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讲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第十三讲 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上节课讲了儒家路线,这节课讲儒家跟道家和禅宗的关系。我根据冯大阿阇黎的书认为儒家是禅宗的最佳基础,所以儒家跟禅宗的关系最重要。

13.1儒道关系

先讲儒家跟道家的关系,道家我们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老子的道家,一个是庄子的道家,还有一个就是道教。这三者是不一样的。

13.1.1老子与儒家

先讲第一个问题,老子与儒家。我判定老子的路线是世间禅定的路线,类似于印度的世间禅定路线,即老子是走止、泯识不起的路线,所以他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无 所有处定,正因此他的道被表述为无。老子经常说到无的问题,特别注重无,所谓的无就相当于印度四禅八定中的无所有处定。这样一来,老子与儒家的区别就非常 大,老子是世间禅定的路线,而儒家走的是明心见性的路线,差别是很大的。老子虽然能在他的定境中见到什么都没有了,可他一出定就又什么都有了。所以他这个 “无”是与有相对的“无”,入定时无,出定则有。这样就不能够泯物我,无法认识与万物一体的境界。而儒家正是泯灭物我的境界,这就是他们的差别。也就是说 老子在其出定以后,他认识到的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与普通凡夫并无根本区别,即他仍认为万物、世界在他之外。所以他有一种把天地万物都看作在自己的外边这种特 别大的倾向。

我给大家念一段话,是马一浮先生全集中的一段《论老子流失》。老子之学实际上也是来源于六经,但他有些学偏了,有所流失。马一浮先生判定老子的学术是来源 于《易经》,但得多失多。他得的部分是长于观变,极深于阴阳变化之道;失多就是于《易经》的根本精神不合,易的精神应该是孔子在《易传》里所说的“大人 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一体境界,而老子没有得到此一体,反而把万物看作在自己之外,这是一种很大的流失。马 一浮先生着重论述老子把天地万物看作其外的倾向:“看来老子病根所在,只是外物,他真是个纯客观、大客观的哲学,自己常立在万物之表(即万物之外,万物之上)。若孔子之道则不然,物我一体,乃是将万物摄归到自己性分内,成物即是成己。故某常说:‘圣人之道, 己外无物。’其视万物就是自身也。肇法师云:‘圣人无己,靡所不己。’(圣人没有自己,而实际上所有的东西又都是他自己)。此言深为得之。老子则言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明明说‘成其私’,是己与物终成对待,此其所以 失之也。(还是有个私,这个私是老子没 有去干净的。)再举一例更易明了,故老子之言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 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老 子》中的一段话)而孔子则曰:‘圣人感其心而天下和平,观其 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是孔子的话,下面马先生比较。)作复是以物言,恒感是以心言(作复是老子说的,恒感是孔子说的)。老子连下两个其字,是在物一边看,(吾以观其复,各复归其根,两个其字是在物一边看),孔子 亦连下两个其字,是在自己身上看,其言‘天地万物之情可见’,是即在自己恒感 之理上见的,不是离了自心恒感之外,别有一个天地万物。老子说吾以

观其作复,是 万物作复之外别有一个能观之我,这不是明明白白不同吗?今讲老子流失,是要学者知道心术发源处,合下便当有择。若趋向外物一边,直饶聪明到老子地位,其流 弊不可胜言。”

老子跟儒家的区别可以说是很大的,这也是我的一种直感,我感觉读老子书体会到的味道跟我所理解的儒学可以说是相去甚远,感觉就是不那么舒服,总觉得读老子 的书使自己心里觉得不太顺,而读庄子的书就觉得顺,跟儒家相去就近得多,下面我们讲庄子时再说这个问题。总之这个不舒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老子这种 人生境界是讲计谋的,而儒家不讲智谋,儒家讲称性直行,叫人觉得不是一路。他的书中,比如刚才念的“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又如“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欲什么先什么等等,这都是智谋,我总觉得跟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些背道而驰,相去甚远。这是一个方面,即老子学术的弊端就导致了后代 的阴谋家,比如法家、兵家、阴谋家都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庄子的学问就无此弊端,因为庄子的内修很大一部分跟儒家是相似的,不讲阴谋,讲称性直 行。再一个就是老子偏于理智,仁慈之心不足,而孔子儒家则是仁智并称。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他自己的处世表现就是清净自隐,外天下于不 顾,最后就是骑清牛走流沙,不知所终了。总之,他的慈悲心不足,偏在智慧一边。跟孔子对比来说,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所以他 嘲笑孔子,老子一系的隐者之流总觉得孔子太傻了,天下既然不可为还为什么呢,就干脆不为算了。而孔子是站在这种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它不是通过理智去分 析觉得不可为就算了,而是出于内心与天下痛痒相关的

仁慈之情,不容自已,所以他要去以仁道易天下。这是老子形迹上跟儒家的不同。

老子的学术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可能跟所修的路线有关,之所以导致外物、自隐、偏于理智的倾向,跟他的修行路线有关系。老子是走止的路线,从身修入的,可以 说是炼身长生的鼻祖。而儒家是从心修入的,走明心见性的路线。梁先生说,人从身来说是分隔的,从心来说则分而不隔。老子因为是从身修入的,所以他自然就关 注自己的一身,而跟天地万物不能打成一体。这样就任智谋(因为出定后意识分别计较依然), 外天下。而儒家从心修入,儒家的法都是直指人心的,将一切会归心性,自然与万物相感通。这样就率性而行(因为能息脑运心),慈仁利物。

13.1.2庄子与儒家

下面再看庄子,庄子跟老子我感觉他们走得不是一条路线,庄子高于老子的地方是他能知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总之弥漫在《庄子》书中的精神是物我一 体的精神,已经泯灭了物我的差别,而且有无之间的差别也消灭了,老子就没有。我们来看《庄子·天下篇》对于庄子学术与老子学术的论述。老子是“以本为精, 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前边两句“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所谓本是本无,也就是他所证的无所有处定,而物就是作为有的万物,即出定后 所见的一切现象,所以老子的无还是与有相对的无。“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就是说他要舍弃粗俗的物质现象,而安住在精微的无所有处定的境界上; 因为这个境界是与有相对的,所以他一定还有所求、有所守、有所趋向。而庄子就消灭了这种趋向性,庄子之学“寂

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 往与?茫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他说“茫乎何之,忽乎何适”,已经没有趋向了。“万物毕罗”,万物都呈现在这里了。“莫足以归”,没有 另外可以趋向的归宿了,当下即是。所以才说道在屎溺,道在蝼蚁,道就不需要再去舍弃粗俗的东西,去求一个另外的微细境界了,当下粗俗的东西里就有这个道。

这是庄子与老子的最大不同,他已经把无和有打成一体了,而对于老子无是无,有是有,无的时候就是无所有处定,天地万物就没有了,有的时候就从无所有处定出 来了,无所有处定就没有了。而庄子的无和有类似于佛法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无是一体的,老子的无只是相对的无,而庄子的无已经是绝对之无,绝对之空。 所以庄子说“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不需要有所趋向了,当下就是。无限的道就在万物之中,道遍在屎溺、蝼蚁,这是庄子跟老子的区别。既然有了这个区别,我 们就知道庄子跟儒家有共同之处了,就不像老子与儒家那样相差很远了。

庄子跟儒家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知道与万物同体、泯灭物我的境界,庄子跟儒家在境界上有相同之处,其修证路线跟儒家也有相同之处。《庄子》书当中所提到的 “心斋坐忘”,作为庄子最核心的功夫、最核心的修行方法,却是孔子传给颜子的方法。我认为这实际上不是纯属虚构,应该是孔子传给颜子的一种真实的教法。由 此可见,在修行路线上庄子也与儒家有所雷同。

