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的资料

(一)烽火戏诸侯

西周周幽王的宠姬褒姒从来不笑,为讨其欢心,周幽王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以为京城告急,急忙发兵来救,结果空忙一场,惹得褒姒破颜而笑。周幽王见状大喜,而各路诸侯愤然而去。后犬戎兵来犯,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援,各路诸侯以为是诈,按兵不动。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

(二)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又称贞女祠)。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玉门关联 无边睛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注:(1)玉门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汉长城线上,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

(2)天山,即指祁连山。

南庭北庭幕已空

阳关玉关门不闭

(洪亮吉诗句摘联)

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3)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它的位置,据《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4)北庭,汉代北匈奴所据之地为北庭。

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注:阳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敦煌市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鸣沙山、鸣山寺联

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蜇龙起

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

景是仙鸾描出画

形为天马负来图

注:鸣沙山,在甘肃省敦煌市南6公里,北麓有月牙泉。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荡漾,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堕,鸣声不绝于耳,故称鸣沙山,山上有鸣山寺。

嘉峪关联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注: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稍偏西,嘉峪关市西约7公里。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

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建嘉峪关,土城周长726米,有关无楼,以后又逐渐建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雄伟壮观,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关,号称“天下雄关”。

磨砖砌就鱼磷瓦

五彩装成碧玉楼

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负责这项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一碑,题为“嘉峪关碣记”。记载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秋八月到次年春二月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河南武陟人,进士)重建关城和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等情况。碣右侧刻七言诗一首,这是其中的两句。

嘉峪关戏楼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

注:嘉峪关戏楼,在嘉峪关外城,明代有戏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建,对联砖雕在戏台两侧。

嘉峪关·魏炳蔚题

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

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环

注:此联原悬挂在嘉峪关戏台前台的木格上,现悬挂于重建之关帝庙内。

洪亮吉诗句摘联

嘉峪关前夕雾收

布隆吉后晓星浮

注:(1)布隆吉,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清代曾置柳沟卫于此。

(2)此联摘自洪亮吉《行抵伊犁追忆遭中闻见率赋六首》中头两句。

林则徐题联

桐荫睡鹤观调息

雪夜图蕉得画禅

注:1842年10月19日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来到肃州(今甘肃酒泉),此间偶遇与他同在嘉庆年间考中进士的云州,故友重逢,书赠这副对联。对联右上方题“云州四兄大人同年清鉴”,右下方题“少穆弟林则徐”。此联现存于嘉峪关。

酒泉市酒泉亭左宗棠对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注:(1)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字朴存,举人出身,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陕甘总督,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到达肃州。

(2)中圣人,古代对酒的隐称。曹魏时,曹操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尚书郎徐邈私饮沉醉,对人称中圣人,犹言清酒。

苏武山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注:(1)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初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逼其投降。苏武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被匈奴主罚为牧工,在汉长城内外牧羊,留下了许多传说。

(2)苏武庙,在长城线上的民勤县东南的苏武山上。相传苏武曾牧羊于此,后人在此立祠纪念,明清两朝又有增建,改名苏武庙,庙殿中塑有苏武像。

萧关城楼对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注:(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东南,是古代关中去塞北的交通要冲,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关楼已不存。

(2)峰,指固原境内的六盘山。

(3)华岳,指西岳华山。

(4)秦关,即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

(5)百二重,一百二十重。

宣大以蔽京师

偏头以蔽全晋

注:(1)偏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东连鸭角山,西逼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因其地东高西低,所以又叫偏头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始建土械,并置偏头所,太原镇总兵驻地。

(2)紫塞,据(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名紫塞”。

(3)京师,指明大都北京。

(4)晋,山西省的简称。

恒山南关北岳行宫对联

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

灵山钟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

注:(1)恒山,北岳,主峰在山西浑源县东南,长城在附近折向西南。

(2)毕昴(mao),二十八宿之二星。

古北口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

天留锁钥枕雄关

注:(1)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县东北部。地势险要,自古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要道。

(2)朔漠,指内蒙古草原。

(3)雄关,这里指山海关。

居庸关联

雄关积翠倚苕荛

碧树经霜叶未凋

重关深锁白云收

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三关要隘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横批:天险

注:(1)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向为军事要隘。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所建,存关门三座。

(2)九塞,指古代的九个要塞,雁门为其一。

(3)要隘,又作“冲要”。

娘子关城楼联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楼头古戍楼边寨

城外青山城下河

注: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缄东北,是长城著名关隘,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据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在此驻防,遂更名为娘子关。

偏关联

地控黄河北

山连紫塞长

天际诸峰黛色流

万壑烟岚春雨后

千峰苍翠夕阳中

千峰岚气青霄上

九折泉声翠壁间

绝波水连下

群峰云更高

(唐朝诗人高适入居庸)

奔峭从天拆

悬流赴壑清

(金人宇文虚中过居庸关)

叠障缘青冥

峭绝两崖束

(元人葛罗禄及贤居庸关涛句摘联)

