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及其[窦娥冤]杂剧的再评价

2∞1年lo月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第18卷第5期

Oet.200l

JOURNAI.OF

YU嬲0U

UNIVERSⅡ.Y(socialscieno龉Edidon)V01.18

N0.5

关汉卿及其《窦娥冤》杂剧的再评价+

林启柱

(渝州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20)

[摘要]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享有“元人第一”美誉的平民艺术家。其

代表作《窦娥冤》历来亦颇受推重。堪称元杂剧艺术的典范。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杂剧艺术

【中圈分类号]您0r7.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4x(2001)05—0080一04

而雕镂者深次骨貌。”(王骥德校注《西厢记・自序》)此语若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伟大的戏曲家、元杂剧艺术的

用来概括二人剧作风格的区则较为确切,但王骥德本人在奠基人之一,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出现,标志着杂剧艺术已走艺术趣味方面重婉丽而轻险峻,这种评价实际反映出了王

向艺术高峰。然而,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伟大地位并不是骥德的基本态度,所以他说:“世称曲手,必日‘关、郑、自、从一开始就得到公认的。作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平民作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对周德清倡“四大家”之说而把

家,关汉卿“躬践排场,面敷粉墨”,“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王实甫排除在外颇为不满,他认为四人中只有关汉卿“稍杀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凌波仙》吊辞),在同时代的作家

一等”,四大家应为“王、马、郑、白”,把关汉卿之名从四大家们眼中,他也仅是一般的书会才人而已。直至元代戏曲史

中删除,显然他无视关汉卿在戏曲史上的建树和地位。但家钟嗣成抱着对元杂剧艺术张本的态度,在编著《录鬼簿》明代诸人中也有给予公允评价者,如王世贞对关汉卿善于

这部元杂剧史籍时,才将其列入“名公才人”。此后明人在刻画人物的才能犹为关注,曾借韩文靖之语说:“恨无才如评论元代杂剧作家时,对关汉卿这位成就卓著的作家犹多

司马子长、关汉卿者,以传其行。”(《曲藻》)这是将关汉卿与

贬语。如明初宁献王朱权虽然说关汉卿的剧作特色如“琼汉代司马迁的语言艺术相提并论。传奇作家孟称舜也曾高筵醉客”,似乎有见于关剧嬉笑怒骂、豪辣恣肆的一面,但贬

度评价关汉卿剧作艺术,云其“曲如繁弦促调,风雨骤集,读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太和正音谱》)。流露出封建士之觉音韵泠泠,不离耳上”,并称之为“大家”(《古今名剧合

大夫对关汉卿这位现实主义剧作家创作成就的漠视。而后选》十一集)。而真正全面肯定关汉卿戏剧艺术、把关汉卿

何良俊、徐复祚、沈德符、卓人月、王骥德等人在对元曲四大列为伟大作家的当是王国维,他把关汉卿列为“元人第一”,家进行排序时,把本应列于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不是排除

云其“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在

在外,就是将其名次推后,分别把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

创造性与反映现实及语言艺术方面予以高度评价,并说关

人之名冠于关汉卿之前。明人喜欢通过排序来表明对元剧

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家艺术水平高下的评定,何良俊认为“关(汉卿)之词激厉而也”(《宋元戏曲史》)。“自铸伟词”一语本为刘勰在《文心雕少蕴藉”(《曲论》),对关汉卿豪宕犀利的语言艺术殊为不龙・辨骚》一文中用以评价屈原诗歌的,刘氏称屈原诗歌“气

满,因而推郑光祖为四大家之首。把居于四家之末的马致远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可见王国维把

提到第二,关汉卿名列第三;王骥德曾比较王实甫、关汉卿关汉卿与屈原并举,将关汉卿看作戏曲史上伟大的奠基人。优劣,说:。实甫以描写,而汉卿以雕镂。描写者远摄风神,

至此,关汉卿作为伟大戏剧家及元杂剧开创者的地位才得

・[收稿耳期]200l—04—24

[作者简介]林启柱(1966一),男,重庆市人,渝州大学中文系,讲师。

80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以确立下来,并得到世人的公认。

林启柱:关汉卿及其《窦娥晃>杂剧的再评价2001年第5期

关汉卿戏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田汉语),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民主性,它“的确突破了古典文艺的规范,用当时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提出当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

<窭娥冤>在戏曲史上的出现。奠定了关汉卿伟大作家的地位,对这部被王国维认为“最有悲剧之性质”的戏剧我们今天大概会以公案剧来看待。但也应该看到,<窦娥冤>

又不同于那些鞭笞贪官、颂扬清官的公案剧。它把主人公冤狱的昭雪,并不一味地寄希望于清官身上。窦天章在剧中

史>)。作家永远站在被压迫者的一方,歌颂他们的反抗斗

争,猛烈地抨击黑暗的封建势力。如作品中的妇女形象,表

虽以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身份出现,并且构成了窦娥冤狱得以昭雪的一个奥机。但他在剧中的任务更多的是充当

一个线索人物,而真正推动情节发展的还是女主人公窦娥,

现出关汉卿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集中体现了作家的

民主性思想。“关汉卿擅长写妇女戏,在他存在的十八个杂

剧中,以妇女为主人公的戏占了十三个”(昊国钦《中国戏曲史话》)。妇女题材的戏剧在其创作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构

成了关汉卿戏剧的一大特色。为什么作家擅长写“旦本”

这或许是作家在第四折中未安排窦天章主唱的一个原因。全剧仅有第一折翦的楔子是由赛天章主唱,而后第一折至第四折均由妻娥一人主唱。在第四折中,窦娥的戏份超过

了窦天章,赛天章在寞娥面前,没有表现出清官应有的明智

戏?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把原因归结为关汉卿

本人生平与女演员接触较多,是“妓院中的老门槛”。这个

清醒,倒还显得有些昏庸迂腐,面对窦娥的鬼魂,俨然一副

封建家长和朝廷大员的面孔。他在灯下审查案卷,当第一

答案似是而非。无可否认,关汉卿本人作为书会才人,长期

活动于勾栏瓦肆中,且常常“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和杂剧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和青楼女艺人珠帘秀等有过交

次拿起窦娥的文卷时,就深为同姓之人不畏法度而悲哀,武断地定下“十恶不敖。断语,并不顾提刑肃政廉访使“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职责,一连三次将窦娥的案卷压

