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效监管

银行如何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效监管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的发展的动力。金融产品创新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和扩张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本文详细讨论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监管提出的挑战,并在分析因金融创新而导致的金融监管的一般趋势之后,对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Abstract: As the engine of financial industries, financial innovation plays quite a large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t is worthwhile to discuss it in the face the financial crisis now sweeping the western world below: the challenges it brought on to bank regulatory, the trend following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expansion and bank regulatory afterwards, lastly some suggestions against china’s current bank regulatory practice.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产品;银行监管;有效;应对

Key Words: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product, bank regulatory, effective, response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看待在金融监管的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本文中,对近年来外国金融监管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究进行了梳理,展示其发展动态,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发展,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无疑将提高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面对的竞争压力和低效率的中国的银行业务坏账率高的现实,在监管当局的安全和效率的最好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关系到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对银行监管提出的挑战

金融创新是基于利润动机的驱动,但本质的问题是由于银行监管的滞后,阻碍了金融机构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环境的变化下使得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不再是有利可图的,他们发现金融产品越来越难卖,而传统的金融工具已经吸引不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难以继续存在下去,他们不得不寻求创新;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着严格的监管过程中,以规避法规变得有利可图后,在一定的机构提供服务,避免控制,往往与它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因此,严格监督银行业刺激本身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但到目前为止,实践证明,银行监管活动背后的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的监管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金融创新对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1.目前金融创新监管滞后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日益完善,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可发展的平台,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不断涌现;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新业务的监管往往非常滞后,被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牵着走;同时监管部门缺乏弹性的审批与许可证体制以及对金融机构交叉性金融创新工具缺乏必要的追踪机制。监管工作在手段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金融工具创新的要求,使监督机构在监管中常陷于被动局面。

2.新产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对资金的利率实行统一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和监管,各金融机构只是负责在人民银行授权范围内组织实施,表现出强烈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封闭性,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缺乏应有的活力机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根据企业及贷款项目风险水平的大小确定贷款利率。由此损害了利率内在平衡机制,造成了利率结构的扭曲,影响了资金配置效率,致使商业银行自主创新能力低,难以自主定价配置资产和防范风险。

3.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上一直沿袭的是五个网络管理模式,分别是总行一分行一二级分行一支行一网点这五个层次,这种多层次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组织僵化等缺陷。无法从整体上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更难对客户、渠道、业务等进行成本分析。与此同时,我国银行在技术领域上的的建设模式基本是围绕着数据大集中这条主线进行。但数据集中并不能直接带来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管理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及时获取各类交易数据,并将交易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产品。

4.产品缺乏整体营销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多是以个别产品的交易为中心,这导致对优质客户没有整体营销的概念,每一笔交易都是孤立的,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条线分割清晰,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对产品的统一规划。另外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从而导致银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市场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同,有许多产品出现开发出来后乏人问津的现象。在产品的后续管理方面,当前普遍存在重视产品开发,轻产品维护、产品改进的问题。银行产品推向市场后没有有效的跟踪体系,销售的实际情况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反馈,缺乏产品盈利能力、客户群体、产品质量、市场认可程度等方面的事后评价和分析,无法为产品计划的调整改进提供有力依据,从而大大缩短了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5.金融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产品管理的关键因素,我们目前的银行虽然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提倡人性化管理,确立人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没

有明确的业务目标,经营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具体落实和特殊的专业人才政策,因此在经营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职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银行监管金融创新产品的策略

1.注重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

银行的创新业务在传统业务中收益大的同时,风险也更大,且更容易扩散,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只有并重监管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2.注重内部和外部监管

针对银行监管与金融创新博弈的被动地位,监管理念应该不仅仅从外部力量的介入的角度来考虑有效监管的问题,而且外部监管随着创新和变革的发展,其缺点不断暴露,比如市场敏感度低,不能全面及时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

