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派小说的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从京派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对京派小说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京派小说的人性追求和美学意蕴。

  关键词:京派小说 人性美 浪漫主义 古典诗词

  

  前言

  兴起并繁盛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京派”文学,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只劲旅,是一个比较宽泛且以学院自由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松散文学流派,京派作家建构的艺术世界是充满内在艺术魅力的世界,有着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风格。本文结合对京派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京派小说的人性追求和美学意蕴。

  

  一、京派小说的人性追求

  

  1、刻画田园诗境、乡土情怀,表现人性美 京派小说创作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受到外国殖民势力和现代工业文明冲击,趋于衰落、瓦解的时代。农民、矿工、手工艺者、小知识分子等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人,生活贫苦,命运悲惨。京派小说把这种状态下的人性看作人类文明精神最完美的体现,京派作家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平等姿态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同时站在一个理性层面来剖析中国社会的现实,将沉重的话题以舒缓、温润的笔调展现出来;将所倡导的出世、淡泊精神借高山流水这种“隐逸”情怀得以舒展;将其理想世界建立在质朴平静的田园氛围之中,表现人性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试图让读者也感受到这样一种单纯干净。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笔下绿色的山水,自然的人性,富有生命活力的民俗,构成天人和谐的盎然生机。例如作品《边城》:把湘西边地茶恫独有的水色山光、地方风物、民风民俗、地域风貌等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幻化成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展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田园画,成为塑造人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文章首先通过对边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凭着双手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的淳朴乡土风情意境的描写,突出边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渲染出了人性自然美的色彩。然后对主人公翠翠和爷爷的形象重点刻画,描绘翠翠明亮而幽深的眼睛与青山绿水相对应,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写翠翠常年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对大自然永远倾心的爱恋,都突出表现了美丽、率真的人性美;同时翠翠带着爱、带着心酸和苦涩独守渡船,默默地等待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梦中人。在这样一种充满哀婉气息的意境中,突出了她对幸福矢志不渝的盼望,也更加体现出了人性执着追求之美。而撑船爷爷则对自然永远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长年无任何代价地把人渡过去,坚韧、乐观,即使最后面对生命结束,也能坦然对待,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对于真、善、美的信仰。作者选取了乡村田园环境中的人、景、情三种典型事物,把勤劳、善良、纯洁的山村人民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凸现在读者面前,生动鲜明。同时乡土风情的描写,给人一种由生态平衡产生的秩序感,一种生命和谐的意境和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向读者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闪烁着一幕幕的人性光辉。

  2、揭露城市文明的丑陋,反衬人性美 现实的黑暗与喧嚣,城市的繁冗与功利,正是京派作家所极力回避和摒弃的。因为他们认为“城市多寂寞啊,听不见一声牛鸣,听不见一句田歌。”(萧乾《篱下》)有的只是污浊的空气,渲嚣的街市,京派作家们对都市畸形的道德和人性堕落深为不满。于是京派作家通过揭露城市的丑露文明,从反面表现对人性美的追求和赞歌。最能深刻解剖现代都市这种异化人性的就是师陀,其作品《结婚》中对都市异化人性的剖析是最纯粹的,商业城市是靠着掠取和攘夺维持生命的。小说通过对两个主人公黄美洲、胡去恶在摩登上海经历的描写,极具反讽地揭示了“结婚”这一原本浪漫而且庄严的人生行为在摩登上海产生的异变,“结婚”被各种摩登人物如“洋鬼子,金融家,商人,流氓,强盗”所利用,作者从生活样式的视角关照并剖析摩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态导致的人性异化和人际关系的丑恶。京派小说家对都市文明的虚伪、罪恶所导致的人性沉沦持强烈而峻急的批判姿态,通过抨击都市人性的丑恶来反衬乡村社会的美好,完成人性探求的工作。

  

  二、京派小说的美学意蕴

  