但他跟儒家毕竟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书中透露出来的气息还是长于知而短于仁,慈悲之心不足,庄子在这方面跟儒家一比就是两条路了,他不表现仁慈之 心,他书中不

正面提仁慈,总是批评仁义,这是跟儒家的最大不同。这就说明了庄子还是处在半途上,没有的(音底)见本来面目。因为如果彻底见性的话,必然会发出大慈大悲之心,具有普摄众生的气概。而庄子虽然跟儒家 走的是一条路线,但他还处在半途,处在明体而未达用的阶段。就是偏证如实空的本体,未能生起慈悲的作用。而儒家孔孟这些圣贤已经走到了终点,彻见本性,能 够明体达用了,从万物一体的境界中发出慈悲的大用。所以庄子与儒家相同的境界是他明体了,知道万物一体的境界了。可是他没达用,不能发出慈悲之心,儒家的 圣贤也知道万物一体,儒家明体而达用。庄子明体而未达用,这大概就是冯大阿阇黎所说的“泛从无住之义用功,虽能一尘不染,入俗无碍,但尚非的见本来面 目。”即他还是从遮情这一面来入手的,所以说庄子的路线跟空宗的法门特别相像。

他的《齐物论》跟龙树的《中观》在精神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遮情的路数,遣妄都相当彻底;但只是重在遮掉妄有,复归一无所有的本体,还处在这个境界当 中,还没有从一无所有的本体中发出妙用。我们知道空宗法门是先得根本智,再得后得智,先与浅般若、真谛相应,再进一步与深般若、俗谛相应。真谛、根本智就 是空的一面,而后得智和俗谛就是慈悲方便这一面。所以庄子只是相当于空宗路线中的与浅般若、真谛相应的境界,而未达到方便慈悲的最后境界。不仅如此,在菩 萨的修行过程中,在入八地与浅般若、真谛相应后,在无相无功用的境界中,很容易发生一种偏差,就是一味自受法乐,不与大千世界内的诸佛众生相联系,堕入

二 乘自了汉的行径,这叫顶堕。庄子正是发生了这种问题,所以确切说,庄子相当于空宗路线中的与浅般若、真谛相应

的境界后(见八地境界后)发生了顶堕偏差落入二乘行径的情形。 这样他就差很多,就与儒家有区别了,在外迹上也就不一样。儒家是要入世的,要利益人群,而庄子在外迹上走的是老子的路线,归隐自适,无己、无名、无功,逍 遥寝卧乎无用之地,游于无何有之乡,就基本上全是相对之空的路线了,在用上还是没有把万有包容进去,虽然在体上包容进去了,但在用上还没有发出来。在外迹 上他与老子的行径很相似,但从内证上跟老子仅是表面上相似,而实际上则有大不相同的地方,一个是空宗的绝对之空,一个是止的相对之空、无所有处定,还没有 达到真正的空。在外迹上倒是很相似的,所以学术界千百年来总是把老庄并提,认为他们是师徒关系。实际上这种理解的问题可能是相当大的,即庄子的学问是综合 了孔子和老子的学术,不单纯是学习老子,从他的书中也能看出来,提到孔子和颜子的地方要多于老子,提到孔子的地方有二十来处,提到儒家的地方要更多,就是 正面提的也不少。总之,庄子的思维热点应该说是儒家,他既要传承孔子又不愿意全学孔子,所以他对儒家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有所继承,也有批评。但从《天下 篇》庄子最终的评价上,他是给了儒家一个无上崇高的地位,他把儒家放在道术的角度来谈,而把老子乃至他自己都放在方术的角度来谈,可见他内心当中实际上对 儒家推崇备至。

13.1.3道教与儒家

第三个是道教,道教是从止的路线入手,是修世间 禅定的路线。道教所修所证的就是欲界定。那它与儒家的区别就是非常明显,远远没有达到与万物同体的境界。它们走的完全就不是一条路线。

13.2禅儒关系

下面我们讲儒家跟禅宗的关系。

13.2.1论儒家和禅宗乃世界诸教中唯有的直指人心的两家

第一点,儒家与禅宗是地球上所有的这些教法当中仅有的直指自心的两家。地球上所有的教法太多了,中西印文化当中有关人生的教法是很多的,直指人心的就此二 家。所以两者可以说是知音难觅,最后一旦能够结合到一块儿,很快就开花结果了。我们先来考察人类这些教法,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1)西方哲学与宗教

先来看西方文化当中的教法。西方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就是古希腊罗马期;第二期中世纪期;第三期近现代期。这三期当中的文化都不出厌世、溺世之两极,在纵 欲与禁欲的两端摇摆。从一极转向另一极,然后又回转过来。所谓厌世就是禁欲的路线,因为厌世所以要出世,要出世就要禁欲。总之世就是欲,为什么我们在世间 不能出离呢?就是因为有欲望有烦恼,驱使着我们去造业,然后我们就轮回不息,我们在世间不能出离就跟欲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是厌世还是溺世,它都是在 欲上做文章。厌世就是禁欲了,所以才能升天。溺世就是沉溺在世间,就是要纵欲,即纵欲就能够溺世,溺世是纵欲的结果。那么古希腊罗马期和近现代期属于溺 世、纵欲的范围,而中世纪期属于厌世、禁欲的范围。它从纵欲到禁欲然后又开始纵欲,就像一个弹簧一样,你用力把它压下去(就是禁欲),后来没劲了,就弹上 来了(即是纵欲),弹上来了以后又会缩下去,它纵欲到极点以后,就又厌倦了,因为纵欲带来的人生太苦了,然后它就又禁欲了。

古罗马的末期,纵欲之风盛极, 终于迎来大的反弹,一下进入禁欲的中世纪。中世纪有一千多年的禁欲,禁欲老是压着欲望,时间长了就压不住了,就又反弹回来了,这一反弹就是近几百年来的纵 欲。反弹力很大呀,我看弹簧又运行到极点了,大家又对纵欲的路线厌倦了,又深受其苦,现在又思禁欲了。后现代还是继续纵欲,后现代西方的出路如果不输入中 国文化,那只能是宗教的复兴。如果不出欲望的圈圈,只能摇摆在这两极之间,所以在欲望中是做不出来什么好文章的,不管是纵欲还是禁欲都不是究竟之道。为什 么西方人出不了欲望的圈圈呢?就是他们对人性的了解太浅,他们对人性的了解就局限在欲望、原罪的层面,对更深的至善本性没有什麽认识,即使是对人性当中的 相对之善也认识模糊,何况是绝对之善呢,更加没有认识了!所以他们不管是纵欲期也好,还是禁欲期也罢,对人性的认识都以性恶为主流,古希腊罗马期和近现代 期认为人性恶是很明显的,在中世纪期认为人有原罪,人的本性就是犯了原罪,所以它也是一种性恶论。性恶论占主导地位,对人性的了解就停留在烦恼、欲望的层 面,对善心所乃至至善的本性没有了解,所以它不能出了这个圈。

我们来看它的宗教和哲学,这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两个路线。它这个宗教就是新约和旧约,两种不同的精神,旧约就是律法的精神(类似于持戒的精神);新约就是爱上帝的精神。这种律法的精神离儒禅直指自心的精神,可以说是最远的。认为人的行为标准是 上帝制定的规律,上帝叫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至于为什麽要这麽办,就不问了。通过服从上帝来取悦上帝,上帝就先赐予我们地上的福、再选我们进天堂。 新约的精神要高明一些,它能够认识到爱字了,但还是

把重心放在了上帝那边了,爱上帝这三个字它取的是“上帝”为中心,所以说还是离儒家所说的仁很远。因为 儒家所说的仁指的是人自心当中的一种作用,它重心是在自心当中,而爱上帝是把全部的重心都放在上帝那边去了,还是心外求法,还是在外边去找。所以虽然比旧 约要高一点,但跟儒禅两家相比还是差得很远。

