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警惕"网购成瘾"

双十一,警惕“网购成瘾”

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网购成瘾”

网购造成的极端案例近几年不断在发生。今年6月,重庆一28岁女子李某因网购难以控制而选择自杀,李某几乎每年都要在网上购买数万元的衣物和化妆品。但她收入不高,经常透支信用卡,因难以向丈夫交代,最后选择了自杀。去年,苏州张女士因网购与丈夫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剁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仅是“双十一”,她就在网购上投进了近万元。年仅20岁的常亚男,是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外语系大三学生,由于2年学费都用于网购,不敢面对亲友而选择跳楼。 以上案例的当事人都被媒体归为“网购成瘾”,这不难理解。然而超乎想象的是,主动把自己归为“网购成瘾”的人不在少数。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258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中,71.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网购成瘾”,其中25.6%的人感觉自己有“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网购瘾”,45.5%的人表示“有一点上瘾”。

但真正的“网购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

其实,这些认为自己“网购成瘾”的人,绝大多数只是喜欢网购。而真正的“网购成瘾”——医学意义上的“网购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爱好和疾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还是两码事。这就好比有人饭前便后要洗手、衣物整洁,我们说他“爱干净”,但抑郁症里的“爱干净”,则是摸一下门把手就要打上肥皂洗三遍手、别人碰他一下衣服就恨不得把衣服扔掉,这就是病态了。

医学上的“网购成瘾”其实就是购物成瘾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购物成瘾又被称为“强迫性购物”, 美国学者Faber 和Guinn 较早关注“强迫性购物”,将其定义为一种慢性的、难以阻止的、反复性购买行为,表现为对负性事件或负性情感的反应,并最终会导致不良后果。一般认为,强迫性购物具有以下核心特征:1、存在焦虑感以及自尊心减低的性格,并且在渴望购物前,焦虑感增加及自尊心减低;2、强迫性购物发作时,通常伴有“欣快”感或“沉醉”感;3、购物发作后会出现内疚和悔恨;4、新的购物冲动发作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自尊心减低、焦虑和内疚感。“强迫性购物”在DSM-IV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被归为未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是指有不可抵抗的冲动去实施有害的行为。

网络环境为“购物成瘾”推波助澜 网络为失控的购物行为提供便利

在美国一部反映购物成瘾的电影中,两位女孩生活唯一重心就是去商场购物,

买到一件商品是她们仅剩的快乐源泉。然而去商场购物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网络的便利性却让购物过程极度缩减。无论是足不出户、还是快捷支付,都让过量的购物行为更容易完成。

此外,电子商务网站往往比现实更能扰乱人的自我控制力,精美的商品图片、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都会让购物者降低自我控制能力。Faber 和Guinn 的研究指出,“幻想”和“想象”是强迫性购物过程中一种重要现象,许多学者的研究也都表明,强迫性购买者明显比大众消费者有更高程度的幻想。网购正好契合了强迫性购物者的心理特征。

“打折促销”会削减内疚感,促发购物行为

具有“强迫性购买”倾向的人,还常会因为消费而感到内疚和悔恨。但网购中大量的折扣和促销活动,有助于购买者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减轻内疚的负面情绪,增加兴奋和愉悦感,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美国普渡大学的Lee 和Park 发现网络消费者处于虚拟社群中,其他社群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消费者自身的归属感会促使消费者产生从众心理,情感和情绪的增强与在线参与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促进网络强迫性购买。 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网购大国”

随着各大电商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升高,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网购大国”。普华永道2013年的一项调查报告,共采访了超过一万五千名网上消费者,覆盖巴西、加拿大、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法国等15个地区,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在网购方面领跑全球,14%的受访中国网上消费者表示每天都在网购,称每周网购一次者占比超过60%,大大高于全球受访者5%每天网购、21%每周网购的比例。

与此同时,“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也是一年比一年火爆,2012年双十一当日网络零售额达到

251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近360%。2013年则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的450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80%。

尤其是中国的移动网络购物领先全球

中国的网购环境还有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网上购物,即使用手机进行网购。

中国人手机网购的比例有多高?PayPal 《全球消费者网购行为及偏好调查报告》显示,在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在线支付方面,中国消费者的应用程度遥遥领先,仅有10%的中国消费者称不会用移动设备进行网上交易,而全球平均拒绝率则为42%。

