由空间范围的阻隔而产生的那种思念和渴求, 最容易激发诗人的心理幻觉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期待, 幻化出文学艺术中的感人意象。一旦回归到心底渴求的目的地, 空间的距离突然消失, 由想像作用所产生的审美状态和那份诱人的、感人肺腑的诗意也随之不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 诗人永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停滞、安顿, 也永远不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受到羁绊和束缚, 其超越常人的想像力和憧憬外界的自然秉性, 注定诗人是孤独和寂寞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诗人在不断地追寻和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思乡是他们的历史本性, 而 归乡 则是文学恒久的主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返乡情感, 体现了人类普遍的心理矛盾, 渴望生活的幽闲与恬静而又不安于此。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千古诗人共同构筑起怀乡的诱惑, 渴盼回归到自然、本真的人类精神家园, 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 形而上 的那种家园对诗人来说, 永远不是他们终极的归宿,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恒久憧憬才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返乡节奏的主旋律, 并仍将会在后世的民族乐曲中不断地奏响。

责任编辑:曹金钟

2004年6月 学 术 交 流 Jun. , 2004总第123期 第6期 Acade mic Exchange Serial No. 123 No. 6 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乡思主题

王秀臣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北方论丛 编辑部,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 要]诗人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们在不断地追寻和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思

乡是诗人的历史本性, 而 归乡 则是文学恒久的主题。在这一主题里, 对家园的怀念实质上比家园本身更具吸引力, 因为由空间范围的阻隔而产生的那种思念和渴求, 正是激发诗人心理幻觉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期待的创作动力。家园与乡思主题不仅具有深切的思想内涵, 同时也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古典诗歌; 家园; 乡思; 文学主题

[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4) 06-0139-04

自 诗经 、 楚辞 开端, 中国古典诗歌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学母题:乡思。不同身份、不同个性的诗人 起组成一个反复缠绵、旋律单纯的大合唱, 那浑厚、深沉、简单、重复、恒久而共通的生命旋律扣动着千古诗人的心弦,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里回肠鼓荡, 产生了无限而深远的影响。

无限乡愁:中国古典诗人的家园情结 一、

始祖时代人们野餐露宿, 随遇而安, 这是惟一一种不足为奇的生存方式。也许是当他们遭到种种突如其来的袭击之后, 才开始萌发了 家 这种意识, 进而建筑起人类史上第一间茅草房舍, 并把它命名为 家 。从此原始人脱离了那种原始野蛮的群居生活, 人类也有了固定的家园, 有了 个与自然界相对立的 文化世界 。在那里, 原始先民不仅躲避了狂风暴雨、酷热严寒和猛兽的袭击, 找到了一个栖身安顿之所, 而且, 他们已真正开始跨入文明的门槛。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 古诗源 卷一) , 这是一种温馨而富有诗意的生活, 一旦这种诗意的宁静被打破, 人类的家园遭到破坏, 或者人们被迫离开这个家园四处流浪, 处于 无家可归 抑或有家难归之时, 人们内心深处的那种痛苦又该是怎样的不可理喻! 有了家园的愉悦, 同时伴生出 离家状态 时的乡愁, 就好像人类命中注定要受磨难一样, 从 家园意识 开始萌发到建立第一间茅草房舍的那一刻起, 人类虽然免去了种种因无家庇护所带来的忧虑, 但又时时被莫名的乡愁所困扰。这种悖论表明人类乡愁的起源, 从一开始就是与家园的建立一脉相承的。

