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那两根指头,这个人因为点了两根灯草不肯闭眼而著名。着实勤俭到了家,或者说吝啬到了家。勤俭是对自己刻薄,吝啬是对别人刻薄。就这两根灯草来说,谈不上对别人刻薄,当然也就谈不上吝啬了。不过引用这个细节的人都认为是吝啬,我也暂时同意多数人的意见,不在这里反驳。由严监生临死前的两根指头,多数人都顺从作者的意图,觉得是一种讽刺,死到临头还惦记多点了一根灯草,不仅是吝啬,还是糊涂。从这个观点出发,人一生都在为金钱角逐,只要在临死前把这些放下,或者说在不得不放下时才放下,就算是明白人了。这就是多数人的逻辑。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也不比“两根指头”的严监生明白多少事理。严监生是直到死都没有明白过来,他们是糊涂一生,只在不得不明白时才明白过来,如果不是死到临头,他们始终也都是糊涂人,是死时候不伸指头的严监生。
人活着时其实是难得明白的,即使是在道理上明白了,知道许多执着都是虚妄,但在具体实际的生活中还是该怎样还怎样,放不下,丢不开,扯不断。我认识一位长辈,半辈子不容人,不让人,凡是非争个大小高低,到中年之后眼睛失明了,再说话时,就有了许多的超脱。但如果他没有经历失明,他仍然还会是原来的强人,不复有大的改变。执着似乎是人的本性,只有在他无能执着(比如我认识的那个失明的长辈)时,才会稍许放开那只纠缠着是是非非和名缰利锁的手。至于死到临头才有所悟,已经谈不上放开不放开了,因为你不放开也得放开了。所以一个人只要还有能力“争夺”,而且离死尚远,他基本上总是不肯主动退出人生的战场,和生活世界和解。这使人生有了几分扰攘,也有了几分热闹。
再回到开头,严监生因为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闭眼,有人因此觉得可笑,我反倒觉得有几分可爱。至少他比那些死到临头才醒悟的人真诚。一辈子爱财,连死都不能泯灭这爱,这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像我辈这等死到临头才醒悟,迷不彻底,悟不彻底的俗人,哪有资格嘲笑这位严老先生。如有可能,我倒宁愿做死时伸着指头的严监生,也不愿做到死才看透一切的世人。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那两根指头,这个人因为点了两根灯草不肯闭眼而著名。着实勤俭到了家,或者说吝啬到了家。勤俭是对自己刻薄,吝啬是对别人刻薄。就这两根灯草来说,谈不上对别人刻薄,当然也就谈不上吝啬了。不过引用这个细节的人都认为是吝啬,我也暂时同意多数人的意见,不在这里反驳。由严监生临死前的两根指头,多数人都顺从作者的意图,觉得是一种讽刺,死到临头还惦记多点了一根灯草,不仅是吝啬,还是糊涂。从这个观点出发,人一生都在为金钱角逐,只要在临死前把这些放下,或者说在不得不放下时才放下,就算是明白人了。这就是多数人的逻辑。不过在我看来,他们也不比“两根指头”的严监生明白多少事理。严监生是直到死都没有明白过来,他们是糊涂一生,只在不得不明白时才明白过来,如果不是死到临头,他们始终也都是糊涂人,是死时候不伸指头的严监生。
人活着时其实是难得明白的,即使是在道理上明白了,知道许多执着都是虚妄,但在具体实际的生活中还是该怎样还怎样,放不下,丢不开,扯不断。我认识一位长辈,半辈子不容人,不让人,凡是非争个大小高低,到中年之后眼睛失明了,再说话时,就有了许多的超脱。但如果他没有经历失明,他仍然还会是原来的强人,不复有大的改变。执着似乎是人的本性,只有在他无能执着(比如我认识的那个失明的长辈)时,才会稍许放开那只纠缠着是是非非和名缰利锁的手。至于死到临头才有所悟,已经谈不上放开不放开了,因为你不放开也得放开了。所以一个人只要还有能力“争夺”,而且离死尚远,他基本上总是不肯主动退出人生的战场,和生活世界和解。这使人生有了几分扰攘,也有了几分热闹。
再回到开头,严监生因为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闭眼,有人因此觉得可笑,我反倒觉得有几分可爱。至少他比那些死到临头才醒悟的人真诚。一辈子爱财,连死都不能泯灭这爱,这也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像我辈这等死到临头才醒悟,迷不彻底,悟不彻底的俗人,哪有资格嘲笑这位严老先生。如有可能,我倒宁愿做死时伸着指头的严监生,也不愿做到死才看透一切的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