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与"自然秩序"

“无为而治”与“自然秩序”

张岱年先生说:“所谓无为,即统治者不干涉或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国愈大,政令愈不宜轻举妄动,因为实际情况时常比政令设计要复杂得多,折腾历来是治政之大忌。

1983年,被称为“伟大的传播者”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1984年里根在访问复旦大学所作演讲中,又表达了“天道”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六十章中话,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之一。西汉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大致意思是,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那样——如果翻来覆去,极易碎烂;你不多动它、不折腾它,鱼才能熟而保持完整。

哲人之间有相通处。公元前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与两千多年后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哈耶克尊重“自然秩序”的思想,颇有灵犀相通处。人们甚至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自然秩序”的思想源自老子,老子思想孕育了现代经济学精神。

莱布尼茨、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家亦深受老子影响,德国思想界每年都举行老子思想研讨会。可是西方社会引为瑰宝的“无为”学说和理念,在它的本土要真正被接受,倒是有些困难的。今天谈无为而治,很多人会感到奇怪,觉得很过时,很匪夷所思。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无为而治”创造过灿烂的时代。如汉唐,大体上是无为而治、国力大盛的时代。西汉文景时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 食货志》)。贞观时,唐太宗秉持“自然安静”(《贞观政要 君道第一》),到了贞观八九年,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欣荣。杜甫后来描述开元盛世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大凡事功观念日盛的时代,折腾一波接一波,神州何事不折腾。

“无为而治”不是宅在家不做事,不是晒太阳、喝茶打麻将。张岱年先生说:“所谓无为,即统治者不干涉或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倡导恢复原始社会淳朴的“慈孝”“忠信”等,反对暴力、重税和滥政。《庄子 外篇 天地》中解释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老子》中有段话,或许最准确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无为”而高超的统治者:“太上,不知有之(也有作

“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最高妙的统治者,百姓甚至不感到他存在;次一等统治者,百姓对他亲近和崇敬;再次等的统治者,以威权临天下,人民畏惧他;最差劲的统治者,百姓根本瞧不起,因他滥发政令,不足信任。所以好的统治者悠闲无为、慎言谨令。在社会实现一定目标后,百姓们会说:“这是我们自己这样做的”。

就像中国人过春节、过中秋,天下安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有谁刻意“为”之,又有谁发文件了?民间自有千年习俗形成的“自然秩序”,它缤纷而多彩。

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老子认为这两种都不如“无为而治”。实行“法治”,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人民逃避畏惧,危害很大。而于“德治”,老百姓虽能亲近甚至称颂统治者,但老子认为它是多事的征兆了。在老子看来,好的政治莫过于“贵言”,即不滥发政令,不折腾民众。这种“太上不知有之”的统治者,就是老子心目中“无为而治”的统治者了。

“无为”思想在过去,被认为是“厌世哲学”。我们很少去体察其中的精微之处。梁任公先生曾说:“常人多说老子是厌世哲学,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述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

我还想说的是,其实“无为而治”并不只是老子之说、道家之义,也为其他各家所吸纳弘扬。比如《论语 卫灵公》记载:“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能无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只是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治国理政“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国愈大,政令愈不宜轻举妄动,因为实际情况时常比政令设计要复杂得多,折腾历来是治政之大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自化”。以“无为”之道临治天下,反而可以无为达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趋利避害,实现民众的福祉。

“无为”就似一碧如洗的晴空,湛蓝蓝的,没有乱云飞渡,没有多余的东西。

“无为而治”与“自然秩序”

张岱年先生说:“所谓无为,即统治者不干涉或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国愈大,政令愈不宜轻举妄动,因为实际情况时常比政令设计要复杂得多,折腾历来是治政之大忌。

1983年,被称为“伟大的传播者”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表达自己的执政理念。1984年里根在访问复旦大学所作演讲中,又表达了“天道”思想。“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六十章中话,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之一。西汉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大致意思是,治理大国犹如煎小鱼那样——如果翻来覆去,极易碎烂;你不多动它、不折腾它,鱼才能熟而保持完整。

哲人之间有相通处。公元前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与两千多年后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哈耶克尊重“自然秩序”的思想,颇有灵犀相通处。人们甚至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自然秩序”的思想源自老子,老子思想孕育了现代经济学精神。

莱布尼茨、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家亦深受老子影响,德国思想界每年都举行老子思想研讨会。可是西方社会引为瑰宝的“无为”学说和理念,在它的本土要真正被接受,倒是有些困难的。今天谈无为而治,很多人会感到奇怪,觉得很过时,很匪夷所思。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无为而治”创造过灿烂的时代。如汉唐,大体上是无为而治、国力大盛的时代。西汉文景时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 食货志》)。贞观时,唐太宗秉持“自然安静”(《贞观政要 君道第一》),到了贞观八九年,国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天下欣荣。杜甫后来描述开元盛世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而大凡事功观念日盛的时代,折腾一波接一波,神州何事不折腾。

