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该概念

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的张树民博士在“固定成本的陷阱”(《经济学消息报》,No.523期,2003年1月10日)一文中指出:“经济学中固定成本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理解成本更重要的是考察要素的替代性的用途的收益,这是产生理解和使用固定成本的陷阱的所在”。并认为,“标准教科书中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的分析,这里存在两个错误,一是继续生产的条件分析,一是短期供给曲线分析”。对现代经济学中固定成本这样的基本概念,张文(对张树民先生该文的简称,下同)用并不严密(甚至错误)的逻辑论证,辅之以斯蒂格勒关于进入壁垒的分析和作者本人投资股票的案例,就如此轻而易举地加以推翻,并最后作出结论:“固定成本的陷阱就是把经济学作为智力游戏,而从未试图透过概念、曲线看世界的陷阱。”

笔者认为,张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不仅过于轻率和武断,而且也不正确。客观地说,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已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如果缺乏正规、严格的现代经济学训练,就很难准确把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动辄以“陷阱”、“智力游戏”之类的话语来描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更谈不上是科学的态度。笔者是一个从事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愿借此机会对成本概念作一初步分析,以厘清张文在成本概念上的诸多谬误。

一、成本的几个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成本(cost)、价格(price)、需求(demand)、供给(supply)、效用(utility)、偏好(preference)等都是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非常要紧的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进行全面、准确地阐释,除了牵涉到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知识外,还更多地涉及到现代微观经济学中许多十分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描述。这既非本文的目的,也非本文的篇幅所能胜任。这里,我只是对成本概念作初步的技术性阐释。

经济学中的“成本”,往往和“稀缺”(scarcity)概念相联系。稀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意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总是少于人们所希望拥有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注意,稀缺和有限存在差异),任何社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来配置稀缺资源,这种配置无疑要求社会(分解来看,就是无数的经济个体或组织)就资源的使用作出选择。而任何选择,实质上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缺憾”,因为选择的同时就是舍弃(选取某种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其他的东西)。可见,选择从来都不是毫无代价的,而是存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的价值。

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在经济学中,同机会成本关系紧密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是“货币成本”

(money cost)。任何物品的生产都需要投入,而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投入都有其价格。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产物品的成本,或者说生产成本,也就是物品的货币成本。然而,一件物品,其真实成本并非货币成本,而是用于这种物品上的资源本来可以用来制造其他物品的价值,即机会成本。那么,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呢?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市场机制运转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机会成本大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大;机会成本小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小。道理在于:如果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大,这意味着消费者对用生产该种物品的资源来生产其他物品的评价较高,这种资源的市场价格当然也高,正常的市场体系会把这类信息反应在该种物品的高价格上,所以,物品就会有很高的货币成本。 但是,如果把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等同起来则是错误的。有时候,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转,即市场失灵,这时物品的货币成本就不能如实反映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时候,某些物品可能没有市场价格,但却存在机会成本;还有的时候,某些“免费”的东西,其实并非免费,而是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等机会成本。进一步地分析,可以发现: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对人们决策价值的一种相对度量,它不是人们的实际付出,而是对实际付出的一种的理性评估。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总是希望选取机会成本低的某种决策。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限理性及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作出的决策可能并非最优决策,但这丝毫无损机会成本概念的科学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并付诸行动(即支付货币成本)之后,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决策者发现决策存在失误,怎么办?运转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制环境常常能对此作出迅速反应,决策者可能(主动或被动)采取破产、兼并、收购、重组、转(停)产、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来应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机制是一个试错机制,它允许人们支付的货币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部分“可逆”。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项决策已经作出,支付的成本永远无法追回。经济学家把这类无论作出何种决策都无法收回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譬如,假定你并不喜欢武侠片,但周围许多人都赞美《英雄》,而且你也被铺天盖地的《英雄》广告所诱惑,于是决定冒险花50元去看一场《英雄》。但电影开始后不久,你就觉得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应该继续看下去吗?记住,这50元的电影票费用是沉没成本,无论你花上90分钟继续看下去、还是退场去干其他事,这50元钱都是无法收回的。所以,经济学家指出,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不应影响人们的决策。

