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领导干部"三风"不正的种种表现

(04年4月写的向有关部门提的建议,今天发上博客作了一点修改)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政风会风文风真成问题,不端正不得了。

政风问题

咱不说虚假政绩。咱说说,创造政绩的过程中的政风问题。抓工作确实需要有载体、抓手,要设计一些活动,但这里有一个动机和效果的问题:动机不正,就会标新立异,作秀出风头;忽视效果,这名堂多了杂了,也就烦了烂了,必定事与愿违。当前政风不正最突出的问题正是所谓的载体、抓手和活动花样百出、泛滥成灾。

花里胡哨的年月周日。"xxxx年",......;"xxxx月"......;"xxxx周"......;"xxxx日"......。最常见的是什么"作风建设年"、"调查研究年"“制度建设年”。试想,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周、哪一日不应该抓作风建设、调查研究和制度建设,如果依照十二生肖那样给"年"、"月"、"周"、"日"起名,那有多少伟大意义。

那么多工程,哪来得及建设。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深谙系统理论,一些并非重中之重、浩大繁复的事,都冠以"xxxx工程",一个工程还没有竣工,另一个工程又上马了。许多工程虎头蛇尾,最后是否验收也难说。

给常规工作起个新名堂。"指导"不就是"联村","指导员"不就是"联村干部"?下派工作组、下派工作员是我们的老手势,也是我们的"优势"。起"指导员"这名字,还有个对下派干部和农民群众水平的估价问题。一些坐机关的人员,没有半年六个月的功夫,你能指导解决"三农"问题吗。我下乡插队务农十年,后来当上了公社干部和县农办干部,真不敢说自己是农村工作的内行了。毛泽东同志不是教导我们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吗。现在我们自称"指导员",怕会脸红吧。这使人不得不感叹,眼下各地各部门的"创意"真是层出不穷,今天你出一个新招,明天我就出两个新术,这"创新"成果实在太丰硕了。我举这个例子担心伤害新生事物,但觉得咱反正是提建议,又有何妨。

"活动"的数字游戏 。数字修辞不是不能讲,用得恰当,有提纲挈领、易懂易记之功(如"三个代表"),但用腻了,就倒胃。现在铺天盖地的"万千百十"活动。打开传阅文件,你查各类简报好了,什么"六求真六务实"、什么"五五法"、什么"三日两谈"、什么"双十佳"、什么"1239活动"......,真是美不胜收、眼花缭乱。

会风问题

从某个角度看,会风不正其实也就是政风不正。我们现在已经懒得再呼吁精简会议,喊了没用。会多就多吧,只希望开得短一点、轻松一点、正气一点,可惜连这一点愿望也往往落空。

主讲人、主持人把与会者当幼儿园小朋友。主讲人一讲就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程式,把与会者当成幼儿园小朋友,每一次都要认真地进行养成教育:(1)统一认识;(2)明确任务;(3)落实措施;(4)加强领导。主持人还要复述主讲人的话,再叮咛、再嘱咐,会就是这样拖长的。其实,下一级主讲人的话,上一级主讲人早已讲过,下面会上讲的,上面文件、报纸早已有了。重要的理论、重要的政策,有必要强调,但许多话耳朵早已听起老茧,有必要再絮叨吗。

重要讲话太多了,也就不重要了。主持人言必称主讲人刚才作了"重要讲话"、"十分重要的讲话"。我的感觉是每次都听"重要讲话"心理负担太沉,但后来也就"债多不愁,虱多不痒"了。有一次,我到一个社区参加结对共建文明的仪式。会上安排四人讲话,我是其中一个。我的讲话内容预定是介绍作为结对一方单位的情况以及结对后的打算。主持人对开头两人的讲话,不称"重要",只称"发言";对我们两个带"长"的,就称为"重要讲话"了。事后,我出于好奇,问了主持人"'重要'与'不重要'你是怎么认定的?"他竟然毫不尴尬,环顾左右而言他,笑着说"现在作兴都称'重要讲话'了"。当时我还想问一句"你高度概括我们的发言为'重要讲话',下面听的人,你猜他们会有什么感觉?"但一转念,不问算了。

