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综述古代印度及东南亚、朝鲜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一:

了解印度建筑就要从泰姬·玛哈尔陵开始说起,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建筑本身采用明确的几何造型,突出陵体的厚重、穹顶曲线的柔和和四周圆塔的细高挺拔,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各个部分的尺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具有优雅的韵律感。同时建筑的虚实关系也得到着重的表现,小穹顶的下面带有八角形的小亭子,大小拱券门里面是较深的凹廊,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更增添了一种闪烁飘忽的美感。

整个陵墓充满了阿拉伯图案的雕饰,多用彩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宝石。拱券周围刻有长长的《古兰经》铭文,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气氛。陵体中央的墓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大厅,装饰得华丽绝伦,窗户和屏风采用玲珑剔透的薄大理石板,镶嵌着珍珠宝石,光彩夺目,反映了古代印度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建筑的发展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12世纪末开始,一些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分裂的印度北方建立了几个小王国,也为印度带来了清真寺、陵墓、经院等新的建筑形式。后来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印度日益壮大,到了16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建筑也由此在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中亚、伊朗的匠师来到印度,带来新的工艺,对印度建筑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陵墓、清真寺,同时宫殿、城堡等非宗教的世俗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在阿格拉堡离宫所建的清真寺正门叫布兰—达瓦扎,为八角形平面,中央开了一个巨大的凹廊,门洞处理成火焰形。这座建筑的构图很严谨,各部分比例经过严格推敲,显得很和谐。建筑的外观采用红色的砂石,并镶嵌上白色的大理石花纹。

伊斯兰风格给印度建筑带来了穹顶。穹顶就是半圆形的屋顶,样子有点像洋葱头,顶上有一个尖。印度的古尔·艮巴士墓建了一个60多米高的大穹顶,其宏大的规模超过了著名的古罗马万神庙,在古代世界是屈指可数的大型结构,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成就。

16世纪最著名的陵墓是皇帝胡马雍墓,带有非常舒展的台基,陵体上面建有大穹顶,整个建筑采用纯净的大理石和砂岩砌筑,外表

纯净,几乎没有雕刻。这座建筑标志着印度伊斯兰式的陵墓造型已经基本成熟。

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建筑是17世纪中叶建造的泰姬·玛哈尔陵,这座陵墓同时也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泰姬·玛哈尔陵是皇帝谢哈布丁·沙阿·杰汉为一位深受宠爱的皇后所建的陵墓,修建时集中了全印度的优秀设计师和工匠,还聘请了许多外国的能工巧匠,一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每天工地上的工人达到两万人,几乎耗尽了整个王朝的国库,因此达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成就。

整个建筑群占地很广阔。院子中有一大片草地和一个十字形的水渠,陵墓主体位于北端,坐落在96米见方的大台基上,四面完全对称。中央是一个抹角正方形的陵体,正中开有火焰形的拱券门,两侧则开有双层的小尺度拱券门。陵体上面托着一个直径18米的大穹顶,大穹顶的四周还有四个小穹顶。台基的四角是四座40米高的圆形的塔,这种塔的造型源自伊斯兰清真寺,与印度传统的佛塔或婆罗门塔完全不同。

二:

说起东南亚建筑要先说一说东南亚的气候了,东南亚作为热带气候的地区,长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那里的居民总是希望追求荫

凉、清爽的室内环境,而热带气候的人一般又喜欢户外活动,加上这个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海风吹拂之下也会给人十分惬意的感觉。

因此东南亚的建筑要在遮阳、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东南亚的现代建筑里面,生态建筑是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尽量地利用自然条件增加建筑物的通风采光,而且注重对日光和雨水的再利用,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所以,这些建筑的外观一般比较通透和清爽,例如百叶式的白色外墙,绿色的墙面。此外,遮阳的处理也是东南亚建筑的特色。

对东南亚的建筑了解的不多,最为有名的就算是柬埔寨的吴哥窟了。吴哥窟由多进的方形院落组成,其主体建筑有九座梭形高塔,它们分别建在三层的高大台基上,每层台基周围都有石雕回廊。

1992年,吴哥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及日本建筑

一:

由于朝鲜半岛与中国在陆地上的连接,使其同古代中国保持着更加密切的联系。

因此朝鲜的建筑多少受到了汉族建筑的影响。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朝鲜族民居多为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住房的平面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内部布局,主房间为居室,牛棚和储存柴草杂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间与居室隔开。居室多少、大小可视需要,由推拉门分隔,比较灵活方便。居室内靠墙设推拉门壁橱,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内显得宽敞雅致。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由于朝鲜的不对外政策,因此导致到现代朝鲜的经济落后,也就造成了朝鲜建筑的落后.

