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29卷第21期
∀2609∀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现状调查与研究
陈淑瑜 吴晓莉
摘要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07年1~12月门诊及急诊处方1982张, 针对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形式、类型、联用疗程、联合用药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 52%, 联合用药率为74. 48%, 其中以二联用药最多, 占68. 84%; 不合理配伍处方13. 21%, 其中药效学配伍禁忌占多数, 占77. 77%。结论 掌握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适应症, 增强疗效, 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 发达国家抗菌药物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13%, 排行第3~5位, 我国北京地区为38. 8%, 名列首位, 其他地区情况类似[1]。临床医生在选用抗菌药物时, 为了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或延缓耐药性产生, 常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因此调查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现状,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对该院2007年门诊及急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与分析, 从联合用药方面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1~12月门诊及急诊处方, 共计1982张。根据国内外正式出版的书籍(2005年版!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等) 及药品说明书进行分析统计, 包括抗菌药物名称,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形式、类型、联用疗程、联合用药的合理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2 结果
2. 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2. 1. 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形式 在1982张处方中, 823张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 占41. 52%。其中未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者为210份,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5. 52%; 联用者为613份,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4. 48%。具体联用情况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形式病例数及构成比 (n , %)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形式
二联用药三联用药四联用药合计
病例数4221838613
构成比68. 8429. 851. 31100. 00
共258例(42. 09%) ; 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同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情况较普遍, 计123例(20. 07%) , 其中64例为单纯同类药联用, 另59例为同类药外还联用其他类抗菌药物1~2种。本文比较了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及例次, 见表2。青霉素与阿米卡星的联合用药例次最多, 合计121例(占二联用药的28. 67%) 2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例次比较见表3。
表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及例次比较 (n, %) 类别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甲硝唑 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其他类
合计
联用例次[***********]3
构成比42. 0926. 7516. 486. 854. 891. 960. 98100. 00
表3 2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例次比较 (n, %) 联用类别
青霉素G+阿米卡星青霉素G+甲硝唑头孢噻肟钠+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阿米卡星其他类别联用 合计
联用例次[1**********]422
构成比28. 6722. 2718. 9616. 3513. 74100. 00
表4 不合理配伍处方分布例次比较 (n, %) 不合理配伍类型药剂学配伍禁忌药动学配伍禁忌药效学配伍禁忌
合计
联用例次
8106381
构成比9. 8812. 3577. 77100. 00
2. 1. 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与剂型关系 在613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处方中, 同种剂型的药物联合用药情况较多, 其中注射剂型与注射剂型联合用药有278例(45. 35%); 口服剂型与口服剂型联合用药有125例(20. 39%) ; 注射剂型与口服剂型联合用药的有134例(21. 86%) ; 外用制剂与口服制剂联合用药的有70例(11. 42%) , 三种剂型联合用药的有6例(9. 79%)。
2. 1. 3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 经调查发现: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中, 青霉素类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比例最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陈淑瑜)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医院(吴晓莉)
邮 06
表5 药效学配伍禁忌处方分布例次比较 (n, %) 药效学配伍禁忌类型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 产生交叉耐药性重复给药
合计
联用例次
281711763
构成比44. 4426. 9817. 4611. 11100. 00
2. 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结果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613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处方中, 联合用药结果判定, 合理配伍的处份(, 81(13. ) 。
∀2610∀
