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阅读带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案:18.(1)客居(2)这(3)起,兴起(4)刚好,恰巧19.A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分)(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2分)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1分

)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1分)22.答案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答案:18.(1)客居(2)这(3)起,兴起(4)刚好,恰巧19.A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分)(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2分)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1分

)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1分)22.答案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相关内容

  • [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
  •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今天,语文网小编推荐的是<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与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l ...

  •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

  • [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比较阅读答案
  •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17-20题.(9分)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

  • 湖心亭看雪张岱阅读答案
  •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

  • 湖心亭看雪练习答案37872505
  •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

  •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
  •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本文是张岱的代表作,是作者在明朝灭亡之后怀恋故国往事所作的山水小品文.文章先交待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显示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接着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绮丽的风景图画:再叙及一段知己天涯相遇的传奇故事,最后借用舟子的话作结,以 ...

  • 29.湖心亭看雪练习
  • 同步练习(1) 一.基础部分 1.解释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 (2)是日,更定 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 (4)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6)及下船___ 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 ...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

  • 2011年中考文言文汇编[记承天寺夜游]
  • 2011年中考文言文汇编<记承天寺夜游> (吉林省·2011)文言文阅读(15分) (甲)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为嵁,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