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篇

\

灵枢经脉篇---王正龙注解

2014-12-10 13:50阅读: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是灵枢经脉篇,只有背熟经脉篇, 才能真正学会六经辨证。

《灵枢·经脉第十》---- 王正龙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禁服篇》上说。禁服~禁止随意阅读和传授),凡刺之理(凡所有治病的道理和原则),经脉为始(必须从通调经脉为开始),营其所行(根据其血脉循行流向的规律及表现),知其度量(就可以知道正气的强弱以及邪气的盛衰,而后就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内次五脏(以及在内的五脏),外别六腑(和在表的六腑的“五行生克”关系而能够分析出疾病的所在位置,以便于“辨证施治”),愿尽闻其道(我愿意听听这方面所有的理论)。

黄帝曰:人始生(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若要生长变化和积累成形),先成精(必须首先成就精的物质),精成而脑髓生(只有元精积累充足以后才产生凝聚和生发的功能),骨为干(以肾的强大的敛藏功能为中心支柱),脉为营(以经脉能够强健地运行变化功能作为生存的基础),筋为刚(以肝的有力的蓄发功能为中央枢纽),肉为墙(以肌肉的动静变化作为适应阴阳四时环境变化的保证),皮肤坚而毛发长(只有在元精储备雄厚和收敛功能强劲的前提下才能使生长运化正常运行),谷入于胃(不光要保证人体内部的功能正常,最后还要保证外界水谷能够源源不断地进入胃中消化),脉道以通(经脉和水道才能赖此保持通畅),血气乃行(血液和经气才能持续运行下去)。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愿意尽快听到经脉的循行以及变化规律)。

黄帝曰:经脉者(经脉及其作用),所以能决死生(是能够决定人的死亡与生存),处百病(能够处理所有的疾病),调虚实(调整阴阳脏腑的虚实顺逆),不可不通也(所以绝对不能再人为地使它不能通畅啊)!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有病则大肠以燥火化之,故大肠主津所生病,津的功能由肺控制),还循胃口(约束胃口贲门,不使阳明燥火以及食物上逆,肺属金主收敛),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出~生出,不是“出去”的意思。从此生出大肠经脉之气。此处为井穴,井为泉水涌出之处。肺与大肠在此处互相生发,经气向虚处生发);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接生出支脉入于食指内侧),出其端(直达食指尖端之处,经气由此生出)。

是动则病(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经证,浅表),肺胀满(经脉不通使肺气不降而胀满,太阴通证),膨膨而喘咳(元气尚足,喘咳有力,肺胀似音箱,声音膨膨),缺盆中痛(与大肠经脉不通,手阳明大肠“下入缺盆络肺”),甚则交两手而瞀(肺经所循行的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经气不足而缩,故交两手肺在志为悲,肺气不足则面现悲愁),此为臂厥(手臂已向前弯曲抬举为主,经气不足,肌肉无力,故称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腑证,深里),咳(以咳为主要表现),上气(寒邪在下强盛逼迫阳邪气壅在上)喘喝(肾足少阴之脉“喝喝而喘”,喘时口发“喝”音。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烦心胸满(肾精亏损不能敛藏,阳邪上壅不降),臑臂内前廉痛厥(臂厥),掌中热(太渊穴不通则三焦之气不能与大肠经相通,则心包经气不能散,故鱼际与劳宫同热)。气盛有余(上壅邪气强盛),则肩背痛(上壅而不通),风寒(风为生发,寒为收敛,肺主宣发肃降,阴阳分离则风寒交迫,)汗出(肺主皮毛,金不能敛)中风(金不能敛,风盛则动),小便数而欠(小便的次数多而量少,即尿频。金不能敛,应象大论)。气虚则肩背痛寒(精气虚则虚火上壅而使背腧不通,不通则痛,气结则寒),少气不足以息(呼吸困难,似乎氧气不足,其实不是,是肾精不足,为肾不纳气),溺色变(尿色浑浊,营养不能吸收而外排)。