在下面。当他得知这药死公公的人犯是自己亲生女儿时,便不问青红皂白,勃然大怒,拿家法和刑法来训斥窦娥:“我

往,但仅凭这一点。恐怕还不足以构成“老门槛”的依据。而

作家本人尝写过一首自传性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

曲,曲中明白无误地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挝不扁、炒

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公然以老狎客自居。此语一出,便成为后人讥之为“老门槛”的口。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看

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

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支

对;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

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面对父亲的训斥,窦娥据理力争。

待[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所反映的内容的问题。虽然曲

中作家自比“铜豌豆”,更多的是反映了作家的生活境遇、社

经过窦娥的申述,窦天章虽答应“到来朝我与你做主”,但一

遇张驴儿在公堂上耍赖:“若是小人合的毒药,不药别人,倒药死自家老子?”便令这位。廉能清正”的提刑肃政廉访使一下噎住了,只得向窦娥的鬼魂求助:“我那屈死的儿喋。这一

会地位和思想。关汉卿跻身才人之列,长期混迹于勾栏瓦肆之中,日与倡优为伍,。偶侣优而不辞”(《元曲选序》),这是关汉卿的编剧和演剧生活,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胡侍《珍珠

船》)这段话道出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悲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言“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显然是从时代环境的角度来解释关汉卿本人的人生境遇。当时,有过如此遭遇的还不只是关汉卿一人,

节是紧要公案,你不自来折辩,怎得一个明白?”此时窦娥的

鬼魂只好现身于公堂上与张驴儿对质,让张驴儿抵赖不过,终于招认了毒死自家父亲的罪刑,窦娥的鬼魂终于靠自己

澄清了冤案。这个胜利,与其说是由于窦天章“秉鉴持衡”,

勿宁说是窦娥用至死不屈的斗争换来的。

众所周知,窦娥的原型是刘向《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所提到的东海孝妇周青,安娥临刑前

发下的三桩誓愿。即受到东海孝妇故事的启示。第三折中窦娥唱词和第四折窦天章宾中即提到此故事,看来作家本

像<西厢记》作者王家甫也曾有这种经历,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云:“风月营密迎列旌旗,莺花寨明飚叱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其中也是把艺人官妓聚居演艺之所称作“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等,以此来形容王实甫的梨园生活。而关汉卿生性“滑稽多智”,《不伏老》散曲行文诙谐佻达,反映了作家狂傲、不拘礼法的个性,其内容我们自然不能简单地视为风流放荡。而且,作家对剧中女性形象没有歧视和贬损,有的仅是同性、理解、尊重表现她们的善良和机智,大力讴歌她们为改变自身奴隶命运而进行的反抗斗争,从中也寄托了作家作为沦落社会下层的文人对自身命运的认知和同情。无疑,这是“老门槛”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高度。

人深悉孝妇周青的传说,东海孝妇感天动地的传说极大地

激发了关汉卿的创作灵感。按故事的本事来源,作家很容

易把作品写成一个颂扬清官折狱的公案剧,因为传说本来就是颂扬清官于公(于定国之父)折狱公平、深孚众望。而

且据<录鬼簿>所载,像同时代的作家王实甫、粱进之都有根据于公故事而改编的杂剧《于公高门>,用以颂扬为东海孝

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则不同,其戏剧创作体现了极大的创造性,把颂扬清官的传说一改而为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在剧中.断案者由主角退居其次,负屈含冤者成了主

81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林启柱:关汉卿及其《宴娥冤》杂剧的再评价2001年第5期

角,于公变成了窦天章,孝妇周青变成了窦娥,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化处理,主题得以深化。

《蜜娥冤》通过讲述一个柔弱善良的年青寡妇窦娥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的悲剧故事来揭露批判元代社会现实。这种批判和揭露,作者是否把它放在反封建的层面上来进行?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评论称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uo,这也许就代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传统观点。但笔者认为,虽然该剧客观上展现了封建社会滥官污吏贪赃枉法、流氓恶霸的横行不法以及高利贷盘剥的现实,但在作家的创作动机中,他并没有把这些提高到封建社会的层面来加以反映。在第三折的[一煞】窦娥唱道:“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作家相信天公可期,人心可怜,这或许是作家让窦天

为童养媳,按理她似乎应该对债主和剥削者愤恨才是。但窦娥在蔡家潜心守孝和侍养婆婆,在公堂上出于对婆婆的保护而屈招了毒死张驴儿父亲的罪名,身赴刑场时又央求剑子手绕道后街以免惊吓婆婆,在第四折中其魂旦还特地央求窦天章:“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暝目。”一切皆出于窦娥的自愿,童养媳和债主之间丝毫没有龃龋和愤恨。这不能说明窦娥的愚昧和麻木,按作家的本意,也并非要表现这一点。看来作家未将童养媳婚制和羊羔儿息与悲剧的起因联系起来。在作家的创作动机里,作家无意于揭露或批判它的罪恶,这是为什么?答案有二,一是作家不认为它们是悲剧根源,二是作家根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罪恶,不构成悲剧的起因。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这是作品的一个缺陷而贬低作品的意义,当然也不能以为作品客观上反映了高利贷和童养媳制的罪恶就抬高作品的价值,因为作家重在反映现实生活本质而非如实地记录生活及历史。

章在第四折中出场为窦娥昭雪冤屈的原因。而且作家在解

释社会罪恶的根源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使然,而是由于“官吏每无心正法”。因此在第四折窦娥鬼

关于窦娥的人生悲剧,作家没有把它简单化而当成一般的个人悲剧,而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出窦娥悲剧的社会性,由此揭示出元代社会现实的本质。随着戏剧冲突的展开,窦娥已经由先前那位自怨自艾、性格单纯、对官府抱有幻想的柔弱女子,变成了一位敢于指天骂地、敢于对

魂向窦天章诉冤时称父亲“现掌着刑名事,亲蒙圣主差”,

“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

忧,万民除害。”可见作家的社会理想是惩除社会黑暗,清明

政治,显然它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范围。因为关汉卿受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把窦娥的悲剧上升为制度问题。严格说来,这不是作家的局限,而是时代局限。又有论者认为:“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明显地暴露出了他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严重局限性。作者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和天地鬼神,而且还大力宣扬了天神感应的神道主义迷信思想。”[21这显然苛求作家了。况且,窦娥的悲剧表明作家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现实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冲突及由此给被压迫者带来的不幸,因而他把窦娥的悲剧当作一个社会悲剧而非单纯的个人悲剧来看待。就此对作家而言已属难能可贵,我们没有必要脱离作品实际来拔高其思想意义,或是强求作家超前于时代,要戏曲的主题意义游离于具体的时代背景。这种评价,丝毫不影响该剧作思想的高度以及作家在戏曲史上的伟大地位,相反地更有助于我们对作家创作艺术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按以往的评论,剧中所反映的元代社会通行的童养媳婚制和所谓的羊羔儿息即年利等于本金的高利贷制,往往被看成悲剧的一个起因。但我们认真地考查剧情,不难发现这种残酷的高利贷盘剥,在剧中只是被当作元代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而加以反映。如剧中写窦天章将女儿带到蔡

