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代 文 阅 读
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南平剑津中学 张建芳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师生共同担忧的考查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的考点和答题技巧与方法进行以下归纳。
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2.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了解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写出阅读收获。
2011年市纲: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点;
二是要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根据试题要求有目的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 三是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一般从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 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 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况)。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单位、集体或事物)+事情(情况);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事件有
最后结局也应概括在内。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
人物。
(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
(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一题: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
的语言概述。(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方法运用:概括时要注意环境(特定背景)、主要人物、事件、结局。(若是
要求分点概括题则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语段进行提炼)
答案:家境贫困、相怜相爱的一对父子(主要人物)来小店[环境(特定背
景)]吃面,“我”用善意的谎言赠送他们一盘牛肉(事件),他们善意接受却又
各自悄悄买单(结局)的感人故事。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济南的冬天》。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背影》。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
题例:
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卷《上大学去》第一题请围绕文“上大学去”,
从文中摘录表现“我们”心理变化的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方法运用: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与我们有关的相应心理活动句子。从没有做过
上大学的梦。→我们有上大学的命吗?→想上大学!
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命题角度: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
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
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
描写。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答题方法:
a.外貌描写(包括神态):交代人物××身份、 ××地位、 ××处境、
经历以及××心理状态、 ××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或
××品质。
(2)概括人物性格或评价:
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比如:农民,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等。
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分析。
方法运用: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
模式:我觉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少要从不同角度答两点)。如果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从原文中概括例
子来证明。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2题:这是一篇闪耀人性光辉
的作品,文中哪一个人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性格。
(6分)
思路分析:能正确判断评价人物时的典型事例和所用的描写手法
方法运用: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典型事例分析。
示例:文中男青年最能打动我,因为
①他孝顺、懂事。搀扶父亲到小店吃面,先为父亲摘下头上的旧毡帽,又帮
父亲脱棉大衣;为了让父亲能坦然吃牛肉面,假装叫了两碗牛肉面,自己却悄悄
要了一碗“白水面”;把父亲夹来的一块块牛肉悄悄送回父亲的碗里;考完研无
论如何也要回家看望父母。
②男青年读书刻苦、生活节俭。为了考研认真学习,同时为了节省路费五年
没有回家。
4. 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或揣摩)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卷《雪中小卓玛 》第21题: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2分)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示例:花花绿绿,包装精致的食品让小卓玛心生惊喜,一瞬间,她想接受“我”
的馈送,但转念之间想到还有人比她更需要这些食品,马上就拒绝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方法运用:学会角色转换,体验情境。联系前后文,将自己转化为文中人物
(事物),置身于选文的情景中,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并
注意答题时的人称角度。
5.环境描写作用(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环境特点+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为 (人物活动、故事发展)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 命运。
题例:
2010年莆田市中考卷《草是风的一面旗帜》第3题:文中划线处的景物
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然景物及其作用。
方法运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答案:烘托了主人公黯淡(悲观、悲凉、忧伤)的心理。
6. 语言品味与赏析
命题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2)词语用法(动词、副词、形容词)
(3)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
(4)内容上:人生哲理
从两个方面入手:
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
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
育„„
(1)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答题方法: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更形象地写出了„„人
物(事物)„„特点。 排比: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强调了 „„ 夸张:突出人物(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强调了„„ 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题例:
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试卷《你并不是个坏孩子》第二题:结合具体
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2分)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
用。
方法运用: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答案: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
貌。
(2)句子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答题方法:写出人物(对象)+性格(事物)特征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20题:作批注是养成良好读书
习惯的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4分)
示例 句子: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的能力。
方法运用: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答案:运用“一鼓一缩”、“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男青年被父母的爱子之
情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去看望父母而自责、难过。
(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考点:
①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
②反映具体语境意义;
③反映深层含义的;
④带有比喻意义的;
⑤有一定强调作用的;
⑥有一定指代意义的;
⑦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
⑧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答题方法:词语本意+句子内容(语境)+写出人物(事物)什么性格(特点)。
①动词、形容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 ②反复强调的词语:突出强调了××。
③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感情。 题例:2010·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试卷《从教第一课 》第12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加点的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
例句:①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②我受够了。我憋着一口气说„„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
方法运用:联系上下文,体会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答案:①他郁闷不平,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或他郁闷不平,不甘于受命运的安排。
②“我”屡次尝试后受挫的生气与不快,以及不信说服不了迪龙的心理。
7.重点句子内涵
考点:
①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题方法: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哲理句: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总结全文、首尾照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3)过渡句: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作用。 题例:
2010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试卷《母亲石》 第23题: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理解 。概括时要注意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方法运用:结构上(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答案: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8. 把握主旨(概括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
(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也是线索、本身也起到点题作用)
(2)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句里找)
