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丁之魂_试析_爱玛_中的情境反讽

THE NORTHERN F ORU M №21999(Su m №154)

奥斯丁之魂

——试析《爱玛》中的情境反讽

李 冬 梅

内容提要 作者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反讽的时代背景, 九世纪才被人们普遍认知的文学现象, 情境反讽的例子, 。

关键词 反讽(, 。世界就是一。人们有意无意地运用它, 或身处其中而浑然不觉; 人, 。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 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因此, 我们

①说。”而在文学领域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学作

品是我们观察反讽的绝好去处。

(R ep ub lic ) 中, 它是指反讽一词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使人上当受骗, 圆滑、

②②(V erbal Irony ) , 是一种狭诈的辩论方式”, 即“言语反讽”。可见, 人们对它“言不由衷”

的认识是很肤浅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社会变革的加深, 人类思维的健全与日臻完善, 反讽的多样性及广泛性被人们加以认识。到了19世纪, 反讽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反讽不仅仅再是语言上的言不由衷, 而开始把人物置于情境中, 看到了人物所处环境中的反讽——情境反讽(Situati onal Irony ) , 并且普遍认为反讽不再是有限的, 而是永恒的、能动的、世界性的。德国的A ・W ・施莱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莎士比亚的反讽不是针对某个人的弱点, 而是指向全人类不能自愈的天性。最后, 德国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把反讽置于美学与伦理学之间, 指出反讽是看待事物的方法, 观察存在的方式, 不同的人对于反讽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反讽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反讽的认识。

进入20世纪, 塞缪尔・海恩以最新的姿态阐释了他对反讽的宏观理解。他认为反讽

④“是一种生活观, 它承认经验可接受多种阐释, 其中没有人能一贯正确”。这样, 人们就可

以公开地, 随心所欲地解释它。于是, 反讽激起的已不是一种唯一的解释, 而是一系列无止

⑤境的“颠覆性的解释”, 这就为“情境反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情境反讽”是一种潜在的现象, 是由非语言因素造成的。受嘲弄者对于自身的处境有所了解, 因此, 为达目的, 往往采用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手段, 而结果恰恰是事与愿违, 结果与愿望往往背道而驰。而对于这一切的认识, 只有通过观察者的眼睛才能完成。观察者对情境分析得越透彻, 对情境的认识越深刻, 反讽也越强烈、越深刻。因此, 不同的观察者, 站在不同的角度, 从不同的侧面, 必定会演绎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这种含而不渲更增添了反讽的魅力。

86

北方论丛 1999年第2期(总第154期)

下面就请跟我走进《爱玛》, 去捕捉、观察、体会贯穿全书的情境反讽。《爱玛》无疑是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 它以其更加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 滑稽曲折的情节而独占鳌头。小说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女主人公形象——“聪明、富裕、家庭舒适、性情快乐, 似乎同时有了生活上的几种最大幸福, 已经无忧无虑地在世上过了差不多二十一

⑥个年头了。”并成功地为她的家庭女教师撮合了一门美满婚姻。如果说《傲慢与偏见》的

开场白为言语反讽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同样, 《爱玛》的开头却为反讽情境的达成提供了场景, 可以说围绕着爱玛展开的反讽已初露锋芒。

⑦情境一:“与她生活了十六年的泰勒小姐出嫁, 悲愁……终于来临了”。她不再是无

忧无虑了, 与泰勒小姐近乎母女的幸福不再有了。这里的反讽是, 合的婚姻, 是她自己的所为失去了作伴良友, 。

情境二:结识斯密司小姐, 新朋友的婚事来, 她好象忘了如若成功, , 爱玛选择的是当地牧师厄尔吞先生, , , 一再向斯密司小姐。此时, 农民马丁向斯密司小姐, , 口中却称“在你根本还犹豫

⑧, , 而事实上, 连回绝信中“每个句子怎么写, 都是帮

⑨。、可爱, 使斯密司小姐觉得自己配得上他,

κβ“笑得比先前更厉害”了, 却全然不知等待她的是何种命运。这边, 厄尔吞先生更是大献

殷勤, 连夜进城, 放弃玩牌的机会, 只为爱玛小姐给斯密司画的肖像选镜框, 可谓两情浓

λβ浓。正当爱玛拼命“拔火的那一刹那”, 厄尔吞却向她求婚。原来这一切不辞辛苦都是由

爱玛而起, 并不是为了斯密司小姐。爱玛挨了当头一棒。这是反讽的一个小高潮。她为朋友选择的意中人竟向她求婚。于是, 爱玛从此不再认为厄尔吞先生是可敬之人, 他向她求婚是痴心妄想, 不自量力。

