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育】
也谈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李飞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第五中学,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教方法的偏差导致许多孩子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独立性强,情感强烈,富于热情和激情,但不愿与别人团结合作,忽视他人价值。所以,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团结协作;班集体;培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教方法的偏差导致许多孩子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唯我独尊,不愿与别人团结合作,忽视他人价值,给21世纪人才的形成埋下了隐患。所以,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而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应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培养起来。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集体归属感
所谓集体归属感,就是一种让每个成员能在集体中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寻找到情感支柱,它是班级竞赛中不竭的动力。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没有哪一个人,不愿意在一个能让自己看到希望、具有无穷潜力的集体之中学习生活的。正如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格尔茨·马尔克斯的台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绝对不会加入成员水平和我差不多的俱乐部。”学生何尝不是这种想法?有了集体归属感,自然多了集体责任感,多了团体协作精神,多了奉献精神,多了努力和认真,继而多了集体归属感。如此循环,教育就将渐入佳境。笔者第一天迎接新同学时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One family ,one dream (同一个家庭,同一个梦想)。这是我套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词而想出来的。我跟“无论你来自何方,过去如何,现在我们属于同他们说:
一个家庭,拥有同一个梦想,你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我们这个集体的形象。”在接下来的军训中,有一个学生因为骑单车手摔得很厉害,硬是一声没吭,坚持训练。后来他在日记中说,一切的坚持都是为了班级荣誉,而反过来这种坚持也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协作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在极大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尽所能,为集体争光。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以及学习中,同学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个人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却追求着同一个目标。小组有小组的目标,班级有班级的目标。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同学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步就会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在开学之初,我们班的同学就一起制定了班风、班纪、班训。
这些可以让同学们最大限度地把自身融入到集体中去。
三、潜入学生心灵,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期待记得有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 )和雅各布(L.F.Jacob-son )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挖掘和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或正面的看法,这种潜能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沿着教师期待的方向,产生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
四、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让学生感到有前进的动
力,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
在笔者去年所带的08级初三(1)班进行第一次班干部竞选时,笔者注意到有一个学生一直跃跃欲试,最问他为什终却一直没有上台。事后笔者找到这位学生,么,他说,因为他的成绩太差了,没有勇气上台,怕同学们笑话他,歧视他。其实这是大多数成绩差的学生心里共同的想法。了解了他的内心想法后,我对他说:“在我眼中,你非常优秀,明事理,能力强,成绩差不是你的耻辱,就正如老师脸上长了很多斑一样,只是一点点缺憾,以后不断努力学习就行了。”在随后的日子里,笔者注意到,这位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班级事务都非常积极。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期待不能简单粗暴,比如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苦心?”“这么久了,你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诸如此类的话,非但不能使学生进步,只能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心里有偏差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其实,学生是看得懂老师眼中的期待的。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期待符合学生的德智发展水平,不必过高、也不必过低;让我们的期待含蓄而不急躁;通过爱心的付出、心灵的感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心灵,叫期待成
【教师观点】
对学生评分应讲究艺术
刘金凤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分的。”这些建议对大家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学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吸取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并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和教育学生学习,感觉有很大的收获。
关键词:评分;讲究艺术;教育
曾记得,在我所教的七年级二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于聪,由于他家境不好,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又经常酗酒和赌博,无心关心他和管理他。所以他不求上进,学习习惯欠缺,上课跟不住思路,听课精力不集中,搞小动作,随便说小话等,并且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还故意跟老师顶嘴作对,跟同学闹矛盾等。针对他的情况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随意性地对他进行评分。比如说:“像你这样学习和做人将来肯定而是多要成为差生,弄不好还会成为社会的渣滓等。”次找他谈心,真诚地跟他交流。他的理想是什么,这样学习能否实现理想,以及根据他的家庭情况,他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等。有时还关心他有何爱好和特长等,本学期他过生日时,我还特意炒几个小菜,把他请到家里吃顿饭,对此他很感激,当时就一个劲地说:“谢谢你老师!”总之,我非常关心他的一切,经过三周后,他课堂上的表现有很大的进步。有时课堂上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听课精力也集中了许多,借此我再给予他鼓励,并向他提出一些课同时也堂要求等。因此逐渐规范了他的不良学习习惯,促进了他学习的愿望。本学期期中考试,我所教的学科,他还破天荒地及格了。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及格了,这都是你的功劳。”爱心终于化坚冰。因为教学中,我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没有轻易给差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并且学会了关爱学困生,靠近学困生。结果学生从心里感激老师,师生关系很融洽,学生的兴奋点转移,改掉许多不良习惯。并且也能学会感恩和学习,从而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深“教深地感到做老师的快乐,同时也使我进一步理解了育艺术”和“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
