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哲学思辨

第22卷第3期

运城学院学报

JournalofYunchengUniversity

%z.22

No.3

2004牟6月

Jun.2004

《周易》的哲学思辨

乔兆坤

(山西省历史学会,山西运城044004)

摘要:《周易》是一部西周王室祭祀史书,全篇64卦闪耀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将《易经》从神学改造为哲学并用以解释《易经》的学术汇总。它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易经》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I量变质变及其度量;阴阳消长的太极理论及其卦体说、爻位说、卦德说和变卦说:“七日

来复”的螺旋卦序等。这些理论构成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框架,莫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

历史意义.它比古希腊哲学要早200至400年.是人类智慧的一块夺目瑰宝。

关键词:《易》,实践;量变质变,太极论l爻位说中圈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2004)03--0001—06

一、阴阳概念的产生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华夏先民们的头脑中就已形成了阴阳对立的思想萌芽。它首先反映在男女墓葬和祖先崇拜上。陶器上大量出现“花叶相间、黑白相衬”为代表的纹饰,半坡人面网纹盆I=I沿上“十I”刻画,大汶口骨梳上“卜、_{”刻画和蓝田泄湖卦画等阴阳符号。方琮圆壁上的阴线阳纹,含山出土的“玉罗盘”也都有力证明5000年前阴阳对立的思想观念的确存在。龙山文化盛行的占卜活动,遵循“左右甲骨为纯、正反两面贞问”的程式,同样体现了这一观念。《尚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华阴”,《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则从语言学渠道明确提供了阴阳观念的证据。殷墟卜辞中不仅记录了大量对立的概念,如男女、父母、朝夕、上下、水火、有无、生死、先后等等,而且“今隹(阴)”、“易(阳)”这两个字也正式出现。殷末青铜并卣铭文男咽女乳上的“一”、“一一”符号和周初蚌饰上八卦卦画符号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说明,至少在公元前4—5千年讫止周初,华夏先民们经过漫长的实践和认识,不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阴阳概念,而且巧妙地将其物化为八卦基本卦画,为《周易》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卦象的物质根源

《周易》64卦卦象实质上是一道道不定方程集成运算的解析式。太卜、巫史和国王,都是当时蒙着宗教外衣的数学家。他们通过观象授时、占筮画卦

的计算活动,精心选定祭祀的日子,所以说《周易》首先是西周一部祭祀历书。《说文解字》释“易”字为“蜥蜴”,是个象形字,同时又有两种说法存疑:“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日从勿”。其实,“蜥蜴”是个连绵词,不能破读为“易”。根据甲骨文和金石文字,“易”字也根本不象蜥蜴之形,倒极似日、月、卦画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其意义当为“阴阳合历的某一祀日”。月相、千支、卦画三为一体:“期”之数为一定数,恰为六阳爻216策(每爻36过策X6)与六阴爻144策(每爻24过策×6)之和,即360日,以干支纪之,正好六个花甲日而为一岁。月相盈亏,告朔于庙,每月天数30日或29日,亦为一定数。64卦384爻则如一架神奇的计算器,其运算程序与法则暗合“朔气相齐”的规律,也是一个定数。“三定而筮”,置闰便发生科学变易。西周时王便根据这一历法和传统祭法卜日而祭,以指导农事、政事、戎事等活动。“观象筮时,以齐七政”,是古代先进文化的科学实践活动,《诗・大雅・灵台》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科教活动的盛况。《易传》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质相互作用来解释事物变化,正是长期“观象授时”实践活动的结晶。它虽然存在好多脱离经文的牵强,但就总体而言,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的,辩证的,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卦爻辞是西周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周易》卦爻辞始于文王终于厉王,宋祚胤先生论证颇详。这一点不仅《周礼》、《仪礼》可以佐证,就

收稿13期:2003--03—25

作者简介:乔兆坤(1948一).男,山西运城人,山西省历史学会会员,原运城安邑中学历史教师。

是《易经》有关各卦,亦可直接证明。如《师》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周族其谁?又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与《利簋》、《牧誓》相印证,当为武王克殷之事。《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喱人凶,武人为于大君。”结合全卦卦爻辞及《书・大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日:‘予复!”’,当记武庚叛乱复辟之事。《旅》记厉王巡守事,《百百明楼金文考说》收录的厉王时“旅簋”、“旅鼎”、“旅篮”并非偶然巧合。《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和《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都是厉王复辟的方略。“高宗伐鬼方”是比喻之辞而非实指,因为高宗是殷代中兴之君,前于帝乙好几代,何以在《归妹》之后“伐鬼方”?因此“帝乙归妹”与“高宗伐鬼方”一样,都是借用典故的比喻之辞。《周礼・春官・太I-》:“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日征,二日象,三日与,四日谋,五日果,六日至,七日雨,八日瘳。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因此可以肯定,《周易》是一部从文王到厉王的祭祀历书。其中有大军征伐,如《师》、《履》、《离》、《晋》、《明夷》等;有礼法祀仪,如《大有》、《盅》、《损》、《益》、《骺》、《萃》、《升》等;有会同聘盟,如《比》、《同人》、《家人》、《夫》等;有施政谋略,如《乾》、《坤》、《泰》、《否》、《谦》、《豫》、《复》、《恒》、《艮》、《节》等;有猎获侵夺,如《小畜》《大畜》等;有朝觐谏议,如《讼》、《观》、《蹇》、《兑》等;有困厄图强,如《大过》、《小过》等;有乱中求治,如《剥》;有建邑封侯,如《屯》;有

立君拥王,如《临》、《随》、《睽》等;有刑罚治狱,如《噬

议表决,按照服从的多寡综合判断拟行该事的吉凶,并以卦名和卦辞形式提出施政纲领和施政策略。年终或一件事情结束(两年或三年)再考核平时各部族跟踪卜筮的结果,综合为六爻“验辞”,作为报祭先王的“六舞”脚本(体态语),供国子排练。这种自下而上协商产生并经实践检验的施政方略,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唯物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具有积极辩证的倾向和意义。

《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一个“危”字,一个“使”字,切中了《周易》所坚持的主观能动作用;一个“道”字将其重要作用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是“一矢中的”。《履》卦是体现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型例子:武庚叛乱(武人为于大君),周族视其为纸老虎(履虎尾,不呸人),但在战术上很重视(眇能视,跛能履,嘎人凶),谨慎反击,必获胜利(履虎尾,朔朔,终吉)。

卦爻辞不仅在主客观关系中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而且在主观活动中也十分重视“民本”作用。除了上述I-筮中坚持“自下而上、协商一致”的议事原则外,全篇共有42个“孚”字,其中30多个是讲君王要“诚心笃实、取信于民”的,如《比》、《小畜》、《坎》、《家人》、《解》、《益》、《萃》、《井》、《革》、《中孚》等卦所列。《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朱熹释日:“上下有信而互惠,大吉而大得志”。这与《尚书・召诰》:“王在德元、民为邦本”及《论语》:“t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合”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民本”思想比较正确地体现了领袖与民众的关系,因而有历史唯物论的可贵萌芽。

卦爻辞做为王室活动的档案,记录了西周时王的重大行迹,时王死后则要依其“行之迹”赐给“湓号”。这样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据时王湓号和《周书・湓法》来“还原”其“行之迹”,从而达到西周断代和破译《易经》之目的。

总之,《易经》的辩证唯物论思想,《易传》有十五个章节都做了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各章虽然角度不同,但结论却只有一个;即《易经》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

五、量变质变的量度与64卦历法“表盘”

嗑》、《坎》等;有婚媾迎娶,如《贲》、《咸》等;有奴隶逃亡,如《遁》;有田赋制度,如《颐》、《井》等;有革新措施,如《大壮》、《解》、《困》、《革》等;有赏功罚罪,如《鼎》、《中孚》等;有祷救天灾,如《震》、《丰》等;有和亲制夷,如《渐》、《归妹》等;有巡守贸易,如《无妄》、《旅》等;有国子和庶民教化,如《蒙》;有进用巫臣、加强王权,如《巽》;有国人暴动,如《涣》;有渡河流亡,如《既济》、《未济》等。卦中大量存在的图腾孓遗,纹身习惯,抢婚风俗,井田渔猎、王位继承、观光检阅、龟(圭)玉鼎食、朝议制度、原始禁忌等等,都与刚从方国发展为邦国的西周历史相吻合。从总体上讲,卦爻辞生动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本质特征。