沉没成本与不变成本:沉没成本经常容易和不变成本(fixed cost,又译固定成本)混淆起来。概括地讲,沉没成本都属于不变成本,但不变成本并非都是沉没成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是与经济学上的长期、短期相联系的一对概念。不变成本(fixed cost),意指总成本中不随产出水平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是指总成本中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因此可变成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所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加总,构成企业的总成本(total cost)。

在短期内,不变成本或者是可以避免的(avoidable),或者是沉没的(sunk)。如果可以避免,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不会遭受这部分不变成本的损失,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通常把这类可以避免的不变成本称为准不变成本(quasi-fixed cost);如果不可避免,或者说是沉没的,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也得有这部分支出,那么这类不可避免的不变成本就属于沉没成本。 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由于生产活动通常需要某些专用性的资产,而这些特殊的或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又很难在其他生产活动中使用。换句话说,沉没成本是指即使退出最初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收回

的那部分成本。进一步,我们可以厘清行业内(industry-)和企业内(firm-)特定资本的含义。一架飞机对航空业来说属于沉没成本(其价值在航空业之外很小),但作为初始投资对航空公司来讲并不都是沉没成本。因为,航空公司可以在二手飞机市场上出售飞机,从而避免其损失。

这里,我们需要就短期与长期(the short run versus the long run)作些具体说明。经济学上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理解。所谓短期(the short run),是指某些要素固定不变的时期,而长期(the long run)指这样一个最短的时期,以至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在现实中,所有的投入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变性,但当对投入重新配置或者对投入的利用发生变动时,生产过程的调整速度将受到两方面的约束:

其一,生产进程中可以避免的成本不包括沉没成本,但与新的生产过程相联系的那部分可以避免的成本包括了所有的成本。尤为特殊的是,事后沉没的在要素投入上的额外投资是一种事前成本。其二,当考察那些与不同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投资或对某些生产要素利用的调整时,时间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利用生产要素的速度决定了调整的成本。例如,在安装新的资本品过程中,与之相联系的成本取决于资本品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在导致迟延有效率的前提下,最优安装将在快速安装的成本和得益之间权衡。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下,这两方面的原因将使得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区别更为显著。

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一般地,会计上的成本概念基于权责发生制记账原理,该原理强调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特别是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为公司外的人员(譬如债权人和股票投资者)服务而设计的。所以,会计报表的数字必须客观真实,这非常符合历史成本的原则。

然而,公司决策依据的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会计报表中的成本,而是机会成本,或者说是经济成本(the economic costs)。经济成本也许与会计成本一致,也许不一致。例如,假定某个公司以低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购进原料,那么当时购买这些原料来制造产品的成本是否就代表了公司使用这些资源的经

济成本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公司用这些原料生产产品时,它放弃了以市场价再出售原料的机会。公司生产活动的经济成本反映了这种放弃的机会的经济价值。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指产出的额外增加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而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则指平均每单位产出的最小成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Gregory Mankiw)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性人在边际上做决策。消费者购买物品时,其最优决策是所有物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都相等;生产者决定生产计划时,其最优决策是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可变成本)。实际上,价格、销售量(产量)、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等变量都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政府政策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简单地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只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张文的错误,就是把该条件作为充分必要条件来理解,同时又没有真正把握完全竞争的内涵。 总成本(不变成本 销售量) 虽然企业的最优决策是在边际上考量,即边际收益(MR)= 边际成本(MC),但是否盈利却是在总量函数(利润函数)上才能反映出来,即利润(或称经济利润,以区别于会计利润)= 总收益(价格

所谓完全竞争,按鲍莫尔(Baumol)等学者的界定,如果很多企业都能够进入某行业并进行生产,长期内将没有一家企业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换句话说,如果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是自由的(没有沉没成本),只要价格一超过平均成本,企业就有进入的动机。进出自由的市场被称为完全可竞争的(Baumol,Panzar,and Willig,1982)。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将不存在沉没成本(短期内不变成本总是存在的),否则,就违背了自由进出市场的假设前提。现实中很多情况下都有沉没成本的存在,这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理想特征。

