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检测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检测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1 摘要:

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乳品中主要高危害致病菌及其危害、控制检测技术方法的历史进程、当前国内外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检测方法、控制检测技术以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乳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检测技术,发展方向

2 引言:

近年来,乳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污染致病菌引起的大规模乳品中毒事件,后经调查该批牛奶中含有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事件再次使乳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乳以安为重。有害菌的快速检验和有效鉴定对乳品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常规的乳品检测手段有微生物法、理化法和免疫法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技术、基因芯片、流式细胞技术等技术也被用于乳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鉴定。本文综述了乳品中有害致病菌的控制检测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和趋势。

3乳品中主要有害微生物物种及其危害

乳品中常见病原菌检测品种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等,包括阪崎杆菌。这些致病菌可引起人类剧烈呕吐、腹泻、虚脱、急性胃肠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4有害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历史进程

通常检测食物病原体有多种方法。17世纪中叶,荷兰人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并发现了许多微生物;18世纪,体液酶的分析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肝功能、血清淀粉酶检测胰腺炎、酶类标志物检测心脏病;19世纪,放射及酶联免疫分析激素检测内分泌功能;肿瘤标志物检测癌症、蛋白标志物检测心脏病;20世纪,生化检测方法检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21世纪,应用分子生物学,通过实时定量PCR分子诊断仪实现基因诊断食品安全、病原体及传染、肿瘤、遗传病等。

5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控制检测方法

不论是用于生产、零售还是未指明用途的乳和乳制品,绝大多数国家对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弯曲杆菌、产气夹膜梭菌以及大肠杆菌均要求

不得检出,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则有不同的限量标准。

5.1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有标准平板计数法(SPC)和显微镜直接观察法(DMC)。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所需设备简单,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但其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且灵敏度较低,并且对于有些细菌无法给出正确鉴定。皿膜系统与即用胶系统法、疏水网格滤膜法、螺旋板系统均是学者们对这两种方法在提高操作效率和细胞计数方面的改进。疏水网格滤膜法优点是浓缩靶细菌,去除样品中的抑制因子.转移过程不需要再悬浮以免使菌体遭受物理破坏。滤膜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乳、巴士杀菌乳的质量管理中。

5.2生物电化学方法

生物电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电极测定生物量产生或消耗的电荷提供分析信号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谢过程中,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流、电位等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可通过分析这些电化学参量的变化,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测定。在牛奶的检测中常见的有还原试验法、电导、阻抗法、生物传感器法。还原试验法避免了色素的生色灵敏度低、不能迅速测量的缺点。

5.3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检测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不同的微生物有其特异的抗原,并能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免疫检测中,可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抗原,也可利用微生物抗原检测体内产生的特异抗体,两种方法均能判断机体的感染状况。运用于乳中致病菌的免疫学方法主要有免疫磁性分离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等。各种免疫学方法的基本过程是相同的。先要进行病原菌的富集培养,再对富集物进行免疫检测和分析。前者需18~24h,甚至更长时间,而免疫检测过程则仅需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免疫学方法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包括交叉反应、假阳性多、灵敏度偏低。

5.4分子生物学方法

5.4.1 PCR技术

PCR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异目标基因的技术。它可以在试管中建立反应,获得足够数量的DNA拷贝。PCR历史发展为3个阶段:定性PCR(电泳法)、酶免法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相比定性PCR,它有如下突出优点:荧光定量PCR反应过程实时监测、荧光定量重复性好、基因定量分析稳定性好、荧光检测浓度梯度试验线性范围宽、荧光定量在对数期进行定量分析等优势。

2005年5月20日,《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测方法》标准的出台,解决了我国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无标准、无检测方法的问题。另外,多部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用PCR方法检测阪崎肠杆菌、食品中致病菌等。

在学术研究方面,胡建华等采用快速常规PCR和定量实时PCR相结合。对培养液中及牛奶阳性样品中的志贺氏菌进行检测,检出时间小于20 h。吕艳等人利用PCR技术可在5 h内检测牛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检出限度35 ng/uL。赵宁等人采用过滤富集菌体后PCR技术来检测原料乳中蜡样芽胞杆菌。马冬等人利用PCR技术检测的是乳品中大肠杆菌。总体来说,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抗污染能力强(荧光PCR)、容易操作等特点。但PCR方法容易受到乳品成分(如蛋白)的干扰,抑制PCR反应的顺利进行。