哲学的方法完全都是逻辑推理的作用,分成了两大方法,一种是演绎法,一种是归纳法,这就是哲学的方法。这种演绎推理的作用,完全是脑部分别意识的功能,跟 儒家四端中的是非之心不是一回事。西方人、古希腊人所说的“爱智慧”中的智慧跟孟子所说的“知之端”的智慧不同,爱智慧的智慧就是分别意识功能,是在脑部 的一种逻辑推理的作用,颇为拙笨费力,而孟子所说的知之端,是从自心而发的一种灵觉的作用,不假思索,不杂分别计较,一思考一推理就不是了,相当灵敏轻 快。两种智慧相差很远,所以孟子才说“心之官则思也”,他把人的这种理智的功能也放在了心部,而没放在脑部。四端都是从自心中万物一体的境界里边发出来了 几种不同的作用。都不是从脑部来的,而是从心部出来的一种直感的、不假思索的作用。所以说哲学跟直指人心的教法也是相去太远(宗教哲学都是从脑部用功,儒家禅宗是在心部用功)。西方的爱智慧之智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知识,从亚里士多德对其定义来说,就是知识,知道 万物的原因和来源,他对哲人的定义就是知道这个,求知识,想要知道万物的原因和它们分门别类的材料。但实际上,智慧与知识并非一事,不能混同。

(2)印度诸教

我们再看印度文化。世间道的人天乘走的是戒定路线,人乘

以戒为本,天乘以定为主。这个不是直指人心的路线,也是很明显的。人乘的五戒十善是一种戒律的精 神,就是按照戒条去做的精神,跟儒家的这种仁义礼智信、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的把行为标准放在自心当中而不是以一个外在的戒条为主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所以 我认为笼统地判儒家为人乘,就是对儒家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儒家虽然是关于做人的教法,基本上它全部的重心就在这里,但是它跟其他的人乘是很不一样的。其他 人乘基本上就是戒律的精神,不管是旧约当中的摩西十戒、印度外道的五戒,还是佛家的五戒十善,都是一种戒律的精神。就是以宗教教主的规定为行事的根据、教 大家去服从教主戒命的精神。它的标准是在外面的教主的规定,而儒家人乘做人的标准是内在的,是内心当中的良知——天理良心,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讲良心的。跟 其他文化当中做人的标准,你不比你不知道。生活在这里边,就像是鱼生活在水里边一样,感觉不到这种精神的殊异之处,你跟西方人、印度人接触一下,你就知道 了,中国人做人的方法跟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做人的标准就是良心、亲情,求的是心安,这在5.12大地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是遵 守上帝、法律的规定。总之他们的标准是外在的权威,不管是宗教的权威,还是政治的权威等等,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这是印度文化世间的人乘与天乘。

第二个是以小乘为主的权教三乘,重在修习慧观,能观的工具是分别意识,属脑部的一种功用,也不是直指人心的。 然后是有宗。有宗又名法相宗,它设立框架,对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可以说有宗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一个宗派,它是研究现象的,物理现象也好,精神现象也 好,都分门别类地去研究。研究的工具还是分别意识,跟直指人心的心部直

觉的功用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用的不是这个。

我们来看空宗。有宗是研究妄有,而空宗是遮掉这些妄有,让妄有不起了。先遮六识,让六识不起,然后再空掉七识,最后再空掉八识。所以它是一种遮情的作用, 也不是直指人心、直指自性的方法。所以,空宗虽然跟禅宗和儒家同属于三昧耶曼荼罗当中的路线,但它还是一个遮情的路线,是说什么不是这个自性,什么不是这 个本体,它还是立足于妄情,对自性没有直指,所以它还是跟儒禅的路线不是一回事,还不是直指人心的路线。

印度还有一种教法就是密宗。密宗是扩展自性的路线,它是要从自性当中开发出有相的庄严二报,即自心当中本具的有相的佛身、乃至等流身及其所依之土。所以它 也不是直指自心的路线。它是开发的路线,是发现自性以后要做的事,所以直指自性的路线唯有儒家和禅宗。

我们把中西印文化当中的这些宗派都捋了一遍,最后发现直指自心的就此两家,真是知音难觅啊!所以禅宗只有在中国才算开花结果了,在印度就弘传不开,就是这 个道理。

附论1:论中印诸教之基础

我们刚才 把教法捋过一遍,下面要指出中西印这三种文化分别可以做哪些教法的最佳基础。粗浅的宗教和哲学以西方为其最适用的范围,当以西方那种文化为基础,就不论 了。我们主要分析剩下的这些教法跟中印文化的关系。适合于在印度生根发芽,印度文化堪作其最佳基础的是哪些呢?可以说就是我们刚才考察的人天乘的戒定路 线,权教三乘的止观

路线,还有渐教实大乘的有宗和空宗,还有就是密教当中的一门之尊法及属于外金刚部的杂密,这些适合于在印度文化当中发扬,也就是说印度 文化适合作这些教法的基础,即印度文化适合于权教和渐教。适合于在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堪作其基础的是哪些呢?就是禅宗、一乘密教、天台、华严这四宗。我们 来看,这四宗都是在中国开宗的,在印度就没有成为独立的宗派。天台宗是中国独立创立的宗派,是智者大师根据四论(三论再加《大智度论》)和法华在中国独创的一个宗派,华严就更是中国独创的。天台宗的传承还追溯到印度的龙 树菩萨那里去,华严宗当然也追溯到龙树菩萨,但是他跟印度传承的关系更远。天台还吸收了很多三论的成分,他的三止三观,还有很多空宗的成分。华严的基本义 理则都是在中国发明的,四法界和十玄门这种教义完全是中国祖师发明的,从杜顺和尚开始提出“法界观门”,直到智俨大师还有法藏大师那就把这个教义建立起来 了,它这些教义全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天台华严就是属于教下的两宗,它们在教下提倡的就是圆教——圆顿之教,跟空有二宗的渐教就不同了。禅宗和一乘密宗属 于修行的两宗,它们也是圆顿之教。天台、华严是圆顿之教的教理,禅宗和一乘密宗则是圆顿之教的行法,所以说圆顿之教适于在中国发扬。

我们下面 来讲一下密宗的开宗。本来密宗的传承是这样的,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传给了金刚萨缍,这都是法界传承,没有在地球的时空里。到龙树菩萨时,他感见了南天铁塔, 从铁塔当中取得了一乘密教。龙树菩萨大概是西元二、三世纪左右的人,他最后就传给了龙智菩萨。龙智菩萨留寿八百多年,等待传人,因为在印度就很难找到传 人。龙智菩萨在西元七世纪碰到了玄奘,他想把密宗传给玄奘法师,玄奘不接

受,因为他夙愿不在此,他是志在弘扬唯识,所以玄奘法师就跟龙智菩萨学习了从龙树 菩萨传承下来的空宗中观的教义,而没有学密。又过了一百多年,才遇到了印度的两位法师,就是开元三大士中的善无畏大师和金刚智大师,传给了他们两位。很快 这两位大师就来到中国了,在印度就没有开宗,一直就属于这种秘密的传承。也许龙智菩萨会在八百多年当中,包括龙树菩萨在其有生之年,他们都活了很长时间, 会把密法传给一些人,但都是秘密的,没有成立一个宗派,也就是说在印度,在开元三大士之前是没有所谓密宗这种东西的。按照密宗观点是把自宗称为密教,把其 他叫做显教,这种对峙在印度是没有的,印度只有所谓大乘和小乘的对峙,而没有显密的对峙。到了开元三大士来华以后,才在中国开宗,建立了密教,而以自教与 显教对立,才成立了密教这种教法。他们开宗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大日经》时写作了一个《大日经疏》,由善无畏祖师口说、一行禅师笔录的《大日经 疏》是密宗开宗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大日经疏开创了密教一宗,因此密教才成立了,才在显教之外成立了所谓密教。教理、教法都从显教当中独立出来了,从理论 上和实践上都成立为一个宗派,也成立了密教的教团。这在印度都是没有的,理论也没有阐扬,教团也没有成立,到了中国,从理论和实践及组织形式上才开创了密 教。