(3)概括中心:文章记叙(描写)了 (人)或(事),表现了 精神,表达了 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 道理。
例题:
201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卷《父亲是一条鱼》第一题: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实际上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方法运用:文章记叙(描写)了 (人)或(事),表现了 精神,表达了 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 道理。
答案: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9. 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
(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等
(2)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物喻人;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等。
题例:2010年河北省中考卷《最美的善举》第5题: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3 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方法运用:写作手法+分析+作用
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我” 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 1 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10. 对作品感受(认识、理解)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或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答题方法: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题例一:2010福州市中考卷《藏在木桩中的椅子》第5题: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4分) 思路分析: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1)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没有病句。
方法运用:原文含义(作者感情)+现实生活(典型事例)+自己观点(态度)
题例二:2010广西省桂林市市中考卷《惊蛰》第6题:“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
方法运用:合理想象,扣住事物的特征描述,语言通畅。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常见考点:
1. 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2. 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3. 说明顺序
4. 说明语言的准确
二、命题角度:
1. 整体感知(概括说明内容),
2. 文意把握(筛选信息),
3. 说明方法及作用 ,
4. 说明语言准确性,
5. 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词句 ,
6.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三、题型及答题方法
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方法:事物或事理(常常在标题、中心句中)
题例:
2010年湖北黄冈中考语文试卷第19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馆,其特征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体现(符合)环保的理念。
思路分析: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方法运用: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2.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
答题方法:中心句或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
题例:
2010年泉州市中考《蔡资深古民居群》第一题蔡氏古民居群的总体特征是 什么?(3分)
此题主要抓第一段句式整齐,概括力较强的关键句子: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宏。
思路分析:考查提炼语段中心句(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的能力。 方法运用:段落的首句或结尾句或语段中句式整齐,概括力较强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段落文字的说明内容
(1)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
(2)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答题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一题.第③段中说“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联系全文,概述人类为此做了哪些努力?(6分)
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将它安装在汽车上,发明太阳能汽车(或:发明太阳能汽车);正在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或:正在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正在兴建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
的节能环保城市。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运用:
(1)分析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或分—总,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2)在分说段中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中间。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题方法:
⑪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先后,有时间词;
⑫空间顺序:说明物体构造,有方位词;
⑬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的逻辑顺序。词语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
题例:
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卷第18题: 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3分)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方法运用:介绍物体构造(山东展馆)。找出有标识时空的词语得出结论。 答案:空间顺序(1分)按展区布设的空间顺序逐一介绍了各展示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或: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1分)先总的介绍山东展馆所包括的三个展示板块,再逐一介绍各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
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来了××事物的××特点。 ②举例子:以××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以具体的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完整的趣味性。 ⑤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⑦作诠释:更详尽更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⑨摹状貌: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⑩引用(引资料):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明的效果,有增强了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法:一般作用+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6题第⑧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
方法运用:根据标志词准确判定说明方法并套用公式。(比如:列数字文中会有具体数字;举例子文中大多会出现“如、例如、据记载”等字样;作比较则有两样事物出现;打比方就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等。)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用具体的数据通过 “马斯特尔市”与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电力需求量的比较,突出“马斯特尔市”电力需求量少。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1)××词语有什么作用?(××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法: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能,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关键词(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删去与事实不符合(或语气太绝对,或不能表述上述意思)。
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常用词:
表示范围:
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
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
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
表示程度:比较、很、稍微、最 、几乎
表时间:在当时
表猜测:可能、也许、据推测
表估计:估计、大约、左右、大概、至少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5题:第⑦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方法运用: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4)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主要”表明“马斯特尔市”的用水以“收集露水”和“对海水进行淡化”为主,但也不排除其它途径。如果去掉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来源,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 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命题形式有:
① 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联系生活实例,谈谈理解(启示)。
③ 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方法:
①在原文中找答案。作者有时会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可以直接摘录。 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题建议。这样会更加正确、快捷。 ③依照常识回答。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7题,第⑨段中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请联系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方法运用:根据文中作者认为的解决办法,明确自己的观点,再联系实际生活,列举实例答出理由。
答案:生活中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如: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出去
购物自带篮子或环保袋,不用餐巾纸改用手帕等,这些都是由态度决定的,
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8. 说明文开头引用一个故事(诗句、谜语),或一个成语,或一段描写的作用。
答题方法:
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和内容 „„
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如以问句的形式开篇还有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题例:
2010年福建晋江中考卷《饮食不宜过烫》第21题,文章用四句诗开
头,有什么作用? (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开篇作用的理解。