二:

作为领国的日本,虽然在历史问题上到现在都不向亚洲做出赔礼道歉,虽然国人都对其比较憎恨,但我们要爱憎分明。先进的东西还是要学习的,尤其是日本的设计。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

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

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

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创造性,尤其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不过,有些时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筑却是很夸张的。例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对自然形态的术石的爱好,也会偏执得落于矫揉造作。

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建筑一直保持着和中国建筑的联系,不断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因为它所联系的,在后期主要是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所以它能保持自由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性格。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

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代代木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颠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筑发展的一

个顶点。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美洲建筑:

古代的美洲文明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了。

玛雅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筑。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建筑又有其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在危地马拉的偏僻丛林中,在厚重的泥巴与浓密的落叶下隐藏着一座距今2400年的“失落之城”———坎古恩,它曾存在了1200多年,是玛雅古文明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坎古恩的宫殿群保存完好,它位于坎古恩古城遗址的中央,是用石灰石建造的,共分3层、11个院落、170个房间,每一层楼高约20米,是科学家有史以来所发现的玛雅建筑中最为宏伟的建筑群。

玛雅人建筑的金字塔、庙宇并不是为了需要,而是因为历法上的指示,每隔五十二年要建造一座有一定数目阶梯的大建筑物,一天为一阶,一道平台表示一月,直到顶端共计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块石块都与历法有关,每一座完成的建筑物都需符合天文上一定的要求。似乎他们除了宗教热忱的冲动外,并未有建造大型庙宇的意念,只因历法赋予这项义务,他们就按步就班的履行着。 玛雅人建筑的金字塔与埃及着名金字塔有所不同,埃及金字塔是空心,内部为帝王陵寝;而玛雅金字塔为实心,塔前广场是民众叁加祭典场所,塔顶则供教士们办公、居住、或观察天象之用。在衣查(Chich'en Itz'a)镇的一座圆顶天文台,玛雅的天文学家可计算月球的轨迹至小数点以后四位,甚至可计算出金星(Venus)上的一年至小数以后三位!

玛雅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对考古学家具有无穷的诱惑力。一些权威的考古学家归纳出玛雅文化5个最吸引人的方面:热带丛林里不可思议的巨大复杂的金字塔、线条复杂的雕刻和美丽的壁画、至今仍是谜的玛雅象形文字、玛雅人渊深的天文知识、玛雅人后裔为印第安

人。考古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玛雅文化之谜。如今,大规模宫殿突然重见天日,让人们看到了揭开谜底的希望。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这些神秘而古老的宫殿何时挖掘。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玛雅的建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东南亚风格建筑

东南亚作为热带气候的地区,长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那里的居民总是希望追求荫凉、清爽的室内环境,而热带气候的人一般又喜欢户外活动,加上这个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海风吹拂之下也会给人十分惬意的感觉。所以,东南亚风情的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对遮阳、通风、采光等条件的关注。

东南亚的现代建筑里面,生态建筑是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尽量地利用自然条件增加建筑物的通风采光,而且注重对日光和雨水的再利用,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

所以,这些建筑的外观一般比较通透和清爽,例如百叶式的白色外墙,绿色的墙面。此外,遮阳的处理也是东南亚建筑的特色。

不可不提的是,由于东南亚长年天气炎热,适宜户外活动,故园林必然成为建筑里面不可缺少的部分。

据了解,东南亚园林最大的特点是还原最自然的风情,充分运用当地材料,就如植物、桌椅、石材等都取材当地,强调简谱、舒适的度假风情。

芭堤水岸:东南亚气息

由于东南亚与广州的位置相当接近,所以广州楼盘对这种风情的模仿是相当普遍的。其中城建集团开发的芭堤水岸、富力集团开发的富力现代广场以及更早期的叠彩园、逸彩庭园等都是这类风格的代表。

芭堤水岸对于东南亚建筑的理解和运用是深层次的,它没有简单地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模仿,而是取其对通风、采光的手法,另每户室内的自然通风条件都达到最佳。

设计师介绍,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没有采用现行住宅连排的手法,每幢建筑都分开独立单栋,使每一户的墙都有窗户,由此引入穿堂风,采光面也增加。此外,他们在设计窗户时每扇窗户的开启方向都是东南向,与风向的流势保持一致,将风引入室内。

楼盘处于:“亚热带”

富力现代广场的东南亚风情则通过建筑和园林风格体现,采用缤纷的色彩代表积极向上、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的“中产阶级新生代”,同时以此表达东南亚建筑的缤纷热情。

而园林方面则以巴厘岛亚热带风情园林为主,强调精致、细腻、自然、立体等特点,小区绿化面积达3万平方米。中心园林区以叠层式游泳池为基础,设有多功能室外天然水疗吧。每层的泳池水流

近2米的落差,2厘米的厚水膜冲击人体,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

此外,主泳池边设有气体式的按摩壁椅。还设有温泉和儿童池。泳池周边的草房、木亭、木甲板平台、叠级花坛、水中吧及富有巴厘岛气息的岩石板等让住户置身于巴厘风情园景中。

日本建筑

年底到日本的放送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立命馆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参观学习,感触很深: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论走在日本的繁华都市还是幽静小城,从服饰到茶道,从建筑到遗迹,你都能在那些精致的细节中体味到似曾相识的文化蕴涵。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深远,但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俱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透过日本建筑,看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品味。 1日本建筑

1.1日本的设计理念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这种思想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他们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

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1.2日本的古建筑

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

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

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创造性,尤其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

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不过,有些时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筑却是很夸张的。例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对自然形态的术石的爱好,也会偏执得落于矫揉造作。 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建筑一直保持着和中国建筑的联系,不断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因为它所联系的,在后期主要是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所以它能保持自由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性格。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1.3日本的现代建筑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1.3.1设备安置中造型和技术的矛盾调和