禅宗也是 一样的,也是到了中国以后才开宗的。禅宗在印度都是秘密传承,西天二十八祖从迦叶尊者一直到菩提达摩都是秘密传承,在印度也没有叫做禅宗的宗派。到了中国 以后才正式开宗了,六祖之后更是大大地发扬起来,乃至后来很快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禅宗和一 乘密教在印度一直都是隐没不彰的境地,一到

了中国就能开宗,很快就能兴盛发扬出去,显然就能看到中国文化适合这种圆顿之教。密教跟禅宗比较起来情况可能有 点复杂。禅宗就是这样的,禅宗在中国开宗以后,就在中国发扬光大了,菩提达摩又回印度去了,按说他还要做这种弘法的工作,还会有传人,但他以后印度的禅宗 就不知所终了,在印度菩提达摩以后的传承就没有人知道了。所以菩提达摩之前和之后在印度都终于没有作为宗派的禅宗出现。密教则从开元三大士来华以后,印度 也进入了密教的时期,在后期佛教就是以密教为基础的,所以密教在印度也兴盛了四百来年,从八世纪到十二世纪。但印度密教跟中华密教有很大区别,印度密教从 开元三大士来华以后,其正嫡的传承就来到了中国,在印度基本上没有了两部大法普门传承,他们传承的可以说是以一门之尊杂密为多,一乘圆顿的密教还是在中 国。印度所广泛弘传的密教跟中国密教其精神是很不相同的,印度密教重的是外用,重神通和世间效验,而不重明心见性之上的直求菩提,所以印度密教还属于权教 和渐教的范畴。而中国的这种一乘密教,却是属于圆顿的范围,印度密教基本都是一门成就,未能成就普门大法。因为密宗的主旨是开发自性的,他要求先如实彻见 自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再从自性当中开发出我们所本具曼荼罗当中的全部本尊,即如实知自身之数量,将无量无边的身都开发出来。可是一门之尊法是先求修成一 个有相本尊,进一步附带见性。就是只开发一个身,它那个成佛就是成就一个所修的本尊,有些也能附带明心见性。但它大体的精神就是注重世间效验,能明心见性 见到报身的特别少。像西藏的密宗也有这种倾向,就是这样,重世间效验、重神通。

13.2.2禅宗在印中发展之比较

下面我们详细讲一下禅宗发展的两个大的阶段和四个小的阶段,从中能进一步看出同中国文化特别是与儒家的这种关系,禅宗的发展是分作印度禅宗和中国禅宗这两 个大的阶段,这两个大阶段当中各分了两个小的阶段,印度禅宗分成了两个阶段,从迦叶尊者到肋尊者这十世,肋尊者是第十祖,迦叶尊者是初祖。这十世的阶段是 以小乘为凭依的,冯大阿阇黎对这个阶段是这样说的:“佛入灭400年,正法眼藏辗转传承,由迦叶至肋尊者为十世,要皆即小乘为阶梯,以阿罗汉资格,密付一乘宗者 也。”所以这是以小乘为基础,依附于小乘的阶段,仿照冯大阿阇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对第二个阶段以大乘为基础,依附于大乘这个阶段做出这样一个表述:从马 鸣至达摩共十八世,皆即渐教大乘为阶梯,以大乘菩萨密付一乘。这里边说的渐教大乘主要是性宗和空宗,因为空宗跟禅宗同属于三昧耶曼陀罗当中的路线,他与有 宗的亲缘关系更近,所以说在传承上基本上是性宗和空宗的大师来传禅宗的法脉,从马鸣马鸣是性宗的大师到 以后龙树十四祖,十五祖提婆是空宗大师,以后这些到达摩28祖,我没有详细考察,可能都是性宗特别是空宗的大师居多。以渐教大乘,特别是性宗和空宗为阶梯,以 大乘菩萨资格密付一乘,所以这是以渐教大乘为基础,依附于渐教大乘的阶段。所以说在这个阶段,他基本上是在印度文化当中的传承。这时他就只能是一种密付, 秘密的传承,不能够开宗,不能够独标自宗,把自宗的精神独标出来,不再依附于权乘和渐教大乘。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说都是以阿罗汉资格或大乘菩萨资格来学 禅来顿悟,这当然就很容易了。但就不能以凡夫资格直入禅

宗,像后来中国所做的那样,就不能够独立发扬禅宗,只能是以小乘或渐教大乘为阶梯,也就是把小乘和 渐教大乘修好以后,修成阿罗汉了,修成登地菩萨了,以后再稍微一指点,他很快就见道了,这就没问题。本来禅宗的悟道是头头是道的,凡夫能悟道,菩萨当然更 能悟道了。阿罗汉也能悟道,因为自性是开发出一切境界的主体,所以从哪都能通到自性上去,可依凡夫而直接顿悟,先依渐教大乘修成菩萨,以小乘修成阿罗汉, 这属于迂回而悟的,就不是直接悟的。总之,它从哪个层次上都可以顿悟,在印度就只能走这种迂回而悟的路线,不能够走直接顿悟的路线,所以他一直没有成立宗 派,没有开宗。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印度文化不适合禅宗的发扬,非常不合适。

到了达摩以后,达摩来到中国以后,达摩的师傅般若多罗尊者就告诉他为什么要来中国说:“般若心灯会发扬光大,会重重无尽,会有很多人得证,菩提者无数。” 所以达摩祖师走时就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几个得法的弟子说:“我来东土,远涉重溟和流沙,就是因为看到东土有大乘气象,所以才来中国,不惜身命来中国弘扬顿 教,希望你们能够把教法发扬出去。”就是因为东土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所谓的大乘气象就是指的禅宗,适合于禅宗的发扬。他们已经深深地看到了在印度是不能 发扬禅宗的,很难发扬禅宗,在印度就开不了宗,只能弘扬这些渐教和权教,这些顿教在印度很难弘扬。可是来到中国以后就开宗了,到六祖之前还属于探索阶段, 就是探索如何把正法眼藏这一宗嫁接到中国文化的土壤当中。探讨路线、方法,在找切合点,还在探寻的阶段,还没有找准。到了六祖,就正式找到了这个切合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慢慢在接近这个切合点。到了六祖,他甚深

第十三讲 儒家与道家、禅宗关系

上节课讲了儒家路线,这节课讲儒家跟道家和禅宗的关系。我根据冯大阿阇黎的书认为儒家是禅宗的最佳基础,所以儒家跟禅宗的关系最重要。

13.1儒道关系

先讲儒家跟道家的关系,道家我们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老子的道家,一个是庄子的道家,还有一个就是道教。这三者是不一样的。

13.1.1老子与儒家

先讲第一个问题,老子与儒家。我判定老子的路线是世间禅定的路线,类似于印度的世间禅定路线,即老子是走止、泯识不起的路线,所以他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无 所有处定,正因此他的道被表述为无。老子经常说到无的问题,特别注重无,所谓的无就相当于印度四禅八定中的无所有处定。这样一来,老子与儒家的区别就非常 大,老子是世间禅定的路线,而儒家走的是明心见性的路线,差别是很大的。老子虽然能在他的定境中见到什么都没有了,可他一出定就又什么都有了。所以他这个 “无”是与有相对的“无”,入定时无,出定则有。这样就不能够泯物我,无法认识与万物一体的境界。而儒家正是泯灭物我的境界,这就是他们的差别。也就是说 老子在其出定以后,他认识到的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与普通凡夫并无根本区别,即他仍认为万物、世界在他之外。所以他有一种把天地万物都看作在自己的外边这种特 别大的倾向。