平均成本(AC),企业虽然亏损,但继续生产要比不生产有利,因为继续生产不仅可以补偿可变成本方面的支出,而且还可以抵补部分不变成本。所以,价格(P)= 最小平均可变成本(AVC)的那一点,被称为

停止营业点;而产品价格(P)= 最小平均成本(AC)的那一点,被称为盈亏平衡点。 产品价格(P) 就张文所谈到的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来说,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企业每生产(销售)一个产品,其边际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的产量决策(因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就变为:将企业生产推进到这一点,在该点上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但这只是企业决策的一个方面,因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处于盈利状态。判断是否盈利,还需要比较总收益和总成本。在短期内,不论企业产量多少,总是存在不变成本,所以企业的决策就变为价格与可变成本的比较了。这样,如果平均可变成本(AVC)

正是由于企业总是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部分进行生产,所以竞争性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而不是张文所谓的“平均成本曲线上面的边际成本曲线”。当然,如果要对成本曲线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就必须把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联系起来考察。

二、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

要厘清成本函数,就不能忽略掉生产函数。这里,生产的含义非常宽泛,它可以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或)空间中,使用任何资源将一种商品转变为另一种商品(Kenneth W.Clarkson & Roger Miller,1982)。生产函数就是对生产过程中这种投入-产出关系技术转换的刻画。同时,成本函数是对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经济刻画,它度量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任意给定产出水平的最小成本。实质上,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都是描述企业行为的,只不过前者是从生产的技术角度(技术可行性),后者是从生产的经济角度(经济可行性)来考察典型企业的行为。这意味着,从本质上来说,成本函数包含着生产函数所包含的相同信息。根据生产函数的特性所定义的任何概念,都有一个按成本函数特性的“对偶”定义,反之亦然(H.R.Varian,1992)。因此,从成本函数就可以推知企业生产技术的许多信息,反过来也是如此。

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当企业的生产投入集是闭的(closed),单调的(monotonic)且满足自由处置(free disposal)等条件时,如果生产函数关于产量是凹的(concave),那么其对应的成本函数关于产量就是凸的(convex )。因此,在短期内,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增与成本函数的边际成本递减对应,而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则与成本函数的边际成本递增对应。

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仅市场结构本身还不足以完全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的目标或动机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一般地,我们可以把企业分为非营利性企业和营利性企业两大类。前者大多以慈善、宗教或其他非利润目的为目标,譬如学校、孤儿院;后者则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企业即属这类企业。

虽然,对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一直存有争议。有些人认为,企业的行为并不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尤其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形下,企业经理人员在企业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他们追求的目标并不一定符合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业主制和合伙制这两类企业的目标基本符合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但公司制企业追求的目标比较复杂,但仍要受到利润最大化目标一定的约束。出于对传统利润最大化模型的不满,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与原有理论竞争的企业行为模型。如,单变量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多变量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和非最大化模型等。然而,利润最大化模型仍然是企业理论的基石。

需要指出,对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施加不同的限制,其所包含的属性以及传递的信息就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假定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性状良好,即产量是投入的凹函数或成本是产量的凸函数。如此,成本曲线就有了经济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形状。

三、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及其他

以上我们对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做了初步的分析。从经验就可以知道,企业的存在只不过意味着利用市场也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谈判的成本、签定合同的成本、履行合同的成本、监督成本等(即事前成本、事中成本、事后成本),这些成本我们一般称之为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有时又称交易费用)。因此,如果取消某种市场交易,代之以组织内部的交易,可能会节约某些成本。但是,利用组织这种形式也不是没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协调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也是有边界的。

一般来说,企业存在两方面的边界:横向边界(horizontal boundaries)与纵向边界

(vertical boundaries)。前者指企业独自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与数量;后者则指企业独自完成、而非向市场上其他企业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与数量。简单地讲,横向边界指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纵向边界指该企业与其上游、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无论是横向边界还是纵向边界,企业边界与企业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由于自由进出是竞争性市场具有理想特性的关键假设,进出的难易程度对于决定市场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厂商行为起了关键作用。但遗憾的是,关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从来就不存在人们都一致认可的定义或衡量标准。如果采用不同的定义或衡量标准,就会得到不同的、有时甚至绝然相反的结论。按照斯蒂格勒(G.Stigler)的说法,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是一个新进入者必须发生而那些现有企业却不必承担的成本。

