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露清愁林黛玉,当怨东风莫自嗟

不管对《红楼梦》的主题有几种说法,宝黛爱情悲剧是一条主线,这是毋庸置疑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她不仅貌若天仙、博览群书、能诗善词,而且聪颖敏慧、率真坦诚。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性孤气傲,敢爱敢恨,从不掩饰对宝玉的一往情深。但是,贾府从维护家族利益出发,为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世家门户,利用封建宗法思想和他们掌握的权力,生生地拆散了这对痴情的恋人,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纯真的爱情,最终导致了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撒手出家。

在《红楼梦》塑造的女儿群像中,曹雪芹着墨最多的当数林黛玉。作者运用直笔、衬托、借喻等多种手法,通过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诗社饮宴、赏花游园等不同的场景,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痴情、多才、美貌、聪慧、真诚、挚着,却又整日“以泪洗面”,最终“泪枯夭亡”的悲剧形象。林黛玉的形象是完美的。正因其完美,当它被毁灭时才更加震撼人心。

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的美是多层次多视角的。作者不仅多视角地描写了她的容貌美,而且多层次地渲染她在品格、气质、魅力、才华等方面的“美”。初读《红楼梦》的人都会对林妹妹留下强烈的印象,就是因为受到这一完美形象的悲剧性结局的强烈震撼。多次阅读《红楼梦》以后,当我们用审视的眼光、企图在林黛玉身上寻找缺憾时,才会发现她的爱哭、柔弱、多病等,都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逼迫出来的。而她的小心眼、尖刻、目中无人,则更应该说是她的机敏、聪颖、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她对命运进行无奈的抗争的表现,也是她对她所处的社会及环境的反叛行为。

同时,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气质、才气上的 “美”,又导致了她悲剧性人生结局的形成,是她不被那个社会所接受、所容纳的直接原因。因而,也就更加深刻地强化了宝黛爱情的悲剧色彩,强化了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的悲剧美。

我们不能说爱哭是林妹妹的优点。但是,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和环境里,我想象不出怎能让林黛玉不哭。假如让她像赵姨娘那样撒泼,像王熙凤那样呼风唤雨,像薛宝钗那样大把花钱,像金鸳鸯那样以死相拼,像花袭人那样逆来顺受,……,那她就不是林黛玉了。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半步路”这一内心独白。对于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来说,从当时当地的感受中,能很快地笃定这样一个处事原则,我们不能不为她的成熟、聪明、有主见所折服。以后,她整日以泪洗面、莫名其妙地悲泣,都是这种心态的自然延续。这是一种寄人篱下、孤立无援的无奈。是一个女孩儿释放压力、宣泄情感的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

黛玉不但爱哭,而且她的双蛾时常深蹙。可是,她的愁眉不仅未损其媚,反而更增其美。《红楼梦》对于黛玉的那双蛾眉常用多种手法进行渲染和描写:她名黛,号潇湘妃子、别称颦卿,住在萧湘馆,都与他的爱哭和蛾眉有关;在第三回宝黛初次相见时,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是“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请教芳名之后,又请教表字。黛玉回答无字,宝玉便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 二字极妙。” 探春问他出自何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甚美?”; 第三十回宝玉在蔷薇架看龄官画字,有“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含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之感;书中一再说晴雯是黛玉影子。因此便有第七十四回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前谗毁晴雯。王夫人听了猛然触动心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及将晴雯唤来,王夫人见她恰在害病、钗肮鬓松、衫垂带褪,大有春睡捧心之态,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便冷笑道:“好个美人儿!……凡此种种描写,我以为都是作者在用心地展现黛玉的“美”。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所运用一种的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恶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须拍马之流。她蔑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仕宦道路。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新巧,而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 “装疯”、打趣那些有权优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这类敏感和尖刻、这种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因而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她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因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更多的则是因为她常常一语道破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谄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嫉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正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她如此坦荡地行事、做人,不正是一个典型的率真吗?能和这样的人相处、相交,岂不是可以大放宽心!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极深,那样八面玲珑,善于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是宝钗的贴身丫环。香菱学诗,宝钗却讥她“得陇望蜀”。表面虚以应付、内心却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拚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因史湘云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过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襟怀坦白!

