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比较研究
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维度来看,作为爱利亚学派实际创始人与主要代表者的巴门尼德,对于哲学发展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对“是者”意义的辨析,对存在进行了哲学思考。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以柏拉图的一段话为开头,引出了人们对存在的意义不仅仅茫然失措,更使其在历史中被遗忘了。在文本中,海德格尔指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与黑格尔都对存在问题进行错误解读,实际上早在巴门尼德那里,就发生了偏离。
一、巴门尼德的理性存在论
(一)真理与意见
巴门尼德首先指出了真理和意见的区别,希腊文“真理”(a-letheia )一词的意义是“不-被蒙蔽”,巴门尼德首次使用“真理”一词时,已经表达了“除蔽”的意义。他认为真理与意见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是理智和感觉的差别,并且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认识对象也不同,其中真理的对象是“是者”,而意见的对象往往是不真实可靠的。可见,巴门尼德的存在只能通过理性把握的。
(二)存在的特征
存在是不动的、唯一的,而生成与变化却只是幻想。因为如果任何事物要存在,它要么根源于存在,要么根源于非存在。若它根源于存在,则它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就不会生成;若它根源于非存在,则它就是“无”,因为从非存在而来的只能是“无”。
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在巴门尼德看来,一切事物生成变化,无论它们有多么大的差别,但同样是存在,也就是说存在自身是不会生灭的。作为“多”的万物是虚幻的,因为我们会误认为它们就是真正的存在而认为存在自身是会变化的,实际上,只有作为“一”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也就是说作为本质与实在的存在并不等同于现象中的众多存在者。前者只能通过理性才能把握,是同一唯一的;而后者则是可以直接给予感官的,是多样特殊的。
(三)两分世界
由于存在的特征,巴门尼德将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感官感受而被给予的现象世界,它是变化的和运动的;另一种则是通过理性把握而被给予的实在世界,它是不变的和稳定的。巴门尼德并没有否认现象世界,只是认为现象世界与实在世界相比较而言是不实
在,因为存在自身是不会变化的,也是无时间性的,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对于现象世界的万物变化的根源的解释,巴门尼德并非像亚里士多德一样,通过强调潜能概念来强调存在的生成,也并未指出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动因来解决。巴门尼德认为万物生成变化中,存在自身自始至终未有变化,一物的特定存在向另一物的特定存在的生成,却不是作为两物所共同拥有的存在本身的生成。亚里士多德是从作为感性对象的存在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出发的,而不是从存在本身出发的。巴门尼德并不否定从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而作为存在自身是唯一的,是万物最普遍抽象的共性。事物在其他任何方面都可以有差别,唯在“存在”上是共同的,事物可以失去某些属性或转变其他事物,却不能失去它的存在。这也就是说,对于存在自身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动因。
二、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一)恢复“存在”的哲学地位
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方形而上学都在谈论“存在”,实际上谈论的只是“存在者”,混淆了“存在”(Being )与“存在者”(beings )这两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 be)的含义;“存在者”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海德格尔把西方形而上学通称为本体论-神学传统,传统形而上学虽然对存在做了歪曲与片面的解释,但是从一个方面、维度和层次揭示了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目的就是剥开一层层迷雾,恢复“存在”的哲学地位,真正意义上探究“存在”。
(二)存在与此在
海德格尔认为以前的形而上学总是认为不能直接从存在的一般意义上开始,只能从存在者开始。海德格尔认为并不是所有存在者都可以作为出发点,而应该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是其他存在者存在的基础,对它的分析就可以把握一般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此在”(Dasein ),此在是可以追问存在意义的存在者。为何此在具有如此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在通过自己的生存显现并揭示存在的一般意义以及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
(三)存在与时间
“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不同就在于此在的本质是有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此在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现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过程并未结束,他就可以改变自己,重塑自己。此在与其他存在不同又在于每一个存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而此在在生活之中又有本真与非本真的状态,本真的状态则是自我的真实存
