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个人技术总结
沪昆客专 王林林
2013年是沪昆铁路进入最后攻关的时候,因为业主对我们提出
了更大的期望和要求。因此,2013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
项目领导的指导及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努力,我顺利地完成了
领导交给的工作。
测量是工程施工中每道工序的首要任务,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测量
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性,测量精度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路线的走向、外观。
一. 工程概况
里程CKTJ—Ⅱ标一分部,始于铁家湾特大桥台尾(里程
DK55+068.8),终于花桥特大桥桥尾(里程DK74+253.03),正线长度
19.18km。经宁乡、韶山、湘乡三个县(县级市)。其中区间路基10
段,站场路基1段,总长为3.81 km;桥梁11座,总长14.23 km;
隧道2座,总长1.14 km;站场1个(韶山南站)、梁场1个(韶山
制梁场)。正线施工过程中有三处连续梁、1个系杆拱、一处道岔梁、8个涵洞。
二. 底座板施工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底座板施工测量放样数据计算前必需
要对设计图纸和设计平、纵线路参数等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计算放样
的放样数据准确无误,底座板在曲线地段设计了超高,由于超高对中
线上高程的影响,所以在底座立模放样中应注意曲线段底座中心线相
对应线路中心线的外移量及超高。
全站仪利用已建好的CPIII控制网4-6个后视点建站,放出
每块底座板角点及凹槽角点,工人弹出墨线,绑扎钢筋立模。浇筑前
测量模板设计平面坐标及标高,计算横向、纵向及高程方向上的偏差,
指挥工人将其偏差调整到规范以内。
三. 道床板施工
以轨道内方向加密基桩为基准,在基标处吊垂球,量取垂球
线至高股(或外股)钢轨轨底边缘的距离。计算出轨排中心线与线路
中线的偏差。在偏差较大的地方,通过起道机侧向顶撑使轨道横向移
动,使用起道机前,应由有经验的工人观察线路的顺直情况,或先在
轨排长度全部检查一遍轨排中线偏差的分布情况,首先对偏差较大处
进行调整。轨排横向调整时,应根据现场偏差情况采用多组拉杆调解
器,间距2-3m,多组拉杆调解器协调操作,步调一致,避免在钢轨
横向出现硬弯。在调整轨排方向时,随时用轨距尺检查轨距,用方尺
检查端头方正,以防止轨排扭转。轨排方向调整以轨排中线与线路中
线偏差不超过5mm为控制标准。旋转螺杆调整器支腿处竖向丝杆,使
支腿着地。螺杆调整器调整应协调一致,轨排提升应协调一直,一人
指挥,多人配合,避免在钢轨中出现硬弯。在钢轨垂直下方底座板上
面测设出实测标高与轨底设计标高相减计算出偏差,现场技术人员采
用标定后的钢卷尺量取高度控制粗调,轨排水平采用道尺测量。曲线
上面先将(内股)基准轨调整到5mm控制标准,在采用道尺测量实际
超高与设计超高对比进行调整5mm控制标准。考虑轨排方向、水平调
整过程的相互影响,进行第二次作业,方法同上。两次初调工作是以
满足道床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架为目的的,同时考虑精调的方便快捷,
轨排初调精度不需要太高,以提高工效。现场初调轨排高程和中线偏
差在5mm。粗调作业由作业班组完成,通过现场观察,作业班组利用
简单的测量工具即可实现。精调前对轨排所有螺杆调节器和扣件进行
检查,确保螺杆调节器内侧的螺钉 拧紧,螺杆与钢筋之间有足够间
隙,扣件弹条与轨距挡板密贴 。
全站仪操作,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
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 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
(α)校准;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 准确,有无ATR的偏差也应
少于3秒 ,使用至少8个控制点自由设站,其中前后至少各使用一
个60米以上的控制 点。根据天气条件确定最大目标距离。
精调轨检小车测量,状况好时控制在60m以内,不好时将距
离缩短,设站的同时组装轨检小车,将双轮部分靠近低轨,在稳固的
