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知识整合机制的实证研究_基于媒介丰富度与联结强度的视角_张鹏程

第28卷 第11期2010年11月

文章编号:1003-2053(2010)11-1705-12

科 学 学 研 究

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Vol.28No.11

 

Nov.2010

团队知识整合机制的实证研究

———基于媒介丰富度与联结强度的视角

张鹏程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从社会网探讨团队知识整合是一个重要方向,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因媒介不同对社会网联结产生的差异,同时关注点更多放在直接效应的检验。结合媒介丰富度和个体社会网两种视角,推进了对个体社会网多模式形态(面对面、电话、电子和纸质)的认识。同时整合了社会网的能力观和资源观,提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理论模型。通过对知识型团队的问卷调查,采取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网不仅对知识整合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知识定位和合作满意度,对知识整合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面对面的个体网联结模式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知识整合;媒介丰富度;联结程度;专长定位;合作满意度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1世纪的来临,商业环境的动态性以及竞争的不确定性日趋加强,工作团队逐渐成为流行的工作单位。团队的优势在于能灵活充分地利用成员

的各种技能,快速组合组织内部知识,从而更好解决地组织面临的问题。然而,由于知识密不可分地嵌入在个体和工作团队的活动中,如何将团队内高度分散、缺乏完整的个人知识有效整合,至今仍是一个难题。实际上,根据IDC的调查,知识工作者90%的所谓“创新工作”其实是重复劳动,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存在组织内部;而另一份研究报告则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时间用在了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

不少组织试图采用知识数据库和电子交流平台等方式,以提高知识整合的灵活性和效率

[2]

[1]

模式因媒介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6]

。MIT的一项研究

就发现,工程师和科学家更倾向从同事或朋友获取信息,而不是数据库或文件资料,但是很少有进一步

的跟进研究。

回顾以往社会网与知识管理的研究,都侧重对个体网直接效应的检验。例如,弱联结获取新知识的可能性更大,而强联结则增强了组织内知识传递的意愿

[7]

。这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的逻辑分析,

它将社会网络视为外生变量,强调成员行动受外在结构限制(或机会)的影响,却缺乏对具体作用机理的解释。Borgatti等在最新综述指出,这种思路忽视了社会网的微观基础,特别是个体能动性所产生的

[8]

激活作用。在很多情形下,个体不仅被动地受到外部社会结构的影响,也会增强主动性,充分调动社会网所蕴藏的知识和资源。但是,很少有文献将社会网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同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

因此,本文试图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有别于以往研究仅仅考虑强度,本文根据Daft和Lengel的媒介丰富度(MediaRichness)理论,对个体社会网的关系联结程度重新进行界定。不同媒介的沟通将决定信息承载的丰富程度,并对组织

[9]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丰富度与个体社会网

,但效

果不尽理想。人们发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知道什么(knowwhat)很重要,知道谁知道什么(knowwhoknows)更重要

[3]

。社会网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

视角,就是对组织结构背后这种非正式关系的描述,尤其以Granovetter“弱联结的优势”(strengthofweaktie)和Burt“结构洞”最具影响力

[4]

[5]

。这些

学说指出,人员之间的沟通频率、关系亲近程度对知识整合有较强的作用效果。然而,它们忽略了联结

  收稿日期:2010-03-16;修回日期:2010-05-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0101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009)  作者简介:张鹏程(1975-),男,湖北随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与知识管理。

相结合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关系联结的不同方面,推进对个体社会网的多模式形态的理解。第二,社会网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各自的理解不同。综合以往文献,我们划分为能力观和资源观,分别对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特别对于后者,我们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个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于快速搜寻和定位有效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在信息传播过程知识的准确定位能排除“噪音”干扰,提高合作满意度和知识共享意愿。最后,通过对知识型团队成员的实证调查,探索了关系联结的媒介丰富度、伙伴知识的定位、合作满意度以及知识整合行为的内在关联性,为个体社会网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影响决策和行动的响应,改变其在竞争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社会网内部成员相信,一旦违背共同认可的规范,将受到其他成员的惩罚,这使得个体行为选择的自由度降低,Sheppard和Sherman称之为二次控制(quadraticcontrol)。因此,受外在社会结构的镶嵌程度越高,个体的行为越稳定。这种嵌入性可以用联结强度进行衡量,强联结通常是在相似人群中建立关系,而弱联结是相异群体的信息桥。

社会网的资源观源于社会资本理论,边燕杰指出“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本质是这种关系网络所蕴含的、在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转移的资源。任何社会行动者都不能单方面拥有这种资源,必须通过关系网络发展、积累和运用这种资源”

[13]

[12]

1 基于媒介丰富度视角的个体社会网理论及假设

1.1 个体社会网理论:资源观与能力观

社会网指“通过一套特殊形式的社会关系,所连结起来的一群节点(nodes)”。与传统理论与

方法不同,社会网络在哲学导向上是关系取向(rela-tionalapproach),其核心基础是“关系”的联结,而非行动者本身的属性。因此,在观察和描述人际互动方面,社会网是非常有力的理论和工具。然而,大部分研究是针对个体和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至于作用机理上的讨论则较少。借鉴战略管理的分类,本文提出社会网对绩效的影响机制存在两种解释:“能力观”与“资源观”。“能力观”关注的是网络结构所形成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规范能力,将直接作用在主体;而“资源观”则关注网络节点蕴藏的信息和资源,但这更多意味着机会,而不是对主体绩效和行为产生必然影响。

社会网的能力观源自结构主义的分析逻辑,它强调“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网络)结构”。在以往传统理论中,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通常采用的是“原子论”视角,个体行动者被描述成不考虑其他行动者而独自决策和行动。Granovetter评论这种“低度社会化观点”就像水蒸气状态,每一个体就象自由分子在空间中随机运动。在真实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如Dimaggio和Powell所描述受到“场力”的影响,只有“铁笼”(ironcage)内的自由。一方面,组织的大量信息都能经个体而流动和传导,而个体所处的沟通模式不同(如链状、星状或轮状),都[11]

[10]

。因此,个体之间尽管建立了联系,但

这并不表示关系是有效的。以Smith的一项研究为

例,那些长久滞留在贫困线上的城市黑人并不是因为缺乏可接近的职业救助网络而是因为社会资本没有得到充分激发(activation)。这种激发也正是林南所指的“通过有目的行动中的个人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或动员”。由此可见,资源观对社会网的作用持谨慎态度,应当考虑个体属性与行为策略,只有当节点上的信息和资源能够流动时,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不过,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文献对个体行为如何激活资源进行探讨,以下我们结合知识基础的组织理论和基于agent的学习理论做进一步分析。1.2 个体社会网及知识整合

就知识整合本质而言,是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形态的知识,进行排列重组、交叉和创造的过程。知识基础的组织理论认为,知识整合是组织的核心功能,通过协调相关资源、专家与系统,将分散的知识加以连接,使知识以可用的形式提供给需要的人,并提升团队作业效率与解决问题的能力。Si-mo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指出,由于人类认知与时间的限制,个人专精的知识范围有限,有效率地整合与应用知识的工作,需要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分工。同样,Drucker指出,组织可以让离散的知识转变成专门的知识,知识越专有则效用越大,所以组织的功能是使知识产生成效。他进一步指出,单一的专门知识不能成就工作任务,必须与其它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发挥效果。因此,团队作为组织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促成知识的整合,这正是团队存在的原因。

?

[14]

本文认为,关键在于个体知识如何发生联系并有效

组合。团队的知识联系与整合离不开成员的互动,或者说,个人是知识的载体,正是通过个人与组织(个人所形成的团体)的互动,才能产生新知识和实践被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根据社会网的“能力观”,当成员具备解决团队任务所需的组分知识时,这已经表明团队知识网络已经建立,形成良好的信息加工能力,并影响个人和组织绩效。但是,联系并不一定有效,从知识状态观察,它们仍处于存量(stock)状态,如图1的个体层面。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出现IDC调查中重复发现“创新工作”或者无法寻找有用的信息的现象。与“能力观”相比,“资源观”认为,互动仅仅从形式上表明人员之间建立了联系,这的确为知识整合提供了机会,但要联结发挥功能还需要找准关系,发挥个体的能动意愿。基于agent的学习理论认为,为了解决共同问题,学习者聚集成一种特定的团体,这个过程具体可以知识源的搜寻和对转移条件的判断

[15]

以传输广泛概念及理念的理解;(4)个人化焦点。当个人的感觉和情绪注入沟通时,信息将被传达更完整。有些信息可以配合接收者的参考框架、需求或当时的情境。如此,Daft和Lengel区分了面对面、电话、有特定对象的文件、无特定对象的文件四个层次的媒体丰富度。Zmud,Lind和Young曾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媒介丰富度排序如下:面对面>电话>影像>语音会议>传统会议>语音讯息>图表>计算机报表>文件>备忘录>电子邮件>传真=手稿>信函

[16]

以往个体社会网的研究没有对传播媒介加以区分,知识传播者之间的联结如同平光镜效果,即信息负载和传播的效果是一样的。媒介丰富度理论的提出,则在知识传播者之间提供了一个三菱镜视角:相同的人员之间在采取不同的沟通媒介后,形成三菱镜效应后将折射出不同的“光谱”,双方的联结程度和效果发生了变化,如图2所示。这种异质性体现在知识传播中表意(conveyance)和达意(conver-gence)的效果不同。表意是指信息交换和随后思考信息涵义的过程,达意则是指所有参与者对信息的共同理解过程

[17]

。在知识搜寻阶段,个体所

处的网络结构决定了其可能接触到的资源,以及接触和了解其他知识工作者专长的机会;在知识传播阶段,个体要有交换和结合知识的意愿,才能激发分散化的知识产生合理流动(flow),在集体层面形成解决团队问题的方案,如图1团队和组织层面