四、《周易》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据《尚书・洪范・稽疑》、《仪礼・特牲(少牢)馈食礼》和甲骨I-辞格式,可以推知卦爻辞乃是卜筮全过程的统计记录。占卜是古代邦国(部落)通过宗教会议协商议定本邦国(部落)重大活动的仪式。会议执行各部族协商一致的原则,由筮(贞)人集团、国王(主人)、卿士、庶民(子姓兄弟)之长代表各部族审

筮仪与卦的结构体例告诉我们,至少在西周时期古人已十分纯熟地运用了演绎推理(由命辞为先导推及种种可能)和归纳推理(由种种可能概括出兆辞和卦名)。再由演绎(从卦辞到实证材料)到归纳(从大量实证材料考定为六爻“验辞”),又是多么精当反复地使用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这些逻辑思维方法没有象古希腊人那样停留下来自成体系,而是

直接与阴阳八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辩证逻辑体系。其中量变质变及其度量,则是这种哲学体系最直观、最浅显、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内容。

《易经》中《乾》、《坤》、《需》、《比》、《临》、《贲》、《咸》、《明夷》、《井》、《艮》、《渐》等卦都是运用量变质变规律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典型例子。《乾》卦不但反映了“龙方”(周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趋势,而且提出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韬晦策略。《坤》卦指出翦商的路程漫长而艰险,应当先向西南逐步开疆,不断征伐,强化治理,始终坚持“履霜而坚冰至”的战略,最后就会达到戡平商纣的质变。《渐》卦以“鸿渐于干(岸)”、“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陆”,生动地描画出淮夷侵伐周室,形势逐渐严峻,最后和亲弥兵、化于戈为玉帛而发生质变。以上量变质变的“度”即为六爻位次及其兆辞,如“吉、利、吝、厉、悔、咎、凶”等。以上各卦能够如此纯熟地运用量变质变规律认识和处理事情,并非偶然。它是古人在观象授时的基础上,长期考察人事活动的经验总结。

《易传》根据“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和“长男(女)、中男(女)、少男(女)”的阴阳卦画,排出了一个闰年之内八节64卦阴阳消长的历法图:长男,一阳在“本”,为震,为立春}中女,二阳在“本”、在“末”,为火,为春分;少女,二阳在“本”,在“中”,为兑,为立夏l父,三阳,为乾,为夏至。前半年每一时节,万物皆表现为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后半年则为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长女,二阳在“中”、在“末”,一阴在“本”,为巽,为立秋;中男,一阳在“中”,二阴在“本”、在“末”,为坎,为秋分;少男,一阳在“末”,二阴在“本”、在“中”,为艮,为立冬;母,三阴,为坤,为冬至。寒暑交替,周而复始,八节围而成圆.两节之间,前半年阳升阴降,外卦由“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序之;后半年阳降阴升,外卦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序之。于是得64卦阴阳递变度量图,这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它非常精确地描述了一年之内若干小量变小质变积累而成的大量变大质变,科学地反映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因而被用作“历法大表盘”。它使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深幽抽象的哲学规律图象化、数学化,从而奠定了东方哲学的基石。“履霜而坚冰至”则是量变质变规律最形象、最本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

根据量变质变规律,《易传》提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的警告和“见几而作”的实践原则,成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这是哲学理论的又一次飞跃与升华。

六、对立统一的卦爻模式

《易经》不但处处以“九”和“六”表示阴阳对立、序次事物变化过程,而且卦爻辞也蕴含着成熟的对立统一辩证法思想。如《履》卦“以弱胜强”和“纸老虎真老虎”的思想,《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小往大来”的矛盾依存及其转化思想;《随》卦所反映的两种王位继承法既斗争又联合的情形;《颐》卦关于公田私田两种剥削方式的大争论;《遁》卦对于“蓄奴释奴”的两种态度和政策;《晋》卦关于“顺利与困厄”在战争中交替出现、互相促进的思想;《解》卦所体现的“取之于民与取信于民”的辩证关系;《革》卦关于改革与巩固政权的相互关系;《既济》“以退为进、以屈求伸”的思想,等等,都明确昭示对立统一思想的成熟程度;孔子在整理和传授《易经》的教学实践中,吸收了《老子》、《孙子》的阴阳理论,吸收了《左传》、《国语》举录的春秋以来的卜筮经验,将周初以来的“历法图”改造为“太极图”和“易象图”。创立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易经》64卦中,有34卦内卦与外卦阴阳相吸,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为相容关系。另外30卦,内卦与外卦同属阳性或阴性,为相斥关系。这相斥关系的30卦是否合乎“对立统一”规律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说:“自然界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毛泽东说:“差异就是矛盾。”64卦用来度量一年之内各节侯的寒暑变化这些运动过程,当然无一例外地符合上述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定义。《易传・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伏羲八卦强调矛盾的“对立趋向”,文TA.卦则强调矛盾的“依存特征”。可见《易传》的“对立统一”概念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

内卦与外卦不仅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于一卦之中,而且各向其反面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可用“历法图”中64卦“直径对称”并旋转半周来模拟:外卦一(64,63)复内卦1’颐

一(2,1)阴消

32‘阳长乾

一(62,61)一(60,59)

23’屯

娠—丙葑—=广‘大过—=r’鼎—丁,……

外卦(64,63)(62,61)

(2,1)阳消

(60,59)

坤=西3两苌

这就是说内卦与外卦这一矛盾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每一时刻其运动形式都表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乾坤为太极,是运动过程的终始阶段。每

一复卦都可视为一个“太极”。故“太极”大则“宇宙而不御”,小则“赜幽而不遗”。上列模拟之数字既是序数,又是基数;既表示阴阳的强弱数量,又表示其

运动的时空及方向。这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厉、悔、咎、凶”等不同的兆辞。如此,事物变化前景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模型”,即“对即可“胸中有数”。“四式八类”爻位说是孔子创立的立统一”古老的表现形式。根据这一理论,于是有六辩证逻辑学,它比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既高深爻(事物变化的全过程)阴阳消长模拟数:

又简易,而且早出将近200年。若以卦体理论言之,一(64~45)

~(4~25)

至少更要早出400年,这是何等深厚和伟大的民族第一爻

l~lo

’第二爻11~20

创造力!

第三爻一(24~5)

1F巧矿’太极可丽’

一(4~1)

无论《易经》或《易传》,都十分重视卦德。卦德代表该卦新生、正义、前进、上升的一方,是该卦的灵64~4544~25第四爻一(1~10)’第五爻一(11~20)’魂和统帅。它决定该卦矛盾推移过程中主观能动的24~5

4~1

意向或目标,起主导作用,一般以卦名和卦辞裁断第六爻一(21~30)’太极一(31~32)’

之。卦体论和爻位说必须以卦德为前提。《易经》中不难看出,六爻的阴消阳长或阴长阳消总是相常常碰到的“贞”字,绝大多数是当“正”来讲的,强调伴而生,如影随形。正如人体的各个部分,莫不同时的就是卦德。《易・系辞下》第七章专门讲了统帅具有父母生命的一半,或称阳或称阴,均可。一、三、《易经》的“九德”,其核心是“仁和”,“仁”者事之用,五爻称阳爻,二、四、六爻称阴爻,各爻“负阴而抱“和”者事之功,目的是“敬天保民”。重视卦德就是阳”,正是古人对万物运动属性的正确认识和巧妙描要求在学《易》用《易》时,正确把握矛盾双方的重点,述。总之,阴阳消长的太极理论揭示了宇宙间物质做矛盾转化中的促进派,避免《左传》中对于穆姜夫存在和运动的本质规律,因而成为《易传》卦体论和人所做的错误推卦。