封建社会世俗观念中最公正无私的事物——天、地、日、月

加以质问和彻底否定的叛逆者。她通过自己一生的悲剧遭际明白了命运非上天安排,而是由黑暗社会及天地日月所象征的统治者所主宰。这是她经历一次又一次人生打击、幻想一个又一个破灭之后其思想意识的觉醒,虽然她未彻底摆脱封建思想,但与第一、二折里她所表现的宿命思想相比。无疑是一种觉悟。有评论者认为“她自始至终并未达到自觉地为了正义事业而斗争的高度”b1,这显然太苛求作家与窦娥了。窦娥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一位拯救受压迫者的英勇斗士,却是一个不甘自身命运受人摆布、要求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反抗者。这就是她的觉悟。

无可否认,窦娥的头脑中有着比较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剧中它体现在贞节观上。在与张驴儿父子的斗争中,贞节观成了抗暴的思想武器。窦娥始终抱定“好马不鞴双鞍,烈

女不更二夫”(第四折)的贞节信念,面对张驴儿的威逼利诱

始终不为所动,并且还义正辞严地奉劝婆婆要“贞心儿自守,”保住晚节。我们通过剧本,不难发现窦娥与张驴儿之间实际上是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因此窦娥的形象已经完全超出了贞节的范畴,更多地体现出了她刚毅而坚贞不屈的品性,从而闪耀着中国妇女“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的光彩。当张驴儿以“官休”和“私休”来威逼利诱时,窦娥正气凛然地说:“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家抵押给蔡婆,额外又得到蔡婆送的十两银子作盘缠,窦天章随即感恩戴德,说“此恩异日必当重报”,后来果然践履诺

言收养蔡婆。如果说感恩之言是出于无奈的话。那么收养债主则纯属自愿。并且。窦娥本来是羊羔儿息的牺牲品,作

82

在她看来,“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王法定然会“明如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林启柱:关汉卿及其《窦娥冤》杂剧的再评价

2001年第5期

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但在现实面前,窦娥的希望

化为泡影。然而对现实的绝望并没有让她意志消沉下去,而是在心头化作了~股强烈的复仇火焰她的形象难道是用“封建”二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可见,其封建名节观,丝毫并没有削弱她的反抗性格,相反地,她显得更加真实,使读者和观众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生活在十三世纪社会底层的、有血有肉的不能自主命运的妇女形象。

赛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愿”,并不像有些评论者所认为的是剧本的一个缺陷和败笔,认为“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手法,乍看去颇快人意,动人心,细加寻味,便感到其中含有将斗争托于神祗的消极因素”【4]。按其理解,这是~种消极的描写,冲淡了整个作品积极的思想意义,削弱了窦娥的反抗性。但也应当看到,“三愿”虽依托神祗而发,要“湛湛青天”来昭示窦娥的冤屈,它一方面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无辜遇害的满腔怨愤,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因丽它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戏剧手法,为表现主题而设,强化悲剧气氛,用以反映窦娥冤屈的奇大,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其艺术效果之强烈是不容忽视的,因而这种情节安排是必要的。

娥冤》改编的传奇《金锁记》在这方面就逊色得多。《金锁记>写到了许多离奇的情节,严重的脱离现实。剧中写到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在入京途中坠河而被龙王招为驸马,后入京应试而高中状元。窦娥也因行刑时天降大雪,使得行刑官惊恐之下未敢行刑而得以不死,赖窦天章平反冤狱,最终父女夫妻团圆欢庆。经过改编,原作的现实批判精神已丧失殆尽,完全变成了一部片面迎合小市民审美趣味、充满自日梦般幻想的庸俗喜剧。相形之下,《窦娥冤》无情地暴露和批判了现实的残酷与罪恶,难道能说是“主观臆造粉饰现实”吗?

如果我们联系元杂剧创作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第四

折所写的“鬼戏”实际上与元杂剧创作的体式有一定关联。像元杂剧作品中另有《西蜀梦》、《盆儿鬼》亦属“鬼戏”一路,

明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依据题材范围的标准将杂剧分为十二类,其中就有“神头鬼面”一类。这种“鬼戏”与明清戏曲中写幽冥题材的作品一脉相承,如《牡丹亭》描写杜丽娘那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亦采用了

大量篇幅来写杜丽娘的“鬼戏”,这无疑为一成功的范例。

将《窦娥冤》放到中国戏曲发展中去考察,不难发现,关汉卿是最早将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引入戏曲创作的作家。

总之,以上所论及的方面历来争论和分歧较集中,尽管如此,这些争论和分歧大都是围绕关汉卿这位伟大作家和《窦娥冤》这部伟大作品而展开的,因此随着讨论的深入,必

无独有偶,第四折中所涉及窦娥的鬼魂出场伸冤的情

节也曾招致不少的争议。一些评论者认为它写到了鬼魂,渲染像“鬼吹灯”、“鬼翻卷”等恐怖离奇的气氛,是严重的缺陷,是封建糟粕,既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而且“舞台上矛盾的解决并不是合乎生活逻辑的事实上的解决,只是一种幻想的感情上的安慰,在艺术手法上也陷入了主观臆造粉饰现实的泥坑"【“。这种评价,或许没有结合剧中具体的情

将深化人们对作家伟大地位及其剧作艺术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第3册)[M].科学院文研所,725.

[2][5]中国戏曲史发展讲话・五[J].甘肃师大学报,1980,

(2).

[3]关于(窦娥冤>的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1965,(5).[4]怎样看待(窦娥冤)及其改编本[J].文学评论,1965,

(4).