µβ情境三:这位发誓“假若她(爱玛) 拒绝他, 他就准备死掉”的厄尔吞先生并没有去

死, 而是出走他乡。四个星期后, 闪电般地喜结良缘, 携夫人重返故里。这位新夫人异常粗俗却又自以为是, 爱玛对于厄尔吞先生的态度更是急转直下, 对其夫妇斥之以鼻。

情境四:由于内疚, 感到对不起斯密司小姐, 爱玛“十分不安和羞愧, 决心不再作这样

νβ的事情了。”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她马上又想到了考克斯——一个胆大妄为的律师, 可

见, 老毛病又犯了, 只不过自我意识到了, 爱玛只好自嘲。同时, 为了安慰朋友, 她尽量回避厄尔吞的名字, 可偏偏斯密司小姐不领情, 总是情意绵绵地提到他们在一起的情景, 并流露出爱慕之情, 爱玛的努力又归失败, 她真是恨死自己了。

情境五:邱吉尔先生与凡凡可斯小姐回乡, 爱玛又活跃起来, 暂时忘却了斯密司小姐

οβπβ的不幸。“决心永远不出嫁”, “根本连一点结婚心思都没有”的爱玛却偏偏对邱吉尔发

θβ生了极大兴趣, 并设想他便是“最适合于她的人”, 还认为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他们是“天

ρβσβ生佳偶”, “她是他的对象”。此处反讽在于立志不结婚的爱玛居然为自己撮合起婚事来了, 而且无论做什么, 总是想到邱吉尔, 爱玛坠入情网了。正当她情意绵绵时, 邱吉尔却回城了。待俩人又相见时, 爱玛发现自己并没爱上他, 只不过是一场梦。

情境六:邱吉尔路遇不平, 救下了斯密司小姐, 从梦中醒来的爱玛继续为他俩编织爱

87

THE NORTHERN F ORU M №21999(Su m №154)

情故事。这次, 爱玛非常谨慎, 并未主动搭桥, 只是心领神会地鼓励自卑的斯密司小姐。当邱吉尔要求爱玛为他物色一个太太时, 她满口答应, 理所当然地想到斯密司小姐。邱吉尔

τβ舅母的不幸去世更令她愉快, 她自以为他们的恋爱“再也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了”可这又

只是爱玛的一厢情愿, 邱吉尔和斯密司小姐都没爱上对方, 爱玛的梦想又破灭了。

情境七:对于另一位来客——凡凡可斯小姐, 爱玛又捕风捉影地编造了一个可怜的凡凡可斯与其好友的丈夫遗憾的恋爱故事。尽管她一再重申“不确切了解情况就来判断任何

κχ别人的行为, 那是不公平的”。可她仍明知故犯, 并与邱吉尔联手取笑沉默寡言的凡凡可

斯小姐。令爱玛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位口口声声称凡凡可斯小姐的性格“最惹人讨厌……

λχ永远不会讨人喜欢”的邱吉尔已于一年前与之秘密订婚µχ了, 她毕竟“犯了鼓励的罪过”。

情境八:令爱玛更震惊的是, 地爱上了南特利先生, 小可, 使得她不得不, 象箭一

χ, 要自食其果了。危险向她逼近, 反讽达

, 经常批评她的南特利先生终于来求婚了, 并且也得到。但反讽并未就此结束。斯密司小姐也有了好的归宿, 接受了马丁的第二次求婚。对此爱玛曾坚信不疑决不会有第二次, 而事实是不但有了第二次, 而且被接受了。爱玛对此当然毫无准备, 顿时语塞, 不过不幸的爱玛马上又如释重负地祝福起他们来了, 这又违反了她“一定要使她(此处指斯密司小姐) 同她的坏朋友(此处指

θχ马丁一家) 隔开”的初衷, 反讽一环紧扣一环, 始终没有离开爱玛。

情境十:最后一幕更令人发笑。爱玛与南特利、斯密司与马丁双双结婚, 而主持婚礼的牧师你道是谁, 竟是厄尔吞先生。这两位新娘, 一个是他曾誓言旦旦要娶的贵族小姐, 另一个是曾经想要嫁给他的私生女; 而这两个女人又都不知比他的现任夫人强多少倍, 尤其是爱玛, 与他夫人相比, 真是天上地下之别。面对这样两位新娘, 这位婚礼主持牧师感想又如何呢? 这最后一笔, 画龙点睛, 使小说的情境反讽圆满结束。然而, 通篇的情境反讽却仍在读者心中回荡。

①Capel , L ee , T he Concep t of Irony , L ondon , 1966.