。一般说来,达意过程需要能够提

供高反馈及时性、低线索的沟通环境,与此相反,提供低反馈及时性、多线索的沟通环境更适合于表意过程。语言多样性对表意和达意过程的影响则随沟通媒介的信息类型不同而不同。最后,个人化焦点对表意和达意过程都很重要,尤其是沟通中需要移情思考时更是如此。

  根据Daft和Lengel的研究,本研究具体探讨面对面、电话、电子邮件以及书面报告四种媒介形态。个体网联结程度与媒介丰富度都能反映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图2左方所

图1 基于个体社会网的团队知识整合

示,若将4种模式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则可以共同体现联结的强度;如图2右方所示;若将4种模式单独作考虑,则谓之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其中,面对面沟通的信息丰富度最高,它允许快速的相互回馈,信息可以立即被调整、澄清、重新解释。同时,面对面也允许多种线索同时沟通,例如点头、眼神接触、声音语调等。此外,面对面沟通也会使用多样化的自然语言,且能够传达情绪。相比而言,电话媒介的特点是回馈也很快,但是视觉的线索和身体语言已经被过滤,个人只能依赖语言内容和声音线索(如声音语调)来传递信息以求了解。电子邮件的媒介丰,,1.3 基于媒介丰富度视角的个体社会网

Daft等认为沟通媒介将决定所处理信息的丰富

程度,丰富度高的媒介可以传递更复杂、隐性的知识,对于问题的解决给予更广泛的支持。根据四个标准,沟通媒体决定了其信息丰富度:(1)反馈即时性。允许对问题的响应并立即修正;(2)线索多重性。信息的一系列线索,包括实体态度、声音的语调变化、身体姿势、文字、数字、图形符号等;(3)语言多样性。可以被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范围。例如数,

图2 基于媒介丰富度视角的个体社会网

递,而书面报告的媒介丰富度最小,在反馈和个人化焦点方面都受到局限。1.4 研究假设

强联结意味着个体更容易接近并获得帮助很多研究也指出强联结是获取有用知识的渠道尽管如此,除了少数学者

[20]

[18][19]

(1)个体社会网与专长定位

团队成员各自具备独特的知识专长,为了完成

共同的工作目标,还需要与其它人进行业务上的讨

,。

论,或向其它员工提出咨询以解决工作上的困难,从而尽快形成合力。Krackhardt提出“强联结的优势”概念,认为个体若能与其他个体共同建立密集的互动网络,则此网络的凝聚力及团结性将相当高,将有助于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与协调。与此类似,Kang,Morris和Snell也认为,强联结意味着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建立的关系质量相当高,成员间彼此认

[21]

同、信任、沟通良好。这不仅为主体提供了更多的认识和接触独有知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如果成员有较强的联结程度,就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其他人员的知识构成和专长所在,形成所谓交互记忆系统(TMS),可以迅速识别关键人员。Yuan等对16个项目团队179个员工的跨层次研究也发现,个体的关系强度与网络中心性有助于交互记忆在微观层面的发展。

当知识整合中非惯例性工作比重加大,这就需要更为社会化的分布式知识网络,因为项目任务组成要素的低重复性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信息和新知识。通过媒介丰富度理论,我们知道知识载体和媒介不同,对知识传播的效果就不同。英国石油公司和IBM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证明,员工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技术成果的传播,并且激发新一轮的技术进步。无独有偶,Davenport和Prusak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将

[22]

,很少有研究分析强联

结的具体作用机制。本文认为,一方面按照“能力观”假设,个体网会提供信息渠道和增强信息加工

能力,对知识整合有直接影响,这也是目前大部分研究遵循的思路。另一方面,按照“资源观”的理解,个体网还会通过找对人(专长定位)和愿意做(合作满意度),形成真正的知识流动。借助不同类型媒介,个体网将有效发挥其表意和达意功能,对知识整合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见图3

类似工程的过程中,采用员工流动的方式比备忘录、

说明书、图表、指南和雇用咨询顾问等方式更有效

[23]

性和难度、知识接受者是否具备足够的吸收能力、发送者是否具备良好的传送能力等。很难想象缺乏足够的满意度,个体能自发地完成知识共享和整合

[28]

。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个体网的媒介丰

富度高,就可以了解更多隐性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获悉其他成员的知识结构和类型。

H1a:个体网的联结强度与伙伴知识的定位准确度正相关;

H1b: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与伙伴知识的定位准确度正相关。

(2)专长定位与合作满意度

员工对伙伴专长定位的准确程度会影响其合作满意度吗?尽管直接探索二者关系的文献较少,但早期社会网研究指出,在沟通网络中与他人没有联结关系的员工,其工作满意度低于有联结关系的员工。本文认为,联结强度意味对伙伴知识准确定位的加强,这将极大提高员工合作满意度。当与他人没有联结关系时,因无法及时、准确定位团队内部的知识源或重复“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相反,如果能对伙伴知识准确定位,则可以有效进行知识传播。这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高合作满意度:其一,能更好地在团队内部获得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得到较多角色外行为的协助,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合作满意度;其二,对团队内部知识专长有更多了解后,能为团队成员寻找知识来源指引正确的方向,在得到组织和同事的认可后增加了员工自我效能感;其三,容易占据社会网“桥梁”位置,成为中介者,为不同成员之间建立联系,获得Burt提及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如下假设:

H2:伙伴知识的定位准确度与合作满意度正相关。

(3)合作满意度与知识整合

员工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已经在相当多的研究得到验证,合作满意度对双方工作方式和配合的认同,同样能提高知识整合的意愿和行为。首先,合作满意度作为满意度的一种,反映的是员工正向情绪。根据“心情———信息”理论,心情提供了外部环境的信息,并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正向情绪会从外部环境得到更积极信息暗示,从而有更强的主动性。顺利地实现知识整合却并不容易,因为并非每个组织成员都乐于将个人知识与其它成员分享。实际上,成员往往要克服知识转移带[26]

[27]

[24][25]

。其次,合作满意度更是对特定双方合作的肯

定,如果没有充分的配合意识,知识在接收方和发送方之间很难顺利转移。研究也发现,如果团队成员曾经有过共同工作的经历,彼此熟悉、互相了解,其绩效比由陌生人组成的团队要好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过程中彼此产生的信任和满意度,有很高的心理安全感,在不需要“预热”的情况下就能投入热情和精力。事实上,不少组织采取强化合作规范和改善工作氛围的方式,促进相互忠诚和满意,从而提升成员整合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唯有提高对双方的合作满意度,才能有效促进知识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如下假设:

H3:合作满意度与知识整合行为正相关。(4)个体社会网与知识整合

Davenport和Prusak将知识定义为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信息,并包含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信息等提供架构。如何才能使得个体的知识尽快产生联系?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结构,会影响组织内部知识的流动与创造

[30]

[29]

。按

照社会网“能力观”的认识,团队拥有的社会网决定了其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团队内的知识传递,会通过个体与群体间的人际网络关系传递,个体如占据社会网络的核心位置或加强联系的紧密程度,便能获取较多的信息与资源

[31]

。路琳和梁学玲在

实证研究中也发现,人际互动的增加对知识共享有

[32]

显著影响。

知识整合过程中,涉及大量难以言表的经验、技能等内隐知识。相比计算机为中介的沟通模式,面对面的沟通能提供更多的社会背景线索,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计算机等沟通方式匿名性导致去个人化感觉更强,因此在媒介丰富度高的互动方式下,人们更容易形成信任[33]

感,这无疑有利于知识整合表现。以咨询公司为例,采取直接向同事请教的方式,能帮助销售团队为客户设计出兼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方案。Oton-[35]do等研究也表明,媒介丰富度对沟通效果有积极影响。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如下假设:

[34]

·1710·关。

科 学 学 研 究第28卷 

H4b: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与知识整合行为正相关。

英文量表采用标准的翻译、回译程序(translationandbacktranslation)以确保题目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意义等同。

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与联结程度。根据个体网通常采用的调查程序与方法,我们让被调查的人员针对正在参与或最近参与(三个月内)的项目展开作答。以往个体网是通过姓名生成法方式得到,然后采用互动频率这单一指标测量并简单平均法取值。为了减轻填写人员的负荷,我们只要求报告与其他人员互动频率的整体水平。

本研究引入媒介丰富度概念对联结关系进一步刻画,Vickery等开发的量表包含了视觉(面对面)、

[37]

听觉(电话)和电子(e-mail)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文献和访谈经常提及的纸质(书面报告)这一模式。如前所述,联结程度与媒介丰富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四个题项同时测量体现的是联结强度,每一题项则单独测量该类型的媒介丰富度。例如,“与项目组成员沟通时,我经常采用面对面的方式”,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个体网中互动对象界定在项目组内部成员。

专长定位。对伙伴的专长定位是对其他人员知识专长与技能的了解,而本身也许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交互记忆体系的“专长”量表包含两层涵义:本身具有专长以及对他人专长的了解,本研究更侧重后者,即了解和熟悉其他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信息

[38]

资源。结合Tiwana和Mclean对专长的界定,最

[36]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是对员工知识整合行为的探讨,以往研究多以产品研发、跨职能团队、咨询服务为调研对象。因此,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与滚雪球抽样法相结合的非概率抽样法,对具有上述性质的团队发放问卷。首先,通过所在商学院的校友会以及当地高新科技开发区管委会等途径,收集高技术企业的名单和联系方式,企业主要分布在武汉、长沙、郑州、深圳等地;然后,通过电话和E-mail形式解释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所需要的时间;在征得企业同意后,确立联络人、调查时间和地点。问卷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发放:第一种是亲自到现场进行发放,并对问卷

的填写要求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说;第二种是将问卷呈送(邮寄)到被调研的企业,由联络人根据企业情况自行安排时间发放,并将问卷返回。发放前对联络人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和培训,每份调查问卷封面且都附有样例,便于理解和填写。本调查从2008年12月开始,历时3个多月,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312份,有效问卷210份。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项目性别