爻位说的哲学基石。

《彖传》说《贲》、《无妄》、《随》、《盅》、《损》、《益》、伏羲八卦是在表示远古双系“米”字氏族谱牒和《涣》等卦是变卦。《左传》、《国语》引用《易经》占筮“洛书”墓位的基础上,用来度量阴阳之精气的“气”时,也几乎全部采用变卦的形式。这是怎么回事呢?侯历法图,即巫用置闰历书。经孔子改造,“形而上”原来古人在占筮时,如果所得卦象(时间)与命辞(将升为“太极图”。文王八卦则是在表示远古“十”字与要进行某事)相乖谬,则要重新占筮。《仪礼》:“若不“Z”字双系氏族谱牒和“河图一昭穆”式墓位的基础吉,则筮远日,如初仪。”甲骨卜辞中有“一习吉”、“习上,用来表示万物随阴阳而动的“物”候历法图,即实一卜”、“习二卜”刻辞;也有刮削旧卜辞后剩下残文,用祭祀历书。经孔子改造,“形而下”现为“易象图”。然后记录新卜辞的证据。《礼记》:“卜筮不过三。”“易象图”以“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自然《史记・龟策列传》也有同样记载。这些记载都说物质代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单卦,并明变卦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定有所本。我认为,所且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于是就产生了中国古代“对谓“一习”者,是指参与卜筮的首领们意见完全一致,立统一”哲学的卦体理论。这种“物候式”卦体哲学,所谓“一卜”、“二卜…‘卜筮不过三”者,是指逐级扩大简易直观,方便实用,因而“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成占筮首领(旅占)的范围,审议其决策的正确与否。为全民上下启蒙达智的有力武器。

变卦的原则是:“七八不变九六变”。其原因有三:爻位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逻辑格式,是“太极“九、六”为老阴老阳爻象,由于谱牒制度“参伍以论”的精华所在。阳居一、三、五爻,阴居二、四、六爻变”,父母卦也可能在不同谱牒制度中变为子女卦,为得正(位);二、五爻为阴、阳爻的中位(强盛阶段),此其一也;在“太极”理论中,“九、六”既可为乾坤,为居之为得中;若阴、阳爻各居二、五爻位,就是既得正“太极”,为终始,为静止,亦可在更大系统中为运动,又得中,行事大吉。另外,根据内卦和外卦的主次关为变化状态。变动“九、六”,就是变静为动或变动为系或共性与个性关系,初爻和四爻,二爻和五爻,三静,调整行动,此其二也;在历法图中,卦爻不同,时爻和六爻阴阳配合,叫相应。《既济》(离下坎上)卦候节令亦各不同,而月令不同,将会导致“冬行春令”的爻位是唯一规范的典型,其它63卦爻位复杂多之类的错误,此其三也。总之,变卦的实质,就是在变,各具特色;合之则吉,不合则须具体分析,一般说寻找事物“对立统一”的必要条件。条件不穷尽,就来,不合是不吉利的。总括爻位变化,不外乎“中正、会出现“虚假矛盾”。至于“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中、正、非中正”四式及其相应与否。各爻按“三合柔”等等,都是对占筮时所变动的爻象进行注释说明(中、正、应)从其多”的原则,得:中、正、应全合者l之辞。变动爻象是要记录的,这些被记录的说明之类;中正、中应、正应两合者3类;中、正、非中正而应辞称作“署辞”,记在卦爻辞的旁边。孔子在整理《易单合者3类;非中正不应全不合者1类,凡8个类经》时将其删去,因而变卦说便成为千古争讼的疑案

型。有诀云:“中正、中、正、非中正,应8三合从其了。

多。”根据“三合”的8个类型,分别判以“吉、利、吝、

综上所述,对立统一的卦爻模式是世界上最古

老、最先进而又最为简易的辩证逻辑学,是孔子及华

由“七日来复”推而广之,在周历的编制筮算中夏民族对整个人类的杰出贡献。

周族还发现了“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年七、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卦序

中置闰”等更大的周期性规律。19年7闰为一章,《易经》中一共有16个“复”字,只有《渐》九二76年一部四章28闰,其次序为:

“夫征不复”是用了“往来”(即具体的某个行为)这个

3、6、9、11、14、17、19本义,其余的都不是本义。《讼》九四:“不克讼,复即22、25、28、30、33、36、38命”,用的是“再”占筮(变卦)这个引申义。《泰》九41、44、47、49、52、55、57

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明显是讲普遍存在的“周

60、63、66、68、71、74、76

期性规律”这一哲学涵义。《小畜》和《复》卦中的lo

第二部周而复始。拙作《<周易>的史学透视》

个“复”字,则指的是“王道”和“天道”,即帝王施政的中所谓“九章术数”就是西周这种章部“气”候历的另谋略和方策。前者是武王灭商后,根据“天道”引导一种说法。《西周诸王年代研究》中马承源先生也持周族统治者逐步恢复殷商社会秩序,使其“宅其宅、相同观点。这样一部历法,就是“三年一闰、五年再畋其田”,实行怀柔政策;后者则是成王在征淮夷,徐闰、十九年七闰、年中置闰”的螺旋合朔链。

戎的战争中,根据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时制宜的“王《序卦传》揭示了64卦的顺序性和周期性,给我道”战略及方策。至于“城复于隍”、“丧马,勿逐自们提供了一条西周时王的祭祀链。《杂卦传》则以复”、“无所往,其来复”,则都取“王道”或“周期性规“二二相耦,非复即变”的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这条祭律”的比喻义。关于“王道”和“天道”,《尚书》中《洪祀链上二二相复或相对的螺旋形卦序图象;相复的范》和《顾命》都有精辟论述,《易经》与之一脉相承。两卦,先以前者卦画变为对立的卦画,即所谓“往”另外《盅》、《恒》、《升》、《革》、《鼎》等卦还显明地体现也,然后再反向运动,得倒形卦画,即所谓“复”也。了“批判继承”、“破旧立新”、“前进上升”的“扬弃”思一往一复,为一祭祀周期。相对立的卦变符号,则反想。这些思想表明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西周时期已被映了另一个祭祀周期的二分之一。据《书・尧典》:熟练掌握和运用。

“三年考绩”、“五年一巡守”,《周礼》:“三年一大比”,《复》卦中的“七日来复”,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是《史记・封禅书》:“三年一郊祀,五岁一修封禅”,以“周期性规律”的代名词,原因是《彖传》早有解释。及《易经》中8次出现皆以“三岁”,“十年”为期,可以需要指出的是,《震》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断定西周每一祭祀周期亦为三年或五年(十年之陵,勿逐,七日得”和《既济》六二:“妇丧其弗,勿逐,半)。64卦中有58卦为复卦,6卦为“变”卦,故有3七日得”也可直接证实上述观点毋庸置疑,前者是说×58+5×6=204(年)。若以公元前842年为厉王雷雨成灾,亿万庶民和贵族丧其财贝而避水患于高绝祀之年,则公元前1046年即为文王的改朔大享之陵,时王告谕他们不要过于痛惜损失,要积极恢复生年。此一螺旋形祭祀链即为西周政教合一的史书。产,重建家园,经过辛勤努力将会重新得到它;后者由于每次祭祀的千支日期相对稳定性而合朔置闰的是说厉王失国,渡河北撤,以王妃首饰掉人河中做比绝对变易性,因而螺旋形祭祀链上各卦的坐标点在喻,告诫人们不要计较一时失势,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平面圆上的投影也不会重合,即呈漩涡纹轨迹前进。后,就可以再度复辟。如其不然,何以三卦各有所这就是祭法上的传统性与历法上的变易性既矛盾又指,而其结果却都是“七日来复”呢?可见以“七日来统一的数学模型,二者关系好比历月与恒星月,相类复”为“周期性规律”确定无疑,并且必有所本。原来而实不同。这就是64卦螺旋形卦序的哲学意义。

周代历法是干支和月相并用的阴阳合历;干支纪日,《易经》对谱牒“扬弃”而用卦画表示历法,创造节气历年,由殷正而来;月相历月纪日,日月合朔是了科学置闰的周历及其祭祀制度;《易传》对《易经》周族的传统历法。月有盈亏,分初吉,既生霸,几望、“扬弃”,用卦爻表示阴阳消长的太极图,创立了东方既望、既死霸五个周期,每个周期6天,“七日来复”,古老哲学的基本体系,这一先进思想,不仅揭示了即“1—7一13—19—25一l”不停循环。以64卦384《易经》的基本面目,而且沿着否定之否定螺旋继续爻为法则“朔气相齐”而年中置闰。王国维发现了周前进,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一个“百家争鸣”和历中的月相纪日并疑其为“七日一来复”,但却未用争相变法的浪潮也就随之而来了!

