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北京市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政处罚程序若干规定

【阅读全文】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 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规),保证环境保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促进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各级环境保护局及其工作人员,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均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 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做到证据确凿,适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处罚适当。 第四条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为的处罚, 由环境保护机关按下列规定权限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警告由市或区、县环境保护局决定。 二、罚款不满5000元的,由区、县环境保护局决定;罚款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由区、县环境保护局报区、县人民政府决定;罚款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由市环境保护局决定,市环境保护也可以决定5万元以下罚款;罚款10万元以上的,由市环境保护局报市人民政府决定。 三、责令建设项目停止施工、使用或限期改进,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局决定。 四、责令建设项目关闭、停产或拆除,由市环境保护局报经市人民政府决定(市人民政府授权市环境保护局决定的除外)。 五、责令市属单位停产停业、关闭,由市环境保护局报市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区、县属单位(包括乡镇、街道企业)停产停业、关闭,由区、县环境保护局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单一小型项目的停用、关闭,由市或区、县环保护局决定。 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停业、关闭和搬迁,由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处理意见,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条 区、县环境保护局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及其执行区、县人民政府的行政处罚决定,须报市环境保护局备案。 第六条 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进行现场调查或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时,必须全面、客观、及时地调查收取证据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有关人员出示《北京市环保监察证》; 二、在现场检查时发现违法事实,应当通知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到场。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检查工作的进行。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并由检查人员、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签字。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拒不到场或拒不签字的,可由现场其他有关人员签字。 四、须对环境状况、污染物等特定专业技术性问题进行监测的,应有环境保护监测人员参加。 第七条 环境保护在查清违法事实后, 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听取当事人就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 第八条 环境保护机关根据查清的违法事实, 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环境保护法规规定行政处罚须由市或区、县人民政府决定的,报市或区、县人民政府决定后,由市或区、县环境保护局向当事人送达处罚决定。 第九条 行政处罚决定须使用市环境保护局统一规定的《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记明下列事项: 一、受处罚单位的名称、所在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受处罚个人姓名、住址或工作单位。 二、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事实。 三、给予行政处罚所依据的环境保护法规名称及其条款。 四、行政处罚决定的内容和执行。 五、受处罚单位和个人申请复议的受理机关和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定期限。 六、其他应当记明的事项。 《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环境保护局或市、区、县人民政府印章。 第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可直接送交受送达人,也可邮寄送达。 第十一条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机关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按照本规定确定的程序重新办理。 上级环境保护机关发现下级环境保护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确有错误的,有权予以撤销或变更,也可以令其重新作出处罚决定。 第十二条 《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应如期执行。当事人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停止行政处罚的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规定应停止执行或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局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除外。 第十三条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处以罚款的执行,必须向当事人开具罚款收据。 第十四条 当事人对环境保护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五条 本市各级环境保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必须按照本规定所确定的程序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违反本规定的,根据情节和后果,给予纪律和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 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环境保护局发布,自1990年7月1日起施行。

(完)