基本资料

男女21–25

年龄

26–3031–3535岁以上大专及以下

教育程度

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频次百分比项目基本资料[***********]32

76.923.125.735.223.315.634.250.515.2

所属企业性质行业

制造信息技术消费品国有民营合资

[1**********]5

24.421.03.456.126.817.1

咨询生物医药能源

频次百分比322647

15.612.722.9

后形成3个题项的量表。例如,“我了解成员在各自方面的专长”,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

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是团队成员对合作过程产生的正向感受,并对再次合作具有正向期待。问卷的测量题项选自Tjosvold研究量表,共计3个。例如,“我与本团队成员之间合作愉快”,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

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现有个体知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而产生新的团队知识的过程。对于知识整合测量有Tiwana开发的4题项量表,国内史江涛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文版量表。本研究采用了Tiwana量表,例如,“我清楚将不同零散知识有效结合来完成项目任务”,采用里克特5点,,5[40][39]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变量所采用的题项都是根据以往量表直接应用或改编,包括基于MR联结强度、专长定位、

控制变量。参考以往研究,我们将性别、年龄、

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作为控制变量。2.3 量表效度

尽管我们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甄别,但是在2910个条目中(14个变量X210个案)中仍有10个遗漏值。鉴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要求的完整性,以及试图保留这部分样本信息,根据建议,我们将10个缺失的数据用均值替代。我们采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单因子模型和四因子模型效果进行对照,各项拟合指标见表2。从各项指标看,作为4个独立的变量,要比一个变量更合适,因此变量之间有良好的区分度。

表2 总体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模型单因子四因子

2

χ

2DfχFIAGFINFIIFIRESEA/dfG

3 结 果

对于个体网对知识整合的影响,我们假设存在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作用机制,,并且不同丰富度的媒介将发挥不同影响。如前所述,将基于MR联结程度的4个题项作为整体衡量个体网的联结程度,建立了个体网联结程度的两种作用机制模型:间接效应(图4的1a)和共同效应(图5的2a)。与此类似,为了检验具体媒介丰富度的影响,将基于MR个体网的四个题项作为单独的变量,建立个体网媒介丰富度的两种作用机制模型:间接效应(图4的1b)和共同效应(图5的2b)

691.231108.49

7771

8.977.6651.528.932

.543.899

.461.490.195.915.969.050

图4 间接效应机制模型1a、1b

3.1 间接作用机制模型结果

从个体网角度分析,如表3拟合指标所示,GFI、IFI、CFI均接近或大于0.9,而AGFI、NFI则在0.85左右,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1a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其中,个体网与知识定位的路径系数为0.205(p>0.05,双尾检验),剩余2条路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

因此,假设1为有条件成立(若p

成立(p

从媒介丰富度角度分析,如表4拟合指标所示,GFI、IFI、CFI均高于0.9,而AGF、NFI则大于0.87,接近0.9,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1b拟合效果比模型1a理想。面对面的媒介丰富度与知识定位的路径系数为0.202(p

过显著性检验,其余三种媒介丰富度没有。因此,假设1部分成立,而假设2、3成立(p

图5 共同效应机制模型2a、2b

3.2 间接与直接共同作用机制模型结果

从个体网角度分析,如表5拟合指标所示,GFI、

IFI、CFI均接近或大于0.9,而AGF、NFI则在0.85左右,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2a拟合效果比模型1a理想。所有路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p

,,

GFI、IFI、CFI均高于0.9,而AGF、NFI则大于0.87,接近0.9,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

2b拟合效果比模型1b理想。面对面的媒介丰富度与知识定位的路径标系数为0.201(p

有条件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电话丰富度没有。因

此,假设1、4部分成立,假设2、3成立。

表3 模型1a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1a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CS,KNOWKI,CS

Estimate.205.318.222

S.E..108.103.050

C.R.1.8993.0774.483

P.058.002.000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联结强度和媒介丰富度是观察个体网特征的不

同角度,我们的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探讨了知识管理、媒介丰富度与社会网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以往社会网研究主要针对面对面的模式,而本研究将四种模式作为整体考察联结强度,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拟合效果良好。这说明将面对面、电话、电子、书面四种形式的交流,作为观测个体社会网的联结程度存在合理性,在概念内涵上是对以往联结强度研究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团队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日益扩散,电话、电子等IT技术在工作交流的作用会加大,纸质档案也是知识管理中存储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采用媒介丰富度理论扩大联结强度的内涵,显然更加符合管理现实。(2)以往研究只是发现,人们采用的知识管理策略更偏向人员导向(person-to-person),而不是文档导向(people-to-document),而我们的研究则提供

[42]

[41]

模型1a拟合指标

Chisquare(d.f.=74)=185.188,p

CFI=0.907 RESEA=0.085

表4 模型1b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1b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1

KNOW,MR2KNOW,MR3KNOW,MR4CS,KNOWKI,CS

Estimate.202

.049-.001-.036.333.223

S.E..086

.047.047.056.103.050

C.R.2.334

1.045-.014-.6373.2424.490

P.020

.296.989.524.001.000

模型1b拟合指标

Chisquare(d.f.=65)=136.106,p

CFI=0.940 RESEA=0.072

表5 模型2a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2a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CS,KNOWKI,CSKI,MR

Estimate.385.316.163.505

S.E..121.102.044.107

C.R.3.1733.0913.6634.722

P.002.002.000.000

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基于不同媒介的个体网对知识

搜寻和传播的影响不尽相同。在伙伴专长定位方面,面对面沟通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p

我们的结果还表明,个体网与知识整合之间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作用,而直接作用更加明显。以往研究侧重于直接效应的检验,是否存在间接效应以及二者谁发挥主导作用,较少研究做进一步的探讨。综合以上社会网的各种理论,我们在能力观和资源观的框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个体网———专长定位———合作满意度———知识整合的间接作用过程。在个体网和专长定位关系上,学者曾指出如果团队成员仅仅专攻所长,缺乏彼此交流,团队很难[43]

模型2a拟合指标

Chisquare(d.f.=73)149.069,p

CFI=0.936 RESEA=0.071

表6 模型2b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2b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1KNOW,MR2KNOW,MR3KNOW,MR4CS,KNOWKI,CSKI,MR1KI,MR2KI,MR3KI,MR4

Estimate.201.049-.001-.036.329.165.222-.010.062.075

S.E..086.047.047.056.103.045.061.033.033.039

C.R.2.3261.043-.015-.6403.2033.6743.617-.3091.8561.891

P.020.297.988.522.001.000.000.758.063.059

模型2b拟合指标Chisquare(d.f.=65)=136.106,p

CFI=0.940 RESEA=0.072

用实验法,本文的实证调查提供不同的验证方式。在专长定位与合作满意度关系上,以往研究主要针对决策质量、团队绩效等结果变量

[44]

型、合作经验、知识类型等。第二,间接和直接效应

的主要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两种效应。但是,共同作用的SEM拟合指数要略优于单独的间接作用模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间接效应是一种弱关系。尽管基于agnet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但有必要采用其他视角对此进行继续探讨;同时,由于两种效应分别反映了社会网的能力观和资源观,两方面研究在此框架下可以进一步融合和深化。

4.3 管理意义及局限

对于管理实践者而言,如何领导团队,获得良好的知识整合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在挑选团队成员时,更多是从社会网的能力观出发,注重成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本研究则说明,仅有专长是不足的,还需要从社会网的资源观出发,加强成员的专长定位意识和共享意愿。因此,组织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强团队成员相互接触和流动,创建良好的合作氛围。世界食品包装巨头玛氏公司(Mars)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它举办舞会让300名科学家与公司内部不熟悉的人员见面、交流,促成对组织内部知识分布的了解。此外,在众多媒介中,直接的面对面沟通仍然效果最佳,过份依赖先进的系统和复杂数据库的做法并不足取。

本研究受到一定的局限,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响应Levin和Cross的要求,是从关系的联结程度对个体网进行的衡量,在以后研究中可以采取结构属性的衡量,展开相关研究。其次,本调查的数据来源单一,很可能造成同源方法偏差。尽管CFA检验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表明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但在将来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多的数据来源。第三,由于是问卷多数需要主观填写,尽管我们强调了问卷的匿名性和学术研究目的,但对满意度和知识整合等问题还是容易导致社会称许性偏差(socialdesirabilitybias)。参考文献:

[1] BaumardP.TacitKnowledgeinOrganizations[M].

London:Sage,1999.

[2] TeiglandR,WaskoMM.Integratingknowledgethrough

informationtrading:examin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boundaryspanningcommunicationandindividualper-formance[J].DecisionSciences,2003,34(2):261-286.

[3 Borg,CrossRrelanaiewofinfation

,本文是从情

感方面的探讨,也是一个极好的补充。这再次说明,尽管在知识整合中成员的专长技能至关重要,但同

样不能忽视员工知识共享意愿。总之,我们的研究在个体网与知识整合之间建立了一条间接机制链,理顺了以往研究的诸多关系,更加明确了隐藏其后的逻辑主线。4.2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取得以上基本结论,我们认为个体网对知识整合的影响尚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的研究表明面对面沟通较之其他三种的模式更加有效,但其他媒介形式的联结对知识整合有效的边界条件还值得探索。(1)尽管电子和书面形式对定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知识整合还是具有一定显著水平的预测效应。如前所述,如果将知识整合进行分阶段考虑,则不同媒介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也将不同。(2)有研究指出新媒介(例如E-mail)的采用和使用需要一段时间,一旦熟悉可以增加对该媒介的感知丰富度,并愿意在模糊性高的任务中使用这种媒介。在未来研究中,通过纵贯研究检验不同媒介的时间效应特征。(3)尽管面对面沟通能带来更多的信息,但是Hass和Hansen的研究指出,直接与人员联系获取知识能提高完成任务质量,而不能节约时间;通过电子文档获取知识的效果相[46]反。本研究主要考察知识整合的综合效果,将来的研究可以从时间、质量、深度、宽度等不同维度展开,分析基于不同媒介的个体网在特定维度上影响程度。

其次,尽管研究表明个体网对知识整合存在两种效应,我们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在间接效应的机制链中,个体网与专长定位的路径系数显著水平只是接近0.05,相比其他变量之间不算理想,其原因何在?首先,不同媒介的个体网对专长定位的作用大小不同,只有面对面的模式影响显著。在不加以区分的情况下,其余模式会抵消了面对面模式的效应。其次,Hollingshead通过二人组合的实验发现,沟通的作用取决于成员之前建立的相互关系,并推断学习期间的沟通会破坏亲密群体中成员多年相处所达成的默契———按各自的专长领域来分工记忆信息。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更多的,[47]

[45]

 第11期张鹏程:团队知识整合机制的实证研究

·1715·

seekingandlearninginsocialnetworks[J].Manage-mentScience,2003,49(4):432-445.