我给大家念一段话,是马一浮先生全集中的一段《论老子流失》。老子之学实际上也是来源于六经,但他有些学偏了,有所流失。马一浮先生判定老子的学术是来源 于《易经》,但得多失多。他得的部分是长于观变,极深于阴阳变化之道;失多就是于《易经》的根本精神不合,易的精神应该是孔子在《易传》里所说的“大人 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一体境界,而老子没有得到此一体,反而把万物看作在自己之外,这是一种很大的流失。马 一浮先生着重论述老子把天地万物看作其外的倾向:“看来老子病根所在,只是外物,他真是个纯客观、大客观的哲学,自己常立在万物之表(即万物之外,万物之上)。若孔子之道则不然,物我一体,乃是将万物摄归到自己性分内,成物即是成己。故某常说:‘圣人之道, 己外无物。’其视万物就是自身也。肇法师云:‘圣人无己,靡所不己。’(圣人没有自己,而实际上所有的东西又都是他自己)。此言深为得之。老子则言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明明说‘成其私’,是己与物终成对待,此其所以 失之也。(还是有个私,这个私是老子没 有去干净的。)再举一例更易明了,故老子之言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 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是《老 子》中的一段话)而孔子则曰:‘圣人感其心而天下和平,观其 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是孔子的话,下面马先生比较。)作复是以物言,恒感是以心言(作复是老子说的,恒感是孔子说的)。老子连下两个其字,是在物一边看,(吾以观其复,各复归其根,两个其字是在物一边看),孔子 亦连下两个其字,是在自己身上看,其言‘天地万物之情可见’,是即在自己恒感 之理上见的,不是离了自心恒感之外,别有一个天地万物。老子说吾以

观其作复,是 万物作复之外别有一个能观之我,这不是明明白白不同吗?今讲老子流失,是要学者知道心术发源处,合下便当有择。若趋向外物一边,直饶聪明到老子地位,其流 弊不可胜言。”

老子跟儒家的区别可以说是很大的,这也是我的一种直感,我感觉读老子书体会到的味道跟我所理解的儒学可以说是相去甚远,感觉就是不那么舒服,总觉得读老子 的书使自己心里觉得不太顺,而读庄子的书就觉得顺,跟儒家相去就近得多,下面我们讲庄子时再说这个问题。总之这个不舒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个是老子这种 人生境界是讲计谋的,而儒家不讲智谋,儒家讲称性直行,叫人觉得不是一路。他的书中,比如刚才念的“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又如“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欲什么先什么等等,这都是智谋,我总觉得跟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有些背道而驰,相去甚远。这是一个方面,即老子学术的弊端就导致了后代 的阴谋家,比如法家、兵家、阴谋家都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庄子的学问就无此弊端,因为庄子的内修很大一部分跟儒家是相似的,不讲阴谋,讲称性直 行。再一个就是老子偏于理智,仁慈之心不足,而孔子儒家则是仁智并称。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以他自己的处世表现就是清净自隐,外天下于不 顾,最后就是骑清牛走流沙,不知所终了。总之,他的慈悲心不足,偏在智慧一边。跟孔子对比来说,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所以他 嘲笑孔子,老子一系的隐者之流总觉得孔子太傻了,天下既然不可为还为什么呢,就干脆不为算了。而孔子是站在这种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它不是通过理智去分 析觉得不可为就算了,而是出于内心与天下痛痒相关的

仁慈之情,不容自已,所以他要去以仁道易天下。这是老子形迹上跟儒家的不同。

老子的学术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可能跟所修的路线有关,之所以导致外物、自隐、偏于理智的倾向,跟他的修行路线有关系。老子是走止的路线,从身修入的,可以 说是炼身长生的鼻祖。而儒家是从心修入的,走明心见性的路线。梁先生说,人从身来说是分隔的,从心来说则分而不隔。老子因为是从身修入的,所以他自然就关 注自己的一身,而跟天地万物不能打成一体。这样就任智谋(因为出定后意识分别计较依然), 外天下。而儒家从心修入,儒家的法都是直指人心的,将一切会归心性,自然与万物相感通。这样就率性而行(因为能息脑运心),慈仁利物。

13.1.2庄子与儒家

下面再看庄子,庄子跟老子我感觉他们走得不是一条路线,庄子高于老子的地方是他能知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总之弥漫在《庄子》书中的精神是物我一 体的精神,已经泯灭了物我的差别,而且有无之间的差别也消灭了,老子就没有。我们来看《庄子·天下篇》对于庄子学术与老子学术的论述。老子是“以本为精, 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前边两句“以本为精,以物为粗”,所谓本是本无,也就是他所证的无所有处定,而物就是作为有的万物,即出定后 所见的一切现象,所以老子的无还是与有相对的无。“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就是说他要舍弃粗俗的物质现象,而安住在精微的无所有处定的境界上; 因为这个境界是与有相对的,所以他一定还有所求、有所守、有所趋向。而庄子就消灭了这种趋向性,庄子之学“寂

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 往与?茫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他说“茫乎何之,忽乎何适”,已经没有趋向了。“万物毕罗”,万物都呈现在这里了。“莫足以归”,没有 另外可以趋向的归宿了,当下即是。所以才说道在屎溺,道在蝼蚁,道就不需要再去舍弃粗俗的东西,去求一个另外的微细境界了,当下粗俗的东西里就有这个道。

这是庄子与老子的最大不同,他已经把无和有打成一体了,而对于老子无是无,有是有,无的时候就是无所有处定,天地万物就没有了,有的时候就从无所有处定出 来了,无所有处定就没有了。而庄子的无和有类似于佛法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无是一体的,老子的无只是相对的无,而庄子的无已经是绝对之无,绝对之空。 所以庄子说“万物毕罗,莫足以归”,不需要有所趋向了,当下就是。无限的道就在万物之中,道遍在屎溺、蝼蚁,这是庄子跟老子的区别。既然有了这个区别,我 们就知道庄子跟儒家有共同之处了,就不像老子与儒家那样相差很远了。

庄子跟儒家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知道与万物同体、泯灭物我的境界,庄子跟儒家在境界上有相同之处,其修证路线跟儒家也有相同之处。《庄子》书当中所提到的 “心斋坐忘”,作为庄子最核心的功夫、最核心的修行方法,却是孔子传给颜子的方法。我认为这实际上不是纯属虚构,应该是孔子传给颜子的一种真实的教法。由 此可见,在修行路线上庄子也与儒家有所雷同。

但他跟儒家毕竟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书中透露出来的气息还是长于知而短于仁,慈悲之心不足,庄子在这方面跟儒家一比就是两条路了,他不表现仁慈之 心,他书中不

正面提仁慈,总是批评仁义,这是跟儒家的最大不同。这就说明了庄子还是处在半途上,没有的(音底)见本来面目。因为如果彻底见性的话,必然会发出大慈大悲之心,具有普摄众生的气概。而庄子虽然跟儒家 走的是一条路线,但他还处在半途,处在明体而未达用的阶段。就是偏证如实空的本体,未能生起慈悲的作用。而儒家孔孟这些圣贤已经走到了终点,彻见本性,能 够明体达用了,从万物一体的境界中发出慈悲的大用。所以庄子与儒家相同的境界是他明体了,知道万物一体的境界了。可是他没达用,不能发出慈悲之心,儒家的 圣贤也知道万物一体,儒家明体而达用。庄子明体而未达用,这大概就是冯大阿阇黎所说的“泛从无住之义用功,虽能一尘不染,入俗无碍,但尚非的见本来面 目。”即他还是从遮情这一面来入手的,所以说庄子的路线跟空宗的法门特别相像。