各种设备往往是建筑师头疼的工种,它总是令人讨厌地要求这要求那,但又必须和这些设备和平相处,况且建筑的舒适与安全,全都仰仗设备的关照,在现代建筑越来越趋于智能化的过程中,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相互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将其隐藏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日本建筑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的方法,将管道设备、透风口等技术设计也纳入建筑设计范畴。在日本建筑产品生产厂家的设计部中,聚集着大量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和工程设计师密切配合,使得产品同时满足造型和技术的双重需要。

1.3.2建筑材料的简约和质感的矛盾调和

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

另外,在材料技术方面,各种高技术复合材料的使用也是当代建筑界的新特征之一,钛合金、碳素纤维等均以其轻质和高强度向建筑界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减轻了施工工序和建筑费用。

1.3.3空间设计中室内和室外的矛盾调和

在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建筑师不注意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则无视建筑设计中结构、设备等的合理性,设计分工带来设计深化的同时也造成设计的脱节。

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3.4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矛盾调和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

1.3.5城市建筑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调和

有不少专家称,全球气温变暖的原因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建筑,沥青路、混凝土都能让城市气温升高,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楼顶绿化”政策,新盖的大楼要在顶楼进行绿化,面积要达到楼顶面积的20%以上,并且开设详细的课程介绍适合在楼顶种植的植物,有相当多的志愿者们在公共设施的楼

顶帮助进行绿化。在各个大楼中把雨水存储在草坪下面,有效地利用雨水,椰子制成的草垫很轻,适合当做土壤,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废物再利用的产品。

1.3.6结构设计中力学与美学的矛盾调和

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

2日本建筑文化

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其发展更新的因素。

2.1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近年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使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天然的“石”材,推动西方建筑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但钢筋混凝土石材,其力学性能和表现力是一致的,它们所表现出的是凝重感和内外分明的二元体空间特征,因此西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建筑文化内核自身的聚变而产生的,也就很自然地包容、孕育着其固有的“内核文化”。

以石材为主建造的西方建筑,表现出淳厚、雄壮的凝重特征。而以木结构为主要代表材料的东方建筑呈现出通透、灵巧的“轻盈”文化特征,对东方建筑文化而言,舶来品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完全属“外缘”,最初的引进和运用显得生硬、被动而无序,照搬照抄也屡见不鲜,一度曾阻碍和困惑了自身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2.2日本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

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和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是那样生疏和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详和折变”。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动性,简明的意匠,构造和表现的一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肯定了日本建筑的价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

文化“内核”与“外缘”的联系,如提倡从空间来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将“外缘”与“内核”的联系和转化成为可能。

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代代木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颠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古印度建筑

12世纪末开始,一些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分裂的印度北方建立了几个小王国,也为印度带来了清真寺、陵墓、经院等新的建筑形式。后来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印度日益壮大,到了16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建筑也由此在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中亚、伊朗的匠师来到印度,带来新的工艺,对印度建筑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陵墓、清真寺,同时宫殿、城堡等非宗教的世俗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在阿格拉堡离宫所建的清真寺正门叫布兰—达瓦扎,为八角形平面,中央开了一个巨大的凹廊,门洞处理成火焰形。这座建筑的构图很严谨,各部分比例经过严格推敲,显得很和谐。建筑的外观采用红色的砂石,并镶嵌上白色的大理石花纹。

伊斯兰风格给印度建筑带来了穹顶。穹顶就是半圆形的屋顶,样子有点像洋葱头,顶上有一个尖。印度的古尔·艮巴士墓建了一个60多米高的大穹顶,其宏大的规模超过了著名的古罗马万神庙,在古代世界是屈指可数的大型结构,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成就。

16世纪最著名的陵墓是皇帝胡马雍墓,带有非常舒展的台基,陵体上面建有大穹顶,整个建筑采用纯净的大理石和砂岩砌筑,外表纯净,几乎没有雕刻。这座建筑标志着印度伊斯兰式的陵墓造型已经基本成熟。

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建筑是17世纪中叶建造的泰姬·玛哈尔陵,这座陵墓同时也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泰姬·玛哈尔陵是皇帝谢哈布丁·沙阿·杰汉为一位深受宠爱的皇后所建的陵墓,修建时集中了全印度的优秀设计师和工匠,还聘请了许多外国的能工巧匠,一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每天工地上的工人达到两万人,几乎耗尽了整个王朝的国库,因此达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成就。

整个建筑群占地很广阔。院子中有一大片草地和一个十字形的水渠,陵墓主体位于北端,坐落在96米见方的大台基上,四面完全对称。中央是一个抹角正方形的陵体,正中开有火焰形的拱券门,两侧则开有双层的小尺度拱券门。陵体上面托着一个直径18米的大穹顶,大穹顶的四周还有四个小穹顶。台基的四角是四座40米高的圆形的塔,这种塔的造型源自伊斯兰清真寺,与印度传统的佛塔或婆罗门塔完全不同。

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建筑本身采用明确的几何造型,突出陵体的厚重、穹顶曲线的柔和和四周圆塔的细高挺拔,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各个部分的尺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具有优雅的韵律感。同时建筑的虚实关系也得到着重的表现,小穹顶的下面带有八角形的小亭子,大小拱券门里面是较深的凹廊,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更增添了一种闪烁飘忽的美感。