而贝恩(J.Bain)则认为,进入壁垒是指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有企业所享有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通过现存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进入反映出来的。作为分析进入壁垒的先驱,贝恩把进入壁垒分为三种:绝对成本优势;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要求大量的资本支出;产品差别(Bain,1956)。与进入壁垒相比,退出壁垒的意义就大为弱化,这也是人们较少研究退出壁垒的重要

原因。简单地讲,退出壁垒就是退出障碍,指阻碍现有企业退出市场(行业)的因素,包括沉没成本、违约成本、行政法规壁垒、信誉损失,等等。

一般来说,如果退出行业的成本高昂,则进入的动机就会减弱。如果存在不能被弥补的沉没成本,则退出的成本就非常的高。弗洛曼尼和乔根森(1980)的计算表明,跨行业的收益率差异可以持续许多年。如果不存在进入或退出的长期壁垒,跨行业的收益率应该趋同。他们认为,因存在长期壁垒或进入与退出的速度非常缓慢,收益率在行业间的趋同并不明显。大部分研究发现,在同一行业中,进入率和退出率是高度相关的,高进入率行业往往具有高退出率(Stigler,1963;Connolly & Schwartz,1985)。

行文至此,我们丝毫没有发现进入壁垒或退出壁垒与张文中的“陷阱”有何关联。如此看来,张文的作者多半是掉进自己设计的“陷阱”里了。

张文从固定成本的“陷阱”联想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笔者在教学之余,只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丝毫不敢谈“方”论“法”。笔者以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教授在《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Lionel Robbins,1932)一书中,对此问题早已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笔者不愿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就以罗宾斯教授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经济学并不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即人的行为总是合理的。但它出于要使自己存在的实际理由,确实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即个人合理的行为是有好处的。它确实假定,在必要的限制范围之内,选择可以和谐地达到目的是有好处的。”“如果不合理性,如果随时屈从于外部刺激和不协调的冲动等盲目力量是高于一切的善,那毫无疑问,经济学存在的理由便消失了。„„背叛理性实质上也就是背叛生活本身。但是,对于所有那些仍然坚持较为积极的价值观念的人们来说,经济学首先是社会秩序中合理性的象征也是对合理性的保护。”

经济学的基本该概念

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的张树民博士在“固定成本的陷阱”(《经济学消息报》,No.523期,2003年1月10日)一文中指出:“经济学中固定成本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理解成本更重要的是考察要素的替代性的用途的收益,这是产生理解和使用固定成本的陷阱的所在”。并认为,“标准教科书中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的分析,这里存在两个错误,一是继续生产的条件分析,一是短期供给曲线分析”。对现代经济学中固定成本这样的基本概念,张文(对张树民先生该文的简称,下同)用并不严密(甚至错误)的逻辑论证,辅之以斯蒂格勒关于进入壁垒的分析和作者本人投资股票的案例,就如此轻而易举地加以推翻,并最后作出结论:“固定成本的陷阱就是把经济学作为智力游戏,而从未试图透过概念、曲线看世界的陷阱。”

笔者认为,张文的论证过程和结论不仅过于轻率和武断,而且也不正确。客观地说,现代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已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如果缺乏正规、严格的现代经济学训练,就很难准确把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动辄以“陷阱”、“智力游戏”之类的话语来描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身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更谈不上是科学的态度。笔者是一个从事现代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愿借此机会对成本概念作一初步分析,以厘清张文在成本概念上的诸多谬误。

一、成本的几个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成本(cost)、价格(price)、需求(demand)、供给(supply)、效用(utility)、偏好(preference)等都是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非常要紧的基本概念。对每一个概念进行全面、准确地阐释,除了牵涉到经济史或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知识外,还更多地涉及到现代微观经济学中许多十分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描述。这既非本文的目的,也非本文的篇幅所能胜任。这里,我只是对成本概念作初步的技术性阐释。