份不合理配伍处方中, 药效学配伍禁忌占多数, 共63例(77. 77%), 不合理配伍处方分布例次比较见表4, 药效学配伍禁忌处方分布例次比较见表5。3 讨论
3. 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 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对混合感染或未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 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 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
3. 2 联合用药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本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1. 52%, 低于卫生部规定抗生素使用率
3. 5 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 调查结果显示:不合理配伍处方81份(13. 21%),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3. 5. 1 药剂学配伍禁忌 由于药物配伍不当, 可发生直接的物理或化学性变化出现混浊、沉淀、变色及产生气体等, 使药物失效或减效、毒性增强, 也可能外观正常而药物性质已改变或效价降低。药剂学配伍禁忌8例(9. 88%) , 比例较小, 但同样应予重视。例如:青霉素不宜与氨基糖苷类在同一容器配伍静滴, 因为青霉素类的 -内酰胺环与氨基糖苷类的氨基发生交联, 生成无活性的氨基酰胺类化合物, 使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效价均降低。在临床上静脉滴注时, 常将几种药物的注射液混合配伍应用, 因此, 应该重视和警惕静脉滴注时的配伍禁忌, 建议查阅注射液理化配伍禁忌表, 避免药物在体外发生相互作用, 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3. 5. 2 药动学配伍禁忌 同时或连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 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 而呈现药效方面的变化。比如:环丙沙星与利福平合用时治疗肠球菌感染出现拮抗作用, 原因是喹诺酮类经肝药酶CY P1A2代谢, 而利福平是CY Journal of Qiqihar M edical College, 2008, Vol. 29, No. 21
功酶最强大而且有广泛特异性的肝药酶诱导剂, 加快喹诺酮类的代谢速度, 血药浓度下降, 抗菌效果降低。因此在选择抗
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是否存在药动学相互作用, 避免发生配伍禁忌。
3. 5. 3 药效学配伍禁忌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药理作用相反或作用位点相同的2种或多种药物配伍时, 可能造成药效减退、不良反应增加或耐药性产生, 为药效学配伍禁忌, 占配伍禁忌处方的77. 77%, 比例最大。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配伍不当可能造成药效减退。本次调查中, 配伍后疗效降低处方占44. 44%, 比例最大。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用部位类同, 如红霉素、林可霉素和氯霉素作用机制类同, 都是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50S 亚基, 阻止肽链延伸, 影响蛋白质合成。联合用药时, 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 影响抗菌作用的发挥, 使抗菌药效降低。二是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 繁殖期杀菌剂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等; 快速抑菌剂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等。快速抑菌剂可使繁殖期杀菌剂抗菌活性减弱, 原因是快速抑菌剂能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不能进入繁殖期, 从而使繁殖期杀菌剂的作用大大减弱。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配伍不当可能造成不良反应增加。一种情况是:毒性相同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占26. 98%; 例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 增加肾毒性; 阿米卡星与克林霉素合用, 二者均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 联合用药时对神经肌肉传导抑制加强, 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会引起呼吸抑制。另一种情况是:重复用药处方占11. 11%; 青霉素+氨苄西林是抗菌药物联用处方中常见的一种, 二者同属 -内酰胺类抗菌药, 两种 -内酰胺类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少见到, 体外多显示无关或相加作用, 拮抗作用有时也会见到[5]。同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相同, 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 且可使不良反应增加, 两种药物不能联用。抗菌谱一致的抗菌药物一般不宜联用。青霉素G +头孢拉定, 二者同为繁殖期杀菌剂, 注射青霉素G 已将繁殖期细菌杀灭, 使之处于静止期, 再口服头孢拉定, 不会增加疗效, 反而增加毒性, 又造成浪费。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配伍不当可能造成耐药性产生。例如:美罗培南与喹诺酮类配伍, 二者可以有共同的泵出机制导致交叉耐药; 红霉素与林可霉素配伍不仅有拮抗作用, 而且产生交叉耐药性。在抗菌药物使用中, 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应该合理联合用药,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4 对策
4. 1 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对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定期审查, 定期总结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严格限制无指征联合用药。
4. 2 加强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培训 临床医师应该注重药学知识的学习与继续教育,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 了解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药动学特性, 作用机理、药物的制备等相关知识, 做到合理使用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药师在配方发药过程中, 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对配伍处方进行分析, 对不合理处方, 敢于提出合理性, , 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29卷第21期