[4] 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5] BurtRS.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

Com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6] GeraldCK,MaryamA.Castingthenet:amultimodal

networkperspectiveonUser-Systeminteraction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8,19(3):253–272.

[7] ReagansR,McEvilyB.Networkstructureandknowl-edgetransfer:theeffectsofcohesionandrange[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003,(48):240-267.

[8] BorgattiSP,MehraA,BrassDJ,LabiancaG.Net-workanalysisinthesocialsciences[J].Science,2009,23(5916):892–895.

[9] DaftRL,LengelRH.Informationrichness:anewap-proachtomanagerialbehaviorandorganizationaldesign[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1984,191-233.

[10] KnokeD,KuklinskiJH.NetworkAnalysis[M].Bev-erlyHills,Calif:SagePublications,1982.

[11] LinN.Socialcapital:ATheoryofStructureAndaction

[M].London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12] SheppardBH,ShermanDM.Thegrammarsoftrust:a

modelandgeneralimplica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3):422-437.

[13]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

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14] SmithSS.Don'tputmynameonit:socialcapitalacti-vationandjobfindingassistanceamongtheblackurbanpoor[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5,111(1):1-57.

[15] 张华,席酉民.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咨询网络演化研

究[J].运筹与管理,2009,18(4):138-143.

[16] ZmudR,LindM,YoungF.Anattributespaceforor-ganizationcommunicationchannel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1990,1(4):440-457.

[17] WeickKE,MeaderDK.Sensemakingandgroupsup-portsystems[A].JessupLM,ValacichJS.GroupSupportSystems:NewPerspectives[C].NewYork:Macmillan,1993.230-252.

[18] KrackhardtD.Thestrengthofstrongties:Theimpor-irganizns[A]r,c6:

R.Networksand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andAction[C].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2:216-239.

[19] UzziB.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theparadoxofembeddedness[J].Adi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7,42(1):35–67.

[20] LevinDZ,CrossR.Thestrengthofweaktiesyoucan

trust:themediatingroleoftrustineffectiveknowledgetransfer[J].ManagementScience,2004,50(11):1477-1490.

[21] KangSMSS,SnellSA.Relationalarchetypes,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valuecreation:extendingthehu-manresourcearchitectur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236-256.

[22] YuanY,MongeP,FulkJ.Socialcapitalandtransac-tivememorysystemsinworkgroups:amultilevelap-proach[C].BestPapersProceedingsoftheSixty-FifthAnnualMeetingoftheAcademyofManagement,Hono-lulu,HI:August.2005.

[23] DavenportTH,LawrenceP.Working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M].Cam-bridge,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8.

[24] ShawM.Communicationnetworks[A].BerkowitzL.

Advance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C].NewYork:AcademicPress,1964.

[25] RobertsKH,O'ReillyCA.Somecorrelationsofcom-municationrolesinorganiza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79,22(1):42-57.

[26] KaufmannG.Theeffectofmoodoncreativityinthein-novationprocess[A].ShavininaLV.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nInnovation[C].Oxford,U.K.:ElsevierScience,2003.191–203.

[27] SchwarzN,CloreGL.Moodas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296–303.

[28] SzulanskiG.Exploringinternalstickiness:impediments

tothetransferofbestpracticewithin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WinterSpecialIs-sue):27-43.

[29] JehnKA,ShahPP.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nd

taskperformance:anexaminationofmediatingprocessesinfriendshipandacquaintancegroup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72(4):775-790.

[30] IbarraH.Networkcentrality,powerandinnovationin-volvement:determinantsoftechnicalandadministrativerol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3,36(3).

·1716·

科 学 学 研 究

289.

第28卷 

[31] ProbstG,RaubS.,RomhardtK..ManagingKnowl-edge:BuildingblocksforSuccess[M].WileyPress,2002.

[32] 路琳,梁学玲.知识共享在人际互动与创新之间的

中介作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118-123.

[33] RockmannKW,NorthcraftGB.Tobeornottobe

trusted:theinfluenceofmediarichnessondefectionanddeception[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8,107(2):106–122.

[34] MartineRH,HansenMT.Differentknowledge,differ-entbenefits:towardaproductivityperspectiveonknowl-edgesharinginorganiz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11):1133-1181.

[35] OtondoRF,VanScotterJR,AllenDG,PalviaP.

Thecomplexityofrichness:media,message,andcom-municationoutcome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45:21–30.

[36] WassermanS,FaustK.SocialNetworkAnalysis:Meth-odsandApplication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

[37] VickerySK,StankTP,GoldsbyTJ,DrögeC,Mark-landR.Performanceimplicationsofmediarichnessinabusiness-to-businessserviceenvironment:directvs.Indirecteffects[J].ManagementScience,2004,(1):1106-1119.

[38] TiwanaA,McleanE.Expertiseintegrationandcreativity

in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ment[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5,22(1):13–43.

[39] TjosvoldD.Cooperativeandinterdependence:collabo-rationbetweendepartmenttoservicecustomers[J].Group&OrganizationStudies,1988,13(3):274-50

[40] 史江涛.员工关系、沟通对其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作

用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

[41] CummingsJN.Workgroups,structuraldiversity,and

knowledgesharinginaglobalorganization[J].Manage-mentScience,2004,50(3):352-364.

[42] CrossR,ParkerA,PrusalL,BorgattiSP.Knowing

whatweknow:supportingknowledgecreationandsha-ringinsocialnetworks[J].OrganisationalDynamics,2001,30(2):100-120.

[43] ZhangZX,HempelPH,HanY,TjsvoldD.Transac-tivememorysystemlinksworkteamcharacteristicstoperformanc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7,92(6):1722-1730.

[44] MorelandR.Transactivememory:learningwhoknows

whatinworkgroupsandorganizations[A].ThompsonL,MessickD,LevineJ.SharingKnowledgeinOrganiza-tions[C].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99:3-31.

[45] CarlsonJ,ZmudR.Channelexpansiontheoryandthe

experientialnatureofmediarichnesspercep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2):153-170.

[46] HassH.Differentknowledge,differentbenefits:toward

aproductivityperspectiveonknowledgesharinginor-ganiz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11):1133-1153.

[47] HollingsheadAB.Distributedknowledgeandtransac-tiveprocessesingroups[A].NealeMA,MannixEA,GruenfeldDH.ResearchonManagingGroupsandTeams[C].Greenwich,CT:JAIPress,1998.105-125.

Anempiricalstudyonthemechanismofteamknowledgeintegration:

intheperspectivesofmediarichnessandego-centeredtiestrength

ZHANGPeng-cheng

(Schoolofmanagement,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Itisanimportantviewtoexploreteamknowledgeintegrationfromsocialnetworkstheory,however,currentstudiesover-lookedthedifferencesinsocialtiesresultingfromvariousmediatypes.Inaddition,morefocuswasputontheexaminationofdirecteffects.Thisresearchcombinesbothperspectivesofmediarichnessandego-centerednetworks,thuspromotingunderstandingmulti-modalnetworks(face-to-face,telephone,electronicmediaandpaper).Meanwhile,thisstudyputsforwarddirectandindirectmodelsbasedoncapability-basedviewandresource-basedview,whichwastestedbyemployingquestionnairesandstructuralequa-tionmodeltocollectandanalyzedata.Resultsindicatedego-centerednetworksnotonlyhavedirecteffectsonknowledgeintegration,butalsohaveindirecteffectsthroughknowingawarenessandsatisfactionwithcooperation,amongwhich,tiemodeofface-to-facehadthegreatestinfluence.

Kction

第28卷 第11期2010年11月

文章编号:1003-2053(2010)11-1705-12

科 学 学 研 究

StudiesinScienceofScienceVol.28No.11

 

Nov.2010

团队知识整合机制的实证研究

———基于媒介丰富度与联结强度的视角

张鹏程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从社会网探讨团队知识整合是一个重要方向,但现有研究忽略了因媒介不同对社会网联结产生的差异,同时关注点更多放在直接效应的检验。结合媒介丰富度和个体社会网两种视角,推进了对个体社会网多模式形态(面对面、电话、电子和纸质)的认识。同时整合了社会网的能力观和资源观,提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种理论模型。通过对知识型团队的问卷调查,采取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个体网不仅对知识整合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知识定位和合作满意度,对知识整合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面对面的个体网联结模式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知识整合;媒介丰富度;联结程度;专长定位;合作满意度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1世纪的来临,商业环境的动态性以及竞争的不确定性日趋加强,工作团队逐渐成为流行的工作单位。团队的优势在于能灵活充分地利用成员

的各种技能,快速组合组织内部知识,从而更好解决地组织面临的问题。然而,由于知识密不可分地嵌入在个体和工作团队的活动中,如何将团队内高度分散、缺乏完整的个人知识有效整合,至今仍是一个难题。实际上,根据IDC的调查,知识工作者90%的所谓“创新工作”其实是重复劳动,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存在组织内部;而另一份研究报告则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时间用在了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

不少组织试图采用知识数据库和电子交流平台等方式,以提高知识整合的灵活性和效率

[2]

[1]

模式因媒介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6]