  1、和谐蕴藉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客观摹写现实,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进程,排斥对现实的美化、理想化。而京派小说以寻求美好淳朴的自然人性为宗旨,淡化时代社会背景,把政治经济生活放到人物活动的幕后。即使它的“写实”也往往是记忆中带上理想化梦幻色彩,意在赞美和倡导一种合乎自然人性的理想生存方式。它也想改良人生、改造社会,但不是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关注和干预政治,而是回避和远离政治,在人物活动和环境刻画中赋予浪漫主义色彩。京派小说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①诗意的环境:京派小说中的田园牧歌虽采自现实,但绝非现实的全貌,而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是要描绘一种不悖乎自然人性的更为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例如沈从文在《边城》中如此描写茶峒的生活环境:“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小溪流下去,绕山嘴流……溪流如弓背……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边城》超越了现实,寄予了作者诗意的生态理想。同时翠翠们的生活方式确如作者所写,她们生活的野渡、菱荡也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以诗意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蕴含绿色的山水,自然的人性,富有生命活力的民俗,天人和谐、盎然生机的浪漫主义气息。②梦境般的爱情:沈从文曾指出,他的小说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即是说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二是梦的现象,即是说人的心或意识的单独种种活动。”例如《边城》的翠翠:在梦中实现了平时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飘然而飞,竟至摘下了一把自己非常喜爱的虎耳草……梦中翠翠的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了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这个梦境一方面说明翠翠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小姑娘,这样就为爱情故事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又如文章《夫妇》写一对新婚夫妇回女方家去看望岳父,坐在新稻草堆旁看风景,看山上的花,感受着风中弥漫的香气,他们的爱情与大自然诗化地融为一体,同样充满浪漫气息。

  2、融入中国古典诗词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对精炼、陌生化、节奏韵律的追求在京派小说这里与现代白话口语相结合,熔铸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京派小说的故事通过意象的设置、意境的营造等方式在空间中横向展开,古典诗词艺术的精萃―“意象”、“意境”在京派小中则转化为一种“空间化叙事”方式,完成了京派独特的抒情叙事。能提炼、勾勒出京派小说的诗学风貌,为更加宏观、整体、综合的研究提供可能。诗语有别于日常用语,它有自己独有的组合方式和表意功能,给小说语意的理解带来便捷。如汪曾祺则在《葡萄月令》中这样写道:“一月,下大雪。雪静静的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见一次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简练的句型,精致的诗词,巧妙地运用通感调动着读者的感官。

  

  四、总结

  京派小说用独特的审美视角表现了人性美,唤起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用婉曲的笔触和技巧秀出蕴含浪漫主义和古典诗词艺术的美学意蕴,其创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精髓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朱伟. 浅谈京派小说对人性的追求[J]. 文学教育(上), 2010,(02)

  [2]卞地诗. 京派小说的美学追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4)

  [3] 付刚帮. “人生形式”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D]. 青岛大学, 2008

   内容摘要:本文从京派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对京派小说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京派小说的人性追求和美学意蕴。

  关键词:京派小说 人性美 浪漫主义 古典诗词

  

  前言

  兴起并繁盛于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京派”文学,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只劲旅,是一个比较宽泛且以学院自由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松散文学流派,京派作家建构的艺术世界是充满内在艺术魅力的世界,有着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风格。本文结合对京派作品的分析,探讨了京派小说的人性追求和美学意蕴。

  

  一、京派小说的人性追求

  