“几望”,这种“四分法”实质上仍是殷正“七曜历”和

八、《周易》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才是月相纪日的阴历。由“l一7—13—19…25

干支节气法的变形。只有“五分法”的“七日来复”,

《周易》在先秦思想史上承前启后,成为中国哲1”

学殿堂的一块基石。孔子死后,在终始战国时代的的循环链中不难看出,每一周期的终端即为下一周150多年时间里,先后出现了十多个学术派别。各期的始端,亦即“扬弃”的环节。这恰恰是与“四分学派著书立说,互相争鸣,各从某一个方面突出地发法”的“机械循环”论划清界限的关键环节。

挥了《易经》“繇”(群经皆训为“道”)和《易传》阴阳学

说,使其更系统、更精密、更准确、更通俗,更加远离参考文献:

宗教影响而具有社会实践意义。

[1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周易》就象一棵春天的树,开满了哲学之花,孕[2]朱熹注.周易本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育着各家学派的哲学之果。《孟子》的“恒产”与“恒[33宋祚胤.周易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心”,“民贵”与“君轻”,“性善”与“德教”思想,发挥了[4]黄征.易经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周易》唯物论及德政思想;《苟子》则更进一步,提出[53刘正.杨冰.推卦易知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了“天行有常”、“人定胜天”和君王庶民之间的“舟[63张道勤.书经直解[M].石家庄: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水”关系,使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更加光大。子思在[73崔高维校点.周礼.仪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正说”和“过犹不及”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论;2003.

惠施的“合同异”,“大一”、“小一”,“一尺之棰,日取[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其半,万世不竭”的哲学命题,正是对“太极学说”的店,1999.

发挥,而庄周的“无为”和“相对主义”,恣肆汪洋、纵[9]王字信等.甲骨文精粹选读[M].北京:语文出版社,

横捭阑,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证了“太极说”的“大1996.

一”、“小一”,变卦中蕴含的相对因素,创造了一把解[i03陈皓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放思想的双刃剑。邹衍的“五行相胜说”和韩非的[113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

“变法不法古”,是对《周易》“螺旋式前进”思想的创E1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3.北京:商

造性运用。墨家学派的“兼爱”、“非攻”“节葬”等思务印书馆出版,1977.

想,由《比》、《同人》、《损》、《井》、《节》、《中孚》等卦变[13]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

通而来,虽有“小国寡民”社会之嫌,但也有其反剥1973.

削反压迫的合理成分,尤其是与公孙龙“白马非马”[143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口].历史教学,19.59.的辩论中,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形式逻辑学,则是对[153宗鸣安.丽明楼金文考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

《周易》占筮中“演绎”和“归纳”推理的抢救性继承和版社.2002.

创造。《黄帝内经・素问》和《吕氏春秋・月令》则是[16]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M].贵州人民出

在“易象图”的基础上,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探版社,1998

索和创造。这一系列成果,无一不与《周易》相联系[17]周满江.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而得到发展。

[183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史记.附:周书湓法解[M].北

京:中华书局,1959.

《周易》是中国哲学长河中的上游干流。它容纳[19]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百川而汇成滚滚巨浪,奔腾向前。各学派“扬弃”了1996.

《周易》,发展了《周易》,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哲1-zo]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EM].北

学,也不断“扬弃”各派学说,逐步丰富和完善着中国京:中华书局,1962.

的哲学体系。

[21]张有智.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M].北

在古今中外哲学星空,《周易》就象北斗一样,京;人民出版社,2002.

“璇玑玉衡”,指示着方向和春夏秋冬,引导着认识真[22]李盂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9.

理的道路。它所建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体系,是古老而独特的样式。当然不可能,也不会有谁将它与[23]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等量齐观,而只能象李约瑟那[2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样将二者内涵的惊人相似叹为奇观!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王开正】

《周易》的哲学思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乔兆坤

山西省历史学会,山西,运城,044004运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2004,22(3)1次

参考文献(24条)

1.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 19912. 李学勤 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 19593. 郭沫若 出土文物二三事 19734.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古代社会 19775. 王钟翰 中国民族史 19946. 陈皓 礼记 1986

7. 王宇信 甲骨文精粹选读 19968.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19999. 崔高维 周礼.仪礼 200310. 张道勤 书经直解 199711. 刘正;杨冰 推卦易知录 198912. 黄征 易经直解 199813. 宋祚胤 周易新论 1982

14. 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198415. 杨荣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 197316. 李孟存;常金仓 晋国史纲要 1989

17. 张有智 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 200218. 翦伯赞;郑天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96219. 朱熹 周易本义 198720.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 1996

21. 司马迁 史记·封禅书.史记.附:周书諡法解 195922. 周满江 诗经 1980

23. 朱凤瀚;张荣明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 199824. 宗鸣安 皕明楼金文考说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蕾 《周易》经传人文精神浅析[期刊论文]-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20(6)

2. 张耀天. 田红霞. Zhang Yao-tian. Tian Hong-xia 周易历史哲学刍议[期刊论文]-理论观察2009(6)

3. 秦国洋. Qin Guoyang 道:从《易经》到《易传》[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4. 张锡坤 《周易》的"章"与"文"[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6(2)5. 李媛 用辩证的观点看《周易》[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熊才权 解读"与时俱进"[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2003(1)

7. 魏清光. WEI Qing-guang 《易传》对《易经》的理性重建及原因分析[期刊论文]-泰山学院学报2010,32(2)8. 王卫斌. WANG Wei-bin 哲学视野中的《周易》思想[期刊论文]-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9. "蛊"卦:沉静事变[期刊论文]-三联竞争力2010,94(1)10. "噬嗑"卦:古代刑狱之道[期刊论文]-三联竞争力2010(2)

引证文献(1条)

1. 乔兆坤 "韶乐易"与《南风歌》探幽——浅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论的形成与传播[期刊论文]-运城学院学报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uncxyxb200403001.aspx

第22卷第3期

运城学院学报

JournalofYunchengUniversity

%z.22

No.3

2004牟6月

Jun.2004

《周易》的哲学思辨

乔兆坤

(山西省历史学会,山西运城044004)

摘要:《周易》是一部西周王室祭祀史书,全篇64卦闪耀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将《易经》从神学改造为哲学并用以解释《易经》的学术汇总。它是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主要包括:《易经》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I量变质变及其度量;阴阳消长的太极理论及其卦体说、爻位说、卦德说和变卦说:“七日

来复”的螺旋卦序等。这些理论构成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框架,莫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

历史意义.它比古希腊哲学要早200至400年.是人类智慧的一块夺目瑰宝。

关键词:《易》,实践;量变质变,太极论l爻位说中圈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08(2004)03--0001—06

一、阴阳概念的产生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华夏先民们的头脑中就已形成了阴阳对立的思想萌芽。它首先反映在男女墓葬和祖先崇拜上。陶器上大量出现“花叶相间、黑白相衬”为代表的纹饰,半坡人面网纹盆I=I沿上“十I”刻画,大汶口骨梳上“卜、_{”刻画和蓝田泄湖卦画等阴阳符号。方琮圆壁上的阴线阳纹,含山出土的“玉罗盘”也都有力证明5000年前阴阳对立的思想观念的确存在。龙山文化盛行的占卜活动,遵循“左右甲骨为纯、正反两面贞问”的程式,同样体现了这一观念。《尚书・禹贡》:“岷山之阳”、“至于华阴”,《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则从语言学渠道明确提供了阴阳观念的证据。殷墟卜辞中不仅记录了大量对立的概念,如男女、父母、朝夕、上下、水火、有无、生死、先后等等,而且“今隹(阴)”、“易(阳)”这两个字也正式出现。殷末青铜并卣铭文男咽女乳上的“一”、“一一”符号和周初蚌饰上八卦卦画符号的发现,无可辩驳地说明,至少在公元前4—5千年讫止周初,华夏先民们经过漫长的实践和认识,不仅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阴阳概念,而且巧妙地将其物化为八卦基本卦画,为《周易》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卦象的物质根源