“无为而治”不是宅在家不做事,不是晒太阳、喝茶打麻将。张岱年先生说:“所谓无为,即统治者不干涉或尽量少干涉人民的生活。”

老子主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倡导恢复原始社会淳朴的“慈孝”“忠信”等,反对暴力、重税和滥政。《庄子 外篇 天地》中解释说:“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老子》中有段话,或许最准确地表达了老子心目中“无为”而高超的统治者:“太上,不知有之(也有作

“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最高妙的统治者,百姓甚至不感到他存在;次一等统治者,百姓对他亲近和崇敬;再次等的统治者,以威权临天下,人民畏惧他;最差劲的统治者,百姓根本瞧不起,因他滥发政令,不足信任。所以好的统治者悠闲无为、慎言谨令。在社会实现一定目标后,百姓们会说:“这是我们自己这样做的”。

就像中国人过春节、过中秋,天下安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有谁刻意“为”之,又有谁发文件了?民间自有千年习俗形成的“自然秩序”,它缤纷而多彩。

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老子认为这两种都不如“无为而治”。实行“法治”,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人民逃避畏惧,危害很大。而于“德治”,老百姓虽能亲近甚至称颂统治者,但老子认为它是多事的征兆了。在老子看来,好的政治莫过于“贵言”,即不滥发政令,不折腾民众。这种“太上不知有之”的统治者,就是老子心目中“无为而治”的统治者了。

“无为”思想在过去,被认为是“厌世哲学”。我们很少去体察其中的精微之处。梁任公先生曾说:“常人多说老子是厌世哲学,我读了一部《老子》,就没有看见一句厌世的语。他若是厌世,也不必著述这五千言了。老子是一位最热心肠的人;说他厌世的,只看见‘无为’两个字,把底下‘无不为’三个字读漏了。”

我还想说的是,其实“无为而治”并不只是老子之说、道家之义,也为其他各家所吸纳弘扬。比如《论语 卫灵公》记载:“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能无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只是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今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治国理政“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一种高超的政治艺术。国愈大,政令愈不宜轻举妄动,因为实际情况时常比政令设计要复杂得多,折腾历来是治政之大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自化”。以“无为”之道临治天下,反而可以无为达有为,无为而无不为,趋利避害,实现民众的福祉。

“无为”就似一碧如洗的晴空,湛蓝蓝的,没有乱云飞渡,没有多余的东西。


相关内容

  • 古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中国古代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经济思想中,不仅有对具体经济问题及经济政策的广泛探讨,更有从哲学的高度对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没有像现代经济学家那样建立精致的经济模型,然而,却从哲学的高度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 ...

  • 简述答案[1]
  •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二.简述 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 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 ...

  • 对学校纪律及卫生等的几点想法
  • 对学校纪律及卫生等的几点想法 我校共有26个教学班,学校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业务能力比较强.责任心比较强的班主任.每个班级都是学校的1%26,学校的纪律.卫生.精神面貌等是否良好,关键在于班主任的责任落实上.我们现在学校的纪律.卫生等保持得较好,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的班主任爱岗敬业,另外我们学校投入了大量 ...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整理
  •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 ...

  • 13世纪北中国的程朱学与许衡的思想
  • [摘要] 青年许衡一边重视到<周易>王弼注所说"无为自然"概念的价值,一边反省着十三世纪北中国社会面对的有些困难,痛感到这些道家的概念有必要更新.正是被此自觉所推动,他在阅读理学书的时候得以"默契"程朱学的意义.但是,为了构筑可以改革社会的思想而想 ...

  • 高二历史第一单元复习题过关
  •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 1.老师发现小明考试作弊,想找他谈心,这时候老师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 ) A ."因材施教" C ."温故而知新" 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

  • 百家争鸣的实质
  • 浅论百家争鸣的实质-- 重塑君主专制体制 中国的专制思想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华夏先民缔造华夏文明的那一刻,经三代至轴心时代,百家争鸣,传继至今,每一个华夏儿女的骨子里都存在着专制思想的因子.这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任何一个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子孙都不可能剔除这种基因.当然,这里所 ...

  •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征 (2008-09-08 20:18:47) 标签:文化 1 引言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夏代步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在以往的氏族.部落的原始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生长发育.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文化 ...

  •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 内容提要温州的市场经济发育较早,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温州地方党委和政府在与企业的互动中,对构建新型的政企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主要做法是: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权,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并依靠经济杠杆.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健康发展: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市场经济发展扫除体制障碍: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