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1**********]73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
院(系)名 称:
专 业 名 称 :
学 生 姓 名 :
指 导 教 师 :
二○一二年六月
目录
目 录
开题报告 ········································································································································· 1 摘 要 ············································································································································· 4 ABSTRACT ··································································································································· 5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6
(一)企业家的含义 ············································································································· 6
(二)企业家特质 ················································································································· 6
(三)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 7
(四)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形式 ····························································································· 7
第二章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 9
(一)创新精神 ····················································································································· 9
(二)敬业精神 ····················································································································· 9
(三)合作精神 ····················································································································· 9
(四)承担风险的精神 ······································································································· 10
第三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 11
(一)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首要因素 ······················· 11
(二)企业家追求卓越的目标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 11
(三)企业家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 ··················· 11
(四)企业家的综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 ······································· 11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 ····························································································· 13
(一)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 13
(二)敬业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 13
(三)合作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 13
(四)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14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14
第五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 16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 ······································································································· 16
1、企业自身的发展理论 ································································································· 16
2、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理论 ············································································· 16
目录
3、企业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 16
4、企业生存状态观 ········································································································· 16
(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 16
1、企业家精神能够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16
2、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 17
3、企业家精神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 17
第六章 大力发展企业家精神促进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 19
(一)努力营造支持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宽松环境 ······················································· 19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 19
(三)建立健康成熟的企业家市场 ··················································································· 20
(四)形成良好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 ··········································································· 20
第七章 结语 ······························································································································· 21 参考文献 ······································································································································· 22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继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推进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重大变革。目前我国正由政策性开放转向体制性开放,在深度介入全球化,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必然同时面临整个社会制度改革和文化革新的双重压力。一个必须引起我们格外关注的问题是:在与昔日旧生活决裂并迅速迈向新生活的同时,新时代精神的建设和确立远远落后于经济生活的发展。这种巨大的不平衡性必将在某个时期表现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障碍和破坏作用。新的时代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但是作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实践主体的现代企业家,它的灵魂和文化品格亦即企业家精神,无疑是人类工业文明以来现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企业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主体,是现代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重要又最稀缺的人力资本。探讨企业家精神这一课题,无论是对于深入研究企业家理论,培育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还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是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进而剖析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最后针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机制提出自己的观点。
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基本思想: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信念就没有道德宪章。Max Weber对宗教伦理的推崇未必确当,但他所揭示的市场经济、企业家和伦理精神有着内在必然联系的思想却是正确的。的确,没有一种健全的企业家伦理精神,就不可能造就一个健全的企业家阶层,没有一个健全的企业家阶层,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如何来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企业家,培育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一直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家精神也在逐步成长起来,但离形成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还有相当的距离。企业经营者中价值观念紊乱、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缺乏理性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种健全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又是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缺陷,当代中国企业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健全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培育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应该如何来培育和构建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呢?应该说,这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其中,认真的理解现代企业家精神,并且有效的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是其基本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是以中国企业家为主体的,它是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不能也不应该离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来凭空构建,而应该充分吸取传统商业文化精神的合理因素来作为自己的养分,并将这些积极的养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则有机集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企业家不可或缺的文化品格,是企业家的灵魂。强大的国家是由一流的、强大的企业群支撑的;一流的企业是由同样一流的企业家来打造和统率的;而一流的现代企业家需要优秀的现代企业家精神作为它的意识和灵魂。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既要靠物质基础的发展,也需要文化建设的努力。物质基础主要是指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备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文化建设则主要是指社会教育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
1
开题报告
道德伦理水准的全面提升,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大幅进步等。构建和铸造优秀的现代职业型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培育企业家队伍的需要,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运作机制、国家治理模式改革的需要;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实行理念革命,培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现代价值观的需要,是实践以人为本、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中国走向新世界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本课题
的主攻方向
本文主要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专著、期刊、网络资源以及相关会议论文搜集了许多与企业家精神相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
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真正的企业家具备了不断追逐财富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理论已经涉及到社会伦理,例如Max Weber (1904) 认为社会的转变虽然表面上难于觉察,但都是新精神渗入经济生活的关键,完成这一转变的既不是我们在经济史上任何时期都可见到的莽撞,无耻的投机商,和经济冒险家,也不单纯是那些大金融家,相反实现这场变革的是在艰苦的生活训练中精明大胆的人,尤其是自制而可靠明知富有完全献身事业的人,并具备资产阶级的见解和原则的人,但是笔者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针对西方社会而言的,它与中国目前的社会不相关联,就像在书中点名“本文所研究的仅是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和印度以及巴比伦,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资本主义也曾存在,但我们将会看到所有这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乏这种特殊的精神气质。
其次资本主义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不同的,企业家精神追求创新和冒险,并且这种精神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但是资本主义精神打上了民族和文化烙印 。
在国内,也有很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叶勤(2001)认为创业是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企业家精神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家精神,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熊彼特和德鲁克两者观点的综合。
第二种观点 是把企业家放在一种环境下进行描述企业家精神。汪前元指出企业家面临诸多超出经济范畴的其他利益,企业家的行为也体现了其所承担的社会交色和政治角色,余慧芬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作为智力活动的背景制约和引导着企业家的经营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家这一特殊阶层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对理解企业家的行为和成就是非常必要的,张维迎认为企业家的经营主要是信誉,但由于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信誉的载体应是企业,而不是企业家。
第三种观点 是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一种学习的过程。李新春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区分企业家与非企业家的学习能力曲线。基本的假定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企业家素质,这使得只有在获取较高的企业家能力和资本时,真正的企业家才能显现出其成本一效率优势。如图中的两条分叉曲线所表示,相对于企业家,非企业家花很大的努力或成本,而其企业家能力和个人资本上升很少 。
三、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毕业论文的技术路线的内容为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步骤。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数据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家精神有关历史和现实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成长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缺失进行归纳和总结。本文主要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认真梳理了目前我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企业家意识、制度缺陷、培训机制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家精神不足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在对我国企业成长问题的分析中,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实际
2
开题报告