《周易》64卦卦象实质上是一道道不定方程集成运算的解析式。太卜、巫史和国王,都是当时蒙着宗教外衣的数学家。他们通过观象授时、占筮画卦

的计算活动,精心选定祭祀的日子,所以说《周易》首先是西周一部祭祀历书。《说文解字》释“易”字为“蜥蜴”,是个象形字,同时又有两种说法存疑:“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日从勿”。其实,“蜥蜴”是个连绵词,不能破读为“易”。根据甲骨文和金石文字,“易”字也根本不象蜥蜴之形,倒极似日、月、卦画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其意义当为“阴阳合历的某一祀日”。月相、千支、卦画三为一体:“期”之数为一定数,恰为六阳爻216策(每爻36过策X6)与六阴爻144策(每爻24过策×6)之和,即360日,以干支纪之,正好六个花甲日而为一岁。月相盈亏,告朔于庙,每月天数30日或29日,亦为一定数。64卦384爻则如一架神奇的计算器,其运算程序与法则暗合“朔气相齐”的规律,也是一个定数。“三定而筮”,置闰便发生科学变易。西周时王便根据这一历法和传统祭法卜日而祭,以指导农事、政事、戎事等活动。“观象筮时,以齐七政”,是古代先进文化的科学实践活动,《诗・大雅・灵台》生动地描绘了这一科教活动的盛况。《易传》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物质相互作用来解释事物变化,正是长期“观象授时”实践活动的结晶。它虽然存在好多脱离经文的牵强,但就总体而言,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唯物的,辩证的,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卦爻辞是西周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周易》卦爻辞始于文王终于厉王,宋祚胤先生论证颇详。这一点不仅《周礼》、《仪礼》可以佐证,就

收稿13期:2003--03—25

作者简介:乔兆坤(1948一).男,山西运城人,山西省历史学会会员,原运城安邑中学历史教师。

是《易经》有关各卦,亦可直接证明。如《师》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非周族其谁?又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与《利簋》、《牧誓》相印证,当为武王克殷之事。《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喱人凶,武人为于大君。”结合全卦卦爻辞及《书・大诰》:“殷小腆诞敢纪其叙……日:‘予复!”’,当记武庚叛乱复辟之事。《旅》记厉王巡守事,《百百明楼金文考说》收录的厉王时“旅簋”、“旅鼎”、“旅篮”并非偶然巧合。《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和《未济》:“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都是厉王复辟的方略。“高宗伐鬼方”是比喻之辞而非实指,因为高宗是殷代中兴之君,前于帝乙好几代,何以在《归妹》之后“伐鬼方”?因此“帝乙归妹”与“高宗伐鬼方”一样,都是借用典故的比喻之辞。《周礼・春官・太I-》:“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日征,二日象,三日与,四日谋,五日果,六日至,七日雨,八日瘳。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因此可以肯定,《周易》是一部从文王到厉王的祭祀历书。其中有大军征伐,如《师》、《履》、《离》、《晋》、《明夷》等;有礼法祀仪,如《大有》、《盅》、《损》、《益》、《骺》、《萃》、《升》等;有会同聘盟,如《比》、《同人》、《家人》、《夫》等;有施政谋略,如《乾》、《坤》、《泰》、《否》、《谦》、《豫》、《复》、《恒》、《艮》、《节》等;有猎获侵夺,如《小畜》《大畜》等;有朝觐谏议,如《讼》、《观》、《蹇》、《兑》等;有困厄图强,如《大过》、《小过》等;有乱中求治,如《剥》;有建邑封侯,如《屯》;有

立君拥王,如《临》、《随》、《睽》等;有刑罚治狱,如《噬

议表决,按照服从的多寡综合判断拟行该事的吉凶,并以卦名和卦辞形式提出施政纲领和施政策略。年终或一件事情结束(两年或三年)再考核平时各部族跟踪卜筮的结果,综合为六爻“验辞”,作为报祭先王的“六舞”脚本(体态语),供国子排练。这种自下而上协商产生并经实践检验的施政方略,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唯物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而具有积极辩证的倾向和意义。

《易・系辞下》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一个“危”字,一个“使”字,切中了《周易》所坚持的主观能动作用;一个“道”字将其重要作用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说是“一矢中的”。《履》卦是体现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典型例子:武庚叛乱(武人为于大君),周族视其为纸老虎(履虎尾,不呸人),但在战术上很重视(眇能视,跛能履,嘎人凶),谨慎反击,必获胜利(履虎尾,朔朔,终吉)。

卦爻辞不仅在主客观关系中强调主观能动作用,而且在主观活动中也十分重视“民本”作用。除了上述I-筮中坚持“自下而上、协商一致”的议事原则外,全篇共有42个“孚”字,其中30多个是讲君王要“诚心笃实、取信于民”的,如《比》、《小畜》、《坎》、《家人》、《解》、《益》、《萃》、《井》、《革》、《中孚》等卦所列。《益》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朱熹释日:“上下有信而互惠,大吉而大得志”。这与《尚书・召诰》:“王在德元、民为邦本”及《论语》:“t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合”思想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民本”思想比较正确地体现了领袖与民众的关系,因而有历史唯物论的可贵萌芽。

卦爻辞做为王室活动的档案,记录了西周时王的重大行迹,时王死后则要依其“行之迹”赐给“湓号”。这样我们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据时王湓号和《周书・湓法》来“还原”其“行之迹”,从而达到西周断代和破译《易经》之目的。

总之,《易经》的辩证唯物论思想,《易传》有十五个章节都做了极为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各章虽然角度不同,但结论却只有一个;即《易经》源于实践而指导实践。

五、量变质变的量度与64卦历法“表盘”

嗑》、《坎》等;有婚媾迎娶,如《贲》、《咸》等;有奴隶逃亡,如《遁》;有田赋制度,如《颐》、《井》等;有革新措施,如《大壮》、《解》、《困》、《革》等;有赏功罚罪,如《鼎》、《中孚》等;有祷救天灾,如《震》、《丰》等;有和亲制夷,如《渐》、《归妹》等;有巡守贸易,如《无妄》、《旅》等;有国子和庶民教化,如《蒙》;有进用巫臣、加强王权,如《巽》;有国人暴动,如《涣》;有渡河流亡,如《既济》、《未济》等。卦中大量存在的图腾孓遗,纹身习惯,抢婚风俗,井田渔猎、王位继承、观光检阅、龟(圭)玉鼎食、朝议制度、原始禁忌等等,都与刚从方国发展为邦国的西周历史相吻合。从总体上讲,卦爻辞生动地反映了西周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朴素唯物论的本质特征。

四、《周易》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

据《尚书・洪范・稽疑》、《仪礼・特牲(少牢)馈食礼》和甲骨I-辞格式,可以推知卦爻辞乃是卜筮全过程的统计记录。占卜是古代邦国(部落)通过宗教会议协商议定本邦国(部落)重大活动的仪式。会议执行各部族协商一致的原则,由筮(贞)人集团、国王(主人)、卿士、庶民(子姓兄弟)之长代表各部族审

筮仪与卦的结构体例告诉我们,至少在西周时期古人已十分纯熟地运用了演绎推理(由命辞为先导推及种种可能)和归纳推理(由种种可能概括出兆辞和卦名)。再由演绎(从卦辞到实证材料)到归纳(从大量实证材料考定为六爻“验辞”),又是多么精当反复地使用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这些逻辑思维方法没有象古希腊人那样停留下来自成体系,而是

直接与阴阳八卦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辩证逻辑体系。其中量变质变及其度量,则是这种哲学体系最直观、最浅显、同时也是最基础的内容。