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例如:在二十六回里,小丫头佳蕙过来送茶叶,正赶上黛玉分钱,便抓了两把钱给她,令佳蕙觉得受宠若惊;第四十五回写她对宝钗派来送燕窝的婆子给与厚待。不仅让她外头坐了吃茶,还虑到她“冒雨送来”、“耽误了夜局发财”,赏了她几百钱酒钱;宝玉也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六十二回有对黛玉体谅袭人的描写:宝玉的生日宴会散后,袭人前来奉茶,只送了一杯茶,偏偏钗黛两人在一处。黛玉见她忙得不可开交,便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杯尽够了,难为你想到。”平日里凡事都极为挑剔的她,于是便和宝钗共饮了一杯茶。这些岂不都体现出黛玉是个通情达理、处处为人着想的开朗、大度之人么!

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她写的诗几次被大伙儿评为第二却从不计较高低。这个极度自尊、傲视一切的少女,何曾显得偏狭、露出过“小性儿”?反而她却常常笑得最多、最开怀。并真诚地推崇别人写的好,表示出由衷的赞美,折服在别人的才华面前。与湘云在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对她这种玉壶冰心、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片情真的品格,我们怎能偏狭地说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呢?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施小性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在谈到“金玉良缘”、危及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黛玉去看宝钗,恰逢宝玉已先至。正当宝玉和宝钗俩人一个在“识金锁”,一个在“认通灵”的当口,不期而遇的林黛玉已摇摇摆摆地进来了。一见这种情景,黛玉出口便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妒意的迸发)宝钗讪问“这是怎么说?”黛玉便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机警的转圜)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宽厚的容让——给心爱的宝玉和宝钗留余地) 又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讥一个“冷”字)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的听话) 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不漏痕迹。又一次,当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在大观园里,如凤姐、贾母、晴雯、尤三姐、红玉等都算是伶牙俐齿之人了,而林黛玉的言语则常常更为尖刻爽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就曾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这是因为,凤姐等人的利齿与黛玉的尖刻有文野之分。凤姐等人多是世俗粗话的讥笑,黛玉对人的讽刺挖苦不仅是入木三分,而更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也正是: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地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凡此种种,从表面看来林妹妹确有点儿“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想想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她和宝玉之间由相知、相惜、相怜、相扶到相爱,他们爱得坦诚、明白、纯真、挚着,不仅是一往情深,而且是至死不渝。黛玉的“痴情”是惊天动地的。

黛玉和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她对宝玉的爱情因为常年的耳鬓厮磨而自然形成,又因彼此为知己而日益加深。进而,她们又不顾礼教上的隔阂和约束,在艰难的环境里相怜、相扶,坦然地相爱。正因为如此,她和宝玉之间那种难以言传的苦衷、相互吸引的沉醉、不言而喻的默契、生死不渝的忠贞,才更加扣人心弦,从而也使黛玉这个形象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黛玉之对宝玉首先是知己。宝黛爱情是在相互理解和思想共鸣基础上产生的。贾宝玉不求在仕途中上进,父母不喜固不必说,连袭人、宝钗、湘云,也无不以正言规劝,但林黛玉却始终不说一句。每当有人规劝宝玉求取功名的时候,只有她林黛玉会悄悄地安慰宝玉不必刻意功名,大可率意而行。第三十二回写贾雨村要会宝玉,宝玉抱怨不肯前去相见。史湘云劝他,他反拿话顶冲湘云。还天真坦白地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种混帐话,要是她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可见宝玉之钟爱黛玉,也无非因为黛玉是他一个知已。这便是她们的相知。

