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

第二章 齐鲁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明的摇篮地,目前公认的有六块。它们是:泰山周围、华山周围、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辽西平原。其中泰山周围的海岱区(以黄河下游及汶河、沂河、泗河、沭河流域为主,东及海、南至江苏北部及淮北地区,中心在泰山、沂蒙山周围)是最早最大的一块。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等,都是在泰山周围首次发掘,并以发掘地而命名的。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5000年。其中记载最连贯、出土文物首尾相接的当数山东省。在这5000年当中,前边2000多年,后边2000多年,周代在中间,历时800多年。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我们来看齐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是孕育期。主要指从远古时代至齐、鲁立国。在这一时期内,位于黄河下游的炎帝及其后裔创造的东夷文化与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及其后裔创造的黄帝文化相互冲撞、交流、融合,孕育出更为先进的齐鲁文化。

二是形成期:主要指自齐、鲁建国至春秋。随着西周建立,周文化逐渐传播到黄河下游地区。由于齐、鲁两国建国方略、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逐步形成和完

善。

三是发展期:主要指战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趋向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交流,齐、鲁两大文化日益交融,逐渐走上了一体化道路。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获得官方文化的支配地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为了从源头上说明齐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先要了解一下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一)北辛文化。距今7000年前,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古滕州地处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古代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良好地区。现在官桥镇薛河故道北辛村,就是一个古代氏族部落的聚居地。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了这个古代社会遗址。这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为“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大部分地区。

(二)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渊源于北辛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因首先发现于泰山南麓(距泰安市60华里)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遗存之一,以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

(三)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

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4000年左右。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目前,在山东的寿光、章丘、邹平、临淄、阳谷、五莲、日照等地都有城址发现。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有明显传承关系,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大约在距今5000年到4500年之间,新石器时代到了晚期,青铜器时代正在孕育,母系社会正在解体,逐步转上父系社会。伴随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人类呼唤文明,便有三位开拓文明的巨人应运而生。一是伏羲,又名太皞(昊),古代东夷族著名首领,是三皇之首。他的最大贡献是画八卦,造书契,结束了古人类结绳记事和不辨东西南北、不分春夏秋冬的历史,指引人们从蛮荒走向了文明。二是炎帝,又名神农,古代姜姓部落著名首领,是农业创始人。他发明了耒耜,教民农耕,带领古人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定居生活。又尝草采药,为人治病。三是黄帝,号轩辕,古代中原部落著名首领,是五帝之首。他统一了上古诸方国部落,成为天下共主,又以种种发明解决了人的衣、食、住、行问题,还确立了父系社会的伦理道德,使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时代。

伏羲、炎帝、黄帝三位先哲是中华文明的开拓者,分别被后人尊为天神、地神、人神。他们的活动和贡献,相当多的是在山东。《潜夫论〃五德志》称:“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意思是伏羲的母亲华胥,因在雷泽附近踩

上了巨大的脚印后而身怀有孕,生下伏羲。古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巨野县境内。有关伏羲的遗迹遍布中原大地。山东单县、邹县、兖州、泗水、滕县、微山等地都有伏羲陵、伏羲庙(人祖庙) 或画卦石(山)。现存的山东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就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画像。史书记载,炎帝、黄帝也是山东人,生于寿丘,寿丘在鲁故城东门北,今曲阜东北八里(一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炎帝、黄帝战争和活动的中心地区在齐鲁,并都曾在齐鲁建都,也都封禅过泰山。后来,炎帝后裔建立了齐国,黄帝后裔建立了鲁国。

中华文明5000年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如果说,伏羲、炎帝、黄帝是中华文明之源,那么后来相继出现的尧、舜、禹便是中华文明之流。

尧,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又称陶唐氏,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尧的品质和才智非凡绝伦。他协和万邦,使大小部落和睦相处,形成了中原地区规模宏大的部落联盟。首次制定了历法,调整四季的关系,指导人们按季节从事农业生产,推动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他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禅位于舜。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据说舜生于山东诸城一带,在历山耕耘种植,向子民们传授制陶、耕耘、渔猎技艺。历山就是现在济南市的千佛山,也称舜山、舜耕山,直到今天济南还有舜祠、舜井、舜园等。舜帝的功绩主

要有:一是按季节播植百谷,开沟挖渠,平治水土,推动了农业发展。二是公布了刑法,维护了部落和社会的安宁。三是举贤任能,知人善任,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与尧一样,在年老的时候,把帝位禅让给了威望最高的禹。

禹,又称大禹、夏禹,名文命,是鲧的儿子,颛顼帝的孙子,黄帝的玄孙。据说,禹的父亲鲧治水无功,禹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开山、疏河、筑坝,使天下的河川流向大海,终于根治了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禹为了巩固王朝统治,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最后,禹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使禅让制终结,成为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主,也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杰出人物。