有不少学者指出,网络的便捷性是造成对其成瘾的关键因素。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众多消费者选择使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这就极大的为网购群体提供了便捷性,因此,不得不说中国很可能是“网购成瘾”发生概率更高的国家。

双十一,警惕“网购成瘾”

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网购成瘾”

网购造成的极端案例近几年不断在发生。今年6月,重庆一28岁女子李某因网购难以控制而选择自杀,李某几乎每年都要在网上购买数万元的衣物和化妆品。但她收入不高,经常透支信用卡,因难以向丈夫交代,最后选择了自杀。去年,苏州张女士因网购与丈夫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剁了自己的左手大拇指,仅是“双十一”,她就在网购上投进了近万元。年仅20岁的常亚男,是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外语系大三学生,由于2年学费都用于网购,不敢面对亲友而选择跳楼。 以上案例的当事人都被媒体归为“网购成瘾”,这不难理解。然而超乎想象的是,主动把自己归为“网购成瘾”的人不在少数。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258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中,71.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网购成瘾”,其中25.6%的人感觉自己有“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网购瘾”,45.5%的人表示“有一点上瘾”。

但真正的“网购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

其实,这些认为自己“网购成瘾”的人,绝大多数只是喜欢网购。而真正的“网购成瘾”——医学意义上的“网购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爱好和疾病之间有相似之处,但还是两码事。这就好比有人饭前便后要洗手、衣物整洁,我们说他“爱干净”,但抑郁症里的“爱干净”,则是摸一下门把手就要打上肥皂洗三遍手、别人碰他一下衣服就恨不得把衣服扔掉,这就是病态了。

医学上的“网购成瘾”其实就是购物成瘾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购物成瘾又被称为“强迫性购物”, 美国学者Faber 和Guinn 较早关注“强迫性购物”,将其定义为一种慢性的、难以阻止的、反复性购买行为,表现为对负性事件或负性情感的反应,并最终会导致不良后果。一般认为,强迫性购物具有以下核心特征:1、存在焦虑感以及自尊心减低的性格,并且在渴望购物前,焦虑感增加及自尊心减低;2、强迫性购物发作时,通常伴有“欣快”感或“沉醉”感;3、购物发作后会出现内疚和悔恨;4、新的购物冲动发作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自尊心减低、焦虑和内疚感。“强迫性购物”在DSM-IV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被归为未分类的冲动控制障碍,冲动控制障碍是指有不可抵抗的冲动去实施有害的行为。

网络环境为“购物成瘾”推波助澜 网络为失控的购物行为提供便利

在美国一部反映购物成瘾的电影中,两位女孩生活唯一重心就是去商场购物,

买到一件商品是她们仅剩的快乐源泉。然而去商场购物毕竟还需要一个过程,网络的便利性却让购物过程极度缩减。无论是足不出户、还是快捷支付,都让过量的购物行为更容易完成。

此外,电子商务网站往往比现实更能扰乱人的自我控制力,精美的商品图片、轻松舒缓的背景音乐,都会让购物者降低自我控制能力。Faber 和Guinn 的研究指出,“幻想”和“想象”是强迫性购物过程中一种重要现象,许多学者的研究也都表明,强迫性购买者明显比大众消费者有更高程度的幻想。网购正好契合了强迫性购物者的心理特征。

“打折促销”会削减内疚感,促发购物行为

具有“强迫性购买”倾向的人,还常会因为消费而感到内疚和悔恨。但网购中大量的折扣和促销活动,有助于购买者对于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化,减轻内疚的负面情绪,增加兴奋和愉悦感,从而降低了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此外,美国普渡大学的Lee 和Park 发现网络消费者处于虚拟社群中,其他社群成员的专业知识和消费者自身的归属感会促使消费者产生从众心理,情感和情绪的增强与在线参与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促进网络强迫性购买。 中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网购大国”