∀2611∀
无痛人流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侯亚辉
摘要 目的 总结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选择ASA ∃~%级要求施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 按2. 0~2. 5mg/kg 静脉注射丙泊酚并合用芬太尼0. 025mg 静脉注射, 对2001~2007年间的1000例无痛人工流产术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表情安静, 镇痛有效率达100%。出现注射疼痛、呼吸暂停、皮肤过敏和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依次为15例(1. 5%) 、81例(8. 1%) 、20例(2. 0%) 、11例(1. 1%) 。结论 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确切, 但仍须重视不良反应的处理, 警惕意外的发生。
关键词 人工流产 丙泊酚 麻醉 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 我院于2001年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 随着广大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先进医学的了解和认知, 无痛人工流产术已经得到了患者和妇产科医生的接受, 当然这和麻醉医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针对无痛人工流产术, 丙泊酚是一种理想的麻醉药品。现将我院2001~2007年间1000例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门诊要求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 年龄17~45岁之间, 妊娠在42~60天之间, A SA ∃~%级, 无心肺及其他内科疾病。
1. 2 方法 患者麻醉前禁食、禁水8小时, 排空膀胱, 不用术前药。患者入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通道, 进行Bp, P, SpO 2监护, 摆好体位, 消毒, 吸氧。然后由麻醉医师对患者实施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0. 025mg, 2分钟后按2. 0~2. 5mg/kg 静脉注射丙泊酚, 速度不少于1分钟。注射时根据患者肢体反应性动作酌情增减剂量, 并注意观察术中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2 结果
患者术中表情安静, 肢体无动作, 镇痛有效率达100%。有15例患者在给予0. 025mg 芬太尼2分钟后注入丙泊酚时仍出现注射部位或该肢体疼痛, 疼痛持续至意识消失。81例患者出现呼吸暂停, 一般予以面罩给氧或托起下颌, 呼吸均能迅速恢复。20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 给予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11例出现心动过缓(45次/分) , 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 5mg , 均能恢复至65次/分以上。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邮 编 030012 收稿日期 2008-08-18
3 讨论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快速, 短效静脉全麻药已被广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中, 其特点是起效快, 诱导平稳, 持续时间短, 苏醒快而完全。但对丙泊酚麻醉中不良反应的出现应注意观察, 并采取防范措施积极处理。
本组丙泊酚注射时有15例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 若减慢注药速度或选择粗大血管可对疼痛有一定缓解。
丙泊酚对呼吸循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高达47. 0%[1], 本组中就有81例患者出现呼吸暂停, 对此不得不谨慎。麻醉时控制注射速度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 对出现呼吸暂停或抑制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面罩辅助给氧或托起下颌, 使SpO 2在95. 0%以上, 避免缺氧。
本组中有10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面部、前胸区域散在的点片状红斑, 给予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 症状多在手术结束后就可消失。
本组中11例患者出现的心动过缓为人流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其发生原因主要由于宫颈和子宫遭受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所致, 一旦出现心率减慢静脉注射阿托品0. 5~1. 0mg 可有效地加以控制[2]。
综上所述, 使用丙泊酚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确切, 安全可靠, 但也不可忽视其不良反应。应加强术中患者呼吸、循环的管理, 保证抢救设备齐全, 这样才能使无痛人工流产术更加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高雁, 邢玉英, 李力兵, 等. 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
合丙泊酚的效应[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5, 25/67:472
的依据。
4. 3 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监测系统 利用医院内部计算机网络化, 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管理, 发现不合理配伍处方应及时反馈, 确保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血药浓度、血清杀菌效价等指标的监测, 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4. 4 加强抗菌药物的实验检测 重视病原体检查, 正确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有的放矢地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确保抗菌药物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并且, , 加疗效, 有力控制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忠, 赵云燕. 抗菌药物的有效联用[J ].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4, 25(4) :43-44
[2] 杨宝峰. 药理学[M ].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1[3] 刘长庭. 抗生素临床应用、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新药[J]. 药物与临