5.4.2 ATP生物荧光技术

ATP生物荧光技术的原理是ATP分子能量通过荧光酶复合物的作用转变为光。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而ATP在生物活细胞内的含量大致恒定,以此可推测被检样品中微生物数量。Samkutty等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和ATP值预测了原料乳中的菌落总数。在卫生监测中。ATP生物荧光技术5 min即可检出结果,其数据与平板计数法的结果相关性大于80%。

5.4.3液相芯片技术

液相芯片技术(MASA)是一种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将流式细胞术与荧光标记检测相结合,把针对不同目标分子的探针与不同荧光值的微球共价偶联,然后使其与目标分子在悬液中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信号特异性检测到目标分子。陈昱等人运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对牛奶中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进行了检测。

5.5分析化学技术

随着分析化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仪器分析手段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MS)等。这些方法于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生物标志物)来区分和鉴定微生物。

6乳品中微生物控制检测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乳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的策略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效率。但是,乳品从源头到消费者饮用经历原料验收、运输、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任何环节都存在污染的风险,确保全程实时检测是乳品微生物控制检测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6.1在线检测

目前,在线检测成为乳品中致病菌检测的发展趋势。在国外,超声波技术、生物传感器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于乳品检测及在线检测,这些方法具有测量快速、操作简单和信号可控性等实时检测特点。采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利用生物酶研制AFT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和“自生”式免疫亲和柱等系列产

品,用于AFT的去毒和分析检测。“自生”式免疫亲和柱是国际上牛奶加工需要的关键技术。中国乳品致病菌的在线检测技术与设备仍处在初级阶段,多数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在线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是我国乳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各个学科的交叉发展,在线检测最终将彻底改变乳中致病菌检测的现状和传统的观念,实现高效、优质、廉价的统一。

6.2现场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检测现场化、家庭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地,对食品检测仪器的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化、便携式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些仪器的研制和生产,是今后乳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当前,学者们提出的构建生物芯片及缩微芯片理念,将进一步面向现场和速测方面。

缩微芯片实验是在一个芯片上包含了分析所具备的一切重要部分样品处理、反应试剂、检测器等。一些所谓芯片实验室的技术已经市场化,如基因芯片。芯片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乳品类食品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实现检测系统的集成化、一体化。我国国家生物芯片中心等单位已开发并生产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食源性病毒检测和兽药残留检测的生物芯片技术平台(仪器和试剂盒),未来的检测仪器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自动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更科学、更准确地提供结果,实现采样、进样、结果一条龙。形成检测的自动化系统。

将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相结合,检测乳品中致病菌的方法在国外已有相关报道,而我国还未涉及。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 nm以下的微小结构。像一个单一细胞膜一样的纳米传感器将具有其他传感器无法比拟的灵敏度和快速的响应时间。生物传感器的纳米化,可使人们在市场上直接检测食品成为可能。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鼻和电子舌等仿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快速反应出被测样品的整体特征信息,在乳制品品质及货架期监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异常活跃。目前,电子鼻在微生物方面的检测针对不同的腐败菌种类及其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针对高危险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还有待于研究。

6.3低成本检测

现代检测技术存在共性的问题:检测成本高。昂贵的检测仪器及试剂并不符合我国检测行业的标准,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对基层食品检测工作。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农村市场是乳品消费的一大主力。所以,农村市场的乳品检测监测势在必行,而昂贵的检测成本对于基层食品检测负担太大,阻碍检测工作的进行。而且,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灵敏度、稳定性和延长寿命。这些特性的改善也会加速检测仪器现场化、商品化的进程。 7结束语

乳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和应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可有效监控乳品中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乳品中各类微生物检测方法各自表现出不同的优缺点,如传统的增殖培养、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定过程时间长、免疫学方法快速、灵敏度高。但容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V1—DAS等虽然快速准确、通量大,但只能鉴定到属,仅适用于初筛,而且费用颇高。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准确、通量大,但制作费用太高。并且菌种的选择性富集培养仍属研究重点圆,不利于普及。建立更灵敏、更有效、更可靠、更简便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保证乳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乳品微生物控制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各种检测方法之间交叉发展、相互融合、联合使用。必将为我国乳品生产构建起一道有效的安全屏障。多种检测技术以及各学科的交叉发展有望能解决上述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利群,谭爱军,叶仲文一起乳制品污染引起幼儿食物中毒的调查 2009(3):33~36