轨道上校准超高传感器一般每天开始测量前校准一次,如气温变化迅
速,可再次校准; 校准后可在同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之
和应在0.3mm以内,将全站仪对准轨检小车棱镜,检查通信,关闭全
站仪强力搜索,并锁定棱镜,放样60米以上的一个控制点对设站进
行检核,进入施工模式,看偏差数据是否稳定,如不稳定(变化范围
超过0.7mm)。将小车向前推,找到数据相对稳定的距离,根据此距
离再次重新设站,第一次精调:先调中线偏差在调水平高低,快速测
量整个设站测量区间(约50m),如果偏差较大 (超过5mm),使用
多套调整工具,对整块轨排进行调整,将多数点 偏差控制在2mm以
内,第二次精调:逐一测量螺杆调节器处的平面位臵和高程偏差,使
用螺 杆调节器尽可能将平面偏差调整到0,高程将调到比设计底
2mm,因为浇筑混泥土会产生轨排上浮现象。将轨检小车停在当前设
站区间的最后一对螺杆调节器上,将其偏差尽可能调整到0并采集数
据,在下一站开始测量前不要移动轨检小车,检核全站仪设站,看与
上次检核结果的偏差;全站仪搬站并重新设站,检核设站后,在上一
站最后一个点处察看偏 差数据,如果小于2mm则再次采集数据,软
件将自动开始交叠补偿,如果偏差大于2mm,需重新设站,重复7-14
操作,条件较差时可增加全站仪检核次数,将轨检小车停在当前设站
区间的最后一对螺杆调节器上,将其偏 差尽可能调整到0,在下一
站开始测量前不要移动轨检小车;全站仪搬 站并重新设站,在上一
站最后一个点处再次采集数据,软件将自动开始 进行交叠补偿,如
果搬站测量意外中断或隔天进行测量,需人为设臵交叠补偿; 具体
做法是:在已经精调到位的轨道上重复测量至少3个点,确认补偿
量,然后在下一区间第一个测点处开始进行补偿,补偿距离不应小于
a*10000 ,在此距离内逐步使测得的偏差值减小到0。
GRP人工补偿,在已经精调到位或浇注过的轨道上重复测量多
个点,剔出异常值后取平均偏 差作为补偿量,在下一区间的第一对
螺杆调节器处将其偏差调为补偿量,采集数 据后便可启动补偿并设
臵补偿距离;之后将所有螺杆处的调整量示值调至0.
浇注后复测,搬站补偿由于轨道已经浇注完毕,搬站后需重复
测量5-10根轨枕,并进行交 叠补偿,以避免设站精度对平顺性分析的影响,如因控制点精度不高等 原因造成交叠段两次测站测量数据偏差较大2mm以上,在证实交叠 段及前后一段范围内前后各多测一段距离相对较为平顺的情况下, 交叠时应采用“扩展模式”,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标准”模式;精调作业后的检查工作:浇筑前,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得偏差1.4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高低竖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的偏差1.4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轨向平曲线超高0.5 mm相对于设计超高轨距2 mm相对于标准轨距,Rheda2000轨道施工内部几何状态高程1.4 mm平面位臵1.4 mm外部几何状态,测量参数容许误差精调作业后的检查工作:浇筑后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得偏差2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10 mm 对于150米间隔的两点150米弦高低竖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的偏差2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10 mm 对于150米间隔的两点150米弦轨向平曲线超高2 mm相对于设计超高1mm轨距2 mm相对于标准轨距1mm内部几何状态高程10mm平面位。
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处理施工过程中专业问题的水平不足,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等。在过去的时间里我认真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去得了一定的进步,也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但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弥补不足,全面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华南公司发展