台前突出个人讲话,集体决策和政策、法律就被挤到台后。如果说,主持人对主讲人说些恭维话,还只是使台上台下不喜欢马屁的人听了觉得难受,那么主持人强调与会者必须"认真执行"主讲人的任何"重要讲话",那么这个危害就大了。领导人的讲话需不需要"认真执行",这要看讲话的场合、内容。如果领导干部的讲话是一种行政行为,或者是对决策、政策、法律的有效解释,那当然要执行;如果领导干部的讲话道出了真理,给人以启发,那也当然要领会其精神,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如果领导干部谈的是个人的想法,或者虽代表集体但想法还不成熟,那怎么能够"认真执行"呢,那不是"以言代法"又是什么。

文风问题

文风问题也是个老问题了。这个问题与政风、会风有紧密联系。当前文风不正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情况:

热中于"宏大叙事",不屑于"一得之见"、"一孔之见"。一些地方党报的理论版可以说主要是当地领导干部理论家露一手的舞台。可惜许多文章,咱真不敢恭维,说是"假、大、空"吗,那是太苛刻了一点,说是"高屋建瓴"吧,实在还不到这个水平。中肯一点讲,许多同志是热中于"宏大叙事"而不屑于"一得之见"、"一孔之见"。我摘录一些标题就可见一斑了,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进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我很少在理论版上看到精短、泼辣、实在而又有新意的好的言论,也很少看到有数据、有事例、有分析、有论证的调查报告。我认为,就多数领导干部来说写理论文章,其应用性、针对性要强一点,口子开小一点,文字再少一点,"一得之见"和"一孔之见"能写全、写深、写新、写辨证已经不错了,这也可能是我把这些领导干部定位定得太低了。但不这样定位,你洋洋洒洒写了许多,人家一看题目就嗤之以鼻,你不是白劳碌吗。

为现成正确理论找例证、做注释,在严峻的现实问题面前失语。这跟以上"宏大叙事"也有关。许多理论文章之所以无人看,因为它只是为现成的正确理论、决策找例证、做解释,或者是对文字做些"新"的排列组合,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它离普通读者和老百姓太远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们工作的教训、失误和潜在的危险,理论在这时候哑口无声了。倒是看杂文、漫画之流,在扑哧一笑之下,感觉到它们对生活的负载,也领悟到深刻的哲理。

小标题太精致了。眼下许多文章、讲话稿,对小标题的琢磨真是煞费苦心:四字八句、对仗排比,当然又少不了数字游戏。后果是内容这小头去戴标题这大帽。看了这些美文和听了这些精彩的报告,心里总不免要问,果真做得那么好吗。诚然,文章、讲话稿的小标题必须讲究,精练、贴切、生动是应该的追求。但是当你想把丑陋的政绩通过漂亮的文字包装起来亮相,或者你想哗众取宠,或者追求绝对圆满时,这小标题的讲究就走味了。

(04年4月写的向有关部门提的建议,今天发上博客作了一点修改)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政风会风文风真成问题,不端正不得了。

政风问题

咱不说虚假政绩。咱说说,创造政绩的过程中的政风问题。抓工作确实需要有载体、抓手,要设计一些活动,但这里有一个动机和效果的问题:动机不正,就会标新立异,作秀出风头;忽视效果,这名堂多了杂了,也就烦了烂了,必定事与愿违。当前政风不正最突出的问题正是所谓的载体、抓手和活动花样百出、泛滥成灾。

花里胡哨的年月周日。"xxxx年",......;"xxxx月"......;"xxxx周"......;"xxxx日"......。最常见的是什么"作风建设年"、"调查研究年"“制度建设年”。试想,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周、哪一日不应该抓作风建设、调查研究和制度建设,如果依照十二生肖那样给"年"、"月"、"周"、"日"起名,那有多少伟大意义。