贾元春省亲,命宝玉写诗。喜欢宝玉的众姐妹,包括宝钗在内只是在一边瞧着。黛玉却说:你且先抄写去,我帮你写一首。虽然也是偷偷地当抢手替写,可她表现出来的不顾一切为宝玉着想的心思,确让宝钗也吃了一惊。宝玉每日被锦绣花团簇拥着,她依然把心思放在他身上。她不在乎晴雯、袭人在她眼皮子底下与贾宝玉玩闹,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原谅宝玉对宝钗哪怕一丁点儿的关爱,对宝钗的妒嫉毫不掩饰。有一次,那是在宝黛二人的爱情明确之后,宝玉因跟小丫环打闹,脸上弄了一点胭脂。黛玉看了,用手帕轻轻擦去,还说,可不要让别人看到了,会惹事生非的。(此类情节甚多,不再一一赘述)这便是他同宝玉的相惜、相扶。

爱情自由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自由,人格平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为的是我的心!

然而,贾府所需要的,是让宝玉娶一个能相夫教子、德言工容具佳的贤妻良母。所以贾母说:“只有宝丫头最妥。”尽管宝黛之间惺惺相惜,已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但贾府是不会接受和容纳的。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之中,黛玉追求的爱情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林黛玉双亲俱亡、寄人篱下。贾府是个什么地方呢?探春说是“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王熙凤说是“站干滩儿的、推倒油瓶不扶的、隔岸观火的、引火吹风的、坐山观虎斗的”一应把式全有。因此,黛玉在哀怨缠绵的《葬花词》中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痛苦,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沉痛控诉。林黛玉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培植着自己爱情的幼苗,能不被扼杀吗?

于是,黛玉的爱情便只能以死来了结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黛玉“焚稿断痴情”,一面吐血,一面焚稿。她希望自己的一片痴情最终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 。一向敢说、敢笑、敢气、敢哭、敢想、敢爱的林姑娘,在痛苦的磨难中终于“泪枯夭亡”,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后的反抗!

林黛玉在怡红院宝玉寿诞上,掣得一根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背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似乎是说,对林妹妹的死谁都不能怪,只怪她自己“促狭”、“小心眼儿”,是她自己活活气死的。我却认为:林妹妹活的光明正大,死的悲壮动人。因此,“莫怨东风当自嗟”应改为“当怨东风莫自嗟”才更为贴切!

()

不管对《红楼梦》的主题有几种说法,宝黛爱情悲剧是一条主线,这是毋庸置疑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坏给人看。”从这个角度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林黛玉是林如海与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抚养。她不仅貌若天仙、博览群书、能诗善词,而且聪颖敏慧、率真坦诚。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性孤气傲,敢爱敢恨,从不掩饰对宝玉的一往情深。但是,贾府从维护家族利益出发,为支撑这个摇摇欲坠的世家门户,利用封建宗法思想和他们掌握的权力,生生地拆散了这对痴情的恋人,无情地扼杀了他们纯真的爱情,最终导致了林黛玉“泪尽而逝”、贾宝玉撒手出家。

在《红楼梦》塑造的女儿群像中,曹雪芹着墨最多的当数林黛玉。作者运用直笔、衬托、借喻等多种手法,通过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诗社饮宴、赏花游园等不同的场景,活灵活现地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痴情、多才、美貌、聪慧、真诚、挚着,却又整日“以泪洗面”,最终“泪枯夭亡”的悲剧形象。林黛玉的形象是完美的。正因其完美,当它被毁灭时才更加震撼人心。

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的美是多层次多视角的。作者不仅多视角地描写了她的容貌美,而且多层次地渲染她在品格、气质、魅力、才华等方面的“美”。初读《红楼梦》的人都会对林妹妹留下强烈的印象,就是因为受到这一完美形象的悲剧性结局的强烈震撼。多次阅读《红楼梦》以后,当我们用审视的眼光、企图在林黛玉身上寻找缺憾时,才会发现她的爱哭、柔弱、多病等,都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逼迫出来的。而她的小心眼、尖刻、目中无人,则更应该说是她的机敏、聪颖、率真、大度等内心世界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她对命运进行无奈的抗争的表现,也是她对她所处的社会及环境的反叛行为。

