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摘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农村和农业改革,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明显的。

  【关键词】土地整理;模式;效益;分析

  一、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

  土地整理需借助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 在此过程中必然打破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 会对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当然, 这种效应可能是好的, 也可能是不好的, 即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 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所谓正的生态效益; 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即所谓负的生态效益。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及其在系统中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诸如土地整理后水土资源结构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林草比例的变化等。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 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持续稳定地生产产品的能力发生改变。诸如土地整理后土地生产率的变化、农田作物光温利用率的变化等。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诸如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地侵蚀面积与程度的变化、村庄内部环境的变化等。

  从土地整理的产生发展来看, 各国初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土地分散、畸零实施集中, 并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模式的土地整理虽然改善了农林生产条件, 促进了农业大规模发展, 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譬如因土地整理造成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和单一化而引起物种的丧失、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近期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土地整理追求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譬如目前联邦德国的乡村土地整理就十分注意生态效益。除了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因素进行保护外, 还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持农田的生态价值。例如, 把道路或水渠旁边的树木与保留下来的灌木丛或沿岸植物结合起来,作为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同时为维护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而尽量保持生物多样性。例如, 为保持灌木丛, 一般将道路布置在灌木丛的旁边, 如果灌木丛必须被分割开来, 则需事先种植和培育一个新的灌木丛加以弥补, 而且要恢复土地整理过程中被清除的带状或片状生物群落。

  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而言, 我国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仍主要是增加耕地或其他农用土地面积, 尚未进入以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阶段。所以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往往偏重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生态效益, 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经济效益是具体可见的, 而生态效益具有滞后性, 不容易立即感觉到, 有的甚至要在一代或几代人之后才可能感觉到。二是由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自与土地利用者的利害关系不同, 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同土地利用者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而生态效益却是关系到全社会长远的甚至子孙后代的利益。于是在我国土地整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当的土地整理方式和技术措施, 例如由于单一连片种植不仅影响了土壤养分的循环效益, 而且还会引起表土层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减少, 机械填埋使土壤板结并使表土熟化层破坏, 土地整理工程中水泥的大量使用影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 沟渠和河道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使生物栖息地环境退化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形成负的生态效益。

  二、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土地整理实施后, 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也就是说, 土地整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从社会角度出发, 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等) 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因涉及的范围广, 具有明显的间接性、潜在性和滞后性, 且易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交叉, 所以对其难以进行辨别。在这儿将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归结为三点: 一是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是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三是土地整理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贡献。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为: (1)缓解人地矛盾, 提高粮食自给率。我国目前土地整理的目标之一是增加耕地面积, 解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农田整理, 还是村庄整理, 都可以实现耕地面积的增加, 有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提高本地区粮食自给率。(2)调整产权, 减少土地纠纷, 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土地整理过程中对插花地、飞地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权属界线明确清晰, 减少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各种纠纷, 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3)扶持农村贫困人口, 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农田整理和村庄整理在我国开展广泛, 土地整理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 这有助于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面貌, 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 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4)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土地整理过程中对村庄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如行政管理用地、教育机构用地、文体科技用地、医疗保健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集贸设施用地进行完善, 有助于改善本地区的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等。(5)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对田间道路、村屯路、供排水设施和供电设施的健全, 方便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

  土地整理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为: (1)提高农民收入;(2)增加就业机会;(3)便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土地整理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贡献表现为:(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2)有效利用水资源;(3)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结论

  就我国目前土地整理实践而言, 土地整理的目标偏重于经济有效, 忽视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实际上, 讲求生态环境效益是保护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的物质基础, 如果生态环境效益不好, 迟早要反馈到经济效益上, 从长远看, 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 社会效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所以土地整理的成功与否, 需要考虑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其中一项或几项单项效益水平不高, 需要在土地整理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蒋一军.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J].土地整理动态,2002(15).

  [3]齐伟.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6).

  作者简介:杨立(1988―),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土地经济学。

  【摘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农村和农业改革,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明显的。

  【关键词】土地整理;模式;效益;分析

  一、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

  土地整理需借助一系列的生物、工程措施, 在此过程中必然打破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原位状态, 会对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资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从而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产生直接和间接的生态效应。当然, 这种效应可能是好的, 也可能是不好的, 即投资行为的最终结果, 可能是带来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 所谓正的生态效益; 也可能是使得自然生态系统逆向演替, 即所谓负的生态效益。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 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及其在系统中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诸如土地整理后水土资源结构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林草比例的变化等。土地整理对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 人类从自然生态系统中持续稳定地生产产品的能力发生改变。诸如土地整理后土地生产率的变化、农田作物光温利用率的变化等。土地整理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整理后,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诸如土壤质量的变化、土地侵蚀面积与程度的变化、村庄内部环境的变化等。

