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烽火戏诸侯
西周周幽王的宠姬褒姒从来不笑,为讨其欢心,周幽王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以为京城告急,急忙发兵来救,结果空忙一场,惹得褒姒破颜而笑。周幽王见状大喜,而各路诸侯愤然而去。后犬戎兵来犯,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援,各路诸侯以为是诈,按兵不动。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
(二)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又称贞女祠)。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玉门关联 无边睛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注:(1)玉门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汉长城线上,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
(2)天山,即指祁连山。
南庭北庭幕已空
阳关玉关门不闭
(洪亮吉诗句摘联)
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3)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它的位置,据《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4)北庭,汉代北匈奴所据之地为北庭。
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注:阳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敦煌市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鸣沙山、鸣山寺联
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蜇龙起
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
景是仙鸾描出画
形为天马负来图
注:鸣沙山,在甘肃省敦煌市南6公里,北麓有月牙泉。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荡漾,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堕,鸣声不绝于耳,故称鸣沙山,山上有鸣山寺。
嘉峪关联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注: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稍偏西,嘉峪关市西约7公里。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
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建嘉峪关,土城周长726米,有关无楼,以后又逐渐建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雄伟壮观,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关,号称“天下雄关”。
磨砖砌就鱼磷瓦
五彩装成碧玉楼
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负责这项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一碑,题为“嘉峪关碣记”。记载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秋八月到次年春二月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河南武陟人,进士)重建关城和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等情况。碣右侧刻七言诗一首,这是其中的两句。
嘉峪关戏楼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
注:嘉峪关戏楼,在嘉峪关外城,明代有戏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建,对联砖雕在戏台两侧。
嘉峪关·魏炳蔚题
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
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环
注:此联原悬挂在嘉峪关戏台前台的木格上,现悬挂于重建之关帝庙内。
洪亮吉诗句摘联
嘉峪关前夕雾收
布隆吉后晓星浮
注:(1)布隆吉,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清代曾置柳沟卫于此。
(2)此联摘自洪亮吉《行抵伊犁追忆遭中闻见率赋六首》中头两句。
林则徐题联
桐荫睡鹤观调息
雪夜图蕉得画禅
注:1842年10月19日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来到肃州(今甘肃酒泉),此间偶遇与他同在嘉庆年间考中进士的云州,故友重逢,书赠这副对联。对联右上方题“云州四兄大人同年清鉴”,右下方题“少穆弟林则徐”。此联现存于嘉峪关。
酒泉市酒泉亭左宗棠对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注:(1)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字朴存,举人出身,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陕甘总督,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到达肃州。
(2)中圣人,古代对酒的隐称。曹魏时,曹操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尚书郎徐邈私饮沉醉,对人称中圣人,犹言清酒。
苏武山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注:(1)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初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逼其投降。苏武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被匈奴主罚为牧工,在汉长城内外牧羊,留下了许多传说。
(2)苏武庙,在长城线上的民勤县东南的苏武山上。相传苏武曾牧羊于此,后人在此立祠纪念,明清两朝又有增建,改名苏武庙,庙殿中塑有苏武像。
萧关城楼对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注:(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东南,是古代关中去塞北的交通要冲,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关楼已不存。
(2)峰,指固原境内的六盘山。
(3)华岳,指西岳华山。
(4)秦关,即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
(5)百二重,一百二十重。
宣大以蔽京师
偏头以蔽全晋
注:(1)偏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东连鸭角山,西逼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因其地东高西低,所以又叫偏头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始建土械,并置偏头所,太原镇总兵驻地。
(2)紫塞,据(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名紫塞”。
(3)京师,指明大都北京。
(4)晋,山西省的简称。
恒山南关北岳行宫对联
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
灵山钟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
注:(1)恒山,北岳,主峰在山西浑源县东南,长城在附近折向西南。
(2)毕昴(mao),二十八宿之二星。
古北口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
天留锁钥枕雄关
注:(1)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县东北部。地势险要,自古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要道。
(2)朔漠,指内蒙古草原。
(3)雄关,这里指山海关。
居庸关联
雄关积翠倚苕荛
碧树经霜叶未凋
重关深锁白云收
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三关要隘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横批:天险
注:(1)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向为军事要隘。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所建,存关门三座。
(2)九塞,指古代的九个要塞,雁门为其一。
(3)要隘,又作“冲要”。
娘子关城楼联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楼头古戍楼边寨
城外青山城下河
注: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缄东北,是长城著名关隘,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据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在此驻防,遂更名为娘子关。
偏关联
地控黄河北
山连紫塞长
天际诸峰黛色流
万壑烟岚春雨后
千峰苍翠夕阳中
千峰岚气青霄上
九折泉声翠壁间
绝波水连下
群峰云更高
(唐朝诗人高适入居庸)
奔峭从天拆
悬流赴壑清
(金人宇文虚中过居庸关)
叠障缘青冥
峭绝两崖束
(元人葛罗禄及贤居庸关涛句摘联)
重门天险设居庸
百二河山势转雄
(明人李贽过居庸关)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山 (居庸关·萧诗) 注:(1)居庸关,在北京昌平县境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2.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03.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04.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05.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0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07.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08.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自然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
