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素材之知道的多与少

知道的多与少

● 看到,不等于看见;

看见,不等于看清;

看清,不等于看懂;

看懂,不等于看透;

看透,不等于看开。

●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重重包围。人们猎奇搜异,寻求刺激,心气浮躁,似乎无所不知,又似乎什么也不懂。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大道至简。 “道”是自然规律,“道”是不悖人性,“道”是掐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人生发展的坐标。面对当今社

会如此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海量信息,本来作为人之生存,只要择其所需,为我所用,也许就能获取更多的人生发展机会。

【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

百度时代,只要具备非文盲、会上网两个要件,庶几人人可以成为知道分子。然而,成为知识分子却有蜀道之难。

虽然,比常人占有更多知识信息可视为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的最大公约数;然而,二者究竟存在天壤分野。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在于其天然兼具学养的专业性、立场的公共性、识见的独立性、精神的纯粹性和角色的不可替代性。陈寅恪强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也好,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亦罢,抑或“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让人民不受骗”云云,差不离皆与萨义德“思想独立、不屈不移”定义异曲同工,都是想说,知识分子具有知道分子难以企及的品格属性。 知识分子身份特质和作用轨迹,为人类社会公认且被文明演进历史佐证,知道分子则无从谈起;至于占有知识信息动因,知识分子多基于公共目的,知道分子则多出于现炒现卖个人妆饰之需。作如是观,相对知识分子的公共担当、悲悯情怀和特立独行,知道分子顶多只相当于会说话有体温的移动硬盘。

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有天然分野,却无天然屏障。相形于知道分子进化为知识分子蜀道之难,知识分子异化为知道分子,似乎“由可敬到可耻,只有一步之遥”。现下一个不争事实是,一些知识精英选择性“失明”,偏安一隅满足于沦为小团体或特定利益集团代言人者有之;名曰知识分子实则丧失骨头气节,屈从世俗利诱沉湎安乐苟且偷安者有之;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甚或助纣为虐不说人话昧良心做事者更有之。

【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沫沫】

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七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她说到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雾气„„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份,我一直都记得,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

说实话,因为这样的细节深深打动和影响了我,凤凰是我独自旅行的第一站,慢慢走,一路下去,看可现在有多少人获取的信息符合一个“道”呢!我们的生存状态已经被强控、被霸占、被劫持、被囚禁!在信息的围城中,人们失去了自我,焦虑、惶恐、迷惘。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刪除细节。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周濂

过无数的风景,人也越走越开阔,好多年过去,无意中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某些小小的骄傲。人生真是一件奇妙和偶然的事。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只有炫耀和跟风。

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细节,几年前友人提到的某次下午茶。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70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宽松布裙,把冰冻西瓜挖空装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凉泡一壶绿茶,友人形容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的情景,“香风细细”,夏天有蝉鸣,这样有创意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创意无穷,一碗凉面都可以不一样。

这个世界再怎么暄嚣浮燥动荡变迁,不知珍惜,还是有无可替代的深情和简洁纯粹的爱存在„„ 相信点什么, 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补充:

如果抽去了细节的故事,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

好的作品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真正的阅读必须深入故事的细节,在从容的阅读中回馈至生命本身。

【知道得太多】

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窘境:现在常常忧虑的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各种信息太多了,什么网络小报广播电视杂志书籍——连风里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视听已经被严重堵塞,五官负担大大超载。这一切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为既没有时间也反应不及,各种参照实在太多了。

所以一度跟什么隔绝,把窗户关上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如果想做一个保有巨大创造力和思悟力的人,还是需要想想这两个字:清寂。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美国那个梭罗跑到湖边林子里封闭自己的奥妙,他种地写作,想些事情,清心寡欲。

这果然使他聪明了许多,比别人特殊了一些。他知道的事情都是城里人闹市中人所不知道的,而那些人知道的,大致都是一些重复了无数遍的东西,所有那一切都登在报上印在书上,知不知道、早一点知道晚一点知道都无大碍。

他在林子里,读报纸不方便了,口耳相传的声音没了,心思容易集中。更要紧的是,他开始考虑一些更大更遥远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他的心里装上了大事。