数据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最后采用了案例分析,通过恩威制药企业的成长来说明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培养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
2012年2月—2012年3月文献复习,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基本理论进行综述、整理、复习,找出具有研究意义的内容,经过筛选,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与导师商议,拟定论文题目。
2012年3月—2012年4月设计课题框架,列出写作大纲,完成开题报告,并与导师讨论、修改。 2012年4月—2012年5月开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2012年5月—2012年6月撰写论文初稿,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完成论文。
2012年6月论文定稿,校正论文格式,完成论文,装订,提交并准备论文答辩。
3
摘要
摘 要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创新,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引导和带动企业建立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造成中国现代企业家队伍的发育不良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的缺乏,这对于目前及未来推进经济增长转型和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通过包括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等在内的系统措施,推动现代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的普遍形成。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成长
4
Abstract
Abstrac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innovation, it is one of the cores of corporate culture, it is also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enterprises and it will lead enterprises to create the power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t is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It has a strong influ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 long time, by historical tradition influence and pla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f bondage,modern Chinese entrepreneurs team stunted growth,it is very bad for the obj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the time we should promote the modern entrepreneur team healthy growth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ommon form by system measures such as speed up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ship; business growth
5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的含义
“企业家” ( entrepreneur) 一词出自西方,它源于法文entreprendre ,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企业家概念是法国重农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坎特龙( Richard Cantillon)在1755 年出版的《商业概览》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他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看作是企业家,并将企业家和承担风险联系在一起。但他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企业家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关于企业家的含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J·B·Say) 把企业家视为与劳动、资本、土地不同的一种生产要素,其职能是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他最早把企业家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要素从各种资源中分离出来,并且他认为企业家劳动是不同于一般人劳动的经济学家。马歇尔( Marshall A,1920) 承续萨伊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家“是那些把企业的风险和管理看成自己在组织工业工作中应尽本分的人。他们冒着或承担营业风险, 集合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奈特( Knight,1921) 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出发,把企业家的性质界定为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人。熊彼特( Schumpeter,1934) 与奈特强调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不同,他更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他认为企业家的功能就是创新。柯兹纳( Kirzner,1979) 从市场信息的角度把企业家称作经纪人。卡森( Casson,1982)从信息的角度把企业家看成是市场的制造者。莱宾斯坦( H·Leibenstein) 将他的“x 效率理论”运用到对企业家职能的分析中,他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克服经济组织的X—低效率,使组织达到某种潜在的可能的X 效率。科斯( Coase,1937) 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权威,是生产的指挥者。诺斯认为,企业家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威廉姆森( Williamson,1985) 认为现代公司是许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的结果,企业家就是组织创新的组织者。德姆赛茨( 1999) 认为企业家是一个团队,企业家是通过企业内部契约产生的这个团队生产运行的最佳指挥者。
(二)企业家特质
以上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关于企业家含义的不同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企业家应具有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几种: ( 1) 具有创新精神,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诺斯认为,企业家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2) 风险的承担者,从坎特龙开始,到马歇尔都把企业家与风险承担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奈特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出发,把企业家的性质界定为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人。( 3)机会的捕捉者,柯兹纳认为企业家具有非同一般的对市场机会的警觉,由于他们在感觉和捕捉市场时机和利润机会上比常人技高一筹,这使得他们在创造市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能获取超额利润。( 4)具有动态性,从不同时期经济学家
6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们对企业家的定义中看到,对企业家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学家们在定义什么是企业家时虽然有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是从企业家在市场中不同于常人的特有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定义企业家的。也就是说,企业家是一个功能和角色的概念而非一个实在的和具体的概念,因而,笔者认为的企业家是指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品质、能力和功能的人。无论他是敢于冒险,还是富于创新,或者是善于捕捉和抓住市场机会,总之,企业家能够由于具有这些特性而不同凡响地推动企业的形成和成长,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我们在定义企业家时,认为企业家是指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品质、能力和功能的人,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王方华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独特的精神特征。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在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从事工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优胜劣汰的心理压力下养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周健临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在新的市场、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上进行创新、投资和拓展的能力。樊纲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汪丁丁认为,企业家精神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精神,二是敬业精神,三是合作精神,只有将三者联合起来具有的精神才是企业家精神。聂元昆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构成企业家行为动机的深层理念或思想,是一种不断地通过契约联接,将稀缺资源的创新与控制引向深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所以,企业家具有: 一是卓越精神,二是风险精神,三是契约精神。田贵庚、汪小亚在《企业家的雄材大略——— 市场竞争与企业领袖》一书中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从千千万万个企业家个体所具有的精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系统而普遍意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就是敢于冒险、竞争的精神; 就是忠业敬业、永不满足的精神; 就是追求自由意志、英雄主义的精神。还有其他观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具体包括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许多精神元素,但“诚信、创新、合作、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四大支柱,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我认为的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意识、思维和综合才能的表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四)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形式
企业家精神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卓越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契约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诚信精神等,但我们认为企业家精神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要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冒险的精神。
(1)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形成的内生动机。人生目标是在人的一生中想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企业家的人生与企业的命运密切相连,他们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奉献毕生的精力、智慧和才能,他们坚定不移地率领企业走向辉煌,他们是企业“帝国的缔造者”,他们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精神,是企业家形成的内生动机。莱
7
宾斯坦认为,获得伟大成就的动机是产生企业家职能的关键因素。企业家们常常心甘情愿去冒险,对工作全力以赴几乎达到入魔的程度,以致没有多少时间来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可见,内在因素———个体的主动性才是成为企业家的动力。柯兹纳认为,企业家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不是来自企业家拥有或忽略的各种相关的知识,而是企业家具有发现对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倾向。彭罗斯( Penrose,1959) 在研究“企业家才能与管理才能的对比”时认为企业家应同时具有“进取心”与“野心”; 她把企业家分为两类: 一类是“生产型思维”,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公司作为生产和提供产品服务的组织、所创造的利润和其成长性; 另一类是“帝国的缔造者”,他想创建一个强大的覆盖领域广大的工业“帝国”。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动力来源于“建立私人王国、甚至王朝的梦想和意志”,企业家的动力在于个人的成功,而非利润最大化。IBM 前CEO 小托马斯·沃森曾说过: “想一想那些经历年久的大企业,你就会发现它的生命力不是来自组织形式和管理技巧,而是由于所谓的‘信念’的力量,以及这些信念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换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变万化,但贯穿企业发展的信念不能变,也就是说,对企业而言,那些基本哲学、精神对于其具体的成就意义重大,远远高于技术、经济资源、管理等的作用,正如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在《基业常青》一书中所说“高瞻远瞩公司能够奋勇前进,根本原因在于指引、激励公司上下的核心理念,即是核心价值和超越利润的目的感”,正是由于拥有对“务实的理想主义”目标的不懈追求,造就了诸如默克制药的乔治·默克、索尼公司的井深大、盛田昭夫、沃尔玛公司的山姆·沃尔顿等闻名于世的企业家。所以,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形成的内生动机。
(2)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企业家之所以称之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真谛是创新,创新是一种管理职能,他认为“他们的任务是从事‘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家认为变革是常规,是健康的。”所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表现为企业家不甘心满足现状,而是不断追求发展变化,追求卓越的精神。企业家正是由于具有这种不安于现状的创新精神,才能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
(3)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突出表现。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由于创新具有探索性,外加在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创新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性: 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以,奈特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出发,把企业家的性质界定为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人。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敢承担风险或者没有冒险精神,将失去新的发展机会,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所以,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二章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从理论上研究,企业家精神包含四方面的因素。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承担风险的精神,无此精神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但是,把企业家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当归功
于彼得·德鲁克的倡导。德鲁克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正常的、稳定的和连续不断的需要。正如管理部门已经成为当代所有机构的具体机关,成为使我们这个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社会融为一体的机关一样,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也必须成为我们的各种组织、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维持富有生机的活动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德鲁克以他特有的机敏、睿智和深邃的目光,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提出了下列立论和问题: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的出现,或许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一)创新精神