方法运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命题角度:
1. 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2. 找出论据并说明作用。
3.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补充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
5. 结合语境理解词句。
6. 谈作品感悟(拓展延伸)。
二、题型及答题方法
1. 找论点或归纳论点。
答题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要防止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 点,误把结论当成论点)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2题:认真阅读全
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找中心论点。首段最后一句即中心论点。
方法运用: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位置: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2.找论据或补充论据(事例和道理)。
答题方法:事实论据(能用一句话事例论据:什么人+做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知道事实的代表性――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等) 题例:2010年安徽芜湖市中考卷《科学不怕挑战》第6题: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方法运用: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 的中心论点。 ②道理论证:通过引用×× 的话,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 的论点。
③比喻论证: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④对比论证:将××和××比较,突出强调×× (中心论点)的重要性。(正面:重要性;反面:危害)
题例
2010年龙岩市中考卷《爱自己是一种责任》第12题.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方法运用:①准确判定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②套用公式
答案:比喻论证(1分)。具体形象地指出了忽略自己、不爱惜自己导致的严重后果(1分),告诉我们爱自己是很重要的(1分)。(意思对即可)
4.议论文词语的表达效果: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表达(往
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答题方法: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
题例:
2010年浙江(义乌市)中考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2题: “兴
趣不仅是 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比喻作用。
方法运用:词语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修辞的作用。
答案:(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
(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两种情况:
①开头讲故事: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
论据。
②开头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题例: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3题: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运用事例的作用。
方法运用: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个要点1分)
6.选文语段(句)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
方法运用: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题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卷《小议读书 》第 17题: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结构的严密性。
不能。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
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
7. 简析论证过程。
①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道理论据,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说明观点)(分——总)
②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道理) (总——分——总)
题例:
2010年河南中考卷《匠人与大师》第16题: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简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方法运用: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答案: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8. 补充论据。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2)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
(3)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4)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卷《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第26题:如果
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2分)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
了《唐诗杂论》 (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论据的补写。
方法运用:首先所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最好是大家所熟知的。
9.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答题方法: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题例:
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卷《淡竹》第25题:本文语言形象优美、
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赏析的能力。
方法运用: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不能从内容的哲理角度。
答案示例:“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
要开花!我要结果!”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的其它
植物面对灿烂而虚无的诱惑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10. 迁移拓展,阅读感悟。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要弄清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涉及的某个观点作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看法,还是谈写作上的心得,还是联系实际或“相关链接”作探究。
(2)紧扣选文中心和材料。不管是谈启示,还是作探究,都不能脱离文本。紧扣主旨,走进文本,这是答题的基础。
(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整理思路,形成观点。同时连接生活,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准确全面。
(4)表达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时观点要鲜明,同时注意表达层次清楚。
题例:
2010年浙江义乌市中考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4题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4分)
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学习
忽冷忽热,影响效果。要取得进步,就应当调动学习积极性,长期快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方面内容:既要明确表态,又要联系实际补充事实论据,再谈体会。
方法运用:紧抓原文中心,至少写三四句话,语言通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启示可适当用原文)。可分三步走:
①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②用生活或自身实例来印证;
③总结强调主旨意思。
现 代 文 阅 读
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南平剑津中学 张建芳
中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很多师生共同担忧的考查内容之一,冲刺复习期间,就中考现代文的考点和答题技巧与方法进行以下归纳。
中考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
1.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把握结构、理清思路。
2. 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 了解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对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能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写出阅读收获。
2011年市纲: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和解答问题的准确性
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点;
二是要把题目带到文章中去(根据试题要求有目的地再看原文,寻找答案); 三是要掌握一些答题技巧;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一般从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 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 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况)。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单位、集体或事物)+事情(情况);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事件有
最后结局也应概括在内。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
人物。
(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
(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一题:选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
的语言概述。(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方法运用:概括时要注意环境(特定背景)、主要人物、事件、结局。(若是
要求分点概括题则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重点语段进行提炼)
答案:家境贫困、相怜相爱的一对父子(主要人物)来小店[环境(特定背
景)]吃面,“我”用善意的谎言赠送他们一盘牛肉(事件),他们善意接受却又
各自悄悄买单(结局)的感人故事。
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济南的冬天》。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背影》。
(3)以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阿长与山海经》
题例:
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卷《上大学去》第一题请围绕文“上大学去”,
从文中摘录表现“我们”心理变化的句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方法运用: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与我们有关的相应心理活动句子。从没有做过
上大学的梦。→我们有上大学的命吗?→想上大学!