整个陵墓充满了阿拉伯图案的雕饰,多用彩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宝石。拱券周围刻有长长的《古兰经》铭文,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气氛。陵体中央的墓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大厅,装饰得华丽绝伦,窗户和屏风采用玲珑剔透的薄大理石板,镶嵌着珍珠宝石,光彩夺目,反映了古代印度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综述古代印度及东南亚、朝鲜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一:

了解印度建筑就要从泰姬·玛哈尔陵开始说起,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建筑本身采用明确的几何造型,突出陵体的厚重、穹顶曲线的柔和和四周圆塔的细高挺拔,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各个部分的尺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具有优雅的韵律感。同时建筑的虚实关系也得到着重的表现,小穹顶的下面带有八角形的小亭子,大小拱券门里面是较深的凹廊,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更增添了一种闪烁飘忽的美感。

整个陵墓充满了阿拉伯图案的雕饰,多用彩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宝石。拱券周围刻有长长的《古兰经》铭文,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气氛。陵体中央的墓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大厅,装饰得华丽绝伦,窗户和屏风采用玲珑剔透的薄大理石板,镶嵌着珍珠宝石,光彩夺目,反映了古代印度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建筑的发展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12世纪末开始,一些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分裂的印度北方建立了几个小王国,也为印度带来了清真寺、陵墓、经院等新的建筑形式。后来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印度日益壮大,到了16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建筑也由此在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中亚、伊朗的匠师来到印度,带来新的工艺,对印度建筑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陵墓、清真寺,同时宫殿、城堡等非宗教的世俗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在阿格拉堡离宫所建的清真寺正门叫布兰—达瓦扎,为八角形平面,中央开了一个巨大的凹廊,门洞处理成火焰形。这座建筑的构图很严谨,各部分比例经过严格推敲,显得很和谐。建筑的外观采用红色的砂石,并镶嵌上白色的大理石花纹。

伊斯兰风格给印度建筑带来了穹顶。穹顶就是半圆形的屋顶,样子有点像洋葱头,顶上有一个尖。印度的古尔·艮巴士墓建了一个60多米高的大穹顶,其宏大的规模超过了著名的古罗马万神庙,在古代世界是屈指可数的大型结构,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成就。

16世纪最著名的陵墓是皇帝胡马雍墓,带有非常舒展的台基,陵体上面建有大穹顶,整个建筑采用纯净的大理石和砂岩砌筑,外表

纯净,几乎没有雕刻。这座建筑标志着印度伊斯兰式的陵墓造型已经基本成熟。

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建筑是17世纪中叶建造的泰姬·玛哈尔陵,这座陵墓同时也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泰姬·玛哈尔陵是皇帝谢哈布丁·沙阿·杰汉为一位深受宠爱的皇后所建的陵墓,修建时集中了全印度的优秀设计师和工匠,还聘请了许多外国的能工巧匠,一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每天工地上的工人达到两万人,几乎耗尽了整个王朝的国库,因此达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成就。

整个建筑群占地很广阔。院子中有一大片草地和一个十字形的水渠,陵墓主体位于北端,坐落在96米见方的大台基上,四面完全对称。中央是一个抹角正方形的陵体,正中开有火焰形的拱券门,两侧则开有双层的小尺度拱券门。陵体上面托着一个直径18米的大穹顶,大穹顶的四周还有四个小穹顶。台基的四角是四座40米高的圆形的塔,这种塔的造型源自伊斯兰清真寺,与印度传统的佛塔或婆罗门塔完全不同。

二:

说起东南亚建筑要先说一说东南亚的气候了,东南亚作为热带气候的地区,长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那里的居民总是希望追求荫

凉、清爽的室内环境,而热带气候的人一般又喜欢户外活动,加上这个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海风吹拂之下也会给人十分惬意的感觉。

因此东南亚的建筑要在遮阳、通风、采光等方面下功夫,东南亚的现代建筑里面,生态建筑是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尽量地利用自然条件增加建筑物的通风采光,而且注重对日光和雨水的再利用,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所以,这些建筑的外观一般比较通透和清爽,例如百叶式的白色外墙,绿色的墙面。此外,遮阳的处理也是东南亚建筑的特色。

对东南亚的建筑了解的不多,最为有名的就算是柬埔寨的吴哥窟了。吴哥窟由多进的方形院落组成,其主体建筑有九座梭形高塔,它们分别建在三层的高大台基上,每层台基周围都有石雕回廊。

1992年,吴哥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朝鲜及日本建筑

一:

由于朝鲜半岛与中国在陆地上的连接,使其同古代中国保持着更加密切的联系。

因此朝鲜的建筑多少受到了汉族建筑的影响。屋建筑与汉族多有相似之处,不过为适应民族生活习惯的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朝鲜族民居多为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除城镇住宅有简单的院墙外,农村通常不建院墙而和左邻右舍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住房的平面多数为矩形,也有L形的,有的设外廊。内部布局,主房间为居室,牛棚和储存柴草杂物的“草房”在房屋的一端,以灶间与居室隔开。居室多少、大小可视需要,由推拉门分隔,比较灵活方便。居室内靠墙设推拉门壁橱,供存放衣物、被褥之用,使室内显得宽敞雅致。家人和来客进门就上炕,鞋要脱在门口,以保持室内清洁。

由于朝鲜的不对外政策,因此导致到现代朝鲜的经济落后,也就造成了朝鲜建筑的落后.

