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最后说课稿

《竹影》说课稿

姜 巍

一、教材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竹影》是一篇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自读课文,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叙述了作者幼年时和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游戏,以此引出对中国画的独特艺术体验,揭示出“艺术和美有时就蕴含于童稚活动中”的主旨。文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是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的一篇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教学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并积累优美语句。”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课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构建,我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活

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真童趣,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品读课文中生动的描写,体会童趣美、感受语言美。”

2、难点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这对于平时很少接触绘画艺术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所以,我把本文的难点确定为“感受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童年的生活,他们天真活泼、胆大好问,对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很容易理解,并且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仍有不足,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美点追踪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品评文章的美点,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2、学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我贯彻“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在学法指导上,为学生设计自主合作探究法和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 ,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

(一) 导入新课

先出示谜语:有个黑宝宝,从头黑到底,踩他他不疼,叫他他不理,十二个大汉也抬不起。(影子)

导语:说到影子,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做过与影子有关的游戏,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还从影子游戏中,得到了独特的艺术体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竹影》,从游戏中去发现并领略艺术的美吧!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导入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初

步体验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为新课的展开做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检查预习

1、 交流作者资料,欣赏几幅作者漫画作品,感受其作

品风格。

2、 字词检查

(1)读准字音:闪烁 惬意 徘徊 水门汀 口头禅 赵孟頫 蘸

(2)理解词义:惬意 徘徊 弥漫 包罗 参差 口头禅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长,所以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对初一学生来说,既夯实了基础,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听读课文,结合多媒体出示的5个问题进行思考。(设计意图: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用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将是一大缺憾。所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学生既可以利用朗读者的资源优势,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又可以自己目读课文,从视听多角度感受课文信息,落实《课标》提出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另外,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结

合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书中圈点勾画,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都为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 精读课文,美点追踪

这一环节将解决本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此,我安排了两项学生活动:

活动一: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别找出文中充满童真童趣和景物描写的语句,从欣赏语言的角度入手,在书中批注并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散文学习的基础,对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又有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他们思维会互相碰撞,引起情感的共鸣。这种学习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活动二:谈画、赏画、绘竹

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业的理论,教师过多解释,反而越描越黑。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个性阅读见解,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几幅中西方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中的不同,最后请几位爱好美术的同学到黑

板上用红色粉笔画文中提到的“朱竹”,感受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参与绘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美、创造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五) 拓展延伸,走入生活

作者在一次描画竹影的游戏中有了一次艺术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在游戏中是否有过艺术的发现,也进行过艺术的创造呢?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式相等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走进生活,延伸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以罗丹的名言总结,“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用心感受,他就蕴含于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配以板书)

七、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竹的名句名篇、成语故事。

2、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设计意图:积累美词佳句,拓展阅读面,提高写作能力。)

八、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用心感受)

游戏------------- 艺术

(趣) (美)

(设计意图:这篇散文行文思路明了,主题深刻,板书也应该简洁、直观,这样的设计,让学习内容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竹影》说课稿

姜 巍

一、教材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对人生的思考与认识,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竹影》是一篇涉及到绘画艺术的自读课文,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叙述了作者幼年时和伙伴们在月下画竹影的游戏,以此引出对中国画的独特艺术体验,揭示出“艺术和美有时就蕴含于童稚活动中”的主旨。文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是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的一篇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单元教学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并积累优美语句。”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本课内容和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构建,我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体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

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活

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就是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童真童趣,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品读课文中生动的描写,体会童趣美、感受语言美。”

2、难点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这对于平时很少接触绘画艺术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所以,我把本文的难点确定为“感受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童年的生活,他们天真活泼、胆大好问,对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很容易理解,并且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仍有不足,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美点追踪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去品评文章的美点,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2)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2、学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此,我贯彻“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在学法指导上,为学生设计自主合作探究法和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 ,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准备按以下七个环节展开课堂教学:

(一) 导入新课

先出示谜语:有个黑宝宝,从头黑到底,踩他他不疼,叫他他不理,十二个大汉也抬不起。(影子)