巴门尼德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比较研究
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维度来看,作为爱利亚学派实际创始人与主要代表者的巴门尼德,对于哲学发展的促进主要体现在对“是者”意义的辨析,对存在进行了哲学思考。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以柏拉图的一段话为开头,引出了人们对存在的意义不仅仅茫然失措,更使其在历史中被遗忘了。在文本中,海德格尔指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康德与黑格尔都对存在问题进行错误解读,实际上早在巴门尼德那里,就发生了偏离。
一、巴门尼德的理性存在论
(一)真理与意见
巴门尼德首先指出了真理和意见的区别,希腊文“真理”(a-letheia )一词的意义是“不-被蒙蔽”,巴门尼德首次使用“真理”一词时,已经表达了“除蔽”的意义。他认为真理与意见是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是理智和感觉的差别,并且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认识对象也不同,其中真理的对象是“是者”,而意见的对象往往是不真实可靠的。可见,巴门尼德的存在只能通过理性把握的。
(二)存在的特征
存在是不动的、唯一的,而生成与变化却只是幻想。因为如果任何事物要存在,它要么根源于存在,要么根源于非存在。若它根源于存在,则它已经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就不会生成;若它根源于非存在,则它就是“无”,因为从非存在而来的只能是“无”。
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在巴门尼德看来,一切事物生成变化,无论它们有多么大的差别,但同样是存在,也就是说存在自身是不会生灭的。作为“多”的万物是虚幻的,因为我们会误认为它们就是真正的存在而认为存在自身是会变化的,实际上,只有作为“一”的存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也就是说作为本质与实在的存在并不等同于现象中的众多存在者。前者只能通过理性才能把握,是同一唯一的;而后者则是可以直接给予感官的,是多样特殊的。
(三)两分世界
由于存在的特征,巴门尼德将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感官感受而被给予的现象世界,它是变化的和运动的;另一种则是通过理性把握而被给予的实在世界,它是不变的和稳定的。巴门尼德并没有否认现象世界,只是认为现象世界与实在世界相比较而言是不实
在,因为存在自身是不会变化的,也是无时间性的,即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对于现象世界的万物变化的根源的解释,巴门尼德并非像亚里士多德一样,通过强调潜能概念来强调存在的生成,也并未指出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动因来解决。巴门尼德认为万物生成变化中,存在自身自始至终未有变化,一物的特定存在向另一物的特定存在的生成,却不是作为两物所共同拥有的存在本身的生成。亚里士多德是从作为感性对象的存在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出发的,而不是从存在本身出发的。巴门尼德并不否定从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而作为存在自身是唯一的,是万物最普遍抽象的共性。事物在其他任何方面都可以有差别,唯在“存在”上是共同的,事物可以失去某些属性或转变其他事物,却不能失去它的存在。这也就是说,对于存在自身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第一动因。
二、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一)恢复“存在”的哲学地位
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方形而上学都在谈论“存在”,实际上谈论的只是“存在者”,混淆了“存在”(Being )与“存在者”(beings )这两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 be)的含义;“存在者”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海德格尔把西方形而上学通称为本体论-神学传统,传统形而上学虽然对存在做了歪曲与片面的解释,但是从一个方面、维度和层次揭示了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目的就是剥开一层层迷雾,恢复“存在”的哲学地位,真正意义上探究“存在”。
(二)存在与此在
海德格尔认为以前的形而上学总是认为不能直接从存在的一般意义上开始,只能从存在者开始。海德格尔认为并不是所有存在者都可以作为出发点,而应该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是其他存在者存在的基础,对它的分析就可以把握一般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此在”(Dasein ),此在是可以追问存在意义的存在者。为何此在具有如此的优先地位?就在于此在通过自己的生存显现并揭示存在的一般意义以及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
(三)存在与时间
“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此在与其他存在者不同就在于此在的本质是有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切都取决于自己,此在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现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过程并未结束,他就可以改变自己,重塑自己。此在与其他存在不同又在于每一个存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而此在在生活之中又有本真与非本真的状态,本真的状态则是自我的真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