经济学中的“成本”,往往和“稀缺”(scarcity)概念相联系。稀缺,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意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总是少于人们所希望拥有的。面对资源的稀缺(注意,稀缺和有限存在差异),任何社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制度或规则来配置稀缺资源,这种配置无疑要求社会(分解来看,就是无数的经济个体或组织)就资源的使用作出选择。而任何选择,实质上不可避免的是一种“缺憾”,因为选择的同时就是舍弃(选取某种东西就不得不放弃其他的东西)。可见,选择从来都不是毫无代价的,而是存在“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即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的价值。

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在经济学中,同机会成本关系紧密而又容易混淆的概念是“货币成本”

(money cost)。任何物品的生产都需要投入,而在市场经济中,任何投入都有其价格。从这个角度理解,生产物品的成本,或者说生产成本,也就是物品的货币成本。然而,一件物品,其真实成本并非货币成本,而是用于这种物品上的资源本来可以用来制造其他物品的价值,即机会成本。那么,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呢?经济学家认为,在一个市场机制运转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机会成本大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大;机会成本小的物品,其货币成本一般也较小。道理在于:如果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大,这意味着消费者对用生产该种物品的资源来生产其他物品的评价较高,这种资源的市场价格当然也高,正常的市场体系会把这类信息反应在该种物品的高价格上,所以,物品就会有很高的货币成本。 但是,如果把机会成本与货币成本等同起来则是错误的。有时候,市场机制无法正常运转,即市场失灵,这时物品的货币成本就不能如实反映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时候,某些物品可能没有市场价格,但却存在机会成本;还有的时候,某些“免费”的东西,其实并非免费,而是需要人们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等机会成本。进一步地分析,可以发现:机会成本实质上是对人们决策价值的一种相对度量,它不是人们的实际付出,而是对实际付出的一种的理性评估。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总是希望选取机会成本低的某种决策。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有限理性及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作出的决策可能并非最优决策,但这丝毫无损机会成本概念的科学价值。

在实际生活中,一旦作出某种决策,并付诸行动(即支付货币成本)之后,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决策者发现决策存在失误,怎么办?运转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制环境常常能对此作出迅速反应,决策者可能(主动或被动)采取破产、兼并、收购、重组、转(停)产、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来应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机制是一个试错机制,它允许人们支付的货币成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部分“可逆”。但是,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某项决策已经作出,支付的成本永远无法追回。经济学家把这类无论作出何种决策都无法收回的成本,称为沉没成本(sunk cost)。譬如,假定你并不喜欢武侠片,但周围许多人都赞美《英雄》,而且你也被铺天盖地的《英雄》广告所诱惑,于是决定冒险花50元去看一场《英雄》。但电影开始后不久,你就觉得它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你应该继续看下去吗?记住,这50元的电影票费用是沉没成本,无论你花上90分钟继续看下去、还是退场去干其他事,这50元钱都是无法收回的。所以,经济学家指出,理性的人在作决策时,不应该考虑沉没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不应影响人们的决策。

沉没成本与不变成本:沉没成本经常容易和不变成本(fixed cost,又译固定成本)混淆起来。概括地讲,沉没成本都属于不变成本,但不变成本并非都是沉没成本。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是与经济学上的长期、短期相联系的一对概念。不变成本(fixed cost),意指总成本中不随产出水平变化的成本;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是指总成本中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因此可变成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所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加总,构成企业的总成本(total cost)。

在短期内,不变成本或者是可以避免的(avoidable),或者是沉没的(sunk)。如果可以避免,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不会遭受这部分不变成本的损失,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通常把这类可以避免的不变成本称为准不变成本(quasi-fixed cost);如果不可避免,或者说是沉没的,这意味着当企业关门或者产量为零时,也得有这部分支出,那么这类不可避免的不变成本就属于沉没成本。 产生沉没成本的原因,一般来说是由于生产活动通常需要某些专用性的资产,而这些特殊的或专用性很强的资产又很难在其他生产活动中使用。换句话说,沉没成本是指即使退出最初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收回

