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活动单教师

教战守策教学活动单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影响。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表达清晰而得体的特点。

4、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句。

2、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学习并领悟“教战守”的“教”在全文中的贯穿作用。

教学内容: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活动

一、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文体介绍及解题

 策是一种文体,可分为两类:

 1、应诏陈言,称为对策 2、探视献说,称为进策 本文原为苏轼于宋仁宗朝,上时务策二十五篇之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

三、预习检测

1、字音整理

斩刈 讹 豢 顿眊 痿蹶

浸渍 狎 重屋 乘舆 狃

2、整体感知,分析本文的结构。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居安思危(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可证)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不可养之太过)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解决问题——“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预习检测

组内交流并展示

活动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找出读音和断句易错的地方→学生齐读。

活动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引史实,正反论证)

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

第五段:联系当今,说明“教战守“的重要。作者先指出当今国家受到西夏和辽的威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谈使民耽于安乐无事,则必有不测之患,再次重申“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今之大患”的论点,以示论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形势,重申观点)

第六、七段:陈述“教战守”的具体主张和建议。作者提出要使士大夫、民间招募的乡兵、民间抽调的防盗人员都必须尚武勇,有所学,并要有赏罚。结尾再补充一条如能实践则将获得的一大收益:发动百姓备战可以消除军队中骄气,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文章再一次时弊。

4、概括主题。

明确: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文章开头提出:“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意思是说:目前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百姓之忧在于不能居安思危,在文中是中心论点。

苏轼针对当时的形势,在进策中提出“教民战守”的主张和具体建议,很有现实意义。 活动四:自主活动

1、思考问题: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2、再读课文,尝试概括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活动一:前节自主活动讨论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明确:“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

授以击刺之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图解“教民战守”之策。

“使” 士大夫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教” 庶人之在官者 以行阵之节

“授” 役民之可盗者 以击刺之术

注释:

(1)“庶人之在官者”为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倒装句。调整后为“在官之庶人者”,翻译为“在官服役的平民”。“役民之司盗者”句式同。

(2)“教以行阵之节”为特殊句式,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倒装句;省略句,动词“教”的后面省略宾语“之”。调整后为“以行阵之节教(之)”,翻译为“将列队布阵的法度交给(他们)”。“授以击刺之术”句式同。

3、摘录本文中富含意蕴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例句: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典故之名,则掩耳而不听。

点评:用妇人孺子暗嘲天下之人的“骄惰脆弱”,别有意味。论战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作“掩耳”之状。语言形象生动,可谓将世人胆小懦弱的情态画得入木三分。

活动三:探讨本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作者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段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虽平,不敢忘战”,“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申说“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来做比较,重在申说“能逸而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

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作对比,说明“教民讲武”的正确举措。

教战守策活动检测题

一、语言点检测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患:祸患果:副词,究竟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句安:安乐

危:危险逸:享受安逸于:在计:谋划、考虑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兵:军备去:放弃致:招集、招致以:表目的、用来习:习惯、熟悉

安:安适、安定刈:割。斩刈就是“斩杀、杀戮”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及:等到用:采用以……为:把……作为去:这里指“解除”顿弊:顿,同“钝”,不锋利;弊,破、坏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卒:同“猝”,突然相与:互相,彼此走:逃跑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惟:因为、由于安于:习惯于复:再乘:乘机兽:像禽兽一样,名词作状语,“鸟”亦之 乞:乞求以:因为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试:尝试 论:论述

所以:用来……的 至:极、最

平居:平日、平素 故何:即“何故”

变:变化 生:发生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冒着

轻:轻视 为:给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 处:居于、居住凡:凡是患:疾患备:完备养:保养入:侵入狃:习惯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治平:太平论:谈论、讨论未尝:不曾以为:认为扰:干扰长:这里指“发展” 此不亦……欤?:这不也是……吗?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自:从然:正确奉:奉送岁:每年,名词作状语厌:同“餍”,满足势:趋势于:从 免:避免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以:凭借蹈:踏上、走向不测:不可估量的危险习:演习节:节度 司:主管击刺:扑击刺杀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聚:聚集、会集行:实行以:按照挠:扰乱、阻挠果:果真驱:驱使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怨:怨言陵:欺凌邀:邀功请赏知:懂得惟:只有习:熟悉以:用来

二、句子翻译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3、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4、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5、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6、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7、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教战守策教学活动单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与影响。

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3、了解对策类文体的主要特点,体会文章表达清晰而得体的特点。

4、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重点字、词、句。

2、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

3、学习并领悟“教战守”的“教”在全文中的贯穿作用。

教学内容: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活动

一、了解背景

北宋中叶以后,辽和西夏成为宋朝西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文体介绍及解题

 策是一种文体,可分为两类:

 1、应诏陈言,称为对策 2、探视献说,称为进策 本文原为苏轼于宋仁宗朝,上时务策二十五篇之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

三、预习检测

1、字音整理

斩刈 讹 豢 顿眊 痿蹶

浸渍 狎 重屋 乘舆 狃

2、整体感知,分析本文的结构。

明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居安思危(表明观点)

分析问题——兵不可去(昔者先王/今之迂儒;安史之乱可证)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不可养之太过)

战不能免(四方有事,西北二虏: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解决问题——“使”士大夫尊崇武勇、讲习兵法;教“庶人之在官者以行阵之节”;授“役民之司盗者以击刺之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预习检测

组内交流并展示

活动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找出读音和断句易错的地方→学生齐读。

活动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诵读课文,做好圈点勾画。

2、阅读注释,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课文。

3、再读课文,归纳各段段意。

第一段:“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作者明确指出知安忘危、逸而不劳是当今大患。(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三段:“兵之不可去也”。作者广征史事,借古见今,使读者悟得道理,产生共鸣。(援引史实,正反论证)

第四段:借“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说明“养之太过的危害。作者以农夫小民顶风冒雪反而获得免疫力,与王侯贵人生活于安逸温饱之境而常患疾病作对比论证,说明只有四肢习惯于冷热的变化,然后可以身体强健,即使跋山涉水都无妨的道理。(浅近设喻,正反论述)

第五段:联系当今,说明“教战守“的重要。作者先指出当今国家受到西夏和辽的威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再谈使民耽于安乐无事,则必有不测之患,再次重申“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当今之大患”的论点,以示论题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分析形势,重申观点)

第六、七段:陈述“教战守”的具体主张和建议。作者提出要使士大夫、民间招募的乡兵、民间抽调的防盗人员都必须尚武勇,有所学,并要有赏罚。结尾再补充一条如能实践则将获得的一大收益:发动百姓备战可以消除军队中骄气,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文章再一次时弊。

4、概括主题。

明确:文章针对当时国内习于安逸的状况,申述教民讲武的好处;并预测战争不可避免的危险形势,建议早做准备,以免发生不测。

文章开头提出:“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意思是说:目前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就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两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百姓之忧在于不能居安思危,在文中是中心论点。

苏轼针对当时的形势,在进策中提出“教民战守”的主张和具体建议,很有现实意义。 活动四:自主活动

1、思考问题: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2、再读课文,尝试概括本文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活动一:前节自主活动讨论

1、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作者是针对什么情况提出这一主张的?

明确:这篇奏议的主要主张是“教民战守”。作者是北宋存在严重的外患而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这一情况提出的。

2、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在文中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等。第二、三段主要是援引史实、举例论证;第四段主要是浅近设喻,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几个段落中,无论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其中都有正反对比论证。这既丰富了说理的角度和层次,也加强了说理的力度,使主张更容易为人接受。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既然本文的主张是“教民战守”,那么在苏轼看来应当如何来“教”呢?

明确:“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

授以击刺之术,每岁乡里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

2、图解“教民战守”之策。

“使” 士大夫 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教” 庶人之在官者 以行阵之节

“授” 役民之可盗者 以击刺之术

注释:

(1)“庶人之在官者”为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倒装句。调整后为“在官之庶人者”,翻译为“在官服役的平民”。“役民之司盗者”句式同。

(2)“教以行阵之节”为特殊句式,介词短语作状语后置,倒装句;省略句,动词“教”的后面省略宾语“之”。调整后为“以行阵之节教(之)”,翻译为“将列队布阵的法度交给(他们)”。“授以击刺之术”句式同。

3、摘录本文中富含意蕴的语句并加以点评。

例句: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典故之名,则掩耳而不听。

点评:用妇人孺子暗嘲天下之人的“骄惰脆弱”,别有意味。论战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作“掩耳”之状。语言形象生动,可谓将世人胆小懦弱的情态画得入木三分。

活动三:探讨本文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作者综合运用了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收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中心论点,第二段援引“先王知兵之不可去”,“天下虽平,不敢忘战”,“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的史实。第三段分析“后世”“去兵”的危害,并且举出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安禄山之乱的例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申说“知安而不知危”的危害性。第四段以“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来设喻,拿王公贵人与农夫小民来做比较,重在申说“能逸而不能劳”的危害,说理深刻而设喻浅近。

第六段进一步用教民讲武与“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作对比,说明“教民讲武”的正确举措。

教战守策活动检测题

一、语言点检测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患:祸患果:副词,究竟安在:即“在安”,在哪里?宾语前置句安:安乐