二:

作为领国的日本,虽然在历史问题上到现在都不向亚洲做出赔礼道歉,虽然国人都对其比较憎恨,但我们要爱憎分明。先进的东西还是要学习的,尤其是日本的设计。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

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

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

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创造性,尤其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不过,有些时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筑却是很夸张的。例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对自然形态的术石的爱好,也会偏执得落于矫揉造作。

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建筑一直保持着和中国建筑的联系,不断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因为它所联系的,在后期主要是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所以它能保持自由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性格。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

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代代木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颠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筑发展的一

个顶点。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美洲建筑:

古代的美洲文明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了。

玛雅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筑。在各个不同的地区,建筑又有其不同的特色和风格。

在危地马拉的偏僻丛林中,在厚重的泥巴与浓密的落叶下隐藏着一座距今2400年的“失落之城”———坎古恩,它曾存在了1200多年,是玛雅古文明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坎古恩的宫殿群保存完好,它位于坎古恩古城遗址的中央,是用石灰石建造的,共分3层、11个院落、170个房间,每一层楼高约20米,是科学家有史以来所发现的玛雅建筑中最为宏伟的建筑群。

玛雅人建筑的金字塔、庙宇并不是为了需要,而是因为历法上的指示,每隔五十二年要建造一座有一定数目阶梯的大建筑物,一天为一阶,一道平台表示一月,直到顶端共计三百六十五天,每一块石块都与历法有关,每一座完成的建筑物都需符合天文上一定的要求。似乎他们除了宗教热忱的冲动外,并未有建造大型庙宇的意念,只因历法赋予这项义务,他们就按步就班的履行着。 玛雅人建筑的金字塔与埃及着名金字塔有所不同,埃及金字塔是空心,内部为帝王陵寝;而玛雅金字塔为实心,塔前广场是民众叁加祭典场所,塔顶则供教士们办公、居住、或观察天象之用。在衣查(Chich'en Itz'a)镇的一座圆顶天文台,玛雅的天文学家可计算月球的轨迹至小数点以后四位,甚至可计算出金星(Venus)上的一年至小数以后三位!

玛雅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对考古学家具有无穷的诱惑力。一些权威的考古学家归纳出玛雅文化5个最吸引人的方面:热带丛林里不可思议的巨大复杂的金字塔、线条复杂的雕刻和美丽的壁画、至今仍是谜的玛雅象形文字、玛雅人渊深的天文知识、玛雅人后裔为印第安

人。考古学家们一直试图揭开玛雅文化之谜。如今,大规模宫殿突然重见天日,让人们看到了揭开谜底的希望。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这些神秘而古老的宫殿何时挖掘。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玛雅的建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东南亚风格建筑

东南亚作为热带气候的地区,长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那里的居民总是希望追求荫凉、清爽的室内环境,而热带气候的人一般又喜欢户外活动,加上这个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海风吹拂之下也会给人十分惬意的感觉。所以,东南亚风情的建筑最大的特色是对遮阳、通风、采光等条件的关注。

东南亚的现代建筑里面,生态建筑是最大的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强调,尽量地利用自然条件增加建筑物的通风采光,而且注重对日光和雨水的再利用,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

所以,这些建筑的外观一般比较通透和清爽,例如百叶式的白色外墙,绿色的墙面。此外,遮阳的处理也是东南亚建筑的特色。

不可不提的是,由于东南亚长年天气炎热,适宜户外活动,故园林必然成为建筑里面不可缺少的部分。

据了解,东南亚园林最大的特点是还原最自然的风情,充分运用当地材料,就如植物、桌椅、石材等都取材当地,强调简谱、舒适的度假风情。

芭堤水岸:东南亚气息

由于东南亚与广州的位置相当接近,所以广州楼盘对这种风情的模仿是相当普遍的。其中城建集团开发的芭堤水岸、富力集团开发的富力现代广场以及更早期的叠彩园、逸彩庭园等都是这类风格的代表。

芭堤水岸对于东南亚建筑的理解和运用是深层次的,它没有简单地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模仿,而是取其对通风、采光的手法,另每户室内的自然通风条件都达到最佳。

设计师介绍,为了达到这种效果,他们没有采用现行住宅连排的手法,每幢建筑都分开独立单栋,使每一户的墙都有窗户,由此引入穿堂风,采光面也增加。此外,他们在设计窗户时每扇窗户的开启方向都是东南向,与风向的流势保持一致,将风引入室内。

楼盘处于:“亚热带”

富力现代广场的东南亚风情则通过建筑和园林风格体现,采用缤纷的色彩代表积极向上、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的“中产阶级新生代”,同时以此表达东南亚建筑的缤纷热情。

而园林方面则以巴厘岛亚热带风情园林为主,强调精致、细腻、自然、立体等特点,小区绿化面积达3万平方米。中心园林区以叠层式游泳池为基础,设有多功能室外天然水疗吧。每层的泳池水流