3.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人物性格;×××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命题角度: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
(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对人
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
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
描写。
(1)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作用
答题方法:
a.外貌描写(包括神态):交代人物××身份、 ××地位、 ××处境、
经历以及××心理状态、 ××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对话)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心理
(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
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人物的××性格或
××品质。
(2)概括人物性格或评价:
①根据人物身份、职业分类理解,比如:农民,勤劳、朴实、善良、憨厚等。
②根据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分析。
方法运用:性格+情趣+思想品质+身份(职业、职务)
模式:我觉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少要从不同角度答两点)。如果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从原文中概括例
子来证明。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2题:这是一篇闪耀人性光辉
的作品,文中哪一个人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性格。
(6分)
思路分析:能正确判断评价人物时的典型事例和所用的描写手法
方法运用: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并结合典型事例分析。
示例:文中男青年最能打动我,因为
①他孝顺、懂事。搀扶父亲到小店吃面,先为父亲摘下头上的旧毡帽,又帮
父亲脱棉大衣;为了让父亲能坦然吃牛肉面,假装叫了两碗牛肉面,自己却悄悄
要了一碗“白水面”;把父亲夹来的一块块牛肉悄悄送回父亲的碗里;考完研无
论如何也要回家看望父母。
②男青年读书刻苦、生活节俭。为了考研认真学习,同时为了节省路费五年
没有回家。
4. 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或揣摩)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卷《雪中小卓玛 》第21题:下面是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请根据这句话的具体语境,揣摩此时小卓玛的心理活动。(2分)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
示例:花花绿绿,包装精致的食品让小卓玛心生惊喜,一瞬间,她想接受“我”
的馈送,但转念之间想到还有人比她更需要这些食品,马上就拒绝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
方法运用:学会角色转换,体验情境。联系前后文,将自己转化为文中人物
(事物),置身于选文的情景中,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并
注意答题时的人称角度。
5.环境描写作用(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环境特点+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 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为 (人物活动、故事发展)设置了背景。预示人物 命运。
题例:
2010年莆田市中考卷《草是风的一面旗帜》第3题:文中划线处的景物
描写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心理?(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自然景物及其作用。
方法运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答案:烘托了主人公黯淡(悲观、悲凉、忧伤)的心理。
6. 语言品味与赏析
命题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2)词语用法(动词、副词、形容词)
(3)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
(4)内容上:人生哲理
从两个方面入手:
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
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
育„„
(1)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答题方法: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更形象地写出了„„人
物(事物)„„特点。 排比: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强调了 „„ 夸张:突出人物(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强调了„„ 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题例:
2010年湖南省邵阳市中考试卷《你并不是个坏孩子》第二题:结合具体
语境,揣摩下面句子的妙处。(2分)
我看到孩子们的脸仰向我,饱满、热情,如阳光下的葵。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的能力。概括时要注意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
用。
方法运用: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答案: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生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
貌。
(2)句子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答题方法:写出人物(对象)+性格(事物)特征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一盘牛肉》第20题:作批注是养成良好读书
习惯的方法,请参照示例,从文中任选一个句子点评。(4分)
示例 句子:男青年的喉结一鼓一缩,眼圈红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语言品味的能力。
方法运用: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答案:运用“一鼓一缩”、“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男青年被父母的爱子之
情感动了,同时也为自己没有去看望父母而自责、难过。
(3)词语的理解与赏析
考点:
①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
②反映具体语境意义;
③反映深层含义的;
④带有比喻意义的;
⑤有一定强调作用的;
⑥有一定指代意义的;
⑦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
