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考试重点修辞

 第四章

 第一节

 修 辞 修辞概说 所谓修辞,就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说话或写作时,对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积极的修饰和调整。  第二节 修辞方法(辞格)

 一.比 喻

 在描写一个事物或说明一个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

修辞方法叫做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根据比喻的方式不同,可以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 (一)明喻

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并且使用喻词 。  (1)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 (2)另外的一个匪徒趁着这个机

会侥幸地脱了身,顺着高粱地,像兔子似的向陈家庄奔去。 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 (4)中国也有喜剧,可有一些是生硬的喜剧,很像是用一只大粗手去搔你怕痒的地方,你没有办法,不得不笑,心里却感到很难受。

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君子之交淡如水。

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明喻有时不使用喻词,本体和喻体两两相对出现。有人把这种比喻叫“对喻”,或叫“引喻”。例如: 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9)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 (二)暗喻

 暗喻又叫隐喻。这种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喻词是判断词“是”或表示变化的动词“变成、成为”等,表面上看起来是表

示判断或一般性的陈述的,而实际上是打比方,也就是比喻。

 (1)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是舀不干的大海,是推不到的大山,是扑不灭的火焰。

 (2)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 (三)借喻

 不说出本体,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也就是直

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2)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起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它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伤。……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

 (四)反喻

 反喻是否定性的比喻,是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本体不具备喻体某方

面的特征。例如:

 (1)困难不是铁,不是刚,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 (2)这些不正作风,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这不过是一股逆风,一股歪风,是从防空洞里跑出来的。  二.比 拟

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描述或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或描写,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

 运用比拟的方法表现喜爱的人或事物,形象而生动,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恶的人或事物,可以使它们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们的厌恶感。

 (一)拟人

 把物当人来描述或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 (1)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

 开放的野花。

 (2)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

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

 (3)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  (4)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 (5)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屋里揪了出来。

 (二)拟物

 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或描写。例如:

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

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2)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动刀子,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 (4)车上的人并不多,天气太热,谁也懒得说话,只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车门口说粗话,眼睛却不时往那女子身上舔。(贾平凹《商州》)

 三.借 代

 借用与某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

的名称来代替某事物的名称,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早期的学者把这种修辞方法叫做“换名”。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性质特征、标志代本体

 (1)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 (2)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了起来。

 (3)坐在那边的小个子是个很有思想的人。

 (4)皇上有了过错不敢规劝,唯恐丢了乌纱帽。

 (5)披坚执锐。

 (6)吃粥人家的女儿,非要嫁给吃饭人家不可。

 (二)特定代普通

 用特定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任何同类人或事物。例如:  (1)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

成万的“诸葛亮”。

 (2)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多么需要奔腾驰骋的“千里马”,多么需要“伯乐”呀。

 (3)我开的是饭店,张三李四,谁来都行。

 (4)应该向牛顿、爱因斯坦、李四光要生产力、要战斗力、要安全、要质量、要速度。

 (三)部分代整体

 用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的名称代替事物的整体。例如:

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

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帝国主义。

 (2)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着银质的奖章。

 (3)我认为发展足球运动不能只靠几个国脚,发展围棋运动也不能只靠几个国手。

 (四)以结果代原因  用结果性的现象代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1)改革开放以前,农村许多人家都穷得叮当响。

 (2)排长挂花了,副排长代替指挥!

 (3)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 (五)以材料代成品

 (1)手无寸铁。

 (2)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 (六)以工具代事物

 (1)大伙象一家人,同吃一口锅。

 (七)以处所代事物

 (1)你不是练过少林寺吗?怎么趴下来了?

 (八)以作者代作品

 (1)你应该读点鲁迅。  (2)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弹莫扎特,也弹中国乐曲。 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九)以结果代原因

 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俩捏把汗。 借喻——相似性,借代——相

关性。

 四.拈 连

 利用上下文了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也叫“顺连”。

 (1)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我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

 (2)线儿缝在衣服上,情意缝在我心里。

 (3)种瓜的得瓜,种豆的收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 (4)我造门,我造窗,我造温暖,我造阳光。

 (5)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不,他们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 (6)这一锤没有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 五.夸张

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对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夸张的方式有扩大、缩小、超前三种。