他的《齐物论》跟龙树的《中观》在精神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遮情的路数,遣妄都相当彻底;但只是重在遮掉妄有,复归一无所有的本体,还处在这个境界当 中,还没有从一无所有的本体中发出妙用。我们知道空宗法门是先得根本智,再得后得智,先与浅般若、真谛相应,再进一步与深般若、俗谛相应。真谛、根本智就 是空的一面,而后得智和俗谛就是慈悲方便这一面。所以庄子只是相当于空宗路线中的与浅般若、真谛相应的境界,而未达到方便慈悲的最后境界。不仅如此,在菩 萨的修行过程中,在入八地与浅般若、真谛相应后,在无相无功用的境界中,很容易发生一种偏差,就是一味自受法乐,不与大千世界内的诸佛众生相联系,堕入

二 乘自了汉的行径,这叫顶堕。庄子正是发生了这种问题,所以确切说,庄子相当于空宗路线中的与浅般若、真谛相应

的境界后(见八地境界后)发生了顶堕偏差落入二乘行径的情形。 这样他就差很多,就与儒家有区别了,在外迹上也就不一样。儒家是要入世的,要利益人群,而庄子在外迹上走的是老子的路线,归隐自适,无己、无名、无功,逍 遥寝卧乎无用之地,游于无何有之乡,就基本上全是相对之空的路线了,在用上还是没有把万有包容进去,虽然在体上包容进去了,但在用上还没有发出来。在外迹 上他与老子的行径很相似,但从内证上跟老子仅是表面上相似,而实际上则有大不相同的地方,一个是空宗的绝对之空,一个是止的相对之空、无所有处定,还没有 达到真正的空。在外迹上倒是很相似的,所以学术界千百年来总是把老庄并提,认为他们是师徒关系。实际上这种理解的问题可能是相当大的,即庄子的学问是综合 了孔子和老子的学术,不单纯是学习老子,从他的书中也能看出来,提到孔子和颜子的地方要多于老子,提到孔子的地方有二十来处,提到儒家的地方要更多,就是 正面提的也不少。总之,庄子的思维热点应该说是儒家,他既要传承孔子又不愿意全学孔子,所以他对儒家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有所继承,也有批评。但从《天下 篇》庄子最终的评价上,他是给了儒家一个无上崇高的地位,他把儒家放在道术的角度来谈,而把老子乃至他自己都放在方术的角度来谈,可见他内心当中实际上对 儒家推崇备至。

13.1.3道教与儒家

第三个是道教,道教是从止的路线入手,是修世间 禅定的路线。道教所修所证的就是欲界定。那它与儒家的区别就是非常明显,远远没有达到与万物同体的境界。它们走的完全就不是一条路线。

13.2禅儒关系

下面我们讲儒家跟禅宗的关系。

13.2.1论儒家和禅宗乃世界诸教中唯有的直指人心的两家

第一点,儒家与禅宗是地球上所有的这些教法当中仅有的直指自心的两家。地球上所有的教法太多了,中西印文化当中有关人生的教法是很多的,直指人心的就此二 家。所以两者可以说是知音难觅,最后一旦能够结合到一块儿,很快就开花结果了。我们先来考察人类这些教法,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1)西方哲学与宗教

先来看西方文化当中的教法。西方文化分为三期,第一期就是古希腊罗马期;第二期中世纪期;第三期近现代期。这三期当中的文化都不出厌世、溺世之两极,在纵 欲与禁欲的两端摇摆。从一极转向另一极,然后又回转过来。所谓厌世就是禁欲的路线,因为厌世所以要出世,要出世就要禁欲。总之世就是欲,为什么我们在世间 不能出离呢?就是因为有欲望有烦恼,驱使着我们去造业,然后我们就轮回不息,我们在世间不能出离就跟欲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是厌世还是溺世,它都是在 欲上做文章。厌世就是禁欲了,所以才能升天。溺世就是沉溺在世间,就是要纵欲,即纵欲就能够溺世,溺世是纵欲的结果。那么古希腊罗马期和近现代期属于溺 世、纵欲的范围,而中世纪期属于厌世、禁欲的范围。它从纵欲到禁欲然后又开始纵欲,就像一个弹簧一样,你用力把它压下去(就是禁欲),后来没劲了,就弹上 来了(即是纵欲),弹上来了以后又会缩下去,它纵欲到极点以后,就又厌倦了,因为纵欲带来的人生太苦了,然后它就又禁欲了。

古罗马的末期,纵欲之风盛极, 终于迎来大的反弹,一下进入禁欲的中世纪。中世纪有一千多年的禁欲,禁欲老是压着欲望,时间长了就压不住了,就又反弹回来了,这一反弹就是近几百年来的纵 欲。反弹力很大呀,我看弹簧又运行到极点了,大家又对纵欲的路线厌倦了,又深受其苦,现在又思禁欲了。后现代还是继续纵欲,后现代西方的出路如果不输入中 国文化,那只能是宗教的复兴。如果不出欲望的圈圈,只能摇摆在这两极之间,所以在欲望中是做不出来什么好文章的,不管是纵欲还是禁欲都不是究竟之道。为什 么西方人出不了欲望的圈圈呢?就是他们对人性的了解太浅,他们对人性的了解就局限在欲望、原罪的层面,对更深的至善本性没有什麽认识,即使是对人性当中的 相对之善也认识模糊,何况是绝对之善呢,更加没有认识了!所以他们不管是纵欲期也好,还是禁欲期也罢,对人性的认识都以性恶为主流,古希腊罗马期和近现代 期认为人性恶是很明显的,在中世纪期认为人有原罪,人的本性就是犯了原罪,所以它也是一种性恶论。性恶论占主导地位,对人性的了解就停留在烦恼、欲望的层 面,对善心所乃至至善的本性没有了解,所以它不能出了这个圈。

我们来看它的宗教和哲学,这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两个路线。它这个宗教就是新约和旧约,两种不同的精神,旧约就是律法的精神(类似于持戒的精神);新约就是爱上帝的精神。这种律法的精神离儒禅直指自心的精神,可以说是最远的。认为人的行为标准是 上帝制定的规律,上帝叫我们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至于为什麽要这麽办,就不问了。通过服从上帝来取悦上帝,上帝就先赐予我们地上的福、再选我们进天堂。 新约的精神要高明一些,它能够认识到爱字了,但还是

把重心放在了上帝那边了,爱上帝这三个字它取的是“上帝”为中心,所以说还是离儒家所说的仁很远。因为 儒家所说的仁指的是人自心当中的一种作用,它重心是在自心当中,而爱上帝是把全部的重心都放在上帝那边去了,还是心外求法,还是在外边去找。所以虽然比旧 约要高一点,但跟儒禅两家相比还是差得很远。

哲学的方法完全都是逻辑推理的作用,分成了两大方法,一种是演绎法,一种是归纳法,这就是哲学的方法。这种演绎推理的作用,完全是脑部分别意识的功能,跟 儒家四端中的是非之心不是一回事。西方人、古希腊人所说的“爱智慧”中的智慧跟孟子所说的“知之端”的智慧不同,爱智慧的智慧就是分别意识功能,是在脑部 的一种逻辑推理的作用,颇为拙笨费力,而孟子所说的知之端,是从自心而发的一种灵觉的作用,不假思索,不杂分别计较,一思考一推理就不是了,相当灵敏轻 快。两种智慧相差很远,所以孟子才说“心之官则思也”,他把人的这种理智的功能也放在了心部,而没放在脑部。四端都是从自心中万物一体的境界里边发出来了 几种不同的作用。都不是从脑部来的,而是从心部出来的一种直感的、不假思索的作用。所以说哲学跟直指人心的教法也是相去太远(宗教哲学都是从脑部用功,儒家禅宗是在心部用功)。西方的爱智慧之智慧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知识,从亚里士多德对其定义来说,就是知识,知道 万物的原因和来源,他对哲人的定义就是知道这个,求知识,想要知道万物的原因和它们分门别类的材料。但实际上,智慧与知识并非一事,不能混同。