那么多工程,哪来得及建设。是不是因为我们的领导干部都深谙系统理论,一些并非重中之重、浩大繁复的事,都冠以"xxxx工程",一个工程还没有竣工,另一个工程又上马了。许多工程虎头蛇尾,最后是否验收也难说。

给常规工作起个新名堂。"指导"不就是"联村","指导员"不就是"联村干部"?下派工作组、下派工作员是我们的老手势,也是我们的"优势"。起"指导员"这名字,还有个对下派干部和农民群众水平的估价问题。一些坐机关的人员,没有半年六个月的功夫,你能指导解决"三农"问题吗。我下乡插队务农十年,后来当上了公社干部和县农办干部,真不敢说自己是农村工作的内行了。毛泽东同志不是教导我们放下架子甘当学生吗。现在我们自称"指导员",怕会脸红吧。这使人不得不感叹,眼下各地各部门的"创意"真是层出不穷,今天你出一个新招,明天我就出两个新术,这"创新"成果实在太丰硕了。我举这个例子担心伤害新生事物,但觉得咱反正是提建议,又有何妨。

"活动"的数字游戏 。数字修辞不是不能讲,用得恰当,有提纲挈领、易懂易记之功(如"三个代表"),但用腻了,就倒胃。现在铺天盖地的"万千百十"活动。打开传阅文件,你查各类简报好了,什么"六求真六务实"、什么"五五法"、什么"三日两谈"、什么"双十佳"、什么"1239活动"......,真是美不胜收、眼花缭乱。

会风问题

从某个角度看,会风不正其实也就是政风不正。我们现在已经懒得再呼吁精简会议,喊了没用。会多就多吧,只希望开得短一点、轻松一点、正气一点,可惜连这一点愿望也往往落空。

主讲人、主持人把与会者当幼儿园小朋友。主讲人一讲就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程式,把与会者当成幼儿园小朋友,每一次都要认真地进行养成教育:(1)统一认识;(2)明确任务;(3)落实措施;(4)加强领导。主持人还要复述主讲人的话,再叮咛、再嘱咐,会就是这样拖长的。其实,下一级主讲人的话,上一级主讲人早已讲过,下面会上讲的,上面文件、报纸早已有了。重要的理论、重要的政策,有必要强调,但许多话耳朵早已听起老茧,有必要再絮叨吗。

重要讲话太多了,也就不重要了。主持人言必称主讲人刚才作了"重要讲话"、"十分重要的讲话"。我的感觉是每次都听"重要讲话"心理负担太沉,但后来也就"债多不愁,虱多不痒"了。有一次,我到一个社区参加结对共建文明的仪式。会上安排四人讲话,我是其中一个。我的讲话内容预定是介绍作为结对一方单位的情况以及结对后的打算。主持人对开头两人的讲话,不称"重要",只称"发言";对我们两个带"长"的,就称为"重要讲话"了。事后,我出于好奇,问了主持人"'重要'与'不重要'你是怎么认定的?"他竟然毫不尴尬,环顾左右而言他,笑着说"现在作兴都称'重要讲话'了"。当时我还想问一句"你高度概括我们的发言为'重要讲话',下面听的人,你猜他们会有什么感觉?"但一转念,不问算了。

台前突出个人讲话,集体决策和政策、法律就被挤到台后。如果说,主持人对主讲人说些恭维话,还只是使台上台下不喜欢马屁的人听了觉得难受,那么主持人强调与会者必须"认真执行"主讲人的任何"重要讲话",那么这个危害就大了。领导人的讲话需不需要"认真执行",这要看讲话的场合、内容。如果领导干部的讲话是一种行政行为,或者是对决策、政策、法律的有效解释,那当然要执行;如果领导干部的讲话道出了真理,给人以启发,那也当然要领会其精神,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如果领导干部谈的是个人的想法,或者虽代表集体但想法还不成熟,那怎么能够"认真执行"呢,那不是"以言代法"又是什么。

