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经济学名词,它概括深刻、理论性强、意义重大;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理所当然也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具有无限发展的美好前景。把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既是知识经济研究也是城市经济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它与城市经济具有同一性。人类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种以来就开始有一定生产知识,农业社会的时时令知识、天文知识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技能知识有的至今还传为美谈。但是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迅速发展和聚集是大工业发展以后的事情。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载体就是城市。城市经济的本质就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统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定,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仅仅理解为技术经济或高新技术经济是片面的。首先,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与知识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系统和治理结构系统。最能体现“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生产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和骨干;最能体现“应用的和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产业是各类学校、培训班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的发展;最能体现“微观、宏观和中观的治理科学知识”的产业是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治理部门,在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体现“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将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具有高级人文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真正自由结合的社会团体。四者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总有逐渐依次增高的趋势。其次,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知识资源开发—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消费的再生产系统。知识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与正确运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教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赶超意义;知识生产主要是人熟悉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积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学技术、治理理论和方法、社会理论和意识的创新,为此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治理科学的研究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各行各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义;知识流通主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为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调控和制
约的决定性意义;知识的消费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而知识的投入并不会消失、磨损和折旧。这是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最大不同和最大优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产过程也必须互相衔接、协调发展。最后,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相耦合的系统。就是不能把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知识资料的再生产截然分开,不能因强调知识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矫枉过正。二者的关系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而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和无限性。分别来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没有精神产品生产,也没有单纯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的流通与知识产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流通而没有知识流通,也没有单纯的知识流通而没有物质流通。电子商务则是这种结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样道理,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源的消费与知识资源的消费也具有同样的耦合性。
知识系统与知识经济系统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经济中心的建设,在知识经济社会则主要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然后带动四周城乡的建设。原来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强调它是经济中心,或者笼统提出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谈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产中心、流通中心、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进一步具体化为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港口城市、边贸城市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社会谈中心城市的功能应该明白无误地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软”功能,即城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信息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向导和先导。主要由信息产业中心来代表,其中又可分为信息传播中心、信息生产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所构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全方位向外向内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信息,加速信息流转,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科技中心是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主要由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引进中心和科技辐射中心所构成,这里的“科技”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符合这个概念的产业或行业组织现在基本没有,或者尚处于萌芽状态。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设置的社会科学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雏形;
教育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主要由德育中心、智育中心、体育中心所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体素质的模范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城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浑然一体,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主要由经济的政治的决策中心、咨询中心、学术中心所组成,实际起着城市和地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调控和促进城市与地区协调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决定作用。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城市的智能作用、质量、效率和系统性军相差甚远。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软功能与硬功能一般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不能偏废。但是一批以软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会应运而生,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将以拥有这批城市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有眼光的城市治理者之深谋远虑的重点,也许就
是要把现在已见端倪的这类城市或城区揣在怀里、捏在手心里,以最大的热情加以扶持、培养、“重用”、“提拔”,使其长足进步和发展。“创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应是时代的最强音,发展城市的最响亮的口号!知识经济社会的“知识水平”是很高的,但不是划一的。这是因为即使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系统也可以根据其传播和应用特点划分为低层次知识、中层次知识和高层次知识。三个层次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呈“金字塔”形的整体。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当然决定于其高层次知识水平如何.但是任何高层次水平知识是离不开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中低级知识的相应传历与作用的。现在经常使用的低技术、轻型技术、高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也会各有提高,但不同层次会依然存在,各有用场,决不会一刀切为划一的高技术。与此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城市届时也会有不同层次的适用技术,各类城市各得其所,各有用武之地。这就是城市经济分布的系统性。