(2)印度诸教

我们再看印度文化。世间道的人天乘走的是戒定路线,人乘

以戒为本,天乘以定为主。这个不是直指人心的路线,也是很明显的。人乘的五戒十善是一种戒律的精 神,就是按照戒条去做的精神,跟儒家的这种仁义礼智信、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的把行为标准放在自心当中而不是以一个外在的戒条为主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所以 我认为笼统地判儒家为人乘,就是对儒家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儒家虽然是关于做人的教法,基本上它全部的重心就在这里,但是它跟其他的人乘是很不一样的。其他 人乘基本上就是戒律的精神,不管是旧约当中的摩西十戒、印度外道的五戒,还是佛家的五戒十善,都是一种戒律的精神。就是以宗教教主的规定为行事的根据、教 大家去服从教主戒命的精神。它的标准是在外面的教主的规定,而儒家人乘做人的标准是内在的,是内心当中的良知——天理良心,直到现在我们还是讲良心的。跟 其他文化当中做人的标准,你不比你不知道。生活在这里边,就像是鱼生活在水里边一样,感觉不到这种精神的殊异之处,你跟西方人、印度人接触一下,你就知道 了,中国人做人的方法跟他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做人的标准就是良心、亲情,求的是心安,这在5.12大地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们是遵 守上帝、法律的规定。总之他们的标准是外在的权威,不管是宗教的权威,还是政治的权威等等,都是一些外在的东西。这是印度文化世间的人乘与天乘。

第二个是以小乘为主的权教三乘,重在修习慧观,能观的工具是分别意识,属脑部的一种功用,也不是直指人心的。 然后是有宗。有宗又名法相宗,它设立框架,对现象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可以说有宗是具有科学精神的一个宗派,它是研究现象的,物理现象也好,精神现象也 好,都分门别类地去研究。研究的工具还是分别意识,跟直指人心的心部直

觉的功用完全不是一回事,他用的不是这个。

我们来看空宗。有宗是研究妄有,而空宗是遮掉这些妄有,让妄有不起了。先遮六识,让六识不起,然后再空掉七识,最后再空掉八识。所以它是一种遮情的作用, 也不是直指人心、直指自性的方法。所以,空宗虽然跟禅宗和儒家同属于三昧耶曼荼罗当中的路线,但它还是一个遮情的路线,是说什么不是这个自性,什么不是这 个本体,它还是立足于妄情,对自性没有直指,所以它还是跟儒禅的路线不是一回事,还不是直指人心的路线。

印度还有一种教法就是密宗。密宗是扩展自性的路线,它是要从自性当中开发出有相的庄严二报,即自心当中本具的有相的佛身、乃至等流身及其所依之土。所以它 也不是直指自心的路线。它是开发的路线,是发现自性以后要做的事,所以直指自性的路线唯有儒家和禅宗。

我们把中西印文化当中的这些宗派都捋了一遍,最后发现直指自心的就此两家,真是知音难觅啊!所以禅宗只有在中国才算开花结果了,在印度就弘传不开,就是这 个道理。

附论1:论中印诸教之基础

我们刚才 把教法捋过一遍,下面要指出中西印这三种文化分别可以做哪些教法的最佳基础。粗浅的宗教和哲学以西方为其最适用的范围,当以西方那种文化为基础,就不论 了。我们主要分析剩下的这些教法跟中印文化的关系。适合于在印度生根发芽,印度文化堪作其最佳基础的是哪些呢?可以说就是我们刚才考察的人天乘的戒定路 线,权教三乘的止观

路线,还有渐教实大乘的有宗和空宗,还有就是密教当中的一门之尊法及属于外金刚部的杂密,这些适合于在印度文化当中发扬,也就是说印度 文化适合作这些教法的基础,即印度文化适合于权教和渐教。适合于在中国弘扬,中华文化堪作其基础的是哪些呢?就是禅宗、一乘密教、天台、华严这四宗。我们 来看,这四宗都是在中国开宗的,在印度就没有成为独立的宗派。天台宗是中国独立创立的宗派,是智者大师根据四论(三论再加《大智度论》)和法华在中国独创的一个宗派,华严就更是中国独创的。天台宗的传承还追溯到印度的龙 树菩萨那里去,华严宗当然也追溯到龙树菩萨,但是他跟印度传承的关系更远。天台还吸收了很多三论的成分,他的三止三观,还有很多空宗的成分。华严的基本义 理则都是在中国发明的,四法界和十玄门这种教义完全是中国祖师发明的,从杜顺和尚开始提出“法界观门”,直到智俨大师还有法藏大师那就把这个教义建立起来 了,它这些教义全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天台华严就是属于教下的两宗,它们在教下提倡的就是圆教——圆顿之教,跟空有二宗的渐教就不同了。禅宗和一乘密宗属 于修行的两宗,它们也是圆顿之教。天台、华严是圆顿之教的教理,禅宗和一乘密宗则是圆顿之教的行法,所以说圆顿之教适于在中国发扬。

我们下面 来讲一下密宗的开宗。本来密宗的传承是这样的,法身毗卢遮那如来传给了金刚萨缍,这都是法界传承,没有在地球的时空里。到龙树菩萨时,他感见了南天铁塔, 从铁塔当中取得了一乘密教。龙树菩萨大概是西元二、三世纪左右的人,他最后就传给了龙智菩萨。龙智菩萨留寿八百多年,等待传人,因为在印度就很难找到传 人。龙智菩萨在西元七世纪碰到了玄奘,他想把密宗传给玄奘法师,玄奘不接

受,因为他夙愿不在此,他是志在弘扬唯识,所以玄奘法师就跟龙智菩萨学习了从龙树 菩萨传承下来的空宗中观的教义,而没有学密。又过了一百多年,才遇到了印度的两位法师,就是开元三大士中的善无畏大师和金刚智大师,传给了他们两位。很快 这两位大师就来到中国了,在印度就没有开宗,一直就属于这种秘密的传承。也许龙智菩萨会在八百多年当中,包括龙树菩萨在其有生之年,他们都活了很长时间, 会把密法传给一些人,但都是秘密的,没有成立一个宗派,也就是说在印度,在开元三大士之前是没有所谓密宗这种东西的。按照密宗观点是把自宗称为密教,把其 他叫做显教,这种对峙在印度是没有的,印度只有所谓大乘和小乘的对峙,而没有显密的对峙。到了开元三大士来华以后,才在中国开宗,建立了密教,而以自教与 显教对立,才成立了密教这种教法。他们开宗的一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翻译《大日经》时写作了一个《大日经疏》,由善无畏祖师口说、一行禅师笔录的《大日经 疏》是密宗开宗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大日经疏开创了密教一宗,因此密教才成立了,才在显教之外成立了所谓密教。教理、教法都从显教当中独立出来了,从理论 上和实践上都成立为一个宗派,也成立了密教的教团。这在印度都是没有的,理论也没有阐扬,教团也没有成立,到了中国,从理论和实践及组织形式上才开创了密 教。

禅宗也是 一样的,也是到了中国以后才开宗的。禅宗在印度都是秘密传承,西天二十八祖从迦叶尊者一直到菩提达摩都是秘密传承,在印度也没有叫做禅宗的宗派。到了中国 以后才正式开宗了,六祖之后更是大大地发扬起来,乃至后来很快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

