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国语,周岁,虚岁及其他
周万峰
一、“国语”一词科学、庄重
“普通话”这个名词是上世纪50年代才有的,它的意思是我国人民统一使用的语言、文字。民国时代则称“国语”。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本就叫“国语课本”。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民族没有文字,大多数都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国家就要有个规定:统一使用哪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问题。我国人民早已达成共识:全国统一使用汉族的语言和文字,民国年代称作做“国语”。国语就是全国人民统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都应会说国语。然而解放后不叫“国语”了,叫“普通话”。当然叫“普通话”也未尝不可。但笔者认为不如称作“国语”科学、庄重。“普通话”一词显得宽泛,不够庄重。比如东北三省说的就是普通话,一般都能懂,但它离“国语”还有不小的距离。既然“国语”一词科学、庄重,何不就叫作“国语”呢?有人说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叫‘国语’,我们为什么跟它叫法一样呢?”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国民党统治时期就有“主席”“委员长”之称谓,解放后不是还有这个称谓吗?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叫“宪法”,解放后不是也叫“宪法”吗?国民党统治时期河北省就叫“河北省”,解放后不是还叫“河北省”吗?当然解放后有些地名改了,比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内蒙的“呼和浩特”等都不是原来的名字了,都改了。应该改,改得好。因为它原来的名字有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思。而“国语”一词是中性的,谁都可以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将“普通话”改称“国语”。
二、“说虚岁”更显合理
再说“虚岁”、“周岁”问题。过去人们的年纪都是生下来就是一岁,而1949年后又有个“周岁”的说法:即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到第二年的这天止算是一周岁。这样人的年纪就有了“周岁”和“虚岁”的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说“周岁”科学,“虚岁”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比如:某人旧历除夕那天生,因为生下来就是一岁,故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就是两岁了。其实他生下来才两天。而另一个人是旧历大年初一生的,直到第二年的大年初一他才是两岁。其实他生下来已有360天了。所以显得“虚岁”不合理,而周岁才反应一个人的真实年纪。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是合理的,仔细推敲并不尽然。比如过去某孩子是旧历2月出生的,当3月有人问起“孩子多大了”时,答曰:“1岁了。”这样,问的人就知道,孩子即便是大年初一生的,他出生也就两个多月。然而按周岁怎么答呢?说1岁不行,因为不够1岁。说“两个多月”是答非所问,因为人家问的是几岁了。所以,说“周岁”也有不尽合理之处。
另外“说虚岁”不会发生歧义。比如甲问乙多大年纪?乙答:“50岁。”甲则知乙生于何年,属相是什么都一清二楚。然而今天乙这样答,甲不一定知道乙生于何年,属相是什么,因为有“周岁”“虚岁”之分了,这样就发生了歧义。甲要确知乙生于何年,还要问乙:“周岁?虚岁?”看看,是不是增加了麻烦?所以笔者认为“说虚岁”比“说周岁”合理。其一。其二,因为“人生下来就是一岁”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生命不是从生下来才有的,而是在娘肚子里就有了;且在娘的肚子里已经呆了一年了。所以“生下来就是一岁”这个说法是合理的。而且你一说出多大岁数,人家就知你生于何年,不会发生歧义,这有何不好?还有过生日,过生日就是过自己生日的数目。比如1936年张学良、杨虎
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是在洛阳过完50大寿后去西安的。蒋介石生于1887年,如按周岁他这年是49岁。而生日则是50个生日。所以“50大寿”的说法是合理的。今天有人过生日还按过去的作法,即多收生日就是多少岁数。有人则变了 :他明明是51个生日,他却叫做“50大寿”,名不符实嘛!
三、台湾将“窝心”理解成“心情快乐”之意大陆难以理解
的确过去与今天的有些说法、做法是不同的。比如民国时代翻译外国人的名字时,往往都是往中国的姓氏上靠。比如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民国时代则译成“史太林”。为何这样译呢?我猜测这样译是为了使人们容易理解“史太林”是个人名。不知中国是否有姓“斯”的,即便有,也极少。但姓“史”的就多了,所以人们容易理解这是个人名。前些年大陆将美国总统译成“里根”,台湾则译成“雷根”,因为中国姓“雷”的很多。还有些科技名词台湾与大陆也不尽一样。比如大陆叫“激光”,台湾则叫“镭射”。等等这些这都无足轻重。然而听说台湾对“窝心”的解释是“心情快乐”之意,这实在让大陆人无法理解。我国从古到今“窝心”都是心理憋屈,有苦无处诉或不敢诉,不便诉,不能诉,只好忍受、忍耐之意,怎么成了“心情快乐”之意了呢?就说这个“窝”字吧,它就不是个好字眼。比如“窝囊”,“窝窝囊囊”,“窝囊废”,“窝憋气”,“窝脖气”“一窝蠢猪”,“窝里反”等等。在小说《红楼梦》里,一次宝玉从外面叫门,因屋内人多吵嚷没听见,叫了几声,仍无人来开门,宝玉生气了。后来袭人听见了去开门,被生气的宝玉踢了一脚,结果大伙都说袭人挨了“窝心脚”。所以,我国自古至今“窝心”都不是“心情愉快”之意。而台湾将“窝心”理解为心情快乐之意是没有一点道理的。既然将“窝心”理解成“心情愉快”之意,那么像“窝囊”,“窝囊废”,“窝憋气”等等词语台湾人怎样理解呢?