随着各大电商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国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升高,我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网购大国”。普华永道2013年的一项调查报告,共采访了超过一万五千名网上消费者,覆盖巴西、加拿大、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法国等15个地区,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在网购方面领跑全球,14%的受访中国网上消费者表示每天都在网购,称每周网购一次者占比超过60%,大大高于全球受访者5%每天网购、21%每周网购的比例。

与此同时,“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也是一年比一年火爆,2012年双十一当日网络零售额达到

251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近360%。2013年则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的450亿元,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80%。

尤其是中国的移动网络购物领先全球

中国的网购环境还有一个趋势,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终端来进行网上购物,即使用手机进行网购。

中国人手机网购的比例有多高?PayPal 《全球消费者网购行为及偏好调查报告》显示,在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在线支付方面,中国消费者的应用程度遥遥领先,仅有10%的中国消费者称不会用移动设备进行网上交易,而全球平均拒绝率则为42%。

有不少学者指出,网络的便捷性是造成对其成瘾的关键因素。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众多消费者选择使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这就极大的为网购群体提供了便捷性,因此,不得不说中国很可能是“网购成瘾”发生概率更高的国家。


相关内容

  • 警惕吸烟带来的危害
  • [树派]警惕吸烟带来的危害 烟草对健康的危害它有滞后的过程,不像SARS ,也不像埃波拉病毒,它通过漫长的吸烟过程吸取烟草中大量有害物质.目前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是烟草中有上千种化学物质,几百种有害物质,目前已经明确的致癌物质有六十九种.它们通过长时间地刺激支气管黏膜上皮,然后改变我们整体的体内基因,以 ...

  •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宣传板报
  • 毒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依赖性:非法性:危害性. 毒品是如何分类的? 毒品的分类方法有 很多,可从不同的角 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1)根据国际公约 的有关规定,可将毒 品分为麻醉药品和 精神药品. (2)根据毒品来源 和生产方法不同,可 分为天然毒品和合 成毒品. (3)根据毒品对人 体的作用,可分 ...

  • 为什么网瘾会更偏爱中国的青少年
  • 为什么网瘾会更偏爱中国的青少年? 内容简介: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15-20岁; 国外网络成瘾的内容比较分散,而中国80%~90%集中在网络游戏:国外网络成瘾罕见极端事件,而中国人网瘾的极端程度也超过国外:国外网络成瘾的人群集中在20-30岁,中国却集中在 国外网络成瘾的 ...

  • 高职心理健康教案第九章
  •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教 案 板 书 设 计 第一节 职业院校学生与互联网 一.导入 案例:网络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讨论:文中的"我"该怎么办? 二.游戏任务1:了解自己的上网偏好 喜忧参半----互联网与职业院校学生 1.互联网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益处 (1)开阔视野,扩大知识 ...

  • 关于远离毒品的作文
  • 我们每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参与禁毒活动,学习和大力宣传有关禁毒知识.不要因为毒品的诱惑而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放弃温馨和睦的家庭,放弃自己远大的理想.而要共同筑起一道"识毒.防毒.拒毒.远毒"的新长城,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禁毒的态势,扫除毒魔. 上周,我们预备, ...

  • 毒品预防专题教育教学设计
  • <毒品预防专题教育教学设计> 爱 生 命 拒 绝 毒 品 珍 宿市祁县中学 教学设计理念: 目前国内国际贩毒品泛滥,危及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安定乃至国家安全,是各国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的问题,本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判断是非的能力,培养珍爱生命 ...

  • 大学生双十一购物情况调研报告
  • 大学生双十一购物情况 网络市场调研报告 姓名(学号): 班 级 时 间 目 录 引言............................................................ - 3 - 一.调研目的................................... ...

  • 毒品的危害
  • 六年级上册第四课<远离毒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认清毒品的危害,知道吸毒贩毒是违法犯罪行为. 2.懂得如何预防毒品的侵害,做到"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3.牢固树立禁毒法律意识,遵纪守法,抵制毒品,增强与毒品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 ...

  • 精神病护理学重点习题精选及答案
  • 精神病护理学习题 一.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活性物质是指( ) A .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但不易成瘾的物质 B .来自体内可影响精神活动,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 C .来自体外可影响精神活动,并中导致成瘾的物质 D .来自体内可影响精神活动,但不易成瘾的物质 2.戒断症状是指(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