文风问题

文风问题也是个老问题了。这个问题与政风、会风有紧密联系。当前文风不正这个老问题出现了新情况:

热中于"宏大叙事",不屑于"一得之见"、"一孔之见"。一些地方党报的理论版可以说主要是当地领导干部理论家露一手的舞台。可惜许多文章,咱真不敢恭维,说是"假、大、空"吗,那是太苛刻了一点,说是"高屋建瓴"吧,实在还不到这个水平。中肯一点讲,许多同志是热中于"宏大叙事"而不屑于"一得之见"、"一孔之见"。我摘录一些标题就可见一斑了,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推进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旋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我很少在理论版上看到精短、泼辣、实在而又有新意的好的言论,也很少看到有数据、有事例、有分析、有论证的调查报告。我认为,就多数领导干部来说写理论文章,其应用性、针对性要强一点,口子开小一点,文字再少一点,"一得之见"和"一孔之见"能写全、写深、写新、写辨证已经不错了,这也可能是我把这些领导干部定位定得太低了。但不这样定位,你洋洋洒洒写了许多,人家一看题目就嗤之以鼻,你不是白劳碌吗。

为现成正确理论找例证、做注释,在严峻的现实问题面前失语。这跟以上"宏大叙事"也有关。许多理论文章之所以无人看,因为它只是为现成的正确理论、决策找例证、做解释,或者是对文字做些"新"的排列组合,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它离普通读者和老百姓太远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我们工作的教训、失误和潜在的危险,理论在这时候哑口无声了。倒是看杂文、漫画之流,在扑哧一笑之下,感觉到它们对生活的负载,也领悟到深刻的哲理。

小标题太精致了。眼下许多文章、讲话稿,对小标题的琢磨真是煞费苦心:四字八句、对仗排比,当然又少不了数字游戏。后果是内容这小头去戴标题这大帽。看了这些美文和听了这些精彩的报告,心里总不免要问,果真做得那么好吗。诚然,文章、讲话稿的小标题必须讲究,精练、贴切、生动是应该的追求。但是当你想把丑陋的政绩通过漂亮的文字包装起来亮相,或者你想哗众取宠,或者追求绝对圆满时,这小标题的讲究就走味了。


相关内容

  • 学校"三风"建设之我见
  • 学校"三风"建设之我见 草场中小 韩丙武 2010.9 学校"三风"建设之我见 "三风"即指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 校风,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 ...

  • 学校三风建设计划
  • "三风"建设计划 "三风"即指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 校风,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 ...

  • 对高职院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反思
  •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而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越来越低,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提高 ...

  • [改造我们的学习]之时代背景
  • 时代背景之一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延安干部会上所做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整风运动中的重要文献之一.毛泽东在这篇报告和<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著作中,从思想方法上进一步总结了过去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路线分岐,分析了相当广泛的存在于党 ...

  • 三风学习心得体会
  • 校风,一所学校的风气。即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和机关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一种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 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 ...

  • 共青希望学校"三风一训"解读(新)
  • 共青希望学校"三风一训"解读 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我们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从学校健康有序.内涵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以下"三风一训",并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解读如下: 我们的校训是 ...

  • 学校三风整顿心得体会
  • **年学生,应形成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件长远的、根本的、重要的大事来抓的共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有一部分人往往过多的过重的注意社会风气对校风学风建设的冲击和影响,对校风学风建设中客观上的难度产生种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因此,这就造成了 ...

  • 谈谈端正学风
  • 谈谈端正学风 刘云山 2013-4-8 7:46:05 来源:2013-4-8 学习时报 学风与作风.文风紧密相连,也是党风的体现.在哲学上,学风是认识论问题.对一个政党来说,学风是思想路线问题,反映着党的理论自觉程度,反映着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反映着党的精神面貌.重视学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 ...

  • 三风建设活动方案
  • 2008年"三风"(学风.班风.室风)建设活动方案 "三风"是立校之本.治学之基,"三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永恒的主题.2008年是学院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决战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三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