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3、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4、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5、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A、类属学习 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7、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8、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9、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
A、第一年 B、第2-3年 C、第3-4年 D、第五年以后
10、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11、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
1、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效应
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3、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4、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A、关系转换理论 B、经验类化理论 C、共同要素说 D、形式训练说
5、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A、类属学习 B、总结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6、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性格 C、兴趣 D、能力
7、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8、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A、认知能力 B、操作能力 C、社交能力 D、模仿能力
9、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
A、第一年 B、第2-3年 C、第3-4年 D、第五年以后
10、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11、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A、抑郁症 B、恐怖症 C、焦虑症 D、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