(责任编辑:朱德东)

节。我们应看到。这个情节没有脱离人物性格而片面追求

大团圆收场的戏曲程式。它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通过艺术的想像在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由此也曲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更重要的是,它是戏剧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在情节发展中完成了对窦娥反抗性格的塑造,使得窦娥的性格得到了进~步的丰富和完善。《窦娥冤》同样是演窦娥的戏曲,明代叶宪祖据《窦

Re订ewof

G啪H锄q啦锄d麟“The圳usticeD佃et0

【aI机Ⅲn恻..№踟㈣.c^∞鲥愕,4蝴)

UNQi—zhu

T帆E"

Abstract:G咖H粕qiIlgis

h鹪been

well—known

Iealis血wIiterinmehistoryof出eChinese

d砌瑚.He

hjustice

is

also啦e铀t

c咖咖n枷sttoenjoy出e甜e

a8‘‘No.One

0f龇YuaIlpeople”.HisⅡ琊terpiece‘‘凼e

Dyllas哆.

Doneto7rouE”

h训y

prai8edandis

model

iIl‰椭0f龇YuaIl

Keywords:Gu锄}IaI坪ng;Injus血e

DonetoTouE;aItof山e

dram

83

关汉卿及其《窦娥冤》杂剧的再评价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林启柱

渝州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20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1,18(5)0次

参考文献(4条)1.中国文学史

2.中国戏曲史发展讲话·五 1980(2)3.关于〈窦娥冤〉的评价问题 1965(5)4.怎样看待〈窦娥冤〉及其改编本 1965(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高进旗.GAO Jin-qi 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7)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反映了正统的儒家思想与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的矛盾,窦娥不是反封建的斗士,而是伦理制度下贞孝的典型,关汉卿通过窦娥形象塑造,借助弱女子的人生悲剧,谴责现实,推崇和彰显全贞全孝,以期唤回传统道德,恢复伦理,换回社会危机.

2.期刊论文 侯会.Hou Hui 试论关汉卿的"色目情结" --关剧《窦娥冤》别解 -民族文学研究2006(2)

关汉卿名剧中的蔡婆婆以放"回回债"为生,窦娥之父窦天章官居"肃政提刑廉访使",那是个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担任的官职.而窦娥坚贞刚烈的性格中,也蕴含着某种非儒家文化因素.据此推测,剧的创作背景中很可能有色目人的素材原型.而从关汉卿的经历及其剧作中透露出的某些信息来看,关氏本人对色目人并不反感.人们对剧的解读,也应跳出"民族斗争"的思维定势,将同情扩大到各民族受压迫民众身上.

3.期刊论文 李艳.LI Yan 狂狷与"知重"——由《救风尘》、《望江亭》、《窦娥冤》看关汉卿的人生价值取向 -济宁学院学报2009,30(1)

、、三部作品描述了下层社会女性命运的抗争经历.对此三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关汉卿借助不同女性抗争史,从不同角度寄托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表明以"狂狷者"姿态处世的作者曾对其自我人生定位进行了深深思索.三部作品既是关汉卿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更是对以自身为代表的下层文人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反映了在元代的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下,下层文人内心对上层制度向往而实际对伦理纲常漠视的矛盾.

4.期刊论文 陈元芳 从朗加纳斯的《论崇高》看关汉卿的《窦娥冤》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古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加纳斯在其名著中,勾勒出崇高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崇高作品的充分条件,本文从朗加纳斯关于崇高的论述出发,对关汉卿的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谊文学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

5.期刊论文 孙春艳.SUN Chun-yan 《窦娥冤》悲剧价值新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感天动地、具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悲剧杰作.其悲剧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进而也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反映了我国古代悲剧作品的较高成就.

6.期刊论文 姚大怀 谈谈《窦娥冤》的诗歌品格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5)

《窦娥冤》既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也是一篇伟大的诗歌,诗的主题、诗的性格、诗一般的创作手法以及诗的哲学阐释代表了关汉卿戏剧独特的艺术美.

7.期刊论文 王会敏.Wang Huimin 经典的消解——论京剧《六月雪》对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改编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元杂剧被誉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对后世的戏曲艺术影响很大,被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上演,京剧便是其中之一.对从情节到人物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的改编,然而改编后的作品将原剧情节的传奇性、浓厚的悲剧意蕴、窦娥这个感人的艺术形象、对社会的批判力度等这些使之所以成为剧坛经典的因素消解殆尽,从而把一部剧坛经典消解为一个平淡无奇的庸俗的大团圆故事.

8.期刊论文 刘涛 经久不衰魅力非凡——论关汉卿杂剧的独特性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2)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戏剧大师.作为元杂剧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就在于其剧作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无论是从剧作的文学性还是舞台性来讲都堪称佳作,其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色的语言等为后世戏剧创作树立了典范.

9.期刊论文 陈国华 关汉卿《窦娥冤》的价值取向探究 -四川戏剧2007(3)

在元代,向往儒家理想人生的戏曲作家多陷在无穷的苦闷和困惑之中,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不得不忍受现实人生的冲击.由于中国的大部分戏曲作家都是从小深受儒学思想教育的文人,儒家思想在其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关汉卿也不例外.主要的思想仍是儒家思想,也受到道家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关汉卿的中可以看到其价值取向.

10.期刊论文 窦春蕾.DOU Chun-lei 从关汉卿的文化思想看《窦娥冤》的价值取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不同时代受不同价值观影响,对关汉卿杂剧尤其是其悲剧代表作的文化思想意义作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使命感,立足于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进取精神和民本意识.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qgsdxxb-shkx20010502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2∞1年lo月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第18卷第5期

Oet.200l

JOURNAI.OF

YU嬲0U

UNIVERSⅡ.Y(socialscieno龉Edidon)V01.18

N0.5

关汉卿及其《窦娥冤》杂剧的再评价+

林启柱

(渝州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20)

[摘要]关汉卿是中国戏曲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一位享有“元人第一”美誉的平民艺术家。其

代表作《窦娥冤》历来亦颇受推重。堪称元杂剧艺术的典范。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冤;杂剧艺术

【中圈分类号]您0r7.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4x(2001)05—0080一04

而雕镂者深次骨貌。”(王骥德校注《西厢记・自序》)此语若

关汉卿是我国十三世纪伟大的戏曲家、元杂剧艺术的

用来概括二人剧作风格的区则较为确切,但王骥德本人在奠基人之一,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出现,标志着杂剧艺术已走艺术趣味方面重婉丽而轻险峻,这种评价实际反映出了王

向艺术高峰。然而,他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伟大地位并不是骥德的基本态度,所以他说:“世称曲手,必日‘关、郑、自、从一开始就得到公认的。作为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平民作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对周德清倡“四大家”之说而把

家,关汉卿“躬践排场,面敷粉墨”,“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王实甫排除在外颇为不满,他认为四人中只有关汉卿“稍杀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凌波仙》吊辞),在同时代的作家

