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娱乐性节目[非诚勿扰]中的审美与审丑

《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审美与审丑

资料出处:http://www.qnjz.com/cmga/201212/t20121204_7762562.htm

时间:2012-12-04 17:10:00

作者:万小谈

来源:青年记者

● 万小谈

《非诚勿扰》节目自2010年在江苏卫视开播以来,一度包揽当年前23周中15次全国卫视周收视总冠军,2010年6月6日, 以4.53%的收视率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创5年来省级卫视电视收视率最高值。①改版之后, 《非诚勿扰》摈弃了节目中媚俗、拜金、炫富等不良导向,彰显服务和引导功能,明显呈现出向主流价值观靠拢的态势,风格基调以温情、理性、关爱为主。本文用美学的视角,探究《非诚勿扰》形式与内涵中的审美与审丑。

形式美学

“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形象直观性、生动丰富性,在数量巨大的听众、观众中间形成了一股综合感染力量,在语言、画面、音响、色彩等因素的技术合成中,煽动起情感体验的追求和满足。”②当下,媒体进入高清时代,无形之中推动着对更优质的舞台画面效果呈现的审美追求。

《非诚勿扰》的舞台形式在美学追求上十分突出, 开场以24位外形靓丽、颇具典型性的女嘉宾,全景式的镜头营造气势,蓝黑色调的舞台伴着音乐给观众一种沉稳、时尚、大气的美学视听感。多角度、多机位画面联切勾勒出24位佳丽,颇似“大观园”式的复杂视觉,跌宕起伏的运动镜头创造出画面无形的节奏和韵律,与舞台视觉相得益彰,引人入胜。升降梯自上向下的方式充满“噱头”,小小的悬念元素使男嘉宾的出场趣味横生、期待感倍

增。1位对垒24位的极度反差式设计,强烈有效地撩拨起受众观看男嘉宾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望,将受众注意力卷入其中。

评委席作为一个亮点,凸显了节目的人文美学追求,很大程度上掌控着节目的舆论导向。乐嘉犀利辛辣的点评给《非诚勿扰》婚恋相亲的舞台注入一股新鲜的练达、冷静、理性之风。他洞察嘉宾们舞台面具之后的动机、态度,常令观者如醍醐灌顶。女性评委黄菡的加入为节目带来一抹温暖、知性。主持人孟非以多年民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十分平民的、正气的个人特点,将节目通过相亲的桥梁对“人”的关注展现得淋漓尽致。节目经由舞台、佳丽、音乐灯光、画面摄影等形式美的层面转化融入到沟通、交谈带来的氛围、内涵美感当中,借助涉及到的社会、人性、心理层面的各类话题,将节目的人文性、社会性审美追求烘托而出。美的呈现由形式走向了内涵。

结构美学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后现代化语境下的商业化娱乐节目,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剧烈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和冲突,要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特殊体验。”③播放小片、每轮灭灯、最终排他选择等限定性很强的规则,挖掘出每一个当下具体情境对戏剧情节发展的内在张力,立体地折射了不同性格的男女嘉宾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不可能集中呈现的复杂心理,体现着《非诚勿扰》鲜明的戏剧式美学追求。

正如主持人孟非所说,“看舞台上的女嘉宾像看连续剧,看男嘉宾像是系列剧,我和乐嘉是剧中旁白”。从板块结构看,每期5个不同面孔的男嘉宾登台构成独立板块,每个板块采用5个固定环节渐进而成,便于观众在任意一个环节切入观看。最初的“心动女生”是戏剧结构中典型的悬念设计,用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主持人借此巧妙地建构起的交谈氛围与悬念期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或明或暗地把控节奏,与评委相互配合,使每个

板块三五分钟呈现出一个刺激力,兴奋点此起彼伏,召唤着观众全情投入。在不同价值观的直接碰撞和冲突中,人物性格、人性维度、社会意义、舆论导向、价值追求都就此展开,矛盾往往在“最后抉择的时候,戏剧冲突发展到最高潮”,节目在娱乐的同时寻唤起广大受众对相应、相关社会问题和情感问题的认识、认同、关注、探究。由此揭开了内在戏剧性结构带来的美学效果与美学呈现。