第一个因素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指他们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保持非凡的活力。就熊彼特所理解的创新意义上的企业家来说:企业家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既要敢冒风险,又要才华出众: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善于创新,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性破坏”。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本质特征,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二)敬业精神
第二个因素是韦伯所说的“敬业精神”。韦伯早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企业家敬业精神做过阐述,即所谓的“天职”,是西方社会里企业家敬业精神的一个来源,“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是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韦伯的观察是,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型叫做“资本主义企业家”的人,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把“利润”作为“神召”一样神圣的东西来追逐。就是说,你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么说明你缺乏追随上帝所必须的“理性”能力。这是一种狂热的精神,是一种上升到超越了对身家性命的追求的对“利润”的热爱。这样的人表现出来一种“敬业精神”。
(三)合作精神
第三个因素是新制度经济学派诺斯的“合作的精神”。他把政治家也看作企业家。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社会分工是负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把社会上一些很不相同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群体,或者把一盘散沙组织成一个社会,那么他就是在
履行“政治家”的职能。凡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从事人类合作的制度创新,或者是合作秩序的扩展—— “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这是哈耶克所定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凡是创造着“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人,凡是负责“人与人之间合作”这项专业工作的人,就叫“企业家”。这是诺斯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所理解的作为“企业家”和“政治家”的个人所具有的那种精神,叫做“合作的精神”。
(四)承担风险的精神
池本正纯(1985)认为:“所谓企业家精神的本来意义是率先负起承担风险的责任,克服不可靠性这一障碍的决心比任何人都坚决、果敢,企业家机能的本质就是通过实验,使这种决心成为推动市场结构的原动力。”这种认识,同马歇尔所说的“创造需求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同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一样,都体现了企业家的一种创新精神。,寻求变革、创新,必然要冒风险,但“从理论上说,发挥企业家精神应是风险最小而不是风险最大的道路。”彼得·德鲁克还指出,企业家精神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它是一种实践,是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弗兰克·奈特(FrankKnight,1921)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不可靠的情况中,以最能动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同时指出自由企业制度才是真正激发企业家精神并使之发挥作用的动力。
第三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外在因素,如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还有内在因素,如企业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意识、思维、能力等,但在诸多因素中,以下因素尤为重要:
(一)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首要因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精神,企业家是极富自我价值实现精神的那样一批人,他们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享乐或名利,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少去或不去考虑一己之私,多为利他和服务社会着想,所以,企业家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在于努力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企业和社会。具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企业家的人生目标是创业、立业、兴业,不断追求的是企业的成功,为了企业的成功,敢于开拓、创新,富于冒险,奋斗不息,他们的一生注定与企业的兴衰成败紧密相连,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首要因素。
(二)企业家追求卓越的目标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企业家所追求的卓越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家不仅需要带领企业创造利润,同时还需要带领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企业的价值。只把追求眼前的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目标,而没有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导致企业生命短暂的企业管理者,就不能称其为企业家,也就不可能具备企业家精神。所以,企业家追求卓越的目标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家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 企业家是否具有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大小强弱,也决定着企业家本身的境界、素养、韬略、能力的高低。实践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像比尔盖茨、张瑞敏等,都是头脑敏捷,思维正确,眼光长远,效率显著的人; 那些失败的昙花一现的所谓企业家都是头脑简单,思维混乱,目光短浅,效率底下的人。因为思路决定出路,所以,企业家具有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家的综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
一个企业家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体现为一种综合的才能。企业家的能力表现为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控制等能力,企业家的这些能力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能是某一个或几个能力在起主导作用,但更多的时候是这些能力在综合地起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具
备以上的综合能力,就不能称其为企业家,更谈不上具有企业家精神,所以,企业家具有的综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
通过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方面的研究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富有创业动机的企业家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家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承担风险的精神。另一方面,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安索夫的成长战略论、德鲁克的经营成长论、钱德勒的管理成长论以及葛雷纳、彻基尔和路易斯、弗莱姆兹斯考特和布鲁斯等人的研究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企业成长的理解。同时,斯托瑞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形象地揭示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阿迪兹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企业家指出了“威胁”和相应的工作重点。
(一)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则是不断的创新。同样,企业成长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样是不断的创新,是否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最终决定了企业成长能否具有核心能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成长发展也能促进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精神需要适当的周边环境,产业集中本身就可以刺激创新,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产业成长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二)敬业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对潜在利润机会高度敏感,而且有能力实现这一潜在利润。这种把方案加以落实的能力,可以叫做“敬业精神”,但这并不是敬业精神的全部。其实,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入迷和执着的心态。达到了这种心态的企业家,往往会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事业中去。具有这种境界的人,对于自己的事业,往往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情和顶礼膜拜的态度这种心态所形成的敬业精神超越于献身精神之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上世纪二战后的德国。我国学者张维迎和盛斌在谈到这一幕时无不感慨的说:“那时德国失去了一切、缺乏一切。但却拥有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财富,即企业家。”可见企业家的这种敬业精神对于一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的关系。
(三)合作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在企业成长内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在这种机制中需要合作精神。这在意大利产业成长区特别盛行,在那里,合作主要是建立在个人间的相互信任和家庭联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通过合作可以使信息的流通更为顺畅,
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减少交易过程的障碍从而获得集体效率。此外,合作精神也有助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实行灵活的专业化生产。
(四)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斯托瑞(Storey)认为通过一个三元的“ 类目簇”(Categorisation)去领会成长着的企业会更有价值,这3 类元素是:有关企业家的初始资料、企业本身的情况和企业战略方面的情况。作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这3 个方面共同发生作用,只有当它们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时,企业才能实现快速成长。当其中某类因素不起作用或配合不佳时,企业成长就会较慢,甚至不成长或衰弱。如前所述对企业成长的研究虽门类众多,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研究结论,但是它们共同的问题是比较抽象,而且并非所有企业都会完全具备那些成长的内涵,事实上,相当多的企业的成长是具有偶然性的,是单要素的。这些研究中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又大多是对现象的简单总结,难免失于片面或略显纷杂,不容易充分体现出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其变化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于管理理论的要求是迫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一要求是非常直接与简单的。企业家们需要一种“应用模式”,能够简单、形象地揭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作为“地图”指导未来的实践。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成长阶段模型,它的意义在于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它有利于企业家们深刻地理解企业在不同成长时期改变的必然性,并为企业家指出了“威胁”和相应的工作重点。企业组织和生物一样,都经历生命周期。企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要面对不同的生存问题;在迈向新的生命阶段时,更要面临转型的问题。这就是阿迪兹(Dr. IchakAdizes)主张推广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与生物体一样,主要表现在弹性与控制力这两个关键因素上。年轻的企业充满弹性,但是通常缺乏控制力;反之,老化的企业拥有控制力,但却多半丧失了弹性。而企业成长的过程,可以说就是控制力增加、弹性减弱的过程。潘罗斯曾经提出时间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制约的观点,认为不管企业规模有多大,在给定时间里所能达到的扩张量总是有限的。但是规模和时间不是成长和老化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成立百年的公司生气蓬勃,也可以看到创业不久、营业额不大的小公司却早已老态龙钟,失去活力。“年轻”指的是富有弹性,容易改变。当然,由于相对地缺乏控制力,年轻行为可能比较不可预测。反之,“老化”指的是富有控制力,但老化的组织僵化而拒绝改变。至于不过于年轻也不过于老化的组织,则兼具年轻
与成熟的优点,同时具有弹性与控制力,称之为壮年期组织(Prime Organization)。壮年期组织能改变既定方向,落实改变行动,也能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未来。随着组织的成长,弹性与自制力的相对调整便成了一再出现的“问题”。管理的目标不是创造
一个“没有问题”的境界,而是不断调整组织的弹性与自制力,确保组织平衡地成长,并维持健壮。经过进一步的细分,阿迪兹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10 个阶段,即:追求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死亡。在其中,由于企业家是企业的决策者和导航人,因而对于企业成长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 世纪80 年代针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密切,从最早的环境领域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中。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相对更晚但发展比较迅速。目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尚未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理论观点:
1、企业自身的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实现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又能够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运行效率的持续提高的发展。代表人物是王志平、郭东海等。
2、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和谐发展这一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保持自身生命力的持续性; 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生存的同时,充分考虑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这一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李占祥、朗诵真等。
3、企业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实现持续成长的同时,能够持续满足消费者、社会及权益所有者的需要。代表人物是芮明杰、李本林等。
4、企业生存状态观
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定的存在状态。代表人物是钟陆文等。借鉴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我们把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企业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保持企业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基业常青。
可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如何获取和保持企业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实质和核心的问题是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之魂。一个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家精神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精神能够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企业家精神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无从谈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家精神能够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从事活动的,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而孤立地存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与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受到与之息