《易经》中《乾》、《坤》、《需》、《比》、《临》、《贲》、《咸》、《明夷》、《井》、《艮》、《渐》等卦都是运用量变质变规律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典型例子。《乾》卦不但反映了“龙方”(周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趋势,而且提出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韬晦策略。《坤》卦指出翦商的路程漫长而艰险,应当先向西南逐步开疆,不断征伐,强化治理,始终坚持“履霜而坚冰至”的战略,最后就会达到戡平商纣的质变。《渐》卦以“鸿渐于干(岸)”、“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陆”,生动地描画出淮夷侵伐周室,形势逐渐严峻,最后和亲弥兵、化于戈为玉帛而发生质变。以上量变质变的“度”即为六爻位次及其兆辞,如“吉、利、吝、厉、悔、咎、凶”等。以上各卦能够如此纯熟地运用量变质变规律认识和处理事情,并非偶然。它是古人在观象授时的基础上,长期考察人事活动的经验总结。

《易传》根据“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和“长男(女)、中男(女)、少男(女)”的阴阳卦画,排出了一个闰年之内八节64卦阴阳消长的历法图:长男,一阳在“本”,为震,为立春}中女,二阳在“本”、在“末”,为火,为春分;少女,二阳在“本”,在“中”,为兑,为立夏l父,三阳,为乾,为夏至。前半年每一时节,万物皆表现为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后半年则为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长女,二阳在“中”、在“末”,一阴在“本”,为巽,为立秋;中男,一阳在“中”,二阴在“本”、在“末”,为坎,为秋分;少男,一阳在“末”,二阴在“本”、在“中”,为艮,为立冬;母,三阴,为坤,为冬至。寒暑交替,周而复始,八节围而成圆.两节之间,前半年阳升阴降,外卦由“坤艮坎巽,震离兑乾”序之;后半年阳降阴升,外卦由”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序之。于是得64卦阴阳递变度量图,这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它非常精确地描述了一年之内若干小量变小质变积累而成的大量变大质变,科学地反映了自然界运动的规律,因而被用作“历法大表盘”。它使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深幽抽象的哲学规律图象化、数学化,从而奠定了东方哲学的基石。“履霜而坚冰至”则是量变质变规律最形象、最本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

根据量变质变规律,《易传》提出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的警告和“见几而作”的实践原则,成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这是哲学理论的又一次飞跃与升华。

六、对立统一的卦爻模式

《易经》不但处处以“九”和“六”表示阴阳对立、序次事物变化过程,而且卦爻辞也蕴含着成熟的对立统一辩证法思想。如《履》卦“以弱胜强”和“纸老虎真老虎”的思想,《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小往大来”的矛盾依存及其转化思想;《随》卦所反映的两种王位继承法既斗争又联合的情形;《颐》卦关于公田私田两种剥削方式的大争论;《遁》卦对于“蓄奴释奴”的两种态度和政策;《晋》卦关于“顺利与困厄”在战争中交替出现、互相促进的思想;《解》卦所体现的“取之于民与取信于民”的辩证关系;《革》卦关于改革与巩固政权的相互关系;《既济》“以退为进、以屈求伸”的思想,等等,都明确昭示对立统一思想的成熟程度;孔子在整理和传授《易经》的教学实践中,吸收了《老子》、《孙子》的阴阳理论,吸收了《左传》、《国语》举录的春秋以来的卜筮经验,将周初以来的“历法图”改造为“太极图”和“易象图”。创立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易经》64卦中,有34卦内卦与外卦阴阳相吸,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为相容关系。另外30卦,内卦与外卦同属阳性或阴性,为相斥关系。这相斥关系的30卦是否合乎“对立统一”规律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说:“自然界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毛泽东说:“差异就是矛盾。”64卦用来度量一年之内各节侯的寒暑变化这些运动过程,当然无一例外地符合上述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定义。《易传・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伏羲八卦强调矛盾的“对立趋向”,文TA.卦则强调矛盾的“依存特征”。可见《易传》的“对立统一”概念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

内卦与外卦不仅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于一卦之中,而且各向其反面转化。这一转化过程可用“历法图”中64卦“直径对称”并旋转半周来模拟:外卦一(64,63)复内卦1’颐

一(2,1)阴消

32‘阳长乾

一(62,61)一(60,59)

23’屯

娠—丙葑—=广‘大过—=r’鼎—丁,……

外卦(64,63)(62,61)

(2,1)阳消

(60,59)

坤=西3两苌

这就是说内卦与外卦这一矛盾体包含阴阳两个方面,每一时刻其运动形式都表现为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乾坤为太极,是运动过程的终始阶段。每

一复卦都可视为一个“太极”。故“太极”大则“宇宙而不御”,小则“赜幽而不遗”。上列模拟之数字既是序数,又是基数;既表示阴阳的强弱数量,又表示其

运动的时空及方向。这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厉、悔、咎、凶”等不同的兆辞。如此,事物变化前景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极模型”,即“对即可“胸中有数”。“四式八类”爻位说是孔子创立的立统一”古老的表现形式。根据这一理论,于是有六辩证逻辑学,它比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学既高深爻(事物变化的全过程)阴阳消长模拟数:

又简易,而且早出将近200年。若以卦体理论言之,一(64~45)

~(4~25)

至少更要早出400年,这是何等深厚和伟大的民族第一爻

l~lo

’第二爻11~20

创造力!

第三爻一(24~5)

1F巧矿’太极可丽’

一(4~1)

无论《易经》或《易传》,都十分重视卦德。卦德代表该卦新生、正义、前进、上升的一方,是该卦的灵64~4544~25第四爻一(1~10)’第五爻一(11~20)’魂和统帅。它决定该卦矛盾推移过程中主观能动的24~5

4~1

意向或目标,起主导作用,一般以卦名和卦辞裁断第六爻一(21~30)’太极一(31~32)’

之。卦体论和爻位说必须以卦德为前提。《易经》中不难看出,六爻的阴消阳长或阴长阳消总是相常常碰到的“贞”字,绝大多数是当“正”来讲的,强调伴而生,如影随形。正如人体的各个部分,莫不同时的就是卦德。《易・系辞下》第七章专门讲了统帅具有父母生命的一半,或称阳或称阴,均可。一、三、《易经》的“九德”,其核心是“仁和”,“仁”者事之用,五爻称阳爻,二、四、六爻称阴爻,各爻“负阴而抱“和”者事之功,目的是“敬天保民”。重视卦德就是阳”,正是古人对万物运动属性的正确认识和巧妙描要求在学《易》用《易》时,正确把握矛盾双方的重点,述。总之,阴阳消长的太极理论揭示了宇宙间物质做矛盾转化中的促进派,避免《左传》中对于穆姜夫存在和运动的本质规律,因而成为《易传》卦体论和人所做的错误推卦。

爻位说的哲学基石。

《彖传》说《贲》、《无妄》、《随》、《盅》、《损》、《益》、伏羲八卦是在表示远古双系“米”字氏族谱牒和《涣》等卦是变卦。《左传》、《国语》引用《易经》占筮“洛书”墓位的基础上,用来度量阴阳之精气的“气”时,也几乎全部采用变卦的形式。这是怎么回事呢?侯历法图,即巫用置闰历书。经孔子改造,“形而上”原来古人在占筮时,如果所得卦象(时间)与命辞(将升为“太极图”。文王八卦则是在表示远古“十”字与要进行某事)相乖谬,则要重新占筮。《仪礼》:“若不“Z”字双系氏族谱牒和“河图一昭穆”式墓位的基础吉,则筮远日,如初仪。”甲骨卜辞中有“一习吉”、“习上,用来表示万物随阴阳而动的“物”候历法图,即实一卜”、“习二卜”刻辞;也有刮削旧卜辞后剩下残文,用祭祀历书。经孔子改造,“形而下”现为“易象图”。然后记录新卜辞的证据。《礼记》:“卜筮不过三。”“易象图”以“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自然《史记・龟策列传》也有同样记载。这些记载都说物质代表“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单卦,并明变卦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定有所本。我认为,所且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于是就产生了中国古代“对谓“一习”者,是指参与卜筮的首领们意见完全一致,立统一”哲学的卦体理论。这种“物候式”卦体哲学,所谓“一卜”、“二卜…‘卜筮不过三”者,是指逐级扩大简易直观,方便实用,因而“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成占筮首领(旅占)的范围,审议其决策的正确与否。为全民上下启蒙达智的有力武器。