知识经济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新经济学名词,它概括深刻、理论性强、意义重大;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理所当然也是知识经济的主导,具有无限发展的美好前景。把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既是知识经济研究也是城市经济研究的前沿性问题。它与城市经济具有同一性。人类自打制石器、刀耕火种以来就开始有一定生产知识,农业社会的时时令知识、天文知识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小手工业的生产技能知识有的至今还传为美谈。但是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迅速发展和聚集是大工业发展以后的事情。工业社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载体就是城市。城市经济的本质就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统知识产业不仅仅是信息产业,它应是生产、传播知识及其软载体的产业的总称。科学研究与教育主要属于知识生产产业;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新闻传媒、文化交流等应属于知识传播产业;书本、文章、文件、刊、电子软件等属于知识软载体.对这些载体进行生产与传播的产业自然上应属于知识产业。所有这些产业集中在城市!发展知识产业就必须发展城市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是同义语。统计部门应对其进行具体划分,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或者作为第四产业提出来。只有当第四产业的计从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而其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相继超过第三产业,形成四次产业台阶的时候,亦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产业的产值比重形成依次增高的阶梯时,才具备狭义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过,一个国家形成知识经济社会有一个城市化程度问题。因为知识经济社会一般认为是后工业社会,而后工业社会一般出现在城市化的晚期或末期。根据国际经验判定,它的下限值应是城市化率为75%左右。当然这个指标不能孤立使用.19世纪末叶英国的城市比率就已经达到和超过75%.但那时它离知识经济还很远,因为当时英国的知识产业比重和知识贡献率并没有达到上述要求。而在今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全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则有可能在城市化率达到75%以前进入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仅仅理解为技术经济或高新技术经济是片面的。首先,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与知识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系统和治理结构系统。最能体现“能动的和规范的生产技术知识”的产业是我们一直很重视的生产企业,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是社会的基础和骨干;最能体现“应用的和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产业是各类学校、培训班和科研机构,在知识经济社会应有大的发展;最能体现“微观、宏观和中观的治理科学知识”的产业是各级政府和公共事业治理部门,在知识经济社会主要不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率的大大提高;最能体现“传统的和现代的人文科学知识”的产业,在知识经济社会将发展为相对独立的具有高级人文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真正自由结合的社会团体。四者的比例关系必须协调,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后者的比重比前者总有逐渐依次增高的趋势。其次,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知识资源开发—知识生产—知识流通—知识消费的再生产系统。知识资源的开发主要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与正确运用,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具有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此教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从根本上说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知识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赶超意义;知识生产主要是人熟悉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知识的积累,其核心是新的自然科学技术、治理理论和方法、社会理论和意识的创新,为此自然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和治理科学的研究机构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意义,而各行各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提高具有普遍意义;知识流通主要是知识信息的传播,为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具有保障、调控和制
约的决定性意义;知识的消费就是知识的再生产,而知识的投入并不会消失、磨损和折旧。这是与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最大不同和最大优越性之所在。以上再生产过程也必须互相衔接、协调发展。最后,应该把知识经济系统理解为精神财富的再生产过程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相耦合的系统。就是不能把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与知识资料的再生产截然分开,不能因强调知识经济系统的重要性而矫枉过正。二者的关系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关系,而且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导;前者的主要特征是被动性、可重复性和有限性,而后者的主要特征是能动性、创造性和无限性。分别来说,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产品生产而没有精神产品生产,也没有单纯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而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物质产品的流通与知识产品的流通是耦合的,没有单纯的物质流通而没有知识流通,也没有单纯的知识流通而没有物质流通。电子商务则是这种结合流通的最新形式。同样道理,物质资源与知识资源的开发、物质资源的消费与知识资源的消费也具有同样的耦合性。
知识系统与知识经济系统的存在、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城市经济系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经济中心的建设,在知识经济社会则主要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建设,然后带动四周城乡的建设。原来关于中心城市的提法主要强调它是经济中心,或者笼统提出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中心,或者一般谈城市中心的“硬”功能:生产中心、流通中心、交通枢纽、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等等,或者进一步具体化为钢铁生产基地、煤炭生产基地、港口城市、边贸城市等等。而在知识经济社会谈中心城市的功能应该明白无误地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软”功能,即城市同时也是信息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智能中心。要建设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就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信息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向导和先导。主要由信息产业中心来代表,其中又可分为信息传播中心、信息生产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所构成;城市信息中心必然要求“数字城市”的建设,全方位向外向内提供尽可能全面系统信息,加速信息流转,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科技中心是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制高点和推进器。主要由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引进中心和科技辐射中心所构成,这里的“科技”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科学与技术,符合这个概念的产业或行业组织现在基本没有,或者尚处于萌芽状态。现在一些发达城市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大概能起到科技中心的半壁河山的作用;另一些城市设置的社会科学院、所或中心,是可望起另一半作用的雏形;
教育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基础。主要由德育中心、智育中心、体育中心所组成,是全面提高全民德智体素质的模范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城市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浑然一体,义务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需要;
智能中心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最高表现。主要由经济的政治的决策中心、咨询中心、学术中心所组成,实际起着城市和地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对调控和促进城市与地区协调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决定作用。恰恰在这方面我们城市的智能作用、质量、效率和系统性军相差甚远。
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知识经济中心城市的软功能与硬功能一般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不能偏废。但是一批以软功能为主的中心城市会应运而生,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竞争力也将以拥有这批城市的数量和质量为转移。有眼光的城市治理者之深谋远虑的重点,也许就
是要把现在已见端倪的这类城市或城区揣在怀里、捏在手心里,以最大的热情加以扶持、培养、“重用”、“提拔”,使其长足进步和发展。“创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应是时代的最强音,发展城市的最响亮的口号!知识经济社会的“知识水平”是很高的,但不是划一的。这是因为即使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系统也可以根据其传播和应用特点划分为低层次知识、中层次知识和高层次知识。三个层次的知识也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呈“金字塔”形的整体。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当然决定于其高层次知识水平如何.但是任何高层次水平知识是离不开与之相辅相成的其他中低级知识的相应传历与作用的。现在经常使用的低技术、轻型技术、高技术在知识经济社会也会各有提高,但不同层次会依然存在,各有用场,决不会一刀切为划一的高技术。与此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城市届时也会有不同层次的适用技术,各类城市各得其所,各有用武之地。这就是城市经济分布的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