息相关的环境的影响,可见,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环境是指对企业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的总和。一般而言,企业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威胁在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当环境发生突变时就会对企业的生命造成威胁,而这种威胁非常容易使企业陷于危机状态中,如果企业不能渡过危机,企业将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企业如果抓住机会走出危机,实现 “蜕变”,将会得到重生。例如,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生存。而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就能够从危机中看到商机,能够走出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卡洛斯的卡尔索集团。
2、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够率领他所领导的企业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 Prahalad,1990) 和哈默尔( Hamel,1990) 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的整体能力渗透在企业的组织中,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具有持久性,可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但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概念。那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呢?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获取和配置资源,形成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能力。关于创新力和控制力的定义,我们借用彭星闾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创新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它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 控制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自觉地进行调整,对企业自身行为自觉地进行约束,使其经营活动不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并降低经营风险,最终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的成本优势的能力。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企业家,拥有崇高的理想,保持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敏捷正确的思维,抓住市场机遇,取得市场主导权,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体现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这些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将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力的提高。在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提升的同时,控制力起到保障作用。因此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3、企业家精神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通常善于发现并抓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所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未满足或尚未完全满足的社会需求。需求就是机会,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同时这些机
会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常称之为“稍纵即逝”,这是机会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及时捕捉和筛选,往往会造成“错失良机”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有效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因此,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顾客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清楚地知道,只有顾客愿意花钱购买产品或服务,才能使企业的资源变成财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泉。因此,企业的一切活动及资源配置都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只有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生产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所以,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是企业之魂。
第六章 大力发展企业家精神促进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通过对许多企业家行为的多年考察,认为企业家精神不是天赋、才干、灵感或“灵光乍现”,而是有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他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一门学科、一种实践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性。而杜拉克则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
练也视为管理者的工作与责任。他提出企业唯有重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才能再创企业生机. 使目前的经济由“管理经济” 转变为“创新经济”。可见,作为以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的基本支撑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石,因而也是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从粗放到集约、从制造到创造转变的关键。为此,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营造支持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宽松环境
企业家创业和创新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营造广泛理解和支持企业家创新活动的社会氛围是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要土壤。首先要消除不利于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传统文化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仇富,妒能的社会心态,压抑和摧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发育。因此,必须重视弘扬支持鼓励创新的新文化和社会共识,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宽容冒险创业和创新失败。因此,在重视宣传创业创新成功者事迹和精神的同时,还要给不成功者或暂时遭遇挫折者以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这也是培养更多的成功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不可忽视的一面。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家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是在商海中培养,由市场造就的。离开了商海,没有市场竞争, 缺少市场竞争中的较量,就不可能培养和造就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爱诺教授指出:“市场经济培育了企业家.企业家构建了市场经济。”过多的行政干预,是不可能培养和造就出企业家的。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家阵营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前提。政府是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在经济转型期,政府有形之手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还相当重的条件下尤其如此。因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国有企业经理人——官员一身兼的旧制度,使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与参股企业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是全面培养现代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条件。其次,要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残余,加快市场机制的完善,如消除价格双轨制,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和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让所有企业经营者都能自主地按照市场规则来参与经营和竞争。
(三)建立健康成熟的企业家市场
企业家成长需要适宜的市场经济条件。法国经济学家勃拉尔说,“市场经济的关键是企业,其当事人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主体。建立自由的企业家市场可以保证竞争机制和报酬体制都对企业家产生激励,从而克服企业家成长的体制障碍,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中国要培育出企业家精神,必须首先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家队伍。而要使企业家队伍大批涌现,离不开企业家市场的形成。建立企业家市场,减少国家对这个市场的干预。减少政府对企业家的任命和企业家交易的价格(即企业家所得报酬) 的影响。如由任命制改为竞争聘任制使企业家报酬由市场决定,并影响企业家的进退和优胜劣汰,从而有助于优秀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
(四)形成良好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
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要不确保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使命和推动宏观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历史重任,创新精神格外重要。但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第一,要健全企业利益分配机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报酬体制,完善经营者利益分配机制。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创业和成长初期,政府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放水养鱼,休养生息,而不能急功近利。苛捐杂税,杀鸡取卵,让企业难以招架和无法长大。第二,健全鼓励企业家创新的优惠政策。企业家创新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危机的事情,仅依靠企业家个人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社会的支持,政府的扶持。第三,要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企业家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在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加速和竞争加剧的时代,不断学习是企业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必备手段。政府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像开办党校培养党政干部一样,建立稳定有效的企业经营者创业创新培训系统,开展系统的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等培训,举办宏观经济发展与国内外行业趋势报告会等。提高企业品位、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企业家队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平台与载体——企业——的代表和组织者管理者,企业创新发展的凝聚力和引导力源于企业家精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针对中国目前企业家精神不足导致创新型发展滞后的现状。在未来推进经济增长转型、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创新型发展轨道上,除了企业家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和支持。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推进中国经济升级、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不竭动力。
第七章 结语
环境改变了,思维也必须改变,有的企业家说:“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不仅生意竞争激烈,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懂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步的更快,但是接班人也好、员工也好却跟不上我的脚步,不管骂他也好,或提供教育训练也好,似乎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能够了解老板急迫的心情,不过,我认为
更大问题恐怕在于老板自己身上。以世界经济发展为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的标志,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制造取代了美国制造,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亚洲四小龙的制造能力,又取代了日本制造。其后美国经济转型成功,又遥遥领先
日本,而日本却陷入经济黑暗的十年。为什么美国经济能够再度超越日本呢?事实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用的是员工的劳力,所以美国社会弥漫着一股错误的经营哲学,就是告诉员工:“不要开口,做你的工作和等着拿你的工资。”因此,员工在工作场所感到不被尊重、被孤立、被疏远、被欺骗。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不景气,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美国企业就像是调整了体质一样,美国企业开始懂得尊重员工,从运用员工的劳力,变成运用员工的脑力,因此,美国又站在世界经济领袖的神台。企业胜出的唯一出路,是让成员乐意贡献智慧。唯有尊重人性的尊严、给人们以自由的话语权和权责相应的工作空间,否则用什么方法也无法提高竞争力。美国经济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现代的企业要胜出,除了苦干以外,就是让组织内的人具有快速学习、自由释放的能力,能够让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乐意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只有组织内的每个成员,以超越顾客期待、推动企业的成长为动力,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旷锦云. 企业生命力内涵研究[J]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 6) .
[2] 吉姆·柯林斯. 基业长青[M] . 中信出版社,2008.
[3] 张志华.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公司治理结构安排[J] . 华东经济管理,
2009,( 7) .
[4] 聂锐,王元地. 现代企业理论[M] .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 [美]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6] [美]弗莱姆兹.增长的痛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 [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4.
[8] 王北辰,李士瀛,张霁野.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7.
[9] 杨杜.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 约翰·科特.总经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1] 张福墀,郭玉芹.企业家精神[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12] 王世权,王丽敏.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08.
[13] 李维安,王世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4)
[14] Mount,J.,J.T.,Zinger and G.R. Forsyth. Organiz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the Small
Business [J] .Long Range Planning,5 May. 1993.
[15] Robey,D.. Designing Organizations,IRWIN[M]. Boston,Massachusetts,1991.
[16] Storey,D. J.. Understanding the Small Business Sector[M].New York:Routledge,1994.
[17] Penrose,Edith.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J].Oxford:Basil Black Well,
30 Nov.1959
[18] Pickle,H.B.. Personality and Success:An Evaluation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Small Business Managers[J].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Washington
D.C.,1964.
[19] Child,J. and A. Kieser.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over time[J].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Design,1,1981,.