为此诸病(治疗以上所列举的疾病,),盛则泻之(邪气亢盛就必须用疏导之法承接邪气并将其疏导于无何有之乡),虚则补之(元气虚弱就必须疏通经脉以意和之而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虚则寒,寒则虚,真阳不足则不易激发,必须“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以取痛痹”——虚弱的正气由于这种微弱少量的刺激而逐渐兴发,缓慢将寒邪裹携严密,由量变就会转为质变,待真阳的实力超过病邪的势力,症状就会突然爆发出来,真气裹携着邪气就会共同消散。往者去也。但只是一时消除了症状,真阳元气还没有恢复,疾病极易复发,此时必须出针或停药,“以意和之”来恢复元气。留~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由于元气虚少,经脉不通畅,恢复起来极为缓慢,就像不想走路的人在走路一样);陷下则灸之(脉搏微弱,搏动无力,属经脉不得通畅,针药所不能及,只有对“出入之会”的穴位施以灸法,才能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的目的,从而最终恢复元气);不盛不虚(只有在患者总体邪气不盛、元气不虚,只是由于生气外感的情况下),以经取之(用循经取穴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疗)。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与人迎”的关系)。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手大指之次指名食指也。),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穴名,俗称虎口。),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端两骨为髃骨。),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肩,臂上处为天柱骨。),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手足阳明一气贯通,不惟上齿痛,上下齿皆痛。颈肿,扁桃腺炎,瘰疬。气伤痛,形伤肿,因气以及形也。)。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症。),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大肠经脉所过之部分。)。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与寸口”的关系)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在此与督脉交会。督脉者,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頞~山根,位于两目内眦之中央),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督脉者,上颐环唇),下交承浆(在此与任脉交会。),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与少阳经交会。客主人~上关穴,脏腑为主人,丹田为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循鬓之发际至头维穴并布散于整个前额以及发际线上之颅骨。鼻之两旁为頞,腮下两旁为颔,颔上为颐,颐上为发迹,发迹前为额颅);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在此与冲脉交会。);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治疗髌骨软化症),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通身哆嗦,抖动幅度较大,在六经中属于第二层,元气尚且充足,故能大抖。洒洒~形容众多,洋洋洒洒,引申为“通身”。北方~在变动为栗),善伸(爱伸懒腰。燥火不旺皆因少火不生。东方~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北方~在声为呻)、数欠(爱打哈欠。北方~在声为羽,6)、颜黑(脸色发黑。肾寒则导致少火不生。北方~在色为黑,胃~是主血所生病者,血为肾精之本,血不足则精不足。故胃是导致肾虚寒的根本),病至则恶人与火(见《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阳明燥火过旺,以至于厥阴较难制约之,所以心脏跳动幅度较大,精神不安。手厥阴心包~心中澹澹大动),独闭塞户牖而处(运化输布功能被抑制,情绪会相应变得悲观而不自信),甚则欲上高而歌(运化输布功能没有制约而张扬,情绪会相应变得狂妄自大),弃衣而走(肌肤燥热而不能着衣,肌腠燥火窜动、灼烧肌肉而欲奔,乃至于不知羞耻的地步而不自知。阳明之脉气厥逆于经(脉),而为此诸症),贲响腹胀(打隔儿呃逆不止,贲门不能闭,胃肠不能顺降而为上逆,故为腹胀。),是为骭厥(胫骨皮肤肌肉麻痹。经合穴功能衰退)。