⑧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答题方法:词语本意+句子内容(语境)+写出人物(事物)什么性格(特点)。
①动词、形容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 ②反复强调的词语:突出强调了××。
③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感情。 题例:2010·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试卷《从教第一课 》第12题: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画线句加点的两个“憋”字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
例句:①为此,他郁闷不平,心头总是憋着一口气。
②我受够了。我憋着一口气说„„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意义。
方法运用:联系上下文,体会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答案:①他郁闷不平,不希望像他的父亲一样在工厂的流水生产线上作牛作马,累死累活地过一辈子。或他郁闷不平,不甘于受命运的安排。
②“我”屡次尝试后受挫的生气与不快,以及不信说服不了迪龙的心理。
7.重点句子内涵
考点:
①理解句子的含义。
②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分析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或思想、或人物的个性特征)
答题方法:一般应两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1)哲理句: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总结全文、首尾照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3)过渡句: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作用。 题例:
2010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试卷《母亲石》 第23题: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理解 。概括时要注意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方法运用:结构上(引出下文、推动情节发展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答案: ①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②深化文章的主旨,在赞颂母爱伟大的同时,警醒天下儿女更多关爱母亲。
8. 把握主旨(概括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
(1)从题目入手(有的题目也是线索、本身也起到点题作用)
(2)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开头、结尾、过渡、抒情、议论句里找)
(3)概括中心:文章记叙(描写)了 (人)或(事),表现了 精神,表达了 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 道理。
例题:
2010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卷《父亲是一条鱼》第一题: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实际上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方法运用:文章记叙(描写)了 (人)或(事),表现了 精神,表达了 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 道理。
答案:父亲大半辈子精心养鱼,对鱼怀有深厚感情;父亲如同游动的鱼一样,永远活在儿子的心中。
9. 写作手法与技巧赏析
(1)布局谋篇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等
(2)表现手法及作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以物喻人;象征、对比、烘托、先抑后扬等。
题例:2010年河北省中考卷《最美的善举》第5题: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3 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手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
方法运用:写作手法+分析+作用
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我” 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 1 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10. 对作品感受(认识、理解)
(1)感受启示题:结合原文谈认识或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感受。
答题方法:观点+认识(道理论据)+事例(事实论据)
(2)合理想象题:有创意但必须与语境和主旨相吻合
题例一:2010福州市中考卷《藏在木桩中的椅子》第5题: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4分) 思路分析: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
(1)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树立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有层次性,没有病句。
方法运用:原文含义(作者感情)+现实生活(典型事例)+自己观点(态度)
题例二:2010广西省桂林市市中考卷《惊蛰》第6题:“清明”、“谷雨”、“白露”等节气的名称,蕴含着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美,请选择其中一个节气,模仿作者对“惊蛰”的解读,以合理的想象加以描绘。
方法运用:合理想象,扣住事物的特征描述,语言通畅。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常见考点:
1. 对说明对象、对象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2. 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
3. 说明顺序
4. 说明语言的准确
二、命题角度:
1. 整体感知(概括说明内容),
2. 文意把握(筛选信息),
3. 说明方法及作用 ,
4. 说明语言准确性,
5. 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词句 ,
6.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三、题型及答题方法
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题方法:事物或事理(常常在标题、中心句中)
题例:
2010年湖北黄冈中考语文试卷第19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馆,其特征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又体现(符合)环保的理念。
思路分析: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方法运用: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2.说明对象有什么特征?