②③Cuddon . J . A . A D icti onary of L iterary T erm s , Dou 2

336bleday and Company Inc . N ew Yo rk , 1976第335、1982, 第31页。⑥⑦⑧⑨βκ简・奥斯丁著《爱玛》刘重德译, 漓江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2、64、66、68页。

页。

④H ynes , Sam uel , T he Pattern of H ardy’sPoetry ,

Chapel H ill , N . C . 1961第41—42页。λ简・奥斯丁著β《傲慢与偏见》, 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版, 第52页。µββνβοβπβθβρβσβτχκχλχµχνχοχπχθ《爱玛》第168、177、

154、107、283、509、190、262、526、236、531、533、25页。⑤M uecke , D . C . Irony and Ironic , M ethuen , L ondon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代文化企业管理系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责任编辑:丛 人

88

THE NORTHERN F ORU M №21999(Su m №154)

奥斯丁之魂

——试析《爱玛》中的情境反讽

李 冬 梅

内容提要 作者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反讽的时代背景, 九世纪才被人们普遍认知的文学现象, 情境反讽的例子, 。

关键词 反讽(, 。世界就是一。人们有意无意地运用它, 或身处其中而浑然不觉; 人, 。只要我们细心去体会, 就会发现它无处不在。因此, 我们

①说。”而在文学领域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学作

品是我们观察反讽的绝好去处。

(R ep ub lic ) 中, 它是指反讽一词最早出现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使人上当受骗, 圆滑、

②②(V erbal Irony ) , 是一种狭诈的辩论方式”, 即“言语反讽”。可见, 人们对它“言不由衷”

的认识是很肤浅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社会变革的加深, 人类思维的健全与日臻完善, 反讽的多样性及广泛性被人们加以认识。到了19世纪, 反讽得到空前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反讽不仅仅再是语言上的言不由衷, 而开始把人物置于情境中, 看到了人物所处环境中的反讽——情境反讽(Situati onal Irony ) , 并且普遍认为反讽不再是有限的, 而是永恒的、能动的、世界性的。德国的A ・W ・施莱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莎士比亚的反讽不是针对某个人的弱点, 而是指向全人类不能自愈的天性。最后, 德国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把反讽置于美学与伦理学之间, 指出反讽是看待事物的方法, 观察存在的方式, 不同的人对于反讽会作出不同的反应, 反讽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反讽的认识。

进入20世纪, 塞缪尔・海恩以最新的姿态阐释了他对反讽的宏观理解。他认为反讽

④“是一种生活观, 它承认经验可接受多种阐释, 其中没有人能一贯正确”。这样, 人们就可

以公开地, 随心所欲地解释它。于是, 反讽激起的已不是一种唯一的解释, 而是一系列无止

⑤境的“颠覆性的解释”, 这就为“情境反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情境反讽”是一种潜在的现象, 是由非语言因素造成的。受嘲弄者对于自身的处境有所了解, 因此, 为达目的, 往往采用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手段, 而结果恰恰是事与愿违, 结果与愿望往往背道而驰。而对于这一切的认识, 只有通过观察者的眼睛才能完成。观察者对情境分析得越透彻, 对情境的认识越深刻, 反讽也越强烈、越深刻。因此, 不同的观察者, 站在不同的角度, 从不同的侧面, 必定会演绎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这种含而不渲更增添了反讽的魅力。

86

北方论丛 1999年第2期(总第154期)

下面就请跟我走进《爱玛》, 去捕捉、观察、体会贯穿全书的情境反讽。《爱玛》无疑是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成功的一部, 它以其更加成熟的艺术表现手法, 滑稽曲折的情节而独占鳌头。小说一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女主人公形象——“聪明、富裕、家庭舒适、性情快乐, 似乎同时有了生活上的几种最大幸福, 已经无忧无虑地在世上过了差不多二十一