 (一)扩大夸张

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3)我身上挨过的子弹啊你扛都扛不动。

 (4)他的胆子太小了,树叶掉下来都怕砸了脑袋。

 (二)缩小夸张

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一眨眼的功夫就不见了。 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 (三)超前夸张

 在两件先后发生的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是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说成几乎同时出现的。例如:

 (1)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了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 (2)“放心,回头见!”刘

铁柱话音还在,人已不见了。  (3)脑袋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 (4)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阿Q正传》)

 六.双 关

 利用音同、音近或多义关系,使一个词或一句话同时涉及到两个对象,分别构成谐音双关或语义双关。双关语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实际上要表示的是另一

个意思。

 (一)谐音双关

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2)江上有座桥,锁在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 (3)你说是清河深呢还是沙河深?

 (4)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

 利用谐音双关法可以构成歇后语。例如:

 (5)窗户口吹喇叭——鸣声在外。

 有时谐音双光是暗含着的:

北宋吕蒙正的一副春联

 吕蒙正当官后的一副对联 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

来锦上添花。

 (二)语义双关

 (1)匪徒们走上了这十几里的山路,他们没有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都踏碎了,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 (2)他手里拿着烧饼,对着敌人的炮楼凝视了许久,于是她说:“你在看什么呢?快吃呀!”“对,一定要吃掉它!”他回答说。

 七.仿 词

 也叫套用,故意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新词语,以达到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效果。例如:

 (1)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 (2)有人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他妈的”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 (2)希望大家要促进这一工作,而不要“促退”它。

 (3)你讲的这个新闻哪,对我来说已经是旧闻了。

 (4)不瞒你说,我是个“家庭妇男”,洗衣做饭都 是我的事。  八.反 语

 反语就是说反话,使用与本来的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示本来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反语。通常用来表示讽刺嘲笑的意思。例如:

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

市场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 (2)皇军好,皇军给中国人民造福来了!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你看多好啊!

 (3)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

 有时反语也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例如:

 (4)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

心贼”。

 九.委 婉

 也叫“婉曲”,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婉、曲折、含蓄的话来暗示。这种修辞方法常常用来表示对人的尊敬或礼貌。例如:  (1)聂耳已二十三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

 (2)他父亲老了。

 (3)你成家了吗?

 十.对 偶

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句子

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使用对偶的方法造成的句子,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在对偶句的上联和下联的意义的安排上,可以有三种方法:

 (一)正对

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进行叙述或描写,二者互相补充,或者用上联打比方,下联说出本意。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例

如: 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3)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 (4)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 (5)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7)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二)反对

 上下联分别说出相反的两个方面,通过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例如:

 (1)我们是旭日东升,霞光万丈;

 他们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

 (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4)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三)串对

 上下两联构成并列、顺承、因果、条件、假设、选择等关系,密切关联,不可分开。例如:

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3)吃过黄莲苦,方知蜜糖甜。  (4)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6)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 十一.排 比

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从而增强气势,突出事理,深化感情。例如:

 (一)句子排比

 (1)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灼灼童山披上

了锦裳。

 (2)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

 (二)句子成分排比  (1)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

那么绚烂。

 (2)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 (3)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十二.层 递

 根据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内容上具有递升或递降关系的语句按顺

 序排列起来,层层递进地描述或论述。这种步步推进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根据排列顺序的不同,可以把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种。  (一)递 升

 按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先到后等递升的顺序排列。例如:

 (1)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得靠好的表现形

 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修

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  (2)1976年十月。早晨,那是多么好的一个早晨!曙光升起了,朝霞升起了,红日升起了!  (二)递 降

 按照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重到轻等递升的顺序排列。例如:

 (1)敬爱的周总理呵,如果能用我们来换取您一年、一月、一日,哪怕是一分钟的复生,我们将争

先恐后地献出我们的生命。  (2)他一直是魂思梦想着打飞机,眼前飞过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一只蜻蜓,他都要拿枪瞄瞄。

 十三.顶 针

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首尾相连。这种修辞方法叫顶针。能够突出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能够使说理周密谨严,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抒情写意,格调清新。例如:  (1)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

的河流,河流两岸阴湿的崖田,崖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

 (2)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卷浪波。浪波翻腾激情涌,激情滚滚似江河,江河流水深又长,长笛伴我唱新歌。  (3)没有节调,没有韵,它(指新诗)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鲁迅书简》)

