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发病率高,四时皆有,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本病有轻重不同,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时行感冒,有流行趋势。感冒症状较轻,预后良好,病程中可出现挟惊、挟滞、挟痰的兼证。其禀赋不足、体质娇弱的小儿,容易反复感冒,甚至引起心悸、怔忡等病证。

本病西医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反复发作者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流行趋势者称为流行性感冒。

[病因病机]

感冒病因,系由感受外邪,侵袭于肌表所致。在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坐卧当风,沐浴受凉,调摄不当时容易诱发本病。

外邪之中,冬春以风寒、风热为主,夏季多为暑湿。邪从口鼻肌表入侵,病位在肺。肺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开窍于鼻,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肌表受邪,腠理开合失司,而致畏寒发热;鼻咽受病,气道不畅,故鼻寒流涕,咽红,咳嗽。暑邪感冒,多有高热无汗,胸闷泛恶。暑为阳邪,必兼挟湿,暑在肌表,其证高热为主,挟湿内阻脾胃,见胸闷,泛恶。时行感冒,邪毒较重,侵入肌表,兼犯经络,其证发热,恶寒,头身皆痛,甚则化热入里,产生变证。

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神气怯弱,筋脉未盛,若高热炽盛,热扰肝经,兼有惊叫,惊惕,抽风惊厥的挟惊证候;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乳食停积,兼有腹胀,吐泻等挟滞证候;若外邪未彻,肺络失宣,易使津液凝聚,酿液为痰,痰阻肺络,兼有咳嗽,痰多等挟痰证候。

此外,禀赋不足、体质娇弱的小儿,感冒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寒热往来,鼻流清涕,自汗盗汗,此乃肺脾俱虚,卫外不固,因虚受邪,邪少虚多,称为虚证感冒。

[诊断]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红为主要症状,多兼咳嗽。如有兼证,可伴呕吐,腹泻,腹胀,或高热惊厥,咳嗽,痰吼。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而发病。

3、全身症状较重,呈流行趋势者为流行性感冒。

4、每月反复感冒2次以上者,多见于虚证感冒。

5、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6、对呼吸道分泌物作直接荧光抗体检查,可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阳性。

[鉴别诊断]

1、肺炎喘嗽 初起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肺嗽等类似感冒的证候,发热较高,伴气急痰喘,鼻翼煽动。两肺听诊可闻细湿罗音,胸透见斑片状阴影。

2、麻疹、水痘、奶麻 初起有发热,咳嗽等症,麻疹眼泪汪汪,口颊粘膜充血,有柯氏斑;水痘皮肤有斑疹、丘疹、疱疹;奶麻则发热2~3天,热退疹出而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凡咽红,喉蛾肿大,舌红,苔白而干,多为风热证候,虽见恶寒,鼻塞,流清涕,也为寒包热郁或寒热挟杂的证候,若咽不红,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为风寒证候。

2、辨暑热、暑湿 暑邪感冒,暑热偏盛者,发热较高,无汗或少汗,口渴烦躁引饮;暑湿较盛者,胸闷泛恶,体倦神萎,身热不甚,小便混浊,食少,舌苔腻。

3、辨虚实 风寒证、风热证感冒均为实证;若反复感冒,每月至少2次以上,平时体质较差,容易出汗,畏寒,则为虚证。

二、治疗原则

感冒治疗总的原则是疏风解表。感受风寒、风热之邪,治以辛温、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治以清暑解肌;虚证感冒,治以扶正解肌;时行感冒,应参以解毒方药,出现兼证,则随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风寒感冒

症状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口不渴,咽不红,苔薄白,肪浮紧。

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 ,客于腠理,邪正交争,肌表被束,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肺气失宣,气道不利,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为外感风寒之象。

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

本方发散风寒,疏解表邪。头痛明显者,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呕吐者,加半夏、紫苏降逆和胃。明行感冒发热较高,有流行趋势者,加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解毒清热;或选用柴葛解肌汤,重用柴胡、葛根和解清热。

(二)风热感冒

症状 发热较重,恶风,有汗热不解,头痛,鼻寒,或流黄涕,咳嗽声重,痰粘白或稠黄,咽红或痛,口干引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

