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

大概在一个月前,看了电影《红高粱》,当时就想写点感想,这几天网间疯传莫言是诺奖大热门,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晚上,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趁机赶风头说一说。

之前,我并没有在意电影《红高粱》是由小说《红高粱》改拍的。所以对其中的微词都是针对编剧和导演。这是对广大小说被改成电影的作者的不重视,深感抱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并没感到丝毫的自豪和骄傲,但有点庆幸的是,诺贝尔奖也许会因此不是敏感词了吧,诺贝尔文学奖是断然不会了,还会成为这段时间的喉舌媒体关键词大肆鼓噪。不知道诺贝尔和平奖会不会因此也不再敏感呢。如果继续敏感,这无疑是给诺贝尔奖操作机构一记响亮的耳光,拍马粘了一手屎。

一个月前看《红高粱》,是对早期张艺谋抱有一欣赏态度去看的。但习惯于挑毛病的我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得麻疯病的酒厂老板用一头大毛骡子从九儿她爹手上换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大闺女。没多久就惨遭毒手,死了。轿夫鸠点雀巢成了酒厂主人九儿的老公。后面就是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无聊堆砌。虽说无巧不成书,但这电影中的一些巧还是超出了我能承受的范围。所以不喷不快。在那个时代,麻疯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一种恶性病。俗称癞子。我小时候听老人讲,以前如果村里有人得麻疯,要被赶出村去的,更有甚者,用一种叫粮杆的农具夹着脖子拖了丢下河去。村里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当时是当作真事相信了,震惊于前人对生命之冷漠之余,对麻疯的恐惧也让人背部发冷。但电影〈红高粱〉里的李大头,得麻疯竟然继续开酒坊,巧得让人受不了。另一处,轿夫往酒缸里洒尿,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作坊的大工头竟然说酒成了,味道特别好。不知道是以肮脏当高尚呢,还是别有用心的反讽。通观整部影片,找不出反讽的迹象,所以原因只能是前者。而这究竟小说中原始情节还是剧本创作时改的,就得而知了,也不想知道了。联想到价格屡创新高且销量一路凯歌不断的某些酒,我就别有用心的猜想,这些酒会不会也是加了尿的呢?

电影《红高粱》观后感

《红高粱》观后感

大概在一个月前,看了电影《红高粱》,当时就想写点感想,这几天网间疯传莫言是诺奖大热门,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晚上,小说《红高粱》的作者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趁机赶风头说一说。

之前,我并没有在意电影《红高粱》是由小说《红高粱》改拍的。所以对其中的微词都是针对编剧和导演。这是对广大小说被改成电影的作者的不重视,深感抱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并没感到丝毫的自豪和骄傲,但有点庆幸的是,诺贝尔奖也许会因此不是敏感词了吧,诺贝尔文学奖是断然不会了,还会成为这段时间的喉舌媒体关键词大肆鼓噪。不知道诺贝尔和平奖会不会因此也不再敏感呢。如果继续敏感,这无疑是给诺贝尔奖操作机构一记响亮的耳光,拍马粘了一手屎。

一个月前看《红高粱》,是对早期张艺谋抱有一欣赏态度去看的。但习惯于挑毛病的我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

得麻疯病的酒厂老板用一头大毛骡子从九儿她爹手上换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大闺女。没多久就惨遭毒手,死了。轿夫鸠点雀巢成了酒厂主人九儿的老公。后面就是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无聊堆砌。虽说无巧不成书,但这电影中的一些巧还是超出了我能承受的范围。所以不喷不快。在那个时代,麻疯是人人谈之色变的一种恶性病。俗称癞子。我小时候听老人讲,以前如果村里有人得麻疯,要被赶出村去的,更有甚者,用一种叫粮杆的农具夹着脖子拖了丢下河去。村里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当时是当作真事相信了,震惊于前人对生命之冷漠之余,对麻疯的恐惧也让人背部发冷。但电影〈红高粱〉里的李大头,得麻疯竟然继续开酒坊,巧得让人受不了。另一处,轿夫往酒缸里洒尿,严重的食品污染事件,作坊的大工头竟然说酒成了,味道特别好。不知道是以肮脏当高尚呢,还是别有用心的反讽。通观整部影片,找不出反讽的迹象,所以原因只能是前者。而这究竟小说中原始情节还是剧本创作时改的,就得而知了,也不想知道了。联想到价格屡创新高且销量一路凯歌不断的某些酒,我就别有用心的猜想,这些酒会不会也是加了尿的呢?


相关内容

  •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1000字作文
  • 小编导语:<红高粱家族>读后感1000字作文,<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红高粱家族>读后感1000字作文范文,同学们可参考写作.更多<红高粱>读后感作文尽在百度攻略.<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是莫言的早期作品,也算得上是莫 ...

  • 红高粱读后感-人文经典阅读-
  • <红高粱> <红高粱>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小说,作者莫言,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本书主要记叙了于土匪与英雄集一身的余占鳌司令在胶东公路伏击日军所引出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情节曲折.生动,使人看了回味无究.该书于2001年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军旅文学创作奖" ...

  • 当代影视评论论文
  • 当代影视评论作业 那片高粱地 --观<红高粱>后感 1988年上映的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改编,原作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被读者推选为年度"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这部文学作品不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其美 ...

  • 归来读后感
  • <当我们谈论"归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文/梵一) 写在前面的话: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解释过原著和<归来>的差别,热衷于将原著和电影联系在一起对比的人,也广受舆论的诟病.事实上,作为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把电影和文学原著进行对比,早已拥有广 ...

  • 秋菊打官司心得
  • <秋菊打官司>观后感 (2007-06-29 11:35:15) 转载 法律基础课结课了,最后一节课,观看了<秋菊打官司>,在最后居然还要写观后感.把我的观后感贴在博客中,望指点评论. <秋菊打官司>的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农民王庆来与村长发生冲突,被村 ...

  •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800字
  •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800字 莫言红高粱>读后感 <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个小说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书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 首先,< ...

  • 红高粱影视鉴赏
  • 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老文明积淀而成的一个隐秘的故事,他以红色为影片的基调,通过人物的塑造歌颂了自由的生命的真谛--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那个疯狂而无序的年代里的英雄所具有的那种漫溢的激情.漫溢的野性和漫溢的自由的追求. 红色,幸运的颜 ...

  • 莫言作品英译海外的阶段
  • 莫言作品英译海外的阶段 摘 要:1988年莫言作品首次被译成英文,到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总共跨时25年,这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分析这个时期莫言作品英译本在海外传播的特点,可以细分出起始.初兴与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341246. ...

  • [红高粱]影评范文
  • <红高粱>影评范文 色彩和造型上获得不俗的效果 张艺谋作为摄影出身的导演,色彩和造型一直是他所关注的.对于电影色彩和造型艺术的探索也显示了他在美学方面的天才,他的电影画面从来就不缺乏视觉冲击力.张艺谋不但善于使用适当的电影色彩以使观众产生心理刺激和视觉震撼,而且擅长使用独特的造型达到他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