 (4)指战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 (5)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的越多;老百姓来的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

 十四.回 环

 用回环语句的形式表现两种事物或情境间的辩证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回环。例如:

 (1)从我一生的经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实践论》)

 (3)群众的干劲越大,党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党越是关心群众生

活,群众的干劲也会越大。  (4)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 (5)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 回环和顶针有相似之处,但是构成顶针的句子在意义上往往是衔接的关系或推论的关系,而构成回环的句子在意义上一般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或互相排斥的关系。  十五.反 复

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根据反复有无间隔,可以把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 (一)连续反复

 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例如:

 (1)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想,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

民……

 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贺敬之《雷锋之歌》)  (2)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 (二)间隔反复

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间隔性地反复出现,这是间隔反复。例如:  (1)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 (2)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 (3)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

女郎,……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有时交错使用,可以表示感情有一般到强烈的发展变化。例如:

 (4)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

迅《记念刘和珍君》)  三次以上的反复其实也是排比,是反复与排比同时使用。  (5)革命斗争的烈火映红了长江,映红了安源,映红了井冈山,映红了二万五千里草地雪山,映红了陕北、华北、中原、江南。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 十六.设 问

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例如

 (1)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

动群众。(《国际歌》)  (2)什么最可贵?独立自由最可贵。什么最痛苦?民族奴役最痛苦。什么最光荣?革命战争最光荣。什么最幸福?人民解放最幸福。

 (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人的争取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 十七.反 问

 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

见,从而加强语气。例如:

 (1)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袁鹰《井冈翠竹》)  (2)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繁荣。但是,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

 (3)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

 第四章

 第一节

 修 辞 修辞概说 所谓修辞,就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说话或写作时,对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积极的修饰和调整。  第二节 修辞方法(辞格)

 一.比 喻

 在描写一个事物或说明一个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

修辞方法叫做比喻。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根据比喻的方式不同,可以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 (一)明喻

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并且使用喻词 。  (1)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

 (2)另外的一个匪徒趁着这个机

会侥幸地脱了身,顺着高粱地,像兔子似的向陈家庄奔去。  (3)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 (4)中国也有喜剧,可有一些是生硬的喜剧,很像是用一只大粗手去搔你怕痒的地方,你没有办法,不得不笑,心里却感到很难受。

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君子之交淡如水。

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明喻有时不使用喻词,本体和喻体两两相对出现。有人把这种比喻叫“对喻”,或叫“引喻”。例如: 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9)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 (二)暗喻

 暗喻又叫隐喻。这种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是喻词是判断词“是”或表示变化的动词“变成、成为”等,表面上看起来是表

示判断或一般性的陈述的,而实际上是打比方,也就是比喻。

 (1)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是舀不干的大海,是推不到的大山,是扑不灭的火焰。

 (2)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 (三)借喻

 不说出本体,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也就是直

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2)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起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它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伤。……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

 (四)反喻

 反喻是否定性的比喻,是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本体不具备喻体某方

面的特征。例如:

 (1)困难不是铁,不是刚,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 (2)这些不正作风,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这不过是一股逆风,一股歪风,是从防空洞里跑出来的。  二.比 拟

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描述或描写,或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或描写,这种修辞方法叫比拟。

 运用比拟的方法表现喜爱的人或事物,形象而生动,使人倍感亲切;表现憎恶的人或事物,可以使它们丑态毕露,增强人们对它们的厌恶感。

 (一)拟人

 把物当人来描述或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 (1)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

 开放的野花。

 (2)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

得什么是幸福!……我英勇地战斗过了!”

 (3)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  (4)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 (5)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屋里揪了出来。

 (二)拟物

 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描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或描写。例如:

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

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 (2)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动刀子,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热气腾腾。

 (4)车上的人并不多,天气太热,谁也懒得说话,只有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站在车门口说粗话,眼睛却不时往那女子身上舔。(贾平凹《商州》)

 三.借 代

 借用与某事物相关的另一事物

的名称来代替某事物的名称,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早期的学者把这种修辞方法叫做“换名”。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以性质特征、标志代本体

 (1)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

 (2)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了起来。

 (3)坐在那边的小个子是个很有思想的人。

 (4)皇上有了过错不敢规劝,唯恐丢了乌纱帽。

 (5)披坚执锐。

 (6)吃粥人家的女儿,非要嫁给吃饭人家不可。

 (二)特定代普通

 用特定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任何同类人或事物。例如:  (1)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