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邪在卫表,故发热较重,有汗热不退。风热外袭,肺气失宣,故流黄涕,咳嗽痰黄,咽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加减。

本方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咳重者,加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咽红肿痛者,加薄荷、玄参清热利咽。

小儿感冒除风寒、风热证候外,还可见到寒包热郁或寒热挟杂的证候,其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流清涕,咽红,咽痛,咳吐黄痰等,治法为表里双解,既投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又用连翘、薄荷、石膏辛凉泄热。咳嗽不爽者,加杏仁、前胡、浙贝母宣肺止咳;时行感冒,高热不退者,重用柴胡、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

(三)暑邪感冒

症状 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腹泻,咳嗽,苔薄白或腻,脉数。

证候分析 外感暑邪,卫表不和则高热无汗,暑多挟湿,故身重困倦。暑湿中阻则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苔腻为湿重之象。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清暑解表化湿。湿邪中阻,恶心欲吐,苔黄腻者,加佩兰、藿香清化温热;泄泻者,加葛根、黄苓、黄连清肠化湿。

(四)虚证感冒

症状 发热不高,反复发作,自汗,面晃,恶风怕冷,鼻塞流清涕,肢软乏力,胃纳不香,

或有咳嗽,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本证病程较长,体质虚弱,常在3个月内每月感冒2次以上。营虚卫弱,腠理不固,故自汗,恶风。邪少虚多,故发热不高,舌淡嫩,感冒反复发作。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桂枝汤调和营卫。畏寒鼻塞者,加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咳嗽者,加杏仁、浙贝母、前胡宣肺止咳;若气阴两虚,病情迁延,见不规则发热,夜间盗汗,咳嗽,口干,舌红,苔少者,去桂枝,加玉竹、丹皮、沙参、百部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五)兼证

1、挟惊 感冒高热,兼有惊惕啼叫,睡卧不安,甚则抽风痉厥,目珠上窜,热退抽搐即止。症由高热引起,热灼筋脉,扰动肝经。治以解热定惊。银翘散加菊花、钩藤、石决明、蝉蜕。

2、挟滞 感冒过程中,兼有腹胀嗳气,甚则呕吐,腹泻,苔厚浊腻,脉数。证属乳食停积中焦,运化失常。治以消食导滞,加用神曲、麦芽,山楂、枳壳、莱菔子,或用保和丸煎服。

3、挟痰 感冒发热,咳嗽,喉间痰多,甚则气急痰鸣。由肺失清肃,酿液成痰或肺热炼液成痰,痰阻肺络所致。治以肃肺化痰。属寒痰者,二陈汤加苏子温肺化痰;属热痰者,加海蛤壳、桑白皮、葶苈子清化痰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 午时茶 每次1/2~1包,1日3次。用于轻症风寒感冒挟滞者。

2、 小柴胡冲剂 每次1~2包,1日3次。用于感冒发热,往来不已者。

3、桑菊感冒冲剂 每次1包,1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咳嗽重者。

4、小儿回春丹 每次2~3粒,1日3次。用于感冒挟惊者。

5、小儿金丹片 每次2~3片,1日3次。用于感冒挟惊者。

二、经验方

1、大青叶、马鞭草各3cg 。羌活10g ,甘草4g 。水煎服,1 日量,分次服。用于冬春感冒,发热不退,头身疼痛,无汗者。

2、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3~5片,浓煎后加糖适量。用于风寒感冒。

三、外治疗法

1、中药滴鼻:柴胡注射液滴鼻,每次左右鼻孔各2~3滴,1~2小时重复一次。用于感冒发热,体温较高者。

2、中药足浴:香蕉、苏叶、荆芥、防风、藿香各15g ,连翘10g ,大豆黄卷20g ,菊花、葱白、豆豉、生姜各30g 。取水5000ml 煎成,置放桶内,再加食醋50ml ,煎水濯足。待药液稍冷,首次将药液浸至踝关节,每隔15分钟逐渐加量,至浸没小腿肚,每次浸30~60分钟,1日1至2镒。用于暑邪感冒。