一等”,四大家应为“王、马、郑、白”,把关汉卿之名从四大家们眼中,他也仅是一般的书会才人而已。直至元代戏曲史

中删除,显然他无视关汉卿在戏曲史上的建树和地位。但家钟嗣成抱着对元杂剧艺术张本的态度,在编著《录鬼簿》明代诸人中也有给予公允评价者,如王世贞对关汉卿善于

这部元杂剧史籍时,才将其列入“名公才人”。此后明人在刻画人物的才能犹为关注,曾借韩文靖之语说:“恨无才如评论元代杂剧作家时,对关汉卿这位成就卓著的作家犹多

司马子长、关汉卿者,以传其行。”(《曲藻》)这是将关汉卿与

贬语。如明初宁献王朱权虽然说关汉卿的剧作特色如“琼汉代司马迁的语言艺术相提并论。传奇作家孟称舜也曾高筵醉客”,似乎有见于关剧嬉笑怒骂、豪辣恣肆的一面,但贬

度评价关汉卿剧作艺术,云其“曲如繁弦促调,风雨骤集,读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太和正音谱》)。流露出封建士之觉音韵泠泠,不离耳上”,并称之为“大家”(《古今名剧合

大夫对关汉卿这位现实主义剧作家创作成就的漠视。而后选》十一集)。而真正全面肯定关汉卿戏剧艺术、把关汉卿

何良俊、徐复祚、沈德符、卓人月、王骥德等人在对元曲四大列为伟大作家的当是王国维,他把关汉卿列为“元人第一”,家进行排序时,把本应列于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不是排除

云其“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在

在外,就是将其名次推后,分别把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等

创造性与反映现实及语言艺术方面予以高度评价,并说关

人之名冠于关汉卿之前。明人喜欢通过排序来表明对元剧

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家艺术水平高下的评定,何良俊认为“关(汉卿)之词激厉而也”(《宋元戏曲史》)。“自铸伟词”一语本为刘勰在《文心雕少蕴藉”(《曲论》),对关汉卿豪宕犀利的语言艺术殊为不龙・辨骚》一文中用以评价屈原诗歌的,刘氏称屈原诗歌“气

满,因而推郑光祖为四大家之首。把居于四家之末的马致远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可见王国维把

提到第二,关汉卿名列第三;王骥德曾比较王实甫、关汉卿关汉卿与屈原并举,将关汉卿看作戏曲史上伟大的奠基人。优劣,说:。实甫以描写,而汉卿以雕镂。描写者远摄风神,

至此,关汉卿作为伟大戏剧家及元杂剧开创者的地位才得

・[收稿耳期]200l—04—24

[作者简介]林启柱(1966一),男,重庆市人,渝州大学中文系,讲师。

80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以确立下来,并得到世人的公认。

林启柱:关汉卿及其《窦娥晃>杂剧的再评价2001年第5期

关汉卿戏剧是“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田汉语),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民主性,它“的确突破了古典文艺的规范,用当时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提出当时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

<窭娥冤>在戏曲史上的出现。奠定了关汉卿伟大作家的地位,对这部被王国维认为“最有悲剧之性质”的戏剧我们今天大概会以公案剧来看待。但也应该看到,<窦娥冤>

又不同于那些鞭笞贪官、颂扬清官的公案剧。它把主人公冤狱的昭雪,并不一味地寄希望于清官身上。窦天章在剧中

史>)。作家永远站在被压迫者的一方,歌颂他们的反抗斗

争,猛烈地抨击黑暗的封建势力。如作品中的妇女形象,表

虽以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身份出现,并且构成了窦娥冤狱得以昭雪的一个奥机。但他在剧中的任务更多的是充当

一个线索人物,而真正推动情节发展的还是女主人公窦娥,

现出关汉卿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集中体现了作家的

民主性思想。“关汉卿擅长写妇女戏,在他存在的十八个杂

剧中,以妇女为主人公的戏占了十三个”(昊国钦《中国戏曲史话》)。妇女题材的戏剧在其创作中占了较大的比重,这构

成了关汉卿戏剧的一大特色。为什么作家擅长写“旦本”

这或许是作家在第四折中未安排窦天章主唱的一个原因。全剧仅有第一折翦的楔子是由赛天章主唱,而后第一折至第四折均由妻娥一人主唱。在第四折中,窦娥的戏份超过

了窦天章,赛天章在寞娥面前,没有表现出清官应有的明智

戏?有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把原因归结为关汉卿

本人生平与女演员接触较多,是“妓院中的老门槛”。这个

清醒,倒还显得有些昏庸迂腐,面对窦娥的鬼魂,俨然一副

封建家长和朝廷大员的面孔。他在灯下审查案卷,当第一

答案似是而非。无可否认,关汉卿本人作为书会才人,长期

活动于勾栏瓦肆中,且常常“躬践排场,面敷粉墨”,和杂剧作家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和青楼女艺人珠帘秀等有过交

次拿起窦娥的文卷时,就深为同姓之人不畏法度而悲哀,武断地定下“十恶不敖。断语,并不顾提刑肃政廉访使“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的职责,一连三次将窦娥的案卷压

在下面。当他得知这药死公公的人犯是自己亲生女儿时,便不问青红皂白,勃然大怒,拿家法和刑法来训斥窦娥:“我

往,但仅凭这一点。恐怕还不足以构成“老门槛”的依据。而

作家本人尝写过一首自传性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

曲,曲中明白无误地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挝不扁、炒

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公然以老狎客自居。此语一出,便成为后人讥之为“老门槛”的口。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看

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

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支

对;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

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面对父亲的训斥,窦娥据理力争。

待[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所反映的内容的问题。虽然曲

中作家自比“铜豌豆”,更多的是反映了作家的生活境遇、社

经过窦娥的申述,窦天章虽答应“到来朝我与你做主”,但一

遇张驴儿在公堂上耍赖:“若是小人合的毒药,不药别人,倒药死自家老子?”便令这位。廉能清正”的提刑肃政廉访使一下噎住了,只得向窦娥的鬼魂求助:“我那屈死的儿喋。这一

会地位和思想。关汉卿跻身才人之列,长期混迹于勾栏瓦肆之中,日与倡优为伍,。偶侣优而不辞”(《元曲选序》),这是关汉卿的编剧和演剧生活,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胡侍《珍珠

船》)这段话道出了元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悲剧。元人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言“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显然是从时代环境的角度来解释关汉卿本人的人生境遇。当时,有过如此遭遇的还不只是关汉卿一人,