《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歧怕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惋~烦闷,心中郁结而不舒畅)。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日: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是主血所生病者(造血功能由足阳明胃经所主,血液来源于消化系统对水谷的消化与吸收。水谷被消化称之为血,精微被吸收称之为液,胃主血、主燥、主运化消化、为夏,小肠主液、主寒、主敛藏吸收、为秋。旁约太阳之脉。与任督冲(水)皆有交会。《本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平脉篇》曰:“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胃为水谷之海,主生荣血,故云是主血所生病也),狂疟温淫汗出(寒气是人缩,燥气使人狂。阳明胃和,病则合之不利而时开,故为疟。燥气化而为燥邪即为温淫,燥热必使汗出,因为太阳经气不足,已经失去“寒”的作用),鼽衄(太阴不能统气统血,下顺为月经,上逆为出鼻血。),口(还出挟口环唇,上耳前。阴虚右歪而左不能动,阳虚左歪而右不能动),唇胗(外嘴唇,燥火盛而血不足,使嘴唇上火。还出挟口环唇,其华在唇。),颈肿喉痹(燥火上逆不能降而颈肿,不得其津液滋养而喉痹。隔为中枢主升降。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大腹水肿(阳明燥气衰弱不降而生腹胀,必使太阴脾无力化湿而生水肿),膝髌肿痛(热盛则肿、不通则痛。下入膝髌中),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虚则痛。股内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为髀关,挟膝筋中为髌,胫骨为骭,足面为跗),中趾不用(中脚趾活动感觉不利。入中趾内间,下入中趾外间。以上是阳明之经脉为病也)。气盛则身以前皆热(足阳明胃经脉循行于身前,燥气盛则热),其有余于胃(燥气有余则亢),则消谷善饥(燥热过盛而消化迅速,必然吸收不利。亢龙有悔),溺色黄(吸收不利则必然使应该吸收的精微遭到排泄,津有余则尿必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燥气衰则寒,气不足则战栗),胃中寒则胀满(胃气凝结不能降必然胀满)。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与寸口”的关系)。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后天之经气“注心中”以统摄)。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委中为太阳经郗穴,因为两条经在此相合),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之端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分离而不能互为表里。小腿肚子转到小腿前面来了),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顖~囟xìn)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踹内(与足太阳经相合,故针承山可治痛经。凡痛经皆为虚逆,故使阴阳相和,则可变局部虚逆为顺实),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先天之精气“入肺中”以输布),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巟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及~并且),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精不足则全身无力,少阴病,但欲寐),足下热而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灸则强食生肉(~凝聚于腹中的膏脂,易于凝聚和激发,肉~不易于凝聚和激发的元气,破脱肉~破脱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以上为脏腑,以下为元气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循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与“历络三焦”不同);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淳淳(耳聋耳背,耳鸣如火车鸣或蝉鸣),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太阳穴);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者,别跗上(与足阳明胃经相合),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生于腋下的结核物,名马刀,非兵器,为长弧形的蚌类名;生于颈两旁的结核物名侠瘿,瘿同缨,如帽缨带系于两侧,),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印堂),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虚则痛,因痛而不能弯腰),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面无光泽如蒙尘土,面无表情。色~愉悦的表情。子曰:色难。)。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

灵枢经脉篇---王正龙注解

2014-12-10 13:50阅读:

张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是灵枢经脉篇,只有背熟经脉篇, 才能真正学会六经辨证。

《灵枢·经脉第十》---- 王正龙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服之言(《禁服篇》上说。禁服~禁止随意阅读和传授),凡刺之理(凡所有治病的道理和原则),经脉为始(必须从通调经脉为开始),营其所行(根据其血脉循行流向的规律及表现),知其度量(就可以知道正气的强弱以及邪气的盛衰,而后就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内次五脏(以及在内的五脏),外别六腑(和在表的六腑的“五行生克”关系而能够分析出疾病的所在位置,以便于“辨证施治”),愿尽闻其道(我愿意听听这方面所有的理论)。

黄帝曰:人始生(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若要生长变化和积累成形),先成精(必须首先成就精的物质),精成而脑髓生(只有元精积累充足以后才产生凝聚和生发的功能),骨为干(以肾的强大的敛藏功能为中心支柱),脉为营(以经脉能够强健地运行变化功能作为生存的基础),筋为刚(以肝的有力的蓄发功能为中央枢纽),肉为墙(以肌肉的动静变化作为适应阴阳四时环境变化的保证),皮肤坚而毛发长(只有在元精储备雄厚和收敛功能强劲的前提下才能使生长运化正常运行),谷入于胃(不光要保证人体内部的功能正常,最后还要保证外界水谷能够源源不断地进入胃中消化),脉道以通(经脉和水道才能赖此保持通畅),血气乃行(血液和经气才能持续运行下去)。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愿意尽快听到经脉的循行以及变化规律)。