重门天险设居庸

百二河山势转雄

(明人李贽过居庸关)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山 (居庸关·萧诗) 注:(1)居庸关,在北京昌平县境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2.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03.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04.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05.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0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07.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08.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自然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

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一)烽火戏诸侯

西周周幽王的宠姬褒姒从来不笑,为讨其欢心,周幽王点燃烽火,各路诸侯以为京城告急,急忙发兵来救,结果空忙一场,惹得褒姒破颜而笑。周幽王见状大喜,而各路诸侯愤然而去。后犬戎兵来犯,周幽王点燃烽火求援,各路诸侯以为是诈,按兵不动。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西周灭亡。

(二)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范杞梁被抓到北方修筑长城,其妻孟姜女带着寒衣千里寻夫。到长城脚下后,不但未找到丈夫,反而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终日痛哭,终于将长城哭倒,露出丈夫尸骨。百姓借此传说斥责了暴君对人民的残酷奴役,统治者借此传说宣扬了礼教中的“贞烈”,因此流传千古,如今山海关外凤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庙(又称贞女祠)。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玉门关联 无边睛雪天山出 不断风云地极来 注:(1)玉门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汉长城线上,是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相传和阗玉经此输入中原,故名。

(2)天山,即指祁连山。

南庭北庭幕已空

阳关玉关门不闭

(洪亮吉诗句摘联)

注:(1)洪亮吉,字雅存,号北江,清阳湖人,乾隆进士。

(2)此联摘录洪亮吉《自乌兰乌素至安济海雪皆盈丈十余日不见寸土因纵笔作》一诗中二句。

(3)南庭,指南匈奴的王庭,泛指南匈奴及其故地。它的位置,据《新唐书·突厥传下》记载:“由焉耆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4)北庭,汉代北匈奴所据之地为北庭。

阳关长亭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

西北东南万里程

注:阳关,汉长城重要关隘,在敦煌市西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敦煌鸣沙山、鸣山寺联

沙自几时鸣惊雷但有蜇龙起

池犹亘古在出水还期天马来

景是仙鸾描出画

形为天马负来图

注:鸣沙山,在甘肃省敦煌市南6公里,北麓有月牙泉。登山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荡漾,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堕,鸣声不绝于耳,故称鸣沙山,山上有鸣山寺。

嘉峪关联 二崤虎口夸天险 九折羊肠确地雄 注:嘉峪关,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稍偏西,嘉峪关市西约7公里。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

虏大将军冯胜奉明太祖朱元璋御旨,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的嘉峪塬上建嘉峪关,土城周长726米,有关无楼,以后又逐渐建了大小楼阁十余座,雕梁画栋,五彩缤纷,雄伟壮观,成为明代万里长城的重关,号称“天下雄关”。

磨砖砌就鱼磷瓦

五彩装成碧玉楼

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负责这项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承信校尉王镇立一碑,题为“嘉峪关碣记”。记载了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秋八月到次年春二月肃州兵备道副使李端澄(河南武陟人,进士)重建关城和东西二楼暨官厅、夷厂、仓库等情况。碣右侧刻七言诗一首,这是其中的两句。

嘉峪关戏楼对联

离合悲欢演往事

愚贤忠佞认当场

注:嘉峪关戏楼,在嘉峪关外城,明代有戏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五月重建,对联砖雕在戏台两侧。

嘉峪关·魏炳蔚题

时雨助王师直教万里昆仑争迎马迹

春风怀帝力且喜十年帷幄重握刀环

注:此联原悬挂在嘉峪关戏台前台的木格上,现悬挂于重建之关帝庙内。

洪亮吉诗句摘联

嘉峪关前夕雾收

布隆吉后晓星浮

注:(1)布隆吉,今甘肃省安西县境内,清代曾置柳沟卫于此。

(2)此联摘自洪亮吉《行抵伊犁追忆遭中闻见率赋六首》中头两句。

林则徐题联

桐荫睡鹤观调息

雪夜图蕉得画禅

注:1842年10月19日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来到肃州(今甘肃酒泉),此间偶遇与他同在嘉庆年间考中进士的云州,故友重逢,书赠这副对联。对联右上方题“云州四兄大人同年清鉴”,右下方题“少穆弟林则徐”。此联现存于嘉峪关。

酒泉市酒泉亭左宗棠对联

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

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

注:(1)左宗棠(公元1812--1885年),湖南湘阴人,字季高,一字朴存,举人出身,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任陕甘总督,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到达肃州。

(2)中圣人,古代对酒的隐称。曹魏时,曹操禁酒甚严。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尚书郎徐邈私饮沉醉,对人称中圣人,犹言清酒。

苏武山苏武庙联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

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注:(1)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初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逼其投降。苏武以民族气节为重,威武不屈,被匈奴主罚为牧工,在汉长城内外牧羊,留下了许多传说。

(2)苏武庙,在长城线上的民勤县东南的苏武山上。相传苏武曾牧羊于此,后人在此立祠纪念,明清两朝又有增建,改名苏武庙,庙殿中塑有苏武像。

萧关城楼对联

峰高华岳三千丈

险据秦关百二重

注:(1)萧关,古关名,故址在明“九边”重镇之一的固原东南,是古代关中去塞北的交通要冲,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关楼已不存。