变卦的原则是:“七八不变九六变”。其原因有三:爻位说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逻辑格式,是“太极“九、六”为老阴老阳爻象,由于谱牒制度“参伍以论”的精华所在。阳居一、三、五爻,阴居二、四、六爻变”,父母卦也可能在不同谱牒制度中变为子女卦,为得正(位);二、五爻为阴、阳爻的中位(强盛阶段),此其一也;在“太极”理论中,“九、六”既可为乾坤,为居之为得中;若阴、阳爻各居二、五爻位,就是既得正“太极”,为终始,为静止,亦可在更大系统中为运动,又得中,行事大吉。另外,根据内卦和外卦的主次关为变化状态。变动“九、六”,就是变静为动或变动为系或共性与个性关系,初爻和四爻,二爻和五爻,三静,调整行动,此其二也;在历法图中,卦爻不同,时爻和六爻阴阳配合,叫相应。《既济》(离下坎上)卦候节令亦各不同,而月令不同,将会导致“冬行春令”的爻位是唯一规范的典型,其它63卦爻位复杂多之类的错误,此其三也。总之,变卦的实质,就是在变,各具特色;合之则吉,不合则须具体分析,一般说寻找事物“对立统一”的必要条件。条件不穷尽,就来,不合是不吉利的。总括爻位变化,不外乎“中正、会出现“虚假矛盾”。至于“柔来而文刚”、“刚上而文中、正、非中正”四式及其相应与否。各爻按“三合柔”等等,都是对占筮时所变动的爻象进行注释说明(中、正、应)从其多”的原则,得:中、正、应全合者l之辞。变动爻象是要记录的,这些被记录的说明之类;中正、中应、正应两合者3类;中、正、非中正而应辞称作“署辞”,记在卦爻辞的旁边。孔子在整理《易单合者3类;非中正不应全不合者1类,凡8个类经》时将其删去,因而变卦说便成为千古争讼的疑案

型。有诀云:“中正、中、正、非中正,应8三合从其了。

多。”根据“三合”的8个类型,分别判以“吉、利、吝、

综上所述,对立统一的卦爻模式是世界上最古

老、最先进而又最为简易的辩证逻辑学,是孔子及华

由“七日来复”推而广之,在周历的编制筮算中夏民族对整个人类的杰出贡献。

周族还发现了“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年七、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卦序

中置闰”等更大的周期性规律。19年7闰为一章,《易经》中一共有16个“复”字,只有《渐》九二76年一部四章28闰,其次序为:

“夫征不复”是用了“往来”(即具体的某个行为)这个

3、6、9、11、14、17、19本义,其余的都不是本义。《讼》九四:“不克讼,复即22、25、28、30、33、36、38命”,用的是“再”占筮(变卦)这个引申义。《泰》九41、44、47、49、52、55、57

二:“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明显是讲普遍存在的“周

60、63、66、68、71、74、76

期性规律”这一哲学涵义。《小畜》和《复》卦中的lo

第二部周而复始。拙作《<周易>的史学透视》

个“复”字,则指的是“王道”和“天道”,即帝王施政的中所谓“九章术数”就是西周这种章部“气”候历的另谋略和方策。前者是武王灭商后,根据“天道”引导一种说法。《西周诸王年代研究》中马承源先生也持周族统治者逐步恢复殷商社会秩序,使其“宅其宅、相同观点。这样一部历法,就是“三年一闰、五年再畋其田”,实行怀柔政策;后者则是成王在征淮夷,徐闰、十九年七闰、年中置闰”的螺旋合朔链。

戎的战争中,根据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时制宜的“王《序卦传》揭示了64卦的顺序性和周期性,给我道”战略及方策。至于“城复于隍”、“丧马,勿逐自们提供了一条西周时王的祭祀链。《杂卦传》则以复”、“无所往,其来复”,则都取“王道”或“周期性规“二二相耦,非复即变”的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这条祭律”的比喻义。关于“王道”和“天道”,《尚书》中《洪祀链上二二相复或相对的螺旋形卦序图象;相复的范》和《顾命》都有精辟论述,《易经》与之一脉相承。两卦,先以前者卦画变为对立的卦画,即所谓“往”另外《盅》、《恒》、《升》、《革》、《鼎》等卦还显明地体现也,然后再反向运动,得倒形卦画,即所谓“复”也。了“批判继承”、“破旧立新”、“前进上升”的“扬弃”思一往一复,为一祭祀周期。相对立的卦变符号,则反想。这些思想表明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西周时期已被映了另一个祭祀周期的二分之一。据《书・尧典》:熟练掌握和运用。

“三年考绩”、“五年一巡守”,《周礼》:“三年一大比”,《复》卦中的“七日来复”,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是《史记・封禅书》:“三年一郊祀,五岁一修封禅”,以“周期性规律”的代名词,原因是《彖传》早有解释。及《易经》中8次出现皆以“三岁”,“十年”为期,可以需要指出的是,《震》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断定西周每一祭祀周期亦为三年或五年(十年之陵,勿逐,七日得”和《既济》六二:“妇丧其弗,勿逐,半)。64卦中有58卦为复卦,6卦为“变”卦,故有3七日得”也可直接证实上述观点毋庸置疑,前者是说×58+5×6=204(年)。若以公元前842年为厉王雷雨成灾,亿万庶民和贵族丧其财贝而避水患于高绝祀之年,则公元前1046年即为文王的改朔大享之陵,时王告谕他们不要过于痛惜损失,要积极恢复生年。此一螺旋形祭祀链即为西周政教合一的史书。产,重建家园,经过辛勤努力将会重新得到它;后者由于每次祭祀的千支日期相对稳定性而合朔置闰的是说厉王失国,渡河北撤,以王妃首饰掉人河中做比绝对变易性,因而螺旋形祭祀链上各卦的坐标点在喻,告诫人们不要计较一时失势,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平面圆上的投影也不会重合,即呈漩涡纹轨迹前进。后,就可以再度复辟。如其不然,何以三卦各有所这就是祭法上的传统性与历法上的变易性既矛盾又指,而其结果却都是“七日来复”呢?可见以“七日来统一的数学模型,二者关系好比历月与恒星月,相类复”为“周期性规律”确定无疑,并且必有所本。原来而实不同。这就是64卦螺旋形卦序的哲学意义。

周代历法是干支和月相并用的阴阳合历;干支纪日,《易经》对谱牒“扬弃”而用卦画表示历法,创造节气历年,由殷正而来;月相历月纪日,日月合朔是了科学置闰的周历及其祭祀制度;《易传》对《易经》周族的传统历法。月有盈亏,分初吉,既生霸,几望、“扬弃”,用卦爻表示阴阳消长的太极图,创立了东方既望、既死霸五个周期,每个周期6天,“七日来复”,古老哲学的基本体系,这一先进思想,不仅揭示了即“1—7一13—19—25一l”不停循环。以64卦384《易经》的基本面目,而且沿着否定之否定螺旋继续爻为法则“朔气相齐”而年中置闰。王国维发现了周前进,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一个“百家争鸣”和历中的月相纪日并疑其为“七日一来复”,但却未用争相变法的浪潮也就随之而来了!

“几望”,这种“四分法”实质上仍是殷正“七曜历”和

八、《周易》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才是月相纪日的阴历。由“l一7—13—19…25

干支节气法的变形。只有“五分法”的“七日来复”,

《周易》在先秦思想史上承前启后,成为中国哲1”

学殿堂的一块基石。孔子死后,在终始战国时代的的循环链中不难看出,每一周期的终端即为下一周150多年时间里,先后出现了十多个学术派别。各期的始端,亦即“扬弃”的环节。这恰恰是与“四分学派著书立说,互相争鸣,各从某一个方面突出地发法”的“机械循环”论划清界限的关键环节。

挥了《易经》“繇”(群经皆训为“道”)和《易传》阴阳学

说,使其更系统、更精密、更准确、更通俗,更加远离参考文献:

宗教影响而具有社会实践意义。

[1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周易》就象一棵春天的树,开满了哲学之花,孕[2]朱熹注.周易本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育着各家学派的哲学之果。《孟子》的“恒产”与“恒[33宋祚胤.周易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2.心”,“民贵”与“君轻”,“性善”与“德教”思想,发挥了[4]黄征.易经直解[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周易》唯物论及德政思想;《苟子》则更进一步,提出[53刘正.杨冰.推卦易知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了“天行有常”、“人定胜天”和君王庶民之间的“舟[63张道勤.书经直解[M].石家庄: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水”关系,使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更加光大。子思在[73崔高维校点.周礼.仪礼[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正说”和“过犹不及”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庸》论;2003.