心里要装大事,就要回避小事。

但是这样说,只是道出了一个方面的道理,并不一定是要人人都走这样的极端。因为从另一方面看,一些激烈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波澜的人,也有高屋建瓴的气魄,有力挽狂澜的力量。

像雨果,常在国会演讲,参与党派斗争,被流放等等,结果也是一个精神和文学的巨人。他到了晚年过生日的时候,总理探望,民众在阳台下彻夜不眠地游行。他去世的时候,棺木停放在凯旋门那儿,供民众瞻仰。怎么看雨果都是个伟大的人、巨人。这样的人常常处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漩涡里,是个看得见的显著的推动者,大参与者,一个了不起的人。

于是今天会陷入一个悖论:知道得更多好,还是稍稍闭塞更好?是尽可能地回避,还是要勇敢地投入?不过我们大致可以明白,雨果等人并没有亲临一个数字时代,如果他走进了这个时代,也一定会为信息轰炸而恐惧的——说不定他要逃得更快。

事实上,雨果如果整天在议会里演讲,整天参加革命,整天反对小拿破仑,没有被流放到那个岛上,也不会有时间写作。字要一个一个填在格子里,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可见即便是雨果这样的伟人,一生也有过大回避。大清寂和大热闹肯定是相辅相成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我们当代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知道太多,热闹太多,个人时间太少,回到过去太少,阅读经典太少——挨近各种垃圾太多,时时有被这些掩埋的危险。

立意参考:

①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懂得太多,学无止境,学而不厌,追求真学问,绝不做井底之蛙。

②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拒绝外界喧嚣浮华,潜心于真正的学问,甘愿做井底之蛙。

③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心有主,不被外界众声纷纭扰乱内心。

④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宁静,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潜心于自己的事业,做自己的国王。

幻灯片16

⑤懂得取舍,我心有主,学会选择性了解,做一只清醒的井底之蛙。

⑥坚守法律、道德、科学的底线,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守,给自己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一颗看穿真假的慧心,不被纷扰喧嚣的外界淹没。

⑦碎片化的阅读,使我们变得肤浅浮躁、我们已经变成空心人,拒绝碎片化阅读。

⑧闻道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专而精,所谓术业有专攻。与其多而杂、博而广,不如少而精、专而深。 ⑨既博且专,既广且深,做一个专业精深的井底之蛙。

⑩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不做碎片人】

加了N 个QQ 群,加了N+1个微信群,传播正能量,增进友情和理解,方便工作和学习,初衷挺好,当初兴奋。可是三五天下来,一两个月下来,烦了,厌了,倦了,累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将自己重重包围,发现自己被绑架了,自己的脑子被炸糊了,常常找不着北了。

身处人人拥有话语权的今天,互联网为每个人创建了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可以传阅个人的文章了,可以传播正能量了,可以“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了。曾几何时,只恨自己上网落伍了,只怪自己手机跟不上趟了,只为某某最新消息竟然浑然不知而羞愧万分了。而今呢?又常常发觉一整天一整天下来,自己多少时间在刷屏,多少精力在做低头一族,多少“热情呼唤”让自己穷于应付——由不得不惊呼: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猛回头,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也没捞着,自己的田园荒芜丛杂,自己成了碎片人。思想被切割了,知识被打乱了,思维被打断了,自己被牵制了,自己成了浪打的浮萍,失根的兰花,断线的风筝,无家可归的游子!失魂落魄,只剩空虚寂寞,惶恐不安,由不得扪心自问:你到底是谁?你从哪儿来?你往何处去? 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守得住自己的心,不做知道的碎片人。

像王阳明那样在“精一”上下功夫,静下心来,安神屏气,一门心思探寻成圣之道。

这位心学大师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带了众多的门生传经布道,建立了传奇故事般地赫赫功业——平定了精心准备了十年之久的宁王的叛乱,收拾南方据山守险盘踞数十年之久的众多匪徒,成为了一代圣人。 也是明代的,他是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自幼涉猎古今史籍及山海图经,成年后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的领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长期的旅行与地理考察中,以日记体裁,精炼的文字,记下了观感,汇集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心思单纯,人生有向,一事只做一件事,让这位游客成了千古最有名气的大学问家。

我们生活一个人人可以活得更精彩的互联网时代,让海量信息为我择用,发展自我。活得纯粹与简单,活得从容与沉着。不再无事忙,而是奔着自己的方向,心有主宰,先后有序,不急不缓,虽风云变幻而我心常定,虽酬酢万变,我恒自在。