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3年个人技术总结
沪昆客专 王林林
2013年是沪昆铁路进入最后攻关的时候,因为业主对我们提出
了更大的期望和要求。因此,2013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
项目领导的指导及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努力,我顺利地完成了
领导交给的工作。
测量是工程施工中每道工序的首要任务,我深深的体会到了测量
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性,测量精度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路线的走向、外观。
一. 工程概况
里程CKTJ—Ⅱ标一分部,始于铁家湾特大桥台尾(里程
DK55+068.8),终于花桥特大桥桥尾(里程DK74+253.03),正线长度
19.18km。经宁乡、韶山、湘乡三个县(县级市)。其中区间路基10
段,站场路基1段,总长为3.81 km;桥梁11座,总长14.23 km;
隧道2座,总长1.14 km;站场1个(韶山南站)、梁场1个(韶山
制梁场)。正线施工过程中有三处连续梁、1个系杆拱、一处道岔梁、8个涵洞。
二. 底座板施工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桥梁底座板施工测量放样数据计算前必需
要对设计图纸和设计平、纵线路参数等进行仔细核对,确保计算放样
的放样数据准确无误,底座板在曲线地段设计了超高,由于超高对中
线上高程的影响,所以在底座立模放样中应注意曲线段底座中心线相
对应线路中心线的外移量及超高。
全站仪利用已建好的CPIII控制网4-6个后视点建站,放出
每块底座板角点及凹槽角点,工人弹出墨线,绑扎钢筋立模。浇筑前
测量模板设计平面坐标及标高,计算横向、纵向及高程方向上的偏差,
指挥工人将其偏差调整到规范以内。
三. 道床板施工
以轨道内方向加密基桩为基准,在基标处吊垂球,量取垂球
线至高股(或外股)钢轨轨底边缘的距离。计算出轨排中心线与线路
中线的偏差。在偏差较大的地方,通过起道机侧向顶撑使轨道横向移
动,使用起道机前,应由有经验的工人观察线路的顺直情况,或先在
轨排长度全部检查一遍轨排中线偏差的分布情况,首先对偏差较大处
进行调整。轨排横向调整时,应根据现场偏差情况采用多组拉杆调解
器,间距2-3m,多组拉杆调解器协调操作,步调一致,避免在钢轨
横向出现硬弯。在调整轨排方向时,随时用轨距尺检查轨距,用方尺
检查端头方正,以防止轨排扭转。轨排方向调整以轨排中线与线路中
线偏差不超过5mm为控制标准。旋转螺杆调整器支腿处竖向丝杆,使
支腿着地。螺杆调整器调整应协调一致,轨排提升应协调一直,一人
指挥,多人配合,避免在钢轨中出现硬弯。在钢轨垂直下方底座板上
面测设出实测标高与轨底设计标高相减计算出偏差,现场技术人员采
用标定后的钢卷尺量取高度控制粗调,轨排水平采用道尺测量。曲线
上面先将(内股)基准轨调整到5mm控制标准,在采用道尺测量实际
超高与设计超高对比进行调整5mm控制标准。考虑轨排方向、水平调
整过程的相互影响,进行第二次作业,方法同上。两次初调工作是以
满足道床钢筋绑扎和模板支架为目的的,同时考虑精调的方便快捷,
轨排初调精度不需要太高,以提高工效。现场初调轨排高程和中线偏
差在5mm。粗调作业由作业班组完成,通过现场观察,作业班组利用
简单的测量工具即可实现。精调前对轨排所有螺杆调节器和扣件进行
检查,确保螺杆调节器内侧的螺钉 拧紧,螺杆与钢筋之间有足够间
隙,扣件弹条与轨距挡板密贴 。
全站仪操作,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
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 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
(α)校准;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 准确,有无ATR的偏差也应
少于3秒 ,使用至少8个控制点自由设站,其中前后至少各使用一
个60米以上的控制 点。根据天气条件确定最大目标距离。
精调轨检小车测量,状况好时控制在60m以内,不好时将距
离缩短,设站的同时组装轨检小车,将双轮部分靠近低轨,在稳固的
轨道上校准超高传感器一般每天开始测量前校准一次,如气温变化迅