成万的“诸葛亮”。

 (2)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多么需要奔腾驰骋的“千里马”,多么需要“伯乐”呀。

 (3)我开的是饭店,张三李四,谁来都行。

 (4)应该向牛顿、爱因斯坦、李四光要生产力、要战斗力、要安全、要质量、要速度。

 (三)部分代整体

 用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的名称代替事物的整体。例如:

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

国人民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帝国主义。

 (2)几千双眼睛都盯着你,看你穿上战士的衣服,看你挂着银质的奖章。

 (3)我认为发展足球运动不能只靠几个国脚,发展围棋运动也不能只靠几个国手。

 (四)以结果代原因  用结果性的现象代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 (1)改革开放以前,农村许多人家都穷得叮当响。

 (2)排长挂花了,副排长代替指挥!

 (3)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 (五)以材料代成品

 (1)手无寸铁。

 (2)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

 (六)以工具代事物

 (1)大伙象一家人,同吃一口锅。

 (七)以处所代事物

 (1)你不是练过少林寺吗?怎么趴下来了?

 (八)以作者代作品

 (1)你应该读点鲁迅。  (2)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弹莫扎特,也弹中国乐曲。 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九)以结果代原因

 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俩捏把汗。 借喻——相似性,借代——相

关性。

 四.拈 连

 利用上下文了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方法叫“拈连”,也叫“顺连”。

 (1)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住我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

 (2)线儿缝在衣服上,情意缝在我心里。

 (3)种瓜的得瓜,种豆的收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 (4)我造门,我造窗,我造温暖,我造阳光。

 (5)他们肩上挑的,难道仅仅是粮食?不,他们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 (6)这一锤没有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 五.夸张

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对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夸张的方式有扩大、缩小、超前三种。

 (一)扩大夸张

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3)我身上挨过的子弹啊你扛都扛不动。

 (4)他的胆子太小了,树叶掉下来都怕砸了脑袋。

 (二)缩小夸张

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一眨眼的功夫就不见了。  (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 (三)超前夸张

 在两件先后发生的事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是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说成几乎同时出现的。例如:

 (1)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了白面馒头的香味来了。

 (2)“放心,回头见!”刘

铁柱话音还在,人已不见了。  (3)脑袋一挨枕头就睡着了。  (4)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阿Q正传》)

 六.双 关

 利用音同、音近或多义关系,使一个词或一句话同时涉及到两个对象,分别构成谐音双关或语义双关。双关语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实际上要表示的是另一

个意思。

 (一)谐音双关

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2)江上有座桥,锁在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 (3)你说是清河深呢还是沙河深?

 (4)一条大路通南北,两边小店卖东西。

 利用谐音双关法可以构成歇后语。例如:

 (5)窗户口吹喇叭——鸣声在外。

 有时谐音双光是暗含着的:

北宋吕蒙正的一副春联

 吕蒙正当官后的一副对联  旧岁饥荒,柴米无依靠。走出十字街头,赊不得,借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袖手旁观,无人雪中送炭;

 今科侥幸,吃穿有指望,夺取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不论王五马六,踵门庆贺,尽

来锦上添花。

 (二)语义双关

 (1)匪徒们走上了这十几里的山路,他们没有想到包马蹄的破麻袋片全都踏碎了,露出了他们的马脚。

 (2)他手里拿着烧饼,对着敌人的炮楼凝视了许久,于是她说:“你在看什么呢?快吃呀!”“对,一定要吃掉它!”他回答说。

 七.仿 词

 也叫套用,故意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词素,临时仿造新词语,以达到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效果。例如:

 (1)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 (2)有人说,牡丹是中国的“国花”,那么这“他妈的”可以算是中国的“国骂”了。

 (2)希望大家要促进这一工作,而不要“促退”它。

 (3)你讲的这个新闻哪,对我来说已经是旧闻了。

 (4)不瞒你说,我是个“家庭妇男”,洗衣做饭都 是我的事。  八.反 语

 反语就是说反话,使用与本来的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去表示本来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反语。通常用来表示讽刺嘲笑的意思。例如:

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

市场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 (2)皇军好,皇军给中国人民造福来了!不杀人,不放火,不抢粮食,你看多好啊!