学号:[1**********]73
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发展
院(系)名 称:
专 业 名 称 :
学 生 姓 名 :
指 导 教 师 :
二○一二年六月
目录
目 录
开题报告 ········································································································································· 1 摘 要 ············································································································································· 4 ABSTRACT ··································································································································· 5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6
(一)企业家的含义 ············································································································· 6
(二)企业家特质 ················································································································· 6
(三)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 7
(四)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形式 ····························································································· 7
第二章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 9
(一)创新精神 ····················································································································· 9
(二)敬业精神 ····················································································································· 9
(三)合作精神 ····················································································································· 9
(四)承担风险的精神 ······································································································· 10
第三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 11
(一)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首要因素 ······················· 11
(二)企业家追求卓越的目标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 11
(三)企业家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 ··················· 11
(四)企业家的综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 ······································· 11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 ····························································································· 13
(一)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 13
(二)敬业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 13
(三)合作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 13
(四)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 14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14
第五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 16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 ······································································································· 16
1、企业自身的发展理论 ································································································· 16
2、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理论 ············································································· 16
目录
3、企业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 16
4、企业生存状态观 ········································································································· 16
(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 16
1、企业家精神能够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 16
2、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 17
3、企业家精神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 17
第六章 大力发展企业家精神促进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 19
(一)努力营造支持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宽松环境 ······················································· 19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 19
(三)建立健康成熟的企业家市场 ··················································································· 20
(四)形成良好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 ··········································································· 20
第七章 结语 ······························································································································· 21 参考文献 ······································································································································· 22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继续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必将推进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重大变革。目前我国正由政策性开放转向体制性开放,在深度介入全球化,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中,必然同时面临整个社会制度改革和文化革新的双重压力。一个必须引起我们格外关注的问题是:在与昔日旧生活决裂并迅速迈向新生活的同时,新时代精神的建设和确立远远落后于经济生活的发展。这种巨大的不平衡性必将在某个时期表现出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障碍和破坏作用。新的时代精神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但是作为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实践主体的现代企业家,它的灵魂和文化品格亦即企业家精神,无疑是人类工业文明以来现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企业家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实践主体,是现代社会制度变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重要又最稀缺的人力资本。探讨企业家精神这一课题,无论是对于深入研究企业家理论,培育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还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现代精神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是从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成长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进而剖析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最后针对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机制提出自己的观点。
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基本思想:没有企业家阶层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道德宪章就没有企业家阶层,没有宗教信念就没有道德宪章。Max Weber对宗教伦理的推崇未必确当,但他所揭示的市场经济、企业家和伦理精神有着内在必然联系的思想却是正确的。的确,没有一种健全的企业家伦理精神,就不可能造就一个健全的企业家阶层,没有一个健全的企业家阶层,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如何来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企业家,培育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一直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家精神也在逐步成长起来,但离形成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还有相当的距离。企业经营者中价值观念紊乱、伦理道德失范、行为缺乏理性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种健全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既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又是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种种缺陷,当代中国企业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健全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培育一种健全的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应该如何来培育和构建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呢?应该说,这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长期的努力。其中,认真的理解现代企业家精神,并且有效的吸收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是其基本途径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是以中国企业家为主体的,它是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不能也不应该离开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来凭空构建,而应该充分吸取传统商业文化精神的合理因素来作为自己的养分,并将这些积极的养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法则有机集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企业家不可或缺的文化品格,是企业家的灵魂。强大的国家是由一流的、强大的企业群支撑的;一流的企业是由同样一流的企业家来打造和统率的;而一流的现代企业家需要优秀的现代企业家精神作为它的意识和灵魂。塑造中国企业家的职业精神和重建中国企业的道德秩序,既要靠物质基础的发展,也需要文化建设的努力。物质基础主要是指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备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文化建设则主要是指社会教育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
1
开题报告
道德伦理水准的全面提升,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大幅进步等。构建和铸造优秀的现代职业型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培育企业家队伍的需要,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运作机制、国家治理模式改革的需要;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实行理念革命,培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现代价值观的需要,是实践以人为本、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中国走向新世界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二、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分析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本课题
的主攻方向
本文主要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库、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专著、期刊、网络资源以及相关会议论文搜集了许多与企业家精神相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
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真正的企业家具备了不断追逐财富的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的理论已经涉及到社会伦理,例如Max Weber (1904) 认为社会的转变虽然表面上难于觉察,但都是新精神渗入经济生活的关键,完成这一转变的既不是我们在经济史上任何时期都可见到的莽撞,无耻的投机商,和经济冒险家,也不单纯是那些大金融家,相反实现这场变革的是在艰苦的生活训练中精明大胆的人,尤其是自制而可靠明知富有完全献身事业的人,并具备资产阶级的见解和原则的人,但是笔者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针对西方社会而言的,它与中国目前的社会不相关联,就像在书中点名“本文所研究的仅是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和印度以及巴比伦,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资本主义也曾存在,但我们将会看到所有这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乏这种特殊的精神气质。
其次资本主义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是不同的,企业家精神追求创新和冒险,并且这种精神内涵是持续不变的,但是资本主义精神打上了民族和文化烙印 。
在国内,也有很多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叶勤(2001)认为创业是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基础,而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企业家精神特征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家精神,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熊彼特和德鲁克两者观点的综合。
第二种观点 是把企业家放在一种环境下进行描述企业家精神。汪前元指出企业家面临诸多超出经济范畴的其他利益,企业家的行为也体现了其所承担的社会交色和政治角色,余慧芬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作为智力活动的背景制约和引导着企业家的经营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企业家这一特殊阶层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对理解企业家的行为和成就是非常必要的,张维迎认为企业家的经营主要是信誉,但由于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信誉的载体应是企业,而不是企业家。
第三种观点 是把企业家精神理解为一种学习的过程。李新春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区分企业家与非企业家的学习能力曲线。基本的假定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备一些企业家素质,这使得只有在获取较高的企业家能力和资本时,真正的企业家才能显现出其成本一效率优势。如图中的两条分叉曲线所表示,相对于企业家,非企业家花很大的努力或成本,而其企业家能力和个人资本上升很少 。
三、主要研究内容、途径及技术路线
毕业论文的技术路线的内容为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步骤。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数据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家精神有关历史和现实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成长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缺失进行归纳和总结。本文主要遵循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认真梳理了目前我国企业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企业家意识、制度缺陷、培训机制三个角度深入剖析了我国企业家精神不足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在对我国企业成长问题的分析中,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实际
2
开题报告