[收稿日期]2003-12-25

[作者简介]王秀臣(1972-) , 男, 湖南陶江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北方论丛 编辑部编辑、讲师,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乡思之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那种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往往是难于言表的, 乡思的感受乃是一首无言的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 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 千古诗人通过 写诗 这一人的一切活动中最纯真的游戏 (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 ) , 把这种杳不可寻的感觉外化为一种抽象的符号或意象, 从而真切地记载下了不同时代, 不同地域, 不同地位的诗人们的同一情感。在这些意象或符号中, 家园不仅仅体现为一种温馨诗意的生活, 而更内化为一种浓浓的思念。家园情结的根深蒂固, 诗歌意象的特殊功能, 使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同乡思建立了联系, 并逐渐扩展演化成为一个亘古不变的文学主题。它展示着中国诗人天涯漂泊, 踽踽独行的心灵疲惫和异乡游子孤独难耐, 故土难忘的乡思之情。 周易 明夷六四说: 入于左腹, 获明夷之心于门庭 。 象 曰: 入于左腹, 获心意也 。李镜池先生解释说: 左腹, 左室。腹, 借为复。古代半地下室的房屋, 有复室。 这一卦的内容一方面是讲出行狩猎, 倍道其艰辛, 喻言入世之难。另一方面是讲隐退, 强调隐退守家不仅能体味到家园的温馨, 而且还是消除灾祸的良策, 并以箕子的行为作为佐证, 在这里, 周易 的作者把家园与社会直接对立起来, 社会的纷繁复杂会给人带来各种精神压力, 有时还可能带来灾祸, 而消除这一切的办法都莫过于退隐归家来得直截了当。上古先民确实把家园当成了实实在在的依身庇护之所。 诗经 东山 曰:

我俎东山, 忄舀忄舀不归。我来自东, 我东回归。( 诗经 东山 )

屈原 哀郢 曰:

曼余目以流观兮, 冀一反三何时? 鸟飞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 何日夜而忘之。(屈原 哀郢 )

我自东来, 忄舀忄舀不归 这既是离乡思家的一种怨恨, 又是对安定的家园、宁静的生活的一种殷殷呼唤。 楚辞 中描写对故乡的思念更是涕泪横流, 凄厉哀婉。曹操有诗曰: 游雁出塞北, 乃在无人乡。举翅不余里, 行止自成行。 狐死归首丘, 故乡安可望。 (曹操 却东西门行 ) 一代枭雄的曹操也是如此多愁善感, 在思乡的愁情来临之时竟一点也看不出统率千军万马时的豪杰之气, 绵绵 乡思 与一个弱女子的多愁情感并无二致。

唐代的诗歌虽以刚健豪迈见长, 但唐诗人对家园的呼唤并没有减弱。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 ,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李白: 蜀道难 ) ,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王勃: 山中 ) 这正如北朝乐府民歌 陇头歌辞 所言: 陇头流水, 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 飘然旷野。 陇头 一语, 竟成为历代中国诗人离乡背井的伤心人语, 无限乡愁深深地寄托着千古诗人对故土家园的重重依恋。

二、不如归去:乡思主题的思想意蕴

家园, 只有在别离之后, 才会涌起对它的思念。 人情同于怀土 这是人类对家乡怀念的共同情感体验。从这一角度来讲, 家园是相对于漂泊者而言的, 而对于 个寸步不离故土的人来说, 他根本无所谓家园或故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 对那些在其出生地居住的人来说, 家乡的内在本质早就为之而具备, 并且已经给了他们, 就好像是他们自己的东西一样爱不释手。 (海德格尔: 生存与是 ) 我们知道, 任何最珍贵的东西只有当失去了它的时候才会倍感珍贵, 同样地, 乡思之情也都是以 离家 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离家状态是人类产生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和强烈的 归家意识 的最起码的前提。离乡背井、漂泊在外的诗人经过异乡的生活体验, 发现离家的生活并没有他们想像的那么完美, 同家园的那种温馨相比, 他们又感到失落了许多, 异乡异

地异俗都不如故乡亲切, 心中总是忘不了哪怕还很贫瘠的故土, 种难以名状的思乡之情会时时涌现在心头。对诗人而言, 产生这种思乡之情的原因除了离家这一基本因素之外, 更多的是由此而带来的孤独漂泊和挫折的情感体验。杜鹃鸟 不如归去 的呼唤成了这些寂寞凄凉、孤独受挫的诗人们的共同心声。由此, 我们体悟到中国古典诗歌乡思主题的思想意蕴。