3.中药沐浴:香薷、柴胡、厚补、扁豆花、防风各3cg ,银花、连翘、豆豉、鸡苏散、石膏、板蓝根各50g 。煎水3000ml ,稍冷沐浴。1日1~2次。用于暑邪感冒。

【预防与调摄】

1、居室清洁卫生,和暖通风。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2、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可用贯众3~6g,板蓝根、野菊花各10g ,煎水口服,连用3~5日;或以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3~5ml,加水1~2倍,置容器内,加热熏蒸房间,每日1次或隔日1次,以预防感冒。

3、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仔细观察患儿体温、神志,防止发生惊厥。

[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定

• 1、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并发症基本治愈。 • 2、好转:症状减轻,体温接近正常,并发症好转。

• 3、未愈:症状、体温、并发症无好转。

二、年度疗效评价

小儿感冒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发病率高,四时皆有,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本病有轻重不同,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时行感冒,有流行趋势。感冒症状较轻,预后良好,病程中可出现挟惊、挟滞、挟痰的兼证。其禀赋不足、体质娇弱的小儿,容易反复感冒,甚至引起心悸、怔忡等病证。

本病西医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其反复发作者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流行趋势者称为流行性感冒。

[病因病机]

感冒病因,系由感受外邪,侵袭于肌表所致。在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坐卧当风,沐浴受凉,调摄不当时容易诱发本病。

外邪之中,冬春以风寒、风热为主,夏季多为暑湿。邪从口鼻肌表入侵,病位在肺。肺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开窍于鼻,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肌表受邪,腠理开合失司,而致畏寒发热;鼻咽受病,气道不畅,故鼻寒流涕,咽红,咳嗽。暑邪感冒,多有高热无汗,胸闷泛恶。暑为阳邪,必兼挟湿,暑在肌表,其证高热为主,挟湿内阻脾胃,见胸闷,泛恶。时行感冒,邪毒较重,侵入肌表,兼犯经络,其证发热,恶寒,头身皆痛,甚则化热入里,产生变证。

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神气怯弱,筋脉未盛,若高热炽盛,热扰肝经,兼有惊叫,惊惕,抽风惊厥的挟惊证候;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感受风邪,乳食停积,兼有腹胀,吐泻等挟滞证候;若外邪未彻,肺络失宣,易使津液凝聚,酿液为痰,痰阻肺络,兼有咳嗽,痰多等挟痰证候。

此外,禀赋不足、体质娇弱的小儿,感冒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寒热往来,鼻流清涕,自汗盗汗,此乃肺脾俱虚,卫外不固,因虚受邪,邪少虚多,称为虚证感冒。

[诊断]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咽红为主要症状,多兼咳嗽。如有兼证,可伴呕吐,腹泻,腹胀,或高热惊厥,咳嗽,痰吼。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寒热失调而发病。

3、全身症状较重,呈流行趋势者为流行性感冒。

4、每月反复感冒2次以上者,多见于虚证感冒。

5、外周血象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6、对呼吸道分泌物作直接荧光抗体检查,可快速诊断。病毒分离阳性。

[鉴别诊断]

1、肺炎喘嗽 初起可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咽红,肺嗽等类似感冒的证候,发热较高,伴气急痰喘,鼻翼煽动。两肺听诊可闻细湿罗音,胸透见斑片状阴影。

2、麻疹、水痘、奶麻 初起有发热,咳嗽等症,麻疹眼泪汪汪,口颊粘膜充血,有柯氏斑;水痘皮肤有斑疹、丘疹、疱疹;奶麻则发热2~3天,热退疹出而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凡咽红,喉蛾肿大,舌红,苔白而干,多为风热证候,虽见恶寒,鼻塞,流清涕,也为寒包热郁或寒热挟杂的证候,若咽不红,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为风寒证候。