数据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最后采用了案例分析,通过恩威制药企业的成长来说明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家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培养方法。
四、研究的主要阶段、进度及完成时间
2012年2月—2012年3月文献复习,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基本理论进行综述、整理、复习,找出具有研究意义的内容,经过筛选,进一步细化研究方向,与导师商议,拟定论文题目。
2012年3月—2012年4月设计课题框架,列出写作大纲,完成开题报告,并与导师讨论、修改。 2012年4月—2012年5月开始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2012年5月—2012年6月撰写论文初稿,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完成论文。
2012年6月论文定稿,校正论文格式,完成论文,装订,提交并准备论文答辩。
3
摘要
摘 要
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创新,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引导和带动企业建立创新发展的动力,是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影响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造成中国现代企业家队伍的发育不良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的缺乏,这对于目前及未来推进经济增长转型和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目标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必须通过包括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环境等在内的系统措施,推动现代企业家队伍健康成长和创新型企业家精神的普遍形成。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成长
4
Abstract
Abstrac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innovation, it is one of the cores of corporate culture, it is also the intangible assets of enterprises and it will lead enterprises to create the power of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t is valuable spiritual wealth. It has a strong influ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 long time, by historical tradition influence and pla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of bondage,modern Chinese entrepreneurs team stunted growth,it is very bad for the obj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the time we should promote the modern entrepreneur team healthy growth and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common form by system measures such as speed up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Key words: entrepreneur; entrepreneurship; business growth
5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的含义
“企业家” ( entrepreneur) 一词出自西方,它源于法文entreprendre ,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企业家概念是法国重农主义学派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坎特龙( Richard Cantillon)在1755 年出版的《商业概览》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他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看作是企业家,并将企业家和承担风险联系在一起。但他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企业家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关于企业家的含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法国经济学家萨伊( J·B·Say) 把企业家视为与劳动、资本、土地不同的一种生产要素,其职能是把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他最早把企业家作为一个重要的独立的要素从各种资源中分离出来,并且他认为企业家劳动是不同于一般人劳动的经济学家。马歇尔( Marshall A,1920) 承续萨伊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家“是那些把企业的风险和管理看成自己在组织工业工作中应尽本分的人。他们冒着或承担营业风险, 集合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奈特( Knight,1921) 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出发,把企业家的性质界定为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人。熊彼特( Schumpeter,1934) 与奈特强调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不同,他更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他认为企业家的功能就是创新。柯兹纳( Kirzner,1979) 从市场信息的角度把企业家称作经纪人。卡森( Casson,1982)从信息的角度把企业家看成是市场的制造者。莱宾斯坦( H·Leibenstein) 将他的“x 效率理论”运用到对企业家职能的分析中,他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克服经济组织的X—低效率,使组织达到某种潜在的可能的X 效率。科斯( Coase,1937) 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权威,是生产的指挥者。诺斯认为,企业家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威廉姆森( Williamson,1985) 认为现代公司是许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目的和效应的组织创新的结果,企业家就是组织创新的组织者。德姆赛茨( 1999) 认为企业家是一个团队,企业家是通过企业内部契约产生的这个团队生产运行的最佳指挥者。
(二)企业家特质
以上介绍了几种主要的关于企业家含义的不同论述,从中可以看到企业家应具有的特质至少有以下几种: ( 1) 具有创新精神,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认为企业家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行者”,后来美国经济学家诺斯认为,企业家是制度创新的主体。( 2) 风险的承担者,从坎特龙开始,到马歇尔都把企业家与风险承担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奈特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出发,把企业家的性质界定为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人。( 3)机会的捕捉者,柯兹纳认为企业家具有非同一般的对市场机会的警觉,由于他们在感觉和捕捉市场时机和利润机会上比常人技高一筹,这使得他们在创造市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能获取超额利润。( 4)具有动态性,从不同时期经济学家
6
第一章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们对企业家的定义中看到,对企业家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学家们在定义什么是企业家时虽然有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是从企业家在市场中不同于常人的特有功能和作用的角度来定义企业家的。也就是说,企业家是一个功能和角色的概念而非一个实在的和具体的概念,因而,笔者认为的企业家是指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品质、能力和功能的人。无论他是敢于冒险,还是富于创新,或者是善于捕捉和抓住市场机会,总之,企业家能够由于具有这些特性而不同凡响地推动企业的形成和成长,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
(三)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我们在定义企业家时,认为企业家是指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精神、品质、能力和功能的人,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王方华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独特的精神特征。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在所处的社会经济体制下,从事工商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优胜劣汰的心理压力下养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周健临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在新的市场、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上进行创新、投资和拓展的能力。樊纲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汪丁丁认为,企业家精神有三个方面: 一是创新精神,二是敬业精神,三是合作精神,只有将三者联合起来具有的精神才是企业家精神。聂元昆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构成企业家行为动机的深层理念或思想,是一种不断地通过契约联接,将稀缺资源的创新与控制引向深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所以,企业家具有: 一是卓越精神,二是风险精神,三是契约精神。田贵庚、汪小亚在《企业家的雄材大略——— 市场竞争与企业领袖》一书中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从千千万万个企业家个体所具有的精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系统而普遍意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 就是敢于冒险、竞争的精神; 就是忠业敬业、永不满足的精神; 就是追求自由意志、英雄主义的精神。还有其他观点认为,企业家精神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具体包括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许多精神元素,但“诚信、创新、合作、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四大支柱,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我认为的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意识、思维和综合才能的表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
(四)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形式
企业家精神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卓越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契约精神、竞争精神、冒险精神、诚信精神等,但我们认为企业家精神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要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冒险的精神。
(1)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形成的内生动机。人生目标是在人的一生中想要达到的境界或标准,企业家的人生与企业的命运密切相连,他们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奉献毕生的精力、智慧和才能,他们坚定不移地率领企业走向辉煌,他们是企业“帝国的缔造者”,他们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精神,是企业家形成的内生动机。莱
7
宾斯坦认为,获得伟大成就的动机是产生企业家职能的关键因素。企业家们常常心甘情愿去冒险,对工作全力以赴几乎达到入魔的程度,以致没有多少时间来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可见,内在因素———个体的主动性才是成为企业家的动力。柯兹纳认为,企业家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不是来自企业家拥有或忽略的各种相关的知识,而是企业家具有发现对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倾向。彭罗斯( Penrose,1959) 在研究“企业家才能与管理才能的对比”时认为企业家应同时具有“进取心”与“野心”; 她把企业家分为两类: 一类是“生产型思维”,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公司作为生产和提供产品服务的组织、所创造的利润和其成长性; 另一类是“帝国的缔造者”,他想创建一个强大的覆盖领域广大的工业“帝国”。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动力来源于“建立私人王国、甚至王朝的梦想和意志”,企业家的动力在于个人的成功,而非利润最大化。IBM 前CEO 小托马斯·沃森曾说过: “想一想那些经历年久的大企业,你就会发现它的生命力不是来自组织形式和管理技巧,而是由于所谓的‘信念’的力量,以及这些信念对人们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换言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变万化,但贯穿企业发展的信念不能变,也就是说,对企业而言,那些基本哲学、精神对于其具体的成就意义重大,远远高于技术、经济资源、管理等的作用,正如吉姆·柯林斯和杰里·波勒斯在《基业常青》一书中所说“高瞻远瞩公司能够奋勇前进,根本原因在于指引、激励公司上下的核心理念,即是核心价值和超越利润的目的感”,正是由于拥有对“务实的理想主义”目标的不懈追求,造就了诸如默克制药的乔治·默克、索尼公司的井深大、盛田昭夫、沃尔玛公司的山姆·沃尔顿等闻名于世的企业家。所以,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形成的内生动机。
(2)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企业家之所以称之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真谛是创新,创新是一种管理职能,他认为“他们的任务是从事‘创造性的破坏’”,“企业家认为变革是常规,是健康的。”所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表现为企业家不甘心满足现状,而是不断追求发展变化,追求卓越的精神。企业家正是由于具有这种不安于现状的创新精神,才能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所以,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
(3)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突出表现。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由于创新具有探索性,外加在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创新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性: 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所以,奈特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出发,把企业家的性质界定为承担不确定性风险的人。如果一个企业家不敢承担风险或者没有冒险精神,将失去新的发展机会,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所以,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突出表现。
第二章 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从理论上研究,企业家精神包含四方面的因素。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承担风险的精神,无此精神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但是,把企业家精神明确界定为社会创新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系统地提高到社会进步的杠杆作用的地位,当归功
于彼得·德鲁克的倡导。德鲁克指出,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正常的、稳定的和连续不断的需要。正如管理部门已经成为当代所有机构的具体机关,成为使我们这个由各种组织构成的社会融为一体的机关一样,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也必须成为我们的各种组织、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社会维持富有生机的活动所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德鲁克以他特有的机敏、睿智和深邃的目光,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提出了下列立论和问题:富有企业家精神的社会的出现,或许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一)创新精神
第一个因素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指他们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通常保持非凡的活力。就熊彼特所理解的创新意义上的企业家来说:企业家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既要敢冒风险,又要才华出众: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善于创新,企业家的任务就是“创造性破坏”。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一种本质特征,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二)敬业精神
第二个因素是韦伯所说的“敬业精神”。韦伯早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企业家敬业精神做过阐述,即所谓的“天职”,是西方社会里企业家敬业精神的一个来源,“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是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韦伯的观察是,在那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型叫做“资本主义企业家”的人,他们追求利润最大化,把“利润”作为“神召”一样神圣的东西来追逐。就是说,你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么说明你缺乏追随上帝所必须的“理性”能力。这是一种狂热的精神,是一种上升到超越了对身家性命的追求的对“利润”的热爱。这样的人表现出来一种“敬业精神”。