的那部分成本。进一步,我们可以厘清行业内(industry-)和企业内(firm-)特定资本的含义。一架飞机对航空业来说属于沉没成本(其价值在航空业之外很小),但作为初始投资对航空公司来讲并不都是沉没成本。因为,航空公司可以在二手飞机市场上出售飞机,从而避免其损失。

这里,我们需要就短期与长期(the short run versus the long run)作些具体说明。经济学上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理解。所谓短期(the short run),是指某些要素固定不变的时期,而长期(the long run)指这样一个最短的时期,以至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在现实中,所有的投入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变性,但当对投入重新配置或者对投入的利用发生变动时,生产过程的调整速度将受到两方面的约束:

其一,生产进程中可以避免的成本不包括沉没成本,但与新的生产过程相联系的那部分可以避免的成本包括了所有的成本。尤为特殊的是,事后沉没的在要素投入上的额外投资是一种事前成本。其二,当考察那些与不同生产过程相联系的投资或对某些生产要素利用的调整时,时间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利用生产要素的速度决定了调整的成本。例如,在安装新的资本品过程中,与之相联系的成本取决于资本品的制造、运输和安装。在导致迟延有效率的前提下,最优安装将在快速安装的成本和得益之间权衡。在给定的产出水平下,这两方面的原因将使得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的区别更为显著。

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一般地,会计上的成本概念基于权责发生制记账原理,该原理强调历史成本。会计报表,特别是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为公司外的人员(譬如债权人和股票投资者)服务而设计的。所以,会计报表的数字必须客观真实,这非常符合历史成本的原则。

然而,公司决策依据的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会计报表中的成本,而是机会成本,或者说是经济成本(the economic costs)。经济成本也许与会计成本一致,也许不一致。例如,假定某个公司以低于当时市场价的价格购进原料,那么当时购买这些原料来制造产品的成本是否就代表了公司使用这些资源的经

济成本呢?答案是否定的。当公司用这些原料生产产品时,它放弃了以市场价再出售原料的机会。公司生产活动的经济成本反映了这种放弃的机会的经济价值。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是指产出的额外增加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增加,而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则指平均每单位产出的最小成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昆(N.Gregory Mankiw)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理性人在边际上做决策。消费者购买物品时,其最优决策是所有物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都相等;生产者决定生产计划时,其最优决策是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

可变成本)。实际上,价格、销售量(产量)、不变成本、可变成本等变量都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政府政策等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简单地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只是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张文的错误,就是把该条件作为充分必要条件来理解,同时又没有真正把握完全竞争的内涵。 总成本(不变成本 销售量) 虽然企业的最优决策是在边际上考量,即边际收益(MR)= 边际成本(MC),但是否盈利却是在总量函数(利润函数)上才能反映出来,即利润(或称经济利润,以区别于会计利润)= 总收益(价格

所谓完全竞争,按鲍莫尔(Baumol)等学者的界定,如果很多企业都能够进入某行业并进行生产,长期内将没有一家企业能获得高于正常水平的利润。换句话说,如果进入和退出某一行业是自由的(没有沉没成本),只要价格一超过平均成本,企业就有进入的动机。进出自由的市场被称为完全可竞争的(Baumol,Panzar,and Willig,1982)。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将不存在沉没成本(短期内不变成本总是存在的),否则,就违背了自由进出市场的假设前提。现实中很多情况下都有沉没成本的存在,这正好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完全竞争市场的理想特征。

平均成本(AC),企业虽然亏损,但继续生产要比不生产有利,因为继续生产不仅可以补偿可变成本方面的支出,而且还可以抵补部分不变成本。所以,价格(P)= 最小平均可变成本(AVC)的那一点,被称为

停止营业点;而产品价格(P)= 最小平均成本(AC)的那一点,被称为盈亏平衡点。 产品价格(P) 就张文所谈到的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来说,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企业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这样,企业每生产(销售)一个产品,其边际收益都等于市场价格,所以,企业的产量决策(因价格已由市场决定)就变为:将企业生产推进到这一点,在该点上产品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但这只是企业决策的一个方面,因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定处于盈利状态。判断是否盈利,还需要比较总收益和总成本。在短期内,不论企业产量多少,总是存在不变成本,所以企业的决策就变为价格与可变成本的比较了。这样,如果平均可变成本(AVC)