黄帝曰:经脉者(经脉及其作用),所以能决死生(是能够决定人的死亡与生存),处百病(能够处理所有的疾病),调虚实(调整阴阳脏腑的虚实顺逆),不可不通也(所以绝对不能再人为地使它不能通畅啊)!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肺有病则大肠以燥火化之,故大肠主津所生病,津的功能由肺控制),还循胃口(约束胃口贲门,不使阳明燥火以及食物上逆,肺属金主收敛),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出~生出,不是“出去”的意思。从此生出大肠经脉之气。此处为井穴,井为泉水涌出之处。肺与大肠在此处互相生发,经气向虚处生发);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它的支脉,从手腕后直接生出支脉入于食指内侧),出其端(直达食指尖端之处,经气由此生出)。

是动则病(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经证,浅表),肺胀满(经脉不通使肺气不降而胀满,太阴通证),膨膨而喘咳(元气尚足,喘咳有力,肺胀似音箱,声音膨膨),缺盆中痛(与大肠经脉不通,手阳明大肠“下入缺盆络肺”),甚则交两手而瞀(肺经所循行的肱二头肌和肱桡肌经气不足而缩,故交两手肺在志为悲,肺气不足则面现悲愁),此为臂厥(手臂已向前弯曲抬举为主,经气不足,肌肉无力,故称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腑证,深里),咳(以咳为主要表现),上气(寒邪在下强盛逼迫阳邪气壅在上)喘喝(肾足少阴之脉“喝喝而喘”,喘时口发“喝”音。心呵顶上连叉手,肾吹抱取膝头平),烦心胸满(肾精亏损不能敛藏,阳邪上壅不降),臑臂内前廉痛厥(臂厥),掌中热(太渊穴不通则三焦之气不能与大肠经相通,则心包经气不能散,故鱼际与劳宫同热)。气盛有余(上壅邪气强盛),则肩背痛(上壅而不通),风寒(风为生发,寒为收敛,肺主宣发肃降,阴阳分离则风寒交迫,)汗出(肺主皮毛,金不能敛)中风(金不能敛,风盛则动),小便数而欠(小便的次数多而量少,即尿频。金不能敛,应象大论)。气虚则肩背痛寒(精气虚则虚火上壅而使背腧不通,不通则痛,气结则寒),少气不足以息(呼吸困难,似乎氧气不足,其实不是,是肾精不足,为肾不纳气),溺色变(尿色浑浊,营养不能吸收而外排)。

为此诸病(治疗以上所列举的疾病,),盛则泻之(邪气亢盛就必须用疏导之法承接邪气并将其疏导于无何有之乡),虚则补之(元气虚弱就必须疏通经脉以意和之而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虚则寒,寒则虚,真阳不足则不易激发,必须“毫针者,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以取痛痹”——虚弱的正气由于这种微弱少量的刺激而逐渐兴发,缓慢将寒邪裹携严密,由量变就会转为质变,待真阳的实力超过病邪的势力,症状就会突然爆发出来,真气裹携着邪气就会共同消散。往者去也。但只是一时消除了症状,真阳元气还没有恢复,疾病极易复发,此时必须出针或停药,“以意和之”来恢复元气。留~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由于元气虚少,经脉不通畅,恢复起来极为缓慢,就像不想走路的人在走路一样);陷下则灸之(脉搏微弱,搏动无力,属经脉不得通畅,针药所不能及,只有对“出入之会”的穴位施以灸法,才能达到“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的目的,从而最终恢复元气);不盛不虚(只有在患者总体邪气不盛、元气不虚,只是由于生气外感的情况下),以经取之(用循经取穴针刺的方法就可以治疗)。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与人迎”的关系)。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手大指之次指名食指也。),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穴名,俗称虎口。),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端两骨为髃骨。),上出于柱骨之会上(肩,臂上处为天柱骨。),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手足阳明一气贯通,不惟上齿痛,上下齿皆痛。颈肿,扁桃腺炎,瘰疬。气伤痛,形伤肿,因气以及形也。)。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大肠传导水谷变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则津液竭而火热盛,故为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诸症。),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大肠经脉所过之部分。)。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与寸口”的关系)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在此与督脉交会。督脉者,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頞~山根,位于两目内眦之中央),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督脉者,上颐环唇),下交承浆(在此与任脉交会。),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与少阳经交会。客主人~上关穴,脏腑为主人,丹田为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循鬓之发际至头维穴并布散于整个前额以及发际线上之颅骨。鼻之两旁为頞,腮下两旁为颔,颔上为颐,颐上为发迹,发迹前为额颅);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在此与冲脉交会。);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治疗髌骨软化症),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通身哆嗦,抖动幅度较大,在六经中属于第二层,元气尚且充足,故能大抖。洒洒~形容众多,洋洋洒洒,引申为“通身”。北方~在变动为栗),善伸(爱伸懒腰。燥火不旺皆因少火不生。东方~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北方~在声为呻)、数欠(爱打哈欠。北方~在声为羽,6)、颜黑(脸色发黑。肾寒则导致少火不生。北方~在色为黑,胃~是主血所生病者,血为肾精之本,血不足则精不足。故胃是导致肾虚寒的根本),病至则恶人与火(见《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阳明燥火过旺,以至于厥阴较难制约之,所以心脏跳动幅度较大,精神不安。手厥阴心包~心中澹澹大动),独闭塞户牖而处(运化输布功能被抑制,情绪会相应变得悲观而不自信),甚则欲上高而歌(运化输布功能没有制约而张扬,情绪会相应变得狂妄自大),弃衣而走(肌肤燥热而不能着衣,肌腠燥火窜动、灼烧肌肉而欲奔,乃至于不知羞耻的地步而不自知。阳明之脉气厥逆于经(脉),而为此诸症),贲响腹胀(打隔儿呃逆不止,贲门不能闭,胃肠不能顺降而为上逆,故为腹胀。),是为骭厥(胫骨皮肤肌肉麻痹。经合穴功能衰退)。