1. 久别家园的孤独体验。家园作为与江湖对立的价值世界总是时时铭刻在诗人的心中。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静夜思 ) 诗人李白在孤独、静寂之中, 体认到自己的漂泊、流落, 流露出浓浓的怀乡情思。这种情思其实就是一种怀乡本能的潜意识外化, 它需要心底记忆中的那片故土, 需要故乡的家的温馨, 于是, 孤独与难耐的寂寞, 也就自然起到了怀乡的催化作用。 人曰题诗寄草堂, 遥怜故人思故乡 (高适: 人曰寄杜二拾遗 )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夜忆舍弟 ) , 请忍子规鸟, 连声向我啼 (李白: 奔亡道中五首其五 ) 。家园就好像是鸟的归巢, 生命的栖息地, 黑暗里的一束光, 于是, 感物我动, 缅然舍归情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 其二十二) , 一曲笛声, 半弯残月, 几声猿啼, 声声暮钟, 皆能荡漾起诗人缥缈无际的思家念远的情感, 引发出阵阵乡思。

此夜曲中闻 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清猿断人肠, 游子思故乡。(李白: 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 (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 )

归 家的意念受自然景物的感应, 在孤寂难耐的境遇中, 又承生命本能冲动的鼓荡, 化作 剪不断, 理还乱 的乡思之情, 进而成为一种真诚的精神活动。在游子的心中, 一切景物都被化入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和凄凉,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何等孤寂之致! 寂寞情愁和羁旅愁怀会使漂泊天涯的游子自然地产生对家室乡土的无限眷恋之情。正如 艳歌行 中所描写的: 石见何累累, 远行不如归 。 不如归去 是他们在孤寂之中思念故土而又欲归不能的无奈心态。陈祚明说: 客行有何乐? 故言乐者, 言虽乐亦不如归, 况不乐乎年。 朱筠说: 把客中苦乐, 思想殆遍, 把苦且不提。虽云乐亦是客, 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 , 把远客他乡的游子在孤寂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从屈原 思旧故以想象兮, 长太息而掩涕 ( 远游 ) , 这种对故园的牵挂和依恋, 到近现代诗人那绵绵情长的怀乡诗, 古往今来, 千古诗人都挣脱不了由故园所编织的绳索。

2. 遭受挫折后的人生空幻感。家园意识和思乡之情对诗人来说, 在其理想失落, 被遭放逐或遗弃的时候显得尤其强烈。中国古典诗人往往将 家 、 国 打通成为一体, 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 终有所为。 诗大序 云: 以一国之事, 系一人之本 , 诗人之生命, 与民族、国家之大生命相为依托, 诗人之情感, 与国家、社会之理性目的紧紧相连。但他们的理想往往又要遭到无情的阻拦, 最后甚至彻底落空、破灭, 这是一种难言的苦痛。在此之时, 只有那片故土和躲避风雨的家园才是诗人的回归之处, 怨愤、绝望和痛苦都化作了铭心刻骨的乡思。望不见的故乡, 洒不尽的泪水, 驱不去的乡愁在诗人笔下哀婉悱恻, 形成中国古典诗歌动人心魄的乡思旋律, 乡思的旋律与忧国的旋律起伏相应, 同存俱适, 浑然一体。

羌灵魂之欲归兮, 何须臾而忘反。(屈原: 哀郢 )

自顾无所用, 辞家方未归。(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座府 )

潮阳南去信长沙, 恋阙哪堪又忆家。(韩愈: 次邓州界 )

屈原是这一旋律的开拓者。对故土家园的怀念来自理想破灭被遗弃、被放逐后受伤

的心灵, 纵然有诗朋酒友的高歌, 名山胜水的漫游, 也不如家园给人的抚慰, 因而, 当诗人体味到鬓发惊白, 泪满衣襟的愁苦时, 辞家方未归 便成为内心油然升起的一股回归意念, 直到 仙宫两无成, 人间久摧藏 , 希望彻底破灭后, 这股回归意念就像雾一样在心头弥漫开来。这种失落飘零感深深地加剧了诗人悲愁中对家园的向往与渴求。