做不到梭罗那样的远离社会,寻觅一方静湖,但可以人在闹市中而无车马喧。更多地做生活的减法和除法,清心寡欲,把自己的心放到天地之间,做个简单的人,完整的人,个性的人,有智慧的人。

莎士比亚: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裹挟在这样的人声鼎沸间,我们走马观花般度过春夏秋冬,兴高采烈地被推搡着,被绑架着。

【低头刷屏 别忘了抬头看人 】

沉迷于手机,俯首于屏幕,眼里、心里都没有他人,只有自己,甚至连“自己”都被忽略了。

手机在相隔遥远的人甚至陌生人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又隔断人与身边人的联系。手机把信息传递到无穷远,手机又让你视眼前的老师为空气。人发明了手机,手机控制了人。手机把世界联接成同一个市场,手机也把人变成了一个个孤岛。手机是你的工具,你也是手机的附庸。但手机是死的,人是活的;手机是什么,取决于人,人是什么,也取决于人自身。人被手机所控制、异化,不是手机的问题,是人自己的问题。低头刷屏,别忘了抬头看人。

信息碎片化就是指通过网络接触到的快餐式的、条目式的、海量信息。信息化碎片时代是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这个碎片时代的突出特点有二:

其一是浮躁。整个网络时代的通病如此,碎片化更是浮躁的具体表现,一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过眼云烟。

其二是海量信息与注意力转移之间的矛盾。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每天接受和处理的信息量极大,也因此被海量信息绑架了。我们还有阅读的时间吗?我们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吗?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地海量信息,如何更加科学合理、从容地应对碎片时代呢?

一是要梳理整合。就是要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利用信息技术加以整合梳理,还原信息价值的本质,而且整合过的信息更为系统、条理、完整。

二是要深入持久。从纵向看,要把握它的来龙去脉,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横向看,要了解相关领域、同领域国内外的不同情况。要反复长期的关注,变碎片时代浏览方式的随意,为刻意、反复刻意,这样才能量变到质变,才能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三是要为我所用。信息和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使用,为我所用的前提是真正为我所有。所以面对海量的信息,仅是知道远不够,只有变成自己的思考所得、加工所得,变成自己讲出来的道理和话语,使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算做到为我所有。

面对这个碎片的时代,不仅仅是被动的包围和占有,通过梳理整合、深入持久、为我所用来挑战应对它,这样,生活在这么一个信息资源极度丰富的时代还是会感到很幸福的。

知道的多与少

● 看到,不等于看见;

看见,不等于看清;

看清,不等于看懂;

看懂,不等于看透;

看透,不等于看开。

●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重重包围。人们猎奇搜异,寻求刺激,心气浮躁,似乎无所不知,又似乎什么也不懂。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大道至简。 “道”是自然规律,“道”是不悖人性,“道”是掐准时代发展的脉搏和人生发展的坐标。面对当今社

会如此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海量信息,本来作为人之生存,只要择其所需,为我所用,也许就能获取更多的人生发展机会。

【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

百度时代,只要具备非文盲、会上网两个要件,庶几人人可以成为知道分子。然而,成为知识分子却有蜀道之难。

虽然,比常人占有更多知识信息可视为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的最大公约数;然而,二者究竟存在天壤分野。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为知识分子,在于其天然兼具学养的专业性、立场的公共性、识见的独立性、精神的纯粹性和角色的不可替代性。陈寅恪强调“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也好,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亦罢,抑或“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让人民不受骗”云云,差不离皆与萨义德“思想独立、不屈不移”定义异曲同工,都是想说,知识分子具有知道分子难以企及的品格属性。 知识分子身份特质和作用轨迹,为人类社会公认且被文明演进历史佐证,知道分子则无从谈起;至于占有知识信息动因,知识分子多基于公共目的,知道分子则多出于现炒现卖个人妆饰之需。作如是观,相对知识分子的公共担当、悲悯情怀和特立独行,知道分子顶多只相当于会说话有体温的移动硬盘。