。MIT的一项研究

就发现,工程师和科学家更倾向从同事或朋友获取信息,而不是数据库或文件资料,但是很少有进一步

的跟进研究。

回顾以往社会网与知识管理的研究,都侧重对个体网直接效应的检验。例如,弱联结获取新知识的可能性更大,而强联结则增强了组织内知识传递的意愿

[7]

。这是建立在结构主义基础的逻辑分析,

它将社会网络视为外生变量,强调成员行动受外在结构限制(或机会)的影响,却缺乏对具体作用机理的解释。Borgatti等在最新综述指出,这种思路忽视了社会网的微观基础,特别是个体能动性所产生的

[8]

激活作用。在很多情形下,个体不仅被动地受到外部社会结构的影响,也会增强主动性,充分调动社会网所蕴藏的知识和资源。但是,很少有文献将社会网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同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

因此,本文试图在以下两个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一,有别于以往研究仅仅考虑强度,本文根据Daft和Lengel的媒介丰富度(MediaRichness)理论,对个体社会网的关系联结程度重新进行界定。不同媒介的沟通将决定信息承载的丰富程度,并对组织

[9]

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丰富度与个体社会网

,但效

果不尽理想。人们发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知道什么(knowwhat)很重要,知道谁知道什么(knowwhoknows)更重要

[3]

。社会网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

视角,就是对组织结构背后这种非正式关系的描述,尤其以Granovetter“弱联结的优势”(strengthofweaktie)和Burt“结构洞”最具影响力

[4]

[5]

。这些

学说指出,人员之间的沟通频率、关系亲近程度对知识整合有较强的作用效果。然而,它们忽略了联结

  收稿日期:2010-03-16;修回日期:2010-05-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01012);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009)  作者简介:张鹏程(1975-),男,湖北随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理论与知识管理。

相结合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了解关系联结的不同方面,推进对个体社会网的多模式形态的理解。第二,社会网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各自的理解不同。综合以往文献,我们划分为能力观和资源观,分别对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特别对于后者,我们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个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于快速搜寻和定位有效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在信息传播过程知识的准确定位能排除“噪音”干扰,提高合作满意度和知识共享意愿。最后,通过对知识型团队成员的实证调查,探索了关系联结的媒介丰富度、伙伴知识的定位、合作满意度以及知识整合行为的内在关联性,为个体社会网的作用机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影响决策和行动的响应,改变其在竞争中的位置。另一方面,社会网内部成员相信,一旦违背共同认可的规范,将受到其他成员的惩罚,这使得个体行为选择的自由度降低,Sheppard和Sherman称之为二次控制(quadraticcontrol)。因此,受外在社会结构的镶嵌程度越高,个体的行为越稳定。这种嵌入性可以用联结强度进行衡量,强联结通常是在相似人群中建立关系,而弱联结是相异群体的信息桥。

社会网的资源观源于社会资本理论,边燕杰指出“社会资本的存在形式是社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网络,本质是这种关系网络所蕴含的、在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转移的资源。任何社会行动者都不能单方面拥有这种资源,必须通过关系网络发展、积累和运用这种资源”

[13]

[12]

1 基于媒介丰富度视角的个体社会网理论及假设

1.1 个体社会网理论:资源观与能力观

社会网指“通过一套特殊形式的社会关系,所连结起来的一群节点(nodes)”。与传统理论与

方法不同,社会网络在哲学导向上是关系取向(rela-tionalapproach),其核心基础是“关系”的联结,而非行动者本身的属性。因此,在观察和描述人际互动方面,社会网是非常有力的理论和工具。然而,大部分研究是针对个体和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至于作用机理上的讨论则较少。借鉴战略管理的分类,本文提出社会网对绩效的影响机制存在两种解释:“能力观”与“资源观”。“能力观”关注的是网络结构所形成的信息加工能力和规范能力,将直接作用在主体;而“资源观”则关注网络节点蕴藏的信息和资源,但这更多意味着机会,而不是对主体绩效和行为产生必然影响。

社会网的能力观源自结构主义的分析逻辑,它强调“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网络)结构”。在以往传统理论中,经济学家与心理学家通常采用的是“原子论”视角,个体行动者被描述成不考虑其他行动者而独自决策和行动。Granovetter评论这种“低度社会化观点”就像水蒸气状态,每一个体就象自由分子在空间中随机运动。在真实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如Dimaggio和Powell所描述受到“场力”的影响,只有“铁笼”(ironcage)内的自由。一方面,组织的大量信息都能经个体而流动和传导,而个体所处的沟通模式不同(如链状、星状或轮状),都[11]

[10]

。因此,个体之间尽管建立了联系,但

这并不表示关系是有效的。以Smith的一项研究为

例,那些长久滞留在贫困线上的城市黑人并不是因为缺乏可接近的职业救助网络而是因为社会资本没有得到充分激发(activation)。这种激发也正是林南所指的“通过有目的行动中的个人对社会资源的运用或动员”。由此可见,资源观对社会网的作用持谨慎态度,应当考虑个体属性与行为策略,只有当节点上的信息和资源能够流动时,才能发挥应用的作用。不过,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文献对个体行为如何激活资源进行探讨,以下我们结合知识基础的组织理论和基于agent的学习理论做进一步分析。1.2 个体社会网及知识整合

就知识整合本质而言,是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形态的知识,进行排列重组、交叉和创造的过程。知识基础的组织理论认为,知识整合是组织的核心功能,通过协调相关资源、专家与系统,将分散的知识加以连接,使知识以可用的形式提供给需要的人,并提升团队作业效率与解决问题的能力。Si-mon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指出,由于人类认知与时间的限制,个人专精的知识范围有限,有效率地整合与应用知识的工作,需要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分工。同样,Drucker指出,组织可以让离散的知识转变成专门的知识,知识越专有则效用越大,所以组织的功能是使知识产生成效。他进一步指出,单一的专门知识不能成就工作任务,必须与其它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发挥效果。因此,团队作为组织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促成知识的整合,这正是团队存在的原因。

?

[14]

本文认为,关键在于个体知识如何发生联系并有效

组合。团队的知识联系与整合离不开成员的互动,或者说,个人是知识的载体,正是通过个人与组织(个人所形成的团体)的互动,才能产生新知识和实践被创造出来的新知识。根据社会网的“能力观”,当成员具备解决团队任务所需的组分知识时,这已经表明团队知识网络已经建立,形成良好的信息加工能力,并影响个人和组织绩效。但是,联系并不一定有效,从知识状态观察,它们仍处于存量(stock)状态,如图1的个体层面。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出现IDC调查中重复发现“创新工作”或者无法寻找有用的信息的现象。与“能力观”相比,“资源观”认为,互动仅仅从形式上表明人员之间建立了联系,这的确为知识整合提供了机会,但要联结发挥功能还需要找准关系,发挥个体的能动意愿。基于agent的学习理论认为,为了解决共同问题,学习者聚集成一种特定的团体,这个过程具体可以知识源的搜寻和对转移条件的判断

[15]

以传输广泛概念及理念的理解;(4)个人化焦点。当个人的感觉和情绪注入沟通时,信息将被传达更完整。有些信息可以配合接收者的参考框架、需求或当时的情境。如此,Daft和Lengel区分了面对面、电话、有特定对象的文件、无特定对象的文件四个层次的媒体丰富度。Zmud,Lind和Young曾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媒介丰富度排序如下:面对面>电话>影像>语音会议>传统会议>语音讯息>图表>计算机报表>文件>备忘录>电子邮件>传真=手稿>信函

[16]

以往个体社会网的研究没有对传播媒介加以区分,知识传播者之间的联结如同平光镜效果,即信息负载和传播的效果是一样的。媒介丰富度理论的提出,则在知识传播者之间提供了一个三菱镜视角:相同的人员之间在采取不同的沟通媒介后,形成三菱镜效应后将折射出不同的“光谱”,双方的联结程度和效果发生了变化,如图2所示。这种异质性体现在知识传播中表意(conveyance)和达意(conver-gence)的效果不同。表意是指信息交换和随后思考信息涵义的过程,达意则是指所有参与者对信息的共同理解过程

[17]

。在知识搜寻阶段,个体所

处的网络结构决定了其可能接触到的资源,以及接触和了解其他知识工作者专长的机会;在知识传播阶段,个体要有交换和结合知识的意愿,才能激发分散化的知识产生合理流动(flow),在集体层面形成解决团队问题的方案,如图1团队和组织层面

。一般说来,达意过程需要能够提

供高反馈及时性、低线索的沟通环境,与此相反,提供低反馈及时性、多线索的沟通环境更适合于表意过程。语言多样性对表意和达意过程的影响则随沟通媒介的信息类型不同而不同。最后,个人化焦点对表意和达意过程都很重要,尤其是沟通中需要移情思考时更是如此。

  根据Daft和Lengel的研究,本研究具体探讨面对面、电话、电子邮件以及书面报告四种媒介形态。个体网联结程度与媒介丰富度都能反映个体之间的互动频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图2左方所

图1 基于个体社会网的团队知识整合

示,若将4种模式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则可以共同体现联结的强度;如图2右方所示;若将4种模式单独作考虑,则谓之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其中,面对面沟通的信息丰富度最高,它允许快速的相互回馈,信息可以立即被调整、澄清、重新解释。同时,面对面也允许多种线索同时沟通,例如点头、眼神接触、声音语调等。此外,面对面沟通也会使用多样化的自然语言,且能够传达情绪。相比而言,电话媒介的特点是回馈也很快,但是视觉的线索和身体语言已经被过滤,个人只能依赖语言内容和声音线索(如声音语调)来传递信息以求了解。电子邮件的媒介丰,,1.3 基于媒介丰富度视角的个体社会网

Daft等认为沟通媒介将决定所处理信息的丰富

程度,丰富度高的媒介可以传递更复杂、隐性的知识,对于问题的解决给予更广泛的支持。根据四个标准,沟通媒体决定了其信息丰富度:(1)反馈即时性。允许对问题的响应并立即修正;(2)线索多重性。信息的一系列线索,包括实体态度、声音的语调变化、身体姿势、文字、数字、图形符号等;(3)语言多样性。可以被语言符号传达的意义范围。例如数,