节是紧要公案,你不自来折辩,怎得一个明白?”此时窦娥的

鬼魂只好现身于公堂上与张驴儿对质,让张驴儿抵赖不过,终于招认了毒死自家父亲的罪刑,窦娥的鬼魂终于靠自己

澄清了冤案。这个胜利,与其说是由于窦天章“秉鉴持衡”,

勿宁说是窦娥用至死不屈的斗争换来的。

众所周知,窦娥的原型是刘向《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和<搜神记>中所提到的东海孝妇周青,安娥临刑前

发下的三桩誓愿。即受到东海孝妇故事的启示。第三折中窦娥唱词和第四折窦天章宾中即提到此故事,看来作家本

像<西厢记》作者王家甫也曾有这种经历,贾仲名吊王实甫的[凌波仙】云:“风月营密迎列旌旗,莺花寨明飚叱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智谋”。其中也是把艺人官妓聚居演艺之所称作“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等,以此来形容王实甫的梨园生活。而关汉卿生性“滑稽多智”,《不伏老》散曲行文诙谐佻达,反映了作家狂傲、不拘礼法的个性,其内容我们自然不能简单地视为风流放荡。而且,作家对剧中女性形象没有歧视和贬损,有的仅是同性、理解、尊重表现她们的善良和机智,大力讴歌她们为改变自身奴隶命运而进行的反抗斗争,从中也寄托了作家作为沦落社会下层的文人对自身命运的认知和同情。无疑,这是“老门槛”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高度。

人深悉孝妇周青的传说,东海孝妇感天动地的传说极大地

激发了关汉卿的创作灵感。按故事的本事来源,作家很容

易把作品写成一个颂扬清官折狱的公案剧,因为传说本来就是颂扬清官于公(于定国之父)折狱公平、深孚众望。而

且据<录鬼簿>所载,像同时代的作家王实甫、粱进之都有根据于公故事而改编的杂剧《于公高门>,用以颂扬为东海孝

妇平反冤狱的于公。关汉卿则不同,其戏剧创作体现了极大的创造性,把颂扬清官的传说一改而为窦娥感天动地的悲剧。在剧中.断案者由主角退居其次,负屈含冤者成了主

81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林启柱:关汉卿及其《宴娥冤》杂剧的再评价2001年第5期

角,于公变成了窦天章,孝妇周青变成了窦娥,通过一系列的戏剧化处理,主题得以深化。

《蜜娥冤》通过讲述一个柔弱善良的年青寡妇窦娥被黑暗势力所吞噬的悲剧故事来揭露批判元代社会现实。这种批判和揭露,作者是否把它放在反封建的层面上来进行?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有评论称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uo,这也许就代表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传统观点。但笔者认为,虽然该剧客观上展现了封建社会滥官污吏贪赃枉法、流氓恶霸的横行不法以及高利贷盘剥的现实,但在作家的创作动机中,他并没有把这些提高到封建社会的层面来加以反映。在第三折的[一煞】窦娥唱道:“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作家相信天公可期,人心可怜,这或许是作家让窦天

为童养媳,按理她似乎应该对债主和剥削者愤恨才是。但窦娥在蔡家潜心守孝和侍养婆婆,在公堂上出于对婆婆的保护而屈招了毒死张驴儿父亲的罪名,身赴刑场时又央求剑子手绕道后街以免惊吓婆婆,在第四折中其魂旦还特地央求窦天章:“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暝目。”一切皆出于窦娥的自愿,童养媳和债主之间丝毫没有龃龋和愤恨。这不能说明窦娥的愚昧和麻木,按作家的本意,也并非要表现这一点。看来作家未将童养媳婚制和羊羔儿息与悲剧的起因联系起来。在作家的创作动机里,作家无意于揭露或批判它的罪恶,这是为什么?答案有二,一是作家不认为它们是悲剧根源,二是作家根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罪恶,不构成悲剧的起因。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这是作品的一个缺陷而贬低作品的意义,当然也不能以为作品客观上反映了高利贷和童养媳制的罪恶就抬高作品的价值,因为作家重在反映现实生活本质而非如实地记录生活及历史。

章在第四折中出场为窦娥昭雪冤屈的原因。而且作家在解

释社会罪恶的根源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封建社会的制度使然,而是由于“官吏每无心正法”。因此在第四折窦娥鬼

关于窦娥的人生悲剧,作家没有把它简单化而当成一般的个人悲剧,而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出窦娥悲剧的社会性,由此揭示出元代社会现实的本质。随着戏剧冲突的展开,窦娥已经由先前那位自怨自艾、性格单纯、对官府抱有幻想的柔弱女子,变成了一位敢于指天骂地、敢于对

魂向窦天章诉冤时称父亲“现掌着刑名事,亲蒙圣主差”,

“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

忧,万民除害。”可见作家的社会理想是惩除社会黑暗,清明

政治,显然它没有超出封建主义的范围。因为关汉卿受历史的局限,不可能把窦娥的悲剧上升为制度问题。严格说来,这不是作家的局限,而是时代局限。又有论者认为:“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明显地暴露出了他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的严重局限性。作者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和天地鬼神,而且还大力宣扬了天神感应的神道主义迷信思想。”[21这显然苛求作家了。况且,窦娥的悲剧表明作家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现实与被压迫者之间的冲突及由此给被压迫者带来的不幸,因而他把窦娥的悲剧当作一个社会悲剧而非单纯的个人悲剧来看待。就此对作家而言已属难能可贵,我们没有必要脱离作品实际来拔高其思想意义,或是强求作家超前于时代,要戏曲的主题意义游离于具体的时代背景。这种评价,丝毫不影响该剧作思想的高度以及作家在戏曲史上的伟大地位,相反地更有助于我们对作家创作艺术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按以往的评论,剧中所反映的元代社会通行的童养媳婚制和所谓的羊羔儿息即年利等于本金的高利贷制,往往被看成悲剧的一个起因。但我们认真地考查剧情,不难发现这种残酷的高利贷盘剥,在剧中只是被当作元代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而加以反映。如剧中写窦天章将女儿带到蔡

封建社会世俗观念中最公正无私的事物——天、地、日、月

加以质问和彻底否定的叛逆者。她通过自己一生的悲剧遭际明白了命运非上天安排,而是由黑暗社会及天地日月所象征的统治者所主宰。这是她经历一次又一次人生打击、幻想一个又一个破灭之后其思想意识的觉醒,虽然她未彻底摆脱封建思想,但与第一、二折里她所表现的宿命思想相比。无疑是一种觉悟。有评论者认为“她自始至终并未达到自觉地为了正义事业而斗争的高度”b1,这显然太苛求作家与窦娥了。窦娥虽然最终没有成为一位拯救受压迫者的英勇斗士,却是一个不甘自身命运受人摆布、要求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的反抗者。这就是她的觉悟。

