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论
劳动经 济学 的实验研 究方法
石 家庄铁路运输 学校 袁换 欣
摘 要: 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特别是 劳动 经济学领域 中的应用呈稳步增加的 态势。 较之 于其他 实证研究方法, 实验研 究方法的优势主要在 于能够对相 关影 响因素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 并能可靠地预测 变量之 间的 因果关 系, 同时实验本身具有 的可重复性也使研究结论更易于验证 。目 前学术界仍存在着一 些 反对 实验研究方法的意见, 如实验被试的选择偏差, 斌所获得 的支付 水平的高低, 测的数 目以及 内、 被 观 外部 有效性等 。 ’ 关键词: 经济学 实验研 究方法 应用 劳动
实验研究方法的优势 实验中能获得更高 的利 益时,他们 会 以更加 认真 的态度参与 实验 但 是 s e e n o a t (9 9 在 长期以来,经济学被看作是运用实地实际数据来进行研究的 “ 非实验 Cm r r a d H gr h 1 9 ) 回顾 了大量检验 支付大小效应的研究后发 核心的行为趋势极少因为支付水平 的变化而改变。 尽管支付 ( 利益) 对于实 性” 科学, 如失业率 、 工资水平 、 育年限和 收入水平等 均属于 实地实 际数 现, 教 但是, 利益大小的变化往往不会改变核心行为趋势 。 据。 既然 实地实际数据如此丰富, 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实验并创造 自 验被试而言是重要的,
一
、
( 三)被试样本量太少。 关于实验被试样本数量较实际数据过少的问题 己的数据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在劳动经济学研究领域 的优势 。 也是能够 克服 的 首先, 增加或补充实验的观测数 目 是可能的: 其次, 以国家 ( 实验研究对相关影 响因素的严格控制。 一) 例如在锦标 赛理论 中, 一个 宏观经济 中的代表性问题为对 象进行 大规模 的实验研究也己成为可能。 ( 外部有效性问题 。 四) 对实验室实验更为普遍的批评涉及到内、 外部有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员工在竞赛 中有 消极的破坏竞争对手绩效表现 的 内部有效性指从某一实验中获得可靠性的原因和结论 的可能性, 行为,努力与奖励的最优水平 同不存在破坏 行为情 况下的结果将是大相径 效性问题, 庭的。 同的道理, 相 使用实地数据的研究者 很少能知道 员工与企业之问的互 而外部有效性 是指从试验 研究的外 部环境联 系 中归纳 出可靠结论 的可 能 内部有效性涉 及到的只是一个合适 的实验控制、 敏感度设计及正确的数 动是一次博弈还是重复博弈,然而重复博弈 的理论 预测往 往明显不同于一
性 。 据分析 问题, 相对 而言, 外部有 效性的问题则更为严重。批评者认为把实验 其可能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工之间的沟通及 同伴压力怎样, 有无形成共谋 的可能? 员工之 间的互动 方式 室 的研究结论推广 到实地 中去, 是公开还是匿名? 在实地实验中, 以上因素及其他环境细节都会影 响研究对 三 、 加 实验 研 究 现 实 性 的 途 径 增
次博弈 的结论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如员工彼此之 间了解程度如何? 员 象 的行为, 却不能被有效控制。与之相反, 在实验室实验 中, 这些环境因素 能 ( 实地实验 一) 无庸置疑, 实验的可控性是其主要优势。 然而关于实验室 够被严格控制, 因此能够进行系统 的研究 。 例如, 在实验室实验 中, 对一次博 环境和现实生活环境 是否一致 的问题, 可能将备受争议。 以说实验室实验不 可 弈与重复博弈情形进行 比较研 究, 或者对匿名互动 与“ 面对 面 动关系进 是对传统的实证经济分析方法的替代 , 互 而是对其 的有益补充。 将二者有机结合 行 比较研究, 将是非常方便的。 ( 实验研究能够推断变量之间的因果 关系 实验室实验 的另一个主 二)
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实地实验, 让研 究者在 自 。 然的环境中研究经济主体的行 为。F l n c i o2 0 ) a ka d I h n (0 3 进行了一个典型的实地实验——将实验控制和
要优势在于形成因果关系推论的可靠性。在实地研究中, 许多有意义的变量 现实环境的优点结合起来, 研究同伴压力对工作行为的影响。 实验是在 日 常工 是 内生决定的, 多数情况下最多也只能确认变量之间是相关的, 而很难确认变 作环境中进行的, 被试被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 其产 出被分别测量 在处理组 量之问的因果关系。 然而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 我们可 以有把握地推断变量问 中, 两个被试在相同的房 间中一起工作 : 而在控制组中。 每个被试分别在一个 的因果关系。实际上, 实验研究是确认变量问因果关系的最有 效手段 。 房间 内 单独工作 。从技术上来讲, 实验被试所从事的任务彼此完全独立 。