《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歧怕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惋~烦闷,心中郁结而不舒畅)。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日: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是主血所生病者(造血功能由足阳明胃经所主,血液来源于消化系统对水谷的消化与吸收。水谷被消化称之为血,精微被吸收称之为液,胃主血、主燥、主运化消化、为夏,小肠主液、主寒、主敛藏吸收、为秋。旁约太阳之脉。与任督冲(水)皆有交会。《本经》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平脉篇》曰:“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胃为水谷之海,主生荣血,故云是主血所生病也),狂疟温淫汗出(寒气是人缩,燥气使人狂。阳明胃和,病则合之不利而时开,故为疟。燥气化而为燥邪即为温淫,燥热必使汗出,因为太阳经气不足,已经失去“寒”的作用),鼽衄(太阴不能统气统血,下顺为月经,上逆为出鼻血。),口(还出挟口环唇,上耳前。阴虚右歪而左不能动,阳虚左歪而右不能动),唇胗(外嘴唇,燥火盛而血不足,使嘴唇上火。还出挟口环唇,其华在唇。),颈肿喉痹(燥火上逆不能降而颈肿,不得其津液滋养而喉痹。隔为中枢主升降。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大腹水肿(阳明燥气衰弱不降而生腹胀,必使太阴脾无力化湿而生水肿),膝髌肿痛(热盛则肿、不通则痛。下入膝髌中),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虚则痛。股内为髀,髀前膝上起肉处为伏兔,伏兔后为髀关,挟膝筋中为髌,胫骨为骭,足面为跗),中趾不用(中脚趾活动感觉不利。入中趾内间,下入中趾外间。以上是阳明之经脉为病也)。气盛则身以前皆热(足阳明胃经脉循行于身前,燥气盛则热),其有余于胃(燥气有余则亢),则消谷善饥(燥热过盛而消化迅速,必然吸收不利。亢龙有悔),溺色黄(吸收不利则必然使应该吸收的精微遭到排泄,津有余则尿必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燥气衰则寒,气不足则战栗),胃中寒则胀满(胃气凝结不能降必然胀满)。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则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与寸口”的关系)。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后天之经气“注心中”以统摄)。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委中为太阳经郗穴,因为两条经在此相合),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之端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阴肾分离而不能互为表里。小腿肚子转到小腿前面来了),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顖(顖~囟xìn)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踹内(与足太阳经相合,故针承山可治痛经。凡痛经皆为虚逆,故使阴阳相和,则可变局部虚逆为顺实),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先天之精气“入肺中”以输布),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巟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及~并且),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精不足则全身无力,少阴病,但欲寐),足下热而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灸则强食生肉(~凝聚于腹中的膏脂,易于凝聚和激发,肉~不易于凝聚和激发的元气,破脱肉~破脱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以上为脏腑,以下为元气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循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与“历络三焦”不同);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淳淳(耳聋耳背,耳鸣如火车鸣或蝉鸣),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太阳穴);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趾次趾之端;其支者,别跗上(与足阳明胃经相合),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生于腋下的结核物,名马刀,非兵器,为长弧形的蚌类名;生于颈两旁的结核物名侠瘿,瘿同缨,如帽缨带系于两侧,),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阳经为“人迎大于寸口”)。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印堂),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虚则痛,因痛而不能弯腰),丈夫颓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面无光泽如蒙尘土,面无表情。色~愉悦的表情。子曰:色难。)。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阴经为“寸口大于人迎”)。