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有天然分野,却无天然屏障。相形于知道分子进化为知识分子蜀道之难,知识分子异化为知道分子,似乎“由可敬到可耻,只有一步之遥”。现下一个不争事实是,一些知识精英选择性“失明”,偏安一隅满足于沦为小团体或特定利益集团代言人者有之;名曰知识分子实则丧失骨头气节,屈从世俗利诱沉湎安乐苟且偷安者有之;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甚或助纣为虐不说人话昧良心做事者更有之。

【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沫沫】

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七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她说到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雾气„„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份,我一直都记得,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

说实话,因为这样的细节深深打动和影响了我,凤凰是我独自旅行的第一站,慢慢走,一路下去,看可现在有多少人获取的信息符合一个“道”呢!我们的生存状态已经被强控、被霸占、被劫持、被囚禁!在信息的围城中,人们失去了自我,焦虑、惶恐、迷惘。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刪除细节。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那个装睡的人自己决定醒来。周濂

过无数的风景,人也越走越开阔,好多年过去,无意中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某些小小的骄傲。人生真是一件奇妙和偶然的事。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只有炫耀和跟风。

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细节,几年前友人提到的某次下午茶。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70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宽松布裙,把冰冻西瓜挖空装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凉泡一壶绿茶,友人形容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的情景,“香风细细”,夏天有蝉鸣,这样有创意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创意无穷,一碗凉面都可以不一样。

这个世界再怎么暄嚣浮燥动荡变迁,不知珍惜,还是有无可替代的深情和简洁纯粹的爱存在„„ 相信点什么, 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补充:

如果抽去了细节的故事,抽去了一切社会属性和事情发展的时间性,没有一个故事值得一读,没有一个人物值得去爱。

好的作品无法压缩成所谓的精华,真正的阅读必须深入故事的细节,在从容的阅读中回馈至生命本身。

【知道得太多】

我们发现了自己的窘境:现在常常忧虑的不是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得太多。各种信息太多了,什么网络小报广播电视杂志书籍——连风里都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的视听已经被严重堵塞,五官负担大大超载。这一切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思考和判断,因为既没有时间也反应不及,各种参照实在太多了。

所以一度跟什么隔绝,把窗户关上不但不是坏事,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如果想做一个保有巨大创造力和思悟力的人,还是需要想想这两个字:清寂。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美国那个梭罗跑到湖边林子里封闭自己的奥妙,他种地写作,想些事情,清心寡欲。

这果然使他聪明了许多,比别人特殊了一些。他知道的事情都是城里人闹市中人所不知道的,而那些人知道的,大致都是一些重复了无数遍的东西,所有那一切都登在报上印在书上,知不知道、早一点知道晚一点知道都无大碍。

他在林子里,读报纸不方便了,口耳相传的声音没了,心思容易集中。更要紧的是,他开始考虑一些更大更遥远的问题了。也就是说,他的心里装上了大事。

心里要装大事,就要回避小事。

但是这样说,只是道出了一个方面的道理,并不一定是要人人都走这样的极端。因为从另一方面看,一些激烈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波澜的人,也有高屋建瓴的气魄,有力挽狂澜的力量。

像雨果,常在国会演讲,参与党派斗争,被流放等等,结果也是一个精神和文学的巨人。他到了晚年过生日的时候,总理探望,民众在阳台下彻夜不眠地游行。他去世的时候,棺木停放在凯旋门那儿,供民众瞻仰。怎么看雨果都是个伟大的人、巨人。这样的人常常处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漩涡里,是个看得见的显著的推动者,大参与者,一个了不起的人。

于是今天会陷入一个悖论:知道得更多好,还是稍稍闭塞更好?是尽可能地回避,还是要勇敢地投入?不过我们大致可以明白,雨果等人并没有亲临一个数字时代,如果他走进了这个时代,也一定会为信息轰炸而恐惧的——说不定他要逃得更快。

事实上,雨果如果整天在议会里演讲,整天参加革命,整天反对小拿破仑,没有被流放到那个岛上,也不会有时间写作。字要一个一个填在格子里,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可见即便是雨果这样的伟人,一生也有过大回避。大清寂和大热闹肯定是相辅相成的。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于我们当代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知道太多,热闹太多,个人时间太少,回到过去太少,阅读经典太少——挨近各种垃圾太多,时时有被这些掩埋的危险。

立意参考:

①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懂得太多,学无止境,学而不厌,追求真学问,绝不做井底之蛙。

②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拒绝外界喧嚣浮华,潜心于真正的学问,甘愿做井底之蛙。

③忠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心有主,不被外界众声纷纭扰乱内心。

④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宁静,坚守自己的一方天地,潜心于自己的事业,做自己的国王。

幻灯片16

⑤懂得取舍,我心有主,学会选择性了解,做一只清醒的井底之蛙。

⑥坚守法律、道德、科学的底线,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守,给自己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一颗看穿真假的慧心,不被纷扰喧嚣的外界淹没。

⑦碎片化的阅读,使我们变得肤浅浮躁、我们已经变成空心人,拒绝碎片化阅读。

⑧闻道不在于多与少,而在于专而精,所谓术业有专攻。与其多而杂、博而广,不如少而精、专而深。 ⑨既博且专,既广且深,做一个专业精深的井底之蛙。

⑩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不做碎片人】

加了N 个QQ 群,加了N+1个微信群,传播正能量,增进友情和理解,方便工作和学习,初衷挺好,当初兴奋。可是三五天下来,一两个月下来,烦了,厌了,倦了,累了,铺天盖地的信息将自己重重包围,发现自己被绑架了,自己的脑子被炸糊了,常常找不着北了。

身处人人拥有话语权的今天,互联网为每个人创建了可以自由发表自己言论的平台,可以传阅个人的文章了,可以传播正能量了,可以“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了。曾几何时,只恨自己上网落伍了,只怪自己手机跟不上趟了,只为某某最新消息竟然浑然不知而羞愧万分了。而今呢?又常常发觉一整天一整天下来,自己多少时间在刷屏,多少精力在做低头一族,多少“热情呼唤”让自己穷于应付——由不得不惊呼: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猛回头,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也没捞着,自己的田园荒芜丛杂,自己成了碎片人。思想被切割了,知识被打乱了,思维被打断了,自己被牵制了,自己成了浪打的浮萍,失根的兰花,断线的风筝,无家可归的游子!失魂落魄,只剩空虚寂寞,惶恐不安,由不得扪心自问:你到底是谁?你从哪儿来?你往何处去? 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守得住自己的心,不做知道的碎片人。

像王阳明那样在“精一”上下功夫,静下心来,安神屏气,一门心思探寻成圣之道。

这位心学大师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带了众多的门生传经布道,建立了传奇故事般地赫赫功业——平定了精心准备了十年之久的宁王的叛乱,收拾南方据山守险盘踞数十年之久的众多匪徒,成为了一代圣人。 也是明代的,他是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自幼涉猎古今史籍及山海图经,成年后立志“问奇于名山大川”。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在中国的领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在长期的旅行与地理考察中,以日记体裁,精炼的文字,记下了观感,汇集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心思单纯,人生有向,一事只做一件事,让这位游客成了千古最有名气的大学问家。

我们生活一个人人可以活得更精彩的互联网时代,让海量信息为我择用,发展自我。活得纯粹与简单,活得从容与沉着。不再无事忙,而是奔着自己的方向,心有主宰,先后有序,不急不缓,虽风云变幻而我心常定,虽酬酢万变,我恒自在。

做不到梭罗那样的远离社会,寻觅一方静湖,但可以人在闹市中而无车马喧。更多地做生活的减法和除法,清心寡欲,把自己的心放到天地之间,做个简单的人,完整的人,个性的人,有智慧的人。

莎士比亚: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裹挟在这样的人声鼎沸间,我们走马观花般度过春夏秋冬,兴高采烈地被推搡着,被绑架着。

【低头刷屏 别忘了抬头看人 】

沉迷于手机,俯首于屏幕,眼里、心里都没有他人,只有自己,甚至连“自己”都被忽略了。

手机在相隔遥远的人甚至陌生人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又隔断人与身边人的联系。手机把信息传递到无穷远,手机又让你视眼前的老师为空气。人发明了手机,手机控制了人。手机把世界联接成同一个市场,手机也把人变成了一个个孤岛。手机是你的工具,你也是手机的附庸。但手机是死的,人是活的;手机是什么,取决于人,人是什么,也取决于人自身。人被手机所控制、异化,不是手机的问题,是人自己的问题。低头刷屏,别忘了抬头看人。

信息碎片化就是指通过网络接触到的快餐式的、条目式的、海量信息。信息化碎片时代是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这个碎片时代的突出特点有二:

其一是浮躁。整个网络时代的通病如此,碎片化更是浮躁的具体表现,一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过眼云烟。

其二是海量信息与注意力转移之间的矛盾。我们已经越走越远,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每天接受和处理的信息量极大,也因此被海量信息绑架了。我们还有阅读的时间吗?我们还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吗?