正是由于企业总是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部分进行生产,所以竞争性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就是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以上的边际成本曲线,而不是张文所谓的“平均成本曲线上面的边际成本曲线”。当然,如果要对成本曲线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就必须把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联系起来考察。

二、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

要厘清成本函数,就不能忽略掉生产函数。这里,生产的含义非常宽泛,它可以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或)空间中,使用任何资源将一种商品转变为另一种商品(Kenneth W.Clarkson & Roger Miller,1982)。生产函数就是对生产过程中这种投入-产出关系技术转换的刻画。同时,成本函数是对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经济刻画,它度量在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任意给定产出水平的最小成本。实质上,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都是描述企业行为的,只不过前者是从生产的技术角度(技术可行性),后者是从生产的经济角度(经济可行性)来考察典型企业的行为。这意味着,从本质上来说,成本函数包含着生产函数所包含的相同信息。根据生产函数的特性所定义的任何概念,都有一个按成本函数特性的“对偶”定义,反之亦然(H.R.Varian,1992)。因此,从成本函数就可以推知企业生产技术的许多信息,反过来也是如此。

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当企业的生产投入集是闭的(closed),单调的(monotonic)且满足自由处置(free disposal)等条件时,如果生产函数关于产量是凹的(concave),那么其对应的成本函数关于产量就是凸的(convex )。因此,在短期内,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增与成本函数的边际成本递减对应,而生产函数的边际报酬递减则与成本函数的边际成本递增对应。

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仅市场结构本身还不足以完全决定企业的行为,企业的目标或动机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一般地,我们可以把企业分为非营利性企业和营利性企业两大类。前者大多以慈善、宗教或其他非利润目的为目标,譬如学校、孤儿院;后者则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企业即属这类企业。

虽然,对传统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理论一直存有争议。有些人认为,企业的行为并不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尤其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形下,企业经理人员在企业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他们追求的目标并不一定符合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看,业主制和合伙制这两类企业的目标基本符合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但公司制企业追求的目标比较复杂,但仍要受到利润最大化目标一定的约束。出于对传统利润最大化模型的不满,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与原有理论竞争的企业行为模型。如,单变量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多变量效用函数最大化模型和非最大化模型等。然而,利润最大化模型仍然是企业理论的基石。

需要指出,对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施加不同的限制,其所包含的属性以及传递的信息就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假定生产函数或成本函数性状良好,即产量是投入的凹函数或成本是产量的凸函数。如此,成本曲线就有了经济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形状。

三、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及其他

以上我们对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做了初步的分析。从经验就可以知道,企业的存在只不过意味着利用市场也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谈判的成本、签定合同的成本、履行合同的成本、监督成本等(即事前成本、事中成本、事后成本),这些成本我们一般称之为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有时又称交易费用)。因此,如果取消某种市场交易,代之以组织内部的交易,可能会节约某些成本。但是,利用组织这种形式也不是没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协调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也是有边界的。

一般来说,企业存在两方面的边界:横向边界(horizontal boundaries)与纵向边界

(vertical boundaries)。前者指企业独自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与数量;后者则指企业独自完成、而非向市场上其他企业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种类与数量。简单地讲,横向边界指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和数量,纵向边界指该企业与其上游、下游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无论是横向边界还是纵向边界,企业边界与企业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由于自由进出是竞争性市场具有理想特性的关键假设,进出的难易程度对于决定市场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厂商行为起了关键作用。但遗憾的是,关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从来就不存在人们都一致认可的定义或衡量标准。如果采用不同的定义或衡量标准,就会得到不同的、有时甚至绝然相反的结论。按照斯蒂格勒(G.Stigler)的说法,进入壁垒是一种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是一个新进入者必须发生而那些现有企业却不必承担的成本。