2、辨暑热、暑湿 暑邪感冒,暑热偏盛者,发热较高,无汗或少汗,口渴烦躁引饮;暑湿较盛者,胸闷泛恶,体倦神萎,身热不甚,小便混浊,食少,舌苔腻。

3、辨虚实 风寒证、风热证感冒均为实证;若反复感冒,每月至少2次以上,平时体质较差,容易出汗,畏寒,则为虚证。

二、治疗原则

感冒治疗总的原则是疏风解表。感受风寒、风热之邪,治以辛温、辛凉解表;感受暑邪,治以清暑解肌;虚证感冒,治以扶正解肌;时行感冒,应参以解毒方药,出现兼证,则随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一)风寒感冒

症状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口不渴,咽不红,苔薄白,肪浮紧。

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 ,客于腠理,邪正交争,肌表被束,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肺气失宣,气道不利,故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咽不红,苔薄白,脉浮紧,为外感风寒之象。

治法 辛温解表。

方药 荆防败毒散加减。

本方发散风寒,疏解表邪。头痛明显者,加葛根、白芷散寒止痛;呕吐者,加半夏、紫苏降逆和胃。明行感冒发热较高,有流行趋势者,加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解毒清热;或选用柴葛解肌汤,重用柴胡、葛根和解清热。

(二)风热感冒

症状 发热较重,恶风,有汗热不解,头痛,鼻寒,或流黄涕,咳嗽声重,痰粘白或稠黄,咽红或痛,口干引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

证候分析 外感风热,邪在卫表,故发热较重,有汗热不退。风热外袭,肺气失宣,故流黄涕,咳嗽痰黄,咽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 辛凉解表。

方药 银翘散加减。

本方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咳重者,加桑叶、杏仁宣肺止咳;咽红肿痛者,加薄荷、玄参清热利咽。

小儿感冒除风寒、风热证候外,还可见到寒包热郁或寒热挟杂的证候,其临床表现为畏寒,发热,流清涕,咽红,咽痛,咳吐黄痰等,治法为表里双解,既投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又用连翘、薄荷、石膏辛凉泄热。咳嗽不爽者,加杏仁、前胡、浙贝母宣肺止咳;时行感冒,高热不退者,重用柴胡、板蓝根、蒲公英清热解毒。

(三)暑邪感冒

症状 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腹泻,咳嗽,苔薄白或腻,脉数。

证候分析 外感暑邪,卫表不和则高热无汗,暑多挟湿,故身重困倦。暑湿中阻则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苔腻为湿重之象。

治法 清暑解表。

方药 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清暑解表化湿。湿邪中阻,恶心欲吐,苔黄腻者,加佩兰、藿香清化温热;泄泻者,加葛根、黄苓、黄连清肠化湿。

(四)虚证感冒

症状 发热不高,反复发作,自汗,面晃,恶风怕冷,鼻塞流清涕,肢软乏力,胃纳不香,

或有咳嗽,舌淡嫩,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 本证病程较长,体质虚弱,常在3个月内每月感冒2次以上。营虚卫弱,腠理不固,故自汗,恶风。邪少虚多,故发热不高,舌淡嫩,感冒反复发作。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扶正祛邪,桂枝汤调和营卫。畏寒鼻塞者,加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咳嗽者,加杏仁、浙贝母、前胡宣肺止咳;若气阴两虚,病情迁延,见不规则发热,夜间盗汗,咳嗽,口干,舌红,苔少者,去桂枝,加玉竹、丹皮、沙参、百部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五)兼证

1、挟惊 感冒高热,兼有惊惕啼叫,睡卧不安,甚则抽风痉厥,目珠上窜,热退抽搐即止。症由高热引起,热灼筋脉,扰动肝经。治以解热定惊。银翘散加菊花、钩藤、石决明、蝉蜕。

2、挟滞 感冒过程中,兼有腹胀嗳气,甚则呕吐,腹泻,苔厚浊腻,脉数。证属乳食停积中焦,运化失常。治以消食导滞,加用神曲、麦芽,山楂、枳壳、莱菔子,或用保和丸煎服。

3、挟痰 感冒发热,咳嗽,喉间痰多,甚则气急痰鸣。由肺失清肃,酿液成痰或肺热炼液成痰,痰阻肺络所致。治以肃肺化痰。属寒痰者,二陈汤加苏子温肺化痰;属热痰者,加海蛤壳、桑白皮、葶苈子清化痰热。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 午时茶 每次1/2~1包,1日3次。用于轻症风寒感冒挟滞者。