图2 基于媒介丰富度视角的个体社会网

递,而书面报告的媒介丰富度最小,在反馈和个人化焦点方面都受到局限。1.4 研究假设

强联结意味着个体更容易接近并获得帮助很多研究也指出强联结是获取有用知识的渠道尽管如此,除了少数学者

[20]

[18][19]

(1)个体社会网与专长定位

团队成员各自具备独特的知识专长,为了完成

共同的工作目标,还需要与其它人进行业务上的讨

,。

论,或向其它员工提出咨询以解决工作上的困难,从而尽快形成合力。Krackhardt提出“强联结的优势”概念,认为个体若能与其他个体共同建立密集的互动网络,则此网络的凝聚力及团结性将相当高,将有助于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与协调。与此类似,Kang,Morris和Snell也认为,强联结意味着高频率的社会互动,建立的关系质量相当高,成员间彼此认

[21]

同、信任、沟通良好。这不仅为主体提供了更多的认识和接触独有知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如果成员有较强的联结程度,就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其他人员的知识构成和专长所在,形成所谓交互记忆系统(TMS),可以迅速识别关键人员。Yuan等对16个项目团队179个员工的跨层次研究也发现,个体的关系强度与网络中心性有助于交互记忆在微观层面的发展。

当知识整合中非惯例性工作比重加大,这就需要更为社会化的分布式知识网络,因为项目任务组成要素的低重复性使得团队成员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应付不断涌现的新信息和新知识。通过媒介丰富度理论,我们知道知识载体和媒介不同,对知识传播的效果就不同。英国石油公司和IBM在知识管理方面的经验证明,员工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技术成果的传播,并且激发新一轮的技术进步。无独有偶,Davenport和Prusak提到这样一个案例:将

[22]

,很少有研究分析强联

结的具体作用机制。本文认为,一方面按照“能力观”假设,个体网会提供信息渠道和增强信息加工

能力,对知识整合有直接影响,这也是目前大部分研究遵循的思路。另一方面,按照“资源观”的理解,个体网还会通过找对人(专长定位)和愿意做(合作满意度),形成真正的知识流动。借助不同类型媒介,个体网将有效发挥其表意和达意功能,对知识整合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见图3

类似工程的过程中,采用员工流动的方式比备忘录、

说明书、图表、指南和雇用咨询顾问等方式更有效

[23]

性和难度、知识接受者是否具备足够的吸收能力、发送者是否具备良好的传送能力等。很难想象缺乏足够的满意度,个体能自发地完成知识共享和整合

[28]

。因此,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个体网的媒介丰

富度高,就可以了解更多隐性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获悉其他成员的知识结构和类型。

H1a:个体网的联结强度与伙伴知识的定位准确度正相关;

H1b: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与伙伴知识的定位准确度正相关。

(2)专长定位与合作满意度

员工对伙伴专长定位的准确程度会影响其合作满意度吗?尽管直接探索二者关系的文献较少,但早期社会网研究指出,在沟通网络中与他人没有联结关系的员工,其工作满意度低于有联结关系的员工。本文认为,联结强度意味对伙伴知识准确定位的加强,这将极大提高员工合作满意度。当与他人没有联结关系时,因无法及时、准确定位团队内部的知识源或重复“创新”,从而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相反,如果能对伙伴知识准确定位,则可以有效进行知识传播。这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提高合作满意度:其一,能更好地在团队内部获得各种信息、资源以及情感上的支持,得到较多角色外行为的协助,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合作满意度;其二,对团队内部知识专长有更多了解后,能为团队成员寻找知识来源指引正确的方向,在得到组织和同事的认可后增加了员工自我效能感;其三,容易占据社会网“桥梁”位置,成为中介者,为不同成员之间建立联系,获得Burt提及的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如下假设:

H2:伙伴知识的定位准确度与合作满意度正相关。

(3)合作满意度与知识整合

员工满意度对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已经在相当多的研究得到验证,合作满意度对双方工作方式和配合的认同,同样能提高知识整合的意愿和行为。首先,合作满意度作为满意度的一种,反映的是员工正向情绪。根据“心情———信息”理论,心情提供了外部环境的信息,并影响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正向情绪会从外部环境得到更积极信息暗示,从而有更强的主动性。顺利地实现知识整合却并不容易,因为并非每个组织成员都乐于将个人知识与其它成员分享。实际上,成员往往要克服知识转移带[26]

[27]

[24][25]

。其次,合作满意度更是对特定双方合作的肯

定,如果没有充分的配合意识,知识在接收方和发送方之间很难顺利转移。研究也发现,如果团队成员曾经有过共同工作的经历,彼此熟悉、互相了解,其绩效比由陌生人组成的团队要好得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合作过程中彼此产生的信任和满意度,有很高的心理安全感,在不需要“预热”的情况下就能投入热情和精力。事实上,不少组织采取强化合作规范和改善工作氛围的方式,促进相互忠诚和满意,从而提升成员整合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唯有提高对双方的合作满意度,才能有效促进知识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如下假设:

H3:合作满意度与知识整合行为正相关。(4)个体社会网与知识整合

Davenport和Prusak将知识定义为一种流动性质的综合体,包括结构化的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的信息,并包含专家独特的见解,为新经验的评估、整合与信息等提供架构。如何才能使得个体的知识尽快产生联系?学者们发现,组织中的社会网络结构,会影响组织内部知识的流动与创造

[30]

[29]

。按

照社会网“能力观”的认识,团队拥有的社会网决定了其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团队内的知识传递,会通过个体与群体间的人际网络关系传递,个体如占据社会网络的核心位置或加强联系的紧密程度,便能获取较多的信息与资源

[31]

。路琳和梁学玲在

实证研究中也发现,人际互动的增加对知识共享有

[32]

显著影响。

知识整合过程中,涉及大量难以言表的经验、技能等内隐知识。相比计算机为中介的沟通模式,面对面的沟通能提供更多的社会背景线索,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计算机等沟通方式匿名性导致去个人化感觉更强,因此在媒介丰富度高的互动方式下,人们更容易形成信任[33]

感,这无疑有利于知识整合表现。以咨询公司为例,采取直接向同事请教的方式,能帮助销售团队为客户设计出兼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方案。Oton-[35]do等研究也表明,媒介丰富度对沟通效果有积极影响。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如下假设:

[34]

·1710·关。

科 学 学 研 究第28卷 

H4b: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与知识整合行为正相关。

英文量表采用标准的翻译、回译程序(translationandbacktranslation)以确保题目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意义等同。

个体网的媒介丰富度与联结程度。根据个体网通常采用的调查程序与方法,我们让被调查的人员针对正在参与或最近参与(三个月内)的项目展开作答。以往个体网是通过姓名生成法方式得到,然后采用互动频率这单一指标测量并简单平均法取值。为了减轻填写人员的负荷,我们只要求报告与其他人员互动频率的整体水平。

本研究引入媒介丰富度概念对联结关系进一步刻画,Vickery等开发的量表包含了视觉(面对面)、

[37]

听觉(电话)和电子(e-mail)三种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增加了文献和访谈经常提及的纸质(书面报告)这一模式。如前所述,联结程度与媒介丰富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四个题项同时测量体现的是联结强度,每一题项则单独测量该类型的媒介丰富度。例如,“与项目组成员沟通时,我经常采用面对面的方式”,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个体网中互动对象界定在项目组内部成员。

专长定位。对伙伴的专长定位是对其他人员知识专长与技能的了解,而本身也许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交互记忆体系的“专长”量表包含两层涵义:本身具有专长以及对他人专长的了解,本研究更侧重后者,即了解和熟悉其他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信息

[38]

资源。结合Tiwana和Mclean对专长的界定,最

[36]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文是对员工知识整合行为的探讨,以往研究多以产品研发、跨职能团队、咨询服务为调研对象。因此,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与滚雪球抽样法相结合的非概率抽样法,对具有上述性质的团队发放问卷。首先,通过所在商学院的校友会以及当地高新科技开发区管委会等途径,收集高技术企业的名单和联系方式,企业主要分布在武汉、长沙、郑州、深圳等地;然后,通过电话和E-mail形式解释调查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所需要的时间;在征得企业同意后,确立联络人、调查时间和地点。问卷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发放:第一种是亲自到现场进行发放,并对问卷

的填写要求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说;第二种是将问卷呈送(邮寄)到被调研的企业,由联络人根据企业情况自行安排时间发放,并将问卷返回。发放前对联络人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和培训,每份调查问卷封面且都附有样例,便于理解和填写。本调查从2008年12月开始,历时3个多月,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312份,有效问卷210份。

表1 样本基本特征

项目性别

基本资料

男女21–25

年龄

26–3031–3535岁以上大专及以下

教育程度

本科研究生及以上

频次百分比项目基本资料[***********]32

76.923.125.735.223.315.634.250.515.2

所属企业性质行业

制造信息技术消费品国有民营合资

[1**********]5

24.421.03.456.126.817.1

咨询生物医药能源

频次百分比322647

15.612.722.9

后形成3个题项的量表。例如,“我了解成员在各自方面的专长”,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

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是团队成员对合作过程产生的正向感受,并对再次合作具有正向期待。问卷的测量题项选自Tjosvold研究量表,共计3个。例如,“我与本团队成员之间合作愉快”,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从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

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现有个体知识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而产生新的团队知识的过程。对于知识整合测量有Tiwana开发的4题项量表,国内史江涛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中文版量表。本研究采用了Tiwana量表,例如,“我清楚将不同零散知识有效结合来完成项目任务”,采用里克特5点,,5[40][39]