答题方法:中心句或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
题例:
2010年泉州市中考《蔡资深古民居群》第一题蔡氏古民居群的总体特征是 什么?(3分)
此题主要抓第一段句式整齐,概括力较强的关键句子: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宏。
思路分析:考查提炼语段中心句(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的能力。 方法运用:段落的首句或结尾句或语段中句式整齐,概括力较强的句子。
3.用一句话概括段落文字的说明内容
(1)抓关键语句。在一篇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内容有时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关键句有可能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中间。
(2)提取关键词语。有时文章的某一内容要点分散在一些段落中,提取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归纳总结。
答题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一题.第③段中说“其实,人类早就为节能环保,实现低碳生活而努力了”。联系全文,概述人类为此做了哪些努力?(6分)
研制出第一代光电池,将它安装在汽车上,发明太阳能汽车(或:发明太阳能汽车);正在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或:正在将太阳能和超导在汽车上进行完美组合,研制太阳能超导汽车);正在兴建一座设计目标为“碳排放为零”
的节能环保城市。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中心内容的概括能力。
方法运用:
(1)分析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或分—总,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2)在分说段中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中间。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答题方法:
⑪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先后,有时间词;
⑫空间顺序:说明物体构造,有方位词;
⑬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的逻辑顺序。词语有:“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总之”、“综合所述”等。
题例:
2010年山东临沂中考卷第18题: 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做。(3分) ①本文最突出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
方法运用:介绍物体构造(山东展馆)。找出有标识时空的词语得出结论。 答案:空间顺序(1分)按展区布设的空间顺序逐一介绍了各展示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或:先总后分的说明顺序(1分)先总的介绍山东展馆所包括的三个展示板块,再逐一介绍各板块所承担的功能和主要展示内容(2分)]
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来了××事物的××特点。 ②举例子:以××为例,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以具体的数字,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了完整的趣味性。 ⑤作比较:通过××和××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⑦作诠释:更详尽更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
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⑨摹状貌: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⑩引用(引资料):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明的效果,有增强了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法:一般作用+说明对象+对象特征。
题例:
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6题第⑧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
方法运用:根据标志词准确判定说明方法并套用公式。(比如:列数字文中会有具体数字;举例子文中大多会出现“如、例如、据记载”等字样;作比较则有两样事物出现;打比方就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等。)
答案:列数字、作比较,用具体的数据通过 “马斯特尔市”与同等规模普通城市电力需求量的比较,突出“马斯特尔市”电力需求量少。
6.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1)××词语有什么作用?(××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法: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方法:不能,用了××词准确(生动)地说明+关键词(事物的某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删去与事实不符合(或语气太绝对,或不能表述上述意思)。
体现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的常用词:
表示范围:
有的(些)——表部分,还有大部分、大多数
一切、所有——表全部,无一例外
唯一——表只有一个,没有别的
表示程度:比较、很、稍微、最 、几乎
表时间:在当时
表猜测:可能、也许、据推测
表估计:估计、大约、左右、大概、至少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试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5题:第⑦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方法运用:
(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4)xx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不能。“主要”表明“马斯特尔市”的用水以“收集露水”和“对海水进行淡化”为主,但也不排除其它途径。如果去掉就变成只有这两种来源,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 提出说明文说明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命题形式有:
① 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作分析。
②从上文对„„的说明,联系生活实例,谈谈理解(启示)。
③ 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答题方法:
①在原文中找答案。作者有时会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可以直接摘录。 ②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去题建议。这样会更加正确、快捷。 ③依照常识回答。
题例:2010年我市中考卷《努力实现低碳生活》第17题,第⑨段中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请联系生活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
思路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方法运用:根据文中作者认为的解决办法,明确自己的观点,再联系实际生活,列举实例答出理由。
答案:生活中有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如:随手关灯、关好水龙头,出去
购物自带篮子或环保袋,不用餐巾纸改用手帕等,这些都是由态度决定的,
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肯做每个人都能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8. 说明文开头引用一个故事(诗句、谜语),或一个成语,或一段描写的作用。
答题方法:
①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和内容 „„
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如以问句的形式开篇还有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题例:
2010年福建晋江中考卷《饮食不宜过烫》第21题,文章用四句诗开
头,有什么作用? (2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说明文开篇作用的理解。
方法运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议论文考点及答题方法
一、命题角度:
1. 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
2. 找出论据并说明作用。
3.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补充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
5. 结合语境理解词句。
6. 谈作品感悟(拓展延伸)。
二、题型及答题方法
1. 找论点或归纳论点。
答题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要防止误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 点,误把结论当成论点)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2题:认真阅读全