 (3)国民党当局对作家格外“优待”,几乎每个作家都有特务“保护”着,一来二去,作家就被“护送”到监狱或集中营去“享受”毒刑与杀戮。

 有时反语也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例如:

 (4)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

心贼”。

 九.委 婉

 也叫“婉曲”,不直言本意,而用委婉、曲折、含蓄的话来暗示。这种修辞方法常常用来表示对人的尊敬或礼貌。例如:  (1)聂耳已二十三岁的青春年华,过早地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

 (2)他父亲老了。

 (3)你成家了吗?

 十.对 偶

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句子

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使用对偶的方法造成的句子,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在对偶句的上联和下联的意义的安排上,可以有三种方法:

 (一)正对

 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进行叙述或描写,二者互相补充,或者用上联打比方,下联说出本意。以并列关系的复句为表现形式。例

如:  (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 (3)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 (4)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乾坤。  (5)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7)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二)反对

 上下联分别说出相反的两个方面,通过正反对照、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例如:

 (1)我们是旭日东升,霞光万丈;

 他们是日落西山,气息奄奄。

 (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 (4)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 (三)串对

 上下两联构成并列、顺承、因果、条件、假设、选择等关系,密切关联,不可分开。例如:

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 (3)吃过黄莲苦,方知蜜糖甜。  (4)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6)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 十一.排 比

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从而增强气势,突出事理,深化感情。例如:

 (一)句子排比

 (1)沙漠开始出现了绿洲,不毛之地长出了庄稼,灼灼童山披上

了锦裳。

 (2)大理花多,多得园艺家定不出名字来称呼。大理花艳,艳得美术家调不出颜色来点染。大理花娇,娇得文学家想不出词句来描绘。大理花香,香得外来人一到这苍山下、洱海边,顿觉飘飘然不酒而醉。

 (二)句子成分排比  (1)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

那么绚烂。

 (2)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群众的歌声。

 (3)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十二.层 递

 根据事物间的逻辑关系,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内容上具有递升或递降关系的语句按顺

 序排列起来,层层递进地描述或论述。这种步步推进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层层深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根据排列顺序的不同,可以把层递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种。  (一)递 升

 按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轻到重、由先到后等递升的顺序排列。例如:

 (1)不过要读者容易接受,也还得靠好的表现形

 式,还得在布局上、逻辑上、修

辞上再花些功夫,才能使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一直到全篇,一下子打进读者的脑筋。  (2)1976年十月。早晨,那是多么好的一个早晨!曙光升起了,朝霞升起了,红日升起了!  (二)递 降

 按照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重到轻等递升的顺序排列。例如:

 (1)敬爱的周总理呵,如果能用我们来换取您一年、一月、一日,哪怕是一分钟的复生,我们将争

先恐后地献出我们的生命。  (2)他一直是魂思梦想着打飞机,眼前飞过一只雁,一只麻雀,一只蝴蝶,一只蜻蜓,他都要拿枪瞄瞄。

 十三.顶 针

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使前后的句子首尾相连。这种修辞方法叫顶针。能够突出事物间的有机联系,能够使说理周密谨严,状物叙事,条理清晰,抒情写意,格调清新。例如:  (1)严志和一见了土地,土地上

的河流,河流两岸阴湿的崖田,崖田上青枝绿叶的芦苇,心上就漾着喜气。

 (2)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卷浪波。浪波翻腾激情涌,激情滚滚似江河,江河流水深又长,长笛伴我唱新歌。  (3)没有节调,没有韵,它(指新诗)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鲁迅书简》)

 (4)指战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 (5)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的越多;老百姓来的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

 十四.回 环

 用回环语句的形式表现两种事物或情境间的辩证关系,这种修辞方法叫回环。例如:

 (1)从我一生的经历,我悟出了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放科学,也只有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更需要科学。(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

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实践论》)

 (3)群众的干劲越大,党越要关心群众生活,党越是关心群众生

活,群众的干劲也会越大。  (4)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 (5)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 回环和顶针有相似之处,但是构成顶针的句子在意义上往往是衔接的关系或推论的关系,而构成回环的句子在意义上一般是互相依赖的关系或互相排斥的关系。  十五.反 复

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根据反复有无间隔,可以把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 (一)连续反复