(2)峰,指固原境内的六盘山。

(3)华岳,指西岳华山。

(4)秦关,即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

(5)百二重,一百二十重。

宣大以蔽京师

偏头以蔽全晋

注:(1)偏关,位于山西省偏关县,东连鸭角山,西逼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因其地东高西低,所以又叫偏头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始建土械,并置偏头所,太原镇总兵驻地。

(2)紫塞,据(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名紫塞”。

(3)京师,指明大都北京。

(4)晋,山西省的简称。

恒山南关北岳行宫对联

峻岳镇幽燕,近翊黄图,风雨永昭和会

灵山钟毕昴,遥连紫塞,阴阳迭起贞元

注:(1)恒山,北岳,主峰在山西浑源县东南,长城在附近折向西南。

(2)毕昴(mao),二十八宿之二星。

古北口联

地扼襟喉通朔漠

天留锁钥枕雄关

注:(1)古北口,在北京密云县东北部。地势险要,自古是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草原的要道。

(2)朔漠,指内蒙古草原。

(3)雄关,这里指山海关。

居庸关联

雄关积翠倚苕荛

碧树经霜叶未凋

重关深锁白云收

雁门关联

莫愁前路无知己

西出阳关多故人

曙色晴明,残星几点雁横塞

晨曦初朗,斜月孤伶门上关

三关要隘无双地

九塞尊崇第一关

横批:天险

注:(1)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的雁门山腰,又名西陉关,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两山对峙,其形如门,向为军事要隘。现关城为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所建,存关门三座。

(2)九塞,指古代的九个要塞,雁门为其一。

(3)要隘,又作“冲要”。

娘子关城楼联

雄关百二谁为最

要路三千此并名

楼头古戍楼边寨

城外青山城下河

注:娘子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缄东北,是长城著名关隘,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据传,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率领娘子军在此驻防,遂更名为娘子关。

偏关联

地控黄河北

山连紫塞长

天际诸峰黛色流

万壑烟岚春雨后

千峰苍翠夕阳中

千峰岚气青霄上

九折泉声翠壁间

绝波水连下

群峰云更高

(唐朝诗人高适入居庸)

奔峭从天拆

悬流赴壑清

(金人宇文虚中过居庸关)

叠障缘青冥

峭绝两崖束

(元人葛罗禄及贤居庸关涛句摘联)

重门天险设居庸

百二河山势转雄

(明人李贽过居庸关)

辽海吞边月 长城锁乱山 (居庸关·萧诗) 注:(1)居庸关,在北京昌平县境内,长城的重要关口,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传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02.

清晨控龙马,弄影出花林。躞蹀依春涧,联翩度碧浔。

苔流染丝络,水洁写雕簪。一御瑶池驾,讵忆长城阴。

【咏饮马应诏】(唐·杨师道)

03.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雪暗鸣珂重,山长喷玉难。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

【紫骝马】(唐·卢照邻)

04.

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雨雪曲】(唐·卢照邻)

05.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送人之军】(唐·贺知章)

06.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唐·王昌龄)

07.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从军行】(唐·王昌龄)

08.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自然概况】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公元前七八 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

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婉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 城。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 城的遗迹。

●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相关内容

  • [站在长城上]教学设计
  • <站在长城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站在长城上>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我们是炎黄子孙"主题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本活动主题,由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延展到伟大的四大发明,以及古代中国在天文地理.数学. ...

  • 专题[长城]教案(网友来稿)教案
  • 倪明 课 时 : 4·1 教学目标  :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 涵: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了解长城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自读选文. 教学 ...

  • 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印)
  • 第五单元 我国的世界遗产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着"我国的世界遗产"选取了三篇文章.在<长城>中, 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长城的样貌, 介绍了长城的结构, 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颐和园> 的作者以自己的游览顺序为线索, 带我们领略了这个 ...

  • 长城的资料
  • 关于关于关于关于长城的资料长城的资料长城的资料长城的资连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

  • 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长城和运河
  •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方案 河南省虞城县刘店乡宋关庙小学 杨茂才 一. 学科领域 本教学设计方案所适用的学科领域是:语文.自然.地理.思想品德.美术.音乐,突出主要学科语文. 二. 学习目标任务 1. 情感目标 (1).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培养学生 ...

  • 四年级语文上长城教学设计与反思
  • 课题:17.长城 教学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 ...

  •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资料景点介绍(精品)
  • <长城>资料 景点介绍 八达岭长城折叠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延庆,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奥巴马.尼克松 ...

  • 人教版长城教学设计(共9篇)
  • 篇一: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体会长城是俺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 2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教学重点: 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 ...

  •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长城在我心中]资料长城的建筑结构(精品)
  • <长城在我心中>资料 建筑结构 长度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二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 ...

  • 四年级上册17课长城
  • 17.长 城 叙永县马岭镇中心校 魏巧 教材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导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生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