( 实验研 究的结论易于重复验证。 三) 实验研究具有易于复制的特征 。 传 ( “ 二) 真实努力 ” 实验。使实验室实验环境更贴近现实的另一个途径是 统 的经验数据 作为检验数据, 具有不可重复性 的缺陷, 即所 谓的“ 历史不 能 进行所谓的“ 真实努力 ' 实验。 在一个典型的实验室实验 中, 工作努力的选择 重演 ” 而对 理论 的证实
或证伪都需要大量的检验。S ih 1 6) 。 m t ( 2 指出, 9 实验 由一个递增 的货 币函数来表示, 被试不是选择真实 的努力水平, 而是选择一 研究的可重复性克服了所有观察 结论所普遍存 在的一次性的缺陷 。其他研 个 有经济意义的数字。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于锦标赛实验中(u le 1, Bl ta. 究者可 以很容易地复制实验设计, 进行独立验证 , 从而证实或者证伪专题研 1 8) 97 和效率工资实验 中 (e r a d F l, 9 9 。然而在“ F h n a k 19 ) 真实努 力” 实验 究中得出的结论 。实验数据 的应用可避免某些理论 没有经过一个可重复的 中, 努力代表的是完成 一种真 实的任务 。 严 格证明或证伪的过程而被称之为所谓的“ 教士的理论 ” 传 。 ( 项目 三) 评价实验 。 实验技术在项 目评价领域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不幸
二、 实验 研 究 方 法 的反 对 意见
首先, 由于实验 中的被试常常为学生, 实验研究常被批评存在被 试选择 偏差 , 批评者认为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缺乏实践经验 其次, 主要 针对实
的是, 基本上不能够获得来 自随机 的大规模社会项 目实验 的数据, 尤其是在 欧洲, 政策制定者对实施这样 的社会实验往往持着犹豫不决的态度。尽管如 此, 研究者 自己收集数据也是可 能的
验 中的支付 ( yf ) p o f 问题, a 由于~般情 况下被试在实验中获得 的支付较低,
四 、 望 展
他们可能不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 行决策 。第 三种批评主要针对被试数 目 过 去的 2 多年, O 经济 学领 域的实验研究获得 了突 飞猛进 的发展, 其应 太少 的问题。 实验研究结论往往受到置疑。 第四种批评主要来 自 于实验研究 用也呈现 出稳步增加的态势, 这种增加的趋势将持续下去。事实上,02 20 年 结论能否推而广之, 对现 实是否具有预测和指 导作用 , 即实验研究的外部有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 D n e a n m n V r o m t,可能使实验经济 a i lK h e a 和 e n n S ih
效性 问题 。尽管这些批评有一定 的合理性, 是不 具有根 本性的意义, 但 因为 学家们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实验研究方法在诸多经济学领域都大有用武之 通 过细致周详的实验设计, 这些 问 完全可 以克服和解决 。 题 地, 中很多领 域都与劳动经济 学相关。值得注意的是, 其 经济理论与实验方 ( 一)被试选择偏差。研究者之所 以选择学生作为被试, 主要是出于方 法不可偏废 , 者各
有所 长, 二 相得益 彰。经济理论使我们能够在制度或者参 便 性的考虑 。学生容 易招募, 能够迅速理解实验规则, 而且他们 的机会成本 数族 ( 如税 率) 的框 架下对经济 行为作 出合理 的预测, 而实验方法能够 为不
相 当低 。但是, 并没有根本的理由来 排斥其 他对象, 而且非学生被试 的使用
同制度环境 的运行效果提供经验证据, 而对 经济理论进行检验。此外, 从 在
也在逐渐增加。其次, 通过细致周详的实验 设计和与实施, 有可 能发现不 同 实验过程中对于人类行为 的观察, 也将促 使研 究者更严肃地对待个体动机 被试样本在行为上的有趣 差异 。 虽然存在某种程度 上的被试 样本选择偏差, 和有限理性 问题 。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我们对人 的本性进行更现实的刻
但是不同样本 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却是非常相似的
画。实验研究 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公平 、 互惠 、 损失规避 、 过分 自信、 非指数贴
( 二) 被试所 获支 付较 低 。被试 在实 验中所 获得 的支付 水平 ( a e 现等现实经济社会现蒙, s k t 通过研究它们对激励和契约 的影响, 对组织设计 的 lv 1较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e e) 研究者一致认为更 高的支付水平能显 影响, 以及 对劳动力供给和 需求的影 响, 可以大大增进对企业 、 家庭与劳动 著地 降低被试行为的方差 ( m r r a dH g r h 1 9 ) C ee n o a t, 9 9 。这就表明当被试在 力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 。 a