 连续反复是接连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例如:

 (1) 呵雷锋!你白天的每一个思想,你夜晚的每一个梦境,都是——人民……人民……人

民……

 你的每一个脚步,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是——革命……革命……革命……(贺敬之《雷锋之歌》)  (2)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

 (二)间隔反复

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间隔性地反复出现,这是间隔反复。例如:  (1)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长。

 (2)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雪降落下来了。

 (3)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

女郎,……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有时交错使用,可以表示感情有一般到强烈的发展变化。例如:

 (4)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

迅《记念刘和珍君》)  三次以上的反复其实也是排比,是反复与排比同时使用。  (5)革命斗争的烈火映红了长江,映红了安源,映红了井冈山,映红了二万五千里草地雪山,映红了陕北、华北、中原、江南。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 十六.设 问

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这种修辞方法叫设问。例如

 (1)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

动群众。(《国际歌》)  (2)什么最可贵?独立自由最可贵。什么最痛苦?民族奴役最痛苦。什么最光荣?革命战争最光荣。什么最幸福?人民解放最幸福。

 (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人的争取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 十七.反 问

 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

见,从而加强语气。例如:

 (1)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青青翠竹呢?(袁鹰《井冈翠竹》)  (2)在旧社会,多少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们,向往着祖国的昌盛,民族的复兴,科学文化繁荣。但是,在那黑暗的岁月里,哪里有科学的地位,又哪里有科学家的出路?

 (3)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


相关内容

  • 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解析(详细版)
  • <现代汉语>(修订五版)下册·考试重点(详细版) 一.语法的性质(详情见P3) 语法具有抽象性.固定性和民族性. 1.抽象性 语法是从众多具体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 2.稳固性 语法的变化比起语音.词汇来要缓慢得多.因为语法是一个有各种抽象规则交 ...

  •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_陆庆和 (1)
  •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 陆庆和 一 问题的提出 5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6(高等) 客观性考试(120题) 中听力理解(第40题) 有五点要求, 其中有三条与修辞有关: 1. 能正确理解必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策略, 听懂对方的真实语义. 2. 能听懂带有个性特点的谈话 ...

  • 初三怎么复习.
  • 初三怎么复习. 1.数学: 主要记忆课本中的公式,定义,要熟练,做到张口就来. 要多做习题,目的是要从习题中掌握学习的技术和巧门,不同的题有不同的方法,用不同的技巧,由其是函数中的动点题是现在出题的热点要多做,但不要做太难的题,以会为主.初中数学的学习重点是函数(包括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 ...

  • 2012年至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 语文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

  • 初三冲刺学习方法
  • 初三冲刺学习方法 教导副校长:乜朝义 在这一个月里,全面细致时间不够了,在原有复习的的基础上,我用一套中考复习法来帮你.这个计划是很全的,要尽可能跟上学校老师的教学思路.也可以自己设计复习进度,时间可以根据自己调整. 第一:各学科各单元的基础知识复习: 1.把课本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我把它叫做沙场 ...

  • 高考复习语文知识大全
  • 高考语文总复习金钥匙--方法篇 01 高考语文试题答题要点 一.选择题 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注意选对的.错的.错的少的.多的.相同的.不相同的,用铅笔划出. 1.拼音:复习形声字误读的,多音字,常见读错字.见<优化设计(上)>. 2.错别字:见整理出的或<优化设计(上)>,错 ...

  • 中考冲刺学习方法集锦
  • 中考冲刺学习方法我用一套六轮中考复习法来帮你.这个计划是很全的,要尽可能跟上学校老 师的教学思路.也可以自己设计复习进度,时间可以根据自己调整.第一轮:各学科各单元的基础知识复习:(时间:一至一个半 1 月 15 日-2 月 15 日前) 1.把课本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我把它叫做沙场点兵) . 把 ...

  • [中考专题]2012年山西省语文考试科目说明
  • 3月12日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大 中 小 [中考专题]2012年山西省语文考试科目说明 (2012-03-12 09:50:21) 2012年山西省语文考试科目说明及题型示例及答题方法解析 I.命题依据 山西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 近十年的广告语言修辞研究
  • 2009年第5期(总第111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Qiqihar Junior Teachers 'College No.5,2009 General.No.111 近十年的广告语言修辞研究 田勃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要:广告和我们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