2、 小柴胡冲剂 每次1~2包,1日3次。用于感冒发热,往来不已者。

3、桑菊感冒冲剂 每次1包,1日3次。用于风热感冒咳嗽重者。

4、小儿回春丹 每次2~3粒,1日3次。用于感冒挟惊者。

5、小儿金丹片 每次2~3片,1日3次。用于感冒挟惊者。

二、经验方

1、大青叶、马鞭草各3cg 。羌活10g ,甘草4g 。水煎服,1 日量,分次服。用于冬春感冒,发热不退,头身疼痛,无汗者。

2、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3~5片,浓煎后加糖适量。用于风寒感冒。

三、外治疗法

1、中药滴鼻:柴胡注射液滴鼻,每次左右鼻孔各2~3滴,1~2小时重复一次。用于感冒发热,体温较高者。

2、中药足浴:香蕉、苏叶、荆芥、防风、藿香各15g ,连翘10g ,大豆黄卷20g ,菊花、葱白、豆豉、生姜各30g 。取水5000ml 煎成,置放桶内,再加食醋50ml ,煎水濯足。待药液稍冷,首次将药液浸至踝关节,每隔15分钟逐渐加量,至浸没小腿肚,每次浸30~60分钟,1日1至2镒。用于暑邪感冒。

3.中药沐浴:香薷、柴胡、厚补、扁豆花、防风各3cg ,银花、连翘、豆豉、鸡苏散、石膏、板蓝根各50g 。煎水3000ml ,稍冷沐浴。1日1~2次。用于暑邪感冒。

【预防与调摄】

1、居室清洁卫生,和暖通风。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2、感冒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可用贯众3~6g,板蓝根、野菊花各10g ,煎水口服,连用3~5日;或以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3~5ml,加水1~2倍,置容器内,加热熏蒸房间,每日1次或隔日1次,以预防感冒。

3、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仔细观察患儿体温、神志,防止发生惊厥。

[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定

• 1、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并发症基本治愈。 • 2、好转:症状减轻,体温接近正常,并发症好转。

• 3、未愈:症状、体温、并发症无好转。

二、年度疗效评价


相关内容

  •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2011版)
  • 房山区中医医院急诊科中医诊疗方案 (2011版) 目录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中风(脑血管意外)诊疗方案„„„„„„„„„„„胸痹心痛(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诊疗方案„„„„附录:诊疗方案所涉及中药方剂„„„„„„„„„„ 0203 06 09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 ...

  •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制订)
  • ·标准与规范· 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制订) 冯晓纯,段晓征,孙丽平,林双竹,王 锐,刘 健13002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诊疗中心,吉林 长春 摘要:完成文献检索.文献评价及文献总结,三轮专家问卷调查,专家论证会,专家质量方法学评价和临 床一致性评价,形成<中 ...

  • 2017 开工利是
  • 新 年 新 气 象 科  室 特色针灸 肌肉.骨关节疼痛 孕前产后调理 女性经络美容美体 儿童体质调理 乳腺调理 医疗级别到家服务 特色针灸 中医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古老医学. 在现代西方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 ...

  •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 ...

  •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1]
  • 小儿脑瘫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五迟.五软.五硬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六版(王萍芬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 ...

  • 小儿肺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
  • 第4卷第3期2008年5月 中医儿科杂志 J.PEDIATRICSOFTCM %z 4No.3 May.2008 ・诊疗规范・ dxJLfl市炎喘嗽中医诊疗指南 汪受传,赵霞,韩新民,虞舜,倪光夏,李燕宁,王力宁,艾.军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 1 范围 本指南制订了小儿肺炎喘嗽的诊断.辨证和治 ...

  • 中医门诊诊疗常规
  • 中医门诊 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诊疗常规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1绝经前后诸证(中医病证分类编码:BFY220)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 ...

  • 急诊科设置
  •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发表者:李臣文(访问人次:1079)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 ...

  • 临床路径(1)
  •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急性及迁延性)的患者. 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