床, 2000, 15(6) :45
[4] 高允生. 临床药理学[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386-387
[5] 郑宝英, 张杰.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7, 3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29卷第21期
∀2609∀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现状调查与研究
陈淑瑜 吴晓莉
摘要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07年1~12月门诊及急诊处方1982张, 针对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形式、类型、联用疗程、联合用药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1. 52%, 联合用药率为74. 48%, 其中以二联用药最多, 占68. 84%; 不合理配伍处方13. 21%, 其中药效学配伍禁忌占多数, 占77. 77%。结论 掌握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适应症, 增强疗效, 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联合用药
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据调查, 发达国家抗菌药物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6%~13%, 排行第3~5位, 我国北京地区为38. 8%, 名列首位, 其他地区情况类似[1]。临床医生在选用抗菌药物时, 为了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或延缓耐药性产生, 常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因此调查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现状,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对该院2007年门诊及急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与分析, 从联合用药方面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1~12月门诊及急诊处方, 共计1982张。根据国内外正式出版的书籍(2005年版!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等) 及药品说明书进行分析统计, 包括抗菌药物名称,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形式、类型、联用疗程、联合用药的合理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2 结果
2. 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2. 1. 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形式 在1982张处方中, 823张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 占41. 52%。其中未联合使用抗菌药物者为210份,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5. 52%; 联用者为613份,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4. 48%。具体联用情况见表1。
表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形式病例数及构成比 (n , %)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形式
二联用药三联用药四联用药合计
病例数4221838613
构成比68. 8429. 851. 31100. 00
共258例(42. 09%) ; 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同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情况较普遍, 计123例(20. 07%) , 其中64例为单纯同类药联用, 另59例为同类药外还联用其他类抗菌药物1~2种。本文比较了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及例次, 见表2。青霉素与阿米卡星的联合用药例次最多, 合计121例(占二联用药的28. 67%) 2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例次比较见表3。
表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及例次比较 (n, %) 类别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甲硝唑 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其他类
合计
联用例次[***********]3
构成比42. 0926. 7516. 486. 854. 891. 960. 98100. 00
表3 2种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例次比较 (n, %) 联用类别
青霉素G+阿米卡星青霉素G+甲硝唑头孢噻肟钠+氧氟沙星头孢噻肟钠+阿米卡星其他类别联用 合计
联用例次[1**********]422
构成比28. 6722. 2718. 9616. 3513. 74100. 00
表4 不合理配伍处方分布例次比较 (n, %) 不合理配伍类型药剂学配伍禁忌药动学配伍禁忌药效学配伍禁忌
合计
联用例次
8106381
构成比9. 8812. 3577. 77100. 00
2. 1. 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与剂型关系 在613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处方中, 同种剂型的药物联合用药情况较多, 其中注射剂型与注射剂型联合用药有278例(45. 35%); 口服剂型与口服剂型联合用药有125例(20. 39%) ; 注射剂型与口服剂型联合用药的有134例(21. 86%) ; 外用制剂与口服制剂联合用药的有70例(11. 42%) , 三种剂型联合用药的有6例(9. 79%)。
2. 1. 3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 经调查发现: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种类中, 青霉素类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比例最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陈淑瑜)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医院(吴晓莉)
邮 06
表5 药效学配伍禁忌处方分布例次比较 (n, %) 药效学配伍禁忌类型降低疗效 增加不良反应 产生交叉耐药性重复给药
合计
联用例次
281711763
构成比44. 4426. 9817. 4611. 11100. 00