无可否认,窦娥的头脑中有着比较浓厚的封建思想,在剧中它体现在贞节观上。在与张驴儿父子的斗争中,贞节观成了抗暴的思想武器。窦娥始终抱定“好马不鞴双鞍,烈

女不更二夫”(第四折)的贞节信念,面对张驴儿的威逼利诱

始终不为所动,并且还义正辞严地奉劝婆婆要“贞心儿自守,”保住晚节。我们通过剧本,不难发现窦娥与张驴儿之间实际上是美与丑、善与恶的斗争,因此窦娥的形象已经完全超出了贞节的范畴,更多地体现出了她刚毅而坚贞不屈的品性,从而闪耀着中国妇女“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的光彩。当张驴儿以“官休”和“私休”来威逼利诱时,窦娥正气凛然地说:“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家抵押给蔡婆,额外又得到蔡婆送的十两银子作盘缠,窦天章随即感恩戴德,说“此恩异日必当重报”,后来果然践履诺

言收养蔡婆。如果说感恩之言是出于无奈的话。那么收养债主则纯属自愿。并且。窦娥本来是羊羔儿息的牺牲品,作

82

在她看来,“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王法定然会“明如

渝州大学学报(社科版)林启柱:关汉卿及其《窦娥冤》杂剧的再评价

2001年第5期

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但在现实面前,窦娥的希望

化为泡影。然而对现实的绝望并没有让她意志消沉下去,而是在心头化作了~股强烈的复仇火焰她的形象难道是用“封建”二字可以概括得了的?可见,其封建名节观,丝毫并没有削弱她的反抗性格,相反地,她显得更加真实,使读者和观众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生活在十三世纪社会底层的、有血有肉的不能自主命运的妇女形象。

赛娥临刑前所发的“三愿”,并不像有些评论者所认为的是剧本的一个缺陷和败笔,认为“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手法,乍看去颇快人意,动人心,细加寻味,便感到其中含有将斗争托于神祗的消极因素”【4]。按其理解,这是~种消极的描写,冲淡了整个作品积极的思想意义,削弱了窦娥的反抗性。但也应当看到,“三愿”虽依托神祗而发,要“湛湛青天”来昭示窦娥的冤屈,它一方面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反抗性格及其无辜遇害的满腔怨愤,展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因丽它是积极的、有价值的。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戏剧手法,为表现主题而设,强化悲剧气氛,用以反映窦娥冤屈的奇大,把戏剧冲突推向高潮,其艺术效果之强烈是不容忽视的,因而这种情节安排是必要的。

娥冤》改编的传奇《金锁记》在这方面就逊色得多。《金锁记>写到了许多离奇的情节,严重的脱离现实。剧中写到窦娥的丈夫蔡昌宗在入京途中坠河而被龙王招为驸马,后入京应试而高中状元。窦娥也因行刑时天降大雪,使得行刑官惊恐之下未敢行刑而得以不死,赖窦天章平反冤狱,最终父女夫妻团圆欢庆。经过改编,原作的现实批判精神已丧失殆尽,完全变成了一部片面迎合小市民审美趣味、充满自日梦般幻想的庸俗喜剧。相形之下,《窦娥冤》无情地暴露和批判了现实的残酷与罪恶,难道能说是“主观臆造粉饰现实”吗?

如果我们联系元杂剧创作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第四

折所写的“鬼戏”实际上与元杂剧创作的体式有一定关联。像元杂剧作品中另有《西蜀梦》、《盆儿鬼》亦属“鬼戏”一路,

明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依据题材范围的标准将杂剧分为十二类,其中就有“神头鬼面”一类。这种“鬼戏”与明清戏曲中写幽冥题材的作品一脉相承,如《牡丹亭》描写杜丽娘那超越三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亦采用了

大量篇幅来写杜丽娘的“鬼戏”,这无疑为一成功的范例。

将《窦娥冤》放到中国戏曲发展中去考察,不难发现,关汉卿是最早将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引入戏曲创作的作家。

总之,以上所论及的方面历来争论和分歧较集中,尽管如此,这些争论和分歧大都是围绕关汉卿这位伟大作家和《窦娥冤》这部伟大作品而展开的,因此随着讨论的深入,必

无独有偶,第四折中所涉及窦娥的鬼魂出场伸冤的情

节也曾招致不少的争议。一些评论者认为它写到了鬼魂,渲染像“鬼吹灯”、“鬼翻卷”等恐怖离奇的气氛,是严重的缺陷,是封建糟粕,既宣扬了封建迷信思想,而且“舞台上矛盾的解决并不是合乎生活逻辑的事实上的解决,只是一种幻想的感情上的安慰,在艺术手法上也陷入了主观臆造粉饰现实的泥坑"【“。这种评价,或许没有结合剧中具体的情

将深化人们对作家伟大地位及其剧作艺术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第3册)[M].科学院文研所,725.

[2][5]中国戏曲史发展讲话・五[J].甘肃师大学报,1980,

(2).

[3]关于(窦娥冤>的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1965,(5).[4]怎样看待(窦娥冤)及其改编本[J].文学评论,1965,

(4).

(责任编辑:朱德东)

节。我们应看到。这个情节没有脱离人物性格而片面追求

大团圆收场的戏曲程式。它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把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愿望通过艺术的想像在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由此也曲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更重要的是,它是戏剧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在情节发展中完成了对窦娥反抗性格的塑造,使得窦娥的性格得到了进~步的丰富和完善。《窦娥冤》同样是演窦娥的戏曲,明代叶宪祖据《窦

Re订ewof

G啪H锄q啦锄d麟“The圳usticeD佃et0

【aI机Ⅲn恻..№踟㈣.c^∞鲥愕,4蝴)

UNQi—zhu

T帆E"

Abstract:G咖H粕qiIlgis

h鹪been

well—known

Iealis血wIiterinmehistoryof出eChinese

d砌瑚.He

hjustice

is

also啦e铀t

c咖咖n枷sttoenjoy出e甜e

a8‘‘No.One

0f龇YuaIlpeople”.HisⅡ琊terpiece‘‘凼e

Dyllas哆.