同时,林黛玉的内心世界、气质、才气上的 “美”,又导致了她悲剧性人生结局的形成,是她不被那个社会所接受、所容纳的直接原因。因而,也就更加深刻地强化了宝黛爱情的悲剧色彩,强化了林黛玉这个文学形象的悲剧美。

我们不能说爱哭是林妹妹的优点。但是,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和环境里,我想象不出怎能让林黛玉不哭。假如让她像赵姨娘那样撒泼,像王熙凤那样呼风唤雨,像薛宝钗那样大把花钱,像金鸳鸯那样以死相拼,像花袭人那样逆来顺受,……,那她就不是林黛玉了。

《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进贾府,给读者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半步路”这一内心独白。对于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来说,从当时当地的感受中,能很快地笃定这样一个处事原则,我们不能不为她的成熟、聪明、有主见所折服。以后,她整日以泪洗面、莫名其妙地悲泣,都是这种心态的自然延续。这是一种寄人篱下、孤立无援的无奈。是一个女孩儿释放压力、宣泄情感的最简单、最直白的方式。

黛玉不但爱哭,而且她的双蛾时常深蹙。可是,她的愁眉不仅未损其媚,反而更增其美。《红楼梦》对于黛玉的那双蛾眉常用多种手法进行渲染和描写:她名黛,号潇湘妃子、别称颦卿,住在萧湘馆,都与他的爱哭和蛾眉有关;在第三回宝黛初次相见时,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是“两湾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请教芳名之后,又请教表字。黛玉回答无字,宝玉便笑道:“我送妹妹一字,莫若‘颦颦’ 二字极妙。” 探春问他出自何典,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岂不甚美?”; 第三十回宝玉在蔷薇架看龄官画字,有“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含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黛玉之态”之感;书中一再说晴雯是黛玉影子。因此便有第七十四回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前谗毁晴雯。王夫人听了猛然触动心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及将晴雯唤来,王夫人见她恰在害病、钗肮鬓松、衫垂带褪,大有春睡捧心之态,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不觉勾起方才的火。便冷笑道:“好个美人儿!……凡此种种描写,我以为都是作者在用心地展现黛玉的“美”。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所运用一种的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恶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须拍马之流。她蔑视功名权贵、从不劝宝玉走仕宦道路。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 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新巧,而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 “装疯”、打趣那些有权优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这类敏感和尖刻、这种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因而使一些人感到不舒服;她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因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更多的则是因为她常常一语道破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谄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嫉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正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她如此坦荡地行事、做人,不正是一个典型的率真吗?能和这样的人相处、相交,岂不是可以大放宽心!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极深,那样八面玲珑,善于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是宝钗的贴身丫环。香菱学诗,宝钗却讥她“得陇望蜀”。表面虚以应付、内心却极为厌烦。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拚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因史湘云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过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襟怀坦白!

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例如:在二十六回里,小丫头佳蕙过来送茶叶,正赶上黛玉分钱,便抓了两把钱给她,令佳蕙觉得受宠若惊;第四十五回写她对宝钗派来送燕窝的婆子给与厚待。不仅让她外头坐了吃茶,还虑到她“冒雨送来”、“耽误了夜局发财”,赏了她几百钱酒钱;宝玉也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六十二回有对黛玉体谅袭人的描写:宝玉的生日宴会散后,袭人前来奉茶,只送了一杯茶,偏偏钗黛两人在一处。黛玉见她忙得不可开交,便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多吃茶。这半杯尽够了,难为你想到。”平日里凡事都极为挑剔的她,于是便和宝钗共饮了一杯茶。这些岂不都体现出黛玉是个通情达理、处处为人着想的开朗、大度之人么!