2. 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结果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613份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处方中, 联合用药结果判定, 合理配伍的处份(, 81(13. ) 。
∀2610∀
份不合理配伍处方中, 药效学配伍禁忌占多数, 共63例(77. 77%), 不合理配伍处方分布例次比较见表4, 药效学配伍禁忌处方分布例次比较见表5。3 讨论
3. 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 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以提高疗效, 对混合感染或未作细菌学诊断的病例扩大抗菌范围, 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 延缓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
3. 2 联合用药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本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41. 52%, 低于卫生部规定抗生素使用率
3. 5 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 调查结果显示:不合理配伍处方81份(13. 21%),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耐药菌株的产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3. 5. 1 药剂学配伍禁忌 由于药物配伍不当, 可发生直接的物理或化学性变化出现混浊、沉淀、变色及产生气体等, 使药物失效或减效、毒性增强, 也可能外观正常而药物性质已改变或效价降低。药剂学配伍禁忌8例(9. 88%) , 比例较小, 但同样应予重视。例如:青霉素不宜与氨基糖苷类在同一容器配伍静滴, 因为青霉素类的 -内酰胺环与氨基糖苷类的氨基发生交联, 生成无活性的氨基酰胺类化合物, 使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效价均降低。在临床上静脉滴注时, 常将几种药物的注射液混合配伍应用, 因此, 应该重视和警惕静脉滴注时的配伍禁忌, 建议查阅注射液理化配伍禁忌表, 避免药物在体外发生相互作用, 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3. 5. 2 药动学配伍禁忌 同时或连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 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 改变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动态规律, 而呈现药效方面的变化。比如:环丙沙星与利福平合用时治疗肠球菌感染出现拮抗作用, 原因是喹诺酮类经肝药酶CY P1A2代谢, 而利福平是CY Journal of Qiqihar M edical College, 2008, Vol. 29, No. 21
功酶最强大而且有广泛特异性的肝药酶诱导剂, 加快喹诺酮类的代谢速度, 血药浓度下降, 抗菌效果降低。因此在选择抗
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是否存在药动学相互作用, 避免发生配伍禁忌。
3. 5. 3 药效学配伍禁忌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药理作用相反或作用位点相同的2种或多种药物配伍时, 可能造成药效减退、不良反应增加或耐药性产生, 为药效学配伍禁忌, 占配伍禁忌处方的77. 77%, 比例最大。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配伍不当可能造成药效减退。本次调查中, 配伍后疗效降低处方占44. 44%, 比例最大。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用部位类同, 如红霉素、林可霉素和氯霉素作用机制类同, 都是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50S 亚基, 阻止肽链延伸, 影响蛋白质合成。联合用药时, 竞争核糖体上的结合位置, 影响抗菌作用的发挥, 使抗菌药效降低。二是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 繁殖期杀菌剂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磷霉素等; 快速抑菌剂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林可霉素等。快速抑菌剂可使繁殖期杀菌剂抗菌活性减弱, 原因是快速抑菌剂能迅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使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不能进入繁殖期, 从而使繁殖期杀菌剂的作用大大减弱。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配伍不当可能造成不良反应增加。一种情况是:毒性相同的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占26. 98%; 例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配伍, 增加肾毒性; 阿米卡星与克林霉素合用, 二者均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 联合用药时对神经肌肉传导抑制加强, 对重症肌无力患者会引起呼吸抑制。另一种情况是:重复用药处方占11. 11%; 青霉素+氨苄西林是抗菌药物联用处方中常见的一种, 二者同属 -内酰胺类抗菌药, 两种 -内酰胺类之间的协同作用很少见到, 体外多显示无关或相加作用, 拮抗作用有时也会见到[5]。同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相同, 联用互相竞争作用靶位, 且可使不良反应增加, 两种药物不能联用。抗菌谱一致的抗菌药物一般不宜联用。青霉素G +头孢拉定, 二者同为繁殖期杀菌剂, 注射青霉素G 已将繁殖期细菌杀灭, 使之处于静止期, 再口服头孢拉定, 不会增加疗效, 反而增加毒性, 又造成浪费。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 配伍不当可能造成耐药性产生。例如:美罗培南与喹诺酮类配伍, 二者可以有共同的泵出机制导致交叉耐药; 红霉素与林可霉素配伍不仅有拮抗作用, 而且产生交叉耐药性。在抗菌药物使用中, 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应该合理联合用药,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4 对策
4. 1 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组织机构与规章制度 对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定期审查, 定期总结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严格限制无指征联合用药。
4. 2 加强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培训 临床医师应该注重药学知识的学习与继续教育,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提高自身的药学知识, 了解抗菌药物的理化性质、药动学特性, 作用机理、药物的制备等相关知识, 做到合理使用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药师在配方发药过程中, 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对配伍处方进行分析, 对不合理处方, 敢于提出合理性, , 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第29卷第21期