\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相关内容

  • 经络系统的组成
  • 什么是经络 经络学说是中医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经络学说的阐述,人体内存在"经络系统".体内各组织.脏器之间,借助于经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人体所以能够同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的平衡统一,也是通过经络系统完成的.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直行 ...

  • 中医执业医师基础理论:经络的基本功能-沟通联系作用
  • 人体由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构成的,它们虽然各有不同的功能,但又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活动.而使人体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相互联系,保持协调统一,主要是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作用.经络在人体内所发挥的沟通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既有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及官窍的联系, ...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阴阳消长(阴阳).上下肢分布(手足),及其与脏腑属络的关系(脏腑)而命名的.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由阴阳.手足.脏腑三个部分组成.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属络关系.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四大规律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1.总规律,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 ...

  • 黄帝素问直解 卷之三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
  • 黄帝素问直解 卷之三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 经脉始于肺,终于肝,环转营运,度数有常,若惊恐恚劳,喘汗生病,脏气独至,失其常度,是谓经脉之别.知其正,则知其别,故论饮食输散之常:知其别,欲知其正,故论阴阳藏象之体,而反复明之.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脉,经脉也.人之经脉,行有常度. ...

  • 同我一起巧记十二条经络
  • 巧记十二条经脉 (原创贴) 童鞋们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就是我们特别地想掌握这十二经脉的位置走向啦.表里关系啦.有什么主要穴位啦等,但就是太难记了,没有什么头绪,总是感觉乱乱的记不住呢?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记住它,这样,我们的身体在招唤我们去照料她时,我们就会有的放矢地去调理修复她. 在和我学记之 ...

  • [中医经络学概论]
  • <中医电疗---中医现代化概论> 伟大的祖国生活着一代又一代智慧而勤劳的人民,作为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就是他们在几千年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人类中医经络古远文明.当近代西方诞生了现代科学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些人们早已习为为常的东西,比如中医.针灸.阴阳五行等,竟与现代科学迥然不同,甚至格 ...

  • 中医院经络保健知识讲座
  • 中医经络保健知识讲座 嘉禾县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周小平主讲 一.经络简介 什么是经络,从字义上讲:经有途径(道路)的意思,络有网络的意思,简单的说,所谓经络,就是人身上一条一条的内部脏腑和体表相联贯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使人体通行气血的通道,它不是单纯的血管,从功能上来说,它是血管 ...

  • 中医临床三基科针灸推拿版
  • 一.针灸推拿学问答 1.试述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反应. 经络的生理功能:①通达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官窍.②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调节脏腑机能.③经络感应传导,调节机体平衡.④卫外固表,抗御外邪.经络的病理反应:①反应病侯.②传注病邪 2.十二经脉在人体体表分布有哪些规律? ①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 ...

  • 人体十四条经络
  • 人体最重要的十四条经络 一.手太阴肺经 1.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胃),向下联络大肠,再上行穿过横膈膜,入属于肺脏:从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脉络)横出腋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掌面桡侧入寸口(桡动脉搏处),过鱼际,沿鱼际的边缘,出拇指的桡侧端. 腕后支脉:从列缺 ...

  • 针灸推拿学习心得
  • 针灸推拿学习心得十二经脉理论梳理 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灵枢? 经脉>篇 「针灸推拿学的历史」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推拿方法等理论,探讨运用针.灸.推拿等法防治病症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