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Q/HS R.Z.14-2010)
1、 主题内容、适用范围及引用标准
1.1 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
1.2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
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满足《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和GB150-2011标准的要求。
1.3本规程采用DPT-5着色渗透检测方法,适用的温度范围为3~50℃,当工件温度低于3℃
时,应作对比实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4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写。 1.5 引用标准
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GB/T5616 《常规无损检测应用导则》 GB/T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 渗透检测》
GB/T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JB/T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 技术条件》 JB/T9213-1999 《无损检测 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 JB/T9216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
2、 检测人员
2.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资格证书。
2.2 检测人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测试方法应符合 GB11533-1989的规定。
3、 材料和工具
Ⅰ、Ⅱ级人员按下列条件和工艺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
3.1 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象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3.2 对比试块
3.2.1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及操作工艺,其类型如下:a.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
块);b.镀铬试块(B型试块)。
3.2.2对比试块的清洗和保存
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为: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 3.3 其它材料和工具
3.3.1对奥氏体不锈钢检测时,刷洗金属表面时需用不锈钢刷子。 3.3.2抹布:清除多余渗透剂的抹布采用干净的棉布、无毛棉纱等。 3.3.3预清洗或后处理采用的清洗剂除按表1选取外,还可使用丙酮。
3.3.4照明:如果自然光线不足,可用白炽灯,但被检部位的可见光照度不少于500lx。
4、 被检表面的制备
被检表面(对于焊缝距焊缝边缘至少50mm范围内),应满足下列条件: 4.1 任何表面的凹凸不平、焊渣、飞溅等必须清理以不掩盖和干扰任何缺陷显示为度。 4.2 必须清除表面的油污、锈蚀、氧化皮和灰尘等。 4.3 被检表面经焊接检验员和检测人员认可。
5、检测技术
Ⅰ、Ⅱ级人员按图一的程序进行检测。
如果面积太大,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可将表面分成几个适当的区域进行。 预清洗 干 燥 施加渗透剂 显 像 痕迹评定 后处理
检 验 程 序
5.1 预清洗,用3.3.3规定的清洗剂去除被检区的油污、灰尘等干扰渗透剂渗透的杂质。 5.2干燥,工件清洗后,再自然干燥10分钟。 5.3 施加渗透剂
5.3.1喷雾施加渗透剂并湿润整个被检表面; 5.3.2渗透滞留时间按表2规定;
5.3.3在规定的渗透时间内,要保持被检表面的湿润状态;
5.4 清除多余的渗透剂
表 2
5.4.1规定时间过后,用抹布将多余的渗透剂去掉;
5.4.2将少许清洗剂喷在抹布上,把被检表面擦拭干净,但要防止过清洗。 5.5 显像
5.5.1将显像剂喷覆整个被检表面,形成均匀薄膜;
5.5.2使用喷罐时,喷嘴距被检表面 300~400 mm,喷洒方向与被检表面夹角30°~40°为
宜。
5.6 痕迹评定和质量分级按第6章处理。 5.7 后处理
图样或合同要求去除时,用清洗剂或抹布去除。
6、 痕迹评定和质量分级 6.1 痕迹评定
由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进行观察、评定。
6.1.1检测部位的照明应符合3.3.4的要求。
6.1.2按表2给出的显像时间,在显像过程中检测人员注意观察渗透剂吸出扩散的趋势,以确定
显示痕迹的种类。
6.1.3迹像显示难与辨认真伪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观察或复验需要复验的部位应彻底清洗,
按5.1~5.7条规定重新进行检测。
6.1.4缺陷迹像的分类:
a、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迹像,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迹像,按圆形缺陷处理。
b、缺陷迹像的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焊缝中心线的夹角大于30°时,作为横向缺陷处理,其
它按纵向处理。
c、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迹像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等于2mm时,按一条缺陷显示处理,其
长度为两缺陷显示之和加间距。
d、长度小于0.5mm的缺陷迹像不计,除确认显示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任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
6.1.5质量等级评定
6.1.5.1下列缺陷迹像不允许存在: a、任何白点和裂纹; b、任何横向缺陷迹像;
6.1.5.2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按表3进行。
表 3
注:l表示线性缺陷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6.1.5.3其他部件的质量分级按表4进行。