  1、刻画田园诗境、乡土情怀,表现人性美 京派小说创作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受到外国殖民势力和现代工业文明冲击,趋于衰落、瓦解的时代。农民、矿工、手工艺者、小知识分子等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人,生活贫苦,命运悲惨。京派小说把这种状态下的人性看作人类文明精神最完美的体现,京派作家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以平等姿态描写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同时站在一个理性层面来剖析中国社会的现实,将沉重的话题以舒缓、温润的笔调展现出来;将所倡导的出世、淡泊精神借高山流水这种“隐逸”情怀得以舒展;将其理想世界建立在质朴平静的田园氛围之中,表现人性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试图让读者也感受到这样一种单纯干净。著名京派作家沈从文笔下绿色的山水,自然的人性,富有生命活力的民俗,构成天人和谐的盎然生机。例如作品《边城》:把湘西边地茶恫独有的水色山光、地方风物、民风民俗、地域风貌等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幻化成牧歌式的诗情画意,展现出一幅富于浓郁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的田园画,成为塑造人性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文章首先通过对边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年以风雨为伴,与日月为伍,凭着双手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人与山、与土地形成了一种天然联系的淳朴乡土风情意境的描写,突出边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渲染出了人性自然美的色彩。然后对主人公翠翠和爷爷的形象重点刻画,描绘翠翠明亮而幽深的眼睛与青山绿水相对应,勾勒出纯洁而可爱的少女形象;写翠翠常年跟随祖父在渡船上生活,披星戴月,对大自然永远倾心的爱恋,都突出表现了美丽、率真的人性美;同时翠翠带着爱、带着心酸和苦涩独守渡船,默默地等待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梦中人。在这样一种充满哀婉气息的意境中,突出了她对幸福矢志不渝的盼望,也更加体现出了人性执着追求之美。而撑船爷爷则对自然永远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长年无任何代价地把人渡过去,坚韧、乐观,即使最后面对生命结束,也能坦然对待,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对于真、善、美的信仰。作者选取了乡村田园环境中的人、景、情三种典型事物,把勤劳、善良、纯洁的山村人民形象描摹得像浮雕一样凸现在读者面前,生动鲜明。同时乡土风情的描写,给人一种由生态平衡产生的秩序感,一种生命和谐的意境和生机盎然的环境氛围。向读者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闪烁着一幕幕的人性光辉。

  2、揭露城市文明的丑陋,反衬人性美 现实的黑暗与喧嚣,城市的繁冗与功利,正是京派作家所极力回避和摒弃的。因为他们认为“城市多寂寞啊,听不见一声牛鸣,听不见一句田歌。”(萧乾《篱下》)有的只是污浊的空气,渲嚣的街市,京派作家们对都市畸形的道德和人性堕落深为不满。于是京派作家通过揭露城市的丑露文明,从反面表现对人性美的追求和赞歌。最能深刻解剖现代都市这种异化人性的就是师陀,其作品《结婚》中对都市异化人性的剖析是最纯粹的,商业城市是靠着掠取和攘夺维持生命的。小说通过对两个主人公黄美洲、胡去恶在摩登上海经历的描写,极具反讽地揭示了“结婚”这一原本浪漫而且庄严的人生行为在摩登上海产生的异变,“结婚”被各种摩登人物如“洋鬼子,金融家,商人,流氓,强盗”所利用,作者从生活样式的视角关照并剖析摩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态导致的人性异化和人际关系的丑恶。京派小说家对都市文明的虚伪、罪恶所导致的人性沉沦持强烈而峻急的批判姿态,通过抨击都市人性的丑恶来反衬乡村社会的美好,完成人性探求的工作。

  

  二、京派小说的美学意蕴

  

  1、和谐蕴藉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客观摹写现实,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进程,排斥对现实的美化、理想化。而京派小说以寻求美好淳朴的自然人性为宗旨,淡化时代社会背景,把政治经济生活放到人物活动的幕后。即使它的“写实”也往往是记忆中带上理想化梦幻色彩,意在赞美和倡导一种合乎自然人性的理想生存方式。它也想改良人生、改造社会,但不是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关注和干预政治,而是回避和远离政治,在人物活动和环境刻画中赋予浪漫主义色彩。京派小说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①诗意的环境:京派小说中的田园牧歌虽采自现实,但绝非现实的全貌,而是作者理想化的产物,是要描绘一种不悖乎自然人性的更为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例如沈从文在《边城》中如此描写茶峒的生活环境:“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小溪流下去,绕山嘴流……溪流如弓背……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边城》超越了现实,寄予了作者诗意的生态理想。同时翠翠们的生活方式确如作者所写,她们生活的野渡、菱荡也是与外界隔绝的世外桃源。以诗意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蕴含绿色的山水,自然的人性,富有生命活力的民俗,天人和谐、盎然生机的浪漫主义气息。②梦境般的爱情:沈从文曾指出,他的小说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即是说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种种关系;二是梦的现象,即是说人的心或意识的单独种种活动。”例如《边城》的翠翠:在梦中实现了平时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飘然而飞,竟至摘下了一把自己非常喜爱的虎耳草……梦中翠翠的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了起来,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这个梦境一方面说明翠翠还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小姑娘,这样就为爱情故事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又如文章《夫妇》写一对新婚夫妇回女方家去看望岳父,坐在新稻草堆旁看风景,看山上的花,感受着风中弥漫的香气,他们的爱情与大自然诗化地融为一体,同样充满浪漫气息。