惠施的“合同异”,“大一”、“小一”,“一尺之棰,日取[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其半,万世不竭”的哲学命题,正是对“太极学说”的店,1999.

发挥,而庄周的“无为”和“相对主义”,恣肆汪洋、纵[9]王字信等.甲骨文精粹选读[M].北京:语文出版社,

横捭阑,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证了“太极说”的“大1996.

一”、“小一”,变卦中蕴含的相对因素,创造了一把解[i03陈皓注.礼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放思想的双刃剑。邹衍的“五行相胜说”和韩非的[113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94.

“变法不法古”,是对《周易》“螺旋式前进”思想的创E12](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3.北京:商

造性运用。墨家学派的“兼爱”、“非攻”“节葬”等思务印书馆出版,1977.

想,由《比》、《同人》、《损》、《井》、《节》、《中孚》等卦变[13]郭沫若.出土文物二三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

通而来,虽有“小国寡民”社会之嫌,但也有其反剥1973.

削反压迫的合理成分,尤其是与公孙龙“白马非马”[143李学勤.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口].历史教学,19.59.的辩论中,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形式逻辑学,则是对[153宗鸣安.丽明楼金文考说[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

《周易》占筮中“演绎”和“归纳”推理的抢救性继承和版社.2002.

创造。《黄帝内经・素问》和《吕氏春秋・月令》则是[16]朱凤瀚。张荣明.西周诸王年代研究[M].贵州人民出

在“易象图”的基础上,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探版社,1998

索和创造。这一系列成果,无一不与《周易》相联系[17]周满江.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而得到发展。

[183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史记.附:周书湓法解[M].北

京:中华书局,1959.

《周易》是中国哲学长河中的上游干流。它容纳[19]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百川而汇成滚滚巨浪,奔腾向前。各学派“扬弃”了1996.

《周易》,发展了《周易》,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哲1-zo]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EM].北

学,也不断“扬弃”各派学说,逐步丰富和完善着中国京:中华书局,1962.

的哲学体系。

[21]张有智.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M].北

在古今中外哲学星空,《周易》就象北斗一样,京;人民出版社,2002.

“璇玑玉衡”,指示着方向和春夏秋冬,引导着认识真[22]李盂存.常金仓.晋国史纲要[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社,1989.

理的道路。它所建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体系,是古老而独特的样式。当然不可能,也不会有谁将它与[23]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3.

今天的辩证唯物主义等量齐观,而只能象李约瑟那[24]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样将二者内涵的惊人相似叹为奇观!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王开正】

《周易》的哲学思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乔兆坤

山西省历史学会,山西,运城,044004运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NCHENG UNIVERSITY2004,22(3)1次

参考文献(24条)

1. 高亨 周易古经今注 19912. 李学勤 关于甲骨的基础知识 19593. 郭沫若 出土文物二三事 19734.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 古代社会 19775. 王钟翰 中国民族史 19946. 陈皓 礼记 1986

7. 王宇信 甲骨文精粹选读 19968. 张光直 中国青铜时代 19999. 崔高维 周礼.仪礼 200310. 张道勤 书经直解 199711. 刘正;杨冰 推卦易知录 198912. 黄征 易经直解 199813. 宋祚胤 周易新论 1982

14. 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198415. 杨荣国 中国古代思想史 197316. 李孟存;常金仓 晋国史纲要 1989

17. 张有智 先秦三晋地区的社会与法家文化研究 200218. 翦伯赞;郑天挺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196219. 朱熹 周易本义 198720. 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 1996

21. 司马迁 史记·封禅书.史记.附:周书諡法解 195922. 周满江 诗经 1980

23. 朱凤瀚;张荣明 西周诸王年代研究 199824. 宗鸣安 皕明楼金文考说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蕾 《周易》经传人文精神浅析[期刊论文]-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20(6)

2. 张耀天. 田红霞. Zhang Yao-tian. Tian Hong-xia 周易历史哲学刍议[期刊论文]-理论观察2009(6)

3. 秦国洋. Qin Guoyang 道:从《易经》到《易传》[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1)4. 张锡坤 《周易》的"章"与"文"[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6(2)5. 李媛 用辩证的观点看《周易》[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熊才权 解读"与时俱进"[期刊论文]-党政干部论坛2003(1)

7. 魏清光. WEI Qing-guang 《易传》对《易经》的理性重建及原因分析[期刊论文]-泰山学院学报2010,32(2)8. 王卫斌. WANG Wei-bin 哲学视野中的《周易》思想[期刊论文]-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5(3)9. "蛊"卦:沉静事变[期刊论文]-三联竞争力2010,94(1)10. "噬嗑"卦:古代刑狱之道[期刊论文]-三联竞争力2010(2)

引证文献(1条)

1. 乔兆坤 "韶乐易"与《南风歌》探幽——浅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论的形成与传播[期刊论文]-运城学院学报2009(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uncxyxb200403001.aspx


相关内容

  • 古希腊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探源
  • 第2s卷第t期 篱孟翌萎矗蓦赢盏羔蔫盖鉴 2005年3月 古希腊哲学思辨和人文精神探源 口 任辉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要:希腊哲学对当代哲学.科学思维和人文思想在两大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首开先河并已臻成熟的抽象思辨逻辑思维和推理形式及其内在奇异的动力因素:其次是充满人道精神的人 ...

  •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 "学孔论孟思辨仁义礼智, 参禅悟道感受禅宗道德, 修身治企品悟易学人生" 华夏五千年,中国国学常盛不衰,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四顾寰宇,华夏文化乍起,华商捭阖纵横,数英雄人物还看今朝;溯本寻源,尽在道然中,尽在古代文明中。当代企业家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孙 ...

  • 中国到底有没有
  • 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 黑格尔以希腊哲学传人自居,认为哲学肇始于西方,中国哲学缺少"规定性",孔子是一个生活的智者,算不上"思辨哲学家",其思想不过是一种"道德哲学",此言一出,引起"中国有没有哲学" ...

  • 现代哲学家--熊十力
  • 在整个现代新儒学思潮中,熊十力是最具有原创性.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对放现代新儒学的最大贡献,乃在于奠定了这一思潮的哲学形上学之基础.他的全部工作,简要他说,就是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儒学的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休性.熊十力一生重复得最多的话是:&quo ...

  • 大纲·中国哲学·名词解释·简化版
  • 1.百家争鸣 中国哲学主要形成于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相互论争的风气,它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刻变革.其中儒.道.墨.名.法.阴阳六家最为重要.百家争鸣内容涉及天人.名实.常变.古今.义利.心性.善恶.礼法等各个方面,造就了中国哲学第一次高峰. ...

  • 关于周易卦序--周易的哲学思想
  • <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 ...

  • 法哲学原理与法律哲学概述文:王铁成
  • 法哲学原理与法律哲学 文:王铁成 法哲学是法学与哲学的交叉,哲学是形而上学,对器的表象形的道的追问(还不能说是研究,不过是思辨.冥想.公设.假设.逻辑推演等一系统思维手段的叠加罢了),(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为谓之器). 法哲学是专门针对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哲学追问.哲学回答世界是什么.世 ...

  • 朱杰人讲经学
  • 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 <汉书·艺文志>中,有对儒学是一种学术观点的记载.史学家钱穆曾写到:"儒为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通习六艺,即得进身贵族,谓之家宰小相,称陪臣焉.孔子然,其弟子亦无不然.儒者乃当时社会生活一流品." ...

  • _形而上者谓之道_形而下者谓之器_评析
  • 2010年7月 古代文明 July,2010 第4卷 第3期 T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Vol.4 No.3 [中国传统学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评析 史宁中 提 要:本文首先在<系辞>文本语境中分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