[2]李志勇,凌莉世界各国的乳品微生物检验[期刊论文]-中国乳品工业 2005(2):106~107

[3]李菲,董文宾,高洁,张建华牛奶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8-5-13

[4]王永,赵新,兰青阔,朱珠,程奕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PCR-SSCP检测技术研究[期刊论文]-天津农业科学 2009-1-22

[5]吴清平,范宏英,张菊梅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7-11

[6]Tsai Cousin GJ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on of molds in cheese and yogurt1998:54~61

[7]胡建华,李洁莉,马兆飞,陆玲牛奶样品中志贺氏菌的快速PCR检测技术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7(5)

[8]吕艳,王华,王君玮,徐天刚,王淑娟,赵永刚,王志亮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期刊论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5)

[9]赵宁,吕琦,姚丽燕原料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快速检测 2009(6):127~140

[10]马冬,宋宏新,李明亮PCR检测乳品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2009(3):212~214

[11]彭年才浅析乳品中高危害食品源性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2008(7):326~337

[12]李燕鹏,李启琳,杨膺白,郭辉分子生物技术在乳品安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2):423~444

[13]Samkutty PJ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bacteriological quality of law milk using ATP biolummescence2001(2):23~32

[14]陈双雅,张永祥基因芯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8(4)

[15]陈昱,潘迎捷,赵勇,金维荣,秦红友,徐晓晶,唐明未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方法的建立[期刊论文]-微生物学通报2010-2

[16]曹际娟,王耀,王顺芝PCR-DHPLC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英诺克李斯特氏菌[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17]郑秋鹛,张兰威中国乳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期刊论文]-中国乳品工业 2008-10-12

[18]刘蓉,薛文通,张惠浅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心中的应用 2009(11):67~88

[19]HAUGEN J K.RUDI K Application of Gas-Sensor Array Technology fo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Growth of Spoilage Bacteria in Milk:A Model Study 2006-1

[20]YANG G.KURITU J S Detection of Multi-class Pesticide ResduesUsing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Based on Polyclonal Antibody 2010-3

[21]曾庆梅,张冬冬,杨毅,胡斌,徐迪,韩抒,潘宗琴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技术[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9-10

[22]汪月霞,赵会杰,赵一丹PCR方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研究进展2010(5):98~103

[23]Gunzer F Molecular detection of Sorbitol-ferment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 in patients with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2006(7):421~423

[24]Patel J R.Bhagwat A A.Sanglay G C Rapi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from hydrodynamic pressuretreatedpoultry using molecular beacon real-time PCR 2009(1):334~336

[25]沃克 JM.拉普勒,谭天伟,黄留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2003(4):74~83

[26]黄留玉PCR最新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 2005(3):346~357

[27]罗淑华,黄胜中,李宇聪,袁达康,叶雪仪荧光实时PCR检测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12

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检测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1 摘要:

从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乳品中主要高危害致病菌及其危害、控制检测技术方法的历史进程、当前国内外乳品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检测方法、控制检测技术以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乳品,有害微生物、控制检测技术,发展方向

2 引言:

近年来,乳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其中大部分是由于污染致病菌引起的大规模乳品中毒事件,后经调查该批牛奶中含有大量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事件再次使乳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乳以安为重。有害菌的快速检验和有效鉴定对乳品的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常规的乳品检测手段有微生物法、理化法和免疫法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技术、基因芯片、流式细胞技术等技术也被用于乳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鉴定。本文综述了乳品中有害致病菌的控制检测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和趋势。

3乳品中主要有害微生物物种及其危害

乳品中常见病原菌检测品种有: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等,包括阪崎杆菌。这些致病菌可引起人类剧烈呕吐、腹泻、虚脱、急性胃肠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4有害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历史进程

通常检测食物病原体有多种方法。17世纪中叶,荷兰人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并发现了许多微生物;18世纪,体液酶的分析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肝功能、血清淀粉酶检测胰腺炎、酶类标志物检测心脏病;19世纪,放射及酶联免疫分析激素检测内分泌功能;肿瘤标志物检测癌症、蛋白标志物检测心脏病;20世纪,生化检测方法检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21世纪,应用分子生物学,通过实时定量PCR分子诊断仪实现基因诊断食品安全、病原体及传染、肿瘤、遗传病等。

5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控制检测方法

不论是用于生产、零售还是未指明用途的乳和乳制品,绝大多数国家对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弯曲杆菌、产气夹膜梭菌以及大肠杆菌均要求