  2、融入中国古典诗词艺术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对精炼、陌生化、节奏韵律的追求在京派小说这里与现代白话口语相结合,熔铸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京派小说的故事通过意象的设置、意境的营造等方式在空间中横向展开,古典诗词艺术的精萃―“意象”、“意境”在京派小中则转化为一种“空间化叙事”方式,完成了京派独特的抒情叙事。能提炼、勾勒出京派小说的诗学风貌,为更加宏观、整体、综合的研究提供可能。诗语有别于日常用语,它有自己独有的组合方式和表意功能,给小说语意的理解带来便捷。如汪曾祺则在《葡萄月令》中这样写道:“一月,下大雪。雪静静的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见一次点声音。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简练的句型,精致的诗词,巧妙地运用通感调动着读者的感官。

  

  四、总结

  京派小说用独特的审美视角表现了人性美,唤起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用婉曲的笔触和技巧秀出蕴含浪漫主义和古典诗词艺术的美学意蕴,其创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精髓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朱伟. 浅谈京派小说对人性的追求[J]. 文学教育(上), 2010,(02)

  [2]卞地诗. 京派小说的美学追求[J]. 社会科学辑刊, 2006,(04)

  [3] 付刚帮. “人生形式”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D]. 青岛大学, 2008


相关内容

  • 电大复习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2013年必备
  •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山乡巨变>描写的先进农村干部是( )等. A.陈先晋 B.李月辉 C.盛佑亭 D.龚子元 2. 20世纪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等. A ...

  •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 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 周仁政 内容提要 20, 学景观是海派文学的基本形态.20世纪40, 在"新诗, .海派文学以张爱玲.钱, .狂. 现代文化独立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 通过反省"五 一 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纳入文化视野十分重要, 这有利于对" ...

  • 鲁迅自考 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七月派小说 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在胡风影响下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小说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东平.路翎等,其中以路翎成就最高. 2.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指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限内,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为题材,凸现政治内容,抒发政治激情,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影响的一批抒情诗 ...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OO五年十一月 前 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 甚至是自己 ...

  •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练习
  • 新文学思潮与流派练习 一.填空题 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一场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也是一种文学价值,并成为文学的 主流价值 .它经历了与自然主义的结合与分离,与 马克思主义 的融和,以及 真伪现实主义 的论争的演变过程. 现实主义是 文学思想 和 表现方法 的统一体. 鲁迅强调文学的 审美性 与 ...

  • 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
  • 卢军: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 20世纪40年代汪曾祺在文坛崭露头角,80年代初期重返文坛后,他的小说创作无论题材.人物还是叙事方式.情感格调,都与"伤痕"."反思"文学拉开了距离,显示出"陌生化"的倾向.他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作家.汪曾祺之于新时 ...

  • 现代汉语专题一
  • 一.填空题1.鲁迅在<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中写道:"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2.在老舍嘲讽的"洋派青年" ...

  • 文学专业考研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
  • 20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_放飞梦想_百度空间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放飞梦想自信源于实力.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2008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下2008年10月03日 ...

  • 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
  • 名词解释的主要类别 一.期刊杂志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概说,是什么性质)1915年创刊于上海(创办时间.地点),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办人.主办人.主编等内容). 答题要素: 1.概说,是什么性质: 2.创办时间.地点 3.提倡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