【阅读全文】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 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规),保证环境保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促进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各级环境保护局及其工作人员,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均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 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做到证据确凿,适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正确,符合法定程序,处罚适当。 第四条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行为的处罚, 由环境保护机关按下列规定权限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一、警告由市或区、县环境保护局决定。 二、罚款不满5000元的,由区、县环境保护局决定;罚款5000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由区、县环境保护局报区、县人民政府决定;罚款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由市环境保护局决定,市环境保护也可以决定5万元以下罚款;罚款10万元以上的,由市环境保护局报市人民政府决定。 三、责令建设项目停止施工、使用或限期改进,由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环境保护局决定。 四、责令建设项目关闭、停产或拆除,由市环境保护局报经市人民政府决定(市人民政府授权市环境保护局决定的除外)。 五、责令市属单位停产停业、关闭,由市环境保护局报市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区、县属单位(包括乡镇、街道企业)停产停业、关闭,由区、县环境保护局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单一小型项目的停用、关闭,由市或区、县环保护局决定。 中央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停业、关闭和搬迁,由市环境保护局提出处理意见,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条 区、县环境保护局所作的行政处罚决定及其执行区、县人民政府的行政处罚决定,须报市环境保护局备案。 第六条 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执行环境保护法规, 进行现场调查或查处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时,必须全面、客观、及时地调查收取证据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向有关人员出示《北京市环保监察证》; 二、在现场检查时发现违法事实,应当通知当事人或其代理人到场。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检查工作的进行。 三、检查工作完成后,应当制作检查笔录,并由检查人员、当事人或其代理人签字。当事人或其代理人拒不到场或拒不签字的,可由现场其他有关人员签字。 四、须对环境状况、污染物等特定专业技术性问题进行监测的,应有环境保护监测人员参加。 第七条 环境保护在查清违法事实后, 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听取当事人就事实情况所作的陈述。 第八条 环境保护机关根据查清的违法事实, 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环境保护法规规定行政处罚须由市或区、县人民政府决定的,报市或区、县人民政府决定后,由市或区、县环境保护局向当事人送达处罚决定。 第九条 行政处罚决定须使用市环境保护局统一规定的《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记明下列事项: 一、受处罚单位的名称、所在地、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受处罚个人姓名、住址或工作单位。 二、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事实。 三、给予行政处罚所依据的环境保护法规名称及其条款。 四、行政处罚决定的内容和执行。 五、受处罚单位和个人申请复议的受理机关和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定期限。 六、其他应当记明的事项。 《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加盖环境保护局或市、区、县人民政府印章。 第十条 《行政处罚决定书》可直接送交受送达人,也可邮寄送达。 第十一条 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机关改变已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必须按照本规定确定的程序重新办理。 上级环境保护机关发现下级环境保护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确有错误的,有权予以撤销或变更,也可以令其重新作出处罚决定。 第十二条 《北京市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后,应如期执行。当事人申请复议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不停止行政处罚的执行,环境保护法规规定应停止执行或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局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除外。 第十三条 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处以罚款的执行,必须向当事人开具罚款收据。 第十四条 当事人对环境保护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也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环境保护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五条 本市各级环境保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必须按照本规定所确定的程序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对违反本规定的,根据情节和后果,给予纪律和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具体问题, 由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规定经市人民政府批准, 市环境保护局发布,自1990年7月1日起施行。

(完)


相关内容

  • GATS与证券行政案件几个问题的探讨
  • 作者:林民华胡华峰崔文俊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03期 中图分类号:D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08(2003)06-138-11 近几年,有关证券监管的行政诉讼案件不断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和法律领域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截止到2003年8月, ...

  • 论行政主体
  • 论行政主体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的是当前行政法学的热点之一行政主体问题.文章在分析行政主体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行政主体理论的形成.分类及其基本内容,对已初具本土特色的中国行政主体制度作了评析. [主题词]:行政主体 缺陷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重视行政组织研究,其侧重点在于行政组织系统的机关构成机 ...

  • 2015劳动规章制度
  • 2015劳动规章制度 第1篇:劳动规章制 第一章:劳动规章制度在劳动合同法上的意义.该章回答了劳动规章制度是什么.劳动规章制度是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制定的旨在保证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享有劳动权利的规则和制度.劳动规章制度既具有民法性格.又具有社会法性格.其民法性格表现在:劳动规章制度的内容以权利为 ...

  • 判决被告重作具体行政行为探析
  • 摘 要: 对行政诉讼中判决被告重作具体行政行为应具备的条件.重作具体行政行为的期限.逾期不重作具体行政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作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限制及其司法监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具体行政行为:判决重作:司法监督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人民法院有权依 ...

  • 非法行医的认定
  • [非法行医的认定] 一.司法解释规定非法行医犯罪行为的5种情形是: 1.未取得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活动的: 2.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 3.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从事医疗活动的: 4.未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事乡村医疗活动的: 5.家庭接生员 ...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25分) (案情一):1998年5月有,A县某H兽药门市部从外省一家J药厂购进80万单位青霉素钾10万支.从外表看,药品的质量合格,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J厂的代表人表示:„„(略)请问:1.在本案中有几种法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答:本案中有三种法律关系 ...

  • 对行政立法权的宪法学思考
  • 作者:王磊 中外法学 1998年06期 Ⅰ 我国宪法的权力分工决定了国务院行使的是行政权,而不是立法权.众所周知,立法权只能由民意代表机关行使.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相比是不同性质的机关,全国人大是民意代表机关,国务院却不是民意代表机关,而只有民意代表机关才能行使立法权.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 ...

  •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若干问题
  • [论文关键词] 徇私舞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论文摘要] 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的主观方面为明知,表现为徇私动机--谋取个人利益之目的--放纵犯罪结果的过程:客观上表现为舞弊--违法行政,进而实施不移交行为. 依据刑法第402条规定,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徇私情.私利,隐瞒情况,弄 ...

  •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综述
  • 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研究综述 摘要: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大多针对具体问题来探索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发展方向.从现阶段学界讨论来看,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问题集中在相关法制不完善.执法程序失范.执法队伍建设不完善等方面.而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路径探索主要集中在建立执法考评监督机制.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