尧、舜、禹之后,便是夏、商、周。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共传13代,16王,历时约470年,后为商朝所灭。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传17代,31王,历时约640年。因商朝定都在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夏、商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周朝为公元前1066—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历时约810年。周朝又分西周、东周。西周为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约300年,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东周为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约500多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共294年,史称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共254年,称为“战国时期”。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鲁文化演变。山东泰沂山系周围出现了齐、鲁、邾、曹、滕、莱、莒、纪等数十个诸侯国,以齐、鲁最大最强盛。春秋时期,鲁国因保存了完备的周礼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重镇。齐国则在齐桓公、管仲主持下率先改革,国力强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战国时期,齐国又跻身于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行列。那时的齐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一度称雄于世。东方的齐国与同时期西方的希腊,成为世界的两极。

第二章 齐鲁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

中华文明的摇篮地,目前公认的有六块。它们是:泰山周围、华山周围、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辽西平原。其中泰山周围的海岱区(以黄河下游及汶河、沂河、泗河、沭河流域为主,东及海、南至江苏北部及淮北地区,中心在泰山、沂蒙山周围)是最早最大的一块。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等,都是在泰山周围首次发掘,并以发掘地而命名的。

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5000年。其中记载最连贯、出土文物首尾相接的当数山东省。在这5000年当中,前边2000多年,后边2000多年,周代在中间,历时800多年。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我们来看齐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是孕育期。主要指从远古时代至齐、鲁立国。在这一时期内,位于黄河下游的炎帝及其后裔创造的东夷文化与位于黄河中上游的黄帝及其后裔创造的黄帝文化相互冲撞、交流、融合,孕育出更为先进的齐鲁文化。

二是形成期:主要指自齐、鲁建国至春秋。随着西周建立,周文化逐渐传播到黄河下游地区。由于齐、鲁两国建国方略、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两个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逐步形成和完

善。

三是发展期:主要指战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趋向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百家争鸣,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交流,齐、鲁两大文化日益交融,逐渐走上了一体化道路。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获得官方文化的支配地位,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为了从源头上说明齐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先要了解一下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一)北辛文化。距今7000年前,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古滕州地处平原与丘陵交接地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古代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良好地区。现在官桥镇薛河故道北辛村,就是一个古代氏族部落的聚居地。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了这个古代社会遗址。这是我国在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称为“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大部分地区。

(二)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渊源于北辛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因首先发现于泰山南麓(距泰安市60华里)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泰山周围地区,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遗存之一,以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

(三)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

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距今4000年左右。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目前,在山东的寿光、章丘、邹平、临淄、阳谷、五莲、日照等地都有城址发现。龙山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有明显传承关系,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大约在距今5000年到4500年之间,新石器时代到了晚期,青铜器时代正在孕育,母系社会正在解体,逐步转上父系社会。伴随着这样一个巨大的变革,人类呼唤文明,便有三位开拓文明的巨人应运而生。一是伏羲,又名太皞(昊),古代东夷族著名首领,是三皇之首。他的最大贡献是画八卦,造书契,结束了古人类结绳记事和不辨东西南北、不分春夏秋冬的历史,指引人们从蛮荒走向了文明。二是炎帝,又名神农,古代姜姓部落著名首领,是农业创始人。他发明了耒耜,教民农耕,带领古人从游牧生活转为农业定居生活。又尝草采药,为人治病。三是黄帝,号轩辕,古代中原部落著名首领,是五帝之首。他统一了上古诸方国部落,成为天下共主,又以种种发明解决了人的衣、食、住、行问题,还确立了父系社会的伦理道德,使中华文明进入了新的时代。

伏羲、炎帝、黄帝三位先哲是中华文明的开拓者,分别被后人尊为天神、地神、人神。他们的活动和贡献,相当多的是在山东。《潜夫论〃五德志》称:“大人迹生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意思是伏羲的母亲华胥,因在雷泽附近踩

上了巨大的脚印后而身怀有孕,生下伏羲。古雷泽在今山东菏泽巨野县境内。有关伏羲的遗迹遍布中原大地。山东单县、邹县、兖州、泗水、滕县、微山等地都有伏羲陵、伏羲庙(人祖庙) 或画卦石(山)。现存的山东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就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画像。史书记载,炎帝、黄帝也是山东人,生于寿丘,寿丘在鲁故城东门北,今曲阜东北八里(一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炎帝、黄帝战争和活动的中心地区在齐鲁,并都曾在齐鲁建都,也都封禅过泰山。后来,炎帝后裔建立了齐国,黄帝后裔建立了鲁国。

中华文明5000年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如果说,伏羲、炎帝、黄帝是中华文明之源,那么后来相继出现的尧、舜、禹便是中华文明之流。