苏氏认为: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作,应在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评分才称得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评价一个对象,我们必须要了解,全面地掌握对象的内在性质,才有权利评定一个学生。像案例中于聪类似的学生哪位老师都会碰到,如果这类学生只给予他们知识,不付出更多的方法与爱心,只是一味地批评和嫌弃,常而久之,就会掉队。就会成为真正的学困生。这世上原本没有学困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学困生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低估眼前的学困生,要发展他们的特长,多关爱他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时刻不忘苏霍姆林斯基就知识评定问题向老师提出的评分建议。要想方设法将其转化为我工作中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如今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建议都成为了我工作中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特别敬仰和感谢这位大师。因为是全心全意地爱我的学生及他让我知道:应如何公平地、爱我的工作;是他让我牢记: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分数不代表学生的一切,一个学生除了分数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一面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还有许多美好的心灵等待我们去塑造。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上的言论给了我良多启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充分吸收他的精华之处,正确处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不偏爱优秀学生,也从而达不歧视学困生。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到“和谐施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相信,在这位大师启示下,我的工作会越干越顺利!越干越快乐!越干越出成绩!
----------------------------------------------为现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每一个学的学习环境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也将对学生
生都是公平的,真正关心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找到自己的位置,班级凝聚力进而得到了加强。
[1]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初中阶段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建立团
[2]成中英.C 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学林出版社,1999. 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提供赏心悦目、积极有为
【学生教育】
也谈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李飞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第五中学,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教方法的偏差导致许多孩子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独立性强,情感强烈,富于热情和激情,但不愿与别人团结合作,忽视他人价值。所以,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团结协作;班集体;培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家教方法的偏差导致许多孩子的个人英雄主义,他们唯我独尊,不愿与别人团结合作,忽视他人价值,给21世纪人才的形成埋下了隐患。所以,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而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应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要培养起来。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集体归属感
所谓集体归属感,就是一种让每个成员能在集体中体会到家的温暖和寻找到情感支柱,它是班级竞赛中不竭的动力。追求归属感是一个人生存的内在需要。没有哪一个人,不愿意在一个能让自己看到希望、具有无穷潜力的集体之中学习生活的。正如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格尔茨·马尔克斯的台词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绝对不会加入成员水平和我差不多的俱乐部。”学生何尝不是这种想法?有了集体归属感,自然多了集体责任感,多了团体协作精神,多了奉献精神,多了努力和认真,继而多了集体归属感。如此循环,教育就将渐入佳境。笔者第一天迎接新同学时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One family ,one dream (同一个家庭,同一个梦想)。这是我套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词而想出来的。我跟“无论你来自何方,过去如何,现在我们属于同他们说:
一个家庭,拥有同一个梦想,你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我们这个集体的形象。”在接下来的军训中,有一个学生因为骑单车手摔得很厉害,硬是一声没吭,坚持训练。后来他在日记中说,一切的坚持都是为了班级荣誉,而反过来这种坚持也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
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团结协作不是要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是在极大地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各尽所能,为集体争光。在平时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以及学习中,同学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个人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却追求着同一个目标。小组有小组的目标,班级有班级的目标。在共同奋斗目标的激励下,同学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逐步就会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在开学之初,我们班的同学就一起制定了班风、班纪、班训。
这些可以让同学们最大限度地把自身融入到集体中去。