不得检出,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则有不同的限量标准。

5.1 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有标准平板计数法(SPC)和显微镜直接观察法(DMC)。传统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所需设备简单,成本相对较低的优点。但其操作繁琐,检测周期长,且灵敏度较低,并且对于有些细菌无法给出正确鉴定。皿膜系统与即用胶系统法、疏水网格滤膜法、螺旋板系统均是学者们对这两种方法在提高操作效率和细胞计数方面的改进。疏水网格滤膜法优点是浓缩靶细菌,去除样品中的抑制因子.转移过程不需要再悬浮以免使菌体遭受物理破坏。滤膜法被广泛应用于生乳、巴士杀菌乳的质量管理中。

5.2生物电化学方法

生物电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电极测定生物量产生或消耗的电荷提供分析信号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谢过程中,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流、电位等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可通过分析这些电化学参量的变化,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测定。在牛奶的检测中常见的有还原试验法、电导、阻抗法、生物传感器法。还原试验法避免了色素的生色灵敏度低、不能迅速测量的缺点。

5.3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检测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反应。不同的微生物有其特异的抗原,并能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在免疫检测中,可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微生物的特异抗原,也可利用微生物抗原检测体内产生的特异抗体,两种方法均能判断机体的感染状况。运用于乳中致病菌的免疫学方法主要有免疫磁性分离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等。各种免疫学方法的基本过程是相同的。先要进行病原菌的富集培养,再对富集物进行免疫检测和分析。前者需18~24h,甚至更长时间,而免疫检测过程则仅需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免疫学方法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主要包括交叉反应、假阳性多、灵敏度偏低。

5.4分子生物学方法

5.4.1 PCR技术

PCR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异目标基因的技术。它可以在试管中建立反应,获得足够数量的DNA拷贝。PCR历史发展为3个阶段:定性PCR(电泳法)、酶免法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相比定性PCR,它有如下突出优点:荧光定量PCR反应过程实时监测、荧光定量重复性好、基因定量分析稳定性好、荧光检测浓度梯度试验线性范围宽、荧光定量在对数期进行定量分析等优势。

2005年5月20日,《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检测方法》标准的出台,解决了我国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无标准、无检测方法的问题。另外,多部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用PCR方法检测阪崎肠杆菌、食品中致病菌等。

在学术研究方面,胡建华等采用快速常规PCR和定量实时PCR相结合。对培养液中及牛奶阳性样品中的志贺氏菌进行检测,检出时间小于20 h。吕艳等人利用PCR技术可在5 h内检测牛奶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检出限度35 ng/uL。赵宁等人采用过滤富集菌体后PCR技术来检测原料乳中蜡样芽胞杆菌。马冬等人利用PCR技术检测的是乳品中大肠杆菌。总体来说,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抗污染能力强(荧光PCR)、容易操作等特点。但PCR方法容易受到乳品成分(如蛋白)的干扰,抑制PCR反应的顺利进行。

5.4.2 ATP生物荧光技术

ATP生物荧光技术的原理是ATP分子能量通过荧光酶复合物的作用转变为光。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而ATP在生物活细胞内的含量大致恒定,以此可推测被检样品中微生物数量。Samkutty等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和ATP值预测了原料乳中的菌落总数。在卫生监测中。ATP生物荧光技术5 min即可检出结果,其数据与平板计数法的结果相关性大于80%。

5.4.3液相芯片技术

液相芯片技术(MASA)是一种全新微量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将流式细胞术与荧光标记检测相结合,把针对不同目标分子的探针与不同荧光值的微球共价偶联,然后使其与目标分子在悬液中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信号特异性检测到目标分子。陈昱等人运用建立的液相芯片检测体系对牛奶中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进行了检测。

5.5分析化学技术

随着分析化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仪器分析手段和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MS)等。这些方法于是通过分析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生物标志物)来区分和鉴定微生物。

6乳品中微生物控制检测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乳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各有优缺点,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的策略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检测效率。但是,乳品从源头到消费者饮用经历原料验收、运输、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任何环节都存在污染的风险,确保全程实时检测是乳品微生物控制检测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6.1在线检测

目前,在线检测成为乳品中致病菌检测的发展趋势。在国外,超声波技术、生物传感器和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已被应用于乳品检测及在线检测,这些方法具有测量快速、操作简单和信号可控性等实时检测特点。采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利用生物酶研制AFT反应器、生物传感器和“自生”式免疫亲和柱等系列产