近2米的落差,2厘米的厚水膜冲击人体,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

此外,主泳池边设有气体式的按摩壁椅。还设有温泉和儿童池。泳池周边的草房、木亭、木甲板平台、叠级花坛、水中吧及富有巴厘岛气息的岩石板等让住户置身于巴厘风情园景中。

日本建筑

年底到日本的放送大学、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立命馆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参观学习,感触很深: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无论走在日本的繁华都市还是幽静小城,从服饰到茶道,从建筑到遗迹,你都能在那些精致的细节中体味到似曾相识的文化蕴涵。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文化交流频繁,相互影响深远,但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许多特点,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俱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透过日本建筑,看日本建筑文化,值得我们品味。 1日本建筑

1.1日本的设计理念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出口电器便成了它的重要经济来源。此时,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致日本设计受到政府的关注。日本的设计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学生,他们能对国外有益的知识进行广泛的学习,并融会贯通,最终成为己用。同时,日本民族的团体精神很强,使企业内部的力量比较容易得以完全集中。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空间狭小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标准化、多功能化的产品,这恰恰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导致出现日本的电器产品引导世界潮流、横扫世界市场的态势,这种思想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理念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的认同。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他们对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留痕迹,而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更透。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

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1.2日本的古建筑

日本建筑早在公元1世纪便形成了它基本的特点,这便是使用木构架,通透轻盈。这些特点可能是在中国南方和南洋各地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是因为日本岛屿上盛产木材的缘故。

后来,中国的影响显著地占了主导地位,木构架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结构,甚至也有斗拱。它们平行排架,因此空间布局便也以“间”为基本单元,几个间并肩联排,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它们具备了中国建筑的一切特点,包括曲面屋顶,飞檐翼角和各种细节,如鸱吻、扇等等。于是,大致可以说日本古代建筑隶属于中国建筑体系。

但是,日本建筑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很有创造性,尤其是它们的美学特征。除早期的神社外,日本古代的都城格局、大型的庙宇和宫殿等等,比较恪守中国型制,而住宅到后来则几乎完全摆脱了中国影响而自成一格,结构方法、空间布局、装饰、艺术风格等等都与中国住宅大异其趣。茶室、数寄屋之类,可以说完全是日本建筑的独创了。它们的美学特征是非常平易亲切,富有人情味。尺度

小,设计得细致而朴素,精巧而素雅。日本建筑重视也擅长于呈现材料、构造和功能性因素的天然丽质。草、木、竹、石,甚至麻布、纸张,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不过,有些时期,在有些方面,日本建筑却是很夸张的。例如伸展得很远的飘檐,硕大的斗拱,过于华丽的装饰,园林中的枯山水等,甚至对自然形态的术石的爱好,也会偏执得落于矫揉造作。 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建筑一直保持着和中国建筑的联系,不断响应着中国建筑的变化。因为它所联系的,在后期主要是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所以它能保持自由活泼、生活气息浓郁的性格。

日本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神社,遍布全国,约有十余万所,建造年代从古迄今从未中断。早期神社,模仿当时比较讲究的居住建筑,因为在观念上,神社是神灵的住宅,而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揣摩神灵的生活,而且,建筑学当时也远远没有达到专为神灵别创一种神社型制的水平。因此,这些早期神社贴近朴实的人民生活,它们的建筑风格,可以代表日本建筑的基本气质。

1.3日本的现代建筑

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帝冠式与和风样式的传统复兴等多种风格后,最终通过对日本民族深层文化的不断探究,从建筑与环境的对话,空间意象的把握和材料性能理解等方面寻找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

1.3.1设备安置中造型和技术的矛盾调和

各种设备往往是建筑师头疼的工种,它总是令人讨厌地要求这要求那,但又必须和这些设备和平相处,况且建筑的舒适与安全,全都仰仗设备的关照,在现代建筑越来越趋于智能化的过程中,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相互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也许将其隐藏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日本建筑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的方法,将管道设备、透风口等技术设计也纳入建筑设计范畴。在日本建筑产品生产厂家的设计部中,聚集着大量设计师,他们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和工程设计师密切配合,使得产品同时满足造型和技术的双重需要。

1.3.2建筑材料的简约和质感的矛盾调和

在“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影响下,现代建筑清一色地追求简洁明快,这样的造型却容易丧失材料的质感。近年来在日本,材料自身所蕴涵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重新认识并成为建筑创作的源泉之一,设计材料也呈多元化形式:木材给人带来温馨的感觉,并让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钢结构建筑则再现了自身的硬度和金属精巧细致的质感。

另外,在材料技术方面,各种高技术复合材料的使用也是当代建筑界的新特征之一,钛合金、碳素纤维等均以其轻质和高强度向建筑界提出了新的可能性,减轻了施工工序和建筑费用。

1.3.3空间设计中室内和室外的矛盾调和

在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建筑师不注意室内设计,室内设计师则无视建筑设计中结构、设备等的合理性,设计分工带来设计深化的同时也造成设计的脱节。

日本建筑中的室内空间,尤其是建筑的公共部分,却显得和外部空间十分的和谐与连贯,也就是说“灰空间”就是日本建筑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空间。所谓“灰空间”是指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建筑内外的界限,并将两者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3.4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矛盾调和

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规模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扩展了生存及工作空间,但同时也让“私人领域”减小,日本建筑界提出一条理论,即任何建筑都由“个人领域”展开,是所有空间造型的基本参数。也就是说,建筑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环境设计十分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一切满足人们欲望的设施,如绿地、商店等。