⑥个年头了。”并成功地为她的家庭女教师撮合了一门美满婚姻。如果说《傲慢与偏见》的

开场白为言语反讽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同样, 《爱玛》的开头却为反讽情境的达成提供了场景, 可以说围绕着爱玛展开的反讽已初露锋芒。

⑦情境一:“与她生活了十六年的泰勒小姐出嫁, 悲愁……终于来临了”。她不再是无

忧无虑了, 与泰勒小姐近乎母女的幸福不再有了。这里的反讽是, 合的婚姻, 是她自己的所为失去了作伴良友, 。

情境二:结识斯密司小姐, 新朋友的婚事来, 她好象忘了如若成功, , 爱玛选择的是当地牧师厄尔吞先生, , , 一再向斯密司小姐。此时, 农民马丁向斯密司小姐, , 口中却称“在你根本还犹豫

⑧, , 而事实上, 连回绝信中“每个句子怎么写, 都是帮

⑨。、可爱, 使斯密司小姐觉得自己配得上他,

κβ“笑得比先前更厉害”了, 却全然不知等待她的是何种命运。这边, 厄尔吞先生更是大献

殷勤, 连夜进城, 放弃玩牌的机会, 只为爱玛小姐给斯密司画的肖像选镜框, 可谓两情浓

λβ浓。正当爱玛拼命“拔火的那一刹那”, 厄尔吞却向她求婚。原来这一切不辞辛苦都是由

爱玛而起, 并不是为了斯密司小姐。爱玛挨了当头一棒。这是反讽的一个小高潮。她为朋友选择的意中人竟向她求婚。于是, 爱玛从此不再认为厄尔吞先生是可敬之人, 他向她求婚是痴心妄想, 不自量力。

µβ情境三:这位发誓“假若她(爱玛) 拒绝他, 他就准备死掉”的厄尔吞先生并没有去

死, 而是出走他乡。四个星期后, 闪电般地喜结良缘, 携夫人重返故里。这位新夫人异常粗俗却又自以为是, 爱玛对于厄尔吞先生的态度更是急转直下, 对其夫妇斥之以鼻。

情境四:由于内疚, 感到对不起斯密司小姐, 爱玛“十分不安和羞愧, 决心不再作这样

νβ的事情了。”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她马上又想到了考克斯——一个胆大妄为的律师, 可

见, 老毛病又犯了, 只不过自我意识到了, 爱玛只好自嘲。同时, 为了安慰朋友, 她尽量回避厄尔吞的名字, 可偏偏斯密司小姐不领情, 总是情意绵绵地提到他们在一起的情景, 并流露出爱慕之情, 爱玛的努力又归失败, 她真是恨死自己了。

情境五:邱吉尔先生与凡凡可斯小姐回乡, 爱玛又活跃起来, 暂时忘却了斯密司小姐

οβπβ的不幸。“决心永远不出嫁”, “根本连一点结婚心思都没有”的爱玛却偏偏对邱吉尔发

θβ生了极大兴趣, 并设想他便是“最适合于她的人”, 还认为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他们是“天

ρβσβ生佳偶”, “她是他的对象”。此处反讽在于立志不结婚的爱玛居然为自己撮合起婚事来了, 而且无论做什么, 总是想到邱吉尔, 爱玛坠入情网了。正当她情意绵绵时, 邱吉尔却回城了。待俩人又相见时, 爱玛发现自己并没爱上他, 只不过是一场梦。

情境六:邱吉尔路遇不平, 救下了斯密司小姐, 从梦中醒来的爱玛继续为他俩编织爱

87

THE NORTHERN F ORU M №21999(Su m №154)

情故事。这次, 爱玛非常谨慎, 并未主动搭桥, 只是心领神会地鼓励自卑的斯密司小姐。当邱吉尔要求爱玛为他物色一个太太时, 她满口答应, 理所当然地想到斯密司小姐。邱吉尔

τβ舅母的不幸去世更令她愉快, 她自以为他们的恋爱“再也不会受到什么阻碍了”可这又

只是爱玛的一厢情愿, 邱吉尔和斯密司小姐都没爱上对方, 爱玛的梦想又破灭了。

情境七:对于另一位来客——凡凡可斯小姐, 爱玛又捕风捉影地编造了一个可怜的凡凡可斯与其好友的丈夫遗憾的恋爱故事。尽管她一再重申“不确切了解情况就来判断任何

κχ别人的行为, 那是不公平的”。可她仍明知故犯, 并与邱吉尔联手取笑沉默寡言的凡凡可

斯小姐。令爱玛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位口口声声称凡凡可斯小姐的性格“最惹人讨厌……