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地海量信息,如何更加科学合理、从容地应对碎片时代呢?

一是要梳理整合。就是要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利用信息技术加以整合梳理,还原信息价值的本质,而且整合过的信息更为系统、条理、完整。

二是要深入持久。从纵向看,要把握它的来龙去脉,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横向看,要了解相关领域、同领域国内外的不同情况。要反复长期的关注,变碎片时代浏览方式的随意,为刻意、反复刻意,这样才能量变到质变,才能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三是要为我所用。信息和阅读的最终目的还是使用,为我所用的前提是真正为我所有。所以面对海量的信息,仅是知道远不够,只有变成自己的思考所得、加工所得,变成自己讲出来的道理和话语,使自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算做到为我所有。

面对这个碎片的时代,不仅仅是被动的包围和占有,通过梳理整合、深入持久、为我所用来挑战应对它,这样,生活在这么一个信息资源极度丰富的时代还是会感到很幸福的。


相关内容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共7篇)
  • 篇一: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朱政 一学期的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终于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来的点点滴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下面我就这一学期中所做的一些工作做点简单的小结. 首先,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 ...

  • "专题集邮"知识普及
  • 专题集邮 一.专题集邮知识普及 基本信息: 专题集邮是以与所选专题密切相关的邮票(最好是新票)和其他邮品为收集对象,以邮票(其图案.内容和发行目的).邮戳图案为研究内容,以其专题的阐述和开拓为研究方式的一项集邮活动. 专题集邮根据组集构思和邮品选择可分为两类: 一.同类主题图案或同一发行目的的邮品集 ...

  • 感恩的心专题系列之--作文素材
  • 感恩的心专题系列之--作文素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应该感谢而且最应及时感谢的是父母的恩情.当然其他诸如老师朋友啊,一切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感恩,甚至,我们的敌人,有时也值得我们感恩,因为他们让我们有了竞争的意识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整理) 每个人都 ...

  • 企业党员年终总结
  • 一.做为一名党员,学习要走在前边本学年,我加强了政治以及业务方面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xx大报告,并撰写了学习笔记。参与了一系列学习组织的各方面的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xx大的精神,并以实际行动来为xx大精神宣传做贡献。为了做好许校长对全校xx大专题报告《做一个中国人真骄傲》,在一个周末,我从上午 ...

  • 天生我材必有用--议论文素材积累和素材使用
  • 天生我材必有用 作文研究--论据:选材和用材 语文李建波 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素材有似炊饭之米,为行文写作不可 不有之要素.素材之于作文,恰似阳光水土之于植物.稻米之于巧妇.瓜果蔬菜禽肉之于良庖.嗓音乐器之于歌手.水泥砖瓦之于建筑.笔墨纸砚之于书画„„有则植物可开花结 ...

  • 浙江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
  •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等文件的精神,便于广大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 ...

  • 教材中写作素材积累
  • 必 修 一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1.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写作素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 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怀天下的志向:②青春需要激情:③迈好人生的步伐:④社会是一所学 ...

  • 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
  • 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一) 电视专题片也要包装 真实,是电视专题片的生命,这里所说的"包装",是在新闻成品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技术处理它的目的和作用不是改变事实,而是要使新闻作品中传递的事实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也就是说,包装不是对作品内部各种要素的包装,而是对作品的 ...

  • 新闻专业记者实习报告
  • 经过长达四个月的记者实习,作者写下了数千字的实习报告,仅此就足一让我们想他致敬咯,新闻专业的实习原来如此烦琐,在阅读这篇实习报告前我都还不知道。这篇范文既可作为一个实习报告,也可看作是实习日记,实习日志什么的,作者在实习中的感情全都在字里行间。 九月份电视台(新闻专业)实习小结 进入电视台实习已经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