语言传播中的审美与审丑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语言符号在戏剧美的创造中起着性质、功能各异的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的语言符号都能成为具有审美性的信息符号,只有具有审美内涵的语言符号才是具有审美性的信息符号。

《非诚勿扰》在对话中形成张力,围绕婚姻、恋爱、价值观、社会、人性方面具有鲜明、鲜活话题性的语言传播符号是整档节目的魅力所在。如江苏卫视频道副总监王培杰所述,“80后、90后的婚恋问题、婚恋观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80后、90后是那么乐意和善于在镜头前表达他们的价值观、婚恋观”。

诚然,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和飞速前进,在经济条件相对富裕,开放程度更高,文化、价值观场域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时代语境下,80后和90后的婚恋、人生、价值观较父辈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电视媒体为年轻人提供了各式的舞台,但能够在婚恋、交友主题下坦诚地表达“时下单身男女最真实的婚恋想法”,深刻展露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折射存在于当下社会中的多样社会文化生态,《非诚勿扰》是做得较好的一个节目。

由此,我们看到了《非诚勿扰》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逻辑,看到在特殊规则和

情境设定下,参加节目的年轻群体在不乏针锋相对的交流对话中欢快、鲜明且直接地表达和诠释着,同时也揭开了自由交流场域中不可避免的语言暴力,例如那些著名的“宁肯在宝马里哭,也不肯在自行车上笑”、“我的手只给男友摸,其他人摸一次20万”等看点,在改版之前频出。年轻群体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更像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中所说的,“一场浓烈的游戏、一次集体的狂欢,每一个个体都成了一个独立和鲜明的主题,他们肆意地展示自我的个性,并达到群体狂欢的局面”。

《非诚勿扰》男女嘉宾在语言符号上直接呈现出自我表达的欲望和观众窥视欲结合在一起,无疑具备了巴赫金的狂欢特质。这些语言符号纵然刺激、有争议性,却也不乏真诚地表达了当下年轻一代不加矫饰的心理态度。但在电视媒体婚恋交友主题下,这些语言符号的出现又降低了节目与媒体的审美追求与意义,蒙上审丑的色彩。改版后,节目的整体语言格调趋于优质、契合主流价值观的先进方向,同时保留了许多幽默、搞怪的出场嘉宾镜头,有意识地对审丑进行适当规避、对审美进行艺术烘托,缔造了在保持高品质、高格调且收视率仍居高不下的电视娱乐节目。

注释:

① 度百科:《非诚勿扰》[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23.htm

②王德胜:《大众传播:艺术状况与美学话题》, 《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③ 王雪莲:《从戏剧“情境”理论看〈非诚勿扰〉节目特色》,《新闻界》,2010年第4期

④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审美与审丑

资料出处:http://www.qnjz.com/cmga/201212/t20121204_7762562.htm

时间:2012-12-04 17:10:00

作者:万小谈

来源:青年记者

● 万小谈

《非诚勿扰》节目自2010年在江苏卫视开播以来,一度包揽当年前23周中15次全国卫视周收视总冠军,2010年6月6日, 以4.53%的收视率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的最高纪录,创5年来省级卫视电视收视率最高值。①改版之后, 《非诚勿扰》摈弃了节目中媚俗、拜金、炫富等不良导向,彰显服务和引导功能,明显呈现出向主流价值观靠拢的态势,风格基调以温情、理性、关爱为主。本文用美学的视角,探究《非诚勿扰》形式与内涵中的审美与审丑。

形式美学

“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等所拥有的无与伦比的形象直观性、生动丰富性,在数量巨大的听众、观众中间形成了一股综合感染力量,在语言、画面、音响、色彩等因素的技术合成中,煽动起情感体验的追求和满足。”②当下,媒体进入高清时代,无形之中推动着对更优质的舞台画面效果呈现的审美追求。

《非诚勿扰》的舞台形式在美学追求上十分突出, 开场以24位外形靓丽、颇具典型性的女嘉宾,全景式的镜头营造气势,蓝黑色调的舞台伴着音乐给观众一种沉稳、时尚、大气的美学视听感。多角度、多机位画面联切勾勒出24位佳丽,颇似“大观园”式的复杂视觉,跌宕起伏的运动镜头创造出画面无形的节奏和韵律,与舞台视觉相得益彰,引人入胜。升降梯自上向下的方式充满“噱头”,小小的悬念元素使男嘉宾的出场趣味横生、期待感倍