2.2 变量测量

本研究变量所采用的题项都是根据以往量表直接应用或改编,包括基于MR联结强度、专长定位、

控制变量。参考以往研究,我们将性别、年龄、

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作为控制变量。2.3 量表效度

尽管我们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了甄别,但是在2910个条目中(14个变量X210个案)中仍有10个遗漏值。鉴于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要求的完整性,以及试图保留这部分样本信息,根据建议,我们将10个缺失的数据用均值替代。我们采用AMOS7.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对单因子模型和四因子模型效果进行对照,各项拟合指标见表2。从各项指标看,作为4个独立的变量,要比一个变量更合适,因此变量之间有良好的区分度。

表2 总体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模型单因子四因子

2

χ

2DfχFIAGFINFIIFIRESEA/dfG

3 结 果

对于个体网对知识整合的影响,我们假设存在

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种作用机制,,并且不同丰富度的媒介将发挥不同影响。如前所述,将基于MR联结程度的4个题项作为整体衡量个体网的联结程度,建立了个体网联结程度的两种作用机制模型:间接效应(图4的1a)和共同效应(图5的2a)。与此类似,为了检验具体媒介丰富度的影响,将基于MR个体网的四个题项作为单独的变量,建立个体网媒介丰富度的两种作用机制模型:间接效应(图4的1b)和共同效应(图5的2b)

691.231108.49

7771

8.977.6651.528.932

.543.899

.461.490.195.915.969.050

图4 间接效应机制模型1a、1b

3.1 间接作用机制模型结果

从个体网角度分析,如表3拟合指标所示,GFI、IFI、CFI均接近或大于0.9,而AGFI、NFI则在0.85左右,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1a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其中,个体网与知识定位的路径系数为0.205(p>0.05,双尾检验),剩余2条路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

因此,假设1为有条件成立(若p

成立(p

从媒介丰富度角度分析,如表4拟合指标所示,GFI、IFI、CFI均高于0.9,而AGF、NFI则大于0.87,接近0.9,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1b拟合效果比模型1a理想。面对面的媒介丰富度与知识定位的路径系数为0.202(p

过显著性检验,其余三种媒介丰富度没有。因此,假设1部分成立,而假设2、3成立(p

图5 共同效应机制模型2a、2b

3.2 间接与直接共同作用机制模型结果

从个体网角度分析,如表5拟合指标所示,GFI、

IFI、CFI均接近或大于0.9,而AGF、NFI则在0.85左右,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2a拟合效果比模型1a理想。所有路径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p

,,

GFI、IFI、CFI均高于0.9,而AGF、NFI则大于0.87,接近0.9,且RESEA略高于0.05。整体而言,模型

2b拟合效果比模型1b理想。面对面的媒介丰富度与知识定位的路径标系数为0.201(p

有条件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电话丰富度没有。因

此,假设1、4部分成立,假设2、3成立。

表3 模型1a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1a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CS,KNOWKI,CS

Estimate.205.318.222

S.E..108.103.050

C.R.1.8993.0774.483

P.058.002.000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联结强度和媒介丰富度是观察个体网特征的不

同角度,我们的研究通过实证调查的方式,探讨了知识管理、媒介丰富度与社会网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以往社会网研究主要针对面对面的模式,而本研究将四种模式作为整体考察联结强度,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拟合效果良好。这说明将面对面、电话、电子、书面四种形式的交流,作为观测个体社会网的联结程度存在合理性,在概念内涵上是对以往联结强度研究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团队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日益扩散,电话、电子等IT技术在工作交流的作用会加大,纸质档案也是知识管理中存储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采用媒介丰富度理论扩大联结强度的内涵,显然更加符合管理现实。(2)以往研究只是发现,人们采用的知识管理策略更偏向人员导向(person-to-person),而不是文档导向(people-to-document),而我们的研究则提供

[42]

[41]

模型1a拟合指标

Chisquare(d.f.=74)=185.188,p

CFI=0.907 RESEA=0.085

表4 模型1b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1b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1

KNOW,MR2KNOW,MR3KNOW,MR4CS,KNOWKI,CS

Estimate.202

.049-.001-.036.333.223

S.E..086

.047.047.056.103.050

C.R.2.334

1.045-.014-.6373.2424.490

P.020

.296.989.524.001.000

模型1b拟合指标

Chisquare(d.f.=65)=136.106,p

CFI=0.940 RESEA=0.072

表5 模型2a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2a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CS,KNOWKI,CSKI,MR

Estimate.385.316.163.505

S.E..121.102.044.107

C.R.3.1733.0913.6634.722

P.002.002.000.000

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基于不同媒介的个体网对知识

搜寻和传播的影响不尽相同。在伙伴专长定位方面,面对面沟通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p

我们的结果还表明,个体网与知识整合之间同时存在直接和间接作用,而直接作用更加明显。以往研究侧重于直接效应的检验,是否存在间接效应以及二者谁发挥主导作用,较少研究做进一步的探讨。综合以上社会网的各种理论,我们在能力观和资源观的框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个体网———专长定位———合作满意度———知识整合的间接作用过程。在个体网和专长定位关系上,学者曾指出如果团队成员仅仅专攻所长,缺乏彼此交流,团队很难[43]

模型2a拟合指标

Chisquare(d.f.=73)149.069,p

CFI=0.936 RESEA=0.071

表6 模型2b结构模型及拟合指数

模型2b的路径系数

路径关系KNOW,MR11KNOW,MR2KNOW,MR3KNOW,MR4CS,KNOWKI,CSKI,MR1KI,MR2KI,MR3KI,MR4

Estimate.201.049-.001-.036.329.165.222-.010.062.075

S.E..086.047.047.056.103.045.061.033.033.039

C.R.2.3261.043-.015-.6403.2033.6743.617-.3091.8561.891

P.020.297.988.522.001.000.000.758.063.059

模型2b拟合指标Chisquare(d.f.=65)=136.106,p

CFI=0.940 RESEA=0.072

用实验法,本文的实证调查提供不同的验证方式。在专长定位与合作满意度关系上,以往研究主要针对决策质量、团队绩效等结果变量

[44]

型、合作经验、知识类型等。第二,间接和直接效应

的主要路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支持存在两种效应。但是,共同作用的SEM拟合指数要略优于单独的间接作用模型。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间接效应是一种弱关系。尽管基于agnet的学习理论提供了作用机制的理论基础,但有必要采用其他视角对此进行继续探讨;同时,由于两种效应分别反映了社会网的能力观和资源观,两方面研究在此框架下可以进一步融合和深化。

4.3 管理意义及局限

对于管理实践者而言,如何领导团队,获得良好的知识整合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在挑选团队成员时,更多是从社会网的能力观出发,注重成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本研究则说明,仅有专长是不足的,还需要从社会网的资源观出发,加强成员的专长定位意识和共享意愿。因此,组织要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加强团队成员相互接触和流动,创建良好的合作氛围。世界食品包装巨头玛氏公司(Mars)的做法就很有代表性,它举办舞会让300名科学家与公司内部不熟悉的人员见面、交流,促成对组织内部知识分布的了解。此外,在众多媒介中,直接的面对面沟通仍然效果最佳,过份依赖先进的系统和复杂数据库的做法并不足取。

本研究受到一定的局限,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文响应Levin和Cross的要求,是从关系的联结程度对个体网进行的衡量,在以后研究中可以采取结构属性的衡量,展开相关研究。其次,本调查的数据来源单一,很可能造成同源方法偏差。尽管CFA检验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表明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但在将来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多的数据来源。第三,由于是问卷多数需要主观填写,尽管我们强调了问卷的匿名性和学术研究目的,但对满意度和知识整合等问题还是容易导致社会称许性偏差(socialdesirabilitybias)。参考文献:

[1] BaumardP.TacitKnowledgeinOrganizations[M].

London:Sage,1999.

[2] TeiglandR,WaskoMM.Integratingknowledgethrough

informationtrading:examin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boundaryspanningcommunicationandindividualper-formance[J].DecisionSciences,2003,34(2):261-286.

[3 Borg,CrossRrelanaiewofinfation

,本文是从情

感方面的探讨,也是一个极好的补充。这再次说明,尽管在知识整合中成员的专长技能至关重要,但同

样不能忽视员工知识共享意愿。总之,我们的研究在个体网与知识整合之间建立了一条间接机制链,理顺了以往研究的诸多关系,更加明确了隐藏其后的逻辑主线。4.2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取得以上基本结论,我们认为个体网对知识整合的影响尚存在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首先,我们的研究表明面对面沟通较之其他三种的模式更加有效,但其他媒介形式的联结对知识整合有效的边界条件还值得探索。(1)尽管电子和书面形式对定位的影响不显著,但对知识整合还是具有一定显著水平的预测效应。如前所述,如果将知识整合进行分阶段考虑,则不同媒介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也将不同。(2)有研究指出新媒介(例如E-mail)的采用和使用需要一段时间,一旦熟悉可以增加对该媒介的感知丰富度,并愿意在模糊性高的任务中使用这种媒介。在未来研究中,通过纵贯研究检验不同媒介的时间效应特征。(3)尽管面对面沟通能带来更多的信息,但是Hass和Hansen的研究指出,直接与人员联系获取知识能提高完成任务质量,而不能节约时间;通过电子文档获取知识的效果相[46]反。本研究主要考察知识整合的综合效果,将来的研究可以从时间、质量、深度、宽度等不同维度展开,分析基于不同媒介的个体网在特定维度上影响程度。

其次,尽管研究表明个体网对知识整合存在两种效应,我们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在间接效应的机制链中,个体网与专长定位的路径系数显著水平只是接近0.05,相比其他变量之间不算理想,其原因何在?首先,不同媒介的个体网对专长定位的作用大小不同,只有面对面的模式影响显著。在不加以区分的情况下,其余模式会抵消了面对面模式的效应。其次,Hollingshead通过二人组合的实验发现,沟通的作用取决于成员之前建立的相互关系,并推断学习期间的沟通会破坏亲密群体中成员多年相处所达成的默契———按各自的专长领域来分工记忆信息。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更多的,[47]

[45]

 第11期张鹏程:团队知识整合机制的实证研究

·1715·

seekingandlearninginsocialnetworks[J].Manage-mentScience,2003,49(4):432-445.