(三)合作精神
第三个因素是新制度经济学派诺斯的“合作的精神”。他把政治家也看作企业家。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社会分工是负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把社会上一些很不相同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小群体,或者把一盘散沙组织成一个社会,那么他就是在
履行“政治家”的职能。凡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从事人类合作的制度创新,或者是合作秩序的扩展—— “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这是哈耶克所定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凡是创造着“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人,凡是负责“人与人之间合作”这项专业工作的人,就叫“企业家”。这是诺斯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所理解的作为“企业家”和“政治家”的个人所具有的那种精神,叫做“合作的精神”。
(四)承担风险的精神
池本正纯(1985)认为:“所谓企业家精神的本来意义是率先负起承担风险的责任,克服不可靠性这一障碍的决心比任何人都坚决、果敢,企业家机能的本质就是通过实验,使这种决心成为推动市场结构的原动力。”这种认识,同马歇尔所说的“创造需求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同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的破坏”一样,都体现了企业家的一种创新精神。,寻求变革、创新,必然要冒风险,但“从理论上说,发挥企业家精神应是风险最小而不是风险最大的道路。”彼得·德鲁克还指出,企业家精神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它是一种实践,是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弗兰克·奈特(FrankKnight,1921)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在不可靠的情况中,以最能动的、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去开辟道路的创造精神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同时指出自由企业制度才是真正激发企业家精神并使之发挥作用的动力。
第三章 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因素很多,有外在因素,如外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还有内在因素,如企业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意识、思维、能力等,但在诸多因素中,以下因素尤为重要:
(一)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首要因素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精神,企业家是极富自我价值实现精神的那样一批人,他们认为,人活着不是为了享乐或名利,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少去或不去考虑一己之私,多为利他和服务社会着想,所以,企业家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在于努力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贡献给企业和社会。具有这样的价值取向的企业家的人生目标是创业、立业、兴业,不断追求的是企业的成功,为了企业的成功,敢于开拓、创新,富于冒险,奋斗不息,他们的一生注定与企业的兴衰成败紧密相连,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个目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企业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首要因素。
(二)企业家追求卓越的目标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企业家所追求的卓越目标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家不仅需要带领企业创造利润,同时还需要带领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企业的价值。只把追求眼前的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目标,而没有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去考虑企业的发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导致企业生命短暂的企业管理者,就不能称其为企业家,也就不可能具备企业家精神。所以,企业家追求卓越的目标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家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 企业家是否具有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大小强弱,也决定着企业家本身的境界、素养、韬略、能力的高低。实践证明,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像比尔盖茨、张瑞敏等,都是头脑敏捷,思维正确,眼光长远,效率显著的人; 那些失败的昙花一现的所谓企业家都是头脑简单,思维混乱,目光短浅,效率底下的人。因为思路决定出路,所以,企业家具有正确敏捷的思维和意识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关键因素。
(四)企业家的综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
一个企业家具备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体现为一种综合的才能。企业家的能力表现为具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决策能力、用人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控制等能力,企业家的这些能力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有时可能是某一个或几个能力在起主导作用,但更多的时候是这些能力在综合地起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不具
备以上的综合能力,就不能称其为企业家,更谈不上具有企业家精神,所以,企业家具有的综合能力是影响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备条件。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
通过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方面的研究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富有创业动机的企业家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企业家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新和承担风险的精神。另一方面,潘罗斯的企业成长论、安索夫的成长战略论、德鲁克的经营成长论、钱德勒的管理成长论以及葛雷纳、彻基尔和路易斯、弗莱姆兹斯考特和布鲁斯等人的研究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企业成长的理解。同时,斯托瑞对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形象地揭示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而阿迪兹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为企业家指出了“威胁”和相应的工作重点。
(一)创新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而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则是不断的创新。同样,企业成长竞争优势的来源同样是不断的创新,是否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最终决定了企业成长能否具有核心能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成长发展也能促进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精神需要适当的周边环境,产业集中本身就可以刺激创新,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在产业成长中,由于地理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可以面对面打交道,这样,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传播,激发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二)敬业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对潜在利润机会高度敏感,而且有能力实现这一潜在利润。这种把方案加以落实的能力,可以叫做“敬业精神”,但这并不是敬业精神的全部。其实,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面对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入迷和执着的心态。达到了这种心态的企业家,往往会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事业中去。具有这种境界的人,对于自己的事业,往往是怀着朝圣者的心情和顶礼膜拜的态度这种心态所形成的敬业精神超越于献身精神之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上世纪二战后的德国。我国学者张维迎和盛斌在谈到这一幕时无不感慨的说:“那时德国失去了一切、缺乏一切。但却拥有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财富,即企业家。”可见企业家的这种敬业精神对于一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的关系。
(三)合作精神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在企业成长内是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在这种机制中需要合作精神。这在意大利产业成长区特别盛行,在那里,合作主要是建立在个人间的相互信任和家庭联系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通过合作可以使信息的流通更为顺畅,
加快观念、知识和技术的传播,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减少交易过程的障碍从而获得集体效率。此外,合作精神也有助于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和伙伴关系,实行灵活的专业化生产。
(四)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斯托瑞(Storey)认为通过一个三元的“ 类目簇”(Categorisation)去领会成长着的企业会更有价值,这3 类元素是:有关企业家的初始资料、企业本身的情况和企业战略方面的情况。作为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这3 个方面共同发生作用,只有当它们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时,企业才能实现快速成长。当其中某类因素不起作用或配合不佳时,企业成长就会较慢,甚至不成长或衰弱。如前所述对企业成长的研究虽门类众多,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研究结论,但是它们共同的问题是比较抽象,而且并非所有企业都会完全具备那些成长的内涵,事实上,相当多的企业的成长是具有偶然性的,是单要素的。这些研究中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又大多是对现象的简单总结,难免失于片面或略显纷杂,不容易充分体现出要素之间的关联及其变化性。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于管理理论的要求是迫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一要求是非常直接与简单的。企业家们需要一种“应用模式”,能够简单、形象地揭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并作为“地图”指导未来的实践。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成长阶段模型,它的意义在于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征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它有利于企业家们深刻地理解企业在不同成长时期改变的必然性,并为企业家指出了“威胁”和相应的工作重点。企业组织和生物一样,都经历生命周期。企业在不同的生命阶段,要面对不同的生存问题;在迈向新的生命阶段时,更要面临转型的问题。这就是阿迪兹(Dr. IchakAdizes)主张推广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企业的成长与老化与生物体一样,主要表现在弹性与控制力这两个关键因素上。年轻的企业充满弹性,但是通常缺乏控制力;反之,老化的企业拥有控制力,但却多半丧失了弹性。而企业成长的过程,可以说就是控制力增加、弹性减弱的过程。潘罗斯曾经提出时间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制约的观点,认为不管企业规模有多大,在给定时间里所能达到的扩张量总是有限的。但是规模和时间不是成长和老化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成立百年的公司生气蓬勃,也可以看到创业不久、营业额不大的小公司却早已老态龙钟,失去活力。“年轻”指的是富有弹性,容易改变。当然,由于相对地缺乏控制力,年轻行为可能比较不可预测。反之,“老化”指的是富有控制力,但老化的组织僵化而拒绝改变。至于不过于年轻也不过于老化的组织,则兼具年轻
与成熟的优点,同时具有弹性与控制力,称之为壮年期组织(Prime Organization)。壮年期组织能改变既定方向,落实改变行动,也能控制自己,掌握自己的未来。随着组织的成长,弹性与自制力的相对调整便成了一再出现的“问题”。管理的目标不是创造
一个“没有问题”的境界,而是不断调整组织的弹性与自制力,确保组织平衡地成长,并维持健壮。经过进一步的细分,阿迪兹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10 个阶段,即:追求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早期、官僚期、死亡。在其中,由于企业家是企业的决策者和导航人,因而对于企业成长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 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20 世纪80 年代针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密切,从最早的环境领域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中。
(一)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相对更晚但发展比较迅速。目前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尚未有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理论观点:
1、企业自身的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实现企业当前的经营目标又能够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运行效率的持续提高的发展。代表人物是王志平、郭东海等。
2、企业与环境的和谐持续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认为,企业所面临的外界环境包括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和谐发展这一持续发展观要求企业保持自身生命力的持续性; 另一方面还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和生存的同时,充分考虑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这一理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李占祥、朗诵真等。
3、企业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赢
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实现持续成长的同时,能够持续满足消费者、社会及权益所有者的需要。代表人物是芮明杰、李本林等。
4、企业生存状态观
这类观点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特定的存在状态。代表人物是钟陆文等。借鉴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我们把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企业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近期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又要保持企业持续的盈利增长和发展能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基业常青。
可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是如何获取和保持企业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其实质和核心的问题是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二)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之魂。一个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家精神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家精神能够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企业家精神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如果没有企业家精神就无从谈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家精神能够提高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企业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从事活动的,不可能脱离其所处的环境而孤立地存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与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受到与之息