三、乡思与乡愁的美学蕴涵

归乡 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它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根源在于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性。一方面人一旦离异乡土, 漂泊他乡, 浓浓的乡愁便会勾起他思乡之情。另一方面, 人一旦回到家乡, 他便会感到失落和迷茫, 并可能再度离乡再去品尝那思乡的滋味。 归 与 不归 的二律背反, 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焦虑, 使文学的 归乡 主题充满了经久不衰的魅力。从审美的意义上讲, 人类根本就没有家园, 那种再造的精神家园只是一种虚幻化的幻景, 它可望而难求, 而诗人所念念不忘的所谓故土, 也只是一种 非本真状态 的家, 是一种 异化之家 , 它根本没有也不可能为人提供本真生存的保障。因而, 即使人偶尔回到了这个 异化之家 , 也无法抹去他内心深处那种对 本真之家 的思念, 仍然摆脱不掉故园绳索的纠缠。

于是,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存在是被限制的, 是有限性的。作为一种对现实中被限制生活缺陷的弥补, 诗人将自己的家园虚化, 构筑一座 再造的家园 , 这是一种审美的自由。然而, 我们试设想, 若诗人真的返回故土, 那诗化的家乡图景是否真的那样真实可靠, 诗人是否就会安于此而不产生新的失望呢? 事实上并非如此。就连陶渊明这样安于归隐的诗人, 也感觉到 归趣难求 , 至于对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的李白这一类诗人来说, 长期死守家园, 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这是无法设想的。诗人在怀念家乡时, 怀念和渴望实质上比家园本身更具吸引力, 因为由空间范围的阻隔而产生的那种思念和渴求, 最容易激发诗人的心理幻觉从而产生一种审美心理期待, 幻化出文学艺术中的感人意象。一旦回归到心底渴求的目的地, 空间的距离突然消失, 由想像作用所产生的审美状态和那份诱人的、感人肺腑的诗意也随之不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 诗人永远不能让自己的生活停滞、安顿, 也永远不能使自己在精神上受到羁绊和束缚, 其超越常人的想像力和憧憬外界的自然秉性, 注定诗人是孤独和寂寞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诗人在不断地追寻和构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思乡是他们的历史本性, 而 归乡 则是文学恒久的主题。

中国古典诗歌的返乡情感, 体现了人类普遍的心理矛盾, 渴望生活的幽闲与恬静而又不安于此。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千古诗人共同构筑起怀乡的诱惑, 渴盼回归到自然、本真的人类精神家园, 实现人类的共同理想, 形而上 的那种家园对诗人来说, 永远不是他们终极的归宿,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恒久憧憬才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中返乡节奏的主旋律, 并仍将会在后世的民族乐曲中不断地奏响。

责任编辑:曹金钟


相关内容

  • 浅析中外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 浅析中外诗歌中的杜鹃意象 摘要:杜鹃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中不尽相同.中外诗歌杜鹃意象内容上都与 春天和爱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还表达冤屈之情.乡思离别愁绪.忠君之情和亡国之恨.在外国诗歌中,杜鹃意象还表达理想和希望.无家可归的"忧伤".孤独之怨 ...

  • 羁旅行役.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一.共同欣赏 王维<九月九日 ...

  • 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 2005年 殷都学刊 55 乡愁主题诗歌的几种表现模式 杨景龙 (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安阳455002) 摘要: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沿续使用的表现模式,本文将其归纳为登高思乡思亲等六种,并对这六种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乡愁主题诗歌;表现模式 中图分类号:I ...

  • 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 戴望舒诗歌的 意义:中西诗歌艺术的自觉的 融合: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 融合.对五四以来中国诗歌艺术的综合与超越:吸取五四白话诗歌注重意象的 方法,将写实性意象.单纯的 比喻性意象发展为隐喻性的 象征意象:反对郭沫若式的坦白式抒情,主张诗情的 内在节奏与郭沫若相同:不满新格律诗 ...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思乡怀人诗鉴赏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亲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中国文化的凝聚力, ...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者:陈宝祥 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01期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人们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常常不得不抛妻别子,远离双亲,转徙漂泊异域他乡.这一去,青山隐隐,流水迢迢,却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游子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亲人.闺中女子也常常 ...

  • [枣核]教学设计
  • 一.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编者将其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以小 ...

  • [现代诗两首]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 ...

  •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4.2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