Doneto7rouE”

h训y

prai8edandis

model

iIl‰椭0f龇YuaIl

Keywords:Gu锄}IaI坪ng;Injus血e

DonetoTouE;aItof山e

dram

83

关汉卿及其《窦娥冤》杂剧的再评价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林启柱

渝州大学,中文系,重庆,400020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U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1,18(5)0次

参考文献(4条)1.中国文学史

2.中国戏曲史发展讲话·五 1980(2)3.关于〈窦娥冤〉的评价问题 1965(5)4.怎样看待〈窦娥冤〉及其改编本 1965(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高进旗.GAO Jin-qi 对传统伦理和全贞全孝的推崇与彰显——对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形象的重新认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7)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反映了正统的儒家思想与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的矛盾,窦娥不是反封建的斗士,而是伦理制度下贞孝的典型,关汉卿通过窦娥形象塑造,借助弱女子的人生悲剧,谴责现实,推崇和彰显全贞全孝,以期唤回传统道德,恢复伦理,换回社会危机.

2.期刊论文 侯会.Hou Hui 试论关汉卿的"色目情结" --关剧《窦娥冤》别解 -民族文学研究2006(2)

关汉卿名剧中的蔡婆婆以放"回回债"为生,窦娥之父窦天章官居"肃政提刑廉访使",那是个只有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担任的官职.而窦娥坚贞刚烈的性格中,也蕴含着某种非儒家文化因素.据此推测,剧的创作背景中很可能有色目人的素材原型.而从关汉卿的经历及其剧作中透露出的某些信息来看,关氏本人对色目人并不反感.人们对剧的解读,也应跳出"民族斗争"的思维定势,将同情扩大到各民族受压迫民众身上.

3.期刊论文 李艳.LI Yan 狂狷与"知重"——由《救风尘》、《望江亭》、《窦娥冤》看关汉卿的人生价值取向 -济宁学院学报2009,30(1)

、、三部作品描述了下层社会女性命运的抗争经历.对此三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关汉卿借助不同女性抗争史,从不同角度寄托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表明以"狂狷者"姿态处世的作者曾对其自我人生定位进行了深深思索.三部作品既是关汉卿对下层女性命运的关注,更是对以自身为代表的下层文人人生价值取向的探讨,反映了在元代的特定历史社会环境下,下层文人内心对上层制度向往而实际对伦理纲常漠视的矛盾.

4.期刊论文 陈元芳 从朗加纳斯的《论崇高》看关汉卿的《窦娥冤》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

古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加纳斯在其名著中,勾勒出崇高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并给出了崇高作品的充分条件,本文从朗加纳斯关于崇高的论述出发,对关汉卿的进行分析,从而说明谊文学作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

5.期刊论文 孙春艳.SUN Chun-yan 《窦娥冤》悲剧价值新探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

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一部揭露社会现实、感天动地、具有伦理道德观念的悲剧杰作.其悲剧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进而也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反映了我国古代悲剧作品的较高成就.

6.期刊论文 姚大怀 谈谈《窦娥冤》的诗歌品格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5)

《窦娥冤》既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也是一篇伟大的诗歌,诗的主题、诗的性格、诗一般的创作手法以及诗的哲学阐释代表了关汉卿戏剧独特的艺术美.

7.期刊论文 王会敏.Wang Huimin 经典的消解——论京剧《六月雪》对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改编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2)

元杂剧被誉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对后世的戏曲艺术影响很大,被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上演,京剧便是其中之一.对从情节到人物等方面都作了大幅度的改编,然而改编后的作品将原剧情节的传奇性、浓厚的悲剧意蕴、窦娥这个感人的艺术形象、对社会的批判力度等这些使之所以成为剧坛经典的因素消解殆尽,从而把一部剧坛经典消解为一个平淡无奇的庸俗的大团圆故事.

8.期刊论文 刘涛 经久不衰魅力非凡——论关汉卿杂剧的独特性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2)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杰出的戏剧大师.作为元杂剧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就在于其剧作所呈现出来的独特艺术魅力,无论是从剧作的文学性还是舞台性来讲都堪称佳作,其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色的语言等为后世戏剧创作树立了典范.

9.期刊论文 陈国华 关汉卿《窦娥冤》的价值取向探究 -四川戏剧2007(3)

在元代,向往儒家理想人生的戏曲作家多陷在无穷的苦闷和困惑之中,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不得不忍受现实人生的冲击.由于中国的大部分戏曲作家都是从小深受儒学思想教育的文人,儒家思想在其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关汉卿也不例外.主要的思想仍是儒家思想,也受到道家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我们从关汉卿的中可以看到其价值取向.

10.期刊论文 窦春蕾.DOU Chun-lei 从关汉卿的文化思想看《窦娥冤》的价值取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2(3)

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家,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历来受到广泛关注. 不同时代受不同价值观影响,对关汉卿杂剧尤其是其悲剧代表作的文化思想意义作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和道德使命感,立足于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立足于进取精神和民本意识.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qgsdxxb-shkx200105022.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相关内容

  • 北师大古代文学思考题
  • 先秦文学思考题 比较<诗经>中 " 国风 " 和 " 小雅 " 诗的风格特征. 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试析<诗经>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试论<诗经> ...

  • 关汉卿杂剧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关汉卿杂EilfilJ作由的女性形象分析 冯晓琴 (延安教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元曲四大家
  •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名称来历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 ...

  • [玉镜台记]传奇对关汉卿杂剧的继承和创新
  • 第49卷第2期2009年3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49No.2 Mar.2009 <玉镜台记>传奇对关汉卿杂剧的继承和创新 齐慧源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6) 摘要:明代朱 ...

  • 繁荣的宋元文化
  • 繁荣的宋元文化 [课程标准] 说出<史记><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并能识别<史记>和<资治通鉴>两部史书的不同体例. 通过对苏 ...

  •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单刀会]
  • 第21卷第4期2005年10月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llalofGansuLianhe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V01.21.No.4 oct.2005 论关汉卿的历史剧<单刀会> 李占鹏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摘 730070 ...

  • 元明清代文学提纲
  • 元代文学 概 论 元代是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蒙古族在北方崛起后,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吐蕃等政权,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公元1279年灭掉南宋,统一全国.因元代文学上承金代,故讲元代文学一般以元灭金的1234年为起点,至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结束,时间跨 ...

  • [窦娥冤]导学案
  •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必修4导学案 编号: 001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层级编码: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主备人:狄聪玲 审核: 包科领导: 使用时间: D.<窦娥冤>中用到"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 ...

  • 历史[课时作业与单元检测]专题二3.2
  •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第2课时 [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宋代词苑 1.含义: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 2.特点 (1)词是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诗体. (2)能够合乐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