表 4
注:l表示线性缺陷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7、 报告和资料的存档 7.1 报告
报告按《容规》推荐,“渗透检测报告”格式由Ⅱ级人员签发,经检测责任工程师审查报出。
7.2存档
压力容器的检测报告与该容器其它检测资料一起交检验存档;其它件检测报告返给委托单位,转检验存档。保存时间不少于7年。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
(Q/HS R.Z.14-2010)
1、 主题内容、适用范围及引用标准
1.1 本规程规定了渗透检测人员的资格、所用器材、检测技术和质量分级。
1.2 本规程依据JB/T4730-2005标准的要求编写,适用于非多孔性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制
承压设备在制造、安装及使用中产生的表面开口缺陷的检测,满足《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规程》和GB150-2011标准的要求。
1.3本规程采用DPT-5着色渗透检测方法,适用的温度范围为3~50℃,当工件温度低于3℃
时,应作对比实验,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1.4 检测工艺卡是本规程的补充,由Ⅱ级人员按合同要求编写。 1.5 引用标准
JB/T4730-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GB11533-1989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T5097 《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GB/T5616 《常规无损检测应用导则》 GB/T12604.3 《无损检测术语 渗透检测》
GB/T16673-1996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JB/T6064-1992 《渗透探伤用镀铬试块 技术条件》 JB/T9213-1999 《无损检测 渗透检查A型对比试块》 JB/T9216 《控制渗透探伤材料质量的方法》
2、 检测人员
2.1 检测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资格证书。
2.2 检测人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其矫正视力不低于1.0,不得有色盲和色弱,测试方法应符合 GB11533-1989的规定。
3、 材料和工具
Ⅰ、Ⅱ级人员按下列条件和工艺卡要求选择材料和工具。
3.1 渗透检测剂由渗透剂、清洗剂和显象剂组成,表1的渗透检测剂供选用。
3.2 对比试块
3.2.1对比试块主要用于检验检测剂性能及操作工艺,其类型如下:a.铝合金试块(A型对比试
块);b.镀铬试块(B型试块)。
3.2.2对比试块的清洗和保存
对比试块使用后要进行彻底清洗,清洗通常用丙酮仔细擦洗后,再放入装有丙酮和无水酒精的混合液(混合比为:1:1)的密闭容器中保存。 3.3 其它材料和工具
3.3.1对奥氏体不锈钢检测时,刷洗金属表面时需用不锈钢刷子。 3.3.2抹布:清除多余渗透剂的抹布采用干净的棉布、无毛棉纱等。 3.3.3预清洗或后处理采用的清洗剂除按表1选取外,还可使用丙酮。
3.3.4照明:如果自然光线不足,可用白炽灯,但被检部位的可见光照度不少于500lx。
4、 被检表面的制备
被检表面(对于焊缝距焊缝边缘至少50mm范围内),应满足下列条件: 4.1 任何表面的凹凸不平、焊渣、飞溅等必须清理以不掩盖和干扰任何缺陷显示为度。 4.2 必须清除表面的油污、锈蚀、氧化皮和灰尘等。 4.3 被检表面经焊接检验员和检测人员认可。
5、检测技术
Ⅰ、Ⅱ级人员按图一的程序进行检测。
如果面积太大,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可将表面分成几个适当的区域进行。 预清洗 干 燥 施加渗透剂 显 像 痕迹评定 后处理
检 验 程 序
5.1 预清洗,用3.3.3规定的清洗剂去除被检区的油污、灰尘等干扰渗透剂渗透的杂质。 5.2干燥,工件清洗后,再自然干燥10分钟。 5.3 施加渗透剂
5.3.1喷雾施加渗透剂并湿润整个被检表面; 5.3.2渗透滞留时间按表2规定;
5.3.3在规定的渗透时间内,要保持被检表面的湿润状态;
5.4 清除多余的渗透剂
表 2
5.4.1规定时间过后,用抹布将多余的渗透剂去掉;
5.4.2将少许清洗剂喷在抹布上,把被检表面擦拭干净,但要防止过清洗。 5.5 显像
5.5.1将显像剂喷覆整个被检表面,形成均匀薄膜;
5.5.2使用喷罐时,喷嘴距被检表面 300~400 mm,喷洒方向与被检表面夹角30°~40°为
宜。
5.6 痕迹评定和质量分级按第6章处理。 5.7 后处理
图样或合同要求去除时,用清洗剂或抹布去除。
6、 痕迹评定和质量分级 6.1 痕迹评定
由Ⅱ级或Ⅱ级以上人员进行观察、评定。
6.1.1检测部位的照明应符合3.3.4的要求。
6.1.2按表2给出的显像时间,在显像过程中检测人员注意观察渗透剂吸出扩散的趋势,以确定
显示痕迹的种类。
6.1.3迹像显示难与辨认真伪时,可用5~10倍放大镜观察或复验需要复验的部位应彻底清洗,
按5.1~5.7条规定重新进行检测。
6.1.4缺陷迹像的分类:
a、长宽比大于3的缺陷迹像,按线性缺陷处理;长宽比小于或等于3的缺陷迹像,按圆形缺陷处理。
b、缺陷迹像的长轴方向与工件轴线或焊缝中心线的夹角大于30°时,作为横向缺陷处理,其
它按纵向处理。
c、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迹像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小于等于2mm时,按一条缺陷显示处理,其
长度为两缺陷显示之和加间距。
d、长度小于0.5mm的缺陷迹像不计,除确认显示是由外界因素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外,其他任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处理。
6.1.5质量等级评定
6.1.5.1下列缺陷迹像不允许存在: a、任何白点和裂纹; b、任何横向缺陷迹像;
6.1.5.2焊接接头和坡口的质量分级按表3进行。
表 3
注:l表示线性缺陷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6.1.5.3其他部件的质量分级按表4进行。
表 4
注:l表示线性缺陷长度,mm;d表示圆形缺陷在任何方向上的最大尺寸,mm。
7、 报告和资料的存档 7.1 报告
报告按《容规》推荐,“渗透检测报告”格式由Ⅱ级人员签发,经检测责任工程师审查报出。
7.2存档
压力容器的检测报告与该容器其它检测资料一起交检验存档;其它件检测报告返给委托单位,转检验存档。保存时间不少于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