[4] 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5] BurtRS.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

Com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6] GeraldCK,MaryamA.Castingthenet:amultimodal

networkperspectiveonUser-Systeminteraction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2008,19(3):253–272.

[7] ReagansR,McEvilyB.Networkstructureandknowl-edgetransfer:theeffectsofcohesionandrange[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2003,(48):240-267.

[8] BorgattiSP,MehraA,BrassDJ,LabiancaG.Net-workanalysisinthesocialsciences[J].Science,2009,23(5916):892–895.

[9] DaftRL,LengelRH.Informationrichness:anewap-proachtomanagerialbehaviorandorganizationaldesign[J].ResearchinOrganizationalBehavior,1984,191-233.

[10] KnokeD,KuklinskiJH.NetworkAnalysis[M].Bev-erlyHills,Calif:SagePublications,1982.

[11] LinN.Socialcapital:ATheoryofStructureAndaction

[M].Londonand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12] SheppardBH,ShermanDM.Thegrammarsoftrust:a

modelandgeneralimplica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8,23(3):422-437.

[13]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

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14] SmithSS.Don'tputmynameonit:socialcapitalacti-vationandjobfindingassistanceamongtheblackurbanpoor[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2005,111(1):1-57.

[15] 张华,席酉民.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咨询网络演化研

究[J].运筹与管理,2009,18(4):138-143.

[16] ZmudR,LindM,YoungF.Anattributespaceforor-ganizationcommunicationchannels[J].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1990,1(4):440-457.

[17] WeickKE,MeaderDK.Sensemakingandgroupsup-portsystems[A].JessupLM,ValacichJS.GroupSupportSystems:NewPerspectives[C].NewYork:Macmillan,1993.230-252.

[18] KrackhardtD.Thestrengthofstrongties:Theimpor-irganizns[A]r,c6:

R.NetworksandOrganizations:Structure,Form,andAction[C].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2:216-239.

[19] UzziB.Socialstructureandcompetitionininterfirmnet-works:theparadoxofembeddedness[J].Adi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7,42(1):35–67.

[20] LevinDZ,CrossR.Thestrengthofweaktiesyoucan

trust:themediatingroleoftrustineffectiveknowledgetransfer[J].ManagementScience,2004,50(11):1477-1490.

[21] KangSMSS,SnellSA.Relationalarchetypes,organ-izationallearning,andvaluecreation:extendingthehu-manresourcearchitecture[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236-256.

[22] YuanY,MongeP,FulkJ.Socialcapitalandtransac-tivememorysystemsinworkgroups:amultilevelap-proach[C].BestPapersProceedingsoftheSixty-FifthAnnualMeetingoftheAcademyofManagement,Hono-lulu,HI:August.2005.

[23] DavenportTH,LawrenceP.Working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M].Cam-bridge,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8.

[24] ShawM.Communicationnetworks[A].BerkowitzL.

Advance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C].NewYork:AcademicPress,1964.

[25] RobertsKH,O'ReillyCA.Somecorrelationsofcom-municationrolesinorganiza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79,22(1):42-57.

[26] KaufmannG.Theeffectofmoodoncreativityinthein-novationprocess[A].ShavininaLV.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nInnovation[C].Oxford,U.K.:ElsevierScience,2003.191–203.

[27] SchwarzN,CloreGL.Moodas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Inquiry,2003,14:296–303.

[28] SzulanskiG.Exploringinternalstickiness:impediments

tothetransferofbestpracticewithinthefirm[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WinterSpecialIs-sue):27-43.

[29] JehnKA,ShahPP.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nd

taskperformance:anexaminationofmediatingprocessesinfriendshipandacquaintancegroup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7,72(4):775-790.

[30] IbarraH.Networkcentrality,powerandinnovationin-volvement:determinantsoftechnicalandadministrativerole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3,36(3).

·1716·

科 学 学 研 究

289.

第28卷 

[31] ProbstG,RaubS.,RomhardtK..ManagingKnowl-edge:BuildingblocksforSuccess[M].WileyPress,2002.

[32] 路琳,梁学玲.知识共享在人际互动与创新之间的

中介作用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1):118-123.

[33] RockmannKW,NorthcraftGB.Tobeornottobe

trusted:theinfluenceofmediarichnessondefectionanddeception[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2008,107(2):106–122.

[34] MartineRH,HansenMT.Differentknowledge,differ-entbenefits:towardaproductivityperspectiveonknowl-edgesharinginorganiz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11):1133-1181.

[35] OtondoRF,VanScotterJR,AllenDG,PalviaP.

Thecomplexityofrichness:media,message,andcom-municationoutcome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8,45:21–30.

[36] WassermanS,FaustK.SocialNetworkAnalysis:Meth-odsandApplication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

[37] VickerySK,StankTP,GoldsbyTJ,DrögeC,Mark-landR.Performanceimplicationsofmediarichnessinabusiness-to-businessserviceenvironment:directvs.Indirecteffects[J].ManagementScience,2004,(1):1106-1119.

[38] TiwanaA,McleanE.Expertiseintegrationandcreativity

in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ment[J].Journal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2005,22(1):13–43.

[39] TjosvoldD.Cooperativeandinterdependence:collabo-rationbetweendepartmenttoservicecustomers[J].Group&OrganizationStudies,1988,13(3):274-50

[40] 史江涛.员工关系、沟通对其知识共享与知识整合作

用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7.

[41] CummingsJN.Workgroups,structuraldiversity,and

knowledgesharinginaglobalorganization[J].Manage-mentScience,2004,50(3):352-364.

[42] CrossR,ParkerA,PrusalL,BorgattiSP.Knowing

whatweknow:supportingknowledgecreationandsha-ringinsocialnetworks[J].OrganisationalDynamics,2001,30(2):100-120.

[43] ZhangZX,HempelPH,HanY,TjsvoldD.Transac-tivememorysystemlinksworkteamcharacteristicstoperformanc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7,92(6):1722-1730.

[44] MorelandR.Transactivememory:learningwhoknows

whatinworkgroupsandorganizations[A].ThompsonL,MessickD,LevineJ.SharingKnowledgeinOrganiza-tions[C].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1999:3-31.

[45] CarlsonJ,ZmudR.Channelexpansiontheoryandthe

experientialnatureofmediarichnesspercep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2):153-170.

[46] HassH.Differentknowledge,differentbenefits:toward

aproductivityperspectiveonknowledgesharinginor-ganiza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7,28(11):1133-1153.

[47] HollingsheadAB.Distributedknowledgeandtransac-tiveprocessesingroups[A].NealeMA,MannixEA,GruenfeldDH.ResearchonManagingGroupsandTeams[C].Greenwich,CT:JAIPress,1998.105-125.

Anempiricalstudyonthemechanismofteamknowledgeintegration:

intheperspectivesofmediarichnessandego-centeredtiestrength

ZHANGPeng-cheng

(Schoolofmanagement,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Itisanimportantviewtoexploreteamknowledgeintegrationfromsocialnetworkstheory,however,currentstudiesover-lookedthedifferencesinsocialtiesresultingfromvariousmediatypes.Inaddition,morefocuswasputontheexaminationofdirecteffects.Thisresearchcombinesbothperspectivesofmediarichnessandego-centerednetworks,thuspromotingunderstandingmulti-modalnetworks(face-to-face,telephone,electronicmediaandpaper).Meanwhile,thisstudyputsforwarddirectandindirectmodelsbasedoncapability-basedviewandresource-basedview,whichwastestedbyemployingquestionnairesandstructuralequa-tionmodeltocollectandanalyzedata.Resultsindicatedego-centerednetworksnotonlyhavedirecteffectsonknowledgeintegration,butalsohaveindirecteffectsthroughknowingawarenessandsatisfactionwithcooperation,amongwhich,tiemodeofface-to-facehadthegreatestinfluence.

Kction


相关内容

  • "场"的力量:让新型组织的知识创造卓有成效
  • 作者 徐笑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周瑛: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全球化和网络化催生出很多新的组织形式和知识创造方式.例如,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步伐加快,跨国并购的规模和数量越来越多.跨国并购后,跨文化团队的知识转移和创造,对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又如,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跨组 ...

  • 知识型员工劳动量度
  • 摘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而科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技人员即知识型员工.单纯的体力劳动早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更无法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早在1981 年,马克卢普对知识工作者做了定义,"生产和 ...

  • 家长式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_吴坤津
  • 第35卷第3期2013年3月外国经济与管理 ForeinEconomics&Manaement ggVol.35No.3 Mar.2013 家长式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述评 吴坤津,刘善仕,彭 娟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

  • 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
  •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 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 ...

  • 战略决策过程中决策.决策团队与程序理性的实证研究
  • 作者:朱振伟金占明 南开管理评论 2010年06期 企业战略决策是关于发展方向的根本性决策.[1]近年来,我国企业界对于战略管理日益重视,尤其体现在对战略决策关键作用的认识与理解日益加深,在管理实践中也更加注重采用科学规范的决策机制与方法.然而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企业战略失误的频现提醒我们战略决 ...

  • 榆社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榆社县职称论文发表网-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榆社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风险|创新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 ...

  • 项目管理中信任的研究现状
  • 项目管理中信任的研究现状 学 院(系):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会计 学 号: 1505210042 学 生 姓 名: 王富坤 摘要 在项目管理中,信任在整合团队关系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在回顾团队信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信任管理,从整合的角度分析建设项目团队信任发展的阶段特点,最后针对不同 ...

  • 华中.华南.华北地区210个企业的实证
  • 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创业导向.组织学习对核心能力及 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 来自华中.华南.华北地区210个企业的实证 刘亚军L2,和金生2 (1.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创业导向的战略模式 ...

  •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012年度结项情况(第一季度)一览表 序号1234567 学校名称 项目名称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批准号09YJC79000908JA74000208JA78000108JA81000109YJC79001408JA63000909YJA630007 结项情况同意结项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