品,用于AFT的去毒和分析检测。“自生”式免疫亲和柱是国际上牛奶加工需要的关键技术。中国乳品致病菌的在线检测技术与设备仍处在初级阶段,多数企业还在采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在线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是我国乳品中致病菌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各个学科的交叉发展,在线检测最终将彻底改变乳中致病菌检测的现状和传统的观念,实现高效、优质、廉价的统一。

6.2现场检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检测现场化、家庭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应地,对食品检测仪器的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化、便携式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些仪器的研制和生产,是今后乳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另一发展趋势。当前,学者们提出的构建生物芯片及缩微芯片理念,将进一步面向现场和速测方面。

缩微芯片实验是在一个芯片上包含了分析所具备的一切重要部分样品处理、反应试剂、检测器等。一些所谓芯片实验室的技术已经市场化,如基因芯片。芯片技术将越来越多地进入乳品类食品病原菌检测技术领域,实现检测系统的集成化、一体化。我国国家生物芯片中心等单位已开发并生产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食源性病毒检测和兽药残留检测的生物芯片技术平台(仪器和试剂盒),未来的检测仪器与计算机紧密结合,自动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更科学、更准确地提供结果,实现采样、进样、结果一条龙。形成检测的自动化系统。

将纳米技术与生物传感器技术相结合,检测乳品中致病菌的方法在国外已有相关报道,而我国还未涉及。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 nm以下的微小结构。像一个单一细胞膜一样的纳米传感器将具有其他传感器无法比拟的灵敏度和快速的响应时间。生物传感器的纳米化,可使人们在市场上直接检测食品成为可能。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电子鼻和电子舌等仿生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能够快速反应出被测样品的整体特征信息,在乳制品品质及货架期监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异常活跃。目前,电子鼻在微生物方面的检测针对不同的腐败菌种类及其生长规律进行研究,针对高危险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还有待于研究。

6.3低成本检测

现代检测技术存在共性的问题:检测成本高。昂贵的检测仪器及试剂并不符合我国检测行业的标准,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尤其是对基层食品检测工作。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农村市场是乳品消费的一大主力。所以,农村市场的乳品检测监测势在必行,而昂贵的检测成本对于基层食品检测负担太大,阻碍检测工作的进行。而且,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要求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灵敏度、稳定性和延长寿命。这些特性的改善也会加速检测仪器现场化、商品化的进程。 7结束语

乳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和应用先进的安全检测技术,可有效监控乳品中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乳品中各类微生物检测方法各自表现出不同的优缺点,如传统的增殖培养、生化试验等方法,鉴定过程时间长、免疫学方法快速、灵敏度高。但容易出现假阳性、假阴性:V1—DAS等虽然快速准确、通量大,但只能鉴定到属,仅适用于初筛,而且费用颇高。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准确、通量大,但制作费用太高。并且菌种的选择性富集培养仍属研究重点圆,不利于普及。建立更灵敏、更有效、更可靠、更简便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是保证乳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乳品微生物控制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各种检测方法之间交叉发展、相互融合、联合使用。必将为我国乳品生产构建起一道有效的安全屏障。多种检测技术以及各学科的交叉发展有望能解决上述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利群,谭爱军,叶仲文一起乳制品污染引起幼儿食物中毒的调查 2009(3):33~36

[2]李志勇,凌莉世界各国的乳品微生物检验[期刊论文]-中国乳品工业 2005(2):106~107

[3]李菲,董文宾,高洁,张建华牛奶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技 2008-5-13

[4]王永,赵新,兰青阔,朱珠,程奕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PCR-SSCP检测技术研究[期刊论文]-天津农业科学 2009-1-22

[5]吴清平,范宏英,张菊梅食源性致病菌免疫及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7-11

[6]Tsai Cousin GJ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detection of molds in cheese and yogurt1998:54~61

[7]胡建华,李洁莉,马兆飞,陆玲牛奶样品中志贺氏菌的快速PCR检测技术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7(5)

[8]吕艳,王华,王君玮,徐天刚,王淑娟,赵永刚,王志亮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期刊论文]-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9(5)

[9]赵宁,吕琦,姚丽燕原料乳中蜡样芽孢杆菌的快速检测 2009(6):127~140

[10]马冬,宋宏新,李明亮PCR检测乳品中大肠杆菌的研究 2009(3):212~214

[11]彭年才浅析乳品中高危害食品源性致病菌阪崎肠杆菌的快速检测 2008(7):326~337

[12]李燕鹏,李启琳,杨膺白,郭辉分子生物技术在乳品安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2):423~444