速,可再次校准; 校准后可在同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之
和应在0.3mm以内,将全站仪对准轨检小车棱镜,检查通信,关闭全
站仪强力搜索,并锁定棱镜,放样60米以上的一个控制点对设站进
行检核,进入施工模式,看偏差数据是否稳定,如不稳定(变化范围
超过0.7mm)。将小车向前推,找到数据相对稳定的距离,根据此距
离再次重新设站,第一次精调:先调中线偏差在调水平高低,快速测
量整个设站测量区间(约50m),如果偏差较大 (超过5mm),使用
多套调整工具,对整块轨排进行调整,将多数点 偏差控制在2mm以
内,第二次精调:逐一测量螺杆调节器处的平面位臵和高程偏差,使
用螺 杆调节器尽可能将平面偏差调整到0,高程将调到比设计底
2mm,因为浇筑混泥土会产生轨排上浮现象。将轨检小车停在当前设
站区间的最后一对螺杆调节器上,将其偏差尽可能调整到0并采集数
据,在下一站开始测量前不要移动轨检小车,检核全站仪设站,看与
上次检核结果的偏差;全站仪搬站并重新设站,检核设站后,在上一
站最后一个点处察看偏 差数据,如果小于2mm则再次采集数据,软
件将自动开始交叠补偿,如果偏差大于2mm,需重新设站,重复7-14
操作,条件较差时可增加全站仪检核次数,将轨检小车停在当前设站
区间的最后一对螺杆调节器上,将其偏 差尽可能调整到0,在下一
站开始测量前不要移动轨检小车;全站仪搬 站并重新设站,在上一
站最后一个点处再次采集数据,软件将自动开始 进行交叠补偿,如
果搬站测量意外中断或隔天进行测量,需人为设臵交叠补偿; 具体
做法是:在已经精调到位的轨道上重复测量至少3个点,确认补偿
量,然后在下一区间第一个测点处开始进行补偿,补偿距离不应小于
a*10000 ,在此距离内逐步使测得的偏差值减小到0。
GRP人工补偿,在已经精调到位或浇注过的轨道上重复测量多
个点,剔出异常值后取平均偏 差作为补偿量,在下一区间的第一对
螺杆调节器处将其偏差调为补偿量,采集数 据后便可启动补偿并设
臵补偿距离;之后将所有螺杆处的调整量示值调至0.
浇注后复测,搬站补偿由于轨道已经浇注完毕,搬站后需重复
测量5-10根轨枕,并进行交 叠补偿,以避免设站精度对平顺性分析的影响,如因控制点精度不高等 原因造成交叠段两次测站测量数据偏差较大2mm以上,在证实交叠 段及前后一段范围内前后各多测一段距离相对较为平顺的情况下, 交叠时应采用“扩展模式”,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标准”模式;精调作业后的检查工作:浇筑前,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得偏差1.4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高低竖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的偏差1.4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轨向平曲线超高0.5 mm相对于设计超高轨距2 mm相对于标准轨距,Rheda2000轨道施工内部几何状态高程1.4 mm平面位臵1.4 mm外部几何状态,测量参数容许误差精调作业后的检查工作:浇筑后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得偏差2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10 mm 对于150米间隔的两点150米弦高低竖曲线相邻两点的正矢差两个点实际正矢和设计值的偏差2 mm 对于5 m间隔的两点10米弦10 mm 对于150米间隔的两点150米弦轨向平曲线超高2 mm相对于设计超高1mm轨距2 mm相对于标准轨距1mm内部几何状态高程10mm平面位。
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处理施工过程中专业问题的水平不足,个人能力还有待提高等。在过去的时间里我认真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去得了一定的进步,也得到了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但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扬长避短弥补不足,全面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华南公司发展
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