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她写的诗几次被大伙儿评为第二却从不计较高低。这个极度自尊、傲视一切的少女,何曾显得偏狭、露出过“小性儿”?反而她却常常笑得最多、最开怀。并真诚地推崇别人写的好,表示出由衷的赞美,折服在别人的才华面前。与湘云在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对她这种玉壶冰心、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片情真的品格,我们怎能偏狭地说林黛玉“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呢?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施小性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在谈到“金玉良缘”、危及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黛玉去看宝钗,恰逢宝玉已先至。正当宝玉和宝钗俩人一个在“识金锁”,一个在“认通灵”的当口,不期而遇的林黛玉已摇摇摆摆地进来了。一见这种情景,黛玉出口便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妒意的迸发)宝钗讪问“这是怎么说?”黛玉便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机警的转圜)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 (宽厚的容让——给心爱的宝玉和宝钗留余地) 又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讥一个“冷”字)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的听话) 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敲而又不漏痕迹。又一次,当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时,“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黛玉道:‘何曾不是在房里来着?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嘴里说着,将手里的绢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 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又天衣无缝。

在大观园里,如凤姐、贾母、晴雯、尤三姐、红玉等都算是伶牙俐齿之人了,而林黛玉的言语则常常更为尖刻爽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就曾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 这是因为,凤姐等人的利齿与黛玉的尖刻有文野之分。凤姐等人多是世俗粗话的讥笑,黛玉对人的讽刺挖苦不仅是入木三分,而更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也正是:言为心声,心慧则言巧。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地敏感。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凡此种种,从表面看来林妹妹确有点儿“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但是,当我们设身处地想想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她和宝玉之间由相知、相惜、相怜、相扶到相爱,他们爱得坦诚、明白、纯真、挚着,不仅是一往情深,而且是至死不渝。黛玉的“痴情”是惊天动地的。

黛玉和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亲密无间。她对宝玉的爱情因为常年的耳鬓厮磨而自然形成,又因彼此为知己而日益加深。进而,她们又不顾礼教上的隔阂和约束,在艰难的环境里相怜、相扶,坦然地相爱。正因为如此,她和宝玉之间那种难以言传的苦衷、相互吸引的沉醉、不言而喻的默契、生死不渝的忠贞,才更加扣人心弦,从而也使黛玉这个形象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黛玉之对宝玉首先是知己。宝黛爱情是在相互理解和思想共鸣基础上产生的。贾宝玉不求在仕途中上进,父母不喜固不必说,连袭人、宝钗、湘云,也无不以正言规劝,但林黛玉却始终不说一句。每当有人规劝宝玉求取功名的时候,只有她林黛玉会悄悄地安慰宝玉不必刻意功名,大可率意而行。第三十二回写贾雨村要会宝玉,宝玉抱怨不肯前去相见。史湘云劝他,他反拿话顶冲湘云。还天真坦白地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种混帐话,要是她也说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可见宝玉之钟爱黛玉,也无非因为黛玉是他一个知已。这便是她们的相知。

贾元春省亲,命宝玉写诗。喜欢宝玉的众姐妹,包括宝钗在内只是在一边瞧着。黛玉却说:你且先抄写去,我帮你写一首。虽然也是偷偷地当抢手替写,可她表现出来的不顾一切为宝玉着想的心思,确让宝钗也吃了一惊。宝玉每日被锦绣花团簇拥着,她依然把心思放在他身上。她不在乎晴雯、袭人在她眼皮子底下与贾宝玉玩闹,却无论如何也不肯原谅宝玉对宝钗哪怕一丁点儿的关爱,对宝钗的妒嫉毫不掩饰。有一次,那是在宝黛二人的爱情明确之后,宝玉因跟小丫环打闹,脸上弄了一点胭脂。黛玉看了,用手帕轻轻擦去,还说,可不要让别人看到了,会惹事生非的。(此类情节甚多,不再一一赘述)这便是他同宝玉的相惜、相扶。

爱情自由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自由,人格平等。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为的是我的心!

然而,贾府所需要的,是让宝玉娶一个能相夫教子、德言工容具佳的贤妻良母。所以贾母说:“只有宝丫头最妥。”尽管宝黛之间惺惺相惜,已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但贾府是不会接受和容纳的。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之中,黛玉追求的爱情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林黛玉双亲俱亡、寄人篱下。贾府是个什么地方呢?探春说是“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王熙凤说是“站干滩儿的、推倒油瓶不扶的、隔岸观火的、引火吹风的、坐山观虎斗的”一应把式全有。因此,黛玉在哀怨缠绵的《葬花词》中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痛苦,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沉痛控诉。林黛玉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培植着自己爱情的幼苗,能不被扼杀吗?