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从银行内部与监管机构激励相容的角度来使银行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另外,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日益重视,认为只有保证信息的完备透明,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对银行起到正确的激励。

3.统一监管金融机构

统一监管体制是指由统一的监管主体对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的一种制度。与此相适应,金融监管也应该打破分业监管的模式向统一监管转变,由统一的监管主体对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的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但是在具体的监管主体的改革上,是采用一元化的超级监管机构还是在保持监管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加强各个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二者有利有弊,具体的选择需要对实际情况作出更细致的选择以后才能加以确定。

4.跨境监管

本国银行向海外市场的扩展也是一种金融创新——市场创新。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越来越多,其业务收益来自海外的比重日益提高;而另一方面,电子银行的发展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很难判断其交易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完成的;离岸金融业务的拓展也使得部分金融机构偏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将一家银行的境内外机构境内外业务进行并表监督。另外,加强不同国家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交流,监管的分工和协调,以有效杜绝国际银行监管的真空。

5. 加强主体融资需求的创新

加强针对新型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创新。信贷业务仍将是银行的重要盈利产品,银行现在的信贷业务产品主要包括票据、营运资金、项目融资、房地产贷款等条线。在加快优质信贷市场结构调整的同时,要从金融需求出发,加快对新型融资主体和新型融资需求的研究和创新,拓展新型信贷业务。在公司客户方面,加快对短期贷款用途、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的创新组合,加快重组贷款、应收账款买断、搭桥贷款等新产品的研发;加强票据与传统融资产品的协调;加快对跨国企业在境内新型融资需求、房地产产业链中的新型融资需求、开发区经济体融资需求、权益性投资融资需求等的研究和产品配套服务。个人客户方面,积极推进个人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在定价模式、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引入银行卡在个人信用业务中的载体功能,将银行卡业务由存款支付功能为主的负债业务向以消费和循环信用功能为主的个人信用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变。

新金融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载体 ,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 金融电子化、 网络银行、 电子货币为标志的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加大科研投入 ,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制度放松对金融产品品种、 数量、 价格和交易等方面的限制 ,确保不断推出创新产品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1.何德旭,金融监管.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管理世界[J],2003

(9).

2.张学波.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东华大学[D],2011.

3.夏大慰,史东辉等.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M],2003.

银行如何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有效监管

摘要: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的发展的动力。金融产品创新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和扩张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本文详细讨论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监管提出的挑战,并在分析因金融创新而导致的金融监管的一般趋势之后,对我国现阶段金融监管的实践提出了建议。

Abstract: As the engine of financial industries, financial innovation plays quite a large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t is worthwhile to discuss it in the face the financial crisis now sweeping the western world below: the challenges it brought on to bank regulatory, the trend following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expansion and bank regulatory afterwards, lastly some suggestions against china’s current bank regulatory practice.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产品;银行监管;有效;应对

Key Words: financial innovation, financial product, bank regulatory, effective, response

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然而,如何看待在金融监管的金融产品创新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探讨。在本文中,对近年来外国金融监管对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究进行了梳理,展示其发展动态,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发展,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无疑将提高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面对的竞争压力和低效率的中国的银行业务坏账率高的现实,在监管当局的安全和效率的最好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关系到我国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对银行监管提出的挑战

金融创新是基于利润动机的驱动,但本质的问题是由于银行监管的滞后,阻碍了金融机构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环境的变化下使得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不再是有利可图的,他们发现金融产品越来越难卖,而传统的金融工具已经吸引不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难以继续存在下去,他们不得不寻求创新;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着严格的监管过程中,以规避法规变得有利可图后,在一定的机构提供服务,避免控制,往往与它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市场份额,因此,严格监督银行业刺激本身的创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因素。