18 00 5 6 2 1 年 月
理 论
劳动经 济学 的实验研 究方法
石 家庄铁路运输 学校 袁换 欣
摘 要: 实验研究方法在经济学特别是 劳动 经济学领域 中的应用呈稳步增加的 态势。 较之 于其他 实证研究方法, 实验研 究方法的优势主要在 于能够对相 关影 响因素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 并能可靠地预测 变量之 间的 因果关 系, 同时实验本身具有 的可重复性也使研究结论更易于验证 。目 前学术界仍存在着一 些 反对 实验研究方法的意见, 如实验被试的选择偏差, 斌所获得 的支付 水平的高低, 测的数 目以及 内、 被 观 外部 有效性等 。 ’ 关键词: 经济学 实验研 究方法 应用 劳动
实验研究方法的优势 实验中能获得更高 的利 益时,他们 会 以更加 认真 的态度参与 实验 但 是 s e e n o a t (9 9 在 长期以来,经济学被看作是运用实地实际数据来进行研究的 “ 非实验 Cm r r a d H gr h 1 9 ) 回顾 了大量检验 支付大小效应的研究后发 核心的行为趋势极少因为支付水平 的变化而改变。 尽管支付 ( 利益) 对于实 性” 科学, 如失业率 、 工资水平 、 育年限和 收入水平等 均属于 实地实 际数 现, 教 但是, 利益大小的变化往往不会改变核心行为趋势 。 据。 既然 实地实际数据如此丰富, 为什么还要千方百计地进行实验并创造 自 验被试而言是重要的,
一
、
( 三)被试样本量太少。 关于实验被试样本数量较实际数据过少的问题 己的数据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实验研究方法在劳动经济学研究领域 的优势 。 也是能够 克服 的 首先, 增加或补充实验的观测数 目 是可能的: 其次, 以国家 ( 实验研究对相关影 响因素的严格控制。 一) 例如在锦标 赛理论 中, 一个 宏观经济 中的代表性问题为对 象进行 大规模 的实验研究也己成为可能。 ( 外部有效性问题 。 四) 对实验室实验更为普遍的批评涉及到内、 外部有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员工在竞赛 中有 消极的破坏竞争对手绩效表现 的 内部有效性指从某一实验中获得可靠性的原因和结论 的可能性, 行为,努力与奖励的最优水平 同不存在破坏 行为情 况下的结果将是大相径 效性问题, 庭的。 同的道理, 相 使用实地数据的研究者 很少能知道 员工与企业之问的互 而外部有效性 是指从试验 研究的外 部环境联 系 中归纳 出可靠结论 的可 能 内部有效性涉 及到的只是一个合适 的实验控制、 敏感度设计及正确的数 动是一次博弈还是重复博弈,然而重复博弈 的理论 预测往 往明显不同于一
性 。 据分析 问题, 相对 而言, 外部有 效性的问题则更为严重。批评者认为把实验 其可能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工之间的沟通及 同伴压力怎样, 有无形成共谋 的可能? 员工之 间的互动 方式 室 的研究结论推广 到实地 中去, 是公开还是匿名? 在实地实验中, 以上因素及其他环境细节都会影 响研究对 三 、 加 实验 研 究 现 实 性 的 途 径 增
次博弈 的结论 。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因素, 如员工彼此之 间了解程度如何? 员 象 的行为, 却不能被有效控制。与之相反, 在实验室实验 中, 这些环境因素 能 ( 实地实验 一) 无庸置疑, 实验的可控性是其主要优势。 然而关于实验室 够被严格控制, 因此能够进行系统 的研究 。 例如, 在实验室实验 中, 对一次博 环境和现实生活环境 是否一致 的问题, 可能将备受争议。 以说实验室实验不 可 弈与重复博弈情形进行 比较研 究, 或者对匿名互动 与“ 面对 面 动关系进 是对传统的实证经济分析方法的替代 , 互 而是对其 的有益补充。 将二者有机结合 行 比较研究, 将是非常方便的。 ( 实验研究能够推断变量之间的因果 关系 实验室实验 的另一个主 二)
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实地实验, 让研 究者在 自 。 然的环境中研究经济主体的行 为。F l n c i o2 0 ) a ka d I h n (0 3 进行了一个典型的实地实验——将实验控制和
要优势在于形成因果关系推论的可靠性。在实地研究中, 许多有意义的变量 现实环境的优点结合起来, 研究同伴压力对工作行为的影响。 实验是在 日 常工 是 内生决定的, 多数情况下最多也只能确认变量之间是相关的, 而很难确认变 作环境中进行的, 被试被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 其产 出被分别测量 在处理组 量之问的因果关系。 然而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 我们可 以有把握地推断变量问 中, 两个被试在相同的房 间中一起工作 : 而在控制组中。 每个被试分别在一个 的因果关系。实际上, 实验研究是确认变量问因果关系的最有 效手段 。 房间 内 单独工作 。从技术上来讲, 实验被试所从事的任务彼此完全独立 。