导语:说到影子,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做过与影子有关的游戏,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还从影子游戏中,得到了独特的艺术体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竹影》,从游戏中去发现并领略艺术的美吧!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导入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初

步体验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为新课的展开做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检查预习

1、 交流作者资料,欣赏几幅作者漫画作品,感受其作

品风格。

2、 字词检查

(1)读准字音:闪烁 惬意 徘徊 水门汀 口头禅 赵孟頫 蘸

(2)理解词义:惬意 徘徊 弥漫 包罗 参差 口头禅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较长,所以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查找作者相关资料,扫清字词障碍,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对初一学生来说,既夯实了基础,又培养了自主学习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听读课文,结合多媒体出示的5个问题进行思考。(设计意图:散文是情的文学,有着诗一般的情韵和行云流水般的美。如果只用无声的语言来接受的话,将是一大缺憾。所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学生既可以利用朗读者的资源优势,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又可以自己目读课文,从视听多角度感受课文信息,落实《课标》提出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另外,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结

合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书中圈点勾画,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都为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四) 精读课文,美点追踪

这一环节将解决本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此,我安排了两项学生活动:

活动一: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别找出文中充满童真童趣和景物描写的语句,从欣赏语言的角度入手,在书中批注并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散文学习的基础,对这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又有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他们思维会互相碰撞,引起情感的共鸣。这种学习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活动二:谈画、赏画、绘竹

中国画和西方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业的理论,教师过多解释,反而越描越黑。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谈对中西方绘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个性阅读见解,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几幅中西方绘画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中的不同,最后请几位爱好美术的同学到黑

板上用红色粉笔画文中提到的“朱竹”,感受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参与绘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美、创造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五) 拓展延伸,走入生活

作者在一次描画竹影的游戏中有了一次艺术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你在游戏中是否有过艺术的发现,也进行过艺术的创造呢?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式相等的,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走进生活,延伸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教师以罗丹的名言总结,“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并非高不可攀,用心感受,他就蕴含于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配以板书)

七、作业布置

1、搜集关于竹的名句名篇、成语故事。

2、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设计意图:积累美词佳句,拓展阅读面,提高写作能力。)

八、板书设计

竹 影

丰子恺

(用心感受)

游戏------------- 艺术

(趣) (美)

(设计意图:这篇散文行文思路明了,主题深刻,板书也应该简洁、直观,这样的设计,让学习内容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相关内容

  • [精品]竹影教学反思
  • 竹影教学反思一: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上本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领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为目的.笔者从整体感知课文,欣赏优美句子,合作探究等三方面做了教学预设. 在课堂教学中,从回顾本单 ...

  • 竹影导学案及答案
  • 班级: 学生姓名: 评价: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趣. 3. 领会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人对竹情有独钟,尤其是画家,用他们神奇的笔勾勒出竹的神韵,表现竹的清雅.不俗,来抒发画家的情怀,表达画家的处世态度和人生理想.今天 ...

  • [竹影]教学反思
  • <竹影>教学反思 ──失却童真的感慨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就已听过,早先也看过两三遍,有几位老师开课也谈起过这篇课文.而我自己现在也要教学这篇课文在备课时,发现课文后面练习有这么一道问题: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 ...

  • 竹影教案设计
  • <竹影>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义 弥漫 眼梢 惬意 汀 蘸 缕 口头禅 硕士 参差不齐 2.概括课文内容.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出示图片"竹影",讨论:竹影是谁画的? 思考: 1.我们四个人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我们把月亮画的画--了一份. ...

  • 竹影教学设计
  • 竹  影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合作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探究,是本设计的特点.这篇自读课文看似浅显,不过是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作者在这个游戏的回忆中,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简介丰子恺. 二.小组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 ...

  •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试讲--竹影教案
  • <竹影>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 ...

  • 18[竹影]导学案附答案
  • 17 竹影 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寻找美.发现美.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 体 ...

  •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名句]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出处] 元·王庭筠<绝句>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译注] 清瘦的竹影和着我作诗,幽幽的梅香伴着我入梦. [说明] 王庭筠是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 ...

  • 竹影导学案配答案
  • 17 竹影 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寻找美.发现美.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 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