但到目前为止,实践证明,银行监管活动背后的金融创新的发展,银行的监管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金融创新对银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1.目前金融创新监管滞后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日益完善,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可发展的平台,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创新业务不断涌现;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对新业务的监管往往非常滞后,被金融机构的创新行为牵着走;同时监管部门缺乏弹性的审批与许可证体制以及对金融机构交叉性金融创新工具缺乏必要的追踪机制。监管工作在手段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金融工具创新的要求,使监督机构在监管中常陷于被动局面。

2.新产品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对资金的利率实行统一管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和监管,各金融机构只是负责在人民银行授权范围内组织实施,表现出强烈的计划性、垄断性和封闭性,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缺乏应有的活力机制。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无法根据企业及贷款项目风险水平的大小确定贷款利率。由此损害了利率内在平衡机制,造成了利率结构的扭曲,影响了资金配置效率,致使商业银行自主创新能力低,难以自主定价配置资产和防范风险。

3.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上一直沿袭的是五个网络管理模式,分别是总行一分行一二级分行一支行一网点这五个层次,这种多层次的管理体制,往往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组织僵化等缺陷。无法从整体上对业务进行综合管理,更难对客户、渠道、业务等进行成本分析。与此同时,我国银行在技术领域上的的建设模式基本是围绕着数据大集中这条主线进行。但数据集中并不能直接带来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和风险管理的改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及时获取各类交易数据,并将交易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产品。

4.产品缺乏整体营销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多是以个别产品的交易为中心,这导致对优质客户没有整体营销的概念,每一笔交易都是孤立的,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条线分割清晰,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对产品的统一规划。另外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交流,从而导致银行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市场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同,有许多产品出现开发出来后乏人问津的现象。在产品的后续管理方面,当前普遍存在重视产品开发,轻产品维护、产品改进的问题。银行产品推向市场后没有有效的跟踪体系,销售的实际情况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反馈,缺乏产品盈利能力、客户群体、产品质量、市场认可程度等方面的事后评价和分析,无法为产品计划的调整改进提供有力依据,从而大大缩短了金融产品的生命周期,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5.金融专业人才短缺

人才是产品管理的关键因素,我们目前的银行虽然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提倡人性化管理,确立人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没

有明确的业务目标,经营责任与管理责任的具体落实和特殊的专业人才政策,因此在经营管理中无法充分发挥职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银行监管金融创新产品的策略

1.注重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

银行的创新业务在传统业务中收益大的同时,风险也更大,且更容易扩散,对金融市场造成的冲击也更加直接和猛烈。因此,只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只有并重监管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整体风险。

2.注重内部和外部监管

针对银行监管与金融创新博弈的被动地位,监管理念应该不仅仅从外部力量的介入的角度来考虑有效监管的问题,而且外部监管随着创新和变革的发展,其缺点不断暴露,比如市场敏感度低,不能全面及时反映银行风险,相应的监管措施也滞后于市场发展。

我们应该考虑如何从银行内部与监管机构激励相容的角度来使银行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安排。另外,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了日益重视,认为只有保证信息的完备透明,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对银行起到正确的激励。

3.统一监管金融机构

统一监管体制是指由统一的监管主体对从事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的一种制度。与此相适应,金融监管也应该打破分业监管的模式向统一监管转变,由统一的监管主体对从事银行、保险和证券的不同类型业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监管。但是在具体的监管主体的改革上,是采用一元化的超级监管机构还是在保持监管主体多元化的前提下,加强各个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二者有利有弊,具体的选择需要对实际情况作出更细致的选择以后才能加以确定。

4.跨境监管

本国银行向海外市场的扩展也是一种金融创新——市场创新。随着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越来越多,其业务收益来自海外的比重日益提高;而另一方面,电子银行的发展使得金融监管当局很难判断其交易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完成的;离岸金融业务的拓展也使得部分金融机构偏离于监管视野之外。因此监管部门应该将一家银行的境内外机构境内外业务进行并表监督。另外,加强不同国家监管当局之间的信息分享和交流,监管的分工和协调,以有效杜绝国际银行监管的真空。