普通话,国语,周岁,虚岁及其他
周万峰
一、“国语”一词科学、庄重
“普通话”这个名词是上世纪50年代才有的,它的意思是我国人民统一使用的语言、文字。民国时代则称“国语”。那时的小学语文课本就叫“国语课本”。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少数几个民族没有文字,大多数都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国家就要有个规定:统一使用哪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问题。我国人民早已达成共识:全国统一使用汉族的语言和文字,民国年代称作做“国语”。国语就是全国人民统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都应会说国语。然而解放后不叫“国语”了,叫“普通话”。当然叫“普通话”也未尝不可。但笔者认为不如称作“国语”科学、庄重。“普通话”一词显得宽泛,不够庄重。比如东北三省说的就是普通话,一般都能懂,但它离“国语”还有不小的距离。既然“国语”一词科学、庄重,何不就叫作“国语”呢?有人说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叫‘国语’,我们为什么跟它叫法一样呢?”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国民党统治时期就有“主席”“委员长”之称谓,解放后不是还有这个称谓吗?国民党统治时期就叫“宪法”,解放后不是也叫“宪法”吗?国民党统治时期河北省就叫“河北省”,解放后不是还叫“河北省”吗?当然解放后有些地名改了,比如新疆的“乌鲁木齐”,内蒙的“呼和浩特”等都不是原来的名字了,都改了。应该改,改得好。因为它原来的名字有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思。而“国语”一词是中性的,谁都可以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是否将“普通话”改称“国语”。
二、“说虚岁”更显合理
再说“虚岁”、“周岁”问题。过去人们的年纪都是生下来就是一岁,而1949年后又有个“周岁”的说法:即从生下来的那天起到第二年的这天止算是一周岁。这样人的年纪就有了“周岁”和“虚岁”的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说“周岁”科学,“虚岁”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实际年龄。比如:某人旧历除夕那天生,因为生下来就是一岁,故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就是两岁了。其实他生下来才两天。而另一个人是旧历大年初一生的,直到第二年的大年初一他才是两岁。其实他生下来已有360天了。所以显得“虚岁”不合理,而周岁才反应一个人的真实年纪。表面上看这种说法是合理的,仔细推敲并不尽然。比如过去某孩子是旧历2月出生的,当3月有人问起“孩子多大了”时,答曰:“1岁了。”这样,问的人就知道,孩子即便是大年初一生的,他出生也就两个多月。然而按周岁怎么答呢?说1岁不行,因为不够1岁。说“两个多月”是答非所问,因为人家问的是几岁了。所以,说“周岁”也有不尽合理之处。
另外“说虚岁”不会发生歧义。比如甲问乙多大年纪?乙答:“50岁。”甲则知乙生于何年,属相是什么都一清二楚。然而今天乙这样答,甲不一定知道乙生于何年,属相是什么,因为有“周岁”“虚岁”之分了,这样就发生了歧义。甲要确知乙生于何年,还要问乙:“周岁?虚岁?”看看,是不是增加了麻烦?所以笔者认为“说虚岁”比“说周岁”合理。其一。其二,因为“人生下来就是一岁”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生命不是从生下来才有的,而是在娘肚子里就有了;且在娘的肚子里已经呆了一年了。所以“生下来就是一岁”这个说法是合理的。而且你一说出多大岁数,人家就知你生于何年,不会发生歧义,这有何不好?还有过生日,过生日就是过自己生日的数目。比如1936年张学良、杨虎
城发动西安事变,蒋介石是在洛阳过完50大寿后去西安的。蒋介石生于1887年,如按周岁他这年是49岁。而生日则是50个生日。所以“50大寿”的说法是合理的。今天有人过生日还按过去的作法,即多收生日就是多少岁数。有人则变了 :他明明是51个生日,他却叫做“50大寿”,名不符实嘛!
三、台湾将“窝心”理解成“心情快乐”之意大陆难以理解
的确过去与今天的有些说法、做法是不同的。比如民国时代翻译外国人的名字时,往往都是往中国的姓氏上靠。比如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民国时代则译成“史太林”。为何这样译呢?我猜测这样译是为了使人们容易理解“史太林”是个人名。不知中国是否有姓“斯”的,即便有,也极少。但姓“史”的就多了,所以人们容易理解这是个人名。前些年大陆将美国总统译成“里根”,台湾则译成“雷根”,因为中国姓“雷”的很多。还有些科技名词台湾与大陆也不尽一样。比如大陆叫“激光”,台湾则叫“镭射”。等等这些这都无足轻重。然而听说台湾对“窝心”的解释是“心情快乐”之意,这实在让大陆人无法理解。我国从古到今“窝心”都是心理憋屈,有苦无处诉或不敢诉,不便诉,不能诉,只好忍受、忍耐之意,怎么成了“心情快乐”之意了呢?就说这个“窝”字吧,它就不是个好字眼。比如“窝囊”,“窝窝囊囊”,“窝囊废”,“窝憋气”,“窝脖气”“一窝蠢猪”,“窝里反”等等。在小说《红楼梦》里,一次宝玉从外面叫门,因屋内人多吵嚷没听见,叫了几声,仍无人来开门,宝玉生气了。后来袭人听见了去开门,被生气的宝玉踢了一脚,结果大伙都说袭人挨了“窝心脚”。所以,我国自古至今“窝心”都不是“心情愉快”之意。而台湾将“窝心”理解为心情快乐之意是没有一点道理的。既然将“窝心”理解成“心情愉快”之意,那么像“窝囊”,“窝囊废”,“窝憋气”等等词语台湾人怎样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