1.3.5城市建筑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调和

有不少专家称,全球气温变暖的原因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建筑,沥青路、混凝土都能让城市气温升高,因此日本政府实施了“楼顶绿化”政策,新盖的大楼要在顶楼进行绿化,面积要达到楼顶面积的20%以上,并且开设详细的课程介绍适合在楼顶种植的植物,有相当多的志愿者们在公共设施的楼

顶帮助进行绿化。在各个大楼中把雨水存储在草坪下面,有效地利用雨水,椰子制成的草垫很轻,适合当做土壤,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废物再利用的产品。

1.3.6结构设计中力学与美学的矛盾调和

结构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力学,建筑设计的立足点则在于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建筑师为追求美学设计的完美,尽可能利用装修手段将结构隐藏起来,但是近几十年来,建筑结构所体现的理性和技术的美感重新被认识,结构造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了,日本近年来的建筑中大面积玻璃的使用,使得建筑在实现对透明性追求的同时也大面积暴露了建筑的结构和设备。建立在理性的技术基础上注入感性的建筑思维的结构造型设计在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体现了对现代空间造型技术的认同。

2日本建筑文化

当代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缤纷灿烂的多元化时代,现代技术文明赋予了建筑创作以广阔的天地。然而与此同时,建筑界开始重新审视决定建筑的主要因素——文化的内涵和影响其发展更新的因素。

2.1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身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近年来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程,使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钢筋混凝土替代了天然的“石”材,推动西方建筑进入了现代建筑时期,但钢筋混凝土石材,其力学性能和表现力是一致的,它们所表现出的是凝重感和内外分明的二元体空间特征,因此西方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由其建筑文化内核自身的聚变而产生的,也就很自然地包容、孕育着其固有的“内核文化”。

以石材为主建造的西方建筑,表现出淳厚、雄壮的凝重特征。而以木结构为主要代表材料的东方建筑呈现出通透、灵巧的“轻盈”文化特征,对东方建筑文化而言,舶来品的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完全属“外缘”,最初的引进和运用显得生硬、被动而无序,照搬照抄也屡见不鲜,一度曾阻碍和困惑了自身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2.2日本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

现代建筑进入日本初期建筑创作和理论界就存在“如何使现代建筑在日本的现实中生根”,即如何实现外缘向内核的转化,面对全盘引入的外缘文化,起初是那样生疏和束手无策,只是在钢筋混土建筑上加上破屋顶,称之为“帝冠样式”、“详和折变”。后来勇于探索的建筑师用现代建筑理论为过滤器,重新审视日本传统的文化“内核”本质特征,发现其空间的流动性,简明的意匠,构造和表现的一致性,使用材料与自然融合等都与现代建筑不谋而合,从而肯定了日本建筑的价值,为文化“外缘”向“内缘”转化奠定民族自信心。继而日本建筑师广采博收,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挖掘

文化“内核”与“外缘”的联系,如提倡从空间来把握传统文化,从中提炼出“空间的无限定性”概念,将“外缘”与“内核”的联系和转化成为可能。

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

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强烈的传统文化,有着固有的独特的建筑观,同时又存在着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在创作方法上,日本存在着多种理论和流派,比如老一辈建筑家村野藤吾就始终和现代建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丹下健三则一直致力于日本的的现代建筑运动,使之逐渐在日本建筑界占统治地位;矶崎新使用的视觉语言,是在世界的文脉中找出他认为适当的语言;黑川纪章则要在东洋的思想中表现现代日本的主题;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最简洁的质感体现了低技——高手工技术。这些建筑家各有不同的立场和方法,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努力研究和提炼日本的特点,然后用现代的手法来加以实现。二是追求“无形”的普遍性,也就是如何把日本的精神用一种暧昧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三是一种新的和洋折中的方法,但有时一看就完全是日本的风格,又都只是表层的内容。在实际创作中,日本的建筑家常常在这些观点之间摇摆、彷徨,从中努力寻找新的结合点,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在世界建筑发展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作为经济、文化、科技三者结合的产物,日本当代建筑创造了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如由丹下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代代木体育馆采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这一设计可以说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颠峰之作,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丹下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直至历史观高度统一的杰出才能,该建筑是丹下健三,也是日本建筑发展的一个顶点。日本的当代文学、美术、音乐似乎还没有日本当代建筑这样高的成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建筑界在吸收与创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值得中国建筑界思考。在西方建筑文化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日本建筑界作出了有力的回应,日本建筑文化因此成为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下健三、矶崎新、安藤忠雄等也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家。而中国,虽经过长期的奋斗,但似乎还未能在国际建坛上起主要作用。整个20世纪,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名字的中国建筑师恐怕只有戴念慈一人,他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古典主义大师(这里的“保守”指一种文化态度,没有贬义)。而力图创造中国现代建筑的建筑师,则因为没能解决世界性的难题而不为国际建坛所关注。追求创新的建筑师,有时却只能落得“勇敢的牺牲”的结局。面对中国建筑的现状,日本建筑的发展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古印度建筑