增。1位对垒24位的极度反差式设计,强烈有效地撩拨起受众观看男嘉宾的猎奇心理和窥探欲望,将受众注意力卷入其中。

评委席作为一个亮点,凸显了节目的人文美学追求,很大程度上掌控着节目的舆论导向。乐嘉犀利辛辣的点评给《非诚勿扰》婚恋相亲的舞台注入一股新鲜的练达、冷静、理性之风。他洞察嘉宾们舞台面具之后的动机、态度,常令观者如醍醐灌顶。女性评委黄菡的加入为节目带来一抹温暖、知性。主持人孟非以多年民生新闻工作者的形象,十分平民的、正气的个人特点,将节目通过相亲的桥梁对“人”的关注展现得淋漓尽致。节目经由舞台、佳丽、音乐灯光、画面摄影等形式美的层面转化融入到沟通、交谈带来的氛围、内涵美感当中,借助涉及到的社会、人性、心理层面的各类话题,将节目的人文性、社会性审美追求烘托而出。美的呈现由形式走向了内涵。

结构美学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后现代化语境下的商业化娱乐节目,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剧烈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带有喜剧色彩的矛盾和冲突,要有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特殊体验。”③播放小片、每轮灭灯、最终排他选择等限定性很强的规则,挖掘出每一个当下具体情境对戏剧情节发展的内在张力,立体地折射了不同性格的男女嘉宾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不可能集中呈现的复杂心理,体现着《非诚勿扰》鲜明的戏剧式美学追求。

正如主持人孟非所说,“看舞台上的女嘉宾像看连续剧,看男嘉宾像是系列剧,我和乐嘉是剧中旁白”。从板块结构看,每期5个不同面孔的男嘉宾登台构成独立板块,每个板块采用5个固定环节渐进而成,便于观众在任意一个环节切入观看。最初的“心动女生”是戏剧结构中典型的悬念设计,用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主持人借此巧妙地建构起的交谈氛围与悬念期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或明或暗地把控节奏,与评委相互配合,使每个

板块三五分钟呈现出一个刺激力,兴奋点此起彼伏,召唤着观众全情投入。在不同价值观的直接碰撞和冲突中,人物性格、人性维度、社会意义、舆论导向、价值追求都就此展开,矛盾往往在“最后抉择的时候,戏剧冲突发展到最高潮”,节目在娱乐的同时寻唤起广大受众对相应、相关社会问题和情感问题的认识、认同、关注、探究。由此揭开了内在戏剧性结构带来的美学效果与美学呈现。

语言传播中的审美与审丑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语言符号在戏剧美的创造中起着性质、功能各异的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的语言符号都能成为具有审美性的信息符号,只有具有审美内涵的语言符号才是具有审美性的信息符号。

《非诚勿扰》在对话中形成张力,围绕婚姻、恋爱、价值观、社会、人性方面具有鲜明、鲜活话题性的语言传播符号是整档节目的魅力所在。如江苏卫视频道副总监王培杰所述,“80后、90后的婚恋问题、婚恋观念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80后、90后是那么乐意和善于在镜头前表达他们的价值观、婚恋观”。

诚然,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和飞速前进,在经济条件相对富裕,开放程度更高,文化、价值观场域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时代语境下,80后和90后的婚恋、人生、价值观较父辈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电视媒体为年轻人提供了各式的舞台,但能够在婚恋、交友主题下坦诚地表达“时下单身男女最真实的婚恋想法”,深刻展露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折射存在于当下社会中的多样社会文化生态,《非诚勿扰》是做得较好的一个节目。

由此,我们看到了《非诚勿扰》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逻辑,看到在特殊规则和

情境设定下,参加节目的年轻群体在不乏针锋相对的交流对话中欢快、鲜明且直接地表达和诠释着,同时也揭开了自由交流场域中不可避免的语言暴力,例如那些著名的“宁肯在宝马里哭,也不肯在自行车上笑”、“我的手只给男友摸,其他人摸一次20万”等看点,在改版之前频出。年轻群体在这个舞台上的表现,更像巴赫金“狂欢诗学理论”中所说的,“一场浓烈的游戏、一次集体的狂欢,每一个个体都成了一个独立和鲜明的主题,他们肆意地展示自我的个性,并达到群体狂欢的局面”。