λχ永远不会讨人喜欢”的邱吉尔已于一年前与之秘密订婚µχ了, 她毕竟“犯了鼓励的罪过”。

情境八:令爱玛更震惊的是, 地爱上了南特利先生, 小可, 使得她不得不, 象箭一

χ, 要自食其果了。危险向她逼近, 反讽达

, 经常批评她的南特利先生终于来求婚了, 并且也得到。但反讽并未就此结束。斯密司小姐也有了好的归宿, 接受了马丁的第二次求婚。对此爱玛曾坚信不疑决不会有第二次, 而事实是不但有了第二次, 而且被接受了。爱玛对此当然毫无准备, 顿时语塞, 不过不幸的爱玛马上又如释重负地祝福起他们来了, 这又违反了她“一定要使她(此处指斯密司小姐) 同她的坏朋友(此处指

θχ马丁一家) 隔开”的初衷, 反讽一环紧扣一环, 始终没有离开爱玛。

情境十:最后一幕更令人发笑。爱玛与南特利、斯密司与马丁双双结婚, 而主持婚礼的牧师你道是谁, 竟是厄尔吞先生。这两位新娘, 一个是他曾誓言旦旦要娶的贵族小姐, 另一个是曾经想要嫁给他的私生女; 而这两个女人又都不知比他的现任夫人强多少倍, 尤其是爱玛, 与他夫人相比, 真是天上地下之别。面对这样两位新娘, 这位婚礼主持牧师感想又如何呢? 这最后一笔, 画龙点睛, 使小说的情境反讽圆满结束。然而, 通篇的情境反讽却仍在读者心中回荡。

①Capel , L ee , T he Concep t of Irony , L ondon , 1966.

②③Cuddon . J . A . A D icti onary of L iterary T erm s , Dou 2

336bleday and Company Inc . N ew Yo rk , 1976第335、1982, 第31页。⑥⑦⑧⑨βκ简・奥斯丁著《爱玛》刘重德译, 漓江出版社, 1982年版, 第1、2、64、66、68页。

页。

④H ynes , Sam uel , T he Pattern of H ardy’sPoetry ,

Chapel H ill , N . C . 1961第41—42页。λ简・奥斯丁著β《傲慢与偏见》, 王科一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5年版, 第52页。µββνβοβπβθβρβσβτχκχλχµχνχοχπχθ《爱玛》第168、177、

154、107、283、509、190、262、526、236、531、533、25页。⑤M uecke , D . C . Irony and Ironic , M ethuen , L ondon ,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代文化企业管理系 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责任编辑:丛 人

88


相关内容

  • 双关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 探 ...

  • 西方饮食文化给中国餐饮业经营者带来的若干启示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2 浅析短篇小说<我不再爱你>的荒诞性 3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4 论海明威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象征意义 5 On Dreiser's View of W ...

  • [动物农庄]中的象征意义研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7届)论文(设计)题目 作学 班论文字院.专者业级数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英语本科论文3000起, ...

  • (全英文论文)富兰克林给毕业者的13条忠告
  • 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全英文论文)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全英文论文)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国学生英文写作的影响 (全英文论文) 初探美剧中流行语的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 (全英文论文) 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及效果研究 (全英文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 ...

  •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 2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 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 3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4 探析<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悲剧美 5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 ...

  • 从[喜福会]母女代沟看中西文化冲突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试论<永别了,武器>中的悲观宿命论(开题报告+论文 ) 2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 3 <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 4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 ...

  •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

  • 试论布思的_小说修辞学_程锡麟 (1)
  • 理论研究 试论布思的<小说修辞学> 程锡麟 美国文学理论家布思在<小说修辞学>(1961)一书中所说的"修辞",并非指通常为了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而采用的修辞手段,而是指作品如何同读者交流,如何使读者对小说虚构世界中的人物和事件发生兴趣并且如何从道德上影响读者 ...

  • 从动态对等角度论英语俚语的翻译
  •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 2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 3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4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5 庄子和梭罗自然观比较--以<庄子> ...