于是,黛玉的爱情便只能以死来了结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黛玉“焚稿断痴情”,一面吐血,一面焚稿。她希望自己的一片痴情最终能“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 。一向敢说、敢笑、敢气、敢哭、敢想、敢爱的林姑娘,在痛苦的磨难中终于“泪枯夭亡”,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后的反抗!

林黛玉在怡红院宝玉寿诞上,掣得一根签,上面画着一枝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背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似乎是说,对林妹妹的死谁都不能怪,只怪她自己“促狭”、“小心眼儿”,是她自己活活气死的。我却认为:林妹妹活的光明正大,死的悲壮动人。因此,“莫怨东风当自嗟”应改为“当怨东风莫自嗟”才更为贴切!

()


相关内容

  • 金陵十二钗正册所对应得花名
  • 芙蓉花--黛玉 芙蓉原是荷花的别称,生于水中的是草芙蓉,生于陆地的是木芙蓉.木芙蓉八九月开花,花冠白色或淡红色,与荷花平分秋色.在<红楼梦>中所写的"芙 蓉"均是指木芙蓉.<广群芳谱>中称此花清姿雅质,独殿众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可称俟命之君子矣.在&l ...

  • 红楼梦经典语录
  •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咏白海棠》)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湘云《供菊》)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探春《簪菊》)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湘云《对菊》)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咏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问菊》 ...

  • 刘心武说的金陵十二钗
  • 金陵十二钗 金陵十二钗正册 林黛玉 薛宝钗 贾元春 贾探春 史湘云 妙玉 贾迎春 贾惜春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副册 甄英莲 平儿 薛宝琴 尤三姐 尤二姐 尤氏 邢岫烟 李纹 李绮 喜鸾 四姐儿 傅秋芳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 晴雯 花珍珠 鸳鸯 小红 金钏 紫鹃 莺儿 麝月 司棋 玉钏 ...

  • 绛珠仙草-潇湘妃子
  • 绛珠仙草-潇湘妃子 --<红楼梦>林黛玉诗词赏析 文:天上人间 2013年夏 写在前面 300年前,生于繁华锦绣之乡长于秦淮风月之边的曹雪芹,在家族历经封建统治高层权利倾轧,由豪门贵介沦落为衣食之客,由千人青睐到万人白眼,终于隐迹在香山农舍,埋头写下平生事.增删五次,披阅十载,呕心沥血, ...

  •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李溪平 在 2008-10-31 下午10:08 发表于 细品红楼 (本文转自红楼艺苑) 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正处在全书第七层的第九回,荣国公府在"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之期,已渐渐地显出强弩之末的态势.在这"无可奈何花落去"的 ...

  •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摘要: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一曲<红楼梦>怀金悼玉,中国文学的双壁成功塑造了两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崔莺莺和林黛玉.她们从不同的封建时代背景下走来,身为女儿,其才其貌深入人心:她们长在深闺,争取爱情的勇气让人击掌而赞.然而 ...

  • 浅谈[红楼梦][三国演义]在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中的重要性
  • 浅谈<红楼梦><三国演义>在江苏高考名著阅读题中的重要性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王葆姝 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考查的十部名著分别是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罗贯中<三国演义>.老舍<茶馆>.沈从文<边城>.鲁迅< ...

  •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 我读<红楼梦>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性格 张桂琴 [内容摘要] 人物是小说组成的主要要素,人物言行思想是小说的血肉,正因为有了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的塑造,才让小说活灵活现,有了生气.我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堪称一绝.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首屈一指. ...

  • 曹雪芹诗词全集[共93首]
  • 本文档由诗词名句网(http://www.shicimingju.com)整理; 曹雪芹诗词全集[共93首] 在线地址:http://www.shicimingju.com/baidu/zuozhe/%E6%9B%B9%E9%9B%AA%E8%8A%B9 <葬花吟> 作者:曹雪芹 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