∀2611∀
无痛人流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侯亚辉
摘要 目的 总结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选择ASA ∃~%级要求施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患者, 按2. 0~2. 5mg/kg 静脉注射丙泊酚并合用芬太尼0. 025mg 静脉注射, 对2001~2007年间的1000例无痛人工流产术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表情安静, 镇痛有效率达100%。出现注射疼痛、呼吸暂停、皮肤过敏和心率减慢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依次为15例(1. 5%) 、81例(8. 1%) 、20例(2. 0%) 、11例(1. 1%) 。结论 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确切, 但仍须重视不良反应的处理, 警惕意外的发生。
关键词 人工流产 丙泊酚 麻醉 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 我院于2001年开展无痛人工流产术, 随着广大孕产妇及其家属对先进医学的了解和认知, 无痛人工流产术已经得到了患者和妇产科医生的接受, 当然这和麻醉医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针对无痛人工流产术, 丙泊酚是一种理想的麻醉药品。现将我院2001~2007年间1000例无痛人工流产术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在本院门诊要求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 年龄17~45岁之间, 妊娠在42~60天之间, A SA ∃~%级, 无心肺及其他内科疾病。
1. 2 方法 患者麻醉前禁食、禁水8小时, 排空膀胱, 不用术前药。患者入室后建立上肢静脉通道, 进行Bp, P, SpO 2监护, 摆好体位, 消毒, 吸氧。然后由麻醉医师对患者实施麻醉:静脉注射芬太尼0. 025mg, 2分钟后按2. 0~2. 5mg/kg 静脉注射丙泊酚, 速度不少于1分钟。注射时根据患者肢体反应性动作酌情增减剂量, 并注意观察术中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2 结果
患者术中表情安静, 肢体无动作, 镇痛有效率达100%。有15例患者在给予0. 025mg 芬太尼2分钟后注入丙泊酚时仍出现注射部位或该肢体疼痛, 疼痛持续至意识消失。81例患者出现呼吸暂停, 一般予以面罩给氧或托起下颌, 呼吸均能迅速恢复。20例患者出现皮肤过敏, 给予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11例出现心动过缓(45次/分) , 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 5mg , 均能恢复至65次/分以上。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妇幼保健院
邮 编 030012 收稿日期 2008-08-18
3 讨论
丙泊酚作为一种新型快速, 短效静脉全麻药已被广泛用于无痛人工流产中, 其特点是起效快, 诱导平稳, 持续时间短, 苏醒快而完全。但对丙泊酚麻醉中不良反应的出现应注意观察, 并采取防范措施积极处理。
本组丙泊酚注射时有15例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 若减慢注药速度或选择粗大血管可对疼痛有一定缓解。
丙泊酚对呼吸循环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抑制率高达47. 0%[1], 本组中就有81例患者出现呼吸暂停, 对此不得不谨慎。麻醉时控制注射速度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 对出现呼吸暂停或抑制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面罩辅助给氧或托起下颌, 使SpO 2在95. 0%以上, 避免缺氧。
本组中有10例患者出现注射部位、面部、前胸区域散在的点片状红斑, 给予地塞米松10mg 静脉注射, 症状多在手术结束后就可消失。
本组中11例患者出现的心动过缓为人流综合征的一种表现, 其发生原因主要由于宫颈和子宫遭受机械性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所致, 一旦出现心率减慢静脉注射阿托品0. 5~1. 0mg 可有效地加以控制[2]。
综上所述, 使用丙泊酚进行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确切, 安全可靠, 但也不可忽视其不良反应。应加强术中患者呼吸、循环的管理, 保证抢救设备齐全, 这样才能使无痛人工流产术更加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高雁, 邢玉英, 李力兵, 等. 人工流产术患者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
合丙泊酚的效应[J].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5, 25/67:472
的依据。
4. 3 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监测系统 利用医院内部计算机网络化, 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管理, 发现不合理配伍处方应及时反馈, 确保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有条件的医院可进行血药浓度、血清杀菌效价等指标的监测, 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
4. 4 加强抗菌药物的实验检测 重视病原体检查, 正确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 有的放矢地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确保抗菌药物治疗能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不良反应, 并且, , 加疗效, 有力控制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李国忠, 赵云燕. 抗菌药物的有效联用[J ].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4, 25(4) :43-44
[2] 杨宝峰. 药理学[M ].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1[3] 刘长庭. 抗生素临床应用、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新药[J]. 药物与临
床, 2000, 15(6) :45
[4] 高允生. 临床药理学[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386-387
[5] 郑宝英, 张杰. 抗生素的联合用药[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7,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