12世纪末开始,一些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分裂的印度北方建立了几个小王国,也为印度带来了清真寺、陵墓、经院等新的建筑形式。后来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印度日益壮大,到了16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建筑也由此在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中亚、伊朗的匠师来到印度,带来新的工艺,对印度建筑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陵墓、清真寺,同时宫殿、城堡等非宗教的世俗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在阿格拉堡离宫所建的清真寺正门叫布兰—达瓦扎,为八角形平面,中央开了一个巨大的凹廊,门洞处理成火焰形。这座建筑的构图很严谨,各部分比例经过严格推敲,显得很和谐。建筑的外观采用红色的砂石,并镶嵌上白色的大理石花纹。

伊斯兰风格给印度建筑带来了穹顶。穹顶就是半圆形的屋顶,样子有点像洋葱头,顶上有一个尖。印度的古尔·艮巴士墓建了一个60多米高的大穹顶,其宏大的规模超过了著名的古罗马万神庙,在古代世界是屈指可数的大型结构,达到了很高的技术成就。

16世纪最著名的陵墓是皇帝胡马雍墓,带有非常舒展的台基,陵体上面建有大穹顶,整个建筑采用纯净的大理石和砂岩砌筑,外表纯净,几乎没有雕刻。这座建筑标志着印度伊斯兰式的陵墓造型已经基本成熟。

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建筑是17世纪中叶建造的泰姬·玛哈尔陵,这座陵墓同时也是印度最著名的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泰姬·玛哈尔陵是皇帝谢哈布丁·沙阿·杰汉为一位深受宠爱的皇后所建的陵墓,修建时集中了全印度的优秀设计师和工匠,还聘请了许多外国的能工巧匠,一共花费了18年的时间,每天工地上的工人达到两万人,几乎耗尽了整个王朝的国库,因此达到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成就。

整个建筑群占地很广阔。院子中有一大片草地和一个十字形的水渠,陵墓主体位于北端,坐落在96米见方的大台基上,四面完全对称。中央是一个抹角正方形的陵体,正中开有火焰形的拱券门,两侧则开有双层的小尺度拱券门。陵体上面托着一个直径18米的大穹顶,大穹顶的四周还有四个小穹顶。台基的四角是四座40米高的圆形的塔,这种塔的造型源自伊斯兰清真寺,与印度传统的佛塔或婆罗门塔完全不同。

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建筑本身采用明确的几何造型,突出陵体的厚重、穹顶曲线的柔和和四周圆塔的细高挺拔,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各个部分的尺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具有优雅的韵律感。同时建筑的虚实关系也得到着重的表现,小穹顶的下面带有八角形的小亭子,大小拱券门里面是较深的凹廊,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更增添了一种闪烁飘忽的美感。

整个陵墓充满了阿拉伯图案的雕饰,多用彩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宝石。拱券周围刻有长长的《古兰经》铭文,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气氛。陵体中央的墓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大厅,装饰得华丽绝伦,窗户和屏风采用玲珑剔透的薄大理石板,镶嵌着珍珠宝石,光彩夺目,反映了古代印度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相关内容

  • "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当下意义
  • 一 古代希腊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意即"丝国".继希腊而兴的罗马人同样把丝绸称为"赛里丝国的布"或"赛里丝国的纱".上个世纪,德国历史地理学家里希特霍芬最早提出,把古代从东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路称为"丝 ...

  • 世界古代史知识梳理
  • 世界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始自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止于约公元15世纪,分为上古和中古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 阶段特征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史前时期(原始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非洲的尼罗河流域,亚洲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地 ...

  • 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 略论藏族古代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 来源:<中国藏学> | 发布日期:2014-01-12 ]格勒 本文试图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材料进行综合论证.从中华民族文化源流的宏观角度论述藏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关系.全文分两部分 ...

  •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 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1.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 ...

  • 失落的王国-吴哥窟游记
  • 失落的王国--世界七大奇迹之柬埔寨吴哥窟游记 "吴哥窟的富丽堂皇,使希腊和罗马时代留给我们的一切,黯然失色!" --著名法国考古学家享利莫欧 前言 吴哥窟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花样年年>最后一幕中荒凉的废墟近乎悲壮,梁朝伟抚摩着荒芜的小洞,诉说着内心的隐秘„„< ...

  • 中国地理常识大全[[考查你的地理知识]]
  • 中国地理常识大全 中国地理常识大全<<考查你的地理知识>>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地势西高东低.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 ...

  • 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
  • 自然杂志 28卷5期 特约专稿 古代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玻璃 干福熹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201800;教授,复旦大学,关键词 丝绸之路 古代玻璃 科学考古 ,玻璃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外交通和部落往来对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的影响,. "丝绸 ...

  • 日惹:寻找爪哇岛的海洋记忆
  • 来自海洋的文明汇聚成印尼多元文化的底色,遗憾的是,对于今天的群岛之国印尼来说,那些和海洋有关的记忆已经很遥远了. 日惹:船从海上来 印尼人可能自己都忘记了,今天印尼的文化呈现出如此多元的面貌,和海洋有很大关系.印尼群岛处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在古代,印尼各岛相继受到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中华文 ...

  • 印度之二:罗马与印度,孟买,印度文化圈
  • 中文=恒河,印度梵语=Ganga(河流女神),英文=Ganges.两大流域.粉色:梵语=Bramhaputra(梵天之子,梵天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藏文=雅鲁藏布江.黄色:Ganges.两流域汇合形成宽度350 公里的世界最大三角洲. 两千年前印度与欧洲的贸易图:公元1 世纪罗马帝国<厄立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