尧,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又称陶唐氏,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尧的品质和才智非凡绝伦。他协和万邦,使大小部落和睦相处,形成了中原地区规模宏大的部落联盟。首次制定了历法,调整四季的关系,指导人们按季节从事农业生产,推动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他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是禅位于舜。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据说舜生于山东诸城一带,在历山耕耘种植,向子民们传授制陶、耕耘、渔猎技艺。历山就是现在济南市的千佛山,也称舜山、舜耕山,直到今天济南还有舜祠、舜井、舜园等。舜帝的功绩主

要有:一是按季节播植百谷,开沟挖渠,平治水土,推动了农业发展。二是公布了刑法,维护了部落和社会的安宁。三是举贤任能,知人善任,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史记》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与尧一样,在年老的时候,把帝位禅让给了威望最高的禹。

禹,又称大禹、夏禹,名文命,是鲧的儿子,颛顼帝的孙子,黄帝的玄孙。据说,禹的父亲鲧治水无功,禹接续其父未竟的事业,开山、疏河、筑坝,使天下的河川流向大海,终于根治了水患,使百姓安居乐业。禹为了巩固王朝统治,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最后,禹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使禅让制终结,成为世袭王权时代的第一位君主,也是部落联盟阶段的最后一位杰出人物。

尧、舜、禹之后,便是夏、商、周。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是史书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共传13代,16王,历时约470年,后为商朝所灭。商朝约公元前1675年—前1029年,始于商汤,终于商纣,共传17代,31王,历时约640年。因商朝定都在殷,所以商朝又称殷商。商朝时奴隶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文化、青铜冶炼等方面达到较高的水平。夏、商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周朝为公元前1066—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历时约810年。周朝又分西周、东周。西周为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年,约300年,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东周为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约500多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共294年,史称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共254年,称为“战国时期”。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鲁文化演变。山东泰沂山系周围出现了齐、鲁、邾、曹、滕、莱、莒、纪等数十个诸侯国,以齐、鲁最大最强盛。春秋时期,鲁国因保存了完备的周礼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重镇。齐国则在齐桓公、管仲主持下率先改革,国力强盛,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战国时期,齐国又跻身于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行列。那时的齐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大,一度称雄于世。东方的齐国与同时期西方的希腊,成为世界的两极。


相关内容

  •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安作璋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 ...

  • 中国地域文化
  • 江浙文化: 文化渊源:江浙地区属于江南吴越文化圈.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沟渠纵横,自然条件为吴越文化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条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在不断的战乱中变得更加融合,初步形成了吴越文化,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东南沿海区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处于相对安定 ...

  • 齐鲁之光:一山一水一圣人
  • 山东省会济南,位于黄河南岸.泰山北麓.这个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泉城广场,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文化长廊中的齐鲁十二名人塑像,他们是:大舜.管仲.孔丘.墨翟.孟轲.孙武.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 其实,山东古圣先贤绝不止此数:但每次驻足于此,面对诸先圣先贤,我会常常想起那个著名 ...

  • 弘扬齐鲁文化精髓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 近年来,我国文化外交空前活跃,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深远,如"中法文化年"活动.覆盖非洲22个国家的"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2005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正在开展的& ...

  • 近代齐鲁民间丧葬服饰习俗文化解读
  • 21 0 1年 l 1月 ( 1 期, 第 1 总第 15 ) 7期 [ 历史纵横] 社 会科 学家 S OCI AL S C皿 NTI T S No . O 1 v. l 2 ( .1 n r N .7 ) No1, e ̄ o15 Ge 近代齐鲁民间丧葬服饰习俗文化解读 天 吴 聪 ( 中原工学院 ...

  • 浅析[齐鲁晚报]对齐鲁文化的现代建构
  • 摘 要: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齐鲁文化在喧闹的经济社会中似乎逐渐淡去,面对这一残酷现实,地方媒体的勇于担当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齐鲁晚报>,该报是山东省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而且以追求其 ...

  • 电大齐鲁地域文化试题及答案
  •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春秋时期,鲁成为当时的大国,其控制范围基本囊括了 汶河流域和泗河的中上游地区. 2.据考古发现,山东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 沂源 猿人. 3.齐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姜尚,鲁国的第一代国君是 周公旦 . 4.鲁国的首都是 曲阜 . 5.在政治上,齐国采取了& ...

  • 中国长城之父:齐桓公到齐宣王耗260年筑起长城
  • 中国长城之父:齐桓公到齐宣王耗260年筑起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提及长城,人们会想到我国北方的万里长城. 在齐鲁大地上也有一条千里长城,名曰齐长城.齐长城起源于古济水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广里村,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自西向东蜿蜒千里,直达黄岛入海,全长 618.9公里 ...

  • 心手相连走进齐鲁
  • 2009年7月8日至10日,来自宝岛台湾的34名营员圆满完成在山东为期7天的分营活动.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亓同秋.山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叶武杰,山东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秘书长吴晨全程陪同参观,在欣欣向荣的山东,来自岛内的青年学子们游历了岛城青岛,泉城济南,圣城曲阜.五岳之首泰山.活动中大家相识相知,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