息相关的环境的影响,可见,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环境是指对企业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机构或力量的总和。一般而言,企业环境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威胁在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存在,当环境发生突变时就会对企业的生命造成威胁,而这种威胁非常容易使企业陷于危机状态中,如果企业不能渡过危机,企业将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企业如果抓住机会走出危机,实现 “蜕变”,将会得到重生。例如,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很多企业无法生存。而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就能够从危机中看到商机,能够走出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卡洛斯的卡尔索集团。
2、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才能够率领他所领导的企业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是由普拉哈拉德( Prahalad,1990) 和哈默尔( Hamel,1990) 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ence) 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现,是企业的整体能力渗透在企业的组织中,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具有持久性,可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但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概念。那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呢?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获取和配置资源,形成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能力。关于创新力和控制力的定义,我们借用彭星闾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创新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中将企业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驱动企业获得更多的与其它竞争企业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所能获得的竞争优势; 控制力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自觉地进行调整,对企业自身行为自觉地进行约束,使其经营活动不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并降低经营风险,最终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更多的成本优势的能力。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企业家,拥有崇高的理想,保持坚定的信念、清醒的头脑、敏捷正确的思维,抓住市场机遇,取得市场主导权,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主体,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体现,体现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上,这些创新所取得的成绩,将极大地促进企业创新力的提高。在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提升的同时,控制力起到保障作用。因此企业家精神能够持续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力和控制力。
3、企业家精神能够不断地提高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通常善于发现并抓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所谓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是指企业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未满足或尚未完全满足的社会需求。需求就是机会,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现实的和潜在的需求。同时这些机
会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常称之为“稍纵即逝”,这是机会的特点之一,如果不及时捕捉和筛选,往往会造成“错失良机”的结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否有效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因此,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顾客是企业得以生存的基础,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具有不懈追求人生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清楚地知道,只有顾客愿意花钱购买产品或服务,才能使企业的资源变成财富,顾客是企业的利润源泉。因此,企业的一切活动及资源配置都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只有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生产出让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所以,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是企业之魂。
第六章 大力发展企业家精神促进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通过对许多企业家行为的多年考察,认为企业家精神不是天赋、才干、灵感或“灵光乍现”,而是有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他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一门学科、一种实践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的一部分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性。而杜拉克则首次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
练也视为管理者的工作与责任。他提出企业唯有重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才能再创企业生机. 使目前的经济由“管理经济” 转变为“创新经济”。可见,作为以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的基本支撑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和国家创新发展的基石,因而也是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从粗放到集约、从制造到创造转变的关键。为此,在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营造支持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的宽松环境
企业家创业和创新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营造广泛理解和支持企业家创新活动的社会氛围是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必要土壤。首先要消除不利于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传统文化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仇富,妒能的社会心态,压抑和摧残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发育。因此,必须重视弘扬支持鼓励创新的新文化和社会共识,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宽容冒险创业和创新失败。因此,在重视宣传创业创新成功者事迹和精神的同时,还要给不成功者或暂时遭遇挫折者以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这也是培养更多的成功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不可忽视的一面。
(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企业家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是在商海中培养,由市场造就的。离开了商海,没有市场竞争, 缺少市场竞争中的较量,就不可能培养和造就伟大而成功的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爱诺教授指出:“市场经济培育了企业家.企业家构建了市场经济。”过多的行政干预,是不可能培养和造就出企业家的。因此,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家阵营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前提。政府是企业家队伍成长和企业家精神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在经济转型期,政府有形之手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还相当重的条件下尤其如此。因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国有企业经理人——官员一身兼的旧制度,使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与参股企业尽快成为真正的市场经营主体,是全面培养现代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条件。其次,要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残余,加快市场机制的完善,如消除价格双轨制,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和消除对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让所有企业经营者都能自主地按照市场规则来参与经营和竞争。
(三)建立健康成熟的企业家市场
企业家成长需要适宜的市场经济条件。法国经济学家勃拉尔说,“市场经济的关键是企业,其当事人是企业家”。企业家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主体。建立自由的企业家市场可以保证竞争机制和报酬体制都对企业家产生激励,从而克服企业家成长的体制障碍,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中国要培育出企业家精神,必须首先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企业家队伍。而要使企业家队伍大批涌现,离不开企业家市场的形成。建立企业家市场,减少国家对这个市场的干预。减少政府对企业家的任命和企业家交易的价格(即企业家所得报酬) 的影响。如由任命制改为竞争聘任制使企业家报酬由市场决定,并影响企业家的进退和优胜劣汰,从而有助于优秀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挥。
(四)形成良好的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
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家,要不确保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使命和推动宏观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历史重任,创新精神格外重要。但要培养创新精神,必须:第一,要健全企业利益分配机制。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报酬体制,完善经营者利益分配机制。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创业和成长初期,政府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放水养鱼,休养生息,而不能急功近利。苛捐杂税,杀鸡取卵,让企业难以招架和无法长大。第二,健全鼓励企业家创新的优惠政策。企业家创新是一项充满艰辛和危机的事情,仅依靠企业家个人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社会的支持,政府的扶持。第三,要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企业家自觉学习的激励机制。在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加速和竞争加剧的时代,不断学习是企业家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必备手段。政府要创造条件和机会,像开办党校培养党政干部一样,建立稳定有效的企业经营者创业创新培训系统,开展系统的企业发展和企业管理理论企业文化等培训,举办宏观经济发展与国内外行业趋势报告会等。提高企业品位、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企业家队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平台与载体——企业——的代表和组织者管理者,企业创新发展的凝聚力和引导力源于企业家精神——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针对中国目前企业家精神不足导致创新型发展滞后的现状。在未来推进经济增长转型、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创新型发展轨道上,除了企业家自身努力外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识和支持。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和推进中国经济升级、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不竭动力。
第七章 结语
环境改变了,思维也必须改变,有的企业家说:“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不仅生意竞争激烈,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懂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步的更快,但是接班人也好、员工也好却跟不上我的脚步,不管骂他也好,或提供教育训练也好,似乎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能够了解老板急迫的心情,不过,我认为
更大问题恐怕在于老板自己身上。以世界经济发展为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制造成为世界经济的标志,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制造取代了美国制造,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亚洲四小龙的制造能力,又取代了日本制造。其后美国经济转型成功,又遥遥领先
日本,而日本却陷入经济黑暗的十年。为什么美国经济能够再度超越日本呢?事实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用的是员工的劳力,所以美国社会弥漫着一股错误的经营哲学,就是告诉员工:“不要开口,做你的工作和等着拿你的工资。”因此,员工在工作场所感到不被尊重、被孤立、被疏远、被欺骗。在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不景气,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美国企业就像是调整了体质一样,美国企业开始懂得尊重员工,从运用员工的劳力,变成运用员工的脑力,因此,美国又站在世界经济领袖的神台。企业胜出的唯一出路,是让成员乐意贡献智慧。唯有尊重人性的尊严、给人们以自由的话语权和权责相应的工作空间,否则用什么方法也无法提高竞争力。美国经济经验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现代的企业要胜出,除了苦干以外,就是让组织内的人具有快速学习、自由释放的能力,能够让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乐意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只有组织内的每个成员,以超越顾客期待、推动企业的成长为动力,不断创新,才能达到永续经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旷锦云. 企业生命力内涵研究[J] .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 6) .
[2] 吉姆·柯林斯. 基业长青[M] . 中信出版社,2008.
[3] 张志华. 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公司治理结构安排[J] . 华东经济管理,
2009,( 7) .
[4] 聂锐,王元地. 现代企业理论[M] .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5] [美]彼得·德鲁克.创新和企业家精神[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
[6] [美]弗莱姆兹.增长的痛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7] [美]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 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4.
[8] 王北辰,李士瀛,张霁野.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战略[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87.
[9] 杨杜.企业成长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0] 约翰·科特.总经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11] 张福墀,郭玉芹.企业家精神[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12] 王世权,王丽敏.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南开管理评论,2008.
[13] 李维安,王世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论研究脉络及其进展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4)
[14] Mount,J.,J.T.,Zinger and G.R. Forsyth. Organization for Development in the Small
Business [J] .Long Range Planning,5 May. 1993.
[15] Robey,D.. Designing Organizations,IRWIN[M]. Boston,Massachusetts,1991.
[16] Storey,D. J.. Understanding the Small Business Sector[M].New York:Routledge,1994.
[17] Penrose,Edith.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J].Oxford:Basil Black Well,
30 Nov.1959
[18] Pickle,H.B.. Personality and Success:An Evaluation of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Small Business Managers[J].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Washington
D.C.,1964.
[19] Child,J. and A. Kieser.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over time[J].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Design,1,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