《非诚勿扰》男女嘉宾在语言符号上直接呈现出自我表达的欲望和观众窥视欲结合在一起,无疑具备了巴赫金的狂欢特质。这些语言符号纵然刺激、有争议性,却也不乏真诚地表达了当下年轻一代不加矫饰的心理态度。但在电视媒体婚恋交友主题下,这些语言符号的出现又降低了节目与媒体的审美追求与意义,蒙上审丑的色彩。改版后,节目的整体语言格调趋于优质、契合主流价值观的先进方向,同时保留了许多幽默、搞怪的出场嘉宾镜头,有意识地对审丑进行适当规避、对审美进行艺术烘托,缔造了在保持高品质、高格调且收视率仍居高不下的电视娱乐节目。

注释:

① 度百科:《非诚勿扰》[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664023.htm

②王德胜:《大众传播:艺术状况与美学话题》, 《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③ 王雪莲:《从戏剧“情境”理论看〈非诚勿扰〉节目特色》,《新闻界》,2010年第4期

④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相关内容

  • 电视文艺节目娱乐性
  • 从<中国音乐电视>浅析电视文艺节目的娱乐性 <中国音乐电视>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一档以推新歌.推新人.介绍最新MV为主的栏目,是展示中国音乐电视的一个平台.其前身是<音乐电视城>.<中国音乐电视60分>,该栏目以播放优秀的音乐电视作品为宗旨,包括优秀 ...

  • 中国红歌的艺术审美及时代意义
  •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让各类娱乐节目备受人们关注,不少选秀节目的功利色彩和一夜成名的诱惑已经让娱乐变样走味.中国红歌的传唱却成功地用经典带动流行,以主流引领多元化.唱响红色旋律,可以重塑人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红歌;红歌会;艺术美;时代意义 艺术的内容.艺术的活动形式,总是伴随社会生 ...

  • 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及未来走向
  • 我国综艺娱乐节目的发展及未来走向 内 容 摘 要 在电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电视艺术百花齐放的今天,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游戏益智娱乐等多种视听享受,越来越受到广大观众的追捧和喜爱.因此电视综艺节目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受众舆论等方面也渐渐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

  • 主持人口才-综艺节目主持人语言特色
  • 艺节目同新闻节目和广告被看作是电视屏幕的三大领地,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运用艺术,直接关系到节目的传播效果,因此,更应注重研究语言艺术,了解语言特点,把握语言运用方法和技巧. 综艺节目及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特点 "综艺节目"顾名思义是综合多种艺术类别于一体的节目表现形式,由音乐.戏曲. ...

  • 从接受美学看受众的接受
  • [摘要]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受众 接受张力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主张 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康士坦茨学派的五位学者作为接受美学的杰出代表,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研究读者的接受过 ...

  • 浅析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策划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观众的审美价值和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电视观众对于高品味.高质量的综艺节目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例,分析策划对于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社会影响及策划过程中应考虑的几个问题,最后得出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相关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中国电视:综艺 ...

  • 益智类节目论文
  • 渤海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我国益智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以<一站到底>为例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Puzzle Program of China 学 院(系): 文学院新闻系 专 业: 广播电视新闻学 ...

  • 论电视文艺批评的四个范畴
  • 摘要:电视文艺批评作为电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蓬勃发展的电视文艺实践.日益多元的文化思潮以及错综复杂的大众艺术格局,亟须强化功能价值,建构与当下大众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生态相适应的批评理论体系.我国的电视文艺批评理论主要围绕电视文艺文本批评.主体批评.受众批评.文化批评这四个范畴展开,它们既相 ...

  • 播音主持毕业设计创作报告
  • 题目: 毕 业 创 作 报 告 电视旅游节目<乐游天下>--春秋淹城 2014年5月 毕业作品基本信息 2 创作报告 报告题目:电视旅游节目<乐游天下>--春秋淹城 一.毕业创作的理念.指导思想和创意说明 (一)创作理念 电视旅游节目是指利用电视媒介给大众提供以旅游行业各个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