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烽火戏诸侯
西周周幽王的宠姬褒姒从来不笑,为讨其欢心,周幽王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以为京城告急,急忙发兵来救,结果空忙一场,惹得褒姒破颜而笑。周幽王见状大喜,而各路诸侯愤然而去。后犬戎兵来犯,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援,各路诸侯以为是诈,按兵不动。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
(二)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又称贞女祠)。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玉门关联 无边睛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注:(1)玉门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汉长城线上,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
(2)天山,即指祁连山。
南庭北庭幕已空
阳关玉关门不闭
(洪亮吉诗句摘联)
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3)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它的位置,据《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4)北庭,汉代北匈奴所据之地为北庭。
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注:阳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敦煌市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鸣沙山、鸣山寺联
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蜇龙起
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
景是仙鸾描出画
形为天马负来图
注:鸣沙山,在甘肃省敦煌市南6公里,北麓有月牙泉。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荡漾,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堕,鸣声不绝于耳,故称鸣沙山,山上有鸣山寺。
嘉峪关联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注: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稍偏西,嘉峪关市西约7公里。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
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建嘉峪关,土城周长726米,有关无楼,以后又逐渐建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雄伟壮观,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关,号称“天下雄关”。
磨砖砌就鱼磷瓦
五彩装成碧玉楼
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负责这项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一碑,题为“嘉峪关碣记”。记载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秋八月到次年春二月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河南武陟人,进士)重建关城和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等情况。碣右侧刻七言诗一首,这是其中的两句。
嘉峪关戏楼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
注:嘉峪关戏楼,在嘉峪关外城,明代有戏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建,对联砖雕在戏台两侧。
嘉峪关·魏炳蔚题
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
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环
注:此联原悬挂在嘉峪关戏台前台的木格上,现悬挂于重建之关帝庙内。
洪亮吉诗句摘联
嘉峪关前夕雾收
布隆吉后晓星浮
注:(1)布隆吉,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清代曾置柳沟卫于此。
(2)此联摘自洪亮吉《行抵伊犁追忆遭中闻见率赋六首》中头两句。
林则徐题联
桐荫睡鹤观调息
雪夜图蕉得画禅
注:1842年10月19日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来到肃州(今甘肃酒泉),此间偶遇与他同在嘉庆年间考中进士的云州,故友重逢,书赠这副对联。对联右上方题“云州四兄大人同年清鉴”,右下方题“少穆弟林则徐”。此联现存于嘉峪关。
酒泉市酒泉亭左宗棠对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注:(1)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字朴存,举人出身,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陕甘总督,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到达肃州。
(2)中圣人,古代对酒的隐称。曹魏时,曹操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尚书郎徐邈私饮沉醉,对人称中圣人,犹言清酒。
苏武山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注:(1)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初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逼其投降。苏武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被匈奴主罚为牧工,在汉长城内外牧羊,留下了许多传说。
(2)苏武庙,在长城线上的民勤县东南的苏武山上。相传苏武曾牧羊于此,后人在此立祠纪念,明清两朝又有增建,改名苏武庙,庙殿中塑有苏武像。
萧关城楼对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注:(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东南,是古代关中去塞北的交通要冲,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关楼已不存。
(2)峰,指固原境内的六盘山。
(3)华岳,指西岳华山。
(4)秦关,即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
(5)百二重,一百二十重。
宣大以蔽京师
偏头以蔽全晋
注:(1)偏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东连鸭角山,西逼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因其地东高西低,所以又叫偏头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始建土械,并置偏头所,太原镇总兵驻地。
(2)紫塞,据(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名紫塞”。
(3)京师,指明大都北京。
(4)晋,山西省的简称。
恒山南关北岳行宫对联
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
灵山钟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
注:(1)恒山,北岳,主峰在山西浑源县东南,长城在附近折向西南。
(2)毕昴(mao),二十八宿之二星。
古北口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
天留锁钥枕雄关
注:(1)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县东北部。地势险要,自古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要道。
(2)朔漠,指内蒙古草原。
(3)雄关,这里指山海关。
居庸关联
雄关积翠倚苕荛
碧树经霜叶未凋
重关深锁白云收
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三关要隘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横批:天险
注:(1)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向为军事要隘。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所建,存关门三座。
(2)九塞,指古代的九个要塞,雁门为其一。
(3)要隘,又作“冲要”。
娘子关城楼联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楼头古戍楼边寨
城外青山城下河
注: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缄东北,是长城著名关隘,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据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在此驻防,遂更名为娘子关。
偏关联
地控黄河北
山连紫塞长
天际诸峰黛色流
万壑烟岚春雨后
千峰苍翠夕阳中
千峰岚气青霄上
九折泉声翠壁间
绝波水连下
群峰云更高
(唐朝诗人高适入居庸)
奔峭从天拆
悬流赴壑清
(金人宇文虚中过居庸关)
叠障缘青冥
峭绝两崖束
(元人葛罗禄及贤居庸关涛句摘联)
重门天险设居庸
百二河山势转雄
(明人李贽过居庸关)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山 (居庸关·萧诗) 注:(1)居庸关,在北京昌平县境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2.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03.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04.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05.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0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07.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08.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自然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
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