  从土地整理的产生发展来看, 各国初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土地分散、畸零实施集中, 并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种模式的土地整理虽然改善了农林生产条件, 促进了农业大规模发展, 但对农业生态环境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譬如因土地整理造成生物栖息地的破碎和单一化而引起物种的丧失、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近期土地整理的内容增加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土地整理追求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协调。譬如目前联邦德国的乡村土地整理就十分注意生态效益。除了对有价值的自然生态因素进行保护外, 还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持农田的生态价值。例如, 把道路或水渠旁边的树木与保留下来的灌木丛或沿岸植物结合起来,作为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同时为维护土地的自然生产力而尽量保持生物多样性。例如, 为保持灌木丛, 一般将道路布置在灌木丛的旁边, 如果灌木丛必须被分割开来, 则需事先种植和培育一个新的灌木丛加以弥补, 而且要恢复土地整理过程中被清除的带状或片状生物群落。

  相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土地整理而言, 我国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 大多数地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仍主要是增加耕地或其他农用土地面积, 尚未进入以提高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的阶段。所以在土地整理实践中往往偏重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 而忽视生态效益, 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经济效益是具体可见的, 而生态效益具有滞后性, 不容易立即感觉到, 有的甚至要在一代或几代人之后才可能感觉到。二是由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自与土地利用者的利害关系不同, 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同土地利用者眼前的、局部的利益有直接关系, 而生态效益却是关系到全社会长远的甚至子孙后代的利益。于是在我国土地整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当的土地整理方式和技术措施, 例如由于单一连片种植不仅影响了土壤养分的循环效益, 而且还会引起表土层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减少, 机械填埋使土壤板结并使表土熟化层破坏, 土地整理工程中水泥的大量使用影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 沟渠和河道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使生物栖息地环境退化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引起自然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形成负的生态效益。

  二、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

  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土地整理实施后, 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也就是说, 土地整理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从社会角度出发, 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别、公平分配等) 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因涉及的范围广, 具有明显的间接性、潜在性和滞后性, 且易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交叉, 所以对其难以进行辨别。在这儿将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归结为三点: 一是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是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三是土地整理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贡献。土地整理对农村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为: (1)缓解人地矛盾, 提高粮食自给率。我国目前土地整理的目标之一是增加耕地面积, 解决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农田整理, 还是村庄整理, 都可以实现耕地面积的增加, 有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提高本地区粮食自给率。(2)调整产权, 减少土地纠纷, 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土地整理过程中对插花地、飞地进行了调整, 调整后的权属界线明确清晰, 减少了土地利用过程中引发的各种纠纷, 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3)扶持农村贫困人口, 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前农田整理和村庄整理在我国开展广泛, 土地整理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 这有助于改变落后地区的贫困面貌, 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 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4)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土地整理过程中对村庄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如行政管理用地、教育机构用地、文体科技用地、医疗保健用地、商业金融用地和集贸设施用地进行完善, 有助于改善本地区的教育状况、医疗卫生状况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等。(5)健全农村基础设施体系。通过对田间道路、村屯路、供排水设施和供电设施的健全, 方便了村民的生产与生活。

  土地整理的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表现为: (1)提高农民收入;(2)增加就业机会;(3)便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

  土地整理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贡献表现为:(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2)有效利用水资源;(3)充分利用光温资源。

  结论

  就我国目前土地整理实践而言, 土地整理的目标偏重于经济有效, 忽视了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实际上, 讲求生态环境效益是保护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的物质基础, 如果生态环境效益不好, 迟早要反馈到经济效益上, 从长远看, 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保障, 社会效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所以土地整理的成功与否, 需要考虑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其中一项或几项单项效益水平不高, 需要在土地整理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蒋一军.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研究[D].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J].土地整理动态,2002(15).

  [3]齐伟.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徐建春.联邦德国乡村土地整理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1(6).

  作者简介:杨立(1988―),男,汉族,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本科,研究方向:土地经济学。


相关内容

  • 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发展及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摘 要: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土地整理概述 ...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前 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

  • 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nhui A鲥.Sci.2010,38(27):15394-15395责任编辑陈红红责任校对汪晶晶 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朱佳敏 (浙江省杭州市国土资源局,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从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土地权属的调整.农业结构的优化.城市化进程的 ...

  •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
  •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 技 术 方 案 武汉愿景土地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八月 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

  •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
  •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 2007年11月18日 www.upo.gov.cn [字体:大 中 小] 国土资发[2002]13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 现将<土地开发 ...

  •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 作者:安晨刘世梁李新举邱扬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年06期 修回日期:2009-09-30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9)06-0068-07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 ...

  •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1
  •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 1.项目验收的分类: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工作分为: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工程中间验收包括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单项工程验收:竣工验收包括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 术语: 单项工程 一般指具有独立设计文件,建成后可以独立发挥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的一组配套齐全的工程项目. 单位工程 ...

  • 江夏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方案
  • 江夏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方案 摘要:2010年3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通报千亿斤粮食规划分省投资测算情况,布置<全国新增长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 ...

  • 谈谈关于土地整理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 谈谈关于土地整理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魏成钢 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工作采用的是行政主导型土地整理运作模式, 主要采取政府投人.实施.管理于一体的运作模式,目前对于推进土地整理工作的开展具有实际意义.但是这种运作模式由于其全程行政主导,没有引人市场机制:必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且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快速经济发展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