而贝恩(J.Bain)则认为,进入壁垒是指和潜在的进入者相比,现有企业所享有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通过现存企业可以持久地维持高于竞争水平的价格而没有导致新企业进入反映出来的。作为分析进入壁垒的先驱,贝恩把进入壁垒分为三种:绝对成本优势;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要求大量的资本支出;产品差别(Bain,1956)。与进入壁垒相比,退出壁垒的意义就大为弱化,这也是人们较少研究退出壁垒的重要

原因。简单地讲,退出壁垒就是退出障碍,指阻碍现有企业退出市场(行业)的因素,包括沉没成本、违约成本、行政法规壁垒、信誉损失,等等。

一般来说,如果退出行业的成本高昂,则进入的动机就会减弱。如果存在不能被弥补的沉没成本,则退出的成本就非常的高。弗洛曼尼和乔根森(1980)的计算表明,跨行业的收益率差异可以持续许多年。如果不存在进入或退出的长期壁垒,跨行业的收益率应该趋同。他们认为,因存在长期壁垒或进入与退出的速度非常缓慢,收益率在行业间的趋同并不明显。大部分研究发现,在同一行业中,进入率和退出率是高度相关的,高进入率行业往往具有高退出率(Stigler,1963;Connolly & Schwartz,1985)。

行文至此,我们丝毫没有发现进入壁垒或退出壁垒与张文中的“陷阱”有何关联。如此看来,张文的作者多半是掉进自己设计的“陷阱”里了。

张文从固定成本的“陷阱”联想到了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笔者在教学之余,只是运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丝毫不敢谈“方”论“法”。笔者以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教授在《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Lionel Robbins,1932)一书中,对此问题早已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笔者不愿浪费读者的宝贵时间,就以罗宾斯教授书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

“经济学并不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即人的行为总是合理的。但它出于要使自己存在的实际理由,确实依赖于这样的假设,即个人合理的行为是有好处的。它确实假定,在必要的限制范围之内,选择可以和谐地达到目的是有好处的。”“如果不合理性,如果随时屈从于外部刺激和不协调的冲动等盲目力量是高于一切的善,那毫无疑问,经济学存在的理由便消失了。„„背叛理性实质上也就是背叛生活本身。但是,对于所有那些仍然坚持较为积极的价值观念的人们来说,经济学首先是社会秩序中合理性的象征也是对合理性的保护。”


相关内容

  •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 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开课单位: 课程类型: 总学时数: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参考教材: 微观经济学 经济与政治学院 专业基础课 共72学时,其中讲授72学时,实验0学时 经济学本科 课程编码: 开设学期: 课程性质: 周学时数: 编写时间: A050 ...

  • 初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一.社会经济制度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考试内容 (一) 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 ...

  • [畜牧企业经营管理学]
  • <畜牧企业经营管理学>(2775)自学考试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畜牧企业经营管理学,是从农业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较丰富.涉及部分经济核算内容.学习应从掌握基本概念入手,循序渐进.从 ...

  • 建筑业初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 第一章 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考试内容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必备的基本要素,社会生产关系及其主要类型,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类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人类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商 ...

  • 财经类专业考试大纲
  • <2010年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考试大纲> 财经类专业 一.考试对象 山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对口专业应.往届毕业生. 二.考试总体要求 第一部分 经济法律基础知识 熟悉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掌握经济法律关系及其构成:了解财产所有权法律制度:熟悉公司法律制度,掌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 ...

  • 经济师考试
  • 经济基础知识(中级)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一.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理沦的基本内容,是否具有运用市场基本理论分析市场需求.市场供给和市场价格之间关系的能力. 考试内容 (一)市场需求 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需求函数.需求 ...

  • 2010年土地估价师考试大纲电子版内容
  • 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 (2006年) 前 言 为了指导广大应考人员了解2006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决定编写<全国土地估计师资格考试大纲>,并由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办公室组织专家编写了<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06 ...

  • 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重点讲义大纲
  • <经济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级) 第一部分 经 济 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试目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经济应用数学06956
  • 课程名称:经济应用数学 课程代码:06956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 .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经济应用数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的基础课,是重要 的工具学科.在经济管理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该课程具有广泛的应用性.高度 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培养学 ...

  •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 关于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一.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设想 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会计本质.会计本质是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首先予以明确.西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之所以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