禅宗和一 乘密教在印度一直都是隐没不彰的境地,一到

了中国就能开宗,很快就能兴盛发扬出去,显然就能看到中国文化适合这种圆顿之教。密教跟禅宗比较起来情况可能有 点复杂。禅宗就是这样的,禅宗在中国开宗以后,就在中国发扬光大了,菩提达摩又回印度去了,按说他还要做这种弘法的工作,还会有传人,但他以后印度的禅宗 就不知所终了,在印度菩提达摩以后的传承就没有人知道了。所以菩提达摩之前和之后在印度都终于没有作为宗派的禅宗出现。密教则从开元三大士来华以后,印度 也进入了密教的时期,在后期佛教就是以密教为基础的,所以密教在印度也兴盛了四百来年,从八世纪到十二世纪。但印度密教跟中华密教有很大区别,印度密教从 开元三大士来华以后,其正嫡的传承就来到了中国,在印度基本上没有了两部大法普门传承,他们传承的可以说是以一门之尊杂密为多,一乘圆顿的密教还是在中 国。印度所广泛弘传的密教跟中国密教其精神是很不相同的,印度密教重的是外用,重神通和世间效验,而不重明心见性之上的直求菩提,所以印度密教还属于权教 和渐教的范畴。而中国的这种一乘密教,却是属于圆顿的范围,印度密教基本都是一门成就,未能成就普门大法。因为密宗的主旨是开发自性的,他要求先如实彻见 自性,然后以此为基础,再从自性当中开发出我们所本具曼荼罗当中的全部本尊,即如实知自身之数量,将无量无边的身都开发出来。可是一门之尊法是先求修成一 个有相本尊,进一步附带见性。就是只开发一个身,它那个成佛就是成就一个所修的本尊,有些也能附带明心见性。但它大体的精神就是注重世间效验,能明心见性 见到报身的特别少。像西藏的密宗也有这种倾向,就是这样,重世间效验、重神通。

13.2.2禅宗在印中发展之比较

下面我们详细讲一下禅宗发展的两个大的阶段和四个小的阶段,从中能进一步看出同中国文化特别是与儒家的这种关系,禅宗的发展是分作印度禅宗和中国禅宗这两 个大的阶段,这两个大阶段当中各分了两个小的阶段,印度禅宗分成了两个阶段,从迦叶尊者到肋尊者这十世,肋尊者是第十祖,迦叶尊者是初祖。这十世的阶段是 以小乘为凭依的,冯大阿阇黎对这个阶段是这样说的:“佛入灭400年,正法眼藏辗转传承,由迦叶至肋尊者为十世,要皆即小乘为阶梯,以阿罗汉资格,密付一乘宗者 也。”所以这是以小乘为基础,依附于小乘的阶段,仿照冯大阿阇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对第二个阶段以大乘为基础,依附于大乘这个阶段做出这样一个表述:从马 鸣至达摩共十八世,皆即渐教大乘为阶梯,以大乘菩萨密付一乘。这里边说的渐教大乘主要是性宗和空宗,因为空宗跟禅宗同属于三昧耶曼陀罗当中的路线,他与有 宗的亲缘关系更近,所以说在传承上基本上是性宗和空宗的大师来传禅宗的法脉,从马鸣马鸣是性宗的大师到 以后龙树十四祖,十五祖提婆是空宗大师,以后这些到达摩28祖,我没有详细考察,可能都是性宗特别是空宗的大师居多。以渐教大乘,特别是性宗和空宗为阶梯,以 大乘菩萨资格密付一乘,所以这是以渐教大乘为基础,依附于渐教大乘的阶段。所以说在这个阶段,他基本上是在印度文化当中的传承。这时他就只能是一种密付, 秘密的传承,不能够开宗,不能够独标自宗,把自宗的精神独标出来,不再依附于权乘和渐教大乘。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说都是以阿罗汉资格或大乘菩萨资格来学 禅来顿悟,这当然就很容易了。但就不能以凡夫资格直入禅

宗,像后来中国所做的那样,就不能够独立发扬禅宗,只能是以小乘或渐教大乘为阶梯,也就是把小乘和 渐教大乘修好以后,修成阿罗汉了,修成登地菩萨了,以后再稍微一指点,他很快就见道了,这就没问题。本来禅宗的悟道是头头是道的,凡夫能悟道,菩萨当然更 能悟道了。阿罗汉也能悟道,因为自性是开发出一切境界的主体,所以从哪都能通到自性上去,可依凡夫而直接顿悟,先依渐教大乘修成菩萨,以小乘修成阿罗汉, 这属于迂回而悟的,就不是直接悟的。总之,它从哪个层次上都可以顿悟,在印度就只能走这种迂回而悟的路线,不能够走直接顿悟的路线,所以他一直没有成立宗 派,没有开宗。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印度文化不适合禅宗的发扬,非常不合适。

到了达摩以后,达摩来到中国以后,达摩的师傅般若多罗尊者就告诉他为什么要来中国说:“般若心灯会发扬光大,会重重无尽,会有很多人得证,菩提者无数。” 所以达摩祖师走时就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几个得法的弟子说:“我来东土,远涉重溟和流沙,就是因为看到东土有大乘气象,所以才来中国,不惜身命来中国弘扬顿 教,希望你们能够把教法发扬出去。”就是因为东土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所谓的大乘气象就是指的禅宗,适合于禅宗的发扬。他们已经深深地看到了在印度是不能 发扬禅宗的,很难发扬禅宗,在印度就开不了宗,只能弘扬这些渐教和权教,这些顿教在印度很难弘扬。可是来到中国以后就开宗了,到六祖之前还属于探索阶段, 就是探索如何把正法眼藏这一宗嫁接到中国文化的土壤当中。探讨路线、方法,在找切合点,还在探寻的阶段,还没有找准。到了六祖,就正式找到了这个切合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慢慢在接近这个切合点。到了六祖,他甚深


相关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
  • 演讲人:彭吉象 演讲地点:重庆大学 演讲时间:2015年10月 作者:本报记者 陈鹏 <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05日 11版) 彭吉象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越剧<梁祝> < ...

  •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 浅谈中国古代哲学 在我使用"中国古代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承认了中国是有哲学的.而且说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确实有实质的内容与之相呼应.比如先秦的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的经学,宋明理学等,也就是中国的传统思想. 稍微细心一点的人会发现,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本没有&q ...

  •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 道家与禅宗的人生哲学 作者:李霞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佛道皆重"人",三家的理论归根结底是要解决人如何生存处世这一人生根本问题.传统观点所谓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片面性的.在中国传统人生理论中,道禅的人生旨趣最为贴近,本文从生命价值取向.处世之道及人生态度 ...

  •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韦正翔
  • 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 韦正翔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对齐物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齐物是达到逍遥境界的一种方法  B. 齐物打破了看待事物的自我中心意识  C. 齐物认为万物都是整齐划一的,不具有特殊性  D. 齐物能够使人免除羡欲之累 我的答案:C 2 ...

  •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 中西方哲学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单 灵 100083)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力建学院,北京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西方哲学思想及其在古典园 许多相关因子抽象概括为"道",道是万物之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的"二"指代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概要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概要 导 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语境 即:究竟在什么条件下或环境里,会出现或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的宏观语境 概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世界史问题,它之成立.窘迫.焦急.缓解.与龃龉,与世界史的近现 ...

  • 读冯友兰先生
  •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一门给人智慧的学科.我一直对哲学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虽然有时不懂.但它带给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人走怎样的路,选择过什么生活,面对困难怎么办,这都由他的世界观决定.世界观就是人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根本看法.从古至今,哲学发展源远流长.在西方, ...

  • 浅析禅宗"无念"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禅宗"无念"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 作者:王伟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4期 摘 要:佛教思想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伴随着这种关系,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诞生了许 ...

  • 中华文化概说2
  • 中华文化概说 作业二参考答案 中华文化概说 >> 教学辅导 作业二 一填空题 1.文化是一个多层结构体,两分说分为大文化.人文文化. 2.中华一词由来已久,所谓"中",指的是居住在中间的意思,所谓"华",指的是光辉.物华的意思. 3.在中国,有所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