5. 加强主体融资需求的创新

加强针对新型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创新。信贷业务仍将是银行的重要盈利产品,银行现在的信贷业务产品主要包括票据、营运资金、项目融资、房地产贷款等条线。在加快优质信贷市场结构调整的同时,要从金融需求出发,加快对新型融资主体和新型融资需求的研究和创新,拓展新型信贷业务。在公司客户方面,加快对短期贷款用途、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的创新组合,加快重组贷款、应收账款买断、搭桥贷款等新产品的研发;加强票据与传统融资产品的协调;加快对跨国企业在境内新型融资需求、房地产产业链中的新型融资需求、开发区经济体融资需求、权益性投资融资需求等的研究和产品配套服务。个人客户方面,积极推进个人按揭贷款、消费贷款和经营贷款在定价模式、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引入银行卡在个人信用业务中的载体功能,将银行卡业务由存款支付功能为主的负债业务向以消费和循环信用功能为主的个人信用业务和中间业务转变。

新金融时代是以知识经济为载体 ,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 金融电子化、 网络银行、 电子货币为标志的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只有加大科研投入 ,为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制度放松对金融产品品种、 数量、 价格和交易等方面的限制 ,确保不断推出创新产品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在日趋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1.何德旭,金融监管.世界趋势与中国的选择.管理世界[J],2003

(9).

2.张学波.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东华大学[D],2011.

3.夏大慰,史东辉等.政府规制:理论、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M],2003.


相关内容

  • 金融学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安徽财经大学2010届金融学专业 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 "次贷危机"与国际货币制度改革 2. QDII实施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对策 3. 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 4. 保险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关系分析 5. 拨备.资本充足.存款保险制度与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 6. 成功推 ...

  • 2011年大学生银行实习总结
  • 实习是一个过程,于我而言更是一种经历。过程意味着收获,收获知识、经验和友谊。经历意味着开始,开始新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征途!因此,有必要对其做一总结,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为在建设银行三月有余之实习划上句号,也为新的起点夯实基础。 整个实习分为三个阶段:首月,在市分行会计部综合科和结算科,从阅读会计制度汇 ...

  • 原则导向监管真的失效了吗
  • 原则导向监管真的失效了吗 廖岷 2008年11月 <中国金融> 次贷危机的发生不应成为否定原则导向监管的理由,相反,更好更科学地利用原则导向监管理念,推动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恰恰是我们应该探索的重要途径. 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人们对监管有效性的再度反思.在美国,金融监管缺位, ...

  • 金融:创新.稳定与监管
  • 进入4月,中国经济生活中投资规模过大.银行贷款增长过快.各类金融风险正在积聚,值此之时,我以为讨论建立保持金融稳定的机制问题,对于防止经济"过热".防范金融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当然有可能带来风险,但推迟改革必然导致无声的危机 近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 ...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 金融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一.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 提示 ] 此题的论点在于,必须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讨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的背景,通过论述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得出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2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 ...

  •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一、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 2、利率市场化: 农信社如何利用利率“杠杆”进行风险控制 3、利率市场化与货币市场发展 [提示]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中 ,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就是其中一个非常 ...

  • 金融论文选题参考
  • 金融论文选题参考 银行类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呆帐准备金提取方法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 险防范研究 我国银行支付清算制度改革研究 银行会计方法防范银行风险 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西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方法的借鉴 我国银 ...

  • 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 对较快,而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影响却是相对较小的,不仅简化的贷款的步骤,同时也降低了相应的标准与要求,填补了信贷上的空白,实现了众筹的快速发展. 2.对银行的冲击 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影响下,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是针对银行部门来说的,虽然在短期中主导作用不会发生变化,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 ...

  • 如何看待金融风险
  • 如何看待金融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00多年前,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货币经济是经济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没有金融就没有现代经济.金融的状况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未来.由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百年一遇",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