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找中心论点。首段最后一句即中心论点。
方法运用: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位置: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2.找论据或补充论据(事例和道理)。
答题方法:事实论据(能用一句话事例论据:什么人+做什么(怎样)+结果怎样;知道事实的代表性――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等) 题例:2010年安徽芜湖市中考卷《科学不怕挑战》第6题: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概括事实论据的能力。
方法运用: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答案:第③段:量子力学曾受到爱因斯坦理想实验的挑战;第④段:进化论曾受到创世说者的频频发难。
3.文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论证了 的中心论点。 ②道理论证:通过引用×× 的话,具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 的论点。
③比喻论证: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易懂,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④对比论证:将××和××比较,突出强调×× (中心论点)的重要性。(正面:重要性;反面:危害)
题例
2010年龙岩市中考卷《爱自己是一种责任》第12题.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方法运用:①准确判定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 ②套用公式
答案:比喻论证(1分)。具体形象地指出了忽略自己、不爱惜自己导致的严重后果(1分),告诉我们爱自己是很重要的(1分)。(意思对即可)
4.议论文词语的表达效果: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多用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频率等限制副词准确严密地表达(往
往、常常、一般、许多)使说话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答题方法:
(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
(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
题例:
2010年浙江(义乌市)中考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2题: “兴
趣不仅是 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4分)
入场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飞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比喻作用。
方法运用:词语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修辞的作用。
答案:(1)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
(2)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5.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两种情况:
①开头讲故事: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
论据。
②开头引用名言:提出论点,同时充当道理论据。
题例: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3题: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运用事例的作用。
方法运用: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个要点1分)
6.选文语段(句)顺序能否对调?请说明理由。
方法运用:
(1)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2)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题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卷《小议读书 》第 17题:第②③④段这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结构的严密性。
不能。其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
到次要的逻辑顺序(1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1分)。
7. 简析论证过程。
①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道理论据,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说明观点)(分——总)
②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道理) (总——分——总)
题例:
2010年河南中考卷《匠人与大师》第16题: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4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简析议论文的论证过程。
方法运用:① 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答案: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
8. 补充论据。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论据要有说服力,要能很好地证明论点;
(2)论据要有代表性。力求大众化,尽可能是人所共知的;
(3)表述力求简洁流畅,不能超过规定的字数;
(4)必须真实,人物与事实要相符,不能张冠李戴、瞎编乱造。
题例:
2010年湖北襄樊中考卷《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第26题:如果
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2分)
示例: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
了《唐诗杂论》 (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
思路分析:此题考查论据的补写。
方法运用:首先所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论点。其次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最好是大家所熟知的。
9.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答题方法:
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
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题例:
2010年山东东营中考卷《淡竹》第25题:本文语言形象优美、
含蓄隽永,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3分)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赏析的能力。
方法运用:要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不能从内容的哲理角度。
答案示例:“几乎所有的植物,都攒足劲儿,在喊——我要生存!我
要开花!我要结果!”
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百草园里的其它
植物面对灿烂而虚无的诱惑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10. 迁移拓展,阅读感悟。
(1)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要弄清题干是要求对文中涉及的某个观点作评价,还是对全文的思想内容提看法,还是谈写作上的心得,还是联系实际或“相关链接”作探究。
(2)紧扣选文中心和材料。不管是谈启示,还是作探究,都不能脱离文本。紧扣主旨,走进文本,这是答题的基础。
(3)联系生活,有感而发。整理思路,形成观点。同时连接生活,找到自己生活中与文章的切口。把自己最有感受、体会最深的一点,提炼出来,做到有理有据,内容准确全面。
(4)表达明确,语言通顺。表达时观点要鲜明,同时注意表达层次清楚。
题例:
2010年浙江义乌市中考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4题文中说“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请认真探究这句话的深刻含意,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0字左右)(4分)
例:我们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去。我对语文学习
忽冷忽热,影响效果。要取得进步,就应当调动学习积极性,长期快乐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多方面内容:既要明确表态,又要联系实际补充事实论据,再谈体会。
方法运用:紧抓原文中心,至少写三四句话,语言通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启示可适当用原文)。可分三步走:
①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②用生活或自身实例来印证;
③总结强调主旨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