( 实验研 究的结论易于重复验证。 三) 实验研究具有易于复制的特征 。 传 ( “ 二) 真实努力 ” 实验。使实验室实验环境更贴近现实的另一个途径是 统 的经验数据 作为检验数据, 具有不可重复性 的缺陷, 即所 谓的“ 历史不 能 进行所谓的“ 真实努力 ' 实验。 在一个典型的实验室实验 中, 工作努力的选择 重演 ” 而对 理论 的证实
或证伪都需要大量的检验。S ih 1 6) 。 m t ( 2 指出, 9 实验 由一个递增 的货 币函数来表示, 被试不是选择真实 的努力水平, 而是选择一 研究的可重复性克服了所有观察 结论所普遍存 在的一次性的缺陷 。其他研 个 有经济意义的数字。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 于锦标赛实验中(u le 1, Bl ta. 究者可 以很容易地复制实验设计, 进行独立验证 , 从而证实或者证伪专题研 1 8) 97 和效率工资实验 中 (e r a d F l, 9 9 。然而在“ F h n a k 19 ) 真实努 力” 实验 究中得出的结论 。实验数据 的应用可避免某些理论 没有经过一个可重复的 中, 努力代表的是完成 一种真 实的任务 。 严 格证明或证伪的过程而被称之为所谓的“ 教士的理论 ” 传 。 ( 项目 三) 评价实验 。 实验技术在项 目评价领域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不幸
二、 实验 研 究 方 法 的反 对 意见
首先, 由于实验 中的被试常常为学生, 实验研究常被批评存在被 试选择 偏差 , 批评者认为学生对所要研究的问题缺乏实践经验 其次, 主要 针对实
的是, 基本上不能够获得来 自随机 的大规模社会项 目实验 的数据, 尤其是在 欧洲, 政策制定者对实施这样 的社会实验往往持着犹豫不决的态度。尽管如 此, 研究者 自己收集数据也是可 能的
验 中的支付 ( yf ) p o f 问题, a 由于~般情 况下被试在实验中获得 的支付较低,
四 、 望 展
他们可能不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 行决策 。第 三种批评主要针对被试数 目 过 去的 2 多年, O 经济 学领 域的实验研究获得 了突 飞猛进 的发展, 其应 太少 的问题。 实验研究结论往往受到置疑。 第四种批评主要来 自 于实验研究 用也呈现 出稳步增加的态势, 这种增加的趋势将持续下去。事实上,02 20 年 结论能否推而广之, 对现 实是否具有预测和指 导作用 , 即实验研究的外部有 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 D n e a n m n V r o m t,可能使实验经济 a i lK h e a 和 e n n S ih
效性 问题 。尽管这些批评有一定 的合理性, 是不 具有根 本性的意义, 但 因为 学家们获得更广阔的舞台。实验研究方法在诸多经济学领域都大有用武之 通 过细致周详的实验设计, 这些 问 完全可 以克服和解决 。 题 地, 中很多领 域都与劳动经济 学相关。值得注意的是, 其 经济理论与实验方 ( 一)被试选择偏差。研究者之所 以选择学生作为被试, 主要是出于方 法不可偏废 , 者各
有所 长, 二 相得益 彰。经济理论使我们能够在制度或者参 便 性的考虑 。学生容 易招募, 能够迅速理解实验规则, 而且他们 的机会成本 数族 ( 如税 率) 的框 架下对经济 行为作 出合理 的预测, 而实验方法能够 为不
相 当低 。但是, 并没有根本的理由来 排斥其 他对象, 而且非学生被试 的使用
同制度环境 的运行效果提供经验证据, 而对 经济理论进行检验。此外, 从 在
也在逐渐增加。其次, 通过细致周详的实验 设计和与实施, 有可 能发现不 同 实验过程中对于人类行为 的观察, 也将促 使研 究者更严肃地对待个体动机 被试样本在行为上的有趣 差异 。 虽然存在某种程度 上的被试 样本选择偏差, 和有限理性 问题 。从长期来看,这有助于我们对人 的本性进行更现实的刻
但是不同样本 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却是非常相似的
画。实验研究 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公平 、 互惠 、 损失规避 、 过分 自信、 非指数贴
( 二) 被试所 获支 付较 低 。被试 在实 验中所 获得 的支付 水平 ( a e 现等现实经济社会现蒙, s k t 通过研究它们对激励和契约 的影响, 对组织设计 的 lv 1较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e e) 研究者一致认为更 高的支付水平能显 影响, 以及 对劳动力供给和 需求的影 响, 可以大大增进对企业 、 家庭与劳动 著地 降低被试行为的方差 ( m r r a dH g r h 1 9 ) C ee n o a t, 9 9 。这就表明当被试在 力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 。 a
18 00 5 6 2 1 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