危:危险逸:享受安逸于:在计:谋划、考虑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

兵:军备去:放弃致:招集、招致以:表目的、用来习:习惯、熟悉

安:安适、安定刈:割。斩刈就是“斩杀、杀戮”

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及:等到用:采用以……为:把……作为去:这里指“解除”顿弊:顿,同“钝”,不锋利;弊,破、坏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卒:同“猝”,突然相与:互相,彼此走:逃跑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惟:因为、由于安于:习惯于复:再乘:乘机兽:像禽兽一样,名词作状语,“鸟”亦之 乞:乞求以:因为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试:尝试 论:论述

所以:用来……的 至:极、最

平居:平日、平素 故何:即“何故”

变:变化 生:发生

力作:奋力劳作 冲犯:冒着

轻:轻视 为:给

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 处:居于、居住凡:凡是患:疾患备:完备养:保养入:侵入狃:习惯

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治平:太平论:谈论、讨论未尝:不曾以为:认为扰:干扰长:这里指“发展” 此不亦……欤?:这不也是……吗?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自:从然:正确奉:奉送岁:每年,名词作状语厌:同“餍”,满足势:趋势于:从 免:避免

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以:凭借蹈:踏上、走向不测:不可估量的危险习:演习节:节度 司:主管击刺:扑击刺杀

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聚:聚集、会集行:实行以:按照挠:扰乱、阻挠果:果真驱:驱使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怨:怨言陵:欺凌邀:邀功请赏知:懂得惟:只有习:熟悉以:用来

二、句子翻译

1、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2、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3、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

4、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5、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6、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

7、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相关内容

  • 丰富教研活动内容,提升教研活动效果
  •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根据笔者的观察,大多数学校的管理者都十分重视学校的教研活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学校的教研质量,以期提升教研活动的效果.但事与愿违,事实上很多学校的教研活动都还处于"走形式"阶段,教研活动的效果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更不要说让教研 ...

  • 酒店教师节促销方案
  • 酒店2015年教师节促销活动方案 教师节促销活动方案 20xx教师节比以前特殊得多,因为20xx年的教师节与中秋节只隔一天,那么9月中旬 的假期就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们的假期,也是许多企业的假期,这样热闹的假期酒店不搞点促 销活动那怎么能在如此竞争的市场上立足.下面就为大家讲几个酒店餐厅教师节促销活动策 ...

  • 五年级下学期体育教案全册
  • 五年级 第1课 教学内容:营养与健康 教学目标:认识营养是人们维持生命.进行体力和脑力劳动.保证身 体发育和健康的物质基础.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吃些什么"?并进行讨论. 二.学习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营养吗? 准切的说营养是人们维持生命 ...

  • 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 学校教研活动策略与实施 宁陕县新庄小学 伍瑞华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活动应当是校本教研活动.教研活动需要进行精心的策划和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好的策划能够令所有参与者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全力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来.所以,教研活动的组织策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的质量与效益,也影响着活动的持续开 ...

  • 基于在线学习活动的教师研修模式的设计研究
  • 作者:乔爱玲高洁 中国电化教育 2014年01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3)10-0056-06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研修已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的途径,纵观现有网络学习,无论在支持理念.界面设计,还是在学习资源.学习便利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

  • 从两个案例看教师在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摘要]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够敏感,不能恰当处理活动形式与活动意义的关系,缺少必要的文化导入,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表达等.培养合格的幼儿园英语教师.研发英语与中文主题活动整合的课程教材.注意必要的文化导入等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提高幼儿园英语 ...

  • 四年级体育全套教案[含课后反思]
  • 上课时间:第一周 第一次课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 在徒手.队列等练习中保持正确的姿势 学习内容:初升的太阳 学习步骤: 一. 感情导入.带动气氛 教师活动:教师自我介绍,与全班见面.同时提出上体育课的一些 常规要求 学生活动: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关于体育课看法 组 织:成横队 二. 合作探究 ...

  • 浅谈校本研修对教师自主成长的意义
  • 浅谈校本研修对教师自主成长的意义 2001年,在教育部师范司举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朱小蔓教授和笪佐领教授从高师教育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了"培养自主成长型教师"的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他们认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是自主选择 ...

  •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体育教案全集
  • 第一学期五年级体育教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在快速跑中完成正确的动作 学习内容:50米加速跑 截住空中球 重 点:积极摆臂,加快步频 难 点:跑的自然.放松.快速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1. 教师组织队列起步走.原地三面转法.教师呼口令,并提示动作要领. 2. 教师组织游戏.讲解游戏的 ...

  • 三年级体育上册教案
  • 时间 内容 目的 顺序 开 始 部 分 第1节 课型 一课时 (室内课) 1:引导课,体育常识,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 1.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锻炼身体的好处,认真上好体育课. 2.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和基本活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 教学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