三、潜入学生心灵,对每个学生都给予期待记得有个传说,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 )和雅各布(L.F.Jacob-son )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学生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有挖掘和发挥自己潜能的愿望,如果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或正面的看法,这种潜能就会或快或慢、或迟或早地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沿着教师期待的方向,产生积极向上的要求、自我完善的愿望和自我控制调节能力。
四、给学生期待的目光,会让学生感到有前进的动
力,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
在笔者去年所带的08级初三(1)班进行第一次班干部竞选时,笔者注意到有一个学生一直跃跃欲试,最问他为什终却一直没有上台。事后笔者找到这位学生,么,他说,因为他的成绩太差了,没有勇气上台,怕同学们笑话他,歧视他。其实这是大多数成绩差的学生心里共同的想法。了解了他的内心想法后,我对他说:“在我眼中,你非常优秀,明事理,能力强,成绩差不是你的耻辱,就正如老师脸上长了很多斑一样,只是一点点缺憾,以后不断努力学习就行了。”在随后的日子里,笔者注意到,这位学生不管是学习还是班级事务都非常积极。
此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期待不能简单粗暴,比如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理解老师的苦心?”“这么久了,你怎么一点进步都没有?”诸如此类的话,非但不能使学生进步,只能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那些成绩不好的,心里有偏差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爱。其实,学生是看得懂老师眼中的期待的。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期待符合学生的德智发展水平,不必过高、也不必过低;让我们的期待含蓄而不急躁;通过爱心的付出、心灵的感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学生心灵,叫期待成
【教师观点】
对学生评分应讲究艺术
刘金凤
(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中学,吉林
通化
134000)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评分宁可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分的。”这些建议对大家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学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吸取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并运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和教育学生学习,感觉有很大的收获。
关键词:评分;讲究艺术;教育
曾记得,在我所教的七年级二班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叫于聪,由于他家境不好,父母离异,母亲外出打工,父亲又经常酗酒和赌博,无心关心他和管理他。所以他不求上进,学习习惯欠缺,上课跟不住思路,听课精力不集中,搞小动作,随便说小话等,并且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还故意跟老师顶嘴作对,跟同学闹矛盾等。针对他的情况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随意性地对他进行评分。比如说:“像你这样学习和做人将来肯定而是多要成为差生,弄不好还会成为社会的渣滓等。”次找他谈心,真诚地跟他交流。他的理想是什么,这样学习能否实现理想,以及根据他的家庭情况,他应该以怎样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等。有时还关心他有何爱好和特长等,本学期他过生日时,我还特意炒几个小菜,把他请到家里吃顿饭,对此他很感激,当时就一个劲地说:“谢谢你老师!”总之,我非常关心他的一切,经过三周后,他课堂上的表现有很大的进步。有时课堂上还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听课精力也集中了许多,借此我再给予他鼓励,并向他提出一些课同时也堂要求等。因此逐渐规范了他的不良学习习惯,促进了他学习的愿望。本学期期中考试,我所教的学科,他还破天荒地及格了。事后,他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及格了,这都是你的功劳。”爱心终于化坚冰。因为教学中,我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没有轻易给差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并且学会了关爱学困生,靠近学困生。结果学生从心里感激老师,师生关系很融洽,学生的兴奋点转移,改掉许多不良习惯。并且也能学会感恩和学习,从而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深“教深地感到做老师的快乐,同时也使我进一步理解了育艺术”和“教育智慧”的深刻含义。
苏氏认为: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作,应在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评分才称得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评价一个对象,我们必须要了解,全面地掌握对象的内在性质,才有权利评定一个学生。像案例中于聪类似的学生哪位老师都会碰到,如果这类学生只给予他们知识,不付出更多的方法与爱心,只是一味地批评和嫌弃,常而久之,就会掉队。就会成为真正的学困生。这世上原本没有学困生一说,只是由于评价标准的差异。学困生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所以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低估眼前的学困生,要发展他们的特长,多关爱他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时刻不忘苏霍姆林斯基就知识评定问题向老师提出的评分建议。要想方设法将其转化为我工作中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
如今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建议都成为了我工作中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特别敬仰和感谢这位大师。因为是全心全意地爱我的学生及他让我知道:应如何公平地、爱我的工作;是他让我牢记:在教学过程中,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分数不代表学生的一切,一个学生除了分数外,还有许多美丽的一面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许多潜能等待我们去挖掘;还有许多美好的心灵等待我们去塑造。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上的言论给了我良多启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充分吸收他的精华之处,正确处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关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不偏爱优秀学生,也从而达不歧视学困生。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到“和谐施教”“教书育人”的目的。
我相信,在这位大师启示下,我的工作会越干越顺利!越干越快乐!越干越出成绩!
----------------------------------------------为现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觉到老师对每一个学的学习环境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职责,它也将对学生
生都是公平的,真正关心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找到自己的位置,班级凝聚力进而得到了加强。
[1]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初中阶段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建立团
[2]成中英.C 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学林出版社,1999. 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提供赏心悦目、积极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