[13]Samkutty PJ Rapid assessment of the bacteriological quality of law milk using ATP biolummescence2001(2):23~32

[14]陈双雅,张永祥基因芯片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2008(4)

[15]陈昱,潘迎捷,赵勇,金维荣,秦红友,徐晓晶,唐明未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方法的建立[期刊论文]-微生物学通报2010-2

[16]曹际娟,王耀,王顺芝PCR-DHPLC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英诺克李斯特氏菌[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17]郑秋鹛,张兰威中国乳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期刊论文]-中国乳品工业 2008-10-12

[18]刘蓉,薛文通,张惠浅析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分心中的应用 2009(11):67~88

[19]HAUGEN J K.RUDI K Application of Gas-Sensor Array Technology fo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ofGrowth of Spoilage Bacteria in Milk:A Model Study 2006-1

[20]YANG G.KURITU J S Detection of Multi-class Pesticide ResduesUsing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Based on Polyclonal Antibody 2010-3

[21]曾庆梅,张冬冬,杨毅,胡斌,徐迪,韩抒,潘宗琴食品微生物安全检测技术[期刊论文]-食品科学2009-10

[22]汪月霞,赵会杰,赵一丹PCR方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研究进展2010(5):98~103

[23]Gunzer F Molecular detection of Sorbitol-ferment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 in patients withhemolytic-Uremic Syndrome 2006(7):421~423

[24]Patel J R.Bhagwat A A.Sanglay G C Rapid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from hydrodynamic pressuretreatedpoultry using molecular beacon real-time PCR 2009(1):334~336

[25]沃克 JM.拉普勒,谭天伟,黄留玉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2003(4):74~83

[26]黄留玉PCR最新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 2005(3):346~357

[27]罗淑华,黄胜中,李宇聪,袁达康,叶雪仪荧光实时PCR检测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12


相关内容

  • 动植物检验检疫整理
  • 绪论 第一节 动植物检验检疫的概念 1.动植物检验检疫:指借助于立法和法规对来自疫区的可疑动物.动植物产品以及其他应检物品,实行强制性的检查和处理,以防止疫情传播蔓延,从而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保证人体健康的活动. 2.缩写 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IPPC:国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乳品厂卫生规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乳品厂卫生规范 Hygienic specifications of dairy factory GB 12693-1990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对乳品厂生产原料.设计与设施.管理.操作人员.加工工艺.成品贮藏与运输的卫生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加工3.2所指的各 ...

  • 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   一.生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1、生产实习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完善和补充。   2、生产实习让学生亲身了解到企业、生产线的运作流程,使学生更好的加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3、丰富学生对实际应用的探索基础,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二.生产实习的内容   1 ...

  •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专题论述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0年8月第31卷第8期 203 高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孙传范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北京100045)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资源利用率和增值加工程度,实现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膜分 离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杀菌.检 ...

  • 浅谈如何建立标准的乳制品化验室
  • www.chinadairy.net [email protected] 中国乳品工业 浅谈如何建立标准的乳制品化验室 陆相波1,丁玉萍2 (1.佳木斯硕业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 要:从乳制品生产厂的化验室布局.仪器装备.检测项目及 ...

  • 再制干酪的研究进展_李国芝
  • Dairy Industry 乳品加工 再制干酪的研究进展 ■ 李国芝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介绍了再制干酪的研究进展,包括再制干酪生产中乳化剂的作用及研究进展:再制干酪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包装方式及控制储藏期间不利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再制干酪:乳化剂:加工设备:研究进展 再 ...

  • 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防治
  •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9年第3期 FoodandNutritioninChina No.03,2009 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其防治母 张远1'2,樊瑞莉 (1河南科技学院,新乡455005:2浙江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杭州 51 0055)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壤污染较为严重,采 ...

  •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 2009年第6期总第34卷 中国调味品 CHINACONDIMENT 专论综述 乳酸菌的保健功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赵龙飞 (商丘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文章结合乳酸茵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机理,综述了其在食品保藏.改善风味.加工乳品.腌制莱类.酿造酒类.酱油等食品方面 ...

  • 婴幼儿配方奶粉审查细则
  • 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 审查细则(2013版) (送审稿) 一.适用范围 本审查细则适用于企业申请使用牛乳或者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乳清粉.乳清蛋白粉.脱脂乳粉.全脂乳粉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使用法律法规